⑴ 腦門帶月牙的佛是什麼意思
腦門帶月牙的佛是地藏王菩薩的雕像,地藏王菩薩是以以「大孝」和「大願」的德業被佛教廣為弘傳。因此被普遍尊稱為「大願地藏王菩薩」。
(1)新羅的角井頭長什麼樣子圖片擴展閱讀:
地藏菩薩
佛典載,地藏菩薩在過去世中,曾經幾度救出自己在地獄受苦的母親;並在久遠劫以來就不斷發願要救度一切罪苦眾生尤其是地獄眾生。所以這位菩薩同時以「大孝」和「大願」的德業被佛教廣為弘傳。也因此被普遍尊稱為「大願地藏王菩薩」,並且成為了漢傳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唐朝來華求法的地藏比丘被認為是地藏菩薩的化身。這位出身新羅王族的僧人所在的安徽九華山也被視為地藏菩薩的應化道場,並因此成為了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千百年來香火鼎盛。
⑵ 東北地區最粗大的樹是什麼樹
東北地區最粗的樹是紅松。
紅松樹王:樹高38米,胸徑1.7米,樹齡約760年。紅松樹王位於黑龍江省伊春市五營區的豐林自然保護區。生長在小興安嶺中部陽坡紅松林帶核心部位的「紅松故鄉」。是歐亞大陸北溫帶最古老、最豐富、最多樣的生態系統中的植物界「活化石」。
東北地區生長的樹木,森林調查記載胸徑在100厘米以上的樹有、紅松、白松、冷杉。木材生產採伐記錄最粗胸徑在130厘米。
紅松是松科松屬的常綠喬木,樹高可達30米,胸徑1米;幼樹樹皮灰褐色,近平滑,大樹樹皮灰褐色或灰色,縱裂成不規則的長方鱗狀塊片,裂片脫落後露出紅褐色的內皮;樹幹上部常分叉,枝近平展,樹冠圓錐形;一年生枝密被黃褐色或紅褐色柔毛;冬芽淡紅褐色,矩圓狀卵圓形,先端尖,微被樹脂,芽鱗排列較疏鬆。針葉5針一束,長6-12厘米,粗硬,直,深綠色,邊緣具細鋸齒,背面通常無氣孔線,腹面每側具6-8條淡藍灰色的氣孔線;橫切面近三角形,皮下層細胞單層,但在背面兩樹脂道之間常出現斷續的分布著1-3或多至15個細胞寬的第二層皮下層,樹脂道3個,中生,位於三個角部;葉鞘早落。 [2]
雄球花橢圓狀圓柱形,紅黃色,長7-10毫米,多數密集於新枝下部成穗狀;雌球花綠褐色,圓柱狀卵圓形,直立,單生或數個集生於新枝近頂端,具粗長的梗粗猛。球果圓錐狀卵圓形、圓錐狀長卵圓形或卵狀矩圓形,長9-14厘米,稀更長,徑6-8厘米,梗長1-1.5厘米,成熟後種鱗不張開,或稍微張開而露出種子,但種子不脫落。種鱗菱形,上部漸窄而開展,先端鈍,向外反曲,鱗盾黃褐色或微帶灰綠色,三角形或斜方狀三角形,下部底邊截形或微成寬楔形,表面有皺紋,鱗臍不顯著;種子大,著生於種鱗腹(上)面下部的凹槽中,無翅或頂端及上部兩側微具棱脊,暗紫褐色或褐色,倒卵狀三角形,微扁,長1.2-1.6厘米,徑7-10毫米;子葉13-16枚,針狀,橫切面三角形,長3.8-5厘米,寬約1.5毫米,先端尖,邊緣有細鋸齒;初生葉條形,長1.3-1.6厘米,寬不及1毫米,邊緣有細鋸齒。花期6月,球果第二年9-10月成熟。
紅松喜光性強,對土壤水分要求較高,不宜過干、過濕的土壤及嚴寒氣候。在溫寒多雨,相對濕度較高的氣候與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棕色森林土上生長最好。紅松屬半陽性樹種,淺根性,常生於排水良好的濕潤山坡上,幼樹耐庇蔭,對大氣濕度較敏感,濕潤度在0.7以上生長良好,在0.5以下生長不良。
產於中國東北長白山區、吉林山區及小興安嶺愛輝以南海拔150-1800米、氣候溫寒、濕潤、棕色森林土地帶。分布於中國(黑龍江、吉林)、日本(本州)、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大韓民國大韓民國、俄羅斯聯邦(阿穆爾、哈巴羅夫斯克、Primoryi)。松籽是紅松的種子,是紅松樹的果實,又稱海松子。松子含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等。松子既是重要的中葯,久食健身心,滋潤皮膚,延年益壽。松子仁性味:松子,性平,味甘。具有補腎益氣、養血潤腸、滑腸通便、潤肺止咳等作用。明朝李時珍對松子的葯用曾給予很高的評價,他在《本草綱目》中寫道:「海松子,釋名新羅松子,氣味甘小無毒;主治骨節風,頭眩、去死肌、變白、散水氣、潤五臟敬鋒、逐風痹寒氣,虛羸少氣補不足,肥五臟,散諸風、濕腸胃,久服身輕,延年不老。」可食用,可做糖果、糕點輔料,還可代植物油食用。松子油可食用,炒食、煮食為主。
松子的營養價值很高,在每百克松子肉中,含蛋白質16.7克,脂肪63.5克,碳水化合物9.8克以及礦物質鈣78毫克、磷236毫克、鐵6.7毫克和不飽和脂肪酸等營養物質。松子內含有大量的不飽和脂肪酸,常食松子,可以強身健體。
紅松是著名的珍貴經濟樹木,紅松為優良的用材樹種,邊材淡黃白色,心材淡黃褐色或淡褐紅色,質輕軟,紋理直,結構細,比重0.38-0.46,耐腐力強,易加工。可供建築、舟車、橋梁、枕木、電桿、傢具、板材及木纖維工業原料等用材。木材及樹根可提松節油。樹皮可提栲膠。種子大,可食,含脂肪油及蛋白質,可榨油供食用,或供製肥皂、油漆、潤滑油等用。
據專家測算紅松的生態價值是它經濟價值的1300多倍。紅松的生態價值主要包括:吸碳吐氧、調節氣候、涵養水源、防風固沙、保護物種多樣性亮凳晌、和保護國土安全等。紅松的樹根牢牢地抓著大地固定土壤,樹根把雨水輸送到地下形成一個天然的大水庫,使水土不流失,山體不滑坡。以一公頃紅松林為例,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3噸,同時排放除氧器9.5噸,並釋放出大量的負氧離子,高於城市5-8倍,非常有益於人的健康、消除有害的病菌和塵埃、凈化空氣。可使660多噸雨水存入土壤,有效地調節江河的水量,從而防止山洪的形成和爆發。森林地面的枯枝落葉重達26噸,在雨季可是78噸的雨水被吸收和緩釋。
紅松屬於其所在森林系統中的頂級群落,是支撐性的樹種。紅松籽是許多森林動物的主要糧食,例如松鼠、星鴨、飛龍、黑熊、野豬等野生動物都要取食大量的紅松籽。如果沒有紅松,許多以松子為食的野生動物將會絕跡,所以,保護紅松也是保護生物的多樣性資源和生物鏈安全。
被中國國務院1999年8月4日批准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LC)。
⑶ 圍棋的發展歷史是什麼樣的
如今的圍棋,流行於中、日、韓、朝幾個國家,起源於中國,具體時間無從考證,大約是在四千多年前,上古帝堯時期,屬於傳統的「四藝」琴棋書畫之一。之所以還會在日、韓、朝等國流行,得益於李枯宏隋唐時期與外界的文化交流,先是傳入日本,而後流傳到歐美各國。
圍棋被稱為是世界上最復雜的棋盤游戲,原因就在於它的變化多端。圍棋的棋盤,很多人都見過,縱橫各十九條,整個棋盤上也就是三百六十一個交叉點。棋盤的盤面上會標有九個小圓點,最中間的稱為「天元」,因為圍棋中有一句術語「金角銀邊草肚皮」,「天元」一般不認為是第一個應該落子的地方,畢竟棋盤就是要比較誰占據的地域最多,因此大家都會搶先佔據棋子圍空效率最高的四個角,其次是四條邊,最後才是中腹地帶。
棋盤,看似只是小小的一塊木盤,每顆棋子能夠占據的地方也近在咫尺之間,但就是這么不起眼的一塊地方,也是寸土必爭,毫釐不讓。下棋的時候,需要有爭奪的決心,棋局之後,也要豁然曠達。圍棋能夠帶給我們的,遠遠不止於此。
⑷ 揚州,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
對於揚州的印象,最早是來自「煙花三月下揚州」的詩句,來自揚州炒飯的美味,來自江南魚米之鄉的富庶。
一、委婉瘦西湖
一進園子,映入眼簾的便是窈窕曲折的湖道,說是「湖」,其實叫「河」更為恰當,我不由佩服此處取名「瘦西湖」。天氣燥熱,登一艘畫舫順水而下,伴著船娘的軟糯音調,我們一路欣賞著,微風徐徐,楊柳依依,風送花香,綠波盪漾。兩岸三步一亭,五步一園,還有詩詞碑刻點綴其間。水面上,既有青石板鋪就的曲橋,也有大理石砌成的拱橋,還有竹木搭成的棧橋,我尤其喜愛五亭橋,橋上有五座亭子,橋下有十五個橋洞,月圓之夜,每洞各銜一月,十五個月亮倒懸水中,爭相輝映,別具情趣。大名鼎鼎的白塔在這柔美秀麗的景色襯托下,更顯得大氣和雄偉。
二、玲瓏個園
個園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揚州的市中心。這個園子以竹和假山聞名。宋朝的郭熙寫了一首詩: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說的就是個園假山的特色,且富有詩情畫意。我最喜歡的就是冬山了。冬山用純白的宣石堆砌而成,石質晶瑩雪白,每塊石頭幾乎看不到稜角,給人渾然而有起伏之感。造園者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將假山堆疊得如一群獅子,遠觀似一頭頭雪獅歡騰跳躍,憨態可掬,遠遠望去,雪白的石頭像潔白的`雪花蓋滿山頭,寒氣逼人。四季假山各具特色,「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詩情畫意把我深深吸引,我愛上了這里。
三丶:揚州美食
說到美食,揚州可是我國四大菜系之一淮揚菜系的發源地。最為著名的「揚州獅子頭」「大煮干絲」「文思豆腐」,無一不是歷史悠久,堪稱經典。文思豆腐最考驗廚師手藝,一塊巴掌大的豆腐,經過廚師巧手,變身上千縷細如發絲的豆腐絲,似沉似浮飄盪在湯羹中,輕盈,潔白。豆腐絲細嫩爽滑,湯羹回味無窮,只是看上一眼,便已垂涎三尺。除了這些大菜,揚州小點也非常有名,三丁包鮮香可口、蟹黃湯包汁多皮薄、四喜湯圓餡料豐富、千層糕軟糯香甜……
⑸ 關於春節的來歷的資料
春節的來歷有一種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
鄉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
老婆婆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
「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
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
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大虛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5)新羅的角井頭長什麼樣子圖片擴展閱讀:
春節習俗:祭灶
灶神是民間家家灶房供奉的菩薩,被尊稱為「灶君司命」。早在夏代,他就是民間尊奉的一位大神。據判旦占籍《禮記·禮器》孔穎達疏:「顓頊氏有子日黎,為祝融,祀為灶神。」
或說鑽木取火的「燧人氏」,神農氏(炎帝)的「火官」,黃帝作灶的「蘇吉利」為灶神,是五皇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
負責管理間的所作所為,上告天帝,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尊敬。灶王龕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的神像,或將神像貼在牆上,上書「東主」、「人間監察神」等文字,兩旁的對聯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保佑一家老小的安全。
除夕之夜,灶王爺帶著一家人應得到的吉凶禍福又回到了人間。每家要換上新的灶君神像,點上新灶燈,擺上供晶,在灶龕前焚香化紙,算是「接灶」,灶王爺又開始的監護工作。
春節習俗: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即在春節來臨之際,家家戶產都要清洗傢具,拆洗被褥,乾乾凈凈迎新春。這一習俗,由來已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禮記》中,有「凡內外,雞初鳴,……灑滾沖燃掃室堂及庭」的記事。
周書《秘奧造宅經》有「溝渠通浚,屋宇潔凈,無穢氣,不生瘟疫」的記載,說明古代的人們早就知道污穢、塵沫與疾病傳播有關。
《呂氏春秋》載:「歲除日,擊鼓驅癘疫鬼,謂之逐除,亦曰木難。」後來,逐漸演變為年終大掃除,謂之「掃年」。到了唐代,「掃年」之風盛行。
⑹ 小孩給長輩拜年的祝福語有哪些,文藝有內涵的(60字以內)
1、爆竹聲聲,思念深深,情意綿綿,送來一杯屠蘇酒,捎去一份問候意。大年夜爐火邊,為君他鄉深祝願,如蔽新年如意萬事吉!
7、春運開始,吉祥號列車已發車,現已沿幸福鐵軌,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以大站不歇小站不停的氣勢,向你賓士而去,將祝福捎給你!祝春節快樂!
8、祝你一帆風順,二龍騰飛,三羊開泰,四季平安,五福臨門,六六大順,七星高照,八方來財,九九同心,十全十美。
9、冷的是季節,暖的是問候,愁的是忙碌,美的是收獲。年終歲末,忙的是一年辛苦,樂的是辛苦一年。祝你:多喜事,碩果累累;少困苦,顆粒未收!新春快樂!
10、你在我眼中是最美,每一個微笑都讓我沉醉。你的壞,你緩空的好,你發脾氣時撅起的嘴。你在我的心中是最美,只有相愛的人最能體會。祝願除夕快樂!
⑺ 中國神話傳說四大神獸之中,與冬季相對應的是哪個神獸
四大神獸與冬季相對應的玄武。
玄武,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天之四靈之一,源於遠古星宿崇拜,是指二十八宿按東南西北分為四象中的北方玄武七宿。
四象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指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分別代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北方玄武於八卦為坎,於五行主水,象徵四象中的老陰,四季中的冬季。
(7)新羅的角井頭長什麼樣子圖片擴展閱讀
傳說:中國古代神話中最令妖邪膽戰且法力無邊的四大神獸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獸。玄武亦稱玄冥 ,龜蛇合體,為水神,居北海,龜長壽,玄冥成了長生不老的象徵,冥間亦在北方,故為北方之神。
是代表顓頊與北方七宿的北方之神。而玄武又可通冥間問卜,因此玄武有別於其它三靈 ,被稱為玄天上帝、「真武大帝」,是道教所奉之神。
玄武被後世的道士們升級做北方的大帝「真武大帝」。有別於其他三靈。其他的青龍和白虎,只做了山廟的門神,而朱鳥就成了又天玄女。
真武大帝的身世,後人多說是在隋煬帝時,玉帝將自己的三魂之一,化身投胎於掙樂國皇後,厭惡塵世,舍位入武當山上修行,成功飛升,鎮守北方,號曰:玄武。真武大帝的身世,後人多說是在隋煬帝時,玉帝將自己的三魂之一,化身投胎於掙樂國皇後,出生後成為太子。
⑻ 端午節的文化內涵是什麼
端午節是用於祭祖的節日,端午文化充分體現中華民族先民「天人合一」自然觀。端午節起源涵蓋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清晰記錄著中華民族先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積淀著博大精深的歷史凳仿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弘揚非物質文化。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屈原就是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化身,他對國家的忠貞、對百姓的憐憫早已伴隨著他的詩篇,在歷史的長河中化為不朽。盡管普通人未必能讀懂屈原著名的《離騷》,但也絲毫悄純不影響大家了解他「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家國情懷。
扒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這兩大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端午節已經變成了一個闔家團圓的傳統節日:
在民間,端午節的習俗越來越多,除了賽龍舟、拋粽子、吃粽子之外,還有了喝雄黃酒、放風箏、掛艾草、拴五色繩等習俗。
但不可不說的是,越來越多的習俗,使得端午節的節日氛圍越啟粗咐來越濃厚,文化內涵也越來越豐厚。到了今天,更是成為了人們的統一節假日,成為了看望父母,家庭團聚的日子。
⑼ 求十首關於春節的古詩詞!
1、《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
白話譯文:昨天夜裡北斗星的斗柄轉向東方,今天早晨一年又開始了。我已經四十歲了,雖然沒有官職但仍擔心農事。靠近在種滿桑樹的田野里耕作的農夫,扛著鋤頭和牧童一起勞作。農家人推測今年的收成,都說這一年是豐收年。
2、《賣痴呆詞》(唐)范成大
除夕更闌人不雀含睡,厭禳鈍滯迫新歲;小兒呼叫走長街,雲有痴呆召人賣。
白話譯文:除夕夜直到午夜時分人們都還沒有睡意,都在祈求神靈除災降福、大家都呆滯的等待新的一年的臨近和到來。
3、《守歲》(北宋)蘇軾
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況欲系其尾,雖勤知奈何信歲茄。
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坐久燈燼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
白話譯文:要知道快要辭別的年歲,有如游向幽壑的長蛇。長長的鱗甲一半已經不見,離去的心意誰能夠攔遮!何況想系住它的尾端,雖然勤勉明知是無可奈何。兒童不睡覺努力掙扎,相守在夜間笑語喧嘩。晨雞呵請你不要啼唱,一聲聲更鼓催促也叫人懼怕。長久夜坐燈花點點墜落,起身看北斗星已經橫斜。明年難道再沒有年節?只怕心事又會照舊失差。努力愛惜這一個夜晚,少年人意氣還可以自誇。
4、《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白話譯文:陣陣轟鳴的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和暖的春風吹來了新年,人們歡樂地暢飲著新釀的屠蘇酒。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他們都忙著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5、《新年作》(唐)劉長卿
鄉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老至居人下,春歸在客先。
嶺猿同旦暮,江柳共風煙。已似長沙傅,從今又幾年。
白話譯文:新年來臨思鄉之心更切,獨立天邊不禁熱淚橫流。到了老年被貶居於人下,春歸匆匆走在我的前頭。山中猿猴和我同度昏曉,江邊楊柳與我共分憂愁。我已和長太傅一樣遭遇,這樣日子須到何時才休?滑察
6、《除夜雪》(南宋)陸游
北風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歲除。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
白話譯文:四更天初至時,北風帶來一場大雪;這上天賜給我們的瑞雪正好在除夕之夜到來,兆示著來年的豐收。盛了半盞屠蘇酒的杯子還沒有來得及舉起慶賀,我依舊在燈下用草字體趕寫著迎春的桃符。
7、《拜年》(明)文徵明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白話譯文:不要求見面只是希望通過拜貼來問候, 因此我的屋中早上堆滿了各種名貴的拜貼。 我也隨潮流向他人投送拜貼, 人們只會嫌棄簡慢,而不會嫌棄這其實只是空虛的禮節。
8、《春節看花市》林伯渠
年年此夕費吟呻,兒女燈前竊笑頻。汝輩何知吾自悔,枉拋心力作詩人。
白話譯文:年年除夕都要哼哼唧唧地作詩,兒女看見,便在燈前竊笑:「爸爸又在作詩哩!」你們別笑,我也自悔不該作詩,枉費心力做個詩人,卻一無所用 。
9、《癸已除夕偶成》(清)黃景仁
千家笑語漏遲遲,憂患潛從物外知,悄立市橋人不識,一星如月看多時。
白話譯文:時間慢慢地流逝,各家各戶的歡聲笑語從四面八方隱隱傳來。在石橋上昂首而立的人卻恍若置身世外,他凝望著天空,卻把一顆明星當作月亮觀看了多時。
10、《次北固山下》(唐)王灣
客路青山外, 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 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 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 歸雁洛陽邊。
白話譯文:孤單漂泊青山之外,獨自行舟綠水之間。潮水上漲,兩岸之間更顯寬闊;順風吹來;一條白帆正好高懸。夜色將盡,海上旭日東升;新年未至,江中春意已現。家書既已寄出,會被送往何處?希望北歸大雁,送到洛陽之邊。
(9)新羅的角井頭長什麼樣子圖片擴展閱讀:
春節,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是傳統上的農歷新年。春節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天臘、新歲,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 中國人過春節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歷史。在民間,舊時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日。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歷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農歷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算結束。
⑽ 端午節的具體介紹
端午節的具體介紹
一、端午起源的真正原因見於佛典
一般認為端午節起源於戰國屈原。梁吳均《續齊諧記》: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 楚人哀之, 每至此日, 竹筒貯米, 投水祭之。」但五月五日節俗已見於春秋, 《琴操》: 「介子綏[推]??遂抱木而燒死, 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發火。」這比屈原早300 多年。《史記孟嘗君列傳》:「五月子者, 長與戶齊, 將不利其父母。」《索隱》引《風俗通》: 「俗說: 五月五日生子, 男害父, 女害母。」孟嘗君生於公元前346 年, 比屈原自殺早了近70 年, 可見端午節最初並非因為屈原。
端午節緣於五月是凶月的古老觀念。晉董勛《問禮俗》: 「五月俗稱惡月。」這個觀念緣於上古, 雲夢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玄戈》: 「五月, 東井、七星大凶, 胃、參致死。」東井, 即二十八宿之一的井宿, 因它在玉井之東, 故稱。這雖見於秦代, 但卻歷史久遠。《禮記月令》: 「仲夏之月, 日在東井。」在中國古代天文學中, 東井星主管五月。漢王充《論衡說日》: 「當夏五月, 日長之時在東井, 東井近極, 故日道長。」五月不吉觀念滲透到民間, 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 「五月, 俗稱惡月, 多禁忌。」五月為凶月,是端午賴以建立的文化基礎。
端午最初作端五。唐李匡乂《資暇集》卷中「端午」條引晉周處《風土記》: 「仲夏端五, 烹騖角黍。」《藝文類聚》卷四引《風土記》仍作「端五」雲: 「端, 始也。謂五月初五日也。」五與午同音通用, 《周禮壺涿氏》: 「午貫象齒」鄭註:「午故書為五。」端五後作端午。古人忌重, 五月五日重五,被視為大不吉。陪純《抱朴子》: 「或問辟五兵之道, 答曰: 以五月五日, 作赤靈符, 著心前。」北魏魏收《五日詩》: 「辟兵書鬼字, 神印題靈文。」《藝文類聚》卷四載《續漢禮儀志》:「五月五日, 朱索五色、柳桃印為門戶飾, 以止惡氣。」道教《八道秘言》稱五月五日為「地臘日」, 《楊公忌》: 「( 五月) 初五日, 不宜問疾, 名地臘日。」原始的五月五日禁忌與粽子、龍舟等拯救屈原等沒有關系。
但端午的真正原因卻見於佛典。《古尊宿語錄》卷21《舒州白雲山海會( 法) 演和尚語錄》: 「端午, ( 白雲禪師)上堂, 舉( 言曰: ) 昔有秀才造《無鬼論》, 論就, 才放筆, 有鬼現身, 斫手謂秀才雲: 『你爭[怎]奈何? 』白雲當時若見,便以手作鵓鳩嘴, 向伊道: 『穀穀孤。』」這里出現了「鬼膽包天」的場面: 秀才撰寫《無鬼論》時惡鬼立即現身挑釁:你秀才又能把我怎麼辦? 白雲法演禪師只得滑稽地對鬼學布穀鳥叫, 端午節時惡鬼猖獗已極! 換言之, 端午節的真正原因是惡鬼作祟。慧日禪師《大慧普覺禪師住徑山能仁禪院語錄》卷五載: 南宋高宗紹興二十八年( 1158) 五月五日普覺禪師上堂雲: 「今朝又是五月五, 大鬼拍手小鬼舞, 驀然撞著桃符神, 兩手椎胸叫冤苦」, 端午時大鬼拍手小鬼舞,和蔽 鬼撞桃符神, 鬼竟然如此猖獗。因此, 端午的蘆棚咐原始動機是驅邪鎮鬼。端午時寺廟中也要燒香敬鬼, 如舒州白雲山的和尚在端午節時: 「僧問: 『今朝五月五, 權罷薅芸鼓。雖是無事人。亦請燒一炷。』( 白雲禪) 師雲: 『急急如律令。』( 僧) 進雲: 「也待小鬼做個伎倆。」( 白雲禪) 師雲:『鍾馗嚇你。』( 白雲禪師) 乃雲: 『今日端午節, 白雲有一道神符也, 有些小靈驗, 不敢隱藏, 舉似諸人: 一要今上皇帝、太皇太後, 聖躬萬歲; 二要合朝卿相、文武百官、州縣寀寮, 常居祿位; 三要萬民樂業、雨順風調』。有個符使卻來報白雲( 禪師) 道: 『諸處盡去, 偏只為神通小, 不奈一件事何。』」
端午節時佛寺舉行驅鬼祈福儀式,這些活動的中心就是祭鬼和驅鬼, 它清楚地表明: 惡鬼作祟是五月五日舉行宗教祭祀活動的根本原因。《古尊宿語錄》卷27載, 舒州龍門佛眼禪師說: 「今日端午, 世間人釘桃符、書門閫, 使萬邪不窺其戶, 百鬼不入其門; 世間人又使針燒灸, 采葯登山, 使萬病不幹其體, 疫癘不入其身。」也揭示了端午活動的根本目的: 驅鬼除病。可見, 端午節是鬼節,端午節為對付「百鬼」和「萬病」而生。這些記載, 揭示了端午節產生的真正原因。
明白了端午節起源的根本原因, 端午的其他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端午又稱「續命節」, 就是因為有惡鬼索命。《風俗通》: 「五月五日續命縷, 俗說以益人命。」續命縷的形態, 唐代仲子陵《五絲續寶命賦》有載: 「顏似渥丹, 對回鸞之十字。手如振素, 盤續命之五絲。其五絲也, 蕙綠輕重, 蘭紅淺深。皎皎而有鶯其領, 采采而亦翠其衿。既比方而一色, 又條暢乎數尋懿壽絲之禮大, 續寶命之天長。」端午節時, 荊楚民間以彩絲系在臂上, 唐花蕊夫人
《宮詞》有「玉腕斜封彩縷長」之句。道教《三洞奉道科》稱五月五日時舉行「續命齋」的法事, 北齊後主的妃子馮小憐以五月五日進納, 故號她為「續命」, 取端午沖喜續命之意。以絲系臂為防惡鬼奪命, 故可以達到「續命」目的。
介之推、伍子胥等死於五月五日是因惡鬼索命。魏邯
鄲淳《曹娥碑》: 「五月五日時迎伍君, 逆濤而上為水所淹。」伍君即伍子胥。這些人死法不一, 但都因惡鬼所害。端午惡鬼猖獗是他們死亡的原因, 端午節舉行祭祀儀式是為了驅除惡鬼。隋唐以後南北文化合流中端午節被整合, 由於屈原影響大, 端午節變成祭祀屈原的節日。屈原在宋代被封為公侯: 「屈原廟, 在歸州者封清烈公, 在潭州者封忠潔侯。」元代屈原被封為「忠節清烈公」。屈原成為端午節的主角時, 介之推、伍子胥等湮沒無聞, 驅鬼的動機也被遮蔽, 遂形成今天的端午習俗。
二、佛教中的端午遺俗
植根於中華民族文化底層的端午對外來佛教產生了深刻影響。《古尊宿語錄》卷44 載, 宋代和尚也過端午節:寶峰雲庵真凈禪師五月五日上堂雲: 「今朝五月復端午,隨眾生心解分布棕子。雖然, 應所知, 要須一一知來處。且道從什麼處來? 」佛教在這天也吃粽子。佛教世界中翠竹黃花盡是真如, 端午自然也入般若。《大慧普覺禪師住徑山能仁禪院語錄》卷五載, 宋紹興二十六年( 1156) 五月五日, 普覺禪師上堂雲: 「今朝五月五, 天降沛然雨。艾人與門神, 聚頭相耳語。」艾人, 是端午節時束艾葉為人。它與門神一樣, 是為了避邪拒鬼。佛教語錄保存了端午節時的艾人和門神信仰習俗。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 和尚自然地把端午融入禪悅玄機。《古尊宿語錄》卷27, 舒州龍門佛眼禪師: 「今日端午??遂失聲叫曰: 『阿耶耶, 阿耶耶, 盡大地人燒破皮肉, 教山僧受無限苦痛。』昔楚大夫以忠言不用, 沉於湘江。後人哀之, 以竹筒盛飯, 系五色絲祭之, 風俗至今流傳不斷。遂嘔吐數聲曰: 『世間人吃卻米粽, 教老僧脹破肚皮。』大眾: 『別人燒灸, 別人吃物, 為什麼龍門長老受痛受飽, 未能情忘緣慮? 』」這段禪機公案透露出佛門與筒粽等端午文化的關系。宋陸游有《天中節前三日大聖慈寺華嚴閣燃燈甚盛遊人過於元夕》詩, 佛寺在五月五日前三天已舉行盛大慶祝儀式: 「萬瓦如鱗百尺梯, 遙看突兀與雲齊」, 寺廟張燈結綵, 禪堂成為端午慶典的場所。
一些失傳的端午古俗在佛教中保存。《五燈會元》卷18 載: 隆興府兜率慧照禪師端午節說: 「端午龍安亦鼓橈,青山雲里得逍遙。飢餐渴飲無窮樂, 誰愛爭先奪錦標。卻向乾地上劃船, 高山頭起浪。明椎玉鼓, 暗展鐵旗; 一盞菖蒲茶, 數個沙糖粽。」這里有許多失傳了的端午古俗: 第一, 後世認為端午龍舟是為了救屈原: 「楚人悲屈原, 千載意未歇??遺風成競渡, 哀叫楚山裂。」但端午龍船原來是為了「安龍」。第二, 一般認為端午龍舟發生在水鄉。但古人這天在高山上劃龍船。第三, 一般認為, 五月五日采蘭草、菖蒲是用來煎湯洗澡, 《大戴禮》: 「五月五日, 蓄蘭為沐浴。」[11]但這里表明, 它用於製作「菖蒲茶」。此外, 《古尊宿語錄》卷28: 「龍門若為作端午, 打動眾人塗毒鼓。」佛教東林《雲門頌》也說: 「一撾塗毒聞皆喪」。一般認為,端午龍舟競渡時擊鼓是為了統一劃船的節奏, 但是佛教典籍顯示: 端午所用鼓上塗了毒葯, 以增強鼓聲的巫術力量, 以達到安龍、鎮龍的目的, 它是驅鬼觀念的具體體現。
安龍、菖蒲茶、干龍船、毒鼓等是失傳的'端午古俗, 這些資料既可補端午資料之缺, 又可見出中國本土自然宗教中的端午對佛教影響的深度, 彌足珍貴。
三、佛教大事與端午
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舊來傳五日,無事不稱神。」端午的神秘性滲透到佛教中, 使一些佛教內部的大事也與端午有了聯系。
首先, 一些生於端午的高僧成為佛教的要事。生於五月五日的孩子常被拋棄, 漢代這天出生的王鳳、胡廣等人就險遭遺棄。父母或將此日出生的孩子送往沙門為僧, 如唐代著名的「法雲公」。《釋氏稽古略》卷二: 「萬回法雲公,太宗貞觀六年( 632) 五月五日生( 於) 虢州閿鄉張氏。」父母把他送到寺廟當和尚, 這既救了孩子又避了禍。這樣的人成為高僧後就是禪林的佳話。
其次, 一些端午圓寂的禪師被載入佛典。民間傳說,五月五日生者腦不壞。唐李延壽《北史齊宗室諸王傳》載, 北齊南陽王高倬生於五月五日, 後因謀反罪被殺, 但四百餘日後大斂時, 他竟然「顏色毛發皆如生」。因此之故, 佛教對五月五日圓寂的和尚也特別重視。《續高僧傳》卷21 載, 丹陽縣道成禪師, 隋文帝開皇十九年( 599) 五月五日在興嚴寺圓寂; 唐代越州稱心寺大義禪師, 在武則天天授二年( 692) 五月五日坐化。《宋高僧傳》卷8 載: 智威禪師圓寂於唐肅宗上元二年( 761) 五月五日; 同書卷十四載: 唐代著名高僧揚州大雲寺鑒真大師, 在日本天平寶字七年癸卯歲( 公元763 年, 即唐代宗廣德元年) 五月五日無疾坐亡, 其真身不壞。《景德傳燈錄》卷五載, 司空本凈禪師於上元二年( 761) 五月五日歸寂, 唐天子賜給「大曉禪師」法號。這些高僧在五月五日坐化, 常常有十分神奇的情景。宋代潞州府黎城人宗坦, 在四月二十八日這天夜裡夢見阿彌陀佛托夢: 「汝說法止六日, 當生凈土。」在五月四日, 他集合眾僧說: 「因緣聚散, 固當有時; 凈土勝緣,惟憑時刻。願眾念佛, 助我往生。」說罷, 在誦佛聲中坐化。當時, 天上雷鳴不斷, 地上白雲覆地, 直到五月六日才停。
離知《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頌古從容庵錄》卷六載,金熙宗皇統三年( 1143) 五月五日, 覺禪師將死作《頌》交代後事: 「今年五月初五, 四大將離本主; 白骨當風揚卻,免占禪那地土。」他在鍾聲漸入坐逝之境, 侍者離知想起他們的約定: 「吾化後, 可喚之。若能回來, 是有道力也。」於是, 他連喚三聲, 覺禪師果然復活, 問到: 「你有什麼事? 」侍者說: 「和尚何裸跣而去? 」他反問: 「來時何有? 」侍者要給他穿幾件衣服, 他說: 「不用。留給後人吧。」他書偈雲: 「七十三年如掣電, 臨行為君通一線; 鐵牛踍跳過新羅, 撞破虛空七八片。」然後, 晏然而逝。死亡是人類大事,人類的宗教多因死亡而生, 這些五月五日圓寂的高僧和坐化妙境成為禪門肉身成道的佳話。
再次, 一些端午發生的事件被佛典紀錄下來。唐代翻譯佛經常在五月五日開筆, 《全唐文》卷916 載, 北天竺婆羅門族的不空大師所譯的《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缽大教王經序》和《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缽大教王經》等, 在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 740) 五月五日奉詔開譯: 「卯時焚燒香火, 起首翻譯」; 佛教經典《一切如來大教王經》和《瑜伽秘密金剛三摩地三密聖教法門述經》等, 在唐德宗建中元年( 780) 五月五日由沙門慧超等開譯。所譯佛經如果在五月五日這天封筆, 也是佛教的大事。《大乘入楞伽經》七卷、《入定不定印經》一卷、《大方廣普賢所說經》一卷等, 是三藏法師義凈等於武則天久視元年( 700) 五月五日在東都洛陽的三陽宮譯畢, 《大周刊定眾經目錄》第十五卷予以明確記載, 朝廷也下詔褒獎。
禪宗南宗的傳法衣缽被朝廷借去, 禪宗便借端午節向朝廷追索。唐肅宗上元元年( 760) , 唐軍與安史叛軍的戰爭正吃緊, 為了平定叛亂, 唐肅宗派大臣到廣東韶州( 今韶關) 曹溪南華寺將禪宗六祖惠能的傳法衣缽借到京城, 作為「鎮國之寶」供養皇宮。平叛結束以後, 衣缽沒有及時歸還。唐代宗永泰元年( 765) 五月五日, 惠能大師便托夢給代宗皇帝要求歸還: 「夢六祖大師請衣缽。七日, 敕刺史楊瑊曰: 『朕夢感[能]禪師請傳法袈裟卻歸曹溪。今遣鎮國大將軍劉崇景頂戴而送, 朕謂之國寶。卿可於本寺如法安置。專令僧眾親承宗旨者, 嚴加守護, 勿令遺墜。』」禪宗索回鎮教之寶, 還藉助端午節這個特殊的日子。
再次, 佛教也利用五月五日煉製法術。五月五日惡鬼橫行, 端午素來流行厭勝之術。《史記集解》載: 「漢使東郡送梟, 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 故食之。」巫師在此日製作巫術葯物: 「五月五日, 取蟾蜍, 可合惡疽瘡;取東行螻蛄, 治婦難產。」巫蠱葯也在這天煉制: 「以五月五日聚百種蟲, 大者至蛇, 小者至虱, 合置器中, 令自相啖, 餘一種存者留之。蛇則曰蛇蠱, 虱則曰虱蠱, 行以殺人。因食入人腹內, 食其五藏, 死則其產移入蠱主之家。三年不殺他人, 則畜者自鍾其弊。」與此相應, 佛教也利用這天煉葯制咒。魏法藏《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卷六: 「蛇毒者, 以五月五日蛇合和毒葯; 又以毒葯飼蛇等。」除了用五月五日的蛇毒制葯外, 佛教還用此日施行法術。大藏經阿含部《大葯叉女歡喜母並愛子成就法》: 「若有被囚禁、枷鎖、種種口舌者, 取五月五日桃木, 密書彼怨人名字, 加持一百八遍; 又於真言句中稱彼人名, 加持求願語, 釘入地,即得官府口舌解散無事。」桃木是驅鬼之木, 它端午日與咒語配合驅邪。《寶藏天女陀羅尼法》: 「此法必須五月五日夜受持, 即果成就。五月五日夜, 注想思存, 換誦呪一千八遍。」佛教充分利用五月五日行法, 與道教有相似之處。
在端午基礎上還產生了「天中節」。宋陳元靚《歲時廣記趁天中》: 「《提要錄》: 五月五日, 乃符天數也, 午時為天中節。」五月、五日、午時, 是三「五」重疊之時, 故成為「天中節」。漢代在此時以陽燧取火, 煉五石鑄法器。唐代揚州向皇帝進貢的「江心鏡」就於五月五日午時在揚子江中百煉而成, 白居易《百煉鏡》: 「江心波上舟中鑄, 五月五日日午時。」[17]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下說這種鏡「易破難成, 往往有自鳴者」。佛教也有「天中節」的咒語: 「五月五日天中節, 一切惡事盡消滅! 急急如律令。」宋紹隆《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卷七: 「五月五日天中節, 萬祟千妖俱殄滅。眼裡拈卻須彌山, 耳中拔出釘根楔。鍾馗小妹舞三台,八臂那吒嚼生鐵。勅攝截, 急急如律令。」《慧普覺禪師語錄》卷十《雲門頌》: 「五月五日午時書, 赤口毒舌盡消除。更饒急急如律令, 不須門上畫蜘蛛。」佛教在「天中節」時也舉行法事, 驅使道教的鍾馗、那吒等神靈以降妖除魔。
端午與佛教的聯系有深刻的文化意義。英國哲學家羅素認為, 知識在不用文字表達的動物行為中紮根之深,超過了大多數哲學家願意承認的程度。端午正是這樣,它紮根於中華民族文化的底層, 突破原始宗教和道教的藩籬, 深深地積淀在佛教文化中。這與韓國以端午「申遺」一樣, 顯示了中國文化的巨大影響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