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誰知道這幅圖是什麼圖案嗎在線等,急急急
中原一點紅
2. 求一張圖片 一個女的坐在一個很大的十字架上面 哥特式風格的
論基督教教堂羅馬式與哥特式風格的不同
聖凱法師
內容提要:教堂作為神在地面上的宅第,是基督教信仰生活的重要場所,它是是基督教建築的精華。我們主要通過比較羅馬式與哥特式的教堂在建築風格上的不同,羅馬式用內部空間來象徵宇宙,體現一種靜態的安寧與凝重;哥特式則用外部結構的急劇上升來象徵向天國無限升騰的意象,表示出一種動態的張力。這兩種不同風格的教堂闡明了基督教藝術在不同時期的發展變化,同時也顯示了基督教的歷史沿革。
一、教堂在基督教藝術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麥克斯•繆勒認為宗教是領悟無限的主觀才能,他說:「宗教是一種內心的本能,或氣質,它獨立地、不藉助感覺和理性,能使人們領悟在不同名稱和各種偽裝下的無限。沒有這種才能,也就沒有宗教,甚至連最低的偶像崇拜和物神崇拜也沒有。」[1]他認為無限觀念是整個人類信仰歷史發展的根基,是全部宗教觀念的基礎,是人類的感覺提供給人們它最原始的形式。但是,人們不僅需要在心靈感悟這種無限的存在,還需要在現實活動中證實這種存在。因此,神需要有可以感性地、直觀地把握的現實象徵,對於基督教來說,這就是教會和教堂。在教徒們看來,教堂是建立在現實的世界之上的神聖空間,是神在人間的宅第,應該象天國一樣盡善盡美,盡可能地神聖和富於超靈驗性。因此信徒們不惜在教堂上花費大量的精力和財富。
建築是時代精神的焦點,而對於歐洲的基督教世界國家來說,教堂無疑是一個時代最好的建築,所以教堂便集中體現了這個時代人們的精神與追求。建築作為一種藝術,基督教作為一種宗教,都十分注重人的內心世界的情感體驗,離開人的情感體驗便無所謂對世界的藝術的掌握和對世界的宗教的態度。[2]所以,教堂建築更是如此,它體現了人們對上帝的理解與感受,以及人們對心靈的追求。正是由於人們的理解及追求的不同,所以形成了教堂建築的不同風格。
眾所周知,早期基督教藝術受到古希臘文明的十分顯著的影響。但是,在教堂建築上由於教堂與古希臘神殿在功能上的區別,因此形成了完全不同於神殿的結構與風格,古希臘神殿重視的是外部裝飾和宏偉風格,而基督教教堂最重視的卻是內部裝飾。[3]同時,四世紀以前,基督教受到羅馬帝國的壓迫,而在地窟來進行傳教和祈禱,這種原始時期的地下活動決定了教堂外部的含而不露,而所有的藝術裝飾只能表現在內部。即使到了「米蘭敕令」公開後,但是地窟時代的「巴西利卡式」建築特色仍然被保留了下來。
所以,在早期教堂建築中,內部空間的精心安排與裝飾仍然是藝術家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唯一場所。對教堂內部著意修飾的主要用意就是要創造一個神聖空間,作為通往天國的「中介」,當信徒踏入教堂,就能在心靈上感受到上帝及天國的存在,從而與外面的現實世界分離開來。
對於基督教藝術,經歷了從早期的「巴西利卡式」到中期的「拜占庭藝術」、「黑暗時期」、「加洛林藝術復興」、「羅馬式」、「哥特式」,一直到文藝復興時期、宗教改革與反宗教改革時期、殖民化時期、後殖民化時期。對中世紀基督教藝術來說,以「羅馬式」與「哥特式」最有代表性,而且這兩種風格對後來教堂建築藝術的影響也最為巨大。所以,我們試圖對這兩種藝術風格進行比較,闡明基督教藝術的歷史發展進程,以及基督教思想方面的變化。
二、羅馬式教堂的風格
羅馬式教堂萌發於加洛林王朝、成熟並流行於11-12世紀西歐、北歐及部分東歐地區,被稱為中世紀「第一次國際性時代」的教堂建築風格。實際上,羅馬式建築藝術反映了從古代地中海世界(羅馬帝國)到西歐中世紀社會(加洛林王朝)的過渡,代表著中世紀早期西歐基督教世界的確立和鞏固。[4]其實,在羅馬式的前期還存在著「前羅馬式」時期,是從8世紀末到10世紀的醞釀時期。由於10世紀以來的克呂尼修會運動、赴西班牙聖地亞哥的聖雅各朝聖浪潮及十字軍東征等特殊歷史背景,使得各地「前羅馬式」教堂建築風格逐漸融為一體,形成一個宏大的國際化流行風格。
10世紀初,克呂尼修會發起改革運動,強調信仰的神聖性與虔誠性。[5]克呂尼修會提倡創建宏偉壯觀的修道院教堂,追求內部陳設富麗堂皇,將隆重繁縟的禮儀作為重要的傳教手段。所以,羅馬式的教堂便模仿了古羅馬凱旋門、城堡及城牆等建築式樣,採用了古羅馬式的拱券結構,所以稱為「羅馬式」。在藝術風格上,羅馬式教堂表現為堂內佔有較大的空間,橫廳寬闊、中殿縱深,在外觀上構成十字架形。
首先,為了對付中世紀的強盜橫行,鄉村隱修院常常和堡壘結合在一起,所以築有高大圍牆、堅固厚實的大門和碉堡式的鍾塔。鍾塔的建立在現實意義上是為了召喚信徒禮拜,但是在戰爭頻繁時期也常兼作瞭望塔用;從象徵意義上來說,塔象徵著神靈,象徵著基督救世的本懷,當悠悠的鍾聲從高高的塔頂上傳出時,人們又何嘗不覺得這是神在召喚呢?狹小而少的窗戶總是給人們無限的遐思及神秘感,總是有一種誘惑力在吸引著人們。
同時,我們可以看到羅馬式建築深受基督教宇宙觀的影響,那就是半圓形的拱券結構,羅馬式教堂在窗戶、門、拱廊上都採取了這種結構,甚至屋頂也是低矮的圓屋頂。這樣,整個建築讓我們感到圓拱形的天空一方面與大地緊密地結合為一體,同時又以向上隆起的形式表現出它與現實大地分離,於是我們看到,古老的基督教地窟內部在二維平面上展開的基督教宇宙觀,在羅馬式建築中被展開為立體的三度空間。在教堂的平面設計上它仍然保留了面向祭壇長平面的巴西利卡式,它使整個教堂在結構上獲得了雙重的象徵效果。
在內部裝飾上,以石制桶狀拱頂和交叉拱頂作為內部支撐,這樣也給人一種類似天空的幻想。然後,再用大面積壁畫裝飾,雕塑多附屬於建築被普遍用於教堂的大門、門券、門楣、額板、柱頭、柱基、祭壇和座椅上,尤以朝聖大教堂的門楣浮雕最富盛名。這些壁畫與浮雕的動物與植物,在「天空」下,彷彿是「上帝」創造的所有生靈。當置身於教堂之內,人們恍惚感覺置身於一個縮小了的宇宙之中,站立在大地上,頭頂則是藍天白雲。
羅馬式教堂的典型代表為義大利的比薩大教堂,法國的普瓦蒂埃聖母堂和阿耳大教堂,德國的沃姆斯和美因茨大教堂,以及英國的達拉姆大教堂等。它們雖各有特色,但都給人一種外觀厚重、內景幽暗神秘的感覺。
三、哥特式教堂的風格
羅馬式教堂是以鄉村修道院為中心而發展起來,哥特式教堂則是以城市「主教座堂」為核心而發展起來。歐洲的城市化是在哥特式時代開始的,是由朝聖運動而形成的。
12世紀以來,在法國北部最先出現「哥特式建築」。此名源於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對這種建築藝術風格貶義的稱呼,「哥特」本為日耳曼部族名,他們藉此表示「野蠻人的」意思。[6]但這種建築風格以其獨特的神學意趣和美學情趣而被人接受,逐漸流行於西歐各地。13世紀是其主要發展時期,隨著西歐經濟復甦,哥特式城市主教座堂也伴隨城市化運動而得以發展。15世紀隨文藝復興的興起而衰落,但在北歐則一直延續至16世紀。
基督教經過幾百年的發展,漸漸地在歐洲建立了它的統治地位,於是一種精神信仰慢慢變成了世俗統治的權力。這是基督教的成功,同時又是它的墮落。因為宗教是通過賦予社會制度終極有效的本體論地位,即通過把它們置於一個神聖而又和諧的參照系之內,從而證明了它們的合理。這正如彼得•貝格爾所指出的那樣:「宗教合理化的目的,是把人類解說的實在與終極的、普遍的、神聖的實在聯系起來。於是人類活動的內在不穩定和轉瞬即逝的結構,就被賦予了最終的可靠性和永久性的外表。換言之,人造的法則被賦予了一種宇宙地位。」[7]所以,宗教應該體現出一種神聖的價值。當教會變成了政權同時,也就意味著它精神上的純粹性受到了玷污和破壞。所以,失落了的精神意蘊就希望重新得以回歸,而哥特式教堂就是給基督教建築帶來的福音。
哥特式教堂建築風格誕生於法國巴黎北郊聖丹尼斯隱修院教堂。1140-1144年,隱修院院長蘇哲(Suger,1081-1151)在其主持重建的教堂歌壇部位,為體現新柏拉圖主義的光、高、數三個理想,系統運用了尖肋拱技術,並以明亮的彩色玻璃取代了羅馬式的持重牆。此後,這一建築體系經過一個多世紀的實踐,在13世紀中葉達到成熟,並推向西、中歐各地。
哥特式教堂建築是從羅馬式教堂基礎上發展起來,它擺脫了羅馬式教堂的沉重感而朝向輕巧、雅緻甚至矯飾的方向發展。它遵循中世紀經院哲學高度理性化的規范,旨在製造出一種靈魂騰越的升華感應而引發出一系列技術革新。
哥特式教堂型制基本採用拉丁十字巴西利卡平面。通常東端半圓形後堂部位小禮拜堂較多,布局復雜。西立面有一對很高的鍾塔。西立面典型形式是:一對塔夾著中廳的山牆,中央大門和上方欄之間是圓形的玫瑰窗。三座門洞都有周圍的幾層線腳,並刻著成串的聖像。
哥特式教堂外部有許多造型挺秀、高聳入雲的尖塔,堂身牆壁較薄,並以輕盈通秀的飛扶壁、修長靈捷的立柱或簇柱來增強建築物的高度感,產生出一種令人驚異的框架效果,使人可從外觀上來領悟、體會其玄奧、空靈之妙景。這些向無窮高處上升的尖頂,它引導人們的心靈盡可能地擺脫一切現實的羈絆,向著精神的天國而去;而同時眾多的尖頂又象是塵世中向蒼穹伸出的雙手,它在向「上帝」呼籲拯救,呼籲聖靈重歸人間,使人類得到精神上的復活。
教堂的牆體配有高大明朗、用彩色玻璃鑲嵌的花窗,往往能給人造成一種向上升華飛騰、觸及天國神秘的幻覺。基督教吸收了新柏拉圖主義,認為光是神不斷放射出來的,而自然界的美是反射了神的光明,而藝術家是通過其心靈而創造出藝術,而心靈是由聖靈感動,因為心靈與聖靈最接近。同時,對於欣賞者與感受者來說,由於看到藝術而感動,這樣也就是接近了聖靈。同時,從三扇大窗戶射入的光線揉為一體,啟示了三位一體的神秘,而從三個方面射入的光線則屬於預言者、使徒和殉教者。[7]
在教堂內部,還有許多布局和諧的圓柱,壁上、柱身都裝飾有形象生動的浮雕和石刻,並能輔以從玻璃花窗射入的五彩光線之點綴和烘托,使人置身於內更感宗教的庄嚴、肅穆和神聖。因此,有人把聳入雲霄的哥特式建築稱為一首屹立在空間的聖詩、一曲回盪在天際的音樂。
哥特式教堂的著名代表有法國的夏特大教堂、巴黎聖母院(始建於1163年,1320年完工,教堂本身尚保留有羅馬式的一些特徵,如崇大、厚實等)蘭斯大教堂、德國的科隆大教堂(為德國最大天主教堂,1248年興建,1880年最後完工,其雙尖塔高157米)和烏爾姆大教堂(其單尖塔高161米,為世界教堂高度之最)、英國的威斯敏斯特教堂(1245年重建,1745年完成其最後部分兩座鍾樓)、林肯大教堂和坎特伯雷大教堂以及義大利的米蘭大教堂等。
哥特式教堂建築代表著中世紀鼎盛時期教會權力的至高無上,反映出西歐社會發展中上基督教影響曾經達到的登峰造極的地步。
四、羅馬式與哥特式風格的不同
教堂的建築與一般建築不同,它要以某種內部和外部結構上的特徵造成一種獨特的風格,並且通過它來體現出某種觀念性的內涵。造型本身就直接給我們感悟到精神的力量,它彷彿使教堂本身獲得了生命力,我們可以通過直覺的體驗方式與創造者進行心靈的溝通。所以,不同風格的建築體現出不同的內涵,表現出不同的觀念。
羅馬式教堂內部空間提供的是宇宙的象徵,而在外部則表現出飽滿的力度和敦實的框架,給人以均衡、平穩等印象。這種印象提供給人們一種精神的歸宿,意味著宗教情趣與現實人生的緊密關系。所以,羅馬式教堂提供給人們一種安全與歸宿,享受到神的安靈與祥和。
哥特式建築由於急劇上升的尖拱,所以當置身於其中時,感到自身肉體的卑微和毫不足道,而向上升騰的誘惑力使人不自覺得體驗到一種對至高無上的超驗存在的精神嚮往。而彩色玻璃透進的光線,造成了神秘、崇高的感覺,彷彿那是「上帝」以超凡的力量把我們的心靈引入到充滿光明的神聖天國,在那裡獲得了徹底的拯救和解脫。所以,哥特式教堂提供給人們一種心靈的沖動,人有一種體驗的沖動,而神也有一種動的張力。
所以,中世紀教堂是宗教與藝術在高層次上的完美結合的典範,而羅馬式與哥特式更是突出的代表。它們兩個分別代表著基督教發展過程中,隨著基督教勢力的增長,所以在教堂風格上也表現出一種力量的上升,由羅馬式的靜態而上升到哥特式的動態,而高高的塔尖恰恰說明基督教勢力的登峰造極。
附記:作為一名佛教的出家人,卻有緣能寫一篇基督教的小論文,這也許是宗教對話時代的產物吧!而這份緣應該感謝何琦老師的孜孜不倦的教導,使我能夠領略到基督教藝術的魅力。
2001年2月15日 聖凱於南京大學哲學系
注釋:
[1]麥克斯•繆勒《宗教的起源與發展》,金澤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5頁。
[2]何琦〈宗教藝術學ABC〉,《藝術學研究》第1集,第91頁。
[3]傅謹先生認為基督教教堂與古希臘神殿最根本的區別,就在於前者是教徒們聚眾祈禱之所,後者則僅僅是神的居所,凡人不得進入。見〈論歐洲基督教藝術〉,《世界宗教研究》1993年第3期,第127頁。
[4]卓新平《宗教理解》,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版,第540頁。
[5]克呂尼改革運動見唐逸主編《基督教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138-140頁。
[6]卓新平前揭書,第540頁。
[7][美]彼得•貝格爾《神聖的帷幕--宗教社會學理論之要素》,高師寧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4頁。
[8]傅謹前揭文,第128頁。
3. 結婚誓詞,什麼無論生老病死啊,你願意一直~之類的這個
結婚誓詞是很感人的一部分,這種互訴衷腸的感覺讓人溫暖和淚目。今天,我們一起來分享下2019年基督教徒催人淚下的結婚誓詞,一起感受他們令人羨慕的愛情和生活。
一、2019基督教徒催人淚下的結婚誓詞
新娘的誓言:當我第一次看到你的時候,我從未夢見過,三年後我會和你們站在一起,成為你們的妻子。雖然我花了一點時間才想到「我們」的想法,但你從未停止過追求我。你永遠不會放棄我們的可能性,這是我為什麼如此感謝嫁給你的眾多原因之一。
2019基督教徒催人淚下的結婚誓詞(圖片來源:攝圖網)
無論生活如何,無論好壞,我知道你會為我們和我們的婚姻而戰。你是如此無私,總是把我的需要放在你自己的面前。你是善良的,即使我按下你的按鈕,你也很耐心。你以溫柔和尊重對待我,就像基督愛教會一樣愛我,即使你是為你和我做所有這些事情。
我最了解你的是你對主的愛。你把他置於你生活的中心,你把他放在我面前,這是你最美好的事情。通過你給我的愛,你已經教會了我更多關於恩典,同情和愛的經歷。能夠帶領我和我們未來的家庭與我們的主建立更深厚的關系,我感到很榮幸。
我很謙卑,上帝把我們聚集在一起。讓你成為我的丈夫,他比我想像的更能祝福我。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最喜歡的冒險夥伴,也是我最喜歡的咖啡約會。我保證站在你身邊作為你的鼓勵者,幫助者和最好的朋友。我保證將上帝置於我生命和婚姻的中心。我發誓要和你說話,和你一起笑,甚至每天都和你一起哭。我將永遠愛你,並承諾每天都表現出愛。婚姻和愛情需要工作,我保證每天都會給我們一切。謝謝你選擇我。我將永遠和永遠地選擇你。我那麼愛你。
新郎的誓言: 「從我們遇到的一開始,我就知道你將在我的生活中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你是一個充滿活力,充滿愛心和鼓舞的人。我非常感謝上帝用獨特的方式將我們聚集在一起。我知道我不值得你,但無論如何,上帝保佑我,為此我感恩。我保證作為你的丈夫,我將在好的和壞的時候支持你。我會不惜一切代價保護你。我會為你獻出自己的生命。我會尊重你並盡我所能地愛你,給你最好的生活,做你最真誠的傾聽者。我不知道未來還有多少風浪和波折,但我承諾我會在你前面用我的能力去抵擋。我要給你最真摯的感情,最動人的生活,讓你成為最幸福的妻子。
4. 十字架 比例
十字架的橫豎比例是:1:2或1:3。
十字架,源自拉丁文crux,意為「叉子」,原是一種處死犯人的殘酷刑具,流行於古羅馬、波斯帝國和迦太基等地,通常用來處死叛逆者和奴隸等。後演變為基督教信仰的標記,象徵著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受難死亡,救贖罪人,代表著愛與救贖。於公元431年開始在基督教會中出現,公元586年開始被立在教堂頂端。
規定
在歷史上,十字架的形狀曾出現過多種。拉丁十字為縱長十字,這是羅馬天主教通用的十字形狀。希臘十字為正十字,現在東正教用的正是這種十字。此外還有洛林雙十字、馬爾他燕尾十字、聖安德烈斜十字、聖安東了形十字等。
作為基督信仰的標志,十字架可樹立於教堂上、掛於禮拜場所內,但必須符合建設規范,以安全為主,亦可懸於家中。教徒也可以將小十字架掛在胸前,以表示自己的基督徒身份,而在胸前佩戴的大十字架,則是主教職權的象徵。
5. 幫忙看一下這個圖片中的雕像是誰
中文名稱:里約熱內盧救世基督像
葡萄牙語名稱:Cristo Redentor
地理位置: 巴西基督像位於里約熱內盧國家森林公園中的科科瓦多(又譯作:科爾科瓦杜 Corcovado)山頂
海拔:710米(雕像高38米)
建造時間:1921年雕像開工,1931年雕像落成
設計師:保羅·蘭多斯基
巴西基督像外形特徵
巴西基督像是一座裝飾藝術風格的大型耶穌基督雕像,位於巴西里約熱內盧,俯瞰著整個里約熱內盧市,是該市的標志。他張開雙臂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是巴西人民熱情接納和寬闊胸懷的象徵,也是世界最聞名的紀念雕塑之一。
這尊雕像體積龐大,有200噸重,左右手的指間距達到了23米。雕像中的耶穌基督身著長袍,雙臂平舉,深情地俯瞰山下里約熱內盧市的美麗全景,預示著博愛的精神和對獨立的贊許。耶穌像面向著碧波盪漾的大西洋,張開著的雙臂從遠處望去,就像一個巨大的十字架,顯得莊重、威嚴。耶穌基督的身影與群山融為一體,一些雲團不時飄浮在山峰之間,使耶穌像若隱若現,使他顯得更加神秘聖潔。巨大的耶穌塑像建在這座高山的頂端,無論白天還是夜晚,從市內的大部分地區都能看到,成為巴西名城裡約熱內盧最著名的標志。
巴西基督像的歷史
在科科瓦多山上建造一座雕像的想法始於1850年代中期,那時一個天主教主教佩德羅·瑪麗亞·博斯請求巴西帝國的伊莎貝爾公主籌措資金建造一座大型的宗教紀念物,伊莎貝爾公主對這個主意不是很在意。而當巴西在1889年成為共和國後,這個設想完全被政府否定,因為當時的法律強制規定必須政教分離。
第二次「在山上建立一個地標」的提議是里約熱內盧大主教在1921年提出的。大主教組織了一個叫做「紀念像周」(Semana do Monumento)的活動來吸引捐款,捐款者主要是巴西的天主教徒。基督雕像的設計要求包括:須代表基督教的十字架,有一座手持地球的耶穌基督像和一個象徵世界的基座。最後選擇了「救世基督展開雙臂」為設計外型。
這座紀念雕像由法國紀念碑雕刻家保羅·蘭多斯基設計,當地的工程師海托·達·席爾瓦·科斯卡監督建設。一組工程師和技師團研究了蘭多斯基的設計方案,並決定以鋼筋混凝土代替鋼材,以便更適合十字架形狀的雕像。科斯卡和蘭多斯基決定以滑石作為雕像的外層材料,因為它有柔韌性高的特點,而且能夠抵抗惡劣的天氣。里約熱內盧還特意建造了科科瓦多山的上山鐵路,以便將打造雕像所需的大塊石料運到山頂。
巴西基督像1921年雕像開工,經過10年的艱苦施工,1931年雕像終在科爾科瓦杜山頂落成。
落成典禮
1931年10月12日在科科瓦多山上舉行了盛大的落成典禮,巴西總統瓦加斯為塑像剪綵,這一天是巴西主保聖人聖母Aparecida的紀念日——聖母顯靈日(又稱守護神節)。落成典禮的一大亮點是照明系統的啟動,原本計劃是由義大利發明家馬可尼從他在那不勒斯的遊船上,通過他發明的無線電啟動開關,但是由於當天天氣狀況惡劣,信號強度受到影響,最終不得不改由科科瓦多山上的工作人員手工開啟。
2006年10月12日,在塑像落成75周年慶典上,里約熱內盧的樞機大主教歐瑟比歐·奧斯卡·舍伊德在塑像下為聖母顯靈日做禮拜,這使得這座基督像成為朝聖聖地,從此以後天主教徒可以在塑像前接受洗禮和宣布結婚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945906.htm
我覺得像.............
6. 求這張高清西方三聖圖片,急急急急!!!!
你們猜「玉皇大帝」和「觀世音菩薩」,誰貴誰輕呢?答:觀世音菩薩貴。因玉皇大帝(也叫天帝,即是天,還在六道輪回之內,尚未跳脫三界),而觀世音菩薩(很至高無上的果位,是在六道輪回之外,已超越三界的)所以觀世音菩薩更貴,是天帝(天人道的帝釋天,與基督教上帝在同一個級別上,即是玉皇大帝)的上級。天帝見觀世音菩薩,皆要誠心禮拜,叩頭頂禮。(你不信的話,去找陰律無情書上查,可是寫得清楚楚的)。要知道天帝(即是天,天乃六道輪回內)雖是三界之內的王帝,三界之內的老大。但終究尚未跳脫三界,也有墮入無間地獄的可能性。因地藏經記載,無間地獄之所以叫做無間地獄,之四原因:無倫男女、種族、年齡、貴賤、或龍、或神、或天(天指的是玉皇大帝,也叫天帝)、或鬼,一旦墮入這地獄,都是同樣的受苦,所以叫做無間。你仔細看,有說過佛、菩薩也墮入無間地獄的可能性嗎?因佛、菩薩是很至高無上的果位,在三界之外,命亦是極貴無比,又不會造作任何罪業,即永不打入無間地獄的。要知道不但觀世音菩薩比天帝命貴的,連三界之外的一切佛、一切菩薩,皆都比天帝命貴的。如:觀世音、文殊、普賢、地藏菩薩及其他所有佛,所有菩薩,皆都比天帝大的,知道嗎?
7. 橄欖山的橄欖山上的基督
橄欖山丘下的客西馬尼園綠蔭環抱。「客西馬尼」希伯來語意為「壓榨橄欖」。Z女士指著精心護理的橄欖園:「這些樹都是與耶穌同一時代的,有的還更早……」 千年風霜磨礪的橄欖樹冠幾乎垂地,一些老邁樹杈老被木桿支撐著,似顫顫悠悠老年人手中的拐杖…… Z女士充滿激情的講解聖經新約上的一段記載:「耶穌用完了『最後的晚餐』,他預感到自己受難的時刻臨近了,便來到客西馬尼園祈禱。他極其悲痛汗如血珠滴在地上,在對上帝做了三次禱告後,逐漸恢復了勇氣和自信,決心坦然地接受未來的苦難。這時,猶大帶著祭司長等人前來捉拿耶穌,猶大按照約定的暗號:與誰親吻誰就是耶穌。當他走到耶穌跟前叫了一聲『老師!』並上前親吻後,耶穌說:『朋友,你要做的事就做吧!』隨後他被捕……」 公元4世紀,信徒在客西馬尼園建了一個聖壇,12世紀十字軍對它進行擴建,後聖壇被穆斯林征服者破壞。現客西馬尼教堂是上世紀初在原來建築的遺址上修建的。
同陽光明媚形成強烈反差,堂內幽暗,彷彿耶穌被出賣那一夜的光景,肅穆之情油然而生。 幾位信徒在聖壇前瞻仰聖容,靜默禱告……
公元一世紀左右,在巴勒斯坦的加利利地區出現了一個小的猶太教派別——拿撒勒派,意思是堅守教規教義的人。耶穌是該派的一個重要人物。他繼承了猶太教的教規和倫理思想,卻反對教中繁瑣的教規、禮儀和戒律,並認為這些是有悖於先知的教誨,無益於人們心靈的凈化。當時以色列全境都處於羅馬皇帝愷撒的獨裁統治之下,耶穌的傳教引起了設在以色列各省執政掌權的羅馬官員和猶太領袖的注意。按《聖經·新約》和《福音書》中的敘述,耶穌的被害是猶太祭司長用30枚銀幣買通了耶穌的門徒猶大,和羅馬總督彼拉多合謀殺害了耶穌。耶穌受難之後,其十二門徒繼續他的傳教,受難事件被賦予以更大的宗教意義。門徒中影響最大的保羅,沖破了傳教猶太教的狹隘性,使拿撒勒教派發展成為一門新的宗教,一種世界性的宗教——基督教就此而生。從基督教的誕生之日起就對猶太教和猶太人產生了極強的宗教敵對情緒,這種對峙局面一直延續至今啊。
相關圖片
相冊
8. 請問誰可以給我找到世界三大宗教的標志性建築圖片謝謝!
基督教 最大的教堂——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
米蘭多摩大教堂、巴黎聖母院、多隆主教堂、蘭斯教堂
伊斯蘭教 耶路撒冷——奧馬爾禮拜寺
伊斯坦布爾聖索菲亞大教堂、印度 泰姬陵
佛教 印度——桑奇大塔
大昭寺、佛光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