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王羲之的真跡蘭亭序現在在哪裡
王羲之真跡《蘭亭序》隨唐太宗殉葬了。
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與謝安等四十一人相聚山陰蘭亭,群賢畢至,王羲之有感作文並書寫下來,這便是《蘭亭序》的誕生起因。
相傳,王羲之回到家中,又書寫了幾遍,但都沒有當時書寫的那遍好,便自己一直珍藏,死後其子孫一直認真保存,到了王羲之七世孫智永和尚圓寂的時候便傳給愛徒辯才。
李世民酷愛書法,曾經下令在全國徵集王羲之的作品,哪怕是一個帶字的紙片。在帝王權力的號召下,雖然許許多多的王羲之作品收入囊中,但唯獨《蘭亭序》一直沒有出現。後來唐太宗聽說藏在辯才之處,雖多次詢問未果。為了討皇帝歡喜,大臣房玄齡推薦簫翼取回《蘭亭序》。
在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中藏有一幅傳為趙孟頫所畫的以蕭翼賺蘭亭為題材的長卷,很好地記錄了這一歷史事件。
蕭翼得到唐太宗命令後,便帶著數件王羲之作品喬裝接近辯才,騙得信任和好感之後,用激將法讓辯才拿出了《蘭亭序》真跡,由於辯才已經信任了蕭翼,故不加防範,一天趁辯才和尚不在,蕭翼便卷著《蘭亭序》真跡跑回了皇宮。在這幅畫面中,中間盤坐的就是辯才和尚,右邊與之交談的便是蕭翼,畫面的最左側有兩人在煮茶,人物表情刻畫十分精源睜緩彩,更記錄下了這一歷史性的一刻。
蕭翼回宮後,皇帝看到《蘭亭序》真跡十分高興,不僅提拔了蕭翼,還召辯才覲見,辯才看到殿堂上站立的蕭翼,這才恍然大悟,不久便鬱郁而終了。
唐太宗得到《蘭亭序》後便命善書法的大臣紛紛臨摹,由於對《蘭亭序》的喜愛,唐太宗去世早氏時特將《蘭亭序》陪葬昭陵,至今無人開啟。
(1)王羲之蘭亭帖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
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李志敏評價:「王羲之的書法既表現雹模以老莊哲學為基礎的簡淡玄遠,又表現以儒家的中庸之道為基礎的沖和。」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② 王羲之的蘭亭書法作品
王羲之的蘭亭書法作品賞析參考如下:
蘭亭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集序》、《臨河序》、《禊序》、《禊貼》。行書法帖。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藍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
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法帖相傳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歲時的得意之作。後人評道「右軍字體,古法一變。
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因此,歷代書家都推《蘭亭》為「行書第一」。唐時為太宗所得,推為王書代表,曾命趙模等鉤摹數本,分賜親貴近臣。可惜被唐太宗作為殉葬品,埋入昭陵,從此真跡永絕於世。
存世唐摹墨跡以「汪慧神龍本」為最著,唐太宗時馮承素號金印,故稱為《蘭亭神龍本》,此本摹寫精細,筆法、墨氣、行款、神韻,都得以體現,公認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嫌滑「定武本」。
經郭沫若考證,以為相傳的《蘭亭序》後半文字,興感無端,與王羲之思想無相困者答同之處,書體亦和近年出土的東晉王氏墓誌不類,疑為隋唐人所偽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說者。《蘭亭序》表現了王羲之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
作者的氣度、鳳神、襟懷、情愫,在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現。古人稱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堪稱絕妙的比喻。
③ 王羲之蘭亭序字帖真跡在哪裡
蘭亭序的真跡在陝西禮泉縣城西北的九嵕山上的族沒森昭陵。
1、蘭亭集序是中國晉代,書聖王羲之在紹興蘭渚山下以文會友,寫出天下第一行書,也稱蘭亭序、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
4、昭陵是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與文德皇後長孫氏的合葬陵墓,位於陝察改西禮泉縣城西北22、5公里的九嵕山上。
④ 我手裡有本王羲之的蘭亭序拓片不知道現在值不值錢請專家幫忙給個答案
蘭亭序原是王羲之的代表墨寶,但是真跡未存下來,後來唐代臨摹高手鳳城蘇奉李世民的皇命通過雙勾法臨摹出近百份臨摹本,李世民送與大臣觀摩習書;流傳到清朝敬察,民國,很多人以此臨摹本上石刻碑;流傳下來較有名的就是馮承素的神龍本;還有定武本,餘下褚遂良,趙孟頫的也可以的。只是凡是做的拓片,就像碑林博物配稿慧館的趙孟頫,褚遂良的蘭亭序本刻石都是民國的,所以價值就是兩百左右,不值啥錢,因為真跡沒有,存下來本來就是臨摹本,而臨摹本都是國寶,所以拓片和碑石作為後刻石碑,也就是欣賞觀閱,價值不高,就相當於買本書的價格。所以也就是不用鑒定了,肯定不是明代的拓本
看圖片應該是趙孟頫的版本
下面是其他查詢的資料,可以補充參考
《蘭亭序》被書法界奉為「中華第一書」,有多個版本在世間流傳,最受推崇的是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馮承素摹本《蘭亭序》。
1.「開皇本」。「開皇」為隋文帝年號,一種刻本為「開皇十三年」,另一種為「開皇十八年」。此刻本字跡臃腫,因未見於宋人著錄,後人疑是偽造。
2.「神龍本」。因帖前後印有「神龍」(唐中宗李顯年號)各半印得名。後人以此帖翻刻較多,故成一大體系。後經元代郭天錫以至清代翁方綱鑒定為唐馮承素摹本,現藏於故宮博物院。此帖於乾隆年間被刻於「蘭亭八柱」,列為第三柱。此帖為初唐墨跡,歷來很受推崇,尤其近年來經比較鑒定,多認為它是最接近真跡的,因此,身價尤高,學此本者眾多。
3.「虞世南臨本」。傳為初唐虞世南所臨墨跡。元文宗時張金界奴將其上貢,後被皇帝鈐以「天歷之寶培答」印,故又名「天歷本」。帖後還有宋高宗「紹興」年號印,於乾隆年間被刻於「蘭亭八柱」列為第一柱。人常慕其「第一柱」之名而學之。
4.「褚遂良臨本」。傳為初唐褚遂良所臨墨跡(列為「蘭亭八柱」第二柱),至明代被陳敬宗鑒定為「褚臨本」。因有的字筆法形態似宋代米元章,故又稱「米臨本」。
5.「定武本」。為石刻本。傳為初唐歐陽詢臨本,據載從五代石晉開始流傳(當時不作「定武」之稱),契丹耶律德光從中原得此,攜於真定。耶律死後,此石被棄山中,宋太宗趙光義年間被一位「李學究」所得。李死後,其子為還債取出,被定武太守宋景文收入公庫,因此得名。宋代熙寧年間,定武太守薛師正之子薛紹彭(書法家)將原石損去「湍、流、帶、右、天」五字以區別於翻刻本。宋代大觀年間,原石被收入宣和殿。「定武本」於宋代最流行,翻刻最多。
6.「玉枕本」。傳為歐陽詢臨蠅頭小行楷,刻於禁中,可能是「定武本」的前身,又名「袖珍本」。又有賈秋壑以「定武本」縮寫成者。
7.「穎上本」。《思古齋黃庭蘭亭》中見,傳為「褚本」中最佳者,出於安徽穎上井中,又名「穎井本」。原缺數字,後有翻補,甚差。
8.「黃絹本」。亦稱「洛陽宮本」,帖中「領」上加了「山」,世稱「領字從山本」,傳為「褚本」(明王世貞藏)。也有說「黃絹本」與「領字從山本」不同,但同出於一個祖本或宋人「游似本」。
9.「陳鑒本」。明代陳緝熙所收,並在前加一偽本。傳為「褚本」,陳緝熙好勾摹,多以此刻石。曾失十五年後復得,故多刻之,共與好事者。
10.「定武」體系中其它本。如「國學本」、「何氏東陽本」等都屬「定武」體系。「國學本」於明初由徐達從「天師庵」送至國子監,又稱「天師庵本」,比東陽何士英藏本為優。另有「榮芑本」,五字未損,僅遜「落水本」。
11.《蘭亭八柱帖》。雜帖。清代乾隆四十四年(一七七九年)以《蘭亭序》臨摹本墨跡三種上石,共分八柱;第一柱為「虞臨本」(張金界奴本),第二柱為《褚臨本》,第三柱為《馮摹本》即《神龍本》。另外三柱為柳公權《蘭亭詩》三種。還有明代董其昌臨柳書《蘭亭詩》和乾隆臨董其昌本《蘭亭詩》共八卷刻於八柱之上,摹勒極為精美,傳本不多。「八柱」現在北京中山公園,已損。
12.其他。此外據傳還有「洛陽本」、「賜潘貴妃本」、「薛稷本」、「游似本」、「上黨本」、「米氏本」、「薛紹彭本」「趙孟頫臨摹本」等等。歷代相傳的不同本子不下百餘種。
⑤ 《蘭亭序集》楷書版
《蘭亭記》,唐太宗貞觀二年(628)二月,歐陽詢楷書。
歐陽詢楷書《蘭亭記》,筆畫挺秀勁遒,結體險絕嚴謹,氣勢高雅雄渾,堪謂歐體書法藝術寶庫中的一顆明珠。
《蘭亭記》原石久佚,拓本傳世極少,且忽隱忽現,見者寥寥。一九八四年,由香港書譜出版社和廣東人民出版社聯合出版的《中國書法大辭典》認為此貼「系後人集歐書」。一九八七年,著名歐書大家田蘊章先生於山東獲觀原拓,經多次推敲考證,進而對《辭典》「集書」之說產生疑義。田氏以為《蘭亭記》應屬歐陽詢親筆之作,並提出三點論述,作為探討。
《蘭亭記》應系集書還屬親筆,尚須考定,有俟將來,但精湛的書法藝術令人傾倒,對於學習歐書者來說,更是一本難得的好教材。
東晉王羲之《定武蘭亭序》宋拓本高清TIF格式(容量:726MB)
http://zitie.me/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
(出處: 字帖迷-專注於書法資料分享)
⑥ 王羲之書法作品
1、蘭亭序
王羲之《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具有很強的藝術特色。其突出之處就是章法自然,氣韻生動。通觀全文,從容不迫,得心應手,使藝術風格同文字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充分表現了王羲之與朋友聚會時快然自足之情懷。情文並茂,心手合一,氣韻生動,被歷代學書者奉為學習行書的典範。亮備做
2、二謝帖
二謝面未比面,遲諑良不靜。羲之女愛再拜。想邰兒悉佳。前患滾液者善。所送議當試尋省。左邊劇。
3、喪亂帖
羲之頓首:喪亂之極,先墓再離荼毒,追敬衡惟酷甚,號慕摧絕,痛貫心肝,痛當奈何奈何!雖即修復,未獲賓士,哀毒益深,奈何奈何!臨紙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頓首頓首。
4、寒切帖
此帖雖為唐代鉤摹本,但也難掩「書聖」的功力,用「超凡入聖」這四個字形容也絲毫不為過,其筆鋒的變化,墨色的變化,也是後世名家所難及!
5、通天帖
此帖被武則天珍藏一生,是所有的王羲之摹本當中最為接近真跡的一件,這並不是傳統的「雙鉤填墨法」,而是「並行線拓」的方法所防止,跟真跡幾乎毫無差別!
⑦ 《蘭亭序》有什麼藝術風格
《蘭亭序》書法,符合傳統書法的最基本審美觀:「文而不華,質而不野,不激不厲,溫文爾雅」。
其筆法剛柔相濟,線條變化靈活,點畫凝練,書體以散求正,具有敬側、揖讓、對比的間架美感,成為「中和之美」書風的扒御楷模。欣賞《蘭亭序》,會獲得一種非凡的藝術享受。
藝術風格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為歷代書法家所敬仰。此帖為草稿,28行,324字。作者因當時天時地利人和效果發揮極致,據說後來再寫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個「之」字爛此判,寫法各不相同。
宋代米芾稱之為「天下第一行書飢改」。王羲之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
⑧ 蘭亭序真跡大小
大小未知,因為王羲之真跡《蘭亭序森或》隨唐太宗殉葬。
存世蘭亭集序摹墨跡以「神龍本」為最著,是唐朝馮承素摹本。紙本,行書,縱24.5cm,橫69.9cm。
因卷首有唐中宗李顯神龍年號小印,故稱「神龍本」,以便與其它摹本相區別。此本摹寫精細,筆法、墨氣、行款、神韻,都得以體現,公認為是最好的摹本。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公元353年4月22日(晉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1年),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會稽山陰的蘭亭雅集,飲酒賦詩。王羲之將這些詩賦輯成一集,並作序一篇,記述流觴曲水消缺一事,並抒寫由此而引發的內心感慨。這篇序文就是《蘭亭集序》。並揮寫了一篇《蘭亭集序》。
《蘭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飄逸,字字精妙,點畫猶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歷代書界奉為極品。宋代書法大家米芾稱其為「中國行書第一帖」。後世但凡學習行書之人,都會傾心於蘭亭不能自拔。
《蘭亭序》洋洋灑灑跳舞一般的筆法真是讓吾等後輩習書者望而生嘆,贊嘆於王羲之出神入化的書法技藝,贊嘆於王羲之如水般流暢的文采。
(8)王羲之蘭亭帖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書法賞析
談論魏晉書畫藝術。人們總會將它與「形神之辯」的審美趣尚相聯系起來,從「形神兼備」發展到「離形神似」,講求自然。順乎神理,在藝術上這是形式表現和精神內涵的關系,既有道家的「飄逸」,又有儒家的「文質」。
華美與質朴的相結合,由此產生中國傳統書畫藝術的「形神兼備」的藝術品格。後來又將它上升到「得意忘形」的境界,使書畫藝術從對外在客觀世界的表現轉向人的內在精神世界的抒發。這在晉代的書法藝術中就出現了追求「韻」的審美趣尚。
從流傳的晉書墨跡來看,晉人尚韻,其主要表現為自然天成、和諧暢達的柔性美。王羲之就是晉代書法的傑出代表,後世尊為「書聖」,其《蘭亭序》法帖也被尊崇為「天下第一行草」。
《蘭亭序》在王書中雖不及其行草書札,但作為一種典雅、雙逸、瀟灑的時代風格是無人能超越或與之相伴的。
那種疏朗有致的布局,挺秀雙逸的風神,變化多端的筆法,縱橫自如的取勢,使後世學書者感到面對的是一座既平凡又神秘莫測的城樓,往住不得其門而入,單看其用筆的豐富,就有藏鋒、稱飾、掛筆回鋒,牽絲、映帶、由方轉圓、由圓轉方等種種奇妙變化,有些橫與波挑又帶有隸書遺意,變化莫測,時出新愈,平和之中見奇縱,這也是《蘭亭序》永久的藝術魅力所在。
所謂「不激不勵,風規自遠」(唐·孫過庭語)正應是對《蘭亭序》之神最恰當的評語拿春辯。
⑨ 《蘭亭序》真跡還存在嗎
《蘭亭序》真跡還存在。
據中國新聞網,近日,某公眾號發布了一篇文章稱,經過量子文物鑒定儀的檢測,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被發現了。
在一場「古書畫量子滾頃檢測研討會」上,一幅來自某藏家祖傳書法《蘭亭序》通過了量子科技的年代檢測。模碧眾所周知,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蘭亭序》真跡早已流失,目前展示的多是名家臨摹本,比如故宮博物院的《王羲之行書蘭亭序》卷(傳唐褚遂良摹本)。
歷史傳承
《蘭亭序》是著名的書法,當然受到歷史上很多名人的喜歡。它一直在紹興平水雲門寺珍藏了幾百年直到傳到王羲之七世孫智永的徒弟辯才和尚才被唐宗派人到雲門寺來騙走了真跡蘭亭集序。雲門寺當時是紹興最有名的寺院了。
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特別喜歡這個東西,他下令重金買下這個東西,但是《蘭亭》是王羲之的精品,王家把他當寶貝,絕不傳人。
就在唐太宗這時候,王羲之的七世玄孫當了和尚,就是智永和尚,也是著名的書法家,他堅決不肯把這個東西給人,後來他死了,在死前就把這個《蘭亭》給了他的徒弟辯才和尚。唐太宗沒有辦法旦備舉,只好讓人行騙。
唐太宗派大臣蕭翼去辯才和尚那裡,因為和辯才和尚擅下棋,後來,辯才和蕭翼因為下棋,成了好朋友。而蕭翼因此有機會得見辯才的《蘭亭》,並在趁辯才和尚不注意的情況下,將《蘭亭》偷走了。
⑩ 《蘭亭序》全文真跡在哪裡
截止到2021年10月,《蘭亭序》全文真跡仍下落不明。
《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這幅作品,據說是王羲之酒後揮筆一氣呵成。以後王羲之雖然又多次重寫,但皆不如此次酒酣之作。故他本人對其也十分珍惜,作為傳家之寶一直傳到第七代孫王法極。
不過,《蘭亭序》真跡最終還是沒有逃脫落入帝王家的命運,被唐太宗李世民所得,並在他去世後作為陪葬,埋進昭陵。從此下落不明……
關於《蘭亭序》:
《蘭亭序》鉛仔模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飄逸,字字精妙,點畫猶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歷代書界奉為極品。宋代書法大家米芾稱其為「中國行書第一帖」。後世但凡學習行書之人,都會傾心於蘭亭不能自拔。
《蘭亭序》洋洋灑灑跳舞一般槐緩的筆法真是讓吾等後輩習書者望而生嘆,贊嘆於王羲之出神入化的書法技藝,贊嘆於王羲之如水般流暢的文采。戚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