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磬的圖片是什麼
擴展閱讀
備貨卡通圖片素材 2025-05-08 23:47:04
高清畫質不好的圖片 2025-05-08 23:35:29

磬的圖片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3-06 19:12:55

Ⅰ 磬又名什麼

【磬】辭源中引述說:「磬:樂器也;以玉或石為之,其形如矩。」——磬又叫做「銈(金圭也)」。據說「磬」起源於我國古代,在虞舜時期,它便成為很重要的樂器了。當時的「磬」,是用玉料或石料琢磨而成的。那些石料,出產於我國泗水(在今山東省境)兩岸的深山之中;它的顏色類似漆樹,夾雜少許細白的紋理,看上去好像是玉類一般。也有用太湖石去磨製的,不過,這種品質不如泗水的石料堅實而精緻。根據文獻考考證:到了南齊時代才有鐵造的「磬」,又到了梁代才有銅造的「磬」。初期使用玉料和石料所造的「磬」,是把石塊磨成石片,形狀如「矩」,中間折曲,兩端低垂。有如日本字母的「ㄟ」字,也很像我國「注音符號」的「ㄟ」字一般。——造「磬」的方法,在考工記(考工記:書名,一卷;言百工之事。即周禮之第六篇,亦名冬官考工記)一書中曾有敘述。「磬」的種類很多,有「玉磬、鐵磬、銅磬、編磬、笙磬、頌磬、歌磬、特磬」等許多類型。每一種磬,大致都是用一枚到十六枚的石片或鐵片組合而成的。它是由於利用石片或鐵片的長短厚薄的差異,而發出不同的音律。例如「編磬」的製作方法:它是用十六枚石片(石磬),按照十二種音律的次序,橫列成上下兩排而組成的。還有一種叫做「方響」的樂器,它是「磬」的一種代用品;它是用十六枚長方形的鐵板排列而成。上面所說的「磬」,都是懸掛在「簨虡(鍾磬架子)」上敲擊的樂器。在朝鮮半島,到今天還有「編磬、特磬」和「方響」被流傳使用著。日本奈良興福寺,不久之前還有一隻「華原磬」被保存著,據說是一件非常名貴的古物。考其形狀,是屬於「鉦鼓」的一類。佛教的「僧磬」,和上面所介紹的「樂器磬」大不相同的。佛教的「磬」是「缽」形的。據禪林象器箋「唄器門」(日僧無著道忠編著)說:「僧磬與樂器磬,其形全別。樂器磬:板樣曲折;考工記所謂倨勾,一矩有半者。僧磬:如缽形;只園圖經雲:可受五升。可知天竺磬亦如缽器矣。又石湖梅譜,以梅花半含比僧磬,支那(中國)僧磬之制可知焉。」佛教的「磬」,大致有「圓磬」(即「大磬」)、「匾磬」、「小手磬」(即「引磬」)等三數種。「圓磬」有如缽狀,多用銅鐵等金屬所造。大者徑約二、三尺,高不足二、三尺。小者徑約半尺,高不足半尺。「匾磬」是石造的,像器箋說:「小磬如桃大,底有竅,貫緒,連縛小竹枝為柄,以小鐵桴(槌)擊之,名為引磬。蓋因導引眾故名。」現今之引磬,已改用木柄,貫以銅線。「磬」是「犍槌」中的主腦,在寺僧集體行動時,由「維那」或「悅眾」用它指揮大眾進退起止,號令贊誦。在大寺院、大叢林里,「維那」管用「大磬」,「悅眾」持用「引磬」。上殿時:「悅眾」一人或數人,站在「維那」(一人)身後,「悅眾」等於是「維那」的部屬。「維那」起腔,「悅眾」接腔;「維那」轉腔,「悅眾」跟腔。他們必須聲聲響朗、字正腔圓,以防大眾高低失准,參差不齊。「大磬」的敲用,多半是在「起腔、收腔、合掌、放掌」、以及「佛號」等處。「引磬」的敲用,多半是在「問訊、轉身、禮拜」以及其他「動作」的場合——如晚課「蒙山施食」時,「行者」的動作等。「大磬」大抵用於指揮「腔調」,「引磬」則用於指揮「行動」,「大磬」並有振作心神的作用。「引磬」在不敲「鐺、鉿、鈴鼓」時,在必要時配合木魚作為敲打「板眼」之用。小寺院道場人數少,「維那」、「悅眾」兩者往往都由一人兼任。於是「大磬」和「引磬」就得由一個人同時並用了。「大磬」和「小磬」,除了要在「日常課誦」、或者是各種「法會、慶典、消災、度亡……」等場合須要敲擊外,還有許多儀節須要敲擊它們。——據佛教儀式須知(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編著)說:「『圓磬』念誦所鳴,維那主之。凡住持或尊宿、仕官、施(施主)護(護法)等禮佛,皆鳴三下。『扁磬』石為之,形似『雲板』,懸『方丈』廊外;有客見住持,知客鳴三下。又『小手磬』,禮佛誦經皆鳴之,為起止之節。」另據法器章說:「磬:大殿早暮、住持知事、行香時、大眾看誦經咒時,直(值)殿者鳴之。唱衣時,維那鳴之。行者披剃時,作梵闍梨鳴之。」「磬」是一種神聖的器物,只園圖經中說:「佛衣服院,阿難所止,常護佛衣。有一銅磬,可受五升。磬子四邊,悉以黃金縷作過去佛弟子。又鼻上,以紫磨金為九龍形;背上立天人像。執玉槌,用擊磬,聲聞三千世界。音中亦說諸佛教誡弟子法。磬是梵王造之,及佛減度,娑竭羅龍王收入海宮。」

Ⅱ 磬和佛音碗有什麼區別

佛音碗,也叫修行缽或轉經碗,一般由一個紫銅缽及一個手工桃木的柄組成.使用的時候,一般將左手伸平,將碗放與手掌中心,右手執桃木柄,然後以柄的下端輕擦碗邊,按逆時針繞著碗邊慢慢擦起,由快而慢,漸漸佛音碗便會隨著木柄擦動碗邊而引起的輕微振動發出悅耳的共振之聲,聲音越來越大,繞梁不絕,其聲空靈而深遠,有人以為其聲如佛音,故佛音之碗因此而得名,此碗多被人用與參佛冥想時使用,使人心寧靜而至遠,空靈而感悟,神奇異常.

磬,源於中國古代漢族石制打擊樂器和禮器,為「八音」中的「石」音,最早用於漢民族的樂舞活動,後來用於歷代帝王、上層統治者的殿堂宴享、宗宙祭祀、朝聘禮儀活動中的樂隊演奏,成為象徵其身份地位的「禮器」,也成為佛教里的法器,其中但凡入定的僧人,少則數天,多則數十年甚至上百年(如達摩面壁十年等),只有用磬輕輕的敲才能喚醒.

——詳見附件的圖片.

Ⅲ 磬是古代打擊樂器形狀像什麼

磬是古代打擊樂器形狀像什麼

「磬」qìng

古代打擊樂器,形狀像曲尺,用玉、石製成,可懸掛。

佛寺中使用的一種缽狀物,用銅鐵鑄成,既可作念經時的打擊樂器,亦可敲響集合寺眾。

圖片摘自《網路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