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高中化學說課稿
有關高中化學說課稿範文集錦五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高中化學說課稿5篇,歡迎大家分享。
ps://iknow-pic.cdn.bcebos.com/0824ab18972bd407d3260f6969899e510eb30945?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1
一.指導思想
在教育部頒發的>的指導下,力求:"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習的過程."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章節選自全日制普高教科書>第二冊第二章,本節教材是在介紹了"碳族元素"的基礎上,進一步的認識硅的晶體結構.性質和用途.聯系C的知識來學習硅的新知識.
2.教學目標
依據教改精神.新課程標准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a.理解並掌握晶體微粒種類及其相互作用力與晶體類型的關系,晶體類型與晶體主要物理性質的關系
b.掌握理論知識指導學習硅元素性質知識的方法
c.培養空間想像能力,會將平面圖想像成為空間結構,又能將空間結構表示在平面圖上
三.學情.學法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為高二學生,具備有一定的收集處理信息能力,同時都有一定樂於展示自我.在本節課的概念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消除學生對概念的神秘感與乏味感.
由於理論性較強.採用互動式教學 理論性較強,用圖片
四.教學程序
1.創設情景,引入課題
主體探究式學習的突出特點是實踐性.開放性即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習過程不拘泥於課程,我准備請同學在課前對景德鎮陶瓷.秦始皇兵馬俑等作一定的了解,在課堂上早請同學作介紹後,我將給他們較為具體的去陳述中國陶器的歷史.從而引出現實生活中的含硅的性質.
2.豐富知識的外延,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讓學生閱讀課本,並請學生歸納課本內容並回答
提問如"誰知道硅在地殼中的含量?""誰知道硅在宇宙范圍內的含量?""硅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形式?"
3.藉助於多媒體向同學們看晶體彩圖
從晶體的外在結構引入硅的結構及其硅晶體結構平面
再展示金剛石晶體球棍模型
通過對比金剛石晶體與晶體的結構分析結構對物理性質的影響
再推出原子晶體的物理性質
通過討論晶體硅.金剛石.二氧化碳.碳化硅四種原子晶體的熔沸點高低
再比較它們的化學鍵,對它們物理性質的影響因素
利用判斷題,解決教學中可能出現的模糊點
4.指導學生歸納本章本節的內容
歸納.總結.及時鞏固
通過課堂練習,及時反饋學生掌握並及時解決可能留下的問題.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離子反應》是人教版高一化學必修一第二章第二節內容,本節課著重介紹「酸、鹼、鹽在水中的電離」。這在中學階段基礎理論知識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貫穿於中學化學教材的始終,是中學化學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之一。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物質的分類,這為過渡到本節課的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後面《氧化還原反應》內容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節內容在整個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學習了解電離,電解質的概念;能用電離方程式表達常見、典型的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電離,並從電離理論的角度認識酸、鹼、鹽;通過酸、鹼、鹽的本質探究,感悟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學探究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培養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問題,分析問題,歸納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從更深的層面研究物質發生化學反應的意義,培養學生透過現象認識事物本質的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電解質的判斷、電離及電離方程式的書寫
二、說學情
對於高一年級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雖然對化學基礎知識有了一定積累,但程度參差不齊,差別較大,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這一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有強烈的好奇心,雖然處於抽象思維階段,但本節概念比較抽象,應適當增加實驗和電腦動畫以使微觀離子的活動變得直觀。
三、說教法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節課實際內容,我確定本節課的教法為指導發現法、微觀演示法。
四、說學法
根據本節課實際內容,我確定本節課的學法為分組討論法、實驗探究法
五、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
將學生分組,進行小組探究。探究活動為:讓每組學生根據所提供的物質(銅片、石墨、氯化鈉固體、氯化鈉溶液、無水酒精、蔗糖、蔗糖溶液、蒸餾水、自來水、硫酸溶液)進行思考並動手操作,怎樣才能使燈泡亮起來?通過小組內統一分工、互相協作,使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探究、學會組內交流評價,參與評價。
探究結束之後,各組推薦一位語言表達能力較強的學生,把本組的做法邊用實物投影展示,邊進行介紹。動員全班同學在小組內進行討論,對每小組展示的成果進行綜合評價,找出本組的優缺點,確定最佳小組,並說出最佳的理由。通過此種方式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讓學生學會交流,學會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成果。
(二)新授
引導學生利用上節課所學的分類方法,對導電材料進行分類。然後引導學生從純凈物和混和物、單質與化合物等分類標准對能導電的物質進行分類,從而引出電解質概念。在此過程中,使學生掌握分類的標准,學會分類。
之後,讓每組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的方式來理解電解質的定義,把自己的理解與其它組員交流,組內形成統一意見,舉手發言。我引導學生總結,並對學生的說法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與學生交流。同時為了加深對電解質定義的理解,讓學生說出開始呈現的物質哪些是電解質。結合學生回答中出現的問題,引導學生對學生開展評價,讓學生進一步理解電解質概念。(電解質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狀態下能夠導電的化合物。如, 酸、鹼、鹽等。)
提出梯度問題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帶著問題自主學習課本相關內容。問題1:氯化鈉是電解質,為什麼氯化鈉固體不導電,而它在水溶液中或者在熔化狀態下能導電呢?利用flash課件展示氯化鈉固體不導電,在水溶液中或者在熔化狀態下能導電的本質。從而引出電離的概念,像NaCl這樣溶解於水或受熱熔化時,離解成能夠自由移動離子的過程稱為電離。同時強調電離的條件有2個:溶於水或受熱熔化,酸、鹼、鹽在溶解於水或受熱熔化時都能發生電離。)
問題2:如何來表示電解質在水溶液中電離生成了自由移動的離子呢?從而引出電離方程式的書寫。學生先自主學習,然後開展組內討論,提出預設。讓學生走上講台試著書寫電離方程式,教師對學生書寫中出現的問題給予糾正。學生閱讀課本,學習電離方程式的書寫方法和注意點(寫電離方程式,要遵循質量守恆定律和電荷守恆定律)。通過自主學習、不斷探究,培養學生熱愛化學的積極情感,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分析鹽酸、硫酸、硝酸的電離的特點,推導出酸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請學生寫出NaOH、KOH、Ba(OH)2的電離方程式。
NaOH=Na+ + OH-
KOH=K+ + OH-
Ba(OH)2 = Ba2+ + 2OH-
學生通過分析上述電離的特點,總結出鹼的概念。電離時生成的陰離子全部都是OH-的化合物。
接著進行探究學習,請學生寫出Na2SO4、KNO3、NH4Cl的'電離方程式。
Na2SO4=2Na+ + SO42-
KNO3=K+ + NO3-
NH4Cl=NH4+ + Cl-
引導學生分析上述電離的特點,總結出鹽的定義,即,電離時能生成金屬陽離子(包括NH4+)和酸根陰離子的化合物。
(三)小結
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發言,自主概括本節課內容(電解質、電離的概念,需要掌握電離方程式的書寫,知道酸、鹼、鹽的定義)。通過學生的回答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並調整教學策略。
(四)布置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1-4題
2.書寫下列物質在水溶液中的電離方程式
(1)硫酸鈉溶液 (2)氯化鐵溶液 (3)硫酸鋁溶液(4)氫氧化鋇溶液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3
各位評委,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xx
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六個方面對本節課作以分析和說明。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人教版高中化學 第 章,第 節,第
課時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
,本節課的學習為
奠定基礎,因此本節內容不僅是本章的重點,也是整個高中化學教學的重點之一。
二、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高二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
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xx
2、xx
過程與方法目標:
1、xx
2、提高邏輯推理、抽象概括以及運用化學知識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抽象、聯想、想像思維能力,激發學習興趣。
2、從生活出發學化學,體驗化學對生活、生產及科技發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教學重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xx
難點是:xx
四、教法
結合本節知識的特點,我採用的教學模式,並藉助實驗教學和多媒體教學。我將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展開學習活動,結合實驗、層層深入、多層次教學,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主體,感受到學習化學的樂趣,並使知識的學習系統化。
五、學法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是目的。因此,教師要啟發、引導、層層深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學習。本節課,學生通過「問題情景—實驗探究—質疑討論—f分析推理—整合運用」的學習方法。此外結合反饋補救法,通過學生的習題檢測,注意觀察學生的反饋情況,以實現「培優扶差,滿足每一位學生」。
六、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本節的教學目標,我是這樣安排的:
第一環節:知識回顧,新課引入。「導入舊概念,提出新問題。」
第二環節:新課學習,全民總動員。
首先:xx
其次:xx
再次:xx
第三環節:歸納總結,布置作業。
通過本節課的講解、實驗探究得出本節課的重要結論,並對本節課的重難點進行回顧,使學生能夠把握住自己的學習方向和側重點,最後布置相應的習題,來鞏固本節課的所學內容。
總之,本節課我是根據高二學生的心理特徵及認知規律,結合本節知識的特點,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採用實驗探究法、知識遷移法、類比法、分組討論法以及學生自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運用實驗演示、多媒體動畫等教學手段,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主動參與到知識的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地位
《甲烷》內容選擇於人教版高一化學(必修2)第三章第一節,這一節是學生在中學階段第一次接觸有機物結構和性質的有關內容,有機化學是化學學科的重要分支,烴是一切有機物的主體,而甲烷作為烷烴的第一個最簡單的分子,學生對他的理解將直接影響到今後對各種有機物的理解,因此本節內容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有機物的學習方法有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標
(1)了解甲烷的電子式、結構式的寫法,並掌握甲烷分子的正四面體結構及其對性質的影響。
(2)掌握甲烷的重要化學性質,著重強調取代反應。
(3)通過對物質立體構形的理解使學生逐漸培養形象思維的能力,培養學生關心社會環境、能源等問題的意識。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甲烷的結構特點和甲烷的取代反應。
難點:主要是學生有機物立體結構模型的建立,具體體現在如何將甲烷和烷烴的結構特點、有機物的成鍵特點從實物模型轉換為學生頭腦中的思維模型,幫助學生從化學鍵的層面認識甲烷的結構和取代反應。
二、學生分析
關於甲烷,學生在初中化學中已經學習了甲烷的燃燒反應和一些主要的用途。教材在介紹這些知識時,非常注重與學生已有知識的聯系,採取各種不同的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地思維,幫助學生進行理解。另外,結構式只表示出了甲烷分子中各原子的結構方式,而不能真實地反映出甲烷分子的立體結構,學生將會產生甲烷分子是平面型分子的錯誤認識。而對分子的立體結構的認識有直接影響著學生對有機分子結構的了解,並最終影響他們對有機物分子化學性質的了解和學習。因此,要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讓學生在三維空間中對有機物分子有個真正的了解,並在此基礎上學習其化學性質。
三、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
1、以學生為主體的引導探索法
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不僅注意觀察,同時還啟發了學生積極思維,運用已學過的知識與技能,去探索新的概念和規律,培養了學生良好的科學態度。
2、多媒體教學法
由於甲烷分子的正四體結構和甲烷的取代反應機理很抽象,對初學有機物的學生來說很難理解,是本節課的難點。故用計算機的多媒體動畫進行直觀分析,輔以直觀教具(模型、折紙)克服了理解上的抽象性,化解了難點。實驗錄像的播放有助於全體學生觀看到實驗現象。
3、本節課教給學生一種思考問題的方法,通過創設問題、討論問題、從而解決問題,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有利於培養和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
四、教學設計
1、引入
通過一段生活錄像引入,從日常實際生活出發,使學生初步了解有機物,復習通過燃燒產物來確定所含元素的實驗,進入最簡單的烴——甲烷的學習
2、探索甲烷的結構
[課堂探究練習1]已知甲烷僅由碳、氫兩種元素組成,其中質量分數c%=75%,H%=25%。請同學們推出甲烷的化學式。
[課堂探究練習2]畫出碳原子的原子結構示意圖,推測甲烷分子的結構,空間構型又可能有哪幾種情況?
由於學生在有關物質結構方面知識的局限性,因此在學習甲烷分子的結構時,首先在課前布置學生認真預習教材,並要求學生做實踐活動,即自己動手製作甲烷分子的結構模型,然後課堂上再拿出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介紹甲烷分子的立體結構。使學生在對比之中,對甲烷的正四面體結構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認識。
3、實驗探究化學性質
在學生解甲烷物理性質的基礎上,將重點放在甲烷的化學性質上。回應前面所講的「結構決定性質」,接著引導學生通過結構理解甲烷的有關化學性質:
(1)甲烷的可燃性決定了它有什麼用途呢?有什麼優點呢?寫反應方程式,介紹爆炸極限問題,以甲烷作能源為例講解科學與社會的關系,滲透環保、能源問題。關心社會,並讓學生思考礦井生產為了避免瓦斯爆炸應該採取的安全措施是什麼?介紹新農村沼氣池情況。可以補充演示甲烷通入高錳酸鉀溶液的反應。
(2)甲烷的取代反應是本節的一個難點,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有機反應類型,對於實驗的處理,由於教材上演示實驗現象不利於後排學生觀察,播放實驗錄
像:(]取代反應實驗:用排飽和食鹽水法將甲烷和氯氣依次收集在100ml的量筒中,其中甲烷20ml,氯氣80ml,光照。)在實驗的基礎上,先使學生有一個甲烷分子中氫原子能被其他原子取代的印象,然後再通過給出甲烷與氯氣反應的幾步方程式,向學生說明甲烷分子中的氫原子不僅一個能夠被取代,而且全部可以被取代,進而講清取代反應的確切涵義。結合球棍模型和電腦模擬,幫助學生理解取代反應的實質。通過電腦模擬,把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學生學習興趣大,對取代反應的實質的理解也更深刻,對學生不明白的地方還可以反復播放。明確取代反應和置換反應的區別。
(3)簡介甲烷的熱分解反應,結合性質總結甲烷的用途。
4、練習鞏固
利用多媒體投影練習內容,讓學生當堂練習,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教師及時進行點評。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5
各位評委大家好,我的說課題目是:人教版高中化學第一冊,第二章第二節《鈉的化合物》中的第一部分------過氧化鈉〔打開課件〕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說的同時打開課件這個按鈕〕
鈉的化合物是本章教材的重點之一,通過鈉的化合物的學習,可以加深鞏固鈉一節的知識,並為下一節鹼金屬的學習奠定基礎,故本節教材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並且通過過氧化鈉強氧化性的學習還能進一步鞏固氧化還原反應的知識;鈉的化合物碳酸鈉和碳酸鈉等又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學好本節內容還有著重要的實際意義.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說這句話的同時打開相應按鈕〕
根據素質教育及教學大綱的要求制定教學目標有:
①知識技能目標:知道Na2O,Na2O2的性質和用途。
②能力方法目標:通過Na2O2和水,和二氧化碳反應,以及相關補充實驗,進一步提高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③情感態度目標:通過實驗教學與探究,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三、教學重難點〔說這名話時打開課件對應的按鈕〕
重點:鈉的化合物的性質是本節的重點.
難點:過氧化鈉的性質是本節的教學難點.
四、教法和學法〔說這句話時按課件對應的按鈕(教法按一次,學法接著再按一次)〕
教法:關於本節過氧化鈉的教學,我採用學生分組實驗探究法,從實驗現象中分析結論。然後通過結論總結過氧化鈉應具有的性質,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態度及方法。
學法:學生在本節課中主要用實驗,觀察,對比,歸納等方法,在親自實踐中,通過有目的的觀察和教師的啟發誘導,運用貯存在自己頭腦里的知識,來認識對它們來說是未知的知識,解決新問題,產生新見解.這樣不但使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而且達到發展學生智能和目的,同時讓學生逐步掌握研究化學的科學方法,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學風.
五、授課程序〔按授課程序的按鈕〕
第一部分:情景創設〔點情景創設的按鈕〕
1、創設情景,引導學生以極高的興趣進入課堂,採用圖片引入法。
問:圖中消防員正在救火,想想常什麼來滅火?(水,二氧化碳)
其實水,二氧化碳不僅可以滅火,其實還能「點火」,接著指導學生做第一個探究實驗
第二部分:實驗探究活動
1、探究實驗一:〔點探究一按鈕〕Na2O2與H2O反應過程中能量變化的探究
讓學生取一個石棉網,在上面放一個蘸有過氧化鈉的脫脂棉,然後用膠頭滴管滴幾滴水
現象:脫脂棉著火了
設疑:為什麼脫脂棉著了?探究一下該反應的能量變化,填寫「探究實驗報告」相關內容。
(反應物能量總和大於生成物能量和,該反應為放熱反應,溫度達到了脫脂棉的著火點,所以能燃燒。)
2、探究實驗二:〔點探究二按鈕〕Na2O2與H2O反應生成物的探究
指導學生動手做過氧化鈉與水反應的實驗
現象:帶火星的木條著了(有氧氣生成)
反應後溶液稀釋能使酚酞變紅,使石蕊變藍。(有鹼生成)
及時填寫「探究實驗報告」相關內容。(生成的氣體為O2,溶液呈鹼性,顯然是NaOH溶液。即:2Na2O2+2H2O=4NaOH+ O2↑)
3、探究實驗三:〔點探究三按鈕〕Na2O2與H2O反應後所得混合液具有漂白性的探究
指導學生動手做:將水注入到盛有1g Na2O2的試管里,製成溶液,並將溶液分裝在四支試管中,分別向其中兩支試管中滴加幾滴紫色的石蕊試液和無色的酚酞試液。
現象:溶液使紫色的石蕊試液變藍,觀察較長時間也不裉色,而使無色酚酞試液變紅,且半分鍾內裉色。
填寫「探究實驗報告」相關內容。(1、石蕊分子比酚酞分子穩定。 2、其溶液有漂白性。)
4、探究實驗四:〔點探究四按鈕〕驗證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的反應
指導學生:在一個盛有少量碳酸鈉固體的小燒杯中加入稀鹽酸,用坩堝鉗夾取
包有過氧化鈉粉末的脫脂棉伸入燒杯上部
現象: 脫脂棉燃燒
填寫「探究實驗報告」。(過氧化鈉可與二氧化碳反應,且反應放熱,方程式:2Na2O2+2CO2=2Na2CO3+O2)
第三部分:創新應用
1、創新應用一:〔點創新一按鈕〕
探討如何設計用過氧化鈉與水制氧氣
指導思考:「固+液 氣體」
探討交流:展示各自的設計。
2、創新應用二:〔點創新二按鈕〕
金屬鈉著火怎麼辦?Na2O2應怎樣保存?有哪些方面的應用?
指導恩考:結構-性質-保存、應用
回答交流:金屬鈉著為主要生成過氧化鈉,所以不能用水或二氧化碳來滅火,得用砂子蓋滅;過氧化鈉能與空氣中的水和二氧化碳反應,所以得密封保存;過氧化鈉主要可以應用於於呼吸面具和潛水艇及航天飛行時的供氧劑
第四部分:歸納小結〔點歸納小結按鈕〕
列表對比氧化鈉與過氧化鈉相關性質
第五部分:布置作業
自已設計針對本課對應練習題
備註:
1. 本節的整體設計思路是:學生在老師指導下完成既定的實驗,觀察現象,探究原因,獲取新知識。
2. 說課之前自己對本節課的思路一定明確,說白了就是把你的這個明確的思路說給評委聽。所以必需層次分明,並不是內容越多越好,知識越深越好。不是給學生上課,課件內容應該不用動畫效果。(不是做不出來)
3. 參加比賽要想獲獎,必須有你獨特的東西,比如本節的獨到之處就是:讓學生探究式的學習知識。這一特點必須在說課中體現出來
4. 所說的話一定不能羅嗦,不能像上課怕學生聽不懂就多重復幾遍
5. 本說課稿黑色字是主體內容,藍色斜體字是主標題,粗黑體字是分標題,淡紫色字是告訴你什麼時候打開按鈕,紅色字是《探究實驗報告》應填的部分內容。
6. 本節的作業設計和《探究實驗報告單》沒做詳細設計,根據使用者自身理解來設計
7. 如需把本說課稿列印交給評委,需刪除相關內容。
8. 正式參賽前必須反復試說,在辦公室說給同事聽,說完一起討論,回家自己拿表看好時間說,如果做不到連說三遍前後不差1分鍾,就是你的說課還有隨意性,一些話還得重新措詞,還得繼續練習。〔我的實際心得〕
9. 最後說明一下,本節課件和說課稿的版權歸我(真的花了我不少心血,主要在於設計思路),只授權你(程慧敏)使用,不得轉載與收費性網站上,希望能理解知識勞動者的辛苦。
10.按作者的設計思路來說課作者自己很有把握是一篇好說課稿,但如果沒有獲獎,費用就免了吧,為同行服務了 :)
;㈡ 高一化學氧化還原反應教案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那麼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高一化學氧化還原反應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高一化學氧化還原反應教案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此次課選自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學》上冊第一章。氧化—還原反應是一類重要的化學反應,研究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和規律,對學好化學是非常重要的。在學習許多重要元素以及化合物知識時,凡涉及元素價態變化的反應都是氧化—還原反應,只有讓學生掌握氧化—還原反應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們理解這些反應的實質,所以本節內容在本章中既是重點又是難點。
2.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以及教學大綱的要求,參照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確定一下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初步掌握根據化合價的變化和電子轉移的觀點分析氧化還原反應的方法,加深對氧化、還原、氧化劑、還原劑,氧化—還原反應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學會用化合價的變化和電子轉移的觀點判斷氧化還原反應;學會用箭頭表示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理解氧化還原的實質。
能力培養:通過對氧化—還原反應分析,使學生學會分析問題的方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科學思想:對學生進行對立統一和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
科學品質:激發創造意識,培養勇於探索認識新事物的優良品質。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用化合價的變化和電子轉移的觀點認識氧化—還原反應、氧化劑、還原劑等概念,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
難點:從電子轉移的觀點來分析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過程。
二、教學方法:
以講解、分析、體溫、概括為主體,抓住化合價變化跟電子得失的關系著一關鍵,通過氫氣與氧化銅反應,鈉在氯氣中燃燒等例子,從得失氧、化合價升降、電子的轉移等一一揭示反應的實質,這樣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又教給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有助於培養學生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講練提問討論歸納總結的程序將問題逐步引向深入,使學生在了解程序下一步步完成學習化學的思維活動,充分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使學生對知識有清晰的認識,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同時讓學生明白氧化—還原反應是矛盾對立的,同時又是統一的,以此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三、學法指導:
復習初中學過的知識,注重初、高中知識的銜接,採用講練結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每一個學生都學有所的。鼓勵學生做筆記並思考,分析歸納總結,讓學生參與「學中練,練中學」。在練習中,可讓學生依老師的思維模式,將知識運用到實際中,理解後再按適合自己的方法理解、記憶,最後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四、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
復習初中學生的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自然過渡到新知識,使學生的思維很快進入課堂學習狀態,導語是這樣設計的:首先讓學生寫出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化學方程式,同學思考回答:「氧化銅失去銅,發生還原反應,氫氣得到氧發生氧化反應,像這樣一種物質被氧化,另一種物質被還原叫氧化—還原反應。」同學們在氧化反應、還原反應,已經掌握了有關氧化—還原反應的基礎知識,現在我們就進一步學習有關知識。
2.講授新知識
以Na在cl2中燃燒和H2與cuo反應為例,通過得失氧情況和價態分析,總結如何判斷氧化—還原反應,即:
(一)氧化—還原反應的外部特徵:化合價升降。啟發學生通過現象看本質,分析元素化合價變化原因,認識反應前後元素化合價的改變是氧化還原反應的主要特徵。
(二)氧化—還原反應的內部本質:電子轉移。電子得失、電子對偏移,氧化反應,失e、價升;還原反應,得e、價降。從而解除疑難,進行下一環學習。
(三)氧化—還原反應、氧化劑、還原劑:氧化劑,得電子的物質(化合價降低),具有氧化性;還原劑,失電子的物質(化合價升高),具有還原性。就這樣邊講課邊板書,在化學方程式上畫線,標明化合價及電子得失,啟發學生分析討論,並總結歸納。教會學生用箭頭表示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即:化合價降低,得2e,被還原
化合價降低,得2e,被還原
氧化劑還原劑
為了理解,加深記憶,讓學生先看幾分鍾書,然後讓一位學生上台寫出H2在cl2中燃燒這個化學反應,並分析,即:
價升,(電子對偏離)發生氧化反應;價降,(電子對偏向)發生還原反應。
為了使知識更清晰,可以給出小節,並給出類似題型的練習題,達到鞏固加強。最後一起總結出氧化—還原反應的規律,即:
接受電子失去電子
化合價降低化合價升高
被還原被氧化
具有氧化性具有還原性
五、氧化—還原反應的規律和記憶方法:
1.總結:元素化合價升高則原子失去電子,被氧化,發生氧化反應,該物質是還原劑,具有還原性;元素化合價降低,則原子得到電子,被還原,發生還原反應,該物質是氧化劑,具有氧化性。
2.分析四種類型的化學反應,總結出復分解反應不是氧化—還原反應,置換反應都是氧化—還原反應,分解反應和化合反應是否是氧化—還原反應,得看元素化合價在反應前後有無變化。
3.聯系反饋:
寫出Zn與Hcl反應,cu在cl2中燃燒的反應式,並標出化合價、氧化劑、還原劑並同時布置課後作業,以達到鞏固新知識,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可以發生學生的理解方面存在的問題,及時給予透徹講解,使其完全理解。
4.小結
5.布置作業
高一化學氧化還原反應教案2
【教學目標】
1.在復習化合價的基礎上,使學生用化合價變化和電子轉移的觀點認識、理解氧化還原反應、氧化劑、還原劑等概念。
2.學會用化合價變化和電子轉移的觀點判斷氧化還原反應。
3.掌握用雙線橋法和單線橋法表示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
【教學重點】
1.氧化還原反應、氧化劑、還原劑等概念及其判斷。
2.用雙線橋法和單線橋法表示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
【教學難點】 電子轉移方向和數目的表示法
【教學方法】 啟發討論
【教學設計】
[復習引入]
1.常見元素的化合價
2.寫出鈉、氯原子的結構示意圖,分析其得失電子的情況,推出鈉、氯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價
〖學生活動〗
學生交流討論,得出如下結果:
元素化合價升高→失去電子
元素化合價降低→得到電子
[問題情境]標出2KBr+Cl2=Br2+2KCl反應中各元素的化合價,並分析哪種元素失電子,哪種元素得電子,電子從哪種元素轉移到哪種元素?
〖學生活動〗
學生探索、討論、交流,從而得出氧化還原反應、氧化劑、還原劑的概念。
〖教師活動〗
在氯氣與溴化鉀的反應中,溴離子失去1個電子形成溴原子,溴原子結合
成溴分子,溴元素的化合價由-1升高到0;同時氯氣分子中的氯原子得到溴離子給出的1個電子形成氯離子,氯元素的化合價由0降低到-1。
在反應過程中,溴離子與氯原子之間發生了電子轉移,導致了溴元素與氯元素的化合價發生改變。
[強調提醒]
a.「e-」表示電子
b.用雙線橋法表示時箭頭從反應物指向生成物,箭頭起止為同一種元素,應標出「得」與「失」及得失電子的總數。
〖學生活動〗
由學生歸納概括總結:
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
氧化還原反應:有電子轉移的反應
[問題情境]
判斷下列反應是否是氧化還原反應,是氧化還原反應的請指出氧化劑和還原劑。
(1)2Fe+3Cl2=2FeCl3(2)CaO+H2O=Ca(OH)2
(3)Cl2+H2O=HCl+HClO(4)Fe+CuSO4=FeSO4+Cu
(4)NaOH+HCl=NaCl+H2
上述反應各屬於四種基本反應類型中的哪一種?四種基本反應類型與氧化還原反應有何關系?
〖學生活動〗
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學生進行分析、討論、交流,歸納總結如下:
〖教師活動〗[拓展視野]
物質的氧化性和還原性的強弱
在氧化還原反應中,氧化劑表現出氧化性,還原劑表現出還原性。一般情況下,得到電子的能力趆強,物質的氧化性就趆強;失去電子的能力趆強,物質的還原性就趆強。例如:
氟、氯、溴、碘的單質的氧化性強弱順序為:F2>Cl2>Br2>I2
離子的還原性強弱順序為:I->Br->Cl->F-
〖學生活動〗 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進行分析、討論、交流,並由學生總結歸納如下規律:
氧化還原反應中:化合價升高總數=化合價降低總數
元素失電子總數=元素得電子總數
〖教師活動〗 歸納、概括、小結本課知識要點。
〖鞏固練習〗 《化學1(蘇教版)》P45中的[問題解決]:
請指出下列氧化還原反應中化合價發生變化的元素,分析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並指出氧化劑、還原劑。
(學生當堂練習,並交流反饋答題結果。教師進行點評。)
〖布置作業〗 《化學1(蘇教版)》P47~48:1、2、3
〖板書設計〗
一、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
1.氧化還原反應:有電子轉移的反應
二、氧化還原反應中電子轉移的表示方法
1.雙線橋法表示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
注意:a.「e-」表示電子。
b.雙線橋法表示時箭頭從反應物指向生成物,箭頭起止為同一種元素,
應標出「得」與「失」及得失電子的總數。
2.單線橋法
三、氧化還原反應和四種基本反應類型的關系
四、氧化還原反應中:化合價升高總數=化合價降低總數
元素失電子總數=元素得電子總數
高一化學氧化還原反應教案3
1.了解氧化反應、還原反應的概念。
2.從化合價升降、電子的得失或電子對偏移角度理解氧化還原反應。(重點)
3.培養由現象到本質的科學探究意識。
4.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是電子轉移。(難點)
氧化還原反應
[基礎·初探]
1.從得失氧的角度認識氧化還原反應
結論:一種物質被氧化,另一種物質被還原的反應叫氧化還原反應。
2.從元素化合價升降的角度認識氧化還原反應
結論:反應前後有元素化合價升降的反應叫氧化還原反應。
3.從電子轉移的角度認識氧化還原反應
結論:凡有電子轉移(得失或偏移)的化學反應叫氧化還原反應。
[探究·升華]
[思考探究]
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及聯系
(1)CO2+2NaOH===Na2CO3+H2O和CO+CuO△(=====)Cu+CO2兩反應,誰是氧化還原反應?判斷依據是什麼?
【提示】後者,反應前後化合價有變化。
(2)Zn+H2SO4===ZnSO4+H2↑反應中,什麼元素被氧化?哪種物質為還原產物?
【提示】Zn被氧化,H2為還原產物。
(3)在反應2KClO3MnO22KCl+3O2↑中,哪種元素被還原?哪種物質是氧化產物?
【提示】氯元素被還原,O2為氧化產物。
(4)氧化還原反應是不是一定屬於四種基本反應類型中的一種?
【提示】不一定。如3CO+Fe2O3高溫(=====)3CO2+2Fe就不是四種基本反應類型中的任何一種,但卻是氧化還原反應。
[認知升華]
升華1氧化還原反應概念間的關系
記憶口訣:
升→失→氧→氧→氧
降→得→還→還→還
升華2氧化還原反應與四種基本反應類型的關系
即:
(1)置換反應一定是氧化還原反應。
(2)復分解反應一定不是氧化還原反應。
(3)有單質參加的化合反應是氧化還原反應。
(4)有單質生成的分解反應是氧化還原反應。
[題組·沖關]
題組1氧化還原反應的有關概念的理解與判斷
1.下列化學反應中,屬於氧化還原反應的是()
A.Na2CO3+CaCl2===CaCO3↓+2NaCl
B.Fe+CuSO4===Cu+FeSO4
C.2NaHCO3△(=====)Na2CO3+CO2↑+H2O
D.CaO+H2O===Ca(OH)2
【解析】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徵是化合價發生變化,A、C、D均無化合價的變化,是非氧化還原反應;B是置換反應,是氧化還原反應。
【答案】B
2.下列關於氧化還原反應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A.在反應中失去電子的物質被氧化,得到電子的物質被還原
B.在氧化還原反應中氧化產物和還原產物可以是同一物質
C.氧化還原反應是一種物質首先被氧化,另一種物質再被還原的反應
D.只有氧化沒有還原的反應是不存在的
【解析】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是同時發生的,二者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
【答案】C
3.已知銅在常溫下能被稀硝酸溶解,其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如下: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被氧化的元素是________,被還原的元素是________,發生氧化反應的物質是________,發生還原反應的物質是________,還原產物是________,氧化產物是________。
【答案】CuNCuHNO3NOCu(NO3)2
【題後反思】
氧化還原反應中的4個「不一定」
(1)一種元素被氧化,不一定有另一種元素被還原。如0(Cl2)+H2O===H-1(Cl)+H+1(Cl)O中,被氧化和被還原的元素都是氯元素。
(2)一種反應物不一定只表現出一種性質。如反應2KMnO4△(=====)K2MnO4+MnO2+O2↑中,參加反應的KMnO4既表現了還原性,又表現了氧化性。
(3)有單質參加或生成的反應不一定是氧化還原反應。如同素異形體之間的相互轉化不屬於氧化還原反應。
(4)某種物質由化合態變為游離態,不一定是被還原,如HCl→Cl2是被氧化。
題組2氧化還原反應與四種基本反應類型的關系
4.下列反應中,既是化合反應又是氧化還原反應的是()
A.二氧化硫催化氧化成三氧化硫:2SO2+O2催化劑2SO3
B.氯氣通入溴化鈉溶液中:Cl2+2NaBr===2NaCl+Br2
C.稀鹽酸與硝酸銀溶液混合反應:HCl+AgNO3===AgCl↓+HNO3
D.氧化鈉跟水反應:Na2O+H2O===2NaOH
【解析】化合反應是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作用生成一種物質的反應,由此可知,A、D項屬於化合反應。判斷一個反應是否屬於氧化還原反應的關鍵是看反應前後元素的化合價是否發生變化,由此分析題目所給的四個選項,不難看出C、D項中各元素的化合價在反應前後均未發生變化,它們不屬於氧化還原反應;A項中的硫、氧元素,B項中的氯、溴元素的化合價均發生了變化,它們應屬於氧化還原反應。綜上所述,只有A項符合題意。
【答案】A
5.下列反應是分解反應但又是氧化還原反應的是()
A.BaCO3高溫(=====)BaO+CO2↑
B.2KMnO4△(=====)K2MnO4+MnO2+O2↑
C.2CO+O2點燃(=====)2CO2
D.CO+CuO△(=====)Cu+CO2
【解析】A項,不是氧化還原反應;C項,不是分解反應;D項,不是分解反應。
【答案】B
氧化還原反應中電子轉移的表示
[探究·升華]
[思考探究]
電子轉移方向和數目的兩種表示方法
(1)雙線橋法表示電子轉移的方向與數目
H2+CuO△(=====)Cu+H2O
(2)單線橋法表示電子轉移的方向與數目
3Cl2+2Fe點燃(=====)2FeCl3
【提示】
[認知升華]
電子轉移兩種方法的書寫步驟
(1)雙線橋法的書寫步驟
(2)單線橋法的書寫步驟
【特別提醒】單線橋法與雙線橋法的區別
(1)單線橋法表示時箭頭是在反應物中由失電子的元素指向得電子的元素;表示時只標轉移電子的數目。
(2)雙線橋法表示時①箭頭由反應物中變價元素指向生成物中同一元素;②表示時要標出「得到」或「失去」;③電子數目且電子數目相等。
[題組·沖關]
1.下列化學反應中電子轉移的表示方法正確的是()
【解析】A項,電子轉移的方向不正確;C項,Zn失去2e-;D項,Cu失去2e-。
【答案】B
2.(1)寫出下列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用雙線橋法標明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並註明「被氧化」、「被還原」。
①Fe2O3與CO在高溫下的反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KClO3與MnO2在共熱條件下反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H2S氣體和SO2氣體反應生成S和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寫出下列反應的離子方程式,並用單線橋法標明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
①Cu和AgNO3溶液反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實驗室制Cl2的反應為MnO2+4HCl(濃)△(=====)MnCl2+Cl2↑+2H2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向FeCl2溶液中通入Cl2生成FeCl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3.實驗室製取少量N2常利用的反應是NaNO2+NH4Cl△(=====)NaCl+N2↑+2H2O,關於該反應的說法正確的是()
A.NaNO2發生氧化反應
B.生成1molN2時轉移的電子數為6mol
C.NH4Cl中的氮元素被還原
D.被氧化和被還原的元素是同一種元素
【解析】↑+2H2O中,NaNO2發生還原反應,生成1molN2,轉移3mole-,NH4Cl中N被氧化,被氧化和被還原的元素均為N。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