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近現代七大名畫家歷史作品值多少錢
高價位畫家的作品,即可稱為高價位板塊。代表性畫家有張大千、傅抱石、齊白石、徐悲鴻、李可染、高奇峰、石魯等七位。該板塊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他們作品價格每平方尺約3至5萬元,代表作或大幅精品在百萬元以上,在當代畫家中價格屬最高的;二是該板塊中七位畫家是當代傑出中國畫大師,代表著當代中國畫的最高水平,他們不僅在中國畫壇上享有崇高的聲譽,而且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目前,他們的地位和市場價格還沒有人超越;三是他們的作品是海內外各大拍賣公司競相尋覓的的重點拍品,一旦覓到上述七位大師的代表作或大幅精品,既可以提高拍賣公司的檔次,又可以吸引海內外投資者、典藏家的競拍,更可以為拍賣公司獲取可觀的經濟收益。因此七位大師的作品已成為各大拍賣公司的台柱;四是七位大師的作品歷來是海外大機構、博物館、美術館、大典藏家追捧的主要目標,因而他們作品市場價位最為穩定和堅挺;五是中國書畫行情的啟動與火爆需要第一板塊畫家領漲,他們好比是股市中的龍頭股、領漲股,到目前為止,中國書畫行情中的諸多紀錄大多是七位大師輪翻打破。如一九八九年香港佳士得推出的傅抱石《九張機》冊頁以310萬港元打破了張大千《桃源圖》創造的287萬港元的紀錄,以後張大千的《青城山》、《幽谷圖》先後創下748萬港元和816萬港元的新紀錄。到了一九九六年,傅抱石的曠世之作《麗人行》手卷在中國嘉德秋季拍賣會上又以1078萬成交,率先突破了千萬元大關,創造了新的輝煌,大大提高了當代名家的國際地位,令人可喜可賀。此外,齊白石只有一張名片大小的作品《蒼蠅》在一九九七中國嘉德秋季拍賣會上經過激烈競爭,以19.8萬元成交,如果以平方尺計算畫價,這恐怕是價格最高的一幅畫。所以未來中國畫在向世界藝術市場沖擊中,特別是挑戰凡·高、雷諾阿、莫奈、畢加索等國際大師,上述七位大師是最有力的挑戰者。
在上述七位大師中,他們各自又有著不同的特點。
近現代七大名畫家歷史作品值多少錢
張大千作品
張大千(1899-1983),名爰、又名季、季菱,字大千,別號大千居士,四川內江人,畫室取名「大風堂」。張大千的特點是:一是功底深、成名早。張大千屬天才型的畫家,徐悲鴻稱張大千有「天縱之才」。他幼時隨母習畫,二十多歲跟兄赴日本留學,學習染織、繪畫,回國後潛心專研傳統書畫,從明清上溯到隋唐除清四王外,逐一研究他們的作品,從臨摹到仿作,進而到偽作,幾乎亂真。他的偽作己使吳湖帆、黃賓虹、羅振玉、陳半丁等鑒藏大家連連走眼,留下了許多趣聞軼事,同時,也使張大千的名聲傳遍大江南北。二十年代畫壇上就有「南張北溥」(溥指溥儒)之說,三十年代又有「南張北齊」(齊指齊白石)之稱。二是路子廣、成就大。張大千是一位全能型的大家,對山水、人物、花鳥、翎毛、走獸、魚蟲、工筆、寫意、詩詞、書法、篆刻、鑒賞無所不涉、無所不精,可以說十八般武藝他樣樣都會,中國畫十三科他科科精到。張大千早中期的作品以仿古臨古居多,晚年自創潑彩潑墨名噪世界畫壇,從而奠定了他當代中國畫大師的地位。溥儒曾說「宇宙難容一大千」,徐悲鴻贊張大千為「五百年來第一人」,溥儒和徐悲鴻分別從時空角度給予張大千高度的評價和概括。一九五八年,設在紐約的國際藝術學會公選張大千為全世界當代第一大畫家,並蹭予他金質獎章,大大提升了張大千在國際上的地位。三是精品多、銷路好。張大千一生創作勤奮、認真,其創作的精品難以計數,所以他的作品銷路歷來很好,早在二、三十年代,就暢銷大江南北。半個多世紀以來,張大千一直領導著中國書畫的銷售價格。在張大千的作品中,以山水畫價最高、人物畫第二、花鳥畫第三。在山水畫中,又以潑彩、潑墨的作品價格最高,一般市場上超過百萬元的作品大多為此類作品,工細類的作品相對較低,人物畫中以佛像、仕女畫最高。花鳥畫中大千最精荷花,有「畫荷聖手」之譽,所以荷花題材的作品價格最高。在一九九六年南京藝術品拍賣行推出的張大千《墨荷》曾創下770萬元的好成績。一九九九年他的《荷花》通景屏在香港市場上以829萬港元成交。近幾年,部分古代、當代畫家的個別作品先後超過了張大千,如北宋張先《十詠圖》1980萬元,傅抱石《麗人行》1078萬元等。於是有人開始懷疑張大千作品價位走下坡路。我們認為,張大千作品最高成交價分別被古代和當代個別畫家所打破,這主要是擁有張大千精品和代表作的藏家一般不肯輕易拋出,導致拍賣公司難以覓到張大千的代表作或大幅精品。既使這樣,張大千的作品從總休上看仍遙遙領先,現他的作品價位超過百萬元的有數十幅之多,超過三百萬元達十幅以上,這是目前任何中國書畫家無法攀比的,特別在海外,張大千的霸主地位更是難以動搖,如在二000年佳士得、蘇富比秋季拍賣會上,蘇富比共有36件張大千作品,拍出27件;佳士得則有28件,成交25件。兩家拍場的張大千作品成交率超過8成,而前十位最高價中蘇富比佔了8席,佳士得佔了6席。更令人驚訝的是,他一生創作了數萬幅作品(有人粗略統計張大千作品在3萬幅左右),仍能雄居於字畫市場的最高價位,充分顯示了張大千的雄厚實力和龍頭風采。今天,許多收藏家和企業家已把有無張大千的畫作當成衡量收藏品味和企業文化形象的標志;同樣許多博物館也把收藏張大千作品作為提高自身檔次的重要依據。另據蘇富比、佳士得有關人士評論,張大千的作品在海外銷路好,尤其是晚年潑彩的作品頗受典藏家的青睞。相反大陸藏家卻鍾情於張大千早中期作品,前幾年,中國嘉德曾推出張大千潑彩力作《春山匹練圖》居然出現了流標,令許多海外人士大跌眼鏡。從中也反映了大陸藏家對張大千晚年作品價值還沒有得到充分認識。總之,未來張大千的作品將繼續走紅於拍賣市場。
近現代七大名畫家歷史作品值多少錢
傅抱石作品
傅抱石(1904-1965),原名長生,後改名瑞麟,1921年取號抱石,江西新餘人。曾赴日本留學,攻讀東方美術史,有多部美術史問世。生前歷任江蘇省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美協江蘇分會主席。擅畫山水、仕女、高士,所作章法結構不落常套,線條縱逸挺秀,皴法融合諸家,自創「抱石皴」,其山水煙雨茫茫、氣勢不凡,有人說傅抱石的山水畫是超越當代,它代表當代山水畫的新潮。人物畫學六朝,筆簡、意遠、瀟灑傳神、格調高古,他筆下的仕女、高士中服飾是古人,意態神韻更是古人,因而頗為海內外藏家看好。傅抱石與同時著名畫家相比,存世的作品不是很多。近三十年,傅抱石的畫屬於上升最快的畫家之一。六十年代中期他的大幅山水在國內僅售價60元人民幣,四尺三開的山水和人物在香港集古齋售價約以600港元,丈二匹山水巨幅精品售價約1800港元。七十年代起傅氏畫價開始大幅攀升,一九七五年傅抱石的《湘夫人》(99x54CM)立軸在香港集古齋售出價為3萬港元,一九八O年此畫又在蘇富比拍賣時以18萬港元成交。近幾年,他的代表作品和大幅精品頻頻亮相,如《九張機圖冊》在一九八九年佳士得拍賣中以310萬港元成交,《雲中君和大司命》在一九九五年翰海拍賣會上以396萬元成交,《山水、人物》12開冊頁在一九九七年朵雲軒拍賣中以320萬元成交,《麗人行》在一九九六年嘉德拍賣會上以1078萬元成交。現傅抱石的許多作品每平方尺已超過10萬元,每幅作品動輒數百萬元。我們認為,促成傅抱石作品高價走勢,除了傅氏作品風格獨特、個性鮮明外,與他的作品散失多、存世量少是分不開的,有人統計,他的作品存世量在二千幅以內。由於傅抱石作品價位很高,未來再創新高難度很大,需要經過相當長一段時間的盤整消化。
近現代七大名畫家歷史作品值多少錢
齊白石作品
齊白石(1863-1957),原名純芝,小名阿芝,後改名齊璜,別號白石、白石老人,別署杏子塢老民、是塘老屋後人、借山吟館主者、寄萍、齊大、林居士、湘上老農、三百石印富翁等,湖南湘潭人。少年曾學做雕花木工,後潛心習畫,推崇徐渭、朱耷、原濟、吳昌碩諸家,兼功篆刻、書法和詩文,五十六歲定居北京,以金石書畫為業,獨創紅花墨葉一派。解放後,任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中國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一九五六年獲世界和平理事會頒發的一九五五年度「國際和平獎金」。逝世後,被世界和平理事會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是一位具有國際影響的畫家。齊白石是一位詩、書、畫、印俱全的全能型畫家,繪畫則以花鳥畫聞名於世,他曾立志「為萬蟲寫照,為百鳥傳神」;他的花鳥魚蟲題材極為廣泛,古往今來還無人與之匹敵;他的藝術風格造型簡練、神態活潑、構思新穎、色彩豐富,融中國傳統寫意畫與民間繪畫的表現技法於一體,頗為人們所稱道。齊白石的書畫一直為投資者和收藏家所追捧的熱點,不論生前和還是故後,都十分搶手。齊白石的作品行情以山水畫最高,人物畫第二,花鳥畫第三。一九九四年他的12開冊頁《山水》曾被中國嘉德拍到517萬元,為齊白石作品市場最高價。在花鳥畫中尤以貝葉草蟲最為精湛,畫價也在花鳥畫中最高,一般每幅動輒數十萬乃至上百萬元。齊白石是一位高壽畫家,一生活到94歲。由於齊白石大部分時間是以買畫為生,故創作十分勒奮,他曾說:「一天不畫畫心慌,五天不刻印手癢」,所以齊白石一生創作的作品很多,估計存世作品在萬件以上。在他的存世作品中,大多是花鳥題材,但畫價仍能雄居高位,實在是因為齊白石畫得太出色了,尤其是花鳥魚蟲,稚俗共賞,深受海內外大典藏家的青睞。近三十年來,齊白石的畫價屬於上升最快的畫家之一,這幾年更是屢屢有上佳的表現,未來齊白石的作品仍將是經久不衰、雅俗共賞的熱門收藏品。
近現代七大名畫家歷史作品值多少錢
徐悲鴻作品
徐悲鴻(1895-1953),江蘇宜興人。早年赴日本東京研究美術,後留學法國,學習素描、油畫,很早就在國內外美術界享有盛譽,一九二七年回國後歷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北平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等職。解放後,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徐悲鴻畢生高舉改造中國畫的大旗,在中國畫壇造成很大影響,他是中西結合的倡導者,以寫實主義改造中國畫的實踐者。在繪畫創作上提倡「盡精微,致廣大」,凡「可采入者融之」。徐悲鴻走的是「以西潤中」的道路。他擅長油畫、中國畫,尤精素描和畫馬,注重寫實講求形似,傳達神情,形神俱佳,富有生氣,尤其是人物、花鳥、走獸都力求造型准確,但其筆墨工細,基本技巧又不離傳統,強化人物、花鳥、走獸的真實感。傳世的著名作品有油畫《田橫五百壯士》、《康有為》、《風塵三俠》等,中國畫有《愚公移山》、《九方皋》、《會師東京》、《泰爾戈像》等。徐悲鴻的作品很早就有市場行情。六十年代初,徐悲鴻著名的《松鷹圖》在大陸售出價為230元。八十年代徐悲鴻在香港已有固定的價格,一般每幅作品價格在5萬元左右,進入九十年代徐氏作品扶搖直上,屢創佳績。在一九九三蘇富比拍賣會上,他的《五駿圖》以332萬港元成交,創徐悲鴻中國畫作品最高價位,現徐悲鴻單匹奔馬已達數十萬元,既使單匹回頭馬和吃草馬也常常在10萬元以上。近幾年,徐悲鴻超百萬元的作品逐漸增加,但是,收藏界仍有不同看法,認為徐悲鴻的藝術成就很難同張大千、傅抱石、齊白石相提並論。我們認為,一個畫家作品的市場價格確立是有多種因素組成的,徐悲鴻作品之所以能夠屢屢高價位成交,是因為徐悲鴻特殊的地位、特殊的貢獻、特殊的影響支撐著其高價位的走勢,後市仍將與張大千、傅抱石、齊白石並駕齊驅。
近現代七大名畫家歷史作品值多少錢
李可染作品
李可染(1907-1989),江蘇徐州人,畫室名「師牛堂」。自幼喜愛繪畫,早年畢業於「國立杭州藝術」,後曾拜黃賓虹、齊白石為師,師心而不泥跡,得兩位藝術大師之精諦。四十年代提出「用最大的功力打進去,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五十年代以「可貴者膽,所要者魂」的創作精神,經歷了近十年的時間,帶著沉重的筆墨宣紙等國畫工具到山林中、生活中去寫生,行程數十萬里,畫風大變,以獨具個性的寫意山水、人物和牛重現藝林。七、八十年代他又多次深入生活,在生活中挖掘意境,在寫生中創造藝術,沖破了陳舊相因、日趨衰亡的傳統技法程式,並融會貫通了大自然的造化規律和藝術創造規律,在繪畫和書法上更趨臻於化境,爐火純青,形成了黑、滿、重、亮的李派藝術畫風。李可染擅長山水、人物、水牛和書法,平時創作嚴肅認真,一絲不苟,很少繪相同的作品。另外,李可染創作一幅畫慢而不快,少則幾天、多則十幾天、幾個月,稍不如意,就往往廢之,自稱「廢畫三千」。李可染在世時就有市場行情,一九七八年在國內買一張李可染三尺見方的畫只有9O元,到八十年中期他的山水立軸在海外能買到3,000-4,000美金。一九八九年李可染去逝後,他的畫以作品精、氣魄大、存量小而受到了海內外投資者、典藏家的追捧,其畫價值直線上升,一九九O年三月他的《煙江夕照》在香港以100萬港元成交,一九九三年他的《五牛圖》在佳士得拍賣會上以103.5萬港元成交。從市場上看,由於李的存世作品不多,且擅畫大畫,因而他的作品近幾年極受藏家青睞和追捧,不少作品突破了百萬元大關。如二000年中國嘉德拍賣會上,李可染的《山河頌》和《風景寫生》八開冊頁分別以154萬元和132萬元成交;在榮寶秋拍會上,李可染的力作《萬山紅遍》經各路買家激烈競爭,最後以501.6萬元成交,刷新了李可染的作品市場最高價位。我們認為,李可染的山水作品仍有潛力,後市有望再創佳績。
高奇峰(1889-1933),原名翁,堂號天風樓,是「新國畫」運動的倡導者,也是嶺南畫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與兄高劍父和陳樹人並「稱嶺南三傑」。高奇峰早年參加同盟會,後與兄高劍父在上海創辦《真相畫報》和「審美書館」,門生眾多,遍布海內外。塗悲鴻曾贊譽「發揚真藝、領袖畫壇」。高奇峰民出入百家,融通中外,窮神探奧,自辟蹊徑,卓然成為大家。他善畫走獸、花卉、山水,所繪走獸形象筋強骨壯、逼真傳神、氣勢磅礴、形神俱足。尤善作松鷹、猿猴之類的機靈動物,配以雪景、夜月、孤藤或長江巫峽,令人賞心悅目,頗為耐看,他筆下的雄獅、猛虎、松鷹被孫中山認為是革命精神的代表。高奇峰也是一位天份很高的畫家,可惜英年早逝,存世作品很少。在市場上,他的作品歷來就受到典藏家的厚愛,並比高劍父更為買家看重。從八十年代開始他就以作品精、存量少而暢銷市場,價格也是最高的。現市場上已很少見高奇峰的作品,精品每幅一般要50萬元左右。
近現代七大名畫家歷史作品值多少錢
高奇峰作品
一九九六年他的一幅《孔雀》在北京翰海拍賣會上以245萬元拍出,創高氏作品市場最高價位。一九九九年他的《虎嘯圖》、《降龍羅漢》分別被香港蘇富比和北京翰海拍至59,2萬港元和55萬元。我們可以預料,後市高奇峰作品仍將是海內外典藏家競相尋覓的藏品。
石魯(1919-1982),中國長安畫派的中流抵柱和傑出代表。石魯一生坎坷,特別是「文革」期間,慘遭迫害,被逼瘋致殘,許多人把他描寫成一個半瘋、半癱、半狂的怪人,他在國際上知名度頗高,有「中國凡·高」之譽。石魯原名馮亞珩,四川仁壽人,自幼學習中國畫,因崇拜清朝畫家石濤和現代作家魯迅,故易名石魯。石魯是一位多面手,山水、人物、花鳥、書法、印章、詩詞、文學無所不能、無所不精,從藝術成就和影響看,他的書畫成就最高,影響最大,他的書畫作品有三大特色,一是善於用傳統山水畫表現革命歷史重大題材,令中國畫耳目一新,也為中國畫創出一條新路;二是作品個性極強、風格獨具,他的筆墨扛鼎有力,運筆多頓拙,粗狂有稜角,無淪是繪畫,還是書法都能看到他力透紙背,堅硬壯偉,尤其是枯筆重墨如火山爆發、山崩地裂;三是他的作品構思獨特、意境深遠,最有典型的是他的代表作《轉戰陝北》,以雄偉的大山為烘托,毛主席巍然屹立在山坡上,盡管人物的比例在整個畫面上佔有很小,但給人印象有頂天立地、氣吞山河之勢,所以他的作品達到了藝術性和思想性的高度結合。特別是石魯六、七十年代的作品,從筆墨、章法到意境,彌漫噴薄著一股狂敖不馴的豪情,宣洩著石魯內心深刻的孤獨和悲哀,以及對「文革」時期強烈的憤滿和不平。
由於石魯的作品個性強烈、風格鮮明,他的作品在八十年中期就受到了海內外典藏家的青睞和追捧,一九八五年他的《華岳之雄》在美國紐約以5萬美元成交,震驚海內外畫壇;一九九二年在香港佳士得拍賣會上石魯信手拈來的「空靈」兩字竟以5.5萬港元拍出,再一次震驚畫壇;一九八九年,他的《峨眉積雪圖》在蘇富比拍賣中以165萬港元成交,創下當時石魯作品最高價位。近幾年,石魯的精品在市場上已很少見到,二000年佳士得推出的四言行書對聯(窮目千里、更上一樓),字字剛勁有力,經過激烈的競爭,最後以21.8萬港元成交,再一次顯示了石魯作品震撼人心的魅力。二00一年五月,當石魯《峨眉積雪圖》再次在香港蘇富比亮相後,眾多買家競爭相當激烈,最後在235萬港元的價位上鎖定,再創石魯作品新高。後市石魯作品將繼續成為市場上的奇貨珍品。
轉藏到我的圖書館 獻花(0) 分享: 微信
❷ 我有傅抱石的山水畫想出手有人要嗎
傅抱石(1904年10月5日-1965年9月29日),原名長生、瑞麟,號抱石齋主人。生於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余。現代畫家。
早年留學日國繪畫變遷史綱》等。
2016年6月5日,藝術大師傅抱石巨作《雲中君和大司命》現身保利春拍。以1.6億元起拍,競價迅速過兩億,最終以2.3億元成交。[1]
❸ 《大司命》:這世間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現在是凌晨0點38分,本應該好好睡覺,眼皮直打架困意滿滿,但是一躺下來就胡思亂想,無法入眠。
反復試了三次,我只好放棄。那就起床做點什麼吧,打開手機看新聞,一次90後的大學生,連熬天夜畫設計圖,猝死。
看著很滲人,但還是無法入眠,這是怎樣的一個悖論,睡或者不睡對於失眠者而言,是一個永恆困擾大事,和生死一樣大的大事。
翻開《離騷全圖》正好讀到《九歌》之《大司命》和《小司命》。
1.《大司命》
以上為《離騷全圖》中的版本,其中「吾與君兮齋速」,文中齋速解釋為虔誠而恭敬的樣子。我表示贊同,網路上有其它版本為「吾與君兮齊速」,意思也就不一樣了。
《九歌·大司命》是祭祀大司命的頌歌。古楚地以為人的壽夭必有上天神靈主宰,其主宰之神即為大、少司命統管人之生死,少司命主宰人子嗣之有無,因此虔誠奉祀。
大、少司命之分,大司命主管著死,少司命主管著生,可見死者為大不是空穴來風。生死之事都是大事。
大司命驅雲過天門而來,「令飄風兮先驅,使 涷 雨兮灑塵。」旋風為我開路,暴雨為我洗塵。何等的豪邁,何等的氣魄,這便是我喜愛屈原之處,大氣天成。此處寫景借物的手法嫻熟,不露痕跡。讀屈原的文字就有這種感覺,一切都是那樣新手拈來,沒有絲毫嬌柔造作之嫌。
此處寫到暴雨旋風,讓我想起接風洗塵,「接風洗塵」這個成語的出處難道可以追溯到此處嗎?不認識「涷」這個字,乍一看以為是「凍」字,放在此處不通,定盯一看,原來是「三點水」的。於是特意查了涷字,發音是[dōng] ,有暴雨的意思。
大司命乘風而來,借清明之氣,合陰陽著雲彩,神氣得很。本來他就是掌管人的壽夭之神。屈原用第一人稱的語調,把一個威嚴神武又能察人善惡且握有生殺大權的神寫得維妙維肖,此處寫出了屈原對生死命運,善惡修為以及對大司命的敬畏之心。
疏麻,神麻。瑤華,玉色的花朵。離居,遠離塵世。寖近,稍稍親近。
駝,通馳。逾,通愈。竚,佇的異體字。
大司命是主宰人類生死壽夭的神,人類的生命都受他的掌握和支配。自古以來人求長生不老,在死面前人顯得恐懼而無奈,似乎真有那樣一個鐵面無私的主宰著人類生死壽夭的神在主導著。這里大司命的職司與佛教故事中的冥王頗有些相似。但是屈原筆下的大司命讀起來遠沒有閻羅王那樣猙獰恐怖,大司命雖然威嚴卻不失溫情。這是我的感受。
2.關於《楚辭》的繪畫
美術史上,不少名家以《楚辭》為依據進行創作。《離騷全圖》本書中用到宋人李公麟,元代張渥的畫;到明末清初蕭雲從的版畫《九歌圖》更是精妙,以及清代門應兆的補畫。
而當代國畫大師傅抱石於1954年也創作的一幅作品《雲中君和大司命》,是以郭沫若寫的《屈原賦(今譯)》為藍本,創作了《九歌圖冊》及兩幅同名的《雲中君》。2016年6月5日,這幅巨作《雲中君和大司命》現身保利春拍,以1.6億元起拍,最終以2.3億元成交!
讀畫我是門外漢,純粹是看熱鬧。但對畫家摩拜之心一直有,對畫家從小就敬仰有加,而對類似《雲中君和大司命》這種畫另外存有敬畏之心。傅抱石所畫的《雲中君和大司命》,如同解讀屈原的作品一樣,心裡存了深深地敬畏。
和屈原一樣,傅抱石的這幅畫也充滿了浪漫主義想像,大司命乘龍持劍,英姿勃發;雲中君御輦凝神,鎮定自若。昨日剛剛解讀了雲中君,甚是喜愛,而今日的大司命也是風流神物。傅抱石先生所畫似乎正如想像。
畫家比普通人多了一種語言,他們可以用畫筆把心中所想表達出來,淋漓盡致。
畫中「雲神」雲中君變成了飄逸的曼妙女子,「壽神」大司命風流倜儻,有了顏值擔當,讓他倆同框實在是大膽。
❹ 相守一生的圖片(她和傅抱石相守一生)
民國的幾位藝術大家齊白石、劉海粟、徐悲鴻都是多情風流的才子,唯有傅抱石和羅時慧一生一世相守到老。
傅抱石是我國20世紀著名的畫家,和齊白石並稱為"南北二石"。傅抱石原名為傅瑞麟,1904年出生於江西南昌的一戶窮苦人家。傅抱石的父親是以修傘為生的生意人,雖然清苦,但傅抱石十分聰慧,17歲那年考上了江西省省立師范,在當時這所學校是江西的最高學府。1928年,傅抱石已經因為過人的畫技嶄露頭角,並且被江西省立第一中學聘請為藝術老師。
傅抱石在當地的名氣越來越響,成為很多學生心中的偶像。這些學生之中也包括了一位活潑清秀的女子羅時慧。
羅時慧是出生於南昌的一戶大戶人家,17歲考入兩人第一中學。她入學之後的第一節課就是傅抱石的繪畫理論課,和很多同學一樣,羅時慧在進學校之前已經久仰老師大名,急著想見一見這位當地有名的年輕畫家。
傅抱石斯文親和,他帶著公文包來到教室,羅時慧對他一見鍾情。這堂課上到中途,傅抱石因為臨時有事離開了教室,羅時慧在老師離開時,將黑板上一個字抹去了一筆,等到傅抱石回來之時,羅時慧煞有其事地舉手戲弄傅抱石:"老師,你黑板上寫錯了一個字。"同學們鬨堂大笑,傅抱石倒是一點都不生氣。
羅時慧生在富裕人家,童年順遂,不懂得如何表達愛意。為了引起傅抱石的注意,她只有用遲到和故意答錯題的笨辦法,傅抱石果然對這個平時最愛調皮搗蛋的女學生多了些關照。
一日,傅抱石正在給學生們上繪畫課,指導學生練習畫荷花。他走下講台,觀看每個學生所畫的作品,當站在羅時慧身後時,他驚訝地發現羅時慧只畫了荷花,竟然沒有畫荷葉。
傅抱石詢問羅時慧:"你怎麼沒有畫荷葉呢?"
羅時慧有些羞怯道:"我不會畫荷葉。"
傅抱石倒也沒有說什麼,自己拿起筆,根據羅時慧所繪畫的荷花布局,添了幾片荷葉。末了還在作品下面提了一排字:"羅時慧畫荷花,傅抱石補葉莖,抱石題。"
下課之後,傅抱石見羅時慧還在對著這幅畫笑吟吟發呆,好奇去問她。羅時慧說:"我是故意將荷葉留給你畫的,這叫珠聯璧合。"
羅時慧的天真和清純讓傅抱石怦然心動,從此再也不能忽視羅時慧的愛意。
羅時慧將那副荷花圖裝裱好掛在自己的閨房之中,為了能和傅抱石在一起,羅時慧對向來疼愛自己的父親羅鴻賓坦白自己"非他不嫁"的心意。她指著荷花圖對父親說:"我和傅老師情投意合,我一定要和他結婚。"但羅鴻賓看不上窮酸的傅抱石,對羅時慧說:"自古文人多貧士,你嫁給他將來有的吃苦。"
羅時慧無法說動父親,就只好去找自己的母親。羅時慧的母親是家中的三姨太,她本就厭倦了這些大戶人家勾心鬥角的生活,希望羅時慧能夠找到真心疼愛自己的人,即便貧苦一些,只要對她一輩子好就行。
得到母親的同意,羅時慧就開始爭取得到大太太和二姨太的支持。羅家大太太貪財,二太太貪玩,羅時慧抓住兩人的短處給之傅抱石出主意。傅抱石給大太太送了厚禮,費盡心思搶購那些難買的戲票送給二太太,如此,他輕松博得羅家三位太太的好感,她們在羅鴻賓面前經常吹耳旁風,傅抱石迎娶羅時慧也並非難事。
羅鴻賓終究還是欣賞傅抱石的才華的,一次家宴之上,羅鴻賓終於同意了兩人的婚事。傅抱石對羅鴻賓鄭重承諾:"我出身貧寒,但會一生奮斗。您將時慧嫁給我,盡可以放心,我們不一定能大富大貴,但我一定會一輩子善待時慧的。"
1930年,傅抱石終於和羅時慧成婚,那一年羅時慧19歲,傅抱石26歲。成婚當日,傅抱石興奮地吟唱:"乾坤已定,鍾鼓樂之。"
婚後幾個月,傅抱石被校內幾位老師聯名告到了省教育局,傅抱石也因此丟了學校的工作。
一直生活優渥的羅時慧在嫁給傅抱石不久之後就開始穿打著補丁的衣服。不過很快,傅抱石的藝術才華被徐悲鴻所賞識,在徐悲鴻的幫助之下,傅抱石得以前往日本留學。
當時傅抱石的母親已經得了肺病,羅時慧還要照顧幼子,為了能夠更好生活,羅時慧從未放棄過學習,她考上了武昌藝術專科學院,並且一直尋找工作貼補家用,她希望和丈夫一樣在藝術領域有所成就。而這個時候的傅抱石已經在日本舉辦了一次個人展出,並且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傅抱石回國之後,羅時慧成了傅抱石的最為依賴的助手。羅時慧從不拿家中瑣事煩擾傅抱石,他知曉丈夫創作需要平靜的心態,為了讓他更好作畫,每次傅抱石作畫之時她從不進門打擾,也要求子女必須安靜。傅抱石每每完成一部畫作,一定會激動地大喊:"時慧,快來,快來!"羅時慧是傅抱石大部分畫作的第一鑒賞者,對於失敗的畫作,她也會尖銳地提出缺陷和意見。她自稱是傅抱石的"磨墨婦",而傅抱石始終明白如果沒有羅時慧,他很多巔峰時期的作品根本就不會產生,傅抱石稱妻子是自己的"試金石",他用一生的矢志不渝,堅守著當年對羅智慧父親的那個誓言。
1965年,傅抱石因為勞累過度逝世,享年61歲。對於丈夫留下來的珍惜畫作,羅時慧費盡心血珍藏著,最後只選擇了最愛的50副,其他的全部捐贈給了南京博物院。政府感念她的無私,給了她4萬元的獎勵,她全部先獻給了傅抱石的家鄉江西新余,支持當地的教育事業。
這對相愛一生的夫婦一共有12個孩子,因為那時候醫療水平落後,只有兩兒四女最終活了下來,在父母的影響之下,他們都成為了畫壇名人。
都說藝術家一輩子都在追求浪漫,所以在婚姻之中大多不且實際,花心風流。傅抱石和羅時慧這對夫婦相伴一生,相愛一生,成為那個時代的難得的愛情佳話。
❺ 二湘圖是誰的畫
傅抱石:中國畫山無雲,畫岸無水。
傅抱石
1.在中國畫中,山水畫與人物、山水、花鳥的空間表現關系密切。中國幅員遼闊,山川崎嶇,祖國河山壯美,幾千年的悠久文化歷史,是偉大藝術——中國山水畫產生的客觀條件和基礎。繪畫作為造型藝術之一,如何在有限的平面上表現出無限的空間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尤其是表現千里山河自然風貌的山水畫,更突出的是如何看待空間認知和表現的問題。
1945年,傅抱石打算放棄阮咸,情緒低落。
2.在人物畫中,人物活動所佔據的空間極其有限,對空間的認識和表現不會成為人物畫技法發展的制約因素。山水畫就不一樣了。自然界的大空間在千里之外,應該在畫面中有所體現。如果不從理論和實踐上解決空間的表現方法,必然會影響山水畫的發展。
1945年,傅抱石為清朝寫了一本書。
3.早在4世紀,六朝、南宋的宗炳、王巍在藝術實踐中,就從理論上對空間的理解和表現提出了極其重要的觀點。宗炳在《畫山水序》中說:「伏昆侖之大,瞳之大,瞳之大,不能見也。幾里之外,可以被一寸目光包圍。走得寬一點,就小一點。」這是透視學最根本的理論問題,「近大遠小」原理。
4.這比義大利建築師布魯內萊伊研究的用幾何方法平面表現主體的透視法和阿爾貝提在1436年出版的《繪畫理論》中正式發表的透視理論早了1000年。宗炳還說:「今天,張克總是倒映在遠處,所以坤克的形狀可以圍在一平方英寸之內,可以豎著畫三寸。時高千尺,橫墨數尺,身在百里之外。」他完整地闡述了平麵塑造立體這一概念在今天的視角下的距離與高度的對比關系。與宗所描述的「今日之畫映於遠方」的今日透視學所用的玻璃板取景原理何其相似!今天的藝術家看似最普通的知識,其實來自於1500年前古人的知識。多神奇啊!
傅抱石1945年作石濤詩山水。
5.古人不僅能處理好距離與高度的關系,還對表現空間提出了更高的認識。在王巍的《敘事畫》中,他說:「古人的畫不是以大都市區為例,跑一方大陸,標一鎮一丘,畫一溪,是以形為據,融其靈而變者之心。靈看不見,所以動不了,而且很極端,所以看不好。於是,以一管之筆,嫌體太虛,而判體之形,盡明其能。」這對中國山水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不滿足於真實地、局部地、像畫地圖一樣客觀地反映現實景觀。因為「所見即所見,所見非所見」,要求作者更全面、更豐富地展現客觀存在,要求作者高瞻遠矚,由表及裡,做到主客觀精神相聯,以「一管之筆,多疑之身」。
1954年,傅抱石將兩湖湘圖彩紙復印。
6.宗炳和王巍共同提出了「寫意山水」的藝術境界和中國山水畫的意境要求。這為中國山水畫認識空間開辟了新的途徑,遠遠超出了幾何學所能解決的透視變化。它把客觀和主觀、情景和情感結合起來,產生「胸中之谷」和「意境」,追求筆墨的變化,通過虛實的對比,使畫面的空間更廣闊、更豐富。
1954年,傅抱石製作了《雲中君》和《大司命》的彩紙復製品。
7.《小本傳·南史》評論小本在小屏風上畫山水,能達到「近在咫尺感千里」的藝術效果。他表現空間的技巧達到了驚人的程度。表現岩石、樹木、峰巒、雲霧的中國山水畫,在空間表現方法上,真的遠遠超過了用幾何方法透視的規律所能解決的空間問題。透視是基於實際的幾何圖形(六面體、多面體等。),以固定點為起點,受時間限制,以陽光為光源,即以固定時間為前提。在描述自然景物時,如果按照幾何透視定律來分析一棵樹的透視變化,就必須把樹變成一把規則的傘來尋找無數透視消失線來確定樹枝在空間中的變化,這是極不現實的。
1960年,傅抱石將他的隱居探索用彩紙復制。
8.中國山水畫對空間的理解不僅限於客觀空間,還包括「胸中之谷」的主觀空間。中國畫的遠近關系,強調感覺和真實,以達到藝術效果。為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畫面上常採用將遠景拉近或將近景推開等各種表現空間的手法,以加強景深的變化,加強虛實對比,達到空間的塑造。早在五世紀,宗炳和王巍就在他們的著作中闡述了這些認識。對比顧愷之後來對「想像是美妙的」的論述,以及唐章集對「由中得心」的論述,都是一個意思,要求情景與情感、形與神的結合,對於表現空間,要求客觀空間與主觀空間的結合。
//www.imagebunk.com/pic_279759ee3d6d55fb5526014661224f4a21a4ddea?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
❻ 畫山不畫水,畫樹不畫雲,是不是傅抱石說的
傅抱石:中國畫畫山不畫雲 畫岸不畫水
傅抱石 1962年作 疑是銀河落九天 設色紙本
❼ 傅抱石優秀書法
傅抱石在藝術上崇尚革新,他的藝術創作以山水畫成就最大。在日本期間研究日本繪畫,在繼承傳統的同時,融會日本畫技法,受蜀中山水氣象磅礴的啟發,是我國當代著名的書畫藝術家。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傅抱石優秀書法,希望對你有用!
傅抱石優秀書法欣賞
傅抱石優秀書法圖片4
傅抱石的重慶歲月
1937年,抗戰爆發後,傅抱石應郭沫若之邀,於1938年進入國民革命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工作,後隨三廳撤至重慶。在重慶,傅抱石迎來了他藝術創作的第一個高峰期。
1939年4月,傅抱石攜全家來到重慶,住在沙坪壩金剛坡,此後他常在畫上題署“金剛坡下山齋”。在初到重慶的一年裡,因為政治部的工作沒有展開,傅抱石有了一個全力畫畫的機會,並利用這一時機,創立了自己的畫風。同時,他又開始了美術史論的研究,以期通過學術研究來論證“中國美術的精神,日本是不足為敵的”,從一個側面鼓舞了抗戰時期國人的信心。這一年,傅抱石看到日本的《改造》雜志上發表了橫山大觀的一篇題為《日本美術的精神》的文章,對其中有“聖戰”的言論十分不滿,撰寫了《從中國美術的精神上來看抗戰的必勝》,鮮明地提出“中國美術是‘日本美術的母親’”,並指出中國美術有三種偉大的精神:“第一,中國美術最重作者人格的修養;第二,中國美術在與外族、外國的交接上,最能吸收、同時又最能抵抗;第三,中國美術的表現,是‘雄渾’‘朴茂’,如天馬行空,夭嬌不群,含有沉著的、潛行的積極性。這三種特性,擴展到全民的民族抗戰上,便是勝利的因素。”這一時期,傅抱石還編著了《明末民族藝人傳》,同樣表達了傅抱石胸中的民族氣節。傅抱石在重慶時期的作品,分為人物畫和山水畫兩部分。人物畫主要表現歷史上的影響的人物和人物故事,如屈原、蘇武、石濤,同時也以古代優秀詩篇為創作的題材,如《琵琶行》、《長干行》、《唐人詩意》、山水畫以《夏山圖》為代表。
1942年6月,傅抱石創作了《屈子行吟圖》。畫面上,面容憔悴、形容枯槁的屈原行走於浩淼的煙波上,似乎可以聽到屈夫子驚天地、泣鬼神的吟詠,表達了“百代悲此人,所悲亦自己。中國決不亡,屈子芳無比”的主題。郭沫若稱這幅畫和歷史劇《屈原》有異曲同工之妙,並為此畫賦詩,成為一時的美談。
1944年9月,傅抱石創作出代表作《夏山圖》,這件作品是難得一見的落拓大幅,狹長高曠,說是表現唐人詩意,更多的還是蜀中山水秀美的景緻,用筆瀟灑,用墨酣暢,並將水、墨、色融合一體,尤其是作品中的墨色表現,濃墨處濃黑透亮,淡墨處秀逸而朦朧,蓊鬱淋漓,氣勢磅礴,此外,作品中傅抱石用筆也變化多姿,在墨色將干未乾時,以散鋒亂筆盡情揮寫,體現了傅抱石用筆經典特徵,也組成了作品畫面的有機節奏,正如畫家張安治所評論的:“一大片大片的水墨,簡直是西洋印象派以後的作風,畫山石的皴法亦前無古人,隨意縱橫,信筆點染,卻已做到物我忘我,離形去智的超然境地。是“前無古人的奇特之作,畫風雄肆奔放,筆飛墨舞,皴法則師心獨創,於古人幾無跡可求”。此幅《夏山圖》作者自識“甲申九月新喻傅抱石寫唐人詩意於重慶西郊金剛破下山齋”。為傅氏“金剛坡”時期的山水畫創作之代表。“金剛坡”時期傅抱石也迎來了其藝術創作的第一個高峰。抗戰爆發之後,傅抱石應郭沫若之邀1939年傅氏攜全家遷往重慶,寓居沙坪壩金剛坡下,直至抗戰結束,這一時期的傅抱石,全力以赴投入藝術創作和藝術教學。這一時期的作品,皆會題署“重慶西郊金剛坡下寫”的字樣。《夏山圖》亦如是。在“金剛坡”時期的作品中,堪稱大尺幅,而其題簽也為傅抱石親自書寫,可見對其重視程度。更為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997年,這件作品就曾由上海某知名拍賣公司拍賣,並以圖錄封面的形式重點推薦。當時,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還未對近現代書畫做出限制出境的具體規定,但在那次拍賣時這件作品卻被打上了星號,寓意其極為重要,要留在國內。據了解,傅抱石《夏山圖》在十幾年後重返拍場,估價超過千萬元。
同年9月,傅抱石又以詩聖杜甫的代表作樂府詩《麗人行》為題,創作了世紀名作《麗人行》。徐悲鴻贊此“乃聲色靈肉之大交響”,一語點出此畫真諦。後,張大千題此畫:“開千年來未有奇,真聖手也。色勒衣帶如唐代線刻,令老遲(陳老蓮)所作亦當檢衽。”作品表現了楊貴妃家族三月三外出郊遊時的盛況,“長安水邊多麗人”,“態濃真遠淑且真”,反映了君王的昏庸和時政腐敗。無疑,傅抱石此時此地的表現,所指是顯而易見的。
傅抱石重慶時期的人物畫以形求神,刻意表現人物的內在氣質,雖亂頭粗服,而矜持恬靜。表現金剛坡下、成渝道上的秀美景色,反映巴山夜雨的情景意趣,成了傅抱石這一時期的山水畫創作的主題。他繼承宋畫的宏偉章法,取法元人的水墨逸趣,暢寫冊水之神情。而他的畫法也一變傳統的各種皴法,用散鋒亂筆表現山石的結構,形成了獨特的“抱石皴”。這種皴法以氣取勢,磅礴多姿,自然天成,也了傅抱石“打破筆墨約束的第一法門”。
1945年8月15日,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重要的日子。這一天,曾經蹂躪了中國人民八年的日本侵略者宣布投降。傅抱石舉起酒杯,用他特有的方式慶祝民族的解放。當年10月,他和全家離開了居住了近七年的重慶“金剛坡下山齋”,隨中央大學遷回南京。
❽ 30年前,王健林分4期花8百萬買下這幅畫,如今價值多少
這幅畫現在的價值可高了,起碼值幾個億。
這幅畫的作者可不是一般人,是傅抱石。傅抱石是著名的現代畫家,他的作品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時就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了。尤其是他創作的名畫《江山如此多嬌》更是被放在了人民大會堂進行展示,這是多麼大的殊榮啊。由此可見,傅抱石的畫作價值可是不一般。
有一個數據可以參考一下,傅抱石的畫作《茅山雄姿》在2017年就拍出了1.87億元的價格。而王健林收藏的這幅《龍盤虎踞》,到現在價格肯定只會更高。根據王健林自己的說法,這幅畫現在的價值超過了2億元。
王健林目前並沒有出手的打算。
不管這幅畫現在出價多少,估值有多高。就目前來看,王健林本人根本就沒有賣畫的打算。
本身以王健林現在的身份地位,他又不缺錢,為什麼要賣畫呢。
現在這幅畫放一天就漲一天的價格,根本就不用考慮虧錢的事情。這么一個保險又理想的投資方式,他為什麼要放棄。
況且王健林本身又是愛畫之人,當初寧願分期付款也要拿下這幅畫,現在讓他賣可沒那麼容易。不到萬不得已,王健林是不會考慮賣畫的。
說不定他早就想好了,要把這幅畫當成傳家寶,留給自己的後代。大家得恭喜王思聰了,他老爹給他留下這么大一筆財富。
❾ 中國拍賣最貴十大名畫
中國拍賣最貴十大名畫如下:
1、齊白石《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
畫作由松、柏和雄鷹構成,松鷹是齊白石最喜歡也是觀賞者最熟悉的畫題之一,「鷹」寓意「英雄」,剛健有力,而「松柏」則有長壽之喻。畫作左右配以篆書「人生長壽,天下太平」對聯,渾厚自然、端莊大氣。
2、王蒙 《葛稚川移居圖》
《葛稚川移居圖》是元代畫家王蒙創作的一幅紙本設色畫, 這幅畫展現的就是晉代道士葛洪果斷拋棄凡塵,舉家移居羅浮山修道的情景, 這幅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3、無名氏 《子母猴圖》
《子母猴圖》是北宋的一幅佚名畫作。
4、房大年、文宗帝《萬歲山圖稿本》
《萬歲山圖稿本》系文宗帝和房大年二人所畫。
5、潘天壽 《鷹石山花圖》
潘天壽的畫讓人感受到了一種沖擊心靈的震撼,他的畫洋溢著生命怒放的豪氣和蓬勃的精神力,每一筆都印證了一句話:下筆如有神。
6、張大千 《桃源圖》
《桃源圖》是張大千晚年潑墨潑彩畫的代表作,與其生平最後巨制、現藏於台灣台北故宮的《廬山圖》寫於相若時期,同屬張大千創作生涯中壓卷之作。
7、徐悲鴻 《九州無事樂耕耘》
徐悲鴻的《九州無事樂耕耘》畫於抗戰還未勝利的1942年,深情描繪了他對太平盛世的嚮往。
8、傅抱石 《毛主席詩意冊》
作品呈現時代精神與藝術創作的完美結合,以大膽而富於變化的構圖,瑰麗而沉毅的色彩,充滿浪漫主義的詩情畫意。
9、傅抱石《雲中君和大司命》
畫風極具浪漫主義情懷,飄然的仙界猶如身臨其境,彷彿可以感受到仙人在雲中的氣勢,隱約聽到「熊咆龍吟殷岩泉,栗深林兮驚層巔」的巨大聲響。
10、郎世寧 《乾隆大閱圖》
義大利傳教士郎世寧在中國從事繪畫50多年,擅長將西方繪畫方式與中國筆墨相結合,他的作品深受清朝達官貴族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