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包公是什麼樣子的圖片
擴展閱讀
男人軍魂特徵圖片 2025-05-23 00:19:42
cf圖片大全高清 2025-05-23 00:17:41

包公是什麼樣子的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1-21 06:31:01

㈠ 包公是什麼樣的人呢

包公耳熟能詳,他不畏強權,鐵面無私,是一個能真正做到秉公執法的人。他為人正派,剛正不阿,為國家和人民做出很大貢獻,也是後來人學習的好榜樣;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面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1)包公是什麼樣子的圖片擴展閱讀:

連詞成句的技巧:

一、正確理解詞義。

正確理解詞義是造出好句子的前提條件,為此,我們應該根據詞義特點和自己的知識水平以及詞語所處的語言環境,要採取靈活多樣的方法來理解,這樣才能造出合乎邏輯的句子來。

二、造句前要讓學生反復品讀課文中帶有該詞的句子

造句的詞語,一般都是課文中新學的,所以造句前要讓學生反復品讀課文中帶有該詞的句子,理解這個詞語的意思,它和意思相近的詞語有何區別,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可以用到這個詞語。

㈡ 歷史上包拯是什麼形象他的評價如何

包大人之所以享有如此高的聲譽,與他為官期間的清廉,是分不開的。他復職後,因為政績好,被提拔為端州區長。而端州區有一個很有名的特產,就是硯台,端硯也已聞名於世。不過,自古以來,這個名字就堪比真金白銀的價格,所以以前生產的很多硯台,都是當地的父母官,為了孝敬朝廷里的高官。

包拯,一個不懂官場,不懂隱秘規則,與同僚格格不入的另類官員,因為端硯事件,得到了皇帝的賞識。他被調到中央,被任命為監督朝廷的官員。這使包拯更有信心,我在做我需要做的事情,以得到重視並找到我的目的。包拯死後,老百姓非常感動,宋仁宗到包拯家去弔唁,並宣布停職一天。歐陽修曾說,包拯的一生 "少有孝心,聞於鄉里;晚有直節,寫於朝廷",這個評價是准確的。但我們也有一個人在包拯成功的背後--宋仁宗!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㈢ 包公是什麼樣的人物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

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及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後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知諫院時,多次論劾權貴。再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1061年),升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贈禮部尚書,謚號「孝肅」,後世稱其為「包孝肅」。有《包孝肅公奏議》傳世。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面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㈣ 不愛烏紗只愛民的包拯,真的全身毫無黑點嗎

包拯到底是何人?廬州(今合肥)人,傳說,包拯是奎星轉世,面目黝黑,額頂還有一個月牙胎記,是宋朝有名的秉公執法的清官,被百姓尊為「包公」、「包青天」,關於他的探案奇事,至今還廣為流傳,甚至加以改編拍成電視劇電影等。



相傳,包公曾力申「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他不僅如此說,而且,還躬身力行並教之於後代。訂立了《家訓》。將《家訓》鐫刻於石碑,豎立於堂屋東壁,以昭示後人。

目前,合肥市正致力於大力發展包公文化,作為地區旅遊和文化精神的代名詞。

㈤ 歷史上真實的包拯是個怎麼樣的人

千年以後,我們回首包拯的一生,會發現他的仕途其實很平淡。他沒有砍過負心的駙馬,身邊沒有英姿颯爽的七俠五義,更沒發明過三口威風的鍘刀,甚至沒有一張黑臉和一個月牙胎記。也許你要問,他干過些什麼?

他帶人挖過井,給人免過稅;他關心開封的建設,也關心宋朝的外交出使遼國。不過,他幹得最得心應手的,是就事論事給仁宗寫報告。有時彈劾人,有時出主意,偶爾耍脾氣。說他是「諫臣」並不完全,他更多的,是個埋頭苦乾的良臣。一點一滴,將他的改革進行到底。

㈥ 曹操、張飛、包公、關羽的臉譜是什麼顏色

曹操、張飛、包公、關羽的臉譜顏色如下:

(1)曹操---白臉

表現奸詐多疑,含貶義,代表凶詐。

(2)張飛----黑臉

象徵威武有力、粗魯豪爽。

(3)包公---黑臉

在京劇里,他的臉譜屬「黑色正整臉」(面部整個塗成黑色),表現性格嚴肅,不苟言笑,為中性,代表猛智,被譽為「鐵面無私」。

(4)關羽--紅臉

主象徵忠義、耿直、有血性。

拓展資料:

臉譜,是中國傳統戲曲演員臉上的繪畫,用於舞台演出時的化妝造型藝術。不同行當的臉譜,情況不一。「生」、「旦」面部妝容簡單,略施脂粉,叫「俊扮」、「素麵」、「潔面」。而「凈行」與「醜行」面部繪畫比較復雜,特別是凈,都是重施油彩的,圖案復雜,因此稱"花臉"。戲曲中的臉譜,主要指凈的面部繪畫。而「丑」,因其扮演戲劇角色,故在鼻樑上抹一小塊白粉,俗稱小花臉。

詞義:戲曲中某些角色臉上畫的各種圖案,用來表現人物的性格和特徵。臉譜分為四種:生、旦、凈、丑。

引證解釋:

1. 傳統戲曲演員面部化妝的一種程式。在面部勾畫一定的彩色圖案,以顯示劇中人物的性格和特徵。主要用於凈角和丑角。魯迅《且介亭雜文·臉譜臆測》:「 伯鴻先生在《戲》周刊十一期(《中華日報》副刊)上,說起臉譜,承認了中國戲有時用象徵的手法。」 洪深《戲劇導演的初步知識》上篇三:「地方戲中的臉譜是否起源於代面,姑置不論。」

2. 借指面相、面目。魯迅《墳·我之節烈觀》:「要除去虛偽的臉譜。」 秦牧《壁畫》:「但這天,畫家急急奔來了。他已經找到了模特兒,找到了罪惡的臉譜。」 祖慰《被礁石劃破的水流·江涵笑三次錄音》:「她很內向,臉譜不反映她的千種情愫,萬種心曲。」

㈦ 包公的額頭上為什麼有個月牙

一提到包公,人們就會想起一張黑臉,眉間還有一彎月亮,黑臉包公已成定型。其實,包公也同普通中國人一樣,也只是一張大中華的臉,並無怪異。

不論是在現如今的電視劇中,還是在各類戲曲中,包拯的額頭中央都有一個」月牙兒「,但看了包拯的畫像,卻未發現其額頭有 「月牙兒」。

關於包公畫像的認識


宋龍圖學士畫像

在安徽合肥包公祠中的一幅包拯老年時的寫真像里,額頭上並無太陽和月亮。「宋龍圖學士」像,證實了種種傳說的虛構。之所以後來在人們的傳誦中有了月牙,寓意明察秋毫!清正廉潔! 另外,據說向左彎曲的是詮釋包拯是人,而向右彎曲的則詮釋包公是神!

包公的臉譜和傳統戲劇中的所有臉譜不同,它墨黑如漆,在腦門心的位置上用白色油彩勾畫出一彎新月。這一臉譜為戲劇中的包拯專用。

包公的前額所畫,俗稱「月形腦門」,學名「太陰腦門」。傳說中包公剛正威嚴,「日斷陽間夜斷陰」,白天料理人間的案子,夜晚則主持陰間的訟事,需要陰陽兩界的「通行證」,而這「月形腦門」,就起到「通行證」的作用。

包公月牙的出現有多種說法:

說法一:包公小時侯不小心掉到井裡,磕到井壁上。出血了,他就抓一把泥土箍在上面了。等好了後就成為月牙狀了。

說法二:包公的二嫂為了不讓包公爭奪財產,想害死包公,讓年紀很小的包公去井裡幫她撈首飾,正好撞在石頭上弄出來的一個月牙形狀!

說法三:傳說包拯少年時面黑人丑,家境又貧困。在為人放牧時,被惡霸坐騎踢傷面部,所幸性命無憂就是腦門上多了個月牙形的傷疤。

說法四:腫瘤或胎記

說法五:小時候被馬蹄踩的,有說是小時候被驢蹄踢的!因為有點想蹄子的形狀!

說法六:包拯是天上星宿下凡,可以「日斷陽、夜斷陰」。所以有月牙。

歷史上真實的包拯是個大大的清官,人們懷著對清官的懷念和嚮往,賦予它許多神話色彩,如神仙下凡,「日斷陽、夜斷陰」,這才杜撰出長相出奇(滿臉烏黑;額頭有月牙),並斷案如神。而正因為他清廉,會斷案,又有這么多神話色彩、這么多傳奇說法。

㈧ 歷史上的包公是什麼樣的人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面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包拯生於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於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考中進士,被授任為大理評事,出任建昌縣(今江西永修)知縣。

因父母年邁,包拯請求在合肥附近就職,遂改授和州(今安徽和縣)監稅,父母又不想讓他離開,包拯就辭去官職,回家贍養父母。幾年之後,他的父母相繼去世,包拯在雙親的墓旁築起草廬,直到守喪期滿,還是徘徊猶豫、不忍離去,同鄉父老多次前來勸慰勉勵。直到景祐四年(1037年)包拯才赴京聽選,獲授天長(今屬安徽)知縣。

(8)包公是什麼樣子的圖片擴展閱讀:

包拯以廉潔著稱,他執法嚴峻,不畏權貴。任監察御史及知諫院時,為肅正綱紀,懲處貪官贓吏,他彈劾販賣私鹽以牟取暴利的淮南轉運按察使張可久、役使兵士為自己織造一千六百餘匹駝毛緞子的汾州(今山西汾陽)知州任弁及監守自盜的仁宗親信太監閻士良等,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彈劾王逵。王逵曾數任轉運使,巧立名目盤剝百姓錢物。

激起民變後,又派兵捕捉,濫用酷刑,慘遭其殺害者不計其數,因而民憤極大。但王逵與宰相陳執中、賈昌朝關系密切,又得宋仁宗青睞,故有恃無恐。為此,包拯連續七次上章彈劾,最後一次更直接指責仁宗說:「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於一王逵則幸矣,如一路不幸何!」其言激切剛直,朝野震動,輿論洶洶,朝廷終於罷免了王逵。

㈨ 歷史上真實的包拯是個什麼樣的人

歷史上真實的包拯

1、名:包拯, 字:希仁, 別名:包青天、包龍圖 ,生辰:公元999年 祭日:1062年 民族:漢 籍貫:廬州(合肥)包拯,北宋大臣,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清官、政治家。宋仁宗天聖間五年(1027年)進士。初以父母皆邁,辭官不就,及雙親亡,始出任。歷任大理監事、建昌知縣、轉和州稅監、天長知縣、端州知州、遷殿中丞、監察御史、天章閣待制 、龍圖閣直學士、開封府尹、樞密副使。嘉佑七年(1062年)逝世開封,終年63歲,謚孝肅。包拯任監察御史時,主張「練兵選將,務實邊備」以御契丹。包拯一生為官剛正不阿,以廉潔著稱,執法嚴峻,不畏權貴,當時稱為「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為民伸冤,懲治權貴,百姓尊稱為「包青天」。其事跡為舊小說和戲曲取為題材,流傳日廣,被作為「清官」形象,為歷代民眾所稱頌。宋景佑四年(1037),任天長(安徽天長)知縣,頗有政績。任滿後,調任知端州(廣東肇慶)。回京任監察御史里行,又改監察御史,為「言事官」,對處事不當,行事不法的官僚,都可以進行彈劾。為懲治貪官,自慶歷四年(1044)廿八月,他向仁宗上疏《乞不用贓吏》,認為清廉是人們的表率,而天贓則是「民賊」。包拯七次上書彈奏江西轉運使王逵,揭露他「心同蛇蠍」,殘害百姓。並嚴厲批評宋廷的任官制度。皇佑二年(1050)至三年間,包拯知諫院,曾三次彈劾外戚張堯佐,審清妖人冷青冒充皇子的特大詐騙案,震動朝野。包拯在歷官三司戶部判官及三司副使期間,先後出任京東,陜西,河北等路轉運使,每至一地,都以減輕民間負擔、改革弊政、發展生產為己任,提出了「寬民利國」的經濟思想。多次為了國家大事,說了皇帝不愛聽的話,論斥權幸大臣,請求罷去皇帝賜給親信官僚們的恩寵,一切改由主管機構正常渠道進行。他將唐朝魏徵給唐太宗的三道奏章寫出來,呈給宋仁宗為座右銘,時刻警惕,以國家大事為重。請求仁宗虛心納諫,分辨是非,不要搞「先入為主」,偏聽偏信,而要愛惜人才,除去苛刻,嚴正刑禁,禁止妖言邪說,不隨意大興土木,如此等等,朝廷多採納施行。嘉佑元年(1056)年十二月,朝廷任包拯權知開封府,他於次年三月正式上任,至三年六月離任,前後只有一年有餘。但在這短短的時間內,把號稱難治的開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條。敢於懲治權貴們的不法行為,堅決抑制開封府吏的驕橫之勢,並能夠及時懲辦誣賴刁民。由於包拯在開封府執法嚴明,鐵面無私,敢於碰硬,貴戚宦官也不得不有所收斂,聽到包拯的名字就感到害怕。兒童婦孺們都知道包拯之名,親切稱呼他為「包特製」。開封府廣泛流傳著這樣的話「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用閻羅比喻包拯的鐵面無私。宋嘉佑六年(1061),他官至樞密副使,次年五月病逝,「京師吏民,莫不感傷,嘆息之聲,大街小巷都可聽得到。」朝廷贈官吏部上書,有「奏儀」十五卷傳於世。包拯不僅為官清廉,且治家也極嚴。他親自製定了家訓:「後世子孫仕官有犯賊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這一家訓告誡子孫,做官不能貪贓枉法,違者永遠不準回包家(也即是開除族籍),即使是死後也不能葬入包家的墓地。不從家訓的人,就不承認他是包家的子孫。另外,包拯還將家訓刻於碑上,豎立在廳堂西壁,以昭示後人。在他的嚴格管教下,他的子孫都能恪守家規。包拯之妻董氏生一子,名包鐿,包鐿娶妻崔氏。包鐿早亡。包拯的夫人孫氏,生一男孩,取名包綬,包拯夫人同長媳崔氏一起將他撫養成人。由於長媳崔氏使包拯家既後嗣有人,又能很好持家教子,因此,受到哲宗皇帝的嘉獎。據說皇上對包拯長媳崔氏的嘉獎辭出自大文學家蘇軾之手。長子包鐿,官至太常寺太祝,不幸的是,只有20多歲就病故。雖然包鐿當官時間不長,但在父親包拯的教育下,政績顯著,為官清廉正直,獲時人好評。次子包綬,歷任太寺太祝、國子監丞、濠州(進安徽鳳陽)團練判官,48歲擢升潭州通判,赴任途中病故。據史書記載,包綬為官如其父,清苦守節。箱囊之內,除朝廷誥敕、書籍及著述外,別無他物,真是為官一場,兩袖清風,一身清白。包拯的孫子包永年,為官與其先輩一樣,保持清廉之風。他曾任開封咸陽縣主簿及崇陽縣縣令。為官一生的包永年死時,幾乎家無余票,身無分文,連辦喪事的錢都沒有。其喪事還是兩個弟弟出資為其辦理的。死時人們「相顧嗟嘆」,並稱譽說:「包公之後,信乎有是賢孫也。」

2、包拯(999-1062)自希仁,蘆洲合肥人(安徽合肥),北宋天聖五年(1027)進士。

中進士後,因父母年事已高,不忍遠去為官,直到雙親相繼去世,守孝完畢,才在親友的勸說下為官,期間長達十年之久,故以孝聞於鄉里。

宋景佑四年(1037),任天長(安徽天長)知縣,頗有政績。任滿後,調任知端州(廣東肇慶)。回京任監察御史里行,又改監察御史,為「言事官」,對處事不當,行事不法的官僚,都可以進行彈劾。為懲治貪官,自慶歷四年(1044)廿八月,他向仁宗上疏《乞不用贓吏》,認為清廉是人們的表率,而天贓則是「民賊」。包拯七次上書彈奏江西轉運使王逵,揭露他「心同蛇蠍」,殘害百姓。並嚴厲批評宋廷的任官制度。皇佑二年(1050)至三年間,包拯知諫院,曾三次彈劾外戚張堯佐,審清妖人冷青冒充皇子的特大詐騙案,震動朝野。

包拯在歷官三司戶部判官及三司副使期間,先後出任京東,陜西,河北等路轉運使,每至一地,都以減輕民間負擔、改革弊政、發展生產為己任,提出了「寬民利國」的經濟思想。多次為了國家大事,說了皇帝不愛聽的話,論斥權幸大臣,請求罷去皇帝賜給親信官僚們的恩寵,一切改由主管機構正常渠道進行。他將唐朝魏徵給唐太宗的三道奏章寫出來,呈給宋仁宗為座右銘,時刻警惕,以國家大事為重。請求仁宗虛心納諫,分辨是非,不要搞「先入為主」,偏聽偏信,而要愛惜人才,除去苛刻,嚴正刑禁,禁止妖言邪說,不隨意大興土木,如此等等,朝廷多採納施行。

嘉佑元年(1056)年十二月,朝廷任包拯權知開封府,他於次年三月正式上任,至三年六月離任,前後只有一年有餘。但在這短短的時間內,把號稱難治的開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條。敢於懲治權貴們的不法行為,堅決抑制開封府吏的驕橫之勢,並能夠及時懲辦誣賴刁民。

由於包拯在開封府執法嚴明,鐵面無私,敢於碰硬,貴戚宦官也不得不有所收斂,聽到包拯的名字就感到害怕。兒童婦孺們都知道包拯之名,親切稱呼他為「包特製」。開封府廣泛流傳著這樣的話「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用閻羅比喻包拯的鐵面無私。

宋嘉佑六年(1061),他官至樞密副使,次年五月病逝,「京師吏民,莫不感傷,嘆息之聲,大街小巷都可聽得到。」朝廷贈官吏部上書,有「奏儀」十五卷傳於世。

3、北宋大臣包拯(999年-1062年),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此人性格嚴峻剛直,與人交往不隨意附和,不以虛偽的言辭取悅於人。包拯立朝剛毅,執法公正,為民作主,不畏權貴。他出身在一個中小地主家庭,自幼受到良好教育,仰慕古代聖賢,有「竭忠死義」之志。
據史書記載,1027年,包拯一舉考中進士,授官建昌縣(今江西南城)知縣。因當時其父母年事已高,不願遠離家鄉,為了照顧父母,他放棄知縣工作,在離合肥不遠的和州(今安徽和縣),找到一個較低的官位任職。其父母仍不願隨同前往。包拯毅然辭去官職,回鄉奉養雙親,直至父母去世。守孝三年期滿後,已經39歲的包拯才重登仕途。
在出仕做官時,包拯寫過一首明志詩: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干終成棟,精鋼不作鉤。
倉充鼠雀喜,草盡狐兔愁。史冊有遺訓,毋遺來者羞。
這首詩的意思是說,居心清正是治理政事的根本,正道直行是做人的准則。秀美的樹干終將成為棟梁之材,精純的鋼鐵決不應做成彎鉤。倉庫充盈老鼠麻雀也喜歡,地光草盡狐狸都要發愁。史書上記錄著歷代先賢的遺訓,從政做官一定不要留下劣跡而招後人的羞辱。
包拯是這么寫的,也是這么做的。從他39歲重新出仕,到他64歲死於任上,共為官從政26年。其間,他都把明志詩作為自己的座右銘,表現出高尚的為官道德,做出了卓越的政績。他先後擔任過知縣,戶部判官,轉運使,州府,直至權御史中丞,三司吏,樞密副使等職。三司使,樞密副使在宋代相當於副宰相一級的高官。
包拯的日常生活勤儉節約,雖然後來當了三司使,樞密副使,但其穿的,吃的,用的仍然和剛做知縣時一樣儉朴。宋代達官貴人素有蓄養歌伎之風,而包拯在閑暇時只與夫人對談聊天。
包拯有兩個兒子,長子名繶,英年早逝,其妻崔氏,誓不改嫁。次子名綬,是包拯所出媵妾孫氏所生。長子繶死後,次子綬由崔氏收養。包拯逝世時,包綬才5歲,此後一直由崔氏撫養成人,包綬便對其嫂崔氏「以母禮事之」,即所謂「嫂娘」。戲劇,小說中,說包拯稱其嫂為「嫂娘」,這不過是一種藝術需要。包拯一來無兄長,二來直到三十五六歲,其父母尚健在,所以,包拯本人並無「嫂娘」。
包拯不但自身清廉,而且所到之處,都深入體察民情,為百姓做好事。在端州當知縣時,他發現老百姓由於飲用江水,身體多病。於是,他發動群眾,在端州城內打了七眼水井。百姓改飲井水後,健康狀況大為改觀。這些井被後人稱為「包公井」,有的至今尚存。
包拯鐵面無私,秉公執法,在歷史上是非常突出的。1053年,宋仁宗皇祐5年,包拯因年老喪子,回老家任廬州知縣。一些親戚故舊以為可以有恃而無恐,仗勢欺人,甚至擾亂官府,無法無天。一次,他的一位堂舅犯法,引起公憤,外甥與舅父屬於近親,外甥是不太好懲處舅舅的。包拯不顧私情,下令逮捕堂舅,依法處以笞刑,痛打了一頓。從此,包拯的親戚故舊再也不敢胡作非為了。

㈩ 包拯的額頭真的有一顆月亮烙印嗎請詳細說說。

歷史上並沒有史書記載包拯到底是什麼樣的樣貌,至於月亮印記也只是後人根據史書記載的包拯身在朝堂的事跡改變聯想的。

(10)包公是什麼樣子的圖片擴展閱讀:

軼事典故

包拯出使遼朝時,遼朝命館伴對包拯說:「你們不久前在雄州(今河北保定市雄縣)城開了便門,就是想引誘我國的叛徒,以便刺探邊疆的情報吧?」包拯說:「你們的涿州城曾經也開過便門,刺探邊疆的情報為何一定要開便門呢?」那個人便無言以對。

包拯被提拔為大理寺丞、知端州(相當於今天的廣東肇慶市)時。當時端州特產端硯是宋朝士大夫最珍愛時髦的雅器,當地每年向朝廷進貢。凡在這里做「一把手」的官員,都在「貢硯」規定的數量外加征幾十倍的數額以賄賂朝廷權貴,所謂「打點」中央的關系,此舉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

然而個性官員包拯一上任就高調破除這則運行多年的潛規則,下令只能按規定數量生產端硯,州縣官員一律不準私自加碼,違者重罰。並且表態,自己作為「一把手」,決不要一塊端硯。此舉在當地掀起軒然大波。三年後,包拯任期滿,被調至中央任職,果然「歲滿不持一硯歸」。《包公擲硯》的故事就是以這個藍本創作的。

包拯彈劾陳州京西路轉運司,揭露其盤剝災民的罪行的事跡,被石玉昆的《三俠五義》再創作為家喻戶曉的包公戲《陳州放糧》,民間渲染加工成開封府尹、欽差大臣「包青天」奉命查賑,劇中涉及國舅們害民肥私、包公查案遭人陷害、各路百姓掩護包公、包公怒鍘皇親國戚、成功放糧賑災等等,演繹了一個青天大老爺為民除害、不畏強權且驚心動魄、扣人心弦的故事。

嘉祐四真

宋仁宗嘉祐年間,富弼為相,歐陽修任翰林學士,包拯任御史中丞,胡瑗在太學為侍講,集天下之望。當時士大夫相傳道:「富公真宰相,歐陽永叔真翰林學士,包老真中丞,胡公真先生。」便有四真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