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月球表面什麼樣子
月球是離地球最近的一顆行星,下面介紹一下月球表面是什麼樣子的。
月面大部分地方的地勢是平緩的,沒有參差不齊的山峰和尖銳的岩石。在月球的表面,普遍覆蓋著一層厚薄不一的碎屑物質。一般來說,高原、高山區碎屑覆蓋物較厚,達1千米之多;而月海區域碎屑物較薄,多在1米左右。覆蓋物主要是碎石,上面是浮土。
㈡ 月亮長什麼樣
月亮的樣子是:
月球是太陽系中體積第五大的衛星,其平均半徑約為1737.10千米,相當於地球半徑的0.273倍;質量則接近7.342×1022千克,相當於地球的0.0123倍。
月球的表面布滿了由小天體撞擊形成的撞擊坑。月球與地球的平均距離約38.44萬千米,大約是地球直徑的30倍。
結構特徵:
月球平均亮度為太陽亮度的1/465000,亮度變化幅度從1/630000至1/375000。滿月時亮度平均為-12.7等。它給大地的照度平均為0.22勒克斯,相當於100瓦電燈在距離21米處的照度。
月面不是一個良好的反光體,它的平均反照率只有9%,其餘91%均被月球吸收。月海的反照率更低,約為7%。月面高地和環形山的反照率為17%,看上去山地比月海明亮。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月亮
㈢ 月球表面是什麼樣子的
阿波羅號和月球號計劃帶回了一塊重382千克的石頭樣本。這些提供給了我們有關月球的詳細知識。它們具有特別的價值,在月球上著陸後的廿年,科學家們還是在這快最期的樣本上做研究。
月球表面上的絕大多數石頭看來都有30到46億歲,這與地球上的超過30億歲的極稀少的石頭有偶然的巧合。
㈣ 嫦娥五號拍下月球的高清大片,月球表面到底呈現出了什麼樣子
在12月1號晚上23:11的時候,我們的嫦娥五號已經順利的降落在了月球之上。而且傳回了一段50秒的視頻,在看到這個降落視頻之後,說實話內心還是非常激動的。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心情,一方面,這次的登月任務不同以往,並不是簡單的探測活動,而是會帶回來兩公斤的月球土壤。而且在這次的傳回視頻當中,我們可以發現在降落的過程當中,嫦娥五號非常的穩定,幾乎沒有出現太大的抖動。而且視頻的成像質量非常的清晰,跟以往我們看到的月球圖像有很大的區別。到目前為止,我們的嫦娥五號已經開始收取月球的土壤,相信一切順利的話,在不久之後我們就可以看到他的返航。
㈤ 月球是什麼樣子要圖片
月球表面有陰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區域,亮區是高地,暗區是平原或盆地等低陷地帶,分別被稱為月陸和月海。早期的天文學家在觀察月球時,以為發暗的地區都有海水覆蓋,因此把它們稱為「海」。著名的有雲海、濕海、靜海等。
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脈,那裡層巒疊嶂,山脈縱橫,到處都是星羅棋布的環形山,即撞擊坑,這是一種環形隆起的低窪形。月球上直徑大於1000米的撞擊坑多達33000多個。
位於南極附近的貝利撞擊坑直徑295公里,可以把整個海南島裝進去。最深的山是牛頓撞擊坑,深達8788米。除了撞擊坑,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脈。
(5)月球上長什麼樣子圖片擴展閱讀
據美國《新聞周刊》報道,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稱,月球內部可能蘊含「白金寶藏」——埋藏著鉑、鈀等貴重金屬。研究人員在《自然·地球科學》雜志撰文指出,雖然他們沒有直接檢測到這些金屬,但他們認為,在月球火山岩樣本中檢測到的硫與其內部存在的硫化鐵相關,而硫化鐵是儲存鉑和鈀等貴金屬的好地方。
解釋月球形成的一種主流假設認為,45億年前,一顆大小與火星相當的小行星與地球相撞,形成了月球。因此科學家認為,月球和地球的組成成分相似。如果這一假設正確,月球火山岩中貴金屬的含量應與地球相當,但測量結果卻遠低於預期,這讓科學家們困惑不已。
為釐清這個謎題,最新研究負責人、加拿大達爾豪西大學的詹姆斯·布倫領導的團隊首先在實驗室里重現了月球內部的極端壓力和極端溫度,以觀察有多少硫化鐵形成。
結果發現,在月球內部形成的大多數貴重金屬都附著於硫化鐵礦床上,這意味著它們不能被岩漿帶到月球表面,同時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月球岩石樣本中發現的貴金屬數量如此之少。
㈥ 月亮是長什麼樣子的
月亮為圓球形,月球正面大量分布著由火山噴出的玄武岩熔岩流充填的巨大撞擊坑,形成了廣闊的平原,稱為「月海」,其中夾雜著明亮的、古老的斜長岩高地和顯目的撞擊坑。
月球上直徑大於1000米的撞擊坑多達33000多個,月球位於南極附近的貝利撞擊坑直徑295公里,可以把整個海南島裝進去,最深的山是牛頓撞擊坑,深達8788米。
月球背面的結構和正面差異較大,月海所佔面積較少,而撞擊坑則較多,地形凹凸不平,起伏懸殊最長和最短的月球半徑都位於背面,有的地方比月球平均半徑長4公里。
月亮的公轉和自轉
1、公轉
月球以圓形軌道繞地球運轉。這個軌道平面在天球上截得的大圓稱「白道」。白道平面不重合於天赤道,也不平行於黃道面,而且空間位置不斷變化。周期27.32日。月球軌道(白道)對地球軌道(黃道)的平均傾角為5°09′。但是已知月球平均每年以3.8cm的速度逐漸與地球離去。
2、自轉
月球在繞地球公轉的同時進行自轉,周期27.32166日,正好是一個恆星月,所以我們看不見月球背面。這種現象我們稱「同步自轉」,或「潮汐鎖定」,幾乎是太陽系衛星世界的普遍規律。一般認為是衛星對行星長期潮汐作用的結果。天平動是一個很奇妙的現象,它使得我們得以看到59%的月面。
㈦ 月球的背面是什麼,和正面是一樣的嗎
從古至今,月球的背面一直是我們看不見的地方。1959年10月7日,前蘇聯的太空船月球3號傳回第一張月球背面的照片,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見到了月亮背面的樣子。隨後的探測器不斷更新月球背面圖片,使得月球背面不再陌生。月球背面不像正面那樣有許多的月海,而是有非常多的隕石坑,這可能是為了保衛地球。
月球的背面(月亮的古老黑暗面——這里的“黑暗”指的是不被地球所見,而不是未被照亮)是月球的另一個半球,它總是背離地球。月球背面的地形崎嶇不平,有許多撞擊坑和相對較少的月海平面。它擁有太陽系中最大的隕石坑之一 - 南極 - 艾托肯盆地。月亮的正面和背面會先後經歷兩周的陽光照射和兩周的夜晚; 月球的背面被稱為“月亮的黑暗面”,意思是從地球上看不見,而不是缺乏太陽光照射。
由於天平動,大約18%的月球背面可以從地球上看到。剩下的82%直到1959年才被觀測到,當時蘇聯的月球3號太空探測器拍攝到了它。蘇聯科學院於1960年出版了第一張月球背面的地圖集。1968年,阿波羅8號任務的宇航員是第一批在月球軌道上直接觀察到該地區的人類。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踏上月球背面。
天文學家建議在月球的背面安裝一個大型射電望遠鏡,這樣月球就可以屏蔽來自地球的無線電干擾。
為什麼背面一直看不見?
來自地球的潮汐力減慢了月球自轉的速度,使得月球的同一面總是面對著地球,這種現象叫做潮汐鎖定。然而在地球上,月球另一面的大部分我們都不可以看見。由於天平動的緣故,我們看見的月球正面大約有59%。
因為背面看不見,所以有時候人們也會稱背面為“月亮的黑暗面”。這里的黑暗面不是指太陽光永遠照射不到,主要是由於潮汐鎖定以及月球為實體,所以黑暗面看不見的意思。實際上,如果地球、月球、太陽三者幾乎成一條直線時,黑暗面就完全在太陽光的照射中。
背面與正面的差異
月球的兩個半球有著截然不同的外觀結構,月球正面覆蓋著許多個寬廣的月海(拉丁語為“海洋”,因為古代天文學家錯誤地認為這些平原是月球的海洋)。然而月球背面有一些古老而密集的坑窪(撞擊坑),幾乎沒有月海的特徵。背面只有1%的表面被月海所覆蓋,而在正面有31.2%。這種差異最貼切的解釋是熱量的生成集中在月球正面的半球上,如已被證實的來自月球勘探者的γ射線光譜地質化學圖。
還有人提出,兩個面之間的差異可能是由於與較小的伴星相撞而引起的,這個伴星也起源於忒伊亞碰撞事件。在這個模型中,撞擊導致了一個增生堆而不是隕石坑,造成了半球范圍的層和厚度可能與背面高地的大小一致。
月球背面有更明顯的隕石坑。有人認為這是由於月球熔岩流造成的,它們覆蓋和遮蔽了隕石坑,而不是來自地球的屏蔽作用。根據NASA的計算,從月球上看,地球在41000平方度的天空中只遮蔽了大約4平方度。這使得地球作為月球的“盾牌”可以忽略不計......月球的每一面都可能受到相同數量的撞擊,但是熔岩的重鋪使得正面可見的隕石坑數量遠遠少於背面,盡管兩面都受到了相同數量的撞擊。
最新的研究表明,月球面向地球的一面撞擊坑較少的原因可能是月球形成時來自地球的熱量造成的。月球地殼主要由鋁和鈣凝結並與地幔中的硅酸鹽結合形成的斜長石組成的。較冷的背面會較快地凝結這些元素,因此會形成較厚的外殼;流星體撞擊正面有時會穿透這里較薄的地殼,並釋放出玄武岩熔岩,從而形成月海,但在背面這樣的事件很少發生。
人類探測器拜訪背面
直到20世紀50年代後期,人們對月球的背面依舊知之甚少。月球的天平動允許我們看見了月球背面的小部分景象。然而,這也只是低角度的觀察而已。背面剩餘的82%的表面仍然是未知的,其特徵一直有很多的猜測。
通過天平動我們可以看到背面特徵的一個例子是東方海,它是一個橫跨近1000公里(600英里)的顯著的沖擊盆地,然而直到1906年,這個特徵才被德國天文學家尤利烏斯·海因里希·弗朗茨給予命名。盆地的真實性質是在20世紀60年代被發現的。該盆地在1967年被月球軌道飛行器4號拍攝到。
在太空探索開始之前,天文學家並沒有預料到背面居然會與地球可見的一面不同。1959年10月7日,蘇聯探測器月球3號拍攝了月球背面的第一張照片,其中東方海是解析出的18個地形特徵之一,覆蓋了三分之一從地球上看不見的表面。通過對這些圖像進行分析,1960年11月6日,蘇聯科學院出版了月球背面的第一張地圖集。它包括了500個景觀特徵的目錄。一年之後,前蘇聯以月球3號探測數據為基礎,製做了第一個月球儀(比例為1:13 600 000),其中也包括了地球上不可見的月球背面的特徵。1965年7月20日,前蘇聯的另一個探測器“Zond 3”傳回了 25張質量非常好的月球背面照片,解析度比月球3號高得多。特別的是,還發現了數百公里長的隕石坑鏈,但是出乎意料的沒有發現肉眼可見的像地球那樣的平原。1967年,“月球背面地圖集”的第二部分在莫斯科出版,根據Zond 3的數據,目錄新增加了包括4000個新發現的月球背面景觀特徵。同年,蘇聯發布了第一幅“月球完整地圖”(1:500000比例尺)和更新的完整版本月球儀(1:100000比例尺),呈現了95%的月球表面。
因為侵襲月球正面的太陽風受到地球的遮蔽,所以估計月球背面的月海會有月球表面最高的氦-3濃度。相對而言,這種同位素在地球上是非常罕見的,但是在核聚變的反應堆中是很好的燃料。這種物質的存在給了主張在月球建立基地的支持者一個很好的理由。
月球背面的彩色照片.圖片來自:NASA/GSFC/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㈧ 月球是長什麼樣的
月球的表面呈玻璃狀,月球上有月海、山脈、環形山和輻射紋等特徵。
月球上還有很多比地球還壯觀的山脈,明亮的部分是山脈,那裡層巒疊嶂,山脈縱橫,到處都是星羅棋布的環形山。月球表面是坑坑窪窪、起伏不平的地形,遍地布滿了千瘡百孔般的月坑,是一個滿目凄涼、萬穗俱寂的世界。
月球的特點:
月亮上的一切跟地球上都是不一樣的。月面的重力相當於地球的1/6,所以在月面上可以跳的很高。月球上的吸引力小使得連空氣都吸不住,月球表面幾乎沒有大氣保護,所以才被砸得坑坑窪窪,滿目瘡痍。
月球本身並不發光,只反射太陽光。月球亮度隨日月間角距離和地月間距離的改變而變化,滿月時的亮度比上下弦要大十多倍。由於沒有空氣包圍,月面上的溫度得不到調節,在太陽光的照射下,白天溫度高達100多度,而在夜晚則又下降到零下100多度,巨大的溫差對宇航員和月球車都是嚴酷的考驗。
㈨ 我們看到的月球表面是什麼樣子
月面上到處是裸露的岩石和環形山的側影。整個月面覆蓋著一層碎石粒和浮土。從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表面有明亮的區域和暗灰色部分。原來明亮的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山區和高地,暗灰色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平原。
月球基本上沒有水,也就沒有地球上的風化、氧化和水的腐蝕過程,也沒有聲音的傳播,到處是一片寂靜的世界。月球本身不發光,天空永遠是一片漆黑,太陽和星星可以同時出現。
月球是地球已知的質量最大的衛星,月球表面布滿了由小天體撞擊形成的撞擊坑。月球與地球的平均距離約38萬千米,大約是地球直徑的30倍。
(9)月球上長什麼樣子圖片擴展閱讀:
月球的自轉與公轉的周期相等(稱為潮汐鎖定),因此月球始終以同一面朝向著地球。地球海洋潮汐的產生主要是由於月球引力的作用。
由於地球海洋的潮汐作用力與地球自轉的方向相反,地球的自轉總是受到一個極其微弱的作用力在給地球自轉「剎車」,長期積累下來,有充分的證據表明,地球的自轉周期越來越慢,一天的時間極其緩慢地增長,大約幾年增加1秒。
由於地球的反作用力,使月球緩慢地距離地球越來越遠,每一年遠離地球大約3.8厘米。月球與太陽的大小比率與距離的比率相近,使得它的視大小與太陽幾乎相同,在日食時月球可以完全遮蔽太陽而形成日全食。
月球每小時相對背景星空移動半度,即與月面的視直徑相若。與其他衛星不同,月球的軌道平面較接近黃道面,而不是在地球的赤道面附近。
相對於背景星空,月球圍繞地球運行(月球公轉)一周所需時間稱為一個恆星月;而新月與下一個新月(或兩個相同月相之間)所需的時間稱為一個朔望月。朔望月較恆星月長是因為地球在月球運行期間,本身也在繞日的軌道上前進了一段距離。
㈩ 月亮是長什麼樣呢
月亮的樣子:圓球形,表面有陰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區域,亮區是高地,暗區是平原或盆地等低陷地帶,分別被稱為月陸和月海。早期的天文學家在觀察月球時,以為發暗的地區都有海水覆蓋,因此把它們稱為「海」。著名的有雲海、濕海、靜海等。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脈,那裡層巒疊嶂,山脈縱橫,到處都是星羅棋布的環形山,即撞擊坑,這是一種環形隆起的低窪形。
月亮的亮度
月球平均亮度為太陽亮度的1/465000,亮度變化幅度從1/630000至1/375000。滿月時亮度平均為-12.7等。它給大地的照度平均為0.22勒克斯,相當於100瓦電燈在距離21米處的照度。
月面不是一個良好的反光體,它的平均反照率只有9%,其餘91%均被月球吸收。反照率更低,約為7%。月面高地和環形山的反照率為17%,看上去山地比月海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