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京劇旦角美圖(花旦或青衣)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tn=imagedetail&word=%C7%E0%D2%C2%D5%C5%BB%F0%B6%A1&in=22093&cl=2&lm=-1&pn=22&rn=1&di=14953513770&ln=1271&fr=&fmq=&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pn22
㈡ 京劇生臉譜圖片
京劇中的臉譜通常用「凈角」和「丑角」兩大類上畫化妝。生、旦角很少用。① 整臉:在整個面部塗一種主色,不勾花紋,而是主色畫眉、鼻、口、鼻的紋理。展示圖片
② 三塊瓦臉或三塊瓦窩:用黑色把眉、眼、鼻等在顏色上突出出來,而是使前額、左右面頰呈現出三塊明顯主色,平整的如同三塊瓦。
③ 十字門臉:從腦門頂至鼻尖,用黑色或顏色的立柱紋於眼窩大體呈「十字」形,額頭塗白,有灰色小圈眉子。
④ 碎花臉:與整臉相反,臉譜色彩、構圖最復雜的。
⑤ 歪臉:色彩、構圖不對稱,表現人物反常、醜陋。
紅色(臉譜圖1)——代表忠貞、英勇的人物性格。如:關羽。
藍色(臉譜圖2)——代表剛強、驍勇、有心機的人物性格。如:竇爾敦。
黑色(臉譜圖3)——代表正直、無私、剛正不阿的人物性格。如:包公。
白色(臉譜4)——代表陰險、狡詐、飛揚、肅煞的人物性格。如:曹操。
綠色(臉譜圖5)——代表頑強、莽撞的人物形象。如:武天虯。
黃色(臉譜圖6)——代表勇猛、暴躁的人物形象。如:宇文成都。
金銀(臉譜圖7)——代表各種神怪的形象。如:孫悟空。
圖片我給你貼不了 ,你可以根據上面說的去找找。
㈢ 求京劇《貴妃醉酒》的劇照
http://www.operaphoto.com/search.asp?titleID=113&ClassID=11&KeyWords=貴妃醉酒
這個要都不滿意,那就沒有了。。。
㈣ 有沒有京劇角色中生旦凈末丑中丑角的卡通圖片,丑角中最出名的扮演者是誰
中國戲曲中人物角色的行當分類,按傳統習慣,有「生、旦、凈、丑」和「生、旦、凈、末、丑」兩種分行方法,近代以來,由於不少劇種的「末」行已逐漸歸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凈、丑」作為行當的四種基本類型。每個行當又有苦幹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統稱;「生」、「凈」、兩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時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一般來說,「生」、「旦」的化妝,是略施脂粉以達到美化的效果,這種化妝稱為「俊扮」,也叫「素麵」或「潔面」。其特徵是「千人一面」,意思是說所有「生」行角色的面部化妝都大體一樣,無論多少人物,從面部化妝看都是一張臉;「旦」行角色的面部化妝,也是無論多少人物,面部化妝都差不多。「生」、「旦」人物個性主要靠表演及服裝等方面表現。
◆1.生行
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行當,在京劇中的地位非常重要。生行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紅生、娃娃生等幾個門類。除紅生和勾臉武生以外,生行一般都是素臉,內行術語稱為「俊扮」,即扮相都是潔凈俊美的。
①老生又稱「須生」、「正生」、「鬍子生」。
一般都是富有正義感的男性中年或老年人物。人物形象以掛「黑髯口」(黑鬍子)為主。過去京劇中原有生、外、末三行,後來統稱為老生。按照表演藝術特點的不同,老生又分為安工老生、衰派老生和靠把老生。
安工老生,又稱「唱切老生」、「王帽生」、大部扮演帝王、書生一類人物,以唱功為主,在舞台上安詳穩重,動作較少,故稱「安工」,如《上天台》中的漢光武帝劉秀、《捉放曹》中的陳宮等。衰派老生,又稱「做功老生」。 「做工老生」,大都扮演衰老或精神狀態衰頹的人物,以做功為主,故稱「衰派」,如《四進士》中的宋土傑、《賣馬》中的秦瓊、《坐樓殺惜》中的宋江等。
靠把老生,大都扮演武將一類的人物,由於扎靠(戴盔披甲)、使用刀槍把子(劇中人使用的兵器)而得名,加《定軍山》中的老將黃忠、《戰太平》中的花雲、《鎮潭州》中的岳飛等。無論是哪類老生,都是以唱為主,全用本嗓。安工老生要唱的悠揚婉轉,衰派老生要唱的悲憤頹唐,靠把老主要唱的激昂慷慨。
另外,京劇史上有一些老生演員,文戲、武戲都擅長,唱功戲、做功戲、靠把戲都能演,後來就把這種戲路寬的老生演員稱為「文武老生」,如程長庚、譚鑫培等。
②小生主要扮演青少年男子,化妝不戴胡須,扮相清秀、英俊。
小生演唱用尖音假嗓,念白兼用真假嗓。小生使用的假嗓與旦角不同,小生的唱法應該剛、勁、寬、亮,聽起來聲音清跪但不柔媚,剛健但不粗野。根據人物性格、身分的不同特點,小生又分為袍帶小生、扇子生、翎子生、窮生和武小生。
袍帶小生,又稱「紗帽小生」,扮演做官的青年男子,頭戴紗帽是其主要標志,這些角色大部分是文人,如《玉堂春》中的王金龍、《奇雙會》中的趙寵、《陳三兩爬堂》的陳魁等。
扇子生,多扮演年青的書生、風流儒雅的公子,手拿扇子,頭戴文生巾,身穿褶子,所以又稱「褶子生。」扇子是幫助角色表現風流瀟灑、文質彬彬的一種特殊道具。如《拾玉鐲》中的傅朋、《西廂記》中的張君瑞等。
翎子生,又稱「雉尾生」,頭插翎子(雉尾)是其主要標志,大都扮演武將或文武兼備的人物。演翎子生要有武功,憑工架、舞蹈,用翎子耍出許多舞蹈動作。如《群英會》中的周瑜、《呂布與貂蟬》中的呂布、《穆柯寨》中的楊宗保等等。
窮生,大部扮演落魄不第的文人、書生,「表演上特別注重做功,」以表現人物的酸腐氣為主,習慣於把鞋後幫踩倒在腳下,以示其潦倒之狀,故又稱「鞋皮生」,身穿富貴衣是其主要標志。富貴衣,是補綴有許多五顏六色的補丁的青褶子,意思是說這些人現在雖然很窮,衣著襤樓,但將來仍要騰達,故有「富貴衣」之名。如《棒打薄情郎》中的莫稽、《連升店》中的王明芳等。
武小生,大多扮演年青英武的人物,表演著重武功,也兼重唱功、念白和做功。從武打功夫上看,武小生與武生差不多,但是唱與念全用小生方法。如《八大錘》中的陸文龍、《借趙雲》中的趙雲、《石秀探庄》中的石秀等。
③武生扮演擅長武藝的青壯年男子,分為長靠武生和短打武生兩類,俗稱「墩子武生」、「撇子武生」,「墩子」是指穿厚底靴子,「撇子」是指穿薄底靴子。
長靠武生扎大靠,武打、工架並重,如《長坂坡》中的趙雲、《戰冀州》中的馬超、《挑滑車》中的高寵等。
短打武生身穿緊身短裝。偏重武打特技,如《三岔口》中的任堂惠、《十字坡》中的武松、《夜奔》中的林沖等。扮演中老年英代人物的稱武老生,如《百涼樓》中的吳禎、《劍峰山》中的邱成等。武生還兼演部分勾臉戲(武凈戲),如《鐵籠山》中的姜維、《拿高登》中的高登等。猴戲中的孫悟空一般也由武生扮演。
④紅生 指勾紅臉的老生,主要扮演關羽、趙匡胤等角色,演唱嗓音高亢渾厚,表演具有特殊工架和造型,扮演者要有堅實的武功和特殊的訓練。主要劇目有《華容道》、《走麥城》、《古城會》、《水淹七軍》、《斬黃袍》等。
⑤娃娃生 戲中專門扮演兒童的角色。大都由童伶(兒童演員)扮演,頭戴孩子發,身穿茶衣,運用本嗓演唱,多採用老生腔。如果一出戲中同時出現兩個兒童角色,則分別由一生一旦扮演,如《汾河灣》中的薛丁山、《三娘教子》中的薛倚哥、《寶蓮燈》中的沉香和秋兒等。許多著名演員幼年時都唱過娃娃生。
◆2.旦行
京劇旦行扮演各種不同年齡、性格、身分的女性角色。旦行又分為正旦、花旦、花衫、刀馬旦、 武旦、老旦等專行。
①正旦 俗稱「青衣」,因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褶子而得名。主要扮演莊重的青年、中年婦 女,表演特點是以唱功為主,動作幅度較小.行動比較穩重。念韻白,唱功繁重。如《三擊掌》中的王寶釧、《二進宮》中的李艷妃、《桑園會》中的羅敷女等。
②花旦 大多扮演青年女性。身著短衣裳,如褂子、褲子、裙子、襖;有時穿長衣裳,也綉著色彩艷麗的花樣。人物性格大都活潑開朗,動作敏捷伶俐。表演以做功、說白為主,說白主要是京白,韻白較少。如《棒打薄情郎》中的金玉奴、《烏龍院》中的閻惜姣等。
③刀馬旦 大都扮演擅長武藝的青壯年婦女,武打不如武旦激烈,不用「打出手」(即拋、擲、踢、接、武器的特技表演),較重唱、做和舞蹈。如《戰金山》中的梁紅玉、《穆柯寨》中的穆桂英等。
④武旦扮演擅長武打、勇武的女性。表演上著重武打,特別是使用特技「打出手」。武旦與刀馬旦的區別,過去主要有二點,一是武旦踩蹺,刀馬旦不踩蹺;二是武旦有 「打出手」,刀馬旦無此技。武旦穿短衣裳,重在武功,不重唱念。如《打焦贊》中的楊排風、《武松打店》中的孫二娘等。
⑤花衫 是本世紀20年代以後,綜合青衣、花旦、刀馬旦的藝術特點,發展而成的新的旦角類型。在花衫形成之前,一個演員一般不能兼演青衣和花旦兩個行當。王瑤卿為了豐富旦角的表演藝術,充實藝術表現能力,他把青衣沉靜端莊的風格、花旦活潑靈巧的表演、刀馬旦的武打工架等融為一爐,創作出一種唱、念、做、打並重的旦角行當,人們把它命名為花衫(花旦和青衫的結合)。
京劇四大名旦所編演的新劇目,大都屬於花衫范疇,每個新戲都力求在唱、念、做、打各方面滿足觀眾的觀賞要求,如《霸王別姬》中的虞姬、《漢明妃》中的王昭君、《鎖麟囊》中的薛湘靈、《紅樓二尤》中的尤三姐等。花衫戲中還有一種旗裝旦,穿清朝旗人的衣飾,梳旗頭,腳下穿花盆底鞋,說京白。旗裝旦所表演的人物並不限於清朝婦女,哪一個朝代的都有,加《蘇武牧羊》中的胡阿雲(漢代)、《四郎探母》中的鐵鏡公主(宋代)等。
⑥老旦 專門扮演老年婦女角色的行當。扮相、身段、台步都與青衣不同,主要突出老年人的特點。演唱用本噪,唱腔與老生接近,但具有女性婉轉迂迴的韻味。如《楊門女將》中的佘太君、《岳母刺字》中的岳母、《鉤金龜》中的康氏等。
◆3.凈行
臉譜化妝,是用於「凈」、「丑」行當的各種人物,以誇張強烈的色彩和變幻無窮的線條來改變演員的本來面目,與「素麵」的「生」、「旦」化妝形成對比。「凈」、「丑」角色的勾臉是因人設譜,一人一譜,盡管它是由程式化的各種譜式組成,但卻是一種性格妝,直接表現人物個性,有多少「凈」、「丑」角色就有多少譜樣,不相雷同。因此,臉譜化妝的特徵是「千變萬化」的。
「凈」,俗稱花臉。以各種色彩勾勒的圖案化的臉譜化妝為突出標志,表現的是在性格氣質上粗獷、奇偉、豪邁的人物。這類人物在表演上要音色寬闊宏亮,演唱粗壯渾厚,動作造型線條粗而頓挫鮮明,「色塊」大,大開大合,氣度恢宏。如關羽、張飛、曹操、包拯、廉頗等即是凈扮。
凈行人物按身份、性格及其藝術、技術特點的不同,大體上又可分為正凈(俗稱大花臉)、副凈(俗稱二花臉)、武凈(俗稱武二花)。副凈中又有架子花臉和二花臉。丑的俗稱是小花臉或三花臉。
正凈(大花臉),以唱工為主。京劇中又稱銅錘花臉或黑頭花臉,扮演的人物大多是朝廷重臣,因而以氣度恢宏取勝是其造型上的特點。
副凈(也可通稱二花臉),又可分架子花臉和二花臉。架子花臉,以做工為主,重身段動作,多扮演豪爽勇猛的正面人物,如魯智深、張飛、李逵等。也有扮反面人物的,如京劇中抹白臉的曹操等一類,。在其它劇種里大多不稱架子花臉,有的劇種叫草鞋花臉,如川劇、湘劇等。二花臉也是架子花臉的一種,戲比較少,表演上有時近似丑,如《法門寺》中的劉彪等。
武凈(武二花),分重把子工架和重跌朴摔打兩類。重把子工架一類扮演的人物如《金沙灘》的楊七郎、《四平山》的李元霸等。重跌朴摔打一類,又叫摔打花臉。如《挑滑車》中牛皋為架子花臉,金兀術為武花臉,金兀術的部將黑風利為摔打花臉。
凈,又稱「花臉」、「花面」。主要扮演在性格,品質或相貌等方面具有突出特點的男性人物。面部化妝勾畫臉譜,演唱時運用寬音和假音,表演動作幅度大,以突出其性格、氣度和聲勢。凈行分為正凈、副凈和武凈三類。
①正凈俗稱「大花臉」。因以唱功為主,又稱「唱功花臉」。《二進宮》中的徐延昭是典型的唱功花臉,因他手執銅錘,所以,「銅錘花臉」又成為唱功花臉的代名詞。在眾多的包公戲中,唱功也很繁重,因包公是勾畫黑色臉譜的代表人物,所以,「黑頭」也成為唱功花臉的代稱。正凈扮演的人物多是性格剛正的正面角色,如《二進宮》中的徐延昭、《鍘美案》中的包拯、《趙氏孤兒》中的魏絳等。
②副凈俗稱「二花臉」。因以工架、念白、表演做功為主,故又稱「架子花臉」、「架子花」。架子花也需要有唱功基礎;許多架子花的劇目是工架與唱功並重,如《連環套》中的竇爾墩。所以,架子花臉演員,既要有精湛的武功,又要善於表演、念白,還要有唱功。架子花扮演的多是性格粗豪爽直的人物,如張飛、盂良、焦贊、牛皋、李逵、竇爾墩、曹操等。另外,近似於丑角的表演風格,並且勾畫臉譜的二花臉,也屬於副凈范疇,如《算糧》中的魏虎、《法門寺》中的劉彪等。
③武凈 俗稱「武花臉」、「武二花」。因表演時以跌撲摔打為主,又稱「摔打花臉」。由於武凈的部分角色現已由武生扮演,所以武凈戲的范圍日益縮小。武凈角色如《白水灘》中的青面虎、《挑滑車》中的黑風利等。
◆4.醜行
「丑」(小花臉或三花臉),是喜劇角色,在鼻樑眼窩間勾畫臉譜,多扮演滑稽調笑式的人物。在表演上一般不重唱工,以念白的口齒清晰流利為主。可分文丑和武丑兩大分支。
醜行,俗稱「小花臉」。因化妝時在鼻樑上抹一小塊白粉,故而以「丑」為名。又因和凈行的大花臉、二花臉並列,又稱「三花臉」。醜行的「丑」是指扮相不俊美,並非專指品質上的丑惡。醜行扮演的角色既有陰險狡詐的人物,也有正直善良的形象。醜行分為文丑、武丑兩種。
①文丑京劇中的各類詼諧人物均由文丑扮演。文丑分為方巾丑、袍帶丑、茶衣丑、巾子丑、彩旦等。方巾丑主要扮演頭戴方巾的文人,包括儒生、書吏、謀士、塾師等各種身分職業,如《群英會》中的蔣干、《烏龍院》中的張文遠等。袍帶丑扮演做官的人物,文官、武官、正面人物、反面人物都有,如《審頭刺湯》中的湯勤、《棋盤山》中的程咬金、《昭君出塞》中的王龍等。茶衣丑扮演各種行業的下層勞動人民,因身穿短藍布褂子(茶衣)而得名,如《秋江》中的艄公,《武松打虎》中的酒保、《小放牛》中的牧童等。巾子丑介乎於方巾丑和茶衣丑之間,表演風格比茶衣丑略微嚴謹一些,如《連升店》中的店主東、《女起解》中的崇公道等。彩旦,又稱 「丑婆子」,是由醜行扮演的婦女,如《拾玉鐲》中的劉媽媽等。
②武丑俗稱「開口跳」,扮演擅長武藝、性格機警、語言幽默的男性人物。武丑既注重翻跳武技,也講究口齒清楚有力。如《三岔口》中的劉利華、《三盜九龍杯》中的楊香武、《雁翎甲》中的時遷等。(三)應工、反串及其他京劇劇目中的哪一個角色由哪一個行當的演員來扮演,都有明確的規定,但有時也偶有突破,即這一行當的演員去扮演非本行當的角色,這種情況可以分為「應工」和「反串」兩種。
所謂應工,是演員本來常演這一行當的角色,有時也突破行當去串演非本行的其他角色,這種串列演出一旦形成慣例,便稱為「應工」,應工是由長期的習慣做法而形成的,是從習慣上制定下來的規矩,如生行應工時要演花臉戲,如《白良關》中的尉遲寶林、《打龍棚》中的鄭子明、《雙包案》中的假包公等;旦行應工時要演一些小王子戲,如《取成都》中的劉循、《盜宗卷》中的張秀玉、《羅成叫關》中的羅春等;凈行應工時要演老生戲,如《逍遙津》中的司馬懿、《四進士》中的楊春等;架子花臉應工時要演丑角戲,如《四郎探母》中的大國舅、《打麵缸》中的大老爺等。
由於應工的緣故,便形成了不同行當互演的戲,俗稱「兩門抱」的戲。互演之戲,就是一個人物角色可由兩個不同行當演員扮演。如《清風亭》中的賀氏,老旦和醜行均可扮演,《打龍袍》中的陳琳,老生、老旦或醜行均可扮演。諸如此類的互演之戲,一旦被派演,各行當演員都不許推辭。
反串也是演員不唱自己的行當,而扮演其他行當的角色。但是,反串不同於應工,應工串演其他行當是習慣上的規定,反串則不受習慣約束,屬於演員的自由。
過去,行當之間不允許串演,如果隨意串演就會受到同行的排斥和班社的處罰。這種串演是揩不能在正式演出中串列演出,但在其他場合的演出中,如義務戲、合作戲等非營業性演出中,串演(反串)則是允許的。而且有非營業性演出時,組織者往往有意安排反串戲,以期取得意外效果。
不同行當之間的反串也有一些規矩。如老生和武生兩個充當之間,老生不帶髯口,演武戲,則算反串;武生帶髯口,不算反串。如《陽平關》中的趙雲、《九龍山》中的岳飛、《武昭關》中的伍員等,就是老生、武生兩門串演的戲。
演員之所以能夠反串,是和過去科班中的教學方法有關。過去科班中的學員學戲時,並不嚴格劃分行當,劇中所有角色,學員必須全部學會,然後再重點學本行當的角色。這種教法雖不是行行精,但卻是行行會,其目的是為了學員將來出科後,可演可教,謀生有路。這種教學方法為反串打下了基礎。
京劇中的獸形和神怪,戲班裡也明確規定由哪個行當扮演。獸形中的「大形」,包括龍、虎、驢、鶴等,由上手(武戲中扮演正面的群眾角色的演員)扮演;獸形中的「小形」,包括狐、狗、鼠等,由下手(武戲中扮演反面的群眾角色的演員)扮演。各類神怪,如劇中的男性神怪由生行演員扮演,劇中女性神怪由旦行演員扮演,劇中雷公由武生演員扮演,劇中財神由醜行或凈行演員扮演,劇中加官由生行演員扮演,等等。
京例行當的劃分,在過去的祭祖活動中也有所體現。戲班過去祭祀神靈時,往往要擺上五種供品,以代表生、旦、凈、末、丑五個主要行當。如供一碟花生米代表生行,一碟雞蛋代表旦行,一碟鹽末代表未行,一塊豆腐代表醜行。這種以五種供品代表五個行當的祭祀方法應該比較久遠,因為在這種祭祀中末行還是以獨立的行當而存在,到本世紀初,末行便已並人生行,失去其作為行當的獨立性。
◆末行扮演中年以上男子。在北雜劇中,末稱"末泥"或"末尼色",泛指末本正角,與宋元雜劇所稱的"生"同,而與"末"的涵義不同。宋元南戲所稱之"末"實即"副末",除擔任報台,介紹劇情梗概和劇目主題的開場外,還在戲中扮演社會地位低下的次要腳色。昆劇"末"行是繼宋元南戲腳色制度發展而來,按照南昆的路子,包括老生、副末、老外三個家門,約在清代中葉初步定型。
戲曲中人物行當的分類,在各劇種中不太一樣,以上分類主要是以京劇的分類為參照的,因為京劇融匯了許多劇種的精粹,代表了大多數劇種的普遍規律,但這也只能是大體上的分類。具體到各個劇種中,名目和分法要更為復雜
㈤ 哪裡能找到 真人 京劇臉譜 的圖片
女性京劇人物扮相俗稱旦角,不會在臉上畫臉譜的,你只能找著名的人物形象,如穆桂英,白素貞之類的傳統形象。
㈥ 需要戲劇人物素材,京劇、全身為佳,生旦凈丑各類行當均可,請各路知友幫忙。
京劇素材整理打包.zip免費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4gNQtj68fn_BsqzMOFDTSw
京劇,又稱平劇、京戲等,中國國粹之一,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戲曲劇種,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全國各地。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
㈦ 請問這些京劇角色分別叫什麼(圖片)
橫排第一張是「翎子生」,由武生或武小生扮演。如【群英會】的周瑜、【八大錘】中陸文龍。
第二張是花旦。如小紅娘、【賣水】中的梅英等。
第三張是正凈(以唱功見長的稱銅錘和黑頭),照片人物由銅錘花臉扮演。如「姚期」、徐彥昭類。
第四張是丑角。如酒保類。
第五張是老生。看照片穿戴屬平民階層。如【四進士】中的宋世傑。
第六張是青衣(正旦)。劇照似【白蛇傳】中的白素貞。
第七張是正凈黑頭。劇照人物是「包公」(包拯)。
第八張劇照太虛,看不清。遠看像「皇姑」類,細看又像尊佛爺類,無法回答。
以上的回答權做一參考吧。
㈧ 京劇的圖片(要有生,旦,凈,末,丑這五個角色的圖片,分類)
生分為:老生、小生
老生分為:唱工老生,做工老生,武老生
唱工老生:(空城計中的諸葛亮)
丑分為:文丑、武丑餓
以為圖片插不進去了,沒辦法。自己也可以到網上搜的。
㈨ 京劇臉譜中生、旦、凈、末、丑的臉譜是什麼樣的,希望有圖片
1、生行
中國戲曲表演主要行當之一,泛指凈、丑之外的男角色。生的名目最早見於宋元南戲,指劇中男主角,與元雜劇的正末相當。按其扮演人物屬性、性格特徵和表演特點,大致可分為老生、小生、外、末、武生、娃娃生等類。
㈩ 京劇生旦凈丑的臉譜特點及圖片
戲劇在中國已有數千年歷史了,其中京劇是大家所熟知,這也是中國的國粹,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象徵。京劇可分為:「生」、「旦」、「凈」、「丑」,這些行當都有各自的臉譜,那麼這些臉譜有哪些特點呢?不妨來 京劇臉譜 里看看。
祝枝山說:「生即男子。」說得簡單,卻合情合理。先生、後生、儒生以及張生、李生等等,其中「生」的本來含義不都是對男性的稱謂嗎?有人可能覺得這太簡單、普通了,硬要去考證其中的奧秘,結果就生發出一些牽強附會的說法。
生行分為須生(老生)、紅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為京劇中的重要行當之一。須生(老生):即中年以上的劇中人,口戴鬍子(髯口),因性格與身份的不同,可分為安工老生或稱唱工老生(如扮演帝王、官僚、文人等),靠把老生(如扮演武將),衰派老生(如扮演窮困潦倒之人等)。紅生:為勾紅臉的須生,如扮演關羽、趙匡胤等。
小生:指演劇中的翎子生(帶雉翎的大將,王侯等),紗帽生(官生)、扇子生(書生)、窮生(窮酸文人)等。武生:為戲中的武打角色,穿厚底靴的叫長靠(墩子)武生,穿薄底靴的稱短打(撇子)武生。
人們常想弄明白為什麼舞台上的女性要稱「旦」?戲劇史家周貽白認為,「旦」字系由「姐」字演變而來。順序是先有「姐」,由「姐」訛為「妲」(宋雜劇中有《老孤遣妲》、《雙賣妲》、《襤哮店休妲》,「妲」皆「姐」之訛),再由「妲」簡筆為「旦」(金元院本中有《旦判孤》、《酸孤旦》,原來的《老孤遣妲》成了《老孤遣旦》)(見周貽白《中國戲曲論集》)。「姐」歷來是對女性的稱謂,既然「旦」即「姐」之訛,那麼「旦角」專演女性也就很好理解了。
分青衣、花旦、武旦、刀馬旦、老旦、貼旦、閨旦等角色。旦角全為女性。青衣:以唱為主,扮演賢妻良母型角色。花旦:亦叫花衫,以服裝花艷為特色,以演皇後、公主、貴夫人、女將、小販、村姑等角色為主。武旦、刀馬旦:為演武功見長的女性。老旦:用本噪子演唱,多為中老年婦女。
元人柯丹丘認為「凈」即「靚」之訛。他解釋說:「傅粉墨獻笑供謅者,粉白黛綠,古謂之靚裝,今俗訛為凈。」「凈」用臉譜,確是粉白黛綠,符合「靚」的含義,柯丹丘的說法是可行的。
凈角指臉畫彩圖的花臉角色,看來並不幹凈,故反其意為『』凈「凈行分如下幾種角色:以唱為主的銅錘花臉與黑頭花臉;以工架為主的架子花臉,如大將、和尚、綠林好漢及武花臉與摔打花臉等。銅錘花臉稱正凈,架子花臉叫副凈、武工花臉名武凈,武二花臉言紅凈,在表演風格上均有不同的特色。
丑,其實不用解釋,無非是相對於」俊「來說的。人們不是常說」丑扮「、」俊扮「嗎?」丑角「扮演的人物雖不全是壞人,但大都須在鼻樑上抹一塊白粉,其形象畢竟是丑的。
醜行簡稱」丑「。劇中醜行勾臉,而勾畫」三花臉「,面譜與花臉有很大區別。醜行又分文丑、武丑。文丑中又分為方巾丑(文人,儒生);武丑,專演跌、打、翻、撲等武技角色。根據動物屬相,丑屬牛,牛性笨,丑為笨的代名詞。但舞台上的武丑亦叫開口跳,而能說能跳,表演出活潑伶俐,善演武功武技的角色,此與牛的丑笨性又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