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炒菜用的鍋為什麼叫鼎
我是廣東潮汕地區的,我們也管這種鍋叫「鼎」,但是我不知道這種叫法怎麼來的。
2. 怎麼區分潮州話和閩南話怎麼感覺一樣。
1、分布范圍不同。閩南語主要分布福建及台灣地區。稱潮汕話,主要分布在廣東東部的潮汕地區以及海外。
2、發音有區別。潮汕話與閩南語在語法與詞彙有高度的對應,但在語音語調有一定差別。所以彼此溝通交流上存在一定的難度。
3、福建閩南話的聲母,泉州和廈門是17個。漳州是18個。潮汕方言的聲母是18個,跟漳州話一個樣。
(2)為什麼潮汕人炒菜的鍋叫鼎圖片擴展閱讀
廣義學術上泛指閩南語的集合,狹義則僅指閩台之閩南語。台灣及西方學者多認為是一種語言。在大陸語言學的分類上,屬漢語族中閩語的一種。
潮汕地區的母語「潮州話」保存地較為完好。除了在學校上學及與外地人的交流中講普通話外,當地人們不論在日常生活還是工作經商中仍講潮州話。潮州話,又稱潮汕話,在廣東東部的潮汕地區以及海外華人中廣泛使用。
3. 潮汕話的來源
潮州話是潮商話,潮州話是古漢語、馬來語、英語混合,比如汽車稱『勞利』,就是馬來語,潮州話是漢語活化石。
潮州話在廣東東部沿海的潮汕地區以及海外華人中廣泛使用,是一種知名度較高的古老方言,包含了很多的古漢語成分,屬於河洛語,詞彙與泉漳片高度對應,語音語調上同泉漳片差異明顯,彼此互通存在不少難度。
(3)為什麼潮汕人炒菜的鍋叫鼎圖片擴展閱讀:
語言特點:
潮州話的特點概括起來就是語法特殊、詞彙豐富、音韻獨特、古語義多等。古「平」、「上」、「去」、「入」四聲,潮州話分化成陰陽兩類為「陰平」、「陰上」、「陰去」、「陰入」、「陽平」、「陽上」、「陽去」、「陽入」八聲。
客人叫人客,母雞叫雞母,台風叫風台,步行叫行路,鐵鍋叫鼎,瓶子叫樽。潮州話中保留著古漢語特徵,潮語一字多義,一個「食」字,幾乎包括了喝、吃、飲、吮、吸等所有的口腔飲食動作,如食(吸)煙、食(喝)酒、食(啃)蔗、食(飲)水等。
潮語古樸典雅,並且具備上述特點,早已引起海內外語言學家的關注,使得研究潮州話的人很多,有關潮州話的專著、字典、詞典也很多。潮語已經為越來越多的語言學家所重視。
潮語的一整套文讀系統,已逐步與現代漢語互相融合,互相滲透,使潮聲既保留自己特有的音韻,又不致生澀難懂。較古老的字典有《潮語十五音》,此後又有《潮州音字典》,近代又有各種研究的著述。
4. 西周以前的」鼎」有烹飪作用,而閩南語的炒菜鍋就叫」鼎」,所以閩南語(河洛話)是商朝至唐朝的官方話羅
鼎是古代炊器,多用青銅製成。圓形,三足兩耳;也有長方四足的。盛行於商周時期,漢代仍流行。東周和漢代常有陶鼎作為隨葬的明器。古代統治者亦用作烹人的刑具。道士則用於煉丹煮葯。
5. 一些南方廚師用的鍋沒有手柄,炒菜還得拿個毛巾,為啥不像北方一樣有手柄
有把的鍋小,耳朵的鍋大,用力差不多。我認為是習慣的問題,我北方廚師,一個菜炒四五份的話也用沒手柄的鍋,因為夠大。雙耳炒鍋,因鍋深口大無論爆炒溜炸,都可以有效的保持鍋內的溫度,就是我們所說的鍋汽,盡可能的保持菜品的味道口感。
其實單柄鍋炒精緻菜多,輕巧,上手簡單,招待貴賓和領導的比較實用,通常稱之為小炒。而雙耳鍋通常做員工餐比較多,一是鍋大,底深,容量多,一般焯水後快撈出候涼著,我們一般兩種鍋都用,看做什麼菜吧!
北方炒勺叫馬勺,就是從前喂馬添料的大勺子,不過還大些,北方從前家居炒菜燉菜都是大鍋,趕車人出門住大車店,就是提供一鋪大炕一個枕頭。需要自己做飯吃的,燉菜需要時間長,就炒菜,帶鍋太麻煩用喂馬的馬勺炒菜,慢慢的變成專用炒勺了。南方炒勺直接沿用家裡的雙耳勺應該不會是很久以前的事,因為用熟鐵打造炒勺應該是在鋼板輸入中國之後,從前都是鑄鐵鍋的。另外南方廚師相對北方廚師腕力不足,帶把的炒勺雖然不燙手但輪起來需要一把子力氣的,久而久之形成習慣了。各有優點,雙耳炒勺一般都借力灶台翻炒,把勺則是憑空顛勺,需要臂力強大。去後廚看看就知道了。
飯館大師炒菜用的鍋都是無柄雙耳鍋,帶柄的操作不方便還增加份量,最關鍵是帶柄的不結實,易壞,對於一天至少炒一百多份菜的鍋來說,帶柄會壞得恨快因為連接處不牢實。另外帶柄的還費力,帶雙耳的握持時手指托住了鍋邊更貼鍋身,所以相對省力些。
我不管怎麼菜系,時代因環境交通而改變人文,飲食文化也會相合應,物流之方便也拉近南北飲食習慣始終中華文明大同,好了,歸正題,拿手布是為免燙手和拿鍋起鍋,大排檔和酒店抓拿手布也不一樣,大師的手是容不得沾油的,擦手的,擦碟的,擦自己油汗臉的,都細分的,而且,不是翻鍋好看就用勺,該用鏟就用鏟,才成鍋氣。飲食不是玩花樣,傳承不忘對物敬心,珍惜物材,有德更應注重衛生安全生產。
6. 潮汕話:老爺保號是什麼意思
潮汕話:老爺保號是祈求神仙保佑的意思。
拜老爺是廣東省潮汕地區一種傳統民俗及民間宗教文化活動。 是一種對神的祭祀活動。其歷史悠久,祭祀對象龐雜,影響非常廣泛。「老爺」本來是舊時對上司或主人的尊稱,以之稱神表明了普通百姓對神明的敬畏。
老爺保號中的「老爺」可以說是潮汕人祭神拜祖的對象的統稱,他們雖然不在這人間顯形,但仍然默默地關注著這一片土地上的生靈。
保號是潮汕土音,有人認為寫作同音的「保賀」更合適,因「保」是保佑之意,「賀」則是祝賀之義。「保賀」就是在暗中為你保駕護航,讓你雖有風浪,依然最後安全度過。
(6)為什麼潮汕人炒菜的鍋叫鼎圖片擴展閱讀:
「拜老爺」是潮汕地區一種傳統的民俗,是一種對神的祭祀活動。其歷史悠久,祭祀對象龐雜,影響非常廣泛。潮汕人一心向善,希望通過「拜老爺」追求一份真善美,在一定程度上,也希望通過「拜老爺」得到的庇佑。在不同時間,拜的老爺也是不同的。
初一,十五。玉皇大帝
初二,十六。地主老爺
初三,十七。媽祖
初四,十八。財神爺
初五,十九。五穀母
初六,二十。珠珍娘娘
初七,二十一。三山國王
初八,二十二。壽星公
初九,二十三。觀音
初十,二十四。如來
初十一,二十五。伯公
初十二,二十六。虱母仙
初十三,二十七。何仙姑
初十四,二十八。太白金星
在潮汕地區,長得時間比較長的大樹也是當地人祭拜的對象。因為這是古人、是先祖所留下來給後人的,是僅有的生活存在的古人的東西,使得今人通過祭拜,而表達對先人的敬重感恩及追念之情。
7. 鼎為什麼從炊具邊為禮器
《從鼎到炊具、禮器、國家政權象徵》
一、最早的「鼎」
眾所周知,鼎最早是指一種器物。據現有的資料,鼎創始於河南裴李崗文化,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那時,鼎是用粘土羼細砂、提成坯,涼干後入窯燒制而成,稱為陶鼎。陶鼎,上腹呈罐形或盆形,腹下附有三條圓錐狀足。鼎實際上就是今天煮飯煮肉用的鍋,只不過多了三足,足中間可以架火來炊煮罷了。它是從遠古時期的陶三足鍋、三足釜演變而來的,最初只用於烹煮食物。甚至有一種說法,認為我國最早的火鍋就是鼎,當時,原始人類把鼎做為鍋使用。把以肉類為主的食物通通都丟入鼎內,然後在底部生火將食物煮熟。成為一鍋燴,當時叫做「羹」,這就是所謂最早的「火鍋」。
因此我們可以說,最早的鼎只是一種炊具。
二、青銅鼎的出現
傳說黃帝時代,由於發明了冶金術,人們學會了冶銅鑄器。當然,此時的銅器實際上還只是青銅器。《史記.封禪書》中說」黃帝采首山銅,鑄鼎荊山下」。經學者考證,首山在今河南靈寶市西,而黃帝鑄鼎荊山下的鑄鼎處,是在靈寶市陽平鎮附近的鑄鼎原。盡管黃帝所鑄的銅鼎,迄今未發現,但是,由於相當於黃帝時代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已發現青銅器殘片,鑄銅鼎在同一時期技術上完全是有可能的,據說黃帝所鑄的三個銅鼎象徵「天、地、人」,在銅鼎上鑄有象徵天、地、人的三種不同文飾。
自從青銅鼎出現後,它又成了烹煮牲牢以祭祀神靈的祭器。由於古人缺乏科學知識,便想通過祭祀以祈求神靈的保佑,以達到逢凶化吉的目的。這樣,銅鼎就具有了神聖的意義。先民們虔誠地認為通過銅鼎烹肉祭祀神靈,可以使人作通天地神靈的主體,即人可通神,神可佑人,使天地融為一體。除此之外,鼎在上古貴族社會生活中還是特權的標志,只有奴隸主貴族才有使用銅鼎等寶器進行祭祀的祭祀權,日常生活使用鼎也是一樣,所謂」鍾鳴鼎食」一詞便是對這種現實生活的一種概括和反映。同時,在奴隸主貴族階級中,還有著不同的特權等級,其中銅鼎的使用便是其等級差別的標志之一。在周代,就有所胃」天子九鼎,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等用鼎數的差別。這種等級差別已在周代墓葬考古中已得到證實。在那時,青銅鼎顯然已成為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
可見這一時期,鼎主要是作為祭器和禮器。鼎的使用和使用的數量則是奴隸主等級差別的重要標志之一。
三、作為國家政權象徵的「鼎」
銅鼎,還有一個更神聖的意義,那就是國家政權的象徵。
據《史記.封禪書》曰」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後世所發現的商代前後期大型方鼎,都是同期青銅器之最,應為王室寶器。所謂」鼎宜見於祖禰,藏於帝廷」,表明只有王室才有權擁有和使用。久而久之,寶鼎成了國家政府的象徵。當時,寶鼎成為鎮國利器,一個國家失去寶鼎,即等於國家滅亡,而為敵者,也是著力搶奪對方寶鼎等國家重器。
傳說大禹治水後,劃神州大地為九州,他要在每個州都立一個扶正祛邪的紀念物,於是搜集天下青銅鑄成九鼎,每一鼎代表一個州。他在每件鼎上都刻著助人行善的神、害世傷民的鬼蜮等各種各樣的形象,讓每個人都牢記這些形象,從而可以辯識世間的一切好與壞,善與惡,讓每人以此為德行標志,照此做人行事。從此,九鼎就成為國家政權的象徵。
據說,夏桀無道,商湯滅夏後,九鼎便飛向商都。後來,商紂王荒淫無道,周武王伐紂滅商,九鼎歸周所有。傳說九萬人方能拉動一鼎,周武王發兵八十一萬才將九鼎運到都城鎬京。
到了春秋周定王時,楚莊王稱霸天下,當他興兵攻打洛水流域的陸渾時,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去慰勞。楚莊王別有用心地問王孫滿九鼎輕重,王孫滿則稱:「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還用「在德不在鼎」教訓了楚莊王,使他收回了野心。後來,人們用「問鼎」一詞來比喻某人圖謀王位。這就是「問鼎」典故的由來。」問九鼎」輕重,實際上是強大的諸侯國楚國向周天子挑戰,企圖奪取周室江山的一種嘗試。這里」九鼎」明白無疑地成為國家政權的象徵。在春秋戰國時代,周王室衰弱,諸侯長期混戰爭霸,無非為爭奪政府,取代周王而統治天下。其所謂」定鼎中原」,就是指在中原取得了天下,即立國之意。把鼎視為國家政府的象徵,是人們給鼎所賦於最神聖的社會意義。
到了戰國中期的周顯王時,秦惠文王又率兵試圖搶奪九鼎,由於齊國的反對而未能如願。不久,野心膨脹的齊王又武力奪鼎,據說,德政化身的九鼎竟自已飛入泗水之中。
傳說到了公元前219年,不可一世的秦始皇派人到泗水打撈九鼎。當鼎出水之時,纜繩卻被海龍王咬斷,鼎又淪入水中。此後雖又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卻再也沒有找尋到九鼎的蹤影。
九鼎雖然不復存在,但「九鼎」一詞卻長久保存下來,人們用九鼎比喻分量很重,明代張煌言詩中道:「人定能勝天,一言重九鼎。」
四、結論:
綜上所述,鼎,最早是作為食器和炊具而進入先民的生活的,繼而又作為祭器和禮器成為奴隸主貴族等級身份的象徵,直到後來,成為了國家政權的象徵。
8. 咱潮汕人家裡的鍋叫什麼鍋,黑色,俗稱鼎。在360京東怎麼找
不會吧 上淘寶網去看看吧
9. 炒菜那個鍋叫做什麼。
叫「炒鍋」
炒鍋是中國一種烹飪工具,為鍋的一種,特徵是頂部開口大,圓底,由於中國南方食物多以小炒為主,故炒鍋設計成有手柄以方便拋炒。炒鍋主要用作煎或炒食物,但也可以用作蒸、燉、炸等其他不同的
炒鍋是中國一種烹飪工具,為鍋的一種,特徵是頂部開口大,圓底,由於中國南方食物多以小炒為主,故炒鍋設計成有手柄以方便拋炒。由於食物在烹飪過程中會粘鍋,有一些炒鍋添加了特氟龍塗層或陶瓷塗層等使得食物不會粘鍋。
炒鍋主要用作煎或炒食物,但也可以用作蒸、燉、炸等其他不同的烹飪方法。炒鍋是中國及東南亞的主要煮食工具。在中國香港,有一種小型的炒鍋被設計用作盛載食物,稱為鑊仔。烹飪方法。炒鍋是中國及東南亞的主要煮食工具。
(9)為什麼潮汕人炒菜的鍋叫鼎圖片擴展閱讀:
炒鍋的分類——
1、不銹鋼鍋
相比較於鐵鍋而言,不銹鋼炒鍋在重量上更加輕盈,但是堅固程度卻依舊強大,很好達到了熱量、質量、重量三者之間的平衡。除此之外,不銹鋼鍋一般不易生銹,而且不容易藏污,清洗時十分方便。
2、合金鍋
合金材質的炒鍋多為鋁合金製成,但是有少數質量高的炒鍋為鈦合金。現在市面上的合金鍋都在表面進行了抗氧化處理,產品質量得到了嚴格保障。
3、鐵鍋
鐵鍋是一種傳統的炒鍋,它不同於上面介紹的幾種鍋。鐵鍋不含任何其他的化學物質,因此抗氧化能力較強。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烹飪食物時可以吸收更多的鐵離子,對於治療貧血來說是很好的。
10. 潮汕人外貌或口音有什麼特點么
外貌沒什麼特點,口音特點如下
潮州話的特點概括起來就是語法特殊、詞彙豐富、音韻獨特、古語義多等。古「平」、「上」、「去」、「入」四聲,潮州話分化成陰陽兩類為「陰平」、「陰上」、「陰去」、「陰入」、「陽平」、「陽上」、「陽去」、「陽入」八聲。
客人叫人客,母雞叫雞母,台風叫風台,步行叫行路,鐵鍋叫鼎,瓶子叫樽。潮州話中保留著古漢語特徵,潮語一字多義,一個「食」字,幾乎包括了喝、吃、飲、吮、吸等所有的口腔飲食動作,如食(吸)煙、食(喝)酒、食(啃)蔗、食(飲)水等。
潮語古樸典雅,並且具備上述特點,早已引起海內外語言學家的關注,使得研究潮州話的人很多,有關潮州話的專著、字典、詞典也很多。潮語已經為越來越多的語言學家所重視。
潮語的一整套文讀系統,已逐步與現代漢語互相融合,互相滲透,使潮聲既保留自己特有的音韻,又不致生澀難懂。較古老的字典有《潮語十五音》,此後又有《潮州音字典》,近代又有各種研究的著述。
(10)為什麼潮汕人炒菜的鍋叫鼎圖片擴展閱讀:
語音
潮州話音節包含聲母、韻頭(介音)、韻腹和韻尾。除了韻腹和聲調,其他音節的元素都並非必要。故此,韻腹只要配合聲調,就可以自成音節。以下分析列出潮州話拼音方案、國際音標和例字。潮州話音系有聲母18個,韻母85個,聲調8個。
聲母
正如其他河洛語方言,潮州話是少數有濁塞音(濁爆破音)的漢語方言。然而,潮州話與吳語和湘語不同,其濁塞音並非源自中古漢語的濁塞音,而是來自其鼻音。故此,濁塞音[b]和[g]其實分別是前鼻化輔音(Prenasalizedconsonant)[ᵐb]和[ᵑg]。
潮州話和其他河洛語分支,都是少數保留濁塞音的漢語方言。潮州話特色之一,就是沒有唇齒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