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布依樂舞《山水八音》在哪裡演出
8月15日,大八音合唱《敬天地》,融合布依族樂器演奏與祭祀。當日,布依樂舞《山水八音》在貴州省興義市演出,作為2017國際山地旅遊暨戶外運動大會主題晚會表演,該劇目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布依族八音坐唱」為表現形式,展現了布依族人民敬畏天地、感恩山水、活得豐厚堅實、愛得生趣盎然的人生故事。
⑵ 布依族的民風民俗
食俗
布依[族主要聚居在中國西南地區貴州省一帶。其餘散居於雲南、四川、廣西等省。布依族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的歷史較為悠久。
布依人閑時每日兩餐,忙時三餐。以大米、玉米為主食,小麥、高粱、薯芋和豆類為輔。有木罐、鼎罐炊飯,油燜飯、二合飯(大米摻玉米)、苞谷粑、米線、餌塊、豌豆粉、米涼糕等花色品種。其中,糯米制的湯圓、花飯和芝麻油團粑最為知名,多用於祭祖或宴客。
他們的肉食主要來自家畜和家禽,還愛捕食松鼠、竹鼠和竹蟲。烹調方法多為燒、煮、爆、炸、腌、凍,一般不吃生食。
布依人酷嗜狗肉,有"肥羊抵不上瘦狗"之說。貴賓來家做客,殺狗款待是一種很高的禮遇。他們挑狗的標準是"頭黃二黑三花班,白狗肉味最平淡"。烤燉狗肉、狗灌腸、花江狗肉都馳譽一方。貴州的布依族若遇婚喪嫁娶,喜用黃牛作菜。
冷盤、"青苔凍肉"、"拌豌豆涼粉"等,是布依人喜歡的食品。酸菜和酸湯幾乎每餐必備,尤以婦女最喜食用。大部分布依族都善製作鹹菜、腌肉和豆豉,民間特有的腌菜"鹽酸"馳名中外。還有血豆腐、香腸及用干、鮮筍和各種昆蟲加工製作的風味菜餚。還善於調制糟辣、面辣和泡菜,以香鮮酸辣為美。
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後,家家都要釀制大量的米酒儲存起來,以備常年飲用。布依族喜歡以酒待客,不管來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為先,名為"迎客酒"。飲酒時不用杯而用碗,並要行令猜拳、唱歌。
布依族地區有一種茶不僅味道別具一格,名字也十分好聽,這就是姑娘茶。清明(中國傳統祭祀、掃墓節日)前夕,姑娘上山採回茶尖嫩味,熱炒後保持一定的濕度,然後把茶葉一片一片疊成圓錐體,曬干,然後再經過加工,就做成一卷一卷圓錐體的姑娘茶了。姑娘茶不僅形狀優美,而且質量精良,是茶葉中的精品。這種茶葉只贈親朋好友。在談戀愛或訂親時,由姑娘贈送給情人。姑娘茶,姑娘采,姑娘做,這就是姑娘茶茶名的來歷。
年節食俗
有的節日與漢族相類似,有些則為本民族所專有,如"了年"(正月最後一天)、三月三(地蠶會節)、四月八(牛王節)、六月六(祭盤古)、吃新節等。其中,正月初九"煮生食",正月三十吃"芝麻油團耙",三月三吃"苞谷花",四月八吃"四色糯米飯",六月六吃"煮雞"等,大都與民族傳說和鄉風教育有關。
宴客食俗
布依族重禮好客,貴賓到來,必有"進門酒"、"交杯酒"、"格當酒"、"轉轉酒"、"千杯酒"和"送客酒"等六道酒禮。若是敬獻豬肉,是祝客人來年養大豬,收成好;若是敬獻雞肉,雞頭奉給首客,象徵吉祥如意,雞翅奉給次客,表示騰飛,雞腿奉給三客,意為腳踏實地。宴席中還唱《祝酒歌》和《宵夜歌》,前者是殷殷勸酒,後者要將餐桌上的所有物品、食品都-一唱出,表現出他們的心智和才華。
主食
主食多以大米為主。民間喜歡用一種專門的炊具「甑子」把米蒸成米飯。布依族普遍喜食糯米,並常當成改善生活或調劑口味的主食。冷盤、「青苔凍肉」、「拌豌豆涼粉」等,是布依人喜歡的食品。布依人嗜酸辣,酸菜,酸湯和辣椒幾乎每餐必備,尤以婦女最喜食用。還有血豆腐、香腸及用干、鮮筍和各種昆蟲加工製作的風味菜餚。
腌菜
大部分布依族都善製作鹹菜、腌肉和豆豉,民間特有的腌菜「鹽酸」馳名中外。葷菜中,狗肉、狗灌腸和牛肉湯鍋為上餚。(部分布依族的分支族人不食狗肉,因狗曾經救過其祖先)在宰豬時布依族習慣在血盆中先放較多的食鹽,然後與豬血一起攪動,防止豬血凝固,把蔥花、佐料,加肉末下水燒湯,待湯冷卻至室溫,與豬血一起攪拌稀釋,存放至凝固,即可食用,稱為「生血」或「活血」,作為待客的最好菜餚。貴州的布依族若遇婚喪嫁娶,喜歡用黃牛做菜。
迎客酒
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後,家家戶戶都要釀制大量的米酒( 便當酒) 儲存起來,以備常年飲用。布依族喜歡以酒待客,不管遊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為先,名為「迎客酒」。飲酒時不用杯而用碗,並要行令猜拳、唱歌。
傳統小吃
布依族傳統小吃很多,特別是居住在雲南的布依族,善做米線、餌塊、豌豆粉、米涼糕等。
布依族特色飲食
布依族豪爽好客,特點是在每年農歷「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端午、「六月六」、「七月半」、中秋等都隆重過節,四月八」很多布依族都用楓香葉、黃飯花、染簞花等各種植物枝葉把糯米染成五顏六色,做花糯米飯招待客人和分送給親朋好友。布依族的文化藝術絢麗多彩。傳統舞蹈有《銅鼓舞》、《織布舞》、《獅子舞》、《糖包舞》等。傳統樂器有
布依族情歌對唱戲(6張)
嗩吶、月琴、洞簫、木葉、笛子等。地戲、花燈劇是布依族人喜愛的劇種。大歌和小歌是流傳於黔南的具有多聲部結構的兩種歌唱形式;盤歌則用唱歌來盤問對方,隨機應變互相問答,天文地理山川草木皆可入歌。民間流傳的口頭文學有神話、傳說、故事、寓言、諺語和詩歌等。由農家自己紡織的布依土布久負盛名。近年來,專門生產布依織錦、蠟染布和民族工藝服裝的企業相繼建立,產品遠銷東南亞、日本和歐美等地。黔西南地區的布依族音樂「八音坐唱」有「聲音活化石」、「天籟之音」之稱
⑶ 盤點貴州民間文化有哪些
文化都是人們創造的產物,民間文化它立足於民眾生產、生活的具體背景,以一種通俗的方式呈現出來,是人們自發的娛樂型文化。中國歷史文化悠久,流傳至今。貴州民間文化有哪些?一起來 貴州文化 中看看。
蠟染,是我國古老的少數民族民間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古稱蠟,與絞纈(扎染)、夾纈(鏤空印花)並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貴州、雲南苗族、布依族等民族擅長蠟染。蠟染是用蠟刀蘸熔蠟繪花於布後以藍靛浸染,既染去蠟,布面就呈現出藍底白花或白底藍花的多種圖案,同時,在浸染中,作為防染劑的蠟自然龜裂,使布面呈現特殊的「冰紋」,尤具魅力。
刺綉是針線在織物上綉制的各種裝飾圖案的總稱。刺綉分絲線刺綉和羽毛刺綉兩種。就是用針將絲線或其他纖維、紗線以一定圖案和色彩在綉料上穿刺,以綉跡構成花紋的裝飾織物。它是用針和線把人的設計和製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織物上的一種藝術。刺綉是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之一,在中國至少有二三千年歷史。中國刺綉主要有蘇綉、湘綉、蜀綉和粵綉四大門類。
貴州布依族的「八音坐唱」相傳起源於唐宋時期,沒有固定的唱詞,只有10多種固定的曲譜,曲目多為布依族的神話故事。「八音坐唱」在布依語中叫「萬播笛」,即吹奏彈唱的意思。「八音坐唱」的「八音」,現在比較一致的解釋是指八種樂器,即:蕭筒、牛角胡、葫蘆琴、月琴、鼓、包包鑼、小馬鑼、釵等樂器。是深受布依族人民喜愛的民間民族說唱藝術形式。
⑷ 布依族八音坐唱的傳承價值
布依族八音坐唱由純器樂曲依次發展為表演唱,發展為八音座唱,以後又延展至布依戲曲,形成四種音樂形態同宗的獨特景象。而且,這四種音樂形態並沒有被歷史的浪淘盡,而目前同時存世,形成四樂同堂,殊顯難能可貴,這為研究民間文藝的沿革發展提供了活標本。2006年5月20日,該曲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布依族八音坐唱是布依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與生活實踐中逐步創造形成的,它深深紮根於布依族群眾之中,具有鮮明的布依族特色和廣泛的群眾基礎,是優秀民族文化的代表。可以說,八音坐唱既是布依族人民智慧的結晶,又是中國曲藝寶庫中的瑰寶。
⑸ 布依族八音坐唱的藝術特色
每當人們說到布依八音、八音坐唱,總會發問:這八音是什麼意思?她為什麼叫八音?她代表的是什麼?我們知道,在中國音樂史上,八音這個稱謂最早出現在周秦時期。那時把樂器按製作材質的不同區分為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類。這就是八音。後來泛指為樂器。而布依八音的八音和中國音樂史的八音有無關系呢?布依八音、八音座唱的八音,現在比較一致的解釋是指八種樂器,即:蕭筒、牛角胡、葫蘆琴、月琴、鼓、包包鑼、小馬鑼、釵等樂器。
八音是器樂組合的名稱。八音演奏一般也是合奏。南宋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一書中講到八音時是這么說的:唯潯州平南縣,系古龔州,有舊教坊,樂甚整異。有時以教坊得官,亂離至平南,教土人合樂,至今能傳其聲。其中不論是說樂甚整異,還是教土人合樂,都是說的樂隊樂器多,演奏形式是合奏。從現在流傳下來的曲譜和民間流傳的演出形式看,都證明了合樂的特點。
布依族八音坐唱在布依語中叫萬播笛,即吹奏彈唱的意思。八音坐唱的表演形式為八人分持牛骨胡(牛角胡)、葫蘆琴(葫蘆胡)、月琴、刺鼓(竹鼓)、簫筒、釵、包包鑼、小馬鑼等八種樂器圍圈輪遞說唱。表演以第一人稱的跳入唱敘故事,以第三人稱的跳出解說故事,也有加入勒朗、勒尤、木葉等布依族樂器進行伴奏的情形。演唱時,男藝人多採用高八度,女子則在原調上進行演唱,這樣不僅可以產生強烈的音高和音色對比,還能增加演唱的情趣。演唱時唱腔用布依語,道白用漢語,有小嗓和平嗓之分,由樂隊人員分擔角色。曲牌有正調、正音、走音、自路板、長調、倒長調、反簧調、倒茶調、吃酒調等三十多個,可單獨演奏,也可邊奏邊唱。
表現形式有座彈唱和帶戲劇性的演彈唱等。八音坐唱旋律古樸流暢、悠美悅耳,常在民族節日、婚喪嫁娶、建房、祝壽等場合演奏,是深受布依族人民喜愛的民族說唱藝術形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節目有《布依婚俗》、《賀喜堂》、《胡喜與南祥》、《迎客調》、《唱王玉蓮傳》、《敬酒歌》、《梁山伯與祝英台》等四十餘個,主要有:《福滿堂》、《賀壽堂》、《戈然》、《拜堂調》、《盼郎》、《哥妹調》、《來去來》;坐唱《胡喜與南洋》片段;布依戲《撒衣定情》片段;尾曲《盛世調:昂央》等,內容主要取材於布依民間口頭文學,民間音樂和說唱藝術,表現出布依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對豐收的嚮往、對愛情的追求、對丑惡的鞭撻。因其源遠流長、婉轉優雅,民族特色濃郁而被稱為聲音活化石和天籟之音。
⑹ 布依族八音坐唱的介紹
【曲藝簡介】
布依族八音坐唱又叫"布依八音",是布依族世代相傳的一種民間曲藝說唱形式。所謂布依八音,是指流傳於安順關嶺、鎮寧至黔西南貞豐一帶的傳統說唱曲藝。布依八音又叫"八音坐唱",演出隊伍8至14人不等,所唱生、旦、凈、丑諸戲曲,不化妝。因用牛腿骨、竹筒琴、直簫、月琴、三弦、芒鑼、葫蘆、短笛等8種樂器合奏而得名。
千百年來,它一直在南盤江流域的村村寨寨傳承延續著。據傳,布依八音的原型屬於宮廷雅樂,以吹打為主。元明以後,由於布依族民族審美意識的作用,逐漸發展為以絲竹樂器為主伴奏表演的曲藝形式。
【來歷、形式、藝術特點?】
每當人們說到"布依八音"、"八音坐唱",總會發問:這"八音"是什麼意思?她為什麼叫"八音"?她代表的是什麼?我們知道,在中國音樂史上,"八音"這個稱謂最早出現在周秦時期。那時把樂器按製作材質的不同區分為"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類。這就是"八音"。後來泛指為樂器。而"布依八音"的"八音"和中國音樂史的"八音"有無關系呢?"布依八音"、"八音座唱"的"八音",現在比較一致的解釋是指八種樂器,即:蕭筒、牛角胡、葫蘆琴、月琴、鼓、包包鑼、小馬鑼、釵等樂器。
"八音"是器樂組合的名稱。八音演奏一般也是合奏。南宋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一書中講到"八音"時是這么說的:"唯潯州平南縣,系古龔州,有舊教坊,樂甚整異。有時以教坊得官,亂離至平南,教土人合樂,至今能傳其聲。"其中不論是說"樂甚整異",還是"教土人合樂",都是說的樂隊樂器多,演奏形式是合奏。從現在流傳下來的曲譜和民間流傳的演出形式看,都證明了"合樂"的特點。
布依族八音坐唱在布依語中叫"萬播笛",即吹奏彈唱的意思。八音坐唱的表演形式為八人分持牛骨胡(牛角胡)、葫蘆琴(葫蘆胡)、月琴、刺鼓(竹鼓)、簫筒、釵、包包鑼、小馬鑼等八種樂器圍圈輪遞說唱。表演以第一人稱的"跳入"唱敘故事,以第三人稱的"跳出"解說故事,也有加入勒朗、勒尤、木葉等布依族樂器進行伴奏的情形。演唱時,男藝人多採用高八度,女子則在原調上進行演唱,這樣不僅可以產生強烈的音高和音色對比,還能增加演唱的情趣。演唱時唱腔用布依語,道白用漢語,有小嗓和平嗓之分,由樂隊人員分擔角色。曲牌有正調、正音、走音、自路板、長調、倒長調、反簧調、倒茶調、吃酒調等三十多個,可單獨演奏,也可邊奏邊唱。
【傳承價值】
八音坐唱是布依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與生活實踐中逐步創造形成的,它深深紮根於布依族群眾之中,具有鮮明的布依族特色和廣泛的群眾基礎。可以說,八音坐唱既是布依族人民智慧的結晶,又是中國曲藝寶庫中的瑰寶。目前,八音坐唱的生存和發展面臨嚴重困難,急需加以保護扶持。
【其它】
相關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曲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⑺ 布依族八音坐唱的保護措施
想要去保護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必須先要去了解,讓更多的人去了解,號召群眾傳承下去:
布依族八音坐唱又叫"布依八音",是布依族世代相傳的一種民間曲藝說唱形式。所謂布依八音,是指流傳於安順關嶺、鎮寧至黔西南貞豐一帶的傳統說唱曲藝。布依八音又叫"八音坐唱",演出隊伍8至14人不等,所唱生、旦、凈、丑諸戲曲,不化妝。因用牛腿骨、竹筒琴、直簫、月琴、三弦、芒鑼、葫蘆、短笛等8種樂器合奏而得名。千百年來,它一直在南盤江流域的村村寨寨傳承延續著。據傳,布依八音的原型屬於宮廷雅樂,以吹打為主。元明以後,由於布依族民族審美意識的作用,逐漸發展為以絲竹樂器為主伴奏表演的曲藝形式
歷史溯源:
據史料記載,八音早在唐宋時期就流傳於南北盤江的貴州興義、安龍、冊亨、望謨等布依族聚居區一帶。宋人周去非在《嶺外代答·平南樂》中稱:"廣西諸郡,多能合樂,城廊村落,祭祀、婚嫁、喪葬,無一不用樂,雖耕田亦必口樂相之,蓋日聞鼓笛聲也。每歲秋成,眾招樂師教習弟子,聽其音韻,鄙野無足聽。唯潯州平南縣,系古龔州,有舊教坊,樂堪整異,時有教坊得官,亂離至平南,教土人合樂,至今能傳其聲。"元明時期,八音演唱內容加入了民俗、喜慶的內容,並吸收了其他戲曲特點,大大豐富了演唱內容。到了清代,"八音以彈唱為營業之一種,所唱生、旦、凈、丑諸戲曲,不化妝……"(據《清稗類鈔》)。至此,八音已發展成為曲藝演唱形式。據有關資料記載,明清時期,布依八音曾一度盛行。在盤江流域布依族村寨普遍開設有教樂坊"八音堂",專門傳授布依八音技藝,演出八音坐唱的八音隊多時達到三百餘支。新中國成立後,興義市布依八音隊多次應邀參加國內外演出,被譽為"盤江奇葩"、"凡間絕響、天籟之音"、"聲音的活化石"、"南盤江畔的藝術明珠"
區域環境:
所在區域:布依族八音坐唱(簡稱布依八音)主要流傳在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義市沿江鄉鎮及南盤江流域部分地區。
地理環境:興義市位於滇黔桂三省(區)結合部,地處東經104°32′至105°11′和北緯24°38′至25°23′之間,是昆(明)—貴(陽)—南(寧)經濟圈的中心,素有「三省通衢」之稱。是貴州省黔西南州政治、經濟、文化、信息中心和政府所在地,是全國文化先進縣(市),有很好的地理區位、交通運輸和資源優勢。全市國土面積2911.1平方千米,總人口約75.62萬人,其中少數民族約17.95萬人,人口較多有布依族、苗族、彝族、回族、壯族、蒙古族等30多個少數民族,而在少數民族人口中布依族人口佔70%以上,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區。
境內有以地縫嶂谷、群瀑懸練、碳酸鈣壁掛而著名的、典型的喀斯特多層次地貌自然景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馬嶺河峽谷;有逶迤連綿數百里、由千萬座奇峰組成,氣勢宏大壯闊,山峰密集奇特,整體造型完美,曾被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贊嘆:「磅礴數千里,為西南形勝」、「天下山峰何其多,惟有此處峰成林」,具有獨特的錐狀喀斯特地質景觀——萬峰林;有煙波浩淼、峰巒疊嶂、湖光山色優美、名列全國五大淡水湖的高原景緻——萬峰湖等眾多自然景觀和濃郁的民族風情。
由於興義市屬低緯度、高海拔地區,平均海拔為1100米,年均降雨量1512mm左右,日照時間長,年均氣溫16.8℃,年無霜期315天左右,具有明顯的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特徵,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三冬少雪,四季如春,環境優美」等特點,素有「小春城」之美譽,是旅遊、休閑、度假的理想之地。
藝術特色:
每當人們說到"布依八音"、"八音坐唱",總會發問:這"八音"是什麼意思?她為什麼叫"八音"?她代表的是什麼?我們知道,在中國音樂史上,"八音"這個稱謂最早出現在周秦時期。那時把樂器按製作材質的不同區分為"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類。這就是"八音"。後來泛指為樂器。而"布依八音"的"八音"和中國音樂史的"八音"有無關系呢?"布依八音"、"八音座唱"的"八音",現在比較一致的解釋是指八種樂器,即:蕭筒、牛角胡、葫蘆琴、月琴、鼓、包包鑼、小馬鑼、釵等樂器。
"八音"是器樂組合的名稱。八音演奏一般也是合奏。南宋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一書中講到"八音"時是這么說的:"唯潯州平南縣,系古龔州,有舊教坊,樂甚整異。有時以教坊得官,亂離至平南,教土人合樂,至今能傳其聲。"其中不論是說"樂甚整異",還是"教土人合樂",都是說的樂隊樂器多,演奏形式是合奏。從現在流傳下來的曲譜和民間流傳的演出形式看,都證明了"合樂"的特點。
布依族八音坐唱在布依語中叫"萬播笛",即吹奏彈唱的意思。八音坐唱的表演形式為八人分持牛骨胡(牛角胡)、葫蘆琴(葫蘆胡)、月琴、刺鼓(竹鼓)、簫筒、釵、包包鑼、小馬鑼等八種樂器圍圈輪遞說唱。表演以第一人稱的"跳入"唱敘故事,以第三人稱的"跳出"解說故事,也有加入勒朗、勒尤、木葉等布依族樂器進行伴奏的情形。演唱時,男藝人多採用高八度,女子則在原調上進行演唱,這樣不僅可以產生強烈的音高和音色對比,還能增加演唱的情趣。演唱時唱腔用布依語,道白用漢語,有小嗓和平嗓之分,由樂隊人員分擔角色。曲牌有正調、正音、走音、自路板、長調、倒長調、反簧調、倒茶調、吃酒調等三十多個,可單獨演奏,也可邊奏邊唱。
表現形式有座彈唱和帶戲劇性的演彈唱等。"八音坐唱"旋律古樸流暢、悠美悅耳,常在民族節日、婚喪嫁娶、建房、祝壽等場合演奏,是深受布依族人民喜愛的民族說唱藝術形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節目有《布依婚俗》、《賀喜堂》、《胡喜與南祥》、《迎客調》、《唱王玉蓮傳》、《敬酒歌》、《梁山伯與祝英台》等四十餘個,主要有:《福滿堂》、《賀壽堂》、《戈然》、《拜堂調》、《盼郎》、《哥妹調》、《來去來》;坐唱《胡喜與南洋》片段;布依戲《撒衣定情》片段;尾曲《盛世調:昂央》等,內容主要取材於布依民間口頭文學,民間音樂和說唱藝術,表現出布依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對豐收的嚮往、對愛情的追求、對丑惡的鞭撻。因其源遠流長、婉轉優雅,民族特色濃郁而被稱為聲音活化石和天籟之音。
傳承價值:
布依族八音坐唱由純器樂曲依次發展為表演唱,發展為八音座唱,以後又延展至布依戲曲,形成四種音樂形態同宗的獨特景象。而且,這四種音樂形態並沒有被歷史的"浪淘盡",而目前同時存世,形成"四樂同堂",殊顯難能可貴,這為研究民間文藝的沿革發展提供了活標本。2006年5月20日,該曲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布依族八音坐唱是布依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與生活實踐中逐步創造形成的,它深深紮根於布依族群眾之中,具有鮮明的布依族特色和廣泛的群眾基礎,是優秀民族文化的代表。可以說,八音坐唱既是布依族人民智慧的結晶,又是中國曲藝寶庫中的瑰寶。[4]
保護措施: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曲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