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廣東牛雜鍋圖片高清
擴展閱讀
男人抬肩膀圖片 2025-07-14 19:27:47
帶礦的背景圖片 2025-07-14 19:27:34
少女動漫圖片唯美圖片 2025-07-14 19:25:02

廣東牛雜鍋圖片高清

發布時間: 2022-08-17 03:02:13

❶ 牛當道牛雜 嶺南第一鍋最牛的牛雜 牛狀元牛雜 那個味道比較好 量又多謝謝您,我情愛的朋友。。

其實從味道來說肯定是嶺南第一鍋的好多了。但是從價格來說就是牛當道的便宜。
嶺南第一鍋要39800.牛當道只要19800。
但是從性價比上來說,肯定要選擇「牛搭檔」了,他們的味道跟嶺南差不多,但是價格卻比牛當道便宜多了,才1萬元。絕對的推薦。

❷ 廣東哪裡的牛雜最正宗

廣東牛雜的傳統做法,以及香料和醬料的正宗配方,值得收藏!

對於沒吃過牛雜的人來說,是真的不知道它到底有多美味。要說牛雜有多好吃,可以這樣來形容:所謂「食在廣東」,廣東的美食琳琅滿目,其中不乏各種街頭小吃,而廣東人的每一天,就是從街頭這一碗牛雜開始的。
牛雜說白了就是用牛的各種內臟,比如說牛肚、牛大腸、牛腰、牛的心肝肺等等,配合以白蘿卜做出來一道小吃,此道小吃兼具了各種牛雜的滑嫩口感以及各種香料和醬料的獨特香味,葷素搭配,因此備受老廣的喜愛。
牛雜最早起源於廣州的老西關地區,原來是廣州的特色小吃,但是最近幾年,這道小吃也開始慢慢出現在其他地方,甚至是北方的很多城市。

牛雜好吃,製作工藝自然也是非常講究,其中的重點就是香料和醬料的配方。雖然每一個牛雜製作者的配方各不相同,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大概的一個配方還是差不多的,都是借鑒了一個最傳統的牛雜配方。
下面就結合著牛雜的具體製作過程,來給大家分享一下這個最傳統的牛雜配方,一個是關於香料的配方,一個是關於醬料的配方。

一,先說一下牛雜的傳統製作過程
1,熬制牛骨湯,也就是牛雜要用到的底湯
餐飲界對於高湯有句行話,叫做「當兵的槍,廚子的湯」,可見高湯的重要性,以前的老魯菜館,講究的是「一鍋湯」,這鍋高湯用完了,即使來的客人再多,也要關門歇業。同樣,好的牛雜同樣依賴好的高湯。
將牛骨頭簡單焯一下水,撈出來用清水洗干凈,然後放入專用熬湯的鹵鍋中。鹵鍋內注入清水,再依次放入大蔥(打成結)、老薑塊(拍扁)、大蒜(拍扁)、料酒、胡椒粉(白鬍椒粉)。
接著大火燒開,注意隨時撇去上面的浮沫,燒開後改為小火,慢慢煨制4個小時。這里注意了,小火煨制的時間越長越好,這樣的底湯顏色發白,會有一種比較濃稠的感覺。
熬制高湯,有句行話叫「無雞不鮮,無肘不濃,無骨不香」,牛骨頭在這里的主要作用,就是出香味,時間一定要長。另外,熬制好之後,牛骨頭不要扔掉,下次還能用。
熬制底湯時,這些食材的比例:以10公斤水為例,其他相對應的食材用量是,牛骨頭3斤、大蔥20克、老薑塊100克、大蒜20克、料酒10克、白鬍椒粉3克。這是個比例,如果用的是5公斤水,其他的食材的用量減半就行,這個不難理解吧。
這里再多說一下關於如何給調味料稱重的問題,如果是專業做小吃的,最好買那種專業稱重的電子秤,很精準,價格也便宜;如果就是自己在家裡做,嫌稱重麻煩的,可以這樣來掌握,就是家裡平時舀調味料的那種普通小鐵勺子,一勺子的重量大概是3克。

2,牛雜焯水
找一鐵鍋,注入清水,然後放食鹽、食用蘇打粉和鹼水,以1公斤牛雜為例,他們的量分別是10克、5克、5克,放生薑、陳皮適量,然後開始焯水。
焯水時應該注意的:牛腸和牛肺比較臟,焯水前一定要洗干凈,焯水的時候要不斷用勺子進行按壓,以便清理得更干凈。
焯完水的牛雜,撈出來後還要用涼水再沖洗一遍,一是看看是不是還有什麼臟東西沒焯干凈,二是為了讓牛雜後期的口感更筋道。
3,開始煲制牛雜
鍋中加入上面已經熬制好的高湯,也就是煲制牛雜的底湯,大火燒開,然後放入過完涼水的牛雜,高湯要沒過牛雜,然後開始煲制。
放入牛雜要分兩步來,首先放入的是牛腸、牛筋、牛肚、牛脯這幾種不容易煮透的牛雜,其他的什麼都不要放,小火煨制2個小時。
2個小時後,放入剩下的比較容易煮透的牛雜,同時放入牛雜專用香料包、牛雜專用醬料,另外再加20克沙姜粉和2克乙基麥芽粉(注意,乙基粉一定不能放太多),接著小火繼續煨制4個小時。
經過這4個小時的煨制,牛雜基本上算是做得差不多了,上面用到的香料和醬料的配方,我們放在最後說。

4,牛雜中的蘿卜怎麼處理
廣東牛雜,白蘿卜是必不可少的一種食材,蘿卜盡量選那種比較小的,切成丁。
另外准備一口鍋,鍋中倒入上面熬制好的高湯,再加入清水,比例是一半高湯、一半清水,大火燒開,將蘿卜丁放進去,再加一點糖和鹽。
燉煮蘿卜時應該注意的:水要沒過蘿卜丁2厘米;煮蘿卜時不要蓋鍋蓋,那樣很會容易使蘿卜的味道變苦;判斷蘿卜是否煮好的標準是,只要不是太用力就能把筷子插進去,就可以了。
5,牛雜最後的煲制
蘿卜煮好之後,放進牛雜里,繼續小火煨制大半個小時,到了這里,一鍋傳統做法、口味地道的廣東牛雜,就算正式完成了。

二,廣東牛雜,香料和醬料的傳統配方
1,香料的傳統配方
以10公斤的牛雜為標准,具體的香料配方是:10片香葉,3克花椒,5克八角,3克桂皮,3克陳皮,2克小茴香,1克甘松,1個草果,食鹽約150克,幾個干紅辣椒,這些香料按比例裝在香料袋裡即可。

2,醬料的傳統配方
30克黃豆醬,30克柱候醬,40克海鮮醬,將這三種醬放入一碗中或者小盆中,攪拌均勻即可,另外還要放120克白糖和10克白酒。
看到這里,有些人會有疑問了,「之前從別處看到的醬料配方,裡面的醬的種類要比這多出很多啊?」,這里要告訴大家,如果你看到的那種醬料很多的配方,基本上都是所謂的商業版本的配方,有時候也是真假難辨,但是所有的配方中,都是以這三種為基礎配出來的。
其實我也看到過很多種那樣的配方,所用到的醬料實在是太多了,甚至有點混亂的感覺。所謂大道至簡,只要是做法正規,操作得當,這個傳統的基礎配方,也就算是很不錯的了。

最後的總結
為了便於大家理解和記憶,這里做一下最後的總結:1,要仔細看上面的介紹,程序一定不要錯;2,除了大家比較關心的香料和醬料配方外,高湯的熬制也很重要;3,這個香料和醬料的配方,看似簡單,但是它屬於最傳統的配方,對於一般人來說,不要太過於迷信所謂的商業配方,這個配方就足夠了;4,傳統的配方,配上正規的做法,以及地道的食材,牛雜的味道終歸不會差到哪裡去。希望上面介紹的,能夠幫助到大家

❸ 廣東牛雜的起源和總類

牛類~! 花腩、牛肺牛脆骨、瘦腸、肥腸、牛腩、牛膀、牛筋、牛肚、牛膜、牛心……牛舌 來源~!!清末民初,廣州回族人主要聚居於東起大南路南勝里,西迄光塔路、惠福路一帶,此間回族人經營的食肆跟族外人的飯館犬牙交錯。聽族中老人家說,當其時,四牌樓有家利棧茶居。有一位外省回民名叫阿德,初來廣州,踱進利棧卻吃不到牛肉。那族外老闆信關帝,因關帝臉色通紅就不吃牛肉。但他卻糊弄這外省人說,廣州人全都不吃牛肉!明白真情之後,為爭口氣,阿德遂留在廣州,在利棧正對面特開食肆,取名「牛香」,首創專營鹵水牛雜。因其前所未有,而且風味獨特,頓時客似雲來。

「牛香」牛雜廣受食家追捧,回族圈外亦跟風仿製,後來居上者乃是霍蘇蝦始創的「蘇記」。蘇記陳設,有似「蘇蝦」之名一樣老土,地點在中山四路忠佑大街街口。由於廣州城隍廟在忠佑大街里頭,「蘇記」牛雜獨得地利,被廣州人別稱為「城隍廟牛雜」。廣州城隍廟在上世紀50年代伊始即已關門大吉,故而「城隍廟牛雜」之成名肯定不會晚於40年代。

「蘇記」名氣大而門面小,城隍廟天天是廟會,店堂里座位不敷調度,大多數人客只能手捧小碗,站在門外吃。緣此,卻奠定了廣州人品嘗牛雜的傳統標准模式——管你西裝革履旗袍洋裙,站著吃!

「蘇記」撐起了廣州熟食牛雜業的半邊天,而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以小車推著流動販賣的牛雜檔則遍布廣州大街小巷,尤其是在小學的門口。

廣州熟食牛雜業之驟然湮滅,緣於上世紀60年代初的「三年困難時期」——牛之不存,「雜」則焉附?大鉸剪「嚓嚓嚓」剪牛雜之聲遂不復聞。這段時期,它卻如同「竹升面」一樣,被發揚光大於香港。迨至改革開放,它又隨「茶餐廳」等自香港「回歸」廣州。但此後,其正式名稱乃是「港式牛雜」,口感與共品嘗時的人文氛圍,均與正宗老廣州所深銘於心者相去甚遠。

❹ 牛雜煲怎樣做最好吃,需要什麼配料

砂鍋牛雜製作,這道「廣東牛雜」訣竅就在秘制香料包、醬料和牛雜的前期處理,上菜時小鍋加熱或用砂鍋盛放,方便快捷,客人不催餐,每塊牛雜都浸透醬汁,香味濃郁、口水直流,最重要的就是操作簡單,只需1款秘制香料包和1款醬,完全去大廚化,並且還能快速出餐。

做出來的牛雜煲好吃又實惠,非常受大眾歡迎!以上就是給大家分享的教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