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閱讀下列圖片: 圖1:14世紀前後歐亞之間商路示意圖 圖2:19世紀晚期英國海外貿易示意圖...
(1)變化:開辟了以歐洲為中心,向其他地區的海上航線;大西洋成為世界上最繁忙的交通要道;西班牙、葡萄牙等西歐國家成為商路的中心地區等。(3分)原因:新航路的成功開辟;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家的殖民擴張等。(2分) (2)現象:英國成為世界工廠,成為世界貿易中心,產品行銷世界各地。(2分)原因:英國首先完成工業革命,工業生產發展迅速;英國打敗其他殖民國家,建立了世界范圍的海外殖民地。(2分) (3)新現象:世界被西方列強瓜分完畢,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2分) (4)過程:新航路開辟後,西方列強的殖民擴張,結束了世界各地的孤立狀態,使世界各地間聯系加強,揭開了形成世界市場的帷幕。第一次工業革命,進一步增強了西方列強的實力,加快了西方列強殖民擴張的步伐,使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後,西方列強掀起瓜分世界狂潮,世界市場最終形成。(3分) 『貳』 淺談海上絲綢之路的意義是什麼 海上絲綢之路的由來 意義: 加強了沿海地區的貿易往來,促進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推動了沿海地區的文化交流;促進了沿海地區的民族遷徙;促進沿海地區對外開放程度,提升了沿海地區的國際地位;促進沿海地區的資源開發;促進造船技術的發展。 由來: 海上絲綢之路從中國東南沿海,經過中南半島和南海諸國,穿過印度洋,進入紅海,抵達東非和歐洲,成為中國與外國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並推動了沿線各國的共同發展。 唐代,我國東南沿海有一條叫做「廣州通海夷道」的海上航路,這便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最早叫法。在宋元時期,中國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大幅提升以及指南針的航海運用,全面提升了商船遠航能力。 清代,由於政府實行海禁政策.其間廣州成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惟一對外開放的貿易大港,廣州海上絲綢大路貿易比唐、宋兩代獲得更大的發展,形成了空前的全球性大循環貿易,並且一直延續和保持到鴉片戰爭前夕而不衰。 而這在清代的外貿史上也是重要的轉折點。進口商品中,鴉片逐漸占據了首位,並從原來的走私演化到合法化。 鴉片戰爭後,中國海權喪失,淪為西方列強的半殖民地,沿海口岸被迫開放,成為西方傾銷商品的市場,掠奪中國資源和壟斷中國絲、瓷、茶等商品的出口貿易。從此,海上絲路一蹶不振,進入了衰落期。這種狀況一直延續了整個民國時期,直至新中國成立前夕。 (2)海上貿易哪個圖片擴展閱讀: 新時代的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 在新的國際形勢下中國倡導建立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富含軍事意圖與地緣政治意圖的發展戰略。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構建和平穩定周邊環境的戰略舉措,是中國與東盟之間開拓新的合作領域、深化互利合作的戰略契合點,有利於擱置爭議、增進共識、合作共贏,推動構建和平穩定、繁榮共進的周邊環境。 也是新形勢下中國應對挑戰、用開放倒逼改革的重要途徑;還是拓展中國經濟發展空間的深遠謀劃,不僅有助於中國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在港口航運、海洋能源、經濟貿易、科技創新、生態環境、人文交流等領域開展全方位合作。 而且對促進區域繁榮、推動全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將大大拓展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空間,為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並最終促進沿線國家共同繁榮,實現互利共贏。 『叄』 明朝的「海禁」,真的禁住明朝的海上貿易了么 明朝的「海禁」,沒有真的禁住明朝的海上貿易。因為一個國家總是會有人為了利益鋌而走險的,明面上不可以,那麼可以私底下交易,加上當時科技不發達,基本上國家很難發現他們偷偷做了啥的。 三、巨大的利益驅使 在明朝的時候,估計你沒有想到除了百姓,其實很多軍官也利用手裡的權力進行撈錢,所以那個時候的軍官,尤其是管理海禁的軍官,可以說富得流油。同時明朝政府反對,可是百姓把出海貿易的人當成英雄了。 『肆』 明朝的海上貿易是如何興起的,後來有什麼發展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由漢族人所建立的王朝,也是一個影響十分深遠的朝代。這個朝代雖然沒有秦朝時期強大的兵力,沒有漢朝時期顯赫的武力,也沒有元代時期版圖的遼闊,國家的制度沒有唐朝時期那樣包容,清朝時期完善。但是這個朝代也有著它所特有的強大,否則明朝也不會延續了276年。在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就積極且互動的發展過國家和藩國之間的邦交關系,並且還在《皇明祖訓》中定下了十五個「不征之國」。其目的就是為了能夠構建出一個以自己國家為主導,有等級有秩序,並且和諧的理想世界。 鄭和的船隻 而西域諸國就將馬匹、駱駝、玉石、毛皮、金銀器皿和紙張等等東西運到了國內,之後又將中國特有的瓷器、茶葉、葯材、布匹、棉花和顏料等等西方所少見的生活用品帶回。並且明朝為了確保絲綢之路之間的貿易能夠正常進行,制定了一系列相對應的管理措施,這些管理措施分別為:一,使團如在進入嘉峪關時沒有出示關文和進行登記,將不被允許入關。二、如外商在關內進行貿易,禁止坐地起價,如茶葉等珍貴物品,也不得大量收購禁止出售的物品。三、外商禁止攜帶違禁物品出關,如兵器等,也禁止攜帶中國居民出境,違者將被趕出中國且禁止再次入境。 『伍』 海上貿易那麼賺錢,為什麼明朝要實行海禁 綜上所述明朝實行海禁,是為了減少遇到海盜的打擾。而執行的方針。我個人的觀點認為,與其相近一切辦法掩耳盜鈴。為什麼不想下海盜為什麼要去這樣做的原因呢?沒有人無緣無故得做任何事情。就像三國裡面英雄們被逼上樑山。 解決海盜的方法是不是會有更好的方式呢?比如強大自己的國家的實力或者解決附件的人們生活苦難的問題。讓海盜們過上安穩的生活從源頭上面解決問題。 『陸』 六朝時期的海上貿易圖
據史書記載,六朝時,前來廣州與我國通商的國家計有大秦(在今地中海東岸)、天竺(在今南亞次大陸)、師子國(在今斯里蘭卡)、jì@⑨賓(在今克什米爾)、占婆(在今越南中南部)、扶南(在今柬埔寨)、金鄰(在今泰國)、頓遜(在今馬來半島)、狼牙修(在今馬來半島)、盤盤(在今馬來半島)、丹丹(在今馬來半島)、訶羅單(在今爪哇島)、干陀利(在今蘇門答臘島)、婆利(在今印度尼西亞巴厘島)等十餘國。 『柒』 這幅圖片來自哪個動漫 藍海之都特利思提亞 藍海之都---特利思提亞,占據海上貿易重要地理位置,因繁榮的經濟和優雅的景緻而享有"海之寶石"之美譽。 簡介 發明工坊OVA-藍海之都特利思提亞 日文名 蒼い海のトリスティア STAFF ユーフォーテーブル 加藤和之/村上竜之介/青山千詠子 原田利昭 フィール/火鳥動畫 美術設定 生形奈緒美 背景 草剃 色指定·仕上検査 千葉絵美 仕上 ユーフォーテーブル 千葉絵美/津端裕晃 フィール/火鳥動畫 特効 津端裕晃/永田武士 撮影 旭プロダクション 編集 東京キッズ 助手 加藤ひとみ 音楽製作プロデューサー 早川治久 音楽 都留教博/中村由利子 音響監督 明田川仁 音響効果 武藤晶子(サウンドボックス) 錄音調整 土屋雅紀 錄音助手 田口由加子 錄音スタジオ プロセンスタジオ 音響製作 マジックカプセル 音響製作擔當 石橋利佳 製作 クロックワークス 出品年份 2004 總共集數 2 簡介 藍海之都---特利思提亞,占據海上貿易重要地理位置,因繁榮的經濟和優雅的景緻而享有"海之寶石"之美譽. 然而隨著10年前巨龍侵襲事件,繁華的街道化為殘骸,一切都失去了原有的光彩. 特利思提亞的人們為了藍海之都能恢復以前的欣榮,竭盡所能展開了都市重建設計劃,但最終都事與願違,城市漸漸變得更加蕭條. 為了拯救城市,居民們決定向傳說中偉大工坊士--"福蘭卡"求助,請他來主持都市的重建計劃. 然而,等到了大工匠福蘭卡到來的那天,雀躍的民眾齊聚碼頭迎來的卻只是一個嬌小的少女--娜諾卡,她將代替爺爺福蘭卡來主持重建工作. 雖然大家對此感到失望,但娜諾卡沒有灰心,決心使都市重建走上正軌. 特利思提亞有著很多讓人琢磨不透的秘密:地下的古代文明遺跡,潛在的海底的巨大海洋生物...... 娜諾卡最終能以自己的發明喚醒正曾經的"海之寶石"特利思提亞,能讓這個城鎮恢復以前的生機嗎? STORY 娜諾卡一如既往地正忙於城鎮復興工作 這天,曾經在帝都研究班的前輩出現在特利思提亞. 以來對輸給娜諾卡的怨念完全爆發,向娜諾卡提出挑戰 ナノカvsパナビア,將在特利思提亞的機械人大賽上拉開帷幕 轟鳴的拳頭、迸發的能量、暴走的E科技!!!! 最終大會的結果是......? 『捌』 海上絲綢之路清楚的路線圖是什麼 1、南海航線,又稱南海絲綢之路,起點主要是廣州和泉州。先秦時期,嶺南先民在南海乃至南太平洋沿岸及其島嶼開辟了以陶瓷為紐帶的交易圈 。唐代的「廣州通海夷道」,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最早叫法,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遠洋航線。 明朝時鄭和下西洋更標志著海上絲路發展到了極盛時期。南海絲路從中國經中南半島和南海諸國,穿過印度洋,進入紅海,抵達東非和歐洲,途經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中國與外國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並推動了沿線各國的共同發展。 (8)海上貿易哪個圖片擴展閱讀: 海上絲綢之路的價值影響: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從中國東南沿海,經過中南半島和南海諸國,穿過印度洋,進入紅海,抵達東非和歐洲,成為中國與外國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並推動了沿線各國的共同發展。中國輸往世界各地的主要貨物,從絲綢到瓷器與茶葉,形成一股持續吹向全球的東方文明之風。 尤其是在宋元時期,中國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大幅提升以及指南針的航海運用,全面提升了商船遠航能力,私人海上貿易也得到發展。 這一時期,中國同世界60多個國家有著直接的「海上絲路」商貿往來。「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透過義大利馬可·波羅和阿拉伯伊本·白圖泰等旅行家的筆墨,引發了西方世界一窺東方文明的大航海時代的熱潮。 『玖』 漢朝海上絲綢之路的路線圖,清晰的,誰能支持下 海上絲綢之路示意圖:張騫通西域後,正式開通了這條從中國通往歐、非大陸的陸路通道。這條道路,由西漢都城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然後分為兩條路線:一條由陽關,經鄯善,沿昆侖山北麓西行,過莎車,西逾蔥嶺,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jiān,今埃及亞歷山大,公元前30年為羅馬帝國吞並),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另一條出玉門關,經車師前國,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蔥嶺,過大宛,至康居、奄蔡(西漢時游牧於康居西北即成海、裏海北部草原,東漢時屬康居)。 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是指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之間海上交通的路線。中國的絲綢除通過橫貫大陸的陸上交通線大量輸往中亞、西亞和非洲、歐洲國家外,也通過海上交通線源源不斷地銷往世界各國。因此,在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將橫貫東西的陸上交通路線命名為絲綢之路後,有的學者又進而加以引申,稱東西方的海上交通路線為海上絲綢之路。後來,中國著名的陶瓷,也經由這條海上交通路線銷往各國,西方的香葯也通過這條路線輸入中國,一些學者因此也稱這條海上交通路線為陶瓷之路或香瓷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漢武帝之時。從中國出發,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線,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主線。與此同時,還有一條由中國向東到達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的東海航線,它在海上絲綢之路中佔次要的地位。 關於漢代絲綢之路的南海航線,《漢書·地理志》記載漢武帝派遣的使者和應募的商人出海貿易的航程說:自日南(今越南中部)或徐聞(今屬廣東)、合浦(今屬廣西)乘船出海,順中南半島東岸南行,經五個月抵達湄公河三角洲的都元(今越南南部的迪石)。復沿中南半島的西岸北行,經四個月航抵湄南河口的邑盧(今泰國之佛統)。自此南下沿馬來半島東岸,經二十餘日駛抵湛離(今泰國之巴蜀),在此棄船登岸,橫越地峽,步行十餘日,抵達夫首都盧(今緬甸之丹那沙林)。再登船向西航行於印度洋,經兩個多月到達黃支國(今印度東南海岸之康契普臘姆)。回國時,由黃支南下至已不程國(今斯里蘭卡),然後向東直航,經八個月駛抵馬六甲海峽,泊於皮宗(今新加坡西面之皮散島),最後再航行兩個多月,由皮宗駛達日南郡的象林縣境(治所在今越南維川縣南的茶蕎)。 絲綢之路是個形象而且貼切的名字。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國是最早開始種桑、養蠶、生產絲織品的國家。近年中國各地的考古發現表明,自商、周至戰國時期,絲綢的生產技術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中國的絲織品迄今仍是中國奉獻給世界人民的最重要產品之一,它流傳廣遠,涵蓋了中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種種貢獻。因此,多少年來,有不少研究者想給這條道路起另外一個名字,如「玉之路」、「寶石之路」、「佛教之路」、「陶瓷之路」等等, 但是,都只能反映絲綢之路的某個局部,而終究不能取代「絲綢之路」這個名字。 絲綢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於公元前後的兩漢時期。它東面的起點是西漢的首都長安(今西安)或東漢的首都洛陽,經隴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蘭州),然後通過河西走廊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門關或陽關,穿過白龍堆到羅布泊地區的樓蘭。漢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兩道的分岔點就在樓蘭。北道西行,經渠犁(今庫爾勒)、龜茲(今庫車)、姑墨(今阿克蘇)至疏勒(今喀什)。南道自鄯善(今若羌),經且末、精絕(今民豐尼雅遺址)、於闐(今和田)、皮山、莎車至疏勒。從疏勒西行,越蔥嶺(今帕米爾)至大宛(今費爾干納)。由此西行可至大夏(在今阿富汗)、粟特(在今烏茲別克)、安息(今伊朗),最遠到達大秦(羅馬帝國東部)的犁靬(又作黎軒,在埃及的亞歷山大城)。另外一條道路是,從皮山西南行,越懸渡(今巴基斯坦達麗爾),經罽賓(今阿富汗喀布爾)、烏弋山離(今錫斯坦),西南行至條支(在今波斯灣頭)。如果從罽賓向南行,至印度河口(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轉海路也可以到達波斯和羅馬等地。這是自漢武帝時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以後形成的絲綢之路的基本幹道,換句話說,狹義的絲綢之路指的就是上述這條道路。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地理環境的變化和政治、宗教形勢的演變,不斷有一些新的道路被開通,也有一些道路的走向有所變化,甚至廢棄。比如敦煌、羅布泊之間的白龍堆,是一片經常使行旅迷失方向的雅丹地形。當東漢初年打敗蒙古高原的北匈奴,迫使其西遷,而中原王朝牢固地佔領了伊吾(今哈密)以後,開通了由敦煌北上伊吾的「北新道」。從伊吾經高昌(今吐魯番)、焉耆到龜茲,就和原來的絲路北道會合了。南北朝時期, 中國南北方處於對立的狀態,而北方的東部與西部也時分時合。在這樣的形勢下,南朝宋齊梁陳四朝與西域的交往,大都是沿長江向上到益州(今成都),再北上龍涸(今松潘),經青海湖畔的吐谷渾都城,西經柴達木盆地到敦煌,與絲路幹道合; 或更向西越過阿爾金山口,進入西域鄯善地區,與絲路南道合,這條道被稱作「吐谷渾道」或「河南道」,今天人們也叫它作「青海道」。還有從中原北方或河西走廊向北到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越伊犁河至碎葉(今托克馬克附近),進入中亞地區。這條道路後來也被稱作「北新道」,它在蒙古汗國和元朝時期最為興盛。 除了陸上絲綢之路外,從漢代開始,中國人就開通了從廣東到印度去的航道。宋代以後, 隨著中國南方的進一步開發和經濟重心的南移,從廣州、泉州、杭州等地出發的海上航路日益發達,越走越遠,從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遠達非洲東海岸。人們把這些海上貿易往來的各條航線,通稱之為「海上絲綢之路」。 也這么說吧: 絲綢之路,指西漢(前202年-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從長安(今西安)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信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除了上述的路線之外,還包括在南北朝時期形成,在明末發揮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和與西北絲綢之路同時出現,在元末取代西北絲綢之路成為路上交流信道的南方絲綢之路等等。 絲綢之路(德語:die Seidenstrasse)一詞最早來自於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77年出版的《中國》,有時也簡稱為絲路。 雖然絲綢之路是沿線各國共同促進經貿發展的產物,但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張騫兩次通西域,開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並成功將東西方之間最後的珠簾掀開。從此,這條路線被作為「國道」踩了出來,各國使者、商人沿著張騫開通的道路,來往絡繹不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乞丐獄犯,最為有名的要算班超再次通西域和玄奘從印度取經回國。他們都在這條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這條東西通路,將中原、西域與阿拉伯、波斯灣緊密聯系在一起。經過幾個世紀的不斷努力,絲綢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廣義上絲路的東段已經到達了韓國、日本,西段至法國、荷蘭。通過海路還可達義大利、埃及,成為亞洲和歐洲、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友誼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