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垂體和下丘腦在哪
先說垂體,沿耳朵上緣把腦袋水平切成上下兩片,在沿雙側耳朵上緣連一條直線,在畫一條直線與雙側耳朵上緣連線垂直平分,這兩條直線交叉點向前2CM就是垂體的位置,,
也就是雙眥聽線後1/3連線中點,
下丘腦是一個系統,位置就在垂體上方,方圓5CM。
Ⅱ 魚類的基本特徵
魚類是體被骨鱗、以鰓呼吸、通過尾部和軀幹部的擺動以及鰭的協調作用游泳和憑上下頜攝食的變溫水生脊椎動物,屬於脊索動物門中的脊椎動物亞門。
魚是大部分是冷血動物,極少數為溫血動物,用鰓呼吸,具有顎和鰭。現存魚類可分為兩個主要族群:軟骨魚類(如鯊魚等)和 硬骨魚類(線狀鰭和波狀鰭的魚類)。
這兩種族群的魚類都首先出泥盆紀早期。線狀鰭魚中較進階的一群稱為硬骨魚,在侏羅紀時開始進化,已變成個體數量最多的魚類。另外也有數種已絕種的魚類。
(2)魚下丘腦在哪個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魚的聽力很好。科學家發現,盡管很多魚外部沒有長耳朵,但是有特別設計的聲音接收器,可將聲波傳到內耳里充滿液體的管狀結構。
這些管道里有特殊的細毛,叫纖毛,它們可以將聲音的脈沖通過一系列復雜的機制和化學反應傳到魚的腦子里,在那裡進行處理。
耳石是聽覺系統的一部分,和感覺細胞相連,在硬骨魚的聽覺/平衡機制里起著很大的作用。耳石對科學家來說很有價值,他們依靠耳石來辨別魚的種類,還可以來判定一條魚的年齡——因為魚成長時,耳石每年會長出一輪同心圓。在顯微鏡下,科學家們可以看到並數這些同心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魚
Ⅲ 中樞神經與內分泌系統在魚類繁殖中的作用
第二節 中樞神經與內分泌系統在魚類繁殖中的作用
非生物環境因子對性腺發育的作用,往往通過神經—內分泌調節來實現。這里僅討論與魚類繁殖有關的內分泌腺及其產物。
一、中樞神經系統在魚類繁殖中的作用
(一)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原理
通過分泌神經激素來啟動相應的內分泌腺分泌各種激素完成繁殖活動。外部感受器接受水流、水溫等環境條件刺激後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由其分泌神經介質(如多巴胺、羥色胺等)作用於下丘腦,並啟動下丘腦分泌一種多肽激素――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onad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GnRH)轉而觸發腦垂體間葉分泌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in hormone,GtH)。促性腺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是性腺,使其分泌相應的雄激素或雌激素,促使親魚的精子或卵子成熟及相應的生殖活動。
(二)中樞神經系統產生的激素及作用
硬骨魚類下丘腦分泌的神經激素有釋放激素和抑制激素等2大類。
與魚類繁殖活動關系密切的下丘腦激素為促黃體生成激素釋放激素(LRH)。人工合成的LRH類似物LRH-A作用時間長,在魚體內不易受到酶的破壞,半衰期長,作用效率要比LRH高出幾十倍至數百倍。LRH和LRH-A具有相同的生理功能。另一類與LRH作用相反的神經激素是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的抑制因子(GRIF),它能間接影響腦垂體GTH細胞的分泌活動。
二、內分泌系統在魚類繁殖中的作用
魚類的內分泌腺及組織包括腦、垂體、甲狀腺、腎間組織、胰島腺和性腺等。與魚類性腺發育密切的內分泌腺主要是腦垂體和性腺,兩者均能分泌相應的激素使卵母細胞或精原細胞發育成熟。
(一)魚類腦垂體及其分泌的激素
1、腦垂體的位置和結構 魚類腦垂體是內分泌系統的中樞,位於間腦的腹面,與下丘腦相連,分神經部和腺體部。
2、腦垂體的激素分泌及作用機制 腦垂體分泌的激素種類較多,與魚類繁殖活動密切的是促性腺激素(GtH)。GtH對生殖細胞發育成熟的調節主要通過性甾體激素而間接起作用。同時,腦垂體還能控制其他一些內分泌腺。
GtH的作用機制可歸納為3種方式:①GtH直接誘發濾泡細胞層的鞘膜細胞和顆粒細胞,並在17β-羥甾脫氫酶(17β-HSD)和11β-羥化酶的作用下,合成和釋放類固醇激素,誘導卵母細胞成熟,這是一種腦垂體——卵巢軸的作用機制。②GtH通過腦垂體——腎間組織——卵巢軸,即GtH刺激腎間組織產生成熟類固醇激素,誘導卵母細胞成熟。③通過激發垂體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和GtH的雙重作用,由非結合態成熟類固醇激素來促進卵母細胞成熟。第三種作用機制兼有腦垂體——卵巢軸的作用方式和通過腎間組織的非直接影響作用方式。
(二)魚類性腺類固醇激素
1、魚類性激素的結構和種類 性激素的基本化學結構由4個碳環組成,又稱「性腺類固醇激素」。
(1)雌性激素 主要由卵巢分泌。主要部位是包裹在卵母細胞外周的濾泡細胞。魚類卵巢分泌的主要性激素有孕激素(如黃體酮)、雌激素(如雌二醇)和皮質類固醇激素(如11-脫氧皮質醇)。
(2)雄性激素 魚類精巢分泌雄性激素的場所主要是分布於精細小管之間的間質細胞。精巢產生的雄性激素主要成分是睾丸酮。
2、魚類性激素的生理功能 魚類性激素對魚類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它既能影響原始生殖細胞的雌雄性分化,也能對性腺的發育、生殖行為產生影響。
(1)對性分化的影響 根據現有研究結果,魚類原始生殖細胞性分化主要受性激素影響。在原始生殖細胞進入生殖嵴但尚未分化時,雄性或雌性激素占優者可誘導性分化的發育趨向。對剛孵化的尼羅羅非魚仔魚,投喂混有雄性激素的飼料,可使遺傳上的雌性魚性逆轉為生理上的雄性魚。
(2)對卵巢和精巢發育的影響 對未成熟的魚類個體,雌性激素能促使腦垂體GtH細胞發育合成GtH,體現正反饋作用。Crim和Peter(1978)將睾酮埋植於未成熟的大西洋鮭腦垂體中或注射於體內,發現腦垂體和血液中的GtH含量明顯增加。雌性激素對成魚能誘導其卵母細胞生長、卵黃發生和積累,但對腦垂體GtH的產生具負反饋作用。雄性激素對性未成熟魚類個體腦垂體中的GtH細胞的發育和GtH的積累同樣具有促進作用。對成魚性腺發育影響較大的雄性激素是睾酮(T)和11-酮基睾酮(11-KT),它們有利於誘發精巢的發育和成熟,但對腦垂體GtH的分泌具負反饋作用。
Ⅳ 人的下丘腦在哪個位置
人的下丘腦在第三腦室下部的側壁和底部。
下丘腦位於丘腦溝以下,形成第三腦室下部的側壁和底部。重量僅4g,佔全腦的0.3%左右,它是植物神經的皮質下最高中樞,邊緣系統、網狀結構的重要聯系點,垂體內分泌系統的激發處。主要包括乳頭體和結節部、視上部。
生理功能:
下丘腦是大腦皮層下調節內臟活動的高級中樞,它把內臟活動與其他生理活動聯系起來,調節著體溫、攝食、水平衡、血糖和內分泌腺活動等重要的生理功能。
下丘腦內控制攝水的區域與上述攝食中樞極為靠近。破壞下丘腦外側區後,動物除拒食外,飲水也明顯減少;刺激下丘腦外側區某些部位,則可引致動物飲水增多。
下丘腦的神經分泌小細胞能合成調節腺垂體激素分泌的肽類化學物質,稱為下丘腦調節肽。這些調節肽在合成後即經軸突運輸並分泌到正中隆起,由此經垂體門脈系統到達腺垂體,促進或抑制某種腺垂體激素的分泌。
下丘腦存在大量的TRH神經元,它們主要分布於下丘腦中間基底部,如損毀下丘腦的這個區域則引起TRH分泌減少。
TRH神經元合成的TRH通過軸漿運輸至軸突末梢貯存,延伸到正中隆起初級毛細血管周圍的軸突末梢在適當刺激作用下,釋放TRH並進入垂體門脈系統運送到腺垂體,促進TRH釋放。
下丘腦對腺垂體催乳素(PRL)的分泌有抑制和促進兩種作用,但平時以抑製作用為主。首先在哺乳動物下丘腦提取液中,發現一種可抑制腺垂體釋放PRL的物質,稱為催乳素釋放抑制因子。隨後,又在下丘腦提取液中發現還有一咱能促進腺垂體釋放PRL的因子。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下丘腦
Ⅳ 魚的構造以及每個器官的作用
魚類的身體可分為頭、軀乾和尾三個部分,魚有魚須、魚鼻、鱗片、魚鰭、鰓等器官。
頭部是指吻端到鰓蓋後緣,軀幹部是指鰓蓋後緣至肛門一段。肛門以後至尾鰭基為尾部。魚的生長結構與系統發育有關外,更反映了其對水環境的適應性。
魚須是魚索食時的觸覺器官, 魚鼻是魚的嗅覺器官, 側線鱗是魚的感覺器官, 胸鰭主管魚在水中上升下潛和剎停, 背鰭主管魚在水腫的前進和左右傾斜, 腹鰭、臀鰭主管魚在水中搖尾時的平衡。
其呈梭形的體型,有利於減小游泳時的阻力;體表覆蓋的鱗片可對身體起保護作用;鰓是其能在水中生存的重要呼吸器官。而鰭則用於劃水。
身體兩側大都有一條或數條從單獨小窩演變成為一條管狀的線,稱為側線鱗,每片側線鱗有側線孔,能感受水的低頻率振動。
(5)魚下丘腦在哪個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魚在水中能夠快速前進的原因
1、魚能夠減小阻力
在流體中運動的物體所受到的阻力主要來源於內摩擦和渦旋。魚兒流線型的身體能有效抑制渦旋的產生,此外,它們還把全身擦了一層凝脂狀的「潤滑劑」,滑滑的身體和水之間的內摩擦力也大大減小。
2、魚能夠掌握好擺動的節奏和幅度
其實,魚尾巴擺動的節奏和距離與其前進的運動密切相關,而且幾乎所有魚類和很多其他海洋生物每次擺尾的長度在動物體長的1/10到3/10之間。研究發現,在這一參數的最佳范圍內游動能產生最大的推力。
3、魚能夠准確辨別方向
很多魚或龜類等還能依靠下丘腦的某種神經細胞識別地球磁場,所以來自美國佛羅里達州東部的海龜幼仔第一次進入大海,就可以漫長的遷徙,年復一年的洄遊,卻從不走錯路。
Ⅵ 魚怎麼生小魚(急!!!!!!!)
魚類受精和發育的方式有以下四種:
1、體外受精,體外發育。
2、體外受精,體內發育。
3、體內受精,體外發育。卵未產出前,雄魚通過特殊的交接器官。如鰭腳、短管等,使精液流入雌魚生殖孔內,卵在體內受精後不久,卵成熟後,排出體外發育。
4、體內受精,體內發育。
魚類為雌雄異體,生殖腺通常成對。軟骨魚類一般為體內受精,行卵胎生、胎生或卵生,多數硬骨魚為體外受精。所產之卵淡水魚為沉性或浮性,海水魚均為浮性。
魚類的性成熟與種類、營養、水溫、光照等有很大關系,並由促性腺激素調節。受精卵經一定時間後孵化,仔魚脫膜而出。魚的一生分為胚胎期、仔魚期、未成熟期與成魚期。其中仔魚期死亡率最高。
(6)魚下丘腦在哪個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產卵洄遊的魚——大馬哈魚:
大馬哈魚的祖輩原本生活在寒冷地區的河流中,但是那裡食物缺乏,為了覓食和種族繁衍,它們不得不順河而下,一直游到海洋中去覓食成長。海洋中有著豐富的食物,它們在那裡自由自在地生活。然而漫長的歲月並沒有使它們完全適應海洋生活,隨著它們身體的長大成熟,它們的思鄉之情愈來愈強,無論離開出生地多遠,也要返回故鄉養兒育女。
因為幼年的大馬哈魚離不開故鄉的哺育。 大馬哈魚的回鄉之路漫長而充滿了艱辛,並且途中還要經過數米高的瀑布和其它許多障礙。但是,無論困難有多大,它們都百折不回,勇往直前。它們有著極靈敏的嗅覺器官,故鄉的氣味吸引著它們一直游回去,它們要經過數千里的游泳才能抵達產卵地。
剛開始出發的時候,它們身體豐滿,膚色俊美,精力充沛。它們的游泳速度很快,溯河而上每晝夜可行40千米。經過日日夜夜的長途跋涉,經歷了千辛萬苦,它們終於回到了久別的故鄉。然而,這時的大馬哈魚己經疲憊不堪,整個身體暗淡無光,瘦得背部像駝峰一樣突出來,下顎向內變成鉤狀,又大又長的牙齒裸露在外,呈現出一付猙獰的面孔。
即使這樣,它們還在積極地籌劃自己的婚禮。開始時它們先在清澈的溪流里嬉鬧玩耍,然後成群結對地聚集在一個個的小石坑中,在那裡雌魚先產下卵子,雄魚將精液撒在上面,這是大馬哈魚一生中的最輝煌的時刻。生殖完畢的大馬哈魚已經筋疲力盡了,在故鄉甘美的水中走完了生命的旅程,慢慢地死去。
Ⅶ 下丘腦在人體什麼部位
在腦袋中間的位置。下丘腦又稱丘腦下部。位於大腦腹面、丘腦的下方,是調節內臟活動和內分泌活動的較高級神經中樞所在。通常將下丘腦從前向後分為三個區:視上部位於視交叉上方,由視上核和室旁核所組成;結節部位於漏斗的後方;乳頭部位於乳頭體。下丘腦位於丘腦下鉤的下方,構成第三腦室的下壁,界限不甚分明,向下延伸與垂體柄相連。下丘腦面積雖小,但接受很多神經沖動,故為內分泌系統和神經系統的中心。它們能調節垂體前葉功能,合成神經垂體激素及控制自主神經和植物神經功能。
Ⅷ 魚有下丘腦么
魚腦分為端腦,間腦 ,中腦,小腦 ,延腦,又稱五部腦。下丘腦位於間腦腹面。有下丘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