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動態圖片 » 消化道壺腹部在哪個位置圖片
擴展閱讀
火腿眼睛搞笑圖片大全 2025-07-23 14:01:54
多肉多少錢一棵圖片 2025-07-23 13:58:42

消化道壺腹部在哪個位置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5-03 22:18:00

⑴ 人體胰腺壺腹部在哪 最好有圖片

人體胰腺壺腹部,是膽管與胰管共同開口處,在十二指腸降部腸道內。

⑵ 卉門的位置在哪裡,有何作用

解剖上的賁門位於管狀食管向下延伸為囊狀的胃壁處的食管胃交界,在希氏角或腹膜反折水平,相當於食管下括約肌下緣,向上與食管相接續。

通常位於第11胸椎體左側、第7肋軟骨後方,距腹前壁約10cm,與中切牙相距約40cm。

食管腹部在下行時急轉向左,與賁門相延續。

食管右緣與胃小彎相延續,左緣與胃大彎連續。

在解剖上無特定的與賁門有關的括約肌。

即胃上口,上與食道相接,食物由此處奔入胃中,

故稱:

《難經·四十四難》:「胃為賁門。」

《醫宗必讀》:「胃之上口,名曰賁門。

賁門處有肌肉能舒縮,防止進入胃的食物和胃酸等反流入食管。

賁門鬆弛會導致食管的腐蝕與炎症。

(2)消化道壺腹部在哪個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賁門相關病理

1.賁門鬆弛會導致食管的腐蝕與炎症。

2.賁門癌會導致食物堵塞難以下咽。食道粘膜在賁門處與胃粘膜相接。此處的食管下段括約肌能起到收緊胃上口的作用,在胃蠕動過程中防止胃內容物返入食道,從而避免胃酸燒傷食道內壁(胃壁本身可以耐酸)。

3.正常人體即使在平躺或倒置時,胃內容物也不會返流進入食道,也是由於食管下段括約肌的作用。一些嬰兒在吃奶後平躺容易吐奶,其原因之一也是賁門肌肉比較薄弱。

組織學特點

1.主細胞以胃蛋白酶原為其標志物採用胃蛋白酶原的抗體和PA-SP雙重免疫組化染色。

2.區別主細胞和壁細胞可以加入甲苯胺藍和一品紅染色劑後在光鏡下根據細胞大小、結構、顏色區別:主細胞核經Hem染色後顯深藍色,壁細胞直徑較主細胞長,染色後顯紅色。

3.黏液細胞和主細胞在HE染色和Malory氏染色中都不易區別,可用黏液胭脂紅染色或PAS反應染色進行區別。

參考來源:網路-賁門

⑶ 壺腹部腺體可以異位嗎

■ 異位胰腺最常見的部位是上消化道,主要是胃、十二指腸和近端空腸。相對少見的部位有食管、回腸、梅克爾憩室和膽管樹。

■ 多數研究表明異位胰腺增強特點和均勻性與其組織學成分相關。

■ 有利於鑒別異位胰腺和其它更常見粘膜下腫塊的CT特徵包括卵圓形或者平坦表面、向腔內生長、位於胃竇部和邊界不清的淺分葉邊緣。

■ MR圖像上異位胰腺的表現與原位胰腺相仿。在T1加權圖像上胰腺典型的高信號有利於鑒別異位胰腺與其它病變。

■ 並發十二指腸旁胰腺炎時,在溝槽的腫塊為扁平狀,伴胰腺移位和溝槽或十二指腸壁的囊性變。

前 言

異位胰腺是胰腺的一種先天發育異常,表現為解剖上胰腺組織與主腺體分離並且與主腺體的血管和導管不連續。它有多個命名,如迷走胰腺或副胰腺,還可叫做胰腺迷芽瘤和腺肌瘤。異位胰腺的真正發病率很難確定,因為大多數病人沒有症狀。活檢結果提示發病率約0.5%-13.7%,在0.2%的上腹部手術和0.9%的胃切除術中可偶然發現(1,2)。

異位胰腺最常見的部位是上消化道,特別是胃、十二指腸和近端空腸。相對少見的部位有食管、回腸、梅克爾憩室和膽管樹。更罕見的是異位到更遠的一些部位,如縱隔、肺部、脾臟、輸卵管、臍部和網膜(1)。

典型的單純異位胰腺是無症狀的,病變通常在不相關的手術、影像學檢查或屍檢中偶然發現。盡管該病的罕見發生率阻礙了大樣本量的調研,但一些研究者在小樣本量的研究中報道約30-50%的患者會出現症狀(2)。最常見的症狀是上腹痛,其次是慢性腹痛、惡心、嘔吐,偶爾出現體重減輕。成年患者男性居多,發病高峰期在40歲、50歲和60歲(2,3)。

本文回顧了異位胰腺的發生理論,組織病理學特點以及組織病理與影像表現的相關性。作者同時描述了該病最易累及的部位、影像特徵和最常見並發症,尤其是十二指腸旁胰腺炎。希望通過此文提高對異位胰腺的影像表現和相關並發症的認識,幫助術前診斷,並降低因誤診引起的相關疾病的發病率。

胚胎學特徵

依據胰腺復雜的胚胎學,胰腺的發育異常分為三類:融合畸形、遷移畸形和重復畸形(4)。異位胰腺歸於遷移畸形一類。

異位胰腺的胚胎學基礎目前未知,但是被廣泛接受的理論是錯位理論。按照錯位理論的說法,胰腺組織灶掉落在發育中的胃腸道系統,在解剖上與主胰腺分離(5,6)。這個理論基礎是大多數異位的胰腺發現位於原始前腸的其它衍生物內。另外兩個關於異位胰腺的發病原理為化生理論和全能細胞理論(7)。按照化生理論,內胚層組織在胚胎形成時移行到粘膜下並轉化成胰腺組織。按照全能細胞理論,內胚層的細胞被覆在腸道表面分化成胰腺組織。在動物中已經發現了和異位胰腺有關的基因突變,要麼是缺乏胰腺胚胎形成和前腸發育的關鍵基因(8,9),要麼是胰腺形成過程中重要信號的缺失。

組織病理學特點

異位胰腺在大體和組織病理學特點上均與原位胰腺相仿。

大體標本表現為分葉狀、與周圍組織分界清晰的實性壁內病變(10)。大多數病變(80%)為單發,小於3cm,但大小范圍可從0.2cm到5.0cm(10,11)。

胃腸道異位胰腺的特點是病變位於上皮下,即病變表面覆蓋有正常黏膜(12)。54%病例中異位胰腺位於腸壁黏膜下層,23%貫穿黏膜下層和黏膜肌層,8%位於黏膜肌層,11%位於漿膜下,還有4%可累及腸壁全層(13)。

盡管Schultz早在1727年就已報道異位胰腺,但直到1859年Klob描述後,其才得到組織學確診(14)。1909年(表1)(14),Heinrich首次對異位胰腺進行了組織學分型,分為三類。第一類也是最常見的一類異位胰腺,該類具有正常胰腺的所有成分,包括腺體、導管和胰島細胞。第二類和第三類則主要以腺體為主,或者以導管為主。該分類在1973被Fuentes修正,增加了第四類,此類僅含有胰島細胞(表1)(14)。

表一:異位胰腺的組織學分類


圖1.胃的異位胰腺,上消化道鋇劑雙重造影圖像顯示胃竇大彎側腔內腫塊(白箭),可見中央充盈鋇斑或臍凹征(箭頭)。病變的位置和中央臍凹征是異位胰腺的特徵表現。

胃鏡下,異位胰腺表現為腔內生長方式的黏膜下腫塊(圖2)(2)。與影像學相比,胃鏡更易發現中央臍凹(2)。由於病變位於上皮下,表淺內鏡活檢的結果不具有診斷意義(19)。超聲內鏡既可顯示病變的形態學改變及病變在腸壁中的位置,並且可以進行細針穿刺活檢。在超聲內鏡下,異位胰腺最常見的表現是黏膜下實性腫塊,與高回聲的黏膜下層相比呈低回聲,與固有肌層相比呈等回聲(圖2)(1,20)。

⑷ 上消化道與下消化道是怎麼區分的

上、下消化道的區分是人為的,它是根據其在Treitz韌帶的位置不同而分的。位於此韌帶以上的消化管道稱為上消化道,Treitz韌帶以下的消化管道稱為下消化道。

Treitz韌帶,又稱十二指腸懸韌帶,從膈肌右角有一束肌纖維索帶向下與十二指腸空腸曲相連,將十二指腸空腸固定在腹後壁。Treitz韌帶為確認空腸起點的重要標志。

(4)消化道壺腹部在哪個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上消化道由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腸組成;下消化道由空腸、回腸和大腸組成。

食物消化:

食物的消化是從口腔開始的,食物在口腔內以機械性消化(食物被磨碎)為主,因為食物在口腔內停留時間很短,故口腔內的消化作用不大。

食物從食道進入胃後,即受到胃壁肌肉的機械性消化和胃液的化學性消化作用,此時,食物中的蛋白質被胃液中的胃蛋白酶(在胃酸參與下)初步分解,胃內容物變成粥樣的食糜狀態,小量地多次通過幽門向十二指腸推送。食糜由胃進入十二指腸後,開始了小腸內的消化。

小腸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場所。食物在小腸內受到胰液、膽汁和小腸液的化學性消化以及小腸的機械性消化,各種營養成分逐漸被分解為簡單的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質在小腸內吸收。因此,食物通過小腸後,消化過程已基本完成,只留下難於消化的食物殘渣,從小腸進入大腸。

大腸內無消化作用,僅具一定的吸收功能。

⑸ 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的分界點是哪個部位

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的區分根據其在十二指腸懸韌帶的位置不同而劃分的。韌帶以上的消化道稱為上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 腸。韌帶以下的消化道稱為下消化道,包括空腸、回腸和大腸。

(5)消化道壺腹部在哪個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消化系統的組成:

1、消化系統由消化道和消化腺兩大部分組成。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腸(十二指腸、空腸、回腸)和大腸(盲腸、闌尾、結腸、直腸、肛管)等部。

2、臨床上常把口腔到十二指腸的這一段稱上消化道,空腸以下的部分稱下消化道。

3、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兩種。小消化腺散在於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內,大消化腺有三對唾液腺(腮腺、下頜下腺、舌下腺)、肝和胰。

消化系統的主要功能:

1、消化系統的基本生理功能是攝取、轉運、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排泄廢物,這些生理的完成有賴於整個胃腸道協調的生理活動。

2、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供機體所需的物質和能量,食物中的營養物質除維生素、水和無機鹽可以被直接吸收利用外,蛋白質、脂肪和糖類等物質均不能被機體直接吸收利用,需在消化管內被分解為結構簡單的小分子物質,才能被吸收利用。

3、食物在消化管內被分解成結構簡單、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質的過程就稱為消化。這種小分子物質透過消化管粘膜上皮細胞進入血液和淋巴液的過程就是吸收。對於未被吸收的殘渣部分,消化道則通過大腸以糞便形式排出體外。

參考資料:消化系統-網路

⑹ 消化道分段的分界處名稱或分界處所在位置名稱

消化道分為上下兩部分,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的分界是十二指腸空腸曲,其標志是屈氏韌帶。

1、首先,口腔和咽為消化道和呼吸道共有,所以不算在內;以食管開始:

(1)上接咽,前鄰氣管,體表大約平對喉結位置,由口進入約需15cm,

(2)下端接胃(在膈肌下方稍偏左,大約平對第十胸椎),其食管下端稱食管下括約肌(解剖上並無括約肌結構);

(3)胃上端為賁門,胃下端與十二指腸相接,兩者交界是幽門(大約平對第一或第二腰椎);

十二指腸下接空腸兩者在結構上相互移行,在腸外以屈氏韌帶為界,這里也是上消化道的下界。

2、空腸與回腸結構上相互移行並無明確界限(兩者同屬小腸),小腸與大腸相接交界處為回盲部,在盲腸腔內可見回盲瓣,此為兩者交界,也是中下消化道分界;

3、剩下的是下消化道包括盲腸結腸直腸肛管四者組織結構相似界限不清,肛門處以齒狀線為界與皮膚分界,這也是消化道的結尾。

(6)消化道壺腹部在哪個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上消化道的功能:

上消化道由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腸組成。

1、口腔:由口唇、頰、齶、牙、舌和口腔腺組成。口腔受到食物的刺激後,口腔內腺體即分泌唾液,嚼碎後的食物與唾液攪和,借唾液的滑潤作用通過食管,唾液中的澱粉酶(Amylase)能部分分解碳水化合物。

2、咽: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道。咽依據與鼻腔、口腔和喉等的通路,可分為鼻咽(部)、口咽(部)、喉咽(部)三部。

咽的主要功能是完成吞咽這一復雜的反射動作。

3、 食管(食道):食管(道)是一長條形的肌性管道,全長約25~30厘米。食管(道)有三個狹窄部,這三個狹窄部易滯留異物,也是食管癌的好發部位。

食管(道)的主要功能是運送食物入胃,其次有防止呼吸時空氣進入食管,以及阻止胃內容物逆流入食管(道)的作用。

4、胃:分為賁門、胃底、胃體和胃竇四部分,胃的總容量約1000~3000毫升。胃壁粘膜中含大量腺體,可以分泌胃液,胃液呈酸性,pH值(酸鹼度)通常在pH2.0到pH3.0之間波動,有的時候可能會達到pH1.0。

胃酸的主要成分有鹽酸、鈉、鉀的氯化物、消化酶、粘蛋白等。胃液的作用很多,其主要作用是消化食物、殺滅食物中的細菌、保護胃粘膜以及潤滑食物,使食物在胃內易於通過等。

胃的主要功能是容納和消化食物。由食管進入胃內的食團,經胃內的機械性消化(Mechanical Digestion)和化學性消化(Chemical Digestion)後形成食糜(Chyme),食糜藉助胃的運動逐次被排入十二指腸。

5、十二指腸:為小腸的起始段。長度相當於本人十二個手指的指幅(約25~30厘米),因此而得名。十二指腸呈C型彎曲,包繞胰頭,可分為上部、降部、下部和升部四部分。

其主要功能是分泌粘液、刺激胰消化酶與膽汁的分泌,為蛋白質的重要消化場所等。

下消化道的功能:

下消化道由空腸、回腸和大腸組成。

1、空腸、回腸:空腸起自十二指腸空腸曲,下連回腸,回腸連接盲腸。空腸、回腸無明顯界限,空腸的長度佔全長的2/5,回腸佔3/5,兩者均屬小腸。空腸、回腸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食物。

2、大腸:大腸為消化道的下段,包括盲腸、闌尾、結腸和直腸四部分。成人大腸全長1.5米,起自回腸,全程形似方框,圍繞在空腸、回腸的周圍。

大腸的主要功能是進一步吸收水分和電解質,形成、貯存和排泄糞便。

⑺ 女人的直腸在哪個位置示意圖

人體的直腸其實就在肛門之內,它與肛門相連,上面是乙狀結腸部分,是大腸的最末一段,因為是相對垂直向下的,所以被稱為直腸。

直腸與小骨0盆腔臟器的毗鄰關系男女不同,男性直腸的前面有直腸膀胱凹、精囊、輸精管壺腹、前列腺、輸尿管盆部;女性則有子宮、陰道、陰道後穹、直腸子宮凹、子宮陰道隔。因此,臨床指診時,經肛門可觸查前列腺和精囊腺或子宮和陰道等。

(7)消化道壺腹部在哪個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解剖結構

其行程不是直線而有幾個彎屈,它有三條橫皺襞,其中兩條在左,一條在右,高度不同,從下面看來三個皺襞互相掩疊,圍直腸一周,支載糞塊。

直腸近肛門的一段擴大成為直腸壺腹,裡面有垂直皺襞6~10條名肛柱,肛柱上面有靜脈叢。直腸終於肛門。肛門有肛門外括約肌及肛門內括約肌。肛門外括約肌是隨意肌,屬會陰肌。肛門內括約肌是腸內環肌加厚而成,屬平滑肌,其作用是於大便臨完結的時候徹底清除殘存在肛門管里的廢物。

直腸指在第3腰椎體前方起自乙狀結腸,沿骶、尾骨前面下行,穿過盆膈移行於肛管的一段腸管為直腸。直腸是消化管位於盆腔下部的一段,全長10~14cm。直腸並不直,在矢狀面上形成兩個明顯的彎曲,即直腸骶曲和直腸會陰曲。在冠狀面上也有3個突向側方的彎曲,但不恆定,一般中間較大的一個凸向左側,上下兩個凸向右側。當臨床進行直腸鏡、乙狀結腸鏡檢查時,應注意這些彎曲部位,以免損傷腸壁。

⑻ 壺腹癌是哪個部位

胰腺癌特別是胰頭癌和壺腹癌的症狀十分相似,曾經有人將胰頭癌、Vater壺腹癌、膽總管下端癌和近十二指腸乳頭的癌統稱為壺腹周圍癌。但以後發現胰頭癌和其他3種癌在生物學特性、疾病的轉歸方面有很大的區別,又將其分出,兩者外科治療的效果差異較大,手術前的鑒別診斷有很重要的意義,以利於制定方案、判斷預後。胰腺癌的手術切除率較低,一般在5%~25%之間,而發病率較高,其病死率和發病率幾乎接近;而壺腹癌的發病率略低於胰腺癌,雖然兩者手術方式相同,但壺腹癌手術切除率明顯要高。其5年生存率為40%~60%,說明壺腹癌的預後要好得多,因而有必要鑒別胰腺癌和壺腹癌。胰頭和壺腹部的位置鄰近,臨床症狀相似。一般來說,胰腺癌和壺腹癌早期引起的腹痛都是進食後脹痛不適。胰腺癌的黃疸呈進行性加重,壺腹癌引起的黃疸可因腫瘤或腫瘤組織局部壞死而減輕,黃疸會時輕時重,部分患者可完全消退。對於消化道症狀來說,胰腺癌患者的體重減輕較明顯,這是由於膽管和胰管的阻塞引起的,而壺腹癌的這類消化道症狀相對要輕一點,這可能是由於膽管和胰管梗阻不完全,而且壺腹癌可因為腫瘤局部壞死、出血引起失血性貧血,有時出現黑便,而胰腺癌只有在癌腫侵犯十二指腸後才出現這類症狀。其次,在影像學診斷方面,ERcP能鑒別胰腺癌和壺腹癌,並於直視下活檢;PTCD檢查時胰頭癌的梗阻部位較高,在膽總管的十二指腸壁內段,壺腹癌的梗阻部位在膽管的遠端;還有CT、B超會發現壺腹癌的胰頭不大,有時可看到擴張的膽管。葯物治療:中醫作為治療腫瘤的主要手段,經過各方面專家的大量臨床實驗,研製成功大量的國葯准字腫瘤新葯,其中胰腺癌方面針對性的葯物有:慈丹膠囊、 消癌平片、西黃丸等,在臨床上應用越來越廣泛,取得了很好的治療效果。

⑼ 胃的球部球後和降部在哪個位置

十二指腸。

十二指腸為小腸中長度最短、管徑最大、位置最深且最為固定的部分。

十二指腸除始、末兩端被腹膜包裹,較為活動之外,其餘大部分均為腹膜外位器官,被腹膜覆蓋而固定於腹後壁。因為它既接受胃液,又接受胰液和膽汁,所以十二指腸的消化功能十分重要。

(9)消化道壺腹部在哪個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十二指腸壁粘膜:

1、上皮:為單層柱狀上皮,主要由柱狀細胞構成,含少量的杯狀細胞和內分泌細胞.游離面有薄層染紅色線狀結構為紋狀緣。

2、固有層:為結締組織,含大量腸腺,豐富的毛細血管,毛細淋巴管,神經,散在的平滑肌細胞及淋巴組織.小腸腺為單管狀腺,開口於相鄰的絨毛之間,腺上皮與絨毛上皮相連,細胞構成與小腸上皮相似,小腸腺底部有成群分布的潘氏細胞。在標本上不易看到。

3、粘膜肌層:為平滑肌,肌細胞的切面是否一樣如何排列小腸絨毛:為固有層和上皮共同凸向腸腔形成的葉狀結構,游離在腸腔內的團狀結構是絨毛的橫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