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曹操墓到底在哪裡
曹操墓即安陽高陵,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安豐鄉西高穴村,在曹操王都鄴北城西12公里處。據《三國志》等史料記載,220年曹操卒於洛陽,靈柩葬在鄴城的西門豹祠以西丘陵中。
2009年12月27日,經中國考古學界一致確認,國家文物局最終認定,經考古發掘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安豐鄉西高穴村南的高陵墓主為曹操。2010年6月11日,安陽曹操高陵入選「200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首。
2013年5月,曹操高陵成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6月,曹操高陵及鄴城遺址入圍國家文物局和財政部批準的《大遺址保護「十二五」專項規劃》。國家文物局表示,「曹操高陵的考古發掘、學術認定和研究成果公布等程序,符合考古工作規程」。
2018年3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發布曹操高陵2016-2017年度考古發現,曹操遺骸基本被確認。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曹操墓
㈡ 眼球各部分的名稱(圖)
眼球各部分的名稱如圖所示:
眼球是視器的主要部分,位於眶內,後端由視神經連於間腦。
眼球為一多層的膜性囊結構,按照解剖位置可以分為外層(包括角膜、鞏膜),中層(包括虹膜、睫狀體、脈絡膜),內層(包括視網膜、脈絡膜毯)。
眼球的內容物包括房水、晶狀體、玻璃體、虹膜角膜角。
(2)脈絡在哪個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眼睛是人類感官中最重要的器官,由眼球、視路和眼附屬器三部分組成,主要部分是眼球。
眼睛的三大功能分別是視覺功能、傳遞功能、感知功能。眼球和視路完成視覺功能,眼附屬器能使眼球運動並對眼球起保護作用。
眼睛是人類感官中最重要的器官,大腦中大約有80%的知識都是通過眼睛獲取的。讀書認字、看圖賞畫、看人物、欣賞美景等都要用到眼睛。眼睛能辨別不同的顏色和亮度的光線,並將這些信息轉變成神經信號,傳送給大腦。
人眼是望遠鏡放大倍數的基準,就是說放大倍數是1,口徑就是人眼瞳孔的大小,它隨著光照強度的變化而變化,一般在2到7毫米之間波動。
㈢ 脈絡膜的位置
脈絡膜包圍整個眼球的後部,前起於鋸齒緣,和睫狀體扁平部相連,後止於視盤周圍。脈絡膜和鞏膜聯系疏鬆,二者之間存有潛在性間隙叫脈絡膜上腔;但和視網膜色素上皮層則連接緊密,這樣便於光信號快速傳遞到視神經處。
㈣ 任督二脈
大哥,你有點走火入魔了!
敢問下,你知道任督兩脈在哪裡嗎?
我可以告訴你,想打通任督兩脈不是那麼容易的。這兩條脈絡分別位於我們身體正中央的前後方,任脈在前,督脈在後。我從一本書上看過,普通人是可以打通這兩條脈絡的,只不過沒那麼容易。因為這兩條脈絡集中了我們人體幾乎所有的器官穴位,只要打通這兩條脈絡,讓這兩條經絡氣血充盈、暢通,人體自然就會百病不侵。所以金庸老爺子寫小說還是有點依據的,可見金老爺子對中醫很是精通。
不過要打通,並非易事。平時要注意修身,練點強身通經的氣功。還有就是要注重時辰與身體的關系,即天有四時,每個季節對身體如何保養都有大學問;一天之內,哪個時間里鍛煉那根筋脈都是有科學依據的,這些都不可亂來,否則對身體有百害而無一利。裡面道道多了,你最好找個氣功專家、行家問問。
㈤ 人體穴位共有多少分別在那裡
穴道位於「經絡」——能量的通路上。而人體中,五臟六腑「正經」的經絡有12條(實際上,左右對稱共有24條)。另外,身體正面中央有「任脈」,身體背面中央有「督脈」,各有一條特殊經絡,縱貫全身。這14條經絡上所排列著的人體穴道,稱為「正穴」,全部共有365處。 僅僅如此,便是個相當可觀的數目了,更何況其他的地方也有穴道。經絡以外的人體穴道,稱為「正穴」,後來又陸續發現了「新穴」,這些穴道若全包括,人體穴道的總數遠超過1000個。 主要跟你講一下人體的要害穴位吧。 一、頭頸部位要害穴(共9個) 1、百會穴 位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的交點處。 經屬:為督脈,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被擊中腦暈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頭前部入發際五分處。 經屬:為督脈、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之會穴。被擊中後頭暈、腦脹。 3、太陽穴 位置:在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後約一寸凹處。 經屬:奇穴,被點中後頭昏、眼黑耳鳴。 4、耳門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跡前、張口呈現凹陷處。 經屬:為手少陽三焦經。被點中後,耳鳴頭暈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內眥角上方0.1寸處。 經屬:為足太陽膀胱經。為手足太陽、足陽明、陽蹺、陰蹺五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溝偏上(溝下沿上量2/3處) 經屬:屬督脈,為手、足陽明,督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暈眼昏。 7、啞門穴 位置:在頂部後正中線上,第一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後發際凹陷處) 經屬:為督脈、系督脈與陽維脈之會穴,被點中後,沖擊延髓中樞,失啞、頭暈、倒地不省人事。 8、風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處與乳突之間,在當斜方肌和胸鎖乳突之間取穴。 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足少陽陰維之會。被擊中後,沖擊延髓中樞,暈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結旁開1.5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被點中後氣滯血淤、頭暈。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個) 1、膻中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兩乳頭中間。 經屬:任脈,是足太陰、少陰,手太陽、少陽;任脈之會。氣會膻中心包募穴。被擊中後,內氣漫散,心慌意亂,神志不清。 2、鳩尾穴 位置:位於臍上七寸,劍突下半寸。 經屬:任脈,系任脈之絡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及肝、膽,震動心臟,血滯而亡。 3、巨闕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臍上六寸處。 經屬:任脈、繫心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膽、震動心臟而亡。 4、神闕穴 位置:位於臍窩正中。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膀胱,傷氣,身體失靈。 5、氣海穴 位置:位於體前正中線,臍下1寸半。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肋間,破氣血淤,身體失靈。 6、關元穴 位置:位於臍下三寸處。 經屬:任脈、系三陰、任脈之會,小腸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下動、靜脈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氣滯血淤。 7、中極穴 位置:體前正中線,臍下4寸。 經屬:任脈、系足三陰、任脈之會,膀胱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神經震動乙結腸,傷氣機。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恥骨聯合上緣上方凹陷處。 經屬:任脈,系足厥陰肝經與任脈之餘。擊中後,傷周天氣機,氣滯血淤。 9、鷹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線第三肋間玉堂穴旁開四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胸前神經及動、靜脈,震動心臟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動脈充血破氣。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直下一肋間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左側內為心臟。擊中後,沖擊心臟,休克易亡。 12、期門穴 位置:位於乳下兩肋間當第六肋間。 經屬:屬肝經,肝之募穴。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擊中後,沖擊肝、脾,震動膈肌、氣滯血淤。 13、章門穴 位置:在腋中線,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時正當肘尖盡處。 經屬:足厥陰肝經,系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肝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臟或脾臟,破壞膈肌膜,阻血傷氣。 14、商曲穴 位置:位於腹中部當任脈、下脘穴的外側五分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系足少陰與沖脈之會。擊中後,沖擊肋神經和腹壁動脈、震動腸管,傷氣滯血。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個) 1、膻中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兩乳頭中間。 經屬:任脈,是足太陰、少陰,手太陽、少陽;任脈之會。氣會膻中心包募穴。被擊中後,內氣漫散,心慌意亂,神志不清。 2、鳩尾穴 位置:位於臍上七寸,劍突下半寸。 經屬:任脈,系任脈之絡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及肝、膽,震動心臟,血滯而亡。 3、巨闕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臍上六寸處。 經屬:任脈、繫心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膽、震動心臟而亡。 4、神闕穴 位置:位於臍窩正中。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膀胱,傷氣,身體失靈。 5、氣海穴 位置:位於體前正中線,臍下1寸半。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肋間,破氣血淤,身體失靈。 6、關元穴 位置:位於臍下三寸處。 經屬:任脈、系三陰、任脈之會,小腸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下動、靜脈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氣滯血淤。 7、中極穴 位置:體前正中線,臍下4寸。 經屬:任脈、系足三陰、任脈之會,膀胱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神經震動乙結腸,傷氣機。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恥骨聯合上緣上方凹陷處。 經屬:任脈,系足厥陰肝經與任脈之餘。擊中後,傷周天氣機,氣滯血淤。 9、鷹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線第三肋間玉堂穴旁開四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胸前神經及動、靜脈,震動心臟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動脈充血破氣。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直下一肋間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左側內為心臟。擊中後,沖擊心臟,休克易亡。 12、期門穴 位置:位於乳下兩肋間當第六肋間。 經屬:屬肝經,肝之募穴。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擊中後,沖擊肝、脾,震動膈肌、氣滯血淤。 13、章門穴 位置:在腋中線,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時正當肘尖盡處。 經屬:足厥陰肝經,系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肝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臟或脾臟,破壞膈肌膜,阻血傷氣。 14、商曲穴 位置:位於腹中部當任脈、下脘穴的外側五分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系足少陰與沖脈之會。擊中後,沖擊肋神經和腹壁動脈、震動腸管,傷氣滯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個)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開1.5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第三脅動、靜脈和神經,震動心肺、破氣機。 2、厥陰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經屬: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心、肺,破氣機、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於第五胸椎棘突、旁開1.5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心臟,破血傷氣。 4、腎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腎臟,傷氣機,易截癱。 5、命門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與第三腰椎棘突之間。 經屬:督脈。擊中後,沖擊脊椎破氣機,易截癱。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三寸處(命門旁開三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腰動、靜脈和神經,震動腎臟,傷內氣。 7、氣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開1.5寸處。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腎臟,阻血破氣。 8、尾閭穴 位置:位於尾骨端與肛門之間 經屬:督脈、督脈之絡穴,別走任脈。擊中後,阻礙周天氣機,丹田氣機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個)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與肩峰連線三中點,肩部最高處。 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少陽、足少陽、足陽明與陽維脈之會。擊中後,半身麻木。 2、太淵穴 位置:仰掌、腕橫紋之撓側凹陷處。 經屬:手太陰肺經。肺之原穴,百脈之會。擊中後,陰止百脈,內傷氣機。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足陽明之脈所入為合。擊中後,下肢麻木、不靈。 4、三陰交穴 位置:在內踝尖直上三寸,脛骨後緣。 經屬:足太陽脾經,系足太陰、厥陰、少陰之會。擊中後,下肢麻木,失靈,傷丹田氣。 5、湧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處,當屈足趾時出現凹陷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擊中後,傷丹田氣,氣機不能上升,破輕功。 總之,以上36個要害穴,被點中後,都有性命危險,但初傷時,可能感覺不大,但後果嚴重,凡被點中者,不可輕視。
採納哦
㈥ 任督二脈在什麼位置
任督都是中醫理論中的經脈:
任脈:從下頜的承漿穴到下體的會陰學
圖:http://images.fx120.net/UploadFiles/2004119111416819.jpg
督脈:從口部的齦交穴到背部最下的長強穴
圖:http://images.fx120.net/UploadFiles/2004119104728633.gif
任督兩脈原屬於奇經八脈,因具有明確穴位,醫家將其與十二正經脈合稱十四正經脈。任脈主血,為陰脈之海;督脈主氣,為陽脈之海。也就是說,任督兩脈分別對十二正經脈中的手足六陰經與六陽經脈起著主導作用,當十二正經脈氣血充盈,就會流溢於任督兩脈;相反的,若任督兩脈氣機旺盛,同樣也會循環作用於十二正經脈,故曰:「任督通則百脈皆通」。至於「打通任督二脈」,可從中醫與道家導引養生的角度分別探討。中醫的觀點可從《靈樞.營氣篇》的敘述,了解十二經脈與任督兩脈的循環次第。經脈的流注從肺經開始,依次循環到肝經;再由肝經入胸,上行經前額到頭頂,再沿督脈下行至尾閭,經陰器而通任脈上行,然後再迴流注入肺經。《營氣篇》說:「此營氣之所行,逆順之常也。」這是醫經所述,任督之氣在人體運行的自然規律。由此可以理解,就正常人而言,任督兩脈本來就是通的,何須打通任督二脈?以道家導引養生的觀點,所謂「通任督」也就是通三關(尾閭、夾脊、玉枕)、行「周天」運轉之意。道書《太平經》認為,人的壽命極限為上壽一百二十歲,只要以導引內丹的訓練,從「逆」的方向上奪天地之造化,凝練精、氣、神,提高生命品質,就可挑戰年壽極限。所謂「逆」,是指督脈由會陰起經背脊三關而達頭頂百會,再由身前任脈而下丹田,此稱為周天,正好與上述醫家所提的經脈循行途徑相反。道家藉由小周天的行氣鍛贊,將先天之精與後天之氣(水榖精微)結合凝練成「」,而稱為「葯」,此即練精化,又為「初關」;爾後再進入大周天練氣化神階段,謂之「中關」;最後再進入大定階段,達「上關」之練神還虛,而入道體。其中周天的運行以任督兩脈為主,這種後升前降的機制,稱為升陽火而降陰符,即為打通任督二脈。初關為九月關、中關為十月關、上關為九年關,可見修練之不易。不過,這個修練脈絡,卻清楚標示從身體到心靈、從有形到無形、從物質到靈性的質變過程,是具體可循的。至於藉外力「打通任督二脈」的可能性,經典中雖確實可見內功深厚的道士「布氣」之說,即發放外氣為人治病,但除了武俠小說,正典中未曾見到以外氣打通任督二脈之說。布氣治病,是在當時醫學環境條件下,面對疾病的無奈對策;當今醫療科技已百倍於布氣之功效,若說藉由外力就能輕易打通任督二脈,應屬誇張之詞。醫家與道家對任督兩脈行徑的說法,就我個人練功的心得,其差異可從順腹式呼吸與逆腹式呼吸的鍛贊區隔。經書說「順成人,逆成仙」,即督脈上行而任脈下行。只要練法得要,行功者斡旋人體原氣,女子以練任脈為主,盈其血,男子以練督脈為主,盈其氣;並從「調心」、「入靜」著手,河車倒轉,而使身形固養,任督兩脈氣機通暢,所謂性命雙修,即此是也。
㈦ 脈絡叢在哪個部位
在腦室的一定部位,軟腦膜及其上的血管與室管膜上皮共同構成脈絡組織,其中有些部位血管反復分支成叢,連同其表面的軟腦膜和室管膜上皮一起突入腦室形成脈絡叢,為產生腦脊液的主要結構。
側腦室脈絡叢產生的腦脊液經室間孔進入第三腦室,與第三腦室產生的腦脊液匯合經中腦水管進入第四腦室
㈧ 人體最主要的脈絡是那兩個
十二經脈
一、名稱分類
十二經脈對稱地分布於人體的兩側,分別循行於上肢或下肢的內側或外側,每一經脈分別屬於一個臟或『個腑,因此,十二經脈中每一經脈的名稱,包括手或足、陰或陽、臟或腑三個部分。手經行於上肢,足經行於下肢;陰經行於四肢內側,屬臟,陽經行於四肢外側,屬腑。
十二經脈分類表:
陰經(屬臟)
陽經(屬腑)
循行部位(陰經行於
內側,陽經行於外側)
手
太陰肺經
陽明大腸經
上
肢
前部
厥陰心包經
少陽三焦經
中部
少陰心經
太陽小腸經
後部
足
太陰脾經』
陽明胃經
下
肢
前部
厥陰肝經』
少陽膽經
中部
少陰腎經
太陽膀胱經
後部
二、、走向、交接、分布、表裡關系及流注次序
1、走向和交接規律
十二經脈的走向和交接是有一定規律的。《靈樞·逆順肥瘦》說:「手之三陰,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即:手三陰經從胸腔走向手指末端,交手三陽經;手三陽經從手指末端走向頭面部,交足三陽經;足三陽經從頭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足三陰經;足三陰經從足趾走向腹、胸腔,交手三陰經,這樣就構成一個「陰陽相貫,如環無端」的循環徑路。
手足陰陽經脈走向交接規律示意圖:
...
2、分布規律
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分布也有一定規律。在四肢部,陽經分布於四肢的外側面,陰經分布於四肢的內側面。外側分三陽,內側分三陰,大體上,陽明、太陰在前緣,太陽、少陰在後緣,少陽、厥陰在中線。在頭面部,陽明經行於面部、額部;太陽經行於面頰、頭項及頭後部;少陽經行於頭側部。在軀幹部,手三陽經行於肩胛部;足三陽經則陽明經行於前(胸、腹部),太陽經行於後(背、腰部),少陽經行於側面。手三陰從腋下走出,足三陰經均行於腹部。循行於腹部的經脈,自內向外的順序為足少陰、足陽明、足太陰、足厥陰。
人體經絡分布示意圖:
...
3、表裡絡屬關系
手足三陰、三陽,通過經別和別絡互相溝通,組合成六對「表裡相合」關系。手陽明大腸經與手太陰肺經為表裡;手少陽三焦經與手厥陰心包經為表裡;手太陽小腸經與手少陰心經為表裡;足陽明胃經與足太陰脾經為表裡;足少陽膽經與足厥陰肝經為表裡;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陰腎經為表裡。在循環路線上,凡是有表裡關系的兩條經脈,均在四肢末端交接,行於四肢內外兩個側面的相對位置。由於手足陰陽十二經脈存在著這種表裡關系,所以在生理上是互相配合,在病理上也是互相影響的。
互為表裡的陰經與陽經在體內有絡屬關系,即陰經屬臟絡腑,陽經屬腑絡臟。如手太陰肺經屬肺絡大腸,手陽明大腸經屬大腸絡肺;足陽明胃經屬胃絡脾,足太陰脾經屬脾絡胃;手少陰心經屬心絡小腸,手太陽小腸經屬小腸絡心;足太陽膀胱經屬膀胱絡腎,足少陰腎經屬腎絡膀胱;手少陽三焦經屬三焦絡心包,手厥陰心包經屬心包絡三焦;足少陽膽經屬膽絡肝,足厥陰肝經屬肝絡膽。十二經脈的表裡絡屬關系,不僅由於表裡的兩條經脈的銜接而加強了聯系,而且由於相互絡屬於同一臟腑,因而使相為表裡的臟腑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協調配合,在病理上也相互影響,如心火可下移小腸等。在治療上亦相互為用,相為表裡絡屬的兩條經脈的俞穴可交叉使用,如脾經的穴位可用以治療胃或胃經的疾病。
4、流注次序
十二經脈分布在人體內外,經脈中的氣血運行是循環貫注的,從手太陰肺經開始,依次傳至足厥陰肝經,再傳至手太陰肺經,首尾相貫,如環無端。
㈨ 中醫說的脈絡跟西醫講的神經是一樣的嗎
中醫學的經絡有:奇經八脈: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
十二經脈: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手劂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劂陰肝經,足少陽膽經
十二經別:是十二正經離、入、出、合的別行部分,是正經別行深入體腔的支脈
十二經筋:起始於四肢末端,結聚於關節、骨骼部,走向軀干頭面。行於體表,不入內臟
人體之精氣是通過經絡來通達全身,五臟六腑藏精以濡養全身各臟腑及組織的生長發展,以供人體的成長發育。
而西方醫學所講的神經是一種反射,以腦為總司令,總司全身所有的神經末稍都是由大腦來控制的,從來反應出身體各部位如遇到信息的時候就會通過神經反射傳送到大腦,通過大腦作出反應,再反回到出發點,如遇到針刺,就會收縮那個部位。
如果你感覺不到氣體在游戲,那血液是怎麼運行的?就單純是心的收縮來完成的嗎?如果沒有其它臟腑的參與,能完成血的運輸嗎?
還有對說中醫是懸念是迷信的那位大俠說幾句:承認西醫的准確率高,但西醫是靠儀器,查的是已病之人,也就是說在沒有特大(注意是特大的)病的情況下是查不出來的;比較頭暈,迷糊,心悶,周身不舒服,手腳熱或涼,月經不調(就說陰道有炎症,吃葯就好,不吃就不行)這些是儀器查不出來的。以CT、 X光反映出來的一個象,是能看到當時的情況,但能知道患的病情是向好的方向還是壞的方向發展嗎,答也得,不過得過段時間再照一次,如果是向好的方向發展,其間的葯錢白花了,如果向壞的方向發展,再照出來就晚期了,就得手術。而中醫靠的是醫術,查未病,也就是說,但身體還未出現異常的時候就能查出來,西醫儀器能嗎?
中醫與西醫的區別在於:中醫是治未病,以預防為主。而西醫是治已病,以手術吃葯為主。不否認他科技發達
哪個瘤,哪個癌,哪個骨突出,刺不是查出就晚期?你可以不信中醫學,但不抵毀中國的傳統歷史文化。
㈩ 腿上有幾條筋絡,它們分別對應的位置
6條3陽3陰 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
人體腿部常用穴位:
膝眼穴、血海穴、足三里、百里穴、委中穴、三陰交、陽陵泉、復溜穴、解溪穴、陰陵泉、陰谷穴、梁丘穴、承山穴。
經絡是運行氣血、聯系臟腑和體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體功能的調控系統。穴位學名腧穴。也叫穴、穴道。腧穴是人體臟腑經絡氣血輸注出入的特殊部位。
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它們的循行方向均由足部經過下肢內側、腹部抵止於胸部。
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它們的循行方向均由頭部經過軀幹部、下肢外側抵止於足部。以及奇經八脈中的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
(10)脈絡在哪個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經絡學說是古老中國醫學的一部分,在中醫理論中佔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該學說認為人體經絡分為經脈、絡脈,以及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
經脈又分為正經(十二條,稱為『十二經脈』)和奇經(八條,稱為『奇經八脈』)。
絡脈又分為浮絡(體表部位的脈絡);別絡(較大,共十五條,其中『十二經脈』與任,督二脈各一支別絡,再加上脾之大絡,共十五支,合稱『十五別絡』);孫絡(絡脈最細小的分支)。
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醫書中就有關於經絡系統的詳細記載,其中尤以《內經》為最。古代醫學一般把經絡看作運行血氣通道,維系體表之間、內臟之間以及體表與內臟之間的樞紐,人體內外溝通的渠道。
但至於經絡究竟是人體的什麼結構,它的本質又是什麼等問題,千百年來,盡管歷代無數醫家對此窮究細考,卻始終沒有作出令人滿意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