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松果體屬於
松果體位於人體的大腦中,屬於一種內分泌器官。
人類松果體為長(5~8)mm、寬(3~5)mm的灰紅色橢圓形小體,重(120~200)mg,其發育在7~8歲時達到頂峰。
松果體位於間腦頂部,韁連合與後連合之間,四疊體上方的凹陷內,位於第三腦室頂,故又稱為腦上腺。
簡介
松果體的血管豐富,其血流量僅次於腎臟,由左、右脈絡膜後動脈分支的微動脈穿入松果體被膜,走行於結締組織之間,然後形成毛細血管網,經靜脈匯集起來穿出被膜構成松果體奇靜脈,最終注入大腦大靜脈。
松果體的神經來自外周神經纖維,包括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連合神經和肽類神經。
② 松果體是人身上哪個部位
松果體位置在人腦百會穴之下,雙眉之間,印堂之後深處,西醫言松果體,道家言天眼,又稱作泥丸宮。
為什麼開發松果體?除了生物學的激素調節、睡眠、神經、延緩衰老等意義上之外,松果體一般認為與神秘學,玄學,超自然智慧有關,也就是說這樣的人在占卜、通靈、靈修等方面比較有天賦,我們也經常說,小孩直覺很強,能感知到我們看不到的信息,人在七歲後的松果體就開始退化。因此,我們開發松果體,更重要的可以提高靈感、直覺力和創造力。
當今醫學研究表明:人的松果體能合成、分泌多種生物膠和肽類物質,主要是調節神經的分泌和生殖系統的功能,而這種調節具有很強的生物節律性,並與光線的強度有關。松果體細胞交替性地分泌褪黑激素和5-羥色胺,有明顯的晝夜節律,白晝分泌5-羥色胺,黑夜分泌褪黑激素,褪黑激素可能抑制促性腺激素及其釋放激素的合成與分泌,對生殖起抑製作用
近代科學界又證實,松果體的細胞原形和視網膜的感官細胞大部分是相同的,更證實了人類不但有外五覺(視、聽、味、嗅、觸),同時具有相同的內五覺,人是藉著松果體『看見』腦中的影像,包括在幻想和夢中『看見』都同樣是松果體的作用。如今科學界和宗教界都一致認同:松果體就是肉體、意識、靈魂和宇宙能量場連接的唯一途經。
在全腦開發理論中,松果體能夠將大腦皮層傳遞來的電信號轉換成圖像信號來顯示出來。很多人以為右腦負責想像能力,其實是錯誤的,圖像想像是松果體的機能。右腦負責存儲和圖像有關的信息,在這種意義上來說,右腦相當於一個負責存儲圖像信息的電腦硬碟一樣,松果體則將分布在右腦視覺區的信息整合起來變成圖像的信息來顯示。
③ 什麼是松果體
松果體是一個位於脊椎動物腦中的小內分泌腺體,位於上丘腦。
人類松果體為長(5~8)mm、寬(3~5)mm的灰紅色橢圓形小體,重(120~200)mg,其發育在7~8歲時達到頂峰。松果體位於間腦頂部,韁連合與後連合之間,四疊體上方的凹陷內,位於第三腦室頂,故又稱為腦上腺,其一端借細柄與第三腦室頂相連,第三腦室凸向柄內形成松果體隱窩。
生理功能:
1、分泌褪黑素,抑制垂體促卵泡激素和黃體生成素的分泌,並分泌多種具有很強的抗促性腺激素作用的肽類激素,從而有效地抑制性腺的活動和兩性性徵的出現。若松果體受到破壞,則會出現早熟和生殖器官過度發育。
2、分泌低血糖因子,其作用時間比胰島素長,可達24小時。
3、松果體的活動顯示出明顯的周期性,一晝夜中褪黑素的分泌量隨光照而減少,隨黑暗而加多,據研究這可能影響睡眠和醒覺等活動。此外,松果體的活動還呈現月、季、年的周期,科學家們認為松果體可能通過這種方式向中樞神經系統發出「時間信號」,從而影響機體的「生物鍾」。
解剖學
松果腺細胞在很多非哺乳類的脊椎動物中非常地像眼睛的感光細胞。一些演化生物學家相信脊椎動物的松果體細胞與視網膜細胞共有一個同樣的演化原型。
在一些脊椎動物中,曝曬在光線下可以啟動在松果體內的酵素連鎖反應以校正晝夜節律。
一些早期的脊椎動物的顱骨化石有松果體孔。這與生理學中例如像七鰓鰻和喙頭蜥的現代「活化石」以及一些其他的脊椎動物所擁有的顱頂眼或所謂的「第三隻眼」有關,而在這些動物之中的一部分的顱頂眼具有感光功能。第三隻眼的存在代表著演化早期的視覺感受途徑。
在喙頭蜥內的第三隻眼結構與角膜、晶狀體和視網膜類似,雖然其結構相似度還比較接近章魚而非脊椎動物的視網膜。其不對稱的整體由偏向左邊的「眼」及偏向右邊的松果體囊組成。「在含哺乳動物在內的失去顱頂眼的動物,松果囊被保留下來並壓縮成松果體的形式。」
不像許多哺乳動物大腦的其餘部分,松果體並未被血腦障壁系統所隔離。它甚至擁有充沛的血流,僅次於腎。
化石很少保留軟質的解剖結構。大約已有九千萬年歷史的俄羅斯梅羅瓦卡(Melovatka)鳥的大腦是個例外,並展現了一個遠超過預料之外的顱頂眼與松果體。
在人類與其他的哺乳動物之中,從眼睛經由視網膜下丘腦路徑系統到視叉上核與松果體的光線訊號對於晝夜節律是必須的。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松果體
④ 松果體位於哪個位置
松果體位於間腦頂部,韁連合與後連合之間,四疊體上方的凹陷內,位於第三腦室頂,故又稱為腦上腺,其一端借細柄與第三腦室頂相連,第三腦室凸向柄內形成松果體隱窩。
人類松果體為長5-8mm、寬3-5mm的灰紅色橢圓形小體,重120-200mg,其發育在7-8歲時達到頂峰。松果體表面被以由軟腦膜延續而來的結締組織被膜,被膜隨血管伸入實質內,將實質分為許多不規則小葉,小葉主要由松果體細胞、神經膠質細胞和神經纖維等組成。
⑤ 松果體在哪裡具體在什麼部位
依託人腦百會穴之下,雙眉之間,印堂之後深處,西醫言松果體,道家言天眼,佛家言識海的這么一處地方。煉氣有成者每日以氣溫養之,久而能視人身之氣,人有五臟六腑,各屬五行,開竅於五官,氣華於面,因此能望其表而知其里,氣機交感,因此能望其色而斷其病。
松果體(pineal body)(conarium)[kEJ`neErIEm]位於中腦前丘和丘腦之間。為一紅褐色的豆狀小體。為長5~8mm,寬為3~5mm的灰紅色橢圓形小體,重120~200mg,位於第三腦室頂,故又稱為腦上腺(epiphysis),其一端借細柄與第三腦室頂相連,第三腦室凸向柄內形成松果體隱窩。松果體表面被以由軟腦膜延續而來的結締組織被膜,被膜隨血管伸入實質內,將實質分為許多不規則小葉,小葉主要由松果體細胞(pinealocyte)、神經膠質細胞和神經纖維等組成。松果體細胞是松果體內的主要細胞。在HE染色標本中,細胞為圓形或不規則形。核大,圓形、不規則形或分葉狀,著色淺,核仁明顯。胞質呈弱嗜鹼性,含有少量脂滴。在鍍銀染色標本中,松果體細胞形狀不規則,有長短不一的突起,突起末端膨大,常止於血管周圍。電鏡下,細胞質內有粗面內質網,高爾基復合體和小圓形分泌顆粒,顆粒內含有褪黑激素(melatonin)。胞質內還有較豐富的線粒體、游離核糖體和脂滴。細胞膜常與神經末梢形成突觸;在松果體細胞近突觸部可見有突觸帶(synaptic ribbon),突觸帶由中等電子密度高的小棒狀結構及其周圍的小泡組成,其功能不清。神經膠質細胞較少,位於松果體細胞之間。在HE染色標本中,細胞胞體小,形態不規則,細胞核小,染色深。細胞有突起,末端附著在松果體細胞或伸到血管周圍間隙。電鏡下可見胞質內含有豐富的粗面內質網、游離核糖體和微絲等。 在松果體細胞之間還可見到一些圓形、卵圓形或不規則形鈣化顆粒,稱為腦沙(brain sand)。其成分主要為磷酸鈣和碳酸鈣。腦沙一般出現在青春期後,其量隨年齡而增加。腦沙的功能意義尚不清楚,有人認為。腦沙的數量可能反映其過去分泌激素的活動情況。松果體的神經主要來自預交感神經節節後纖維,神經末梢主要止於血管周圍間隙,少量止於松果體細胞之間,有的與細胞形成突觸。松果體的功能尚不十分了解。一般認為,人的松果體能合成、分泌多種生物膠和肽類物質,主要是調節神經的分泌和生殖系統的功能,而這種調節具有很強的生物節律性,並與光線的強度有關。松果體細胞交替性地分泌褪黑激素和5-羥色胺,有明顯的晝夜節律,白晝分泌5-羥色胺,黑夜分泌褪黑激素,褪黑激素可能抑制促性腺激素及其釋放激素的合成與分泌,對生殖起抑製作用。另外,近年來發現,松果體細胞還分泌8-精催產素、5-甲氧色醇、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和抗促性腺因子等,其意義尚待探討。
⑥ 松果體是什麼
有說法,松果體激活可以蒙眼識字,對此,不能全信
松果體(pineal
body)(conarium)[kEJ`neErIEm]位於間腦腦前丘和丘腦之間。為一紅褐色的豆狀小體。為長5~8mm,寬為3~5mm的灰紅色橢圓形小體,重120~200mg,位於第三腦室頂,故又稱為蜂蜜腦上腺(epiphysis),其一端借細柄與第三腦室頂相連,第三腦室凸向柄內形成松果體隱窩。
日本和美國的科學家通過對鳥類松果體的研究證明,鳥類活動的晝夜節律生物鍾位於松果體細胞內,他們發現,鳥類的活動量是受到褪黑激素的抑制的。日本科學家在試驗時,分別取下在12小時明暗交替的條件喂養的雞的松果體加以培養,把它分散成一個個細胞,然後在明和暗的環境中觀察其中合成褪黑激素所需酶的活性,結果證明,每個松果體及其分散了的細胞都有生物鍾作用,它們能記憶明暗的規律,並逐步適應新的規律。美國科學家成功地進行了首例鳥類生物鍾的人工移植,他們在試驗中發現,如將麻雀的松果體摘除,它們活動的晝夜節律就喪失,變得整天活動不停。如把一隻麻雀的松果體移植到另一隻切除了松果體的麻雀上時,活動節律就又恢復了並且和給予松果體的麻雀原先的活動節律相一致。
松果體是約7×4mm2大小的扁錐形小體,位於丘腦後上方,以柄附於第三腦室頂的後部。松果體在兒童時期較發達,一般7歲後逐漸萎縮,成年後不斷有鈣鹽沉著。
松果體的主要激素為褪黑素,屬於吲哚類化合物,其分泌呈現明顯的日周期變化。兩棲類動物褪黑素對其有促使皮膚褪色的作用。對哺乳類已經失去這種作用,褪黑素的生理作用可能通過下丘腦、或直接抑制垂體促性腺激素的分泌,抑制性腺活動,抑制性成熟,防止兒童早熟。
⑦ 松果體東大腦中什麼地方-
松果體是一個小腺體,位於大腦中心位置,以其松果形狀命名。
具體地說,松果體位於間腦頂部,韁連合與後連合之間,四疊體上方的凹陷內,位於第三腦室頂,故又稱為腦上腺,其一端借細柄與第三腦室頂相連,第三腦室凸向柄內形成松果體隱窩。
松果體的主要生理功能,一是分泌褪黑素。褪黑素抑制垂體促卵泡激素和黃體生成素的分泌。若松果體受到破壞,則會出現早熟和生殖器官過度發育。而且褪黑素的分泌量有晝夜變化,隨光照而減少,隨黑暗而增多,能影響睡眠和醒覺等活動。二是分泌低血糖因子。不知道這個東西是干什麼用的。
⑧ 松果體是什麼
松果體(pineal body)(conarium)[kEJ`neErIEm]位於間腦腦前丘和丘腦之間。為一紅褐色的豆狀小體。為長5~8mm,寬為3~5mm的灰紅色橢圓形小體,重120~200mg,位於第三腦室頂,故又稱為蜂蜜腦上腺(epiphysis),其一端借細柄與第三腦室頂相連,第三腦室凸向柄內形成松果體隱窩。松果體表面被以由軟腦膜延續而來的結締組織被膜,被膜隨血管伸入實質內,將實質分為許多不規則小葉,小葉主要由松果體細胞(pinealocyte)、神經膠質細胞和神經纖維等組成。松果體細胞是松果體內的主要細胞。
在HE染色標本中,細胞為圓形或不規則形。核大,圓形、不規則形或分葉狀,著色淺,核仁明顯。胞質呈弱嗜鹼性,含有少量脂滴。在鍍銀染色標本中,松果體細胞形狀不規則,有長短不一的突起,突起末端膨大,常止於血管周圍。電鏡下,細胞質內有粗面內質網,高爾基復合體和小圓形分泌顆粒,顆粒內含有褪黑激素(melatonin)。胞質內還有較豐富的線粒體、游離核糖體和脂滴。細胞膜常與神經末梢形成突觸;在松果體細胞近突觸部可見有突觸帶(synaptic ribbon),突觸帶由中等電子密度高的小棒狀結構及其周圍的小泡組成,其功能不清。神經膠質細胞較少,位於松果體細胞之間。在HE染色標本中,細胞胞體小,形態不規則,細胞核小,染色深。細胞有突起,末端附著在松果體細胞或伸到血管周圍間隙。電鏡下可見胞質內含有豐富的粗面內質網、游離核糖體和微絲等。 在松果體細胞之間還可見到一些圓形、卵圓形或不規則形鈣化顆粒,稱為腦沙(brain sand)。其成分主要為磷酸鈣和碳酸鈣。腦沙一般出現在青春期後,其量隨年齡而增加。腦沙的功能意義尚不清楚,有人認為。腦沙的數量可能反映其過去分泌激素的活動情況。
松果體的神經主要來自預交感神經節節後纖維,神經末梢主要止於血管周圍間隙,少量止於松果體細胞之間,有的與細胞形成突觸。松果體的功能尚不十分了解。一般認為,人的松果體能合成、分泌多種生物膠和肽類物質,主要是調節神經的分泌和生殖系統的功能,而這種調節具有很強的生物節律性,並與光線的強度有關。松果體細胞交替性地分泌褪黑激素和5-羥色胺,有明顯的晝夜節律,白晝分泌5-羥色胺,黑夜分泌褪黑激素,褪黑激素可能抑制促性腺激素及其釋放激素的合成與分泌,對生殖起抑製作用。另外,近年來發現,松果體細胞還分泌8-精催產素、5-甲氧色醇、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和抗促性腺因子等,其意義尚待探討。
⑨ 松果體是在大腦中間
松果體位於間腦頂部,韁連合與後連合之間,四疊體上方的凹陷內,位於第三腦室頂。
人類松果體為長(5~8)mm、寬(3~5)mm的灰紅色橢圓形小體,重(120~200)mg,其發育在7~8歲時達到頂峰,其一端借細柄與第三腦室頂相連,第三腦室凸向柄內形成松果體隱窩。松果體表面被以由軟腦膜延續而來的結締組織被膜,被膜隨血管伸入實質內,將實質分為許多不規則小葉,小葉主要由松果體細胞、神經膠質細胞和神經纖維等組成。
松果體的血管豐富,其血流量僅次於腎臟,由左、右脈絡膜後動脈分支的微動脈穿入松果體被膜,走行於結締組織之間,然後形成毛細血管網,經靜脈匯集起來穿出被膜構成松果體奇靜脈,最終注入大腦大靜脈。
(9)松果腦體在哪個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松果體的結構
人類松果腺在胚胎發育早期即出現,起源於神經外胚層。出生後松果腺細胞停止增生,但體積繼續增大,並增加神經膠質及間質等成分。7~10歲起,松果腺開始退化並逐漸鈣化,形成腦砂(或松果砂),在頭顱X光檢查時往往可見。
據統計,70%的人,松果腺在60歲前均已鈣化。 松果腺血液供應,主要來自後脈絡膜動脈分支。支配松果腺的神經來自頸上神經節。此節發出的交感神經節後纖維隨血管同行,進入松果腺。某些哺乳動物(如猴)的松果腺,可能還有副交感神經分布。這類纖維起源於腦橋上涎核,經岩淺大神經,分支到達松果腺。
生物化學研究的結果證實,哺乳動物的松果腺具有分泌功能。 1959年,美國L·J·勒納等從牛松果腺提取物中,分離出一種命名為褪黑素或黑色緊張素的物質,屬於吲哚類化合物,叫做5-甲氨基-N-乙醯色胺。這一物質是在松果腺實質細胞內生成,以色氨酸為原料,在一系列酶促反應下,經5-羥色氨酸、5-羥色胺、N-乙醯-5-羥色胺等中間步驟合成的。
⑩ 松果體長在哪啊
松果體
松果體是由原始脊椎動物的松果眼發展而來的一種內分泌腺體,在高等脊椎動物中,為一卵形小體,位於間腦背面。人的松果體位於四疊體上丘之間的凹陷內,有一個柄與第三腦室的後頂相連,其大小隻有0.19cm3,重約0.2g,是顏色灰白、形如松子的扁錐形的小體。幼年動物的松果體較大,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漸退化,人從7歲左右開始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