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動態圖片 » 圓號動態圖片
擴展閱讀
小提琴圖片唯美背影 2025-07-27 19:39:10
求婚白色背景圖片 2025-07-27 19:30:48

圓號動態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4-29 16:38:51

㈠ 【圓號】的指法是什麼低音要按變音鍵的那種。(音階.半音.低音都要)

見圖片哦~有問題再問我,圓號有兩個調~常用的是bB調指法

㈡ F調圓號移譜

其實道理是一樣的,高音譜號低五度和低音譜高四度其實是一樣的,在小字一組C的音上,高音譜號和低音譜號演奏的都是同一個音。看圖片

圖中第一小節的sol,實際演奏出來的是低純五度的do(紅圈裡面)。低二小節低音譜號的sol,實際演奏出來的是高純四度的do(紅圈裡面)。這兩個紅圈裡面的音高是一樣的,標注的卻不同。

因為圓號是F調樂器。這也就意味著,當圓號手看到高音譜號的C音時,吹出來的實際音高是F,低音譜號的C音時,吹出來的實際音高也是F。為了記譜方便,同時照顧到圓號相對較窄的音區,高音譜號採用往下降,低音譜號往上升的方法去記譜。

㈢ 什麼是夜曲

夜曲是浪漫派音樂獨特的體裁,通常是指一種具有安謐恬靜的氣質和沉思默想的性格的抒情器樂短曲,大都為鋼琴曲。最早寫這種作品的,是十九世紀初愛爾蘭作曲家約翰·菲爾德。菲爾德的夜曲,是一些優雅的抒情小品,內容多情善感,形式簡單樸素。例如他的降B大調第五夜曲,曲調優美典雅。好象一首抒情歌曲。全曲只有一個主題,也就是一個樂段,末尾用一連串「半頓音」的短音符作為補充。「半頓音」是音與音之間似斷非斷的一種演奏方法。每個音保持一半、休止一半,叫做「頓音」。每個音保持四分之三、休止四分之一,叫做「半頓音」。這個曲子的意境,好象在靜靜的夜裡,獨自一人在念一首詩,念完以後感到怡然自得;那一連串「半頓音」的短音符,就表現了這種怡然自得的意態。然後樂曲的主題反復演奏了一遍,反復時旋律裝飾得更加華麗,好象是把詩再念一遍,念得更富於抑揚頓挫的變化。
波蘭作曲家肖邦在菲爾德的基礎上,提高了夜曲的藝術水平,擴展了作品的規模,使它能夠表現更深刻的思想感情和更豐富的意境。拿肖邦的降A大調夜曲同菲爾德的降B大調夜曲作一比較,可以看出,肖邦受菲爾德的影響是很明顯的;但肖邦所表現的形象要豐富得多,所表達的詩意要深刻得多。一開頭三個和弦,概括了靜夜深思的意境,象一句題詩一樣作為樂曲的開場白。最後又作為樂曲的結束語。全曲包含兩個主題,第一個主題也象菲爾德的降B大調夜曲一樣,是一首抒情詩,好象在寧靜的夜裡,獨自懷想著遙遠的過去,沉浸在又甜蜜、又痛苦的回憶之中。第二個主題很象菲爾德降B大調夜曲的補充部分,也是一連串「半頓音」的短音符。但在菲爾德的作品裡,這一部分是不獨立的、補充的形象,而在肖邦的作品裡,則是獨立的、對比的形象。如果說菲爾德的這些「半頓音」的短音符表現了怡然自得的心情,則肖邦所表現的是另一種完全不同的形象,描寫憂慮和不安在內心滋長,變得愈來愈激動;當第二個主題移高半音,從f小調變為升f小調的時候。這種激動的情緒,逐步達到了高潮。接著,回到了第一個主題,但靜夜深思的形象,一變而為心潮澎湃,熱情激動;最後逐漸平靜下來,用開頭三個意味深長的和弦結束了全曲。
肖邦的c小調夜曲也是一首熱情奔放的作品。第一部分從斷斷續續的旋律開始,音調富於語言的表現力,象悲傷的獨白。莊重嚴肅而節奏均勻的伴奏,渲染出一種悲壯的氣氛。中間部分庄嚴緩慢的旋律象一首宗教頌歌,最初是溫和的,平靜的,象是對心靈的撫慰和祝福。後來逐漸變得剛毅豪邁,雄偉有力,象一首壯麗的進行曲,其中頌歌的旋律不時和半音階平行八度的快速音群相交替,象在一種宏偉的力量的推動下前進。這股力量逐漸在壯大,半音階的音群氣勢蓬勃地展開著,達到了高潮,終於變成了嘹亮的、強勁的、振奮人心的號角之音。最後,音樂回到第一部分,但已改變了原來的形象,速度加快了一倍,伴隨著原來的旋律的,是豐滿的分散和弦和急促的節奏型;悲傷的獨白變成了焦急不安的、激動人心的語言。在這首夜曲中,音樂形象的發展,是充滿著動力的,富於戲劇性的。
德國作曲家門德爾松為莎士比亞的喜劇《仲夏夜之夢》所寫的配劇音樂中,有一首「夜曲」,是在第三幕和第四幕之間演奏的管弦樂曲。雅典人伊吉斯要他的女兒赫米婭服從父母之命和狄米特律斯結婚。狄米特律斯是愛赫米婭的,但赫米婭不愛他,而和拉山德相愛。赫米婭的女友海麗娜則單方面熱戀著狄米特律斯。赫米婭和拉山德約好,夜裡在林中相會後,一同私奔。狄米特律斯從海麗娜那裡得知這個秘密消息後,到森林裡去追趕赫米婭,海麗娜也來到森林裡尋找狄米特律斯。兩對情人因為疲勞過度先後躺在森林裡睡著了。森林裡喜歡惡作劇的仙人迫克,又名好人兒羅賓,把草汁滴在拉山德的眼上,使他醒來後愛上他所見到物第一個女人、鬧出許多笑話來。
這首夜曲描寫夜晚幽靜的森林景色,只用了木管樂器、圓號和弦樂器。全曲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幽靜而從容的旋律,是由圓號吹出來的。圓號的音色象獵人的號角聲,所以常常用它來描繪森林景色。中間部分由弦樂器和木管樂器發展第一部分的主題。弦樂器上不斷重復著節奏均衡的三連音音型描寫森林中樹葉瑟瑟作響。等到圓號再一次吹出第一部分的旋律時,這個音型繼續維持著,直到最後消失在夜色蒼茫中。
法國作曲家德彪西的三首夜曲,也是管弦樂作品。這三首夜曲是三幅色彩鮮明的音畫。第一首夜曲的標題是《雲》,第二首是《節日》,第三首是《水妖》。德彪西是印象派作曲家。印象派是十九世紀後半葉興起的一個藝術流派。印象派藝術的特點是著眼於表現一剎那間的印象,而不是去表現明確的思想內容。印象派作家憑主觀印象去反映現實世界,藝術形象象霧里看花,是朦朦朧朧,飄忽不定的。印象派音樂象印象派繪畫一樣,注重表現自然界光和色彩的變化,從而創造出一種色調明快、氣韻生動的境界。但其中藝術形象的輪廓是模糊不清的。印象派音樂家當然不能象印象派畫家那樣直接利用外光來描繪對象;所憑借的主要是和聲跟配器的手段,即利用音色跟和聲色彩的明暗變化,以及疏密濃淡的變化,來體現光和色的變化。
第一首夜曲《雲》是描寫雲彩的變化的。雲彩是五光十色,變幻不定的。所以這個題材很適合印象派的藝術趣味。據德彪西自己的解說,這首夜曲所表現的意境是:「單調的天空景色,和浮雲的庄嚴緩慢的運動,浮雲逐漸化為略帶乳白的灰色。」雲彩的變化,是通過音色跟和聲色彩的變化來表現的。這種變化,是一種微小而細致的色調變化,這里沒有形象的鮮明的對比,也沒有完整的旋律結構;各種不同音色的獨奏樂器所奏的旋律片段,是用來表現色彩的變化的。總之。這首夜曲所表現的,不是一幅輪廓清晰的自然圖景,而是一種氣氛,一種色調,一種朦朧飄忽的意境。
德彪西的第二首《夜曲》是《節日》。音樂所表現的,不是一幅生氣蓬勃,栩栩如生的節日風俗生活圖景,而是冷眼旁觀者所見的節日景象。按照德彪西自己的解說,這個曲子所表現的意境是:「大氣中無休止的舞蹈節奏,點綴著突然的閃光。這里也有一個偶然的行列(一個眩人耳目的幻象)在從頭到尾走過去,混雜著虛無縹緲的幻想;但不間斷的節日的遠景仍在繼續,其中音樂和閃光的塵埃混合在一起,參與到宇宙萬物的節奏中去。」音樂所表現的,是隔了一層簾子所看到的節日景象。但見空氣中的閃光、飛揚著的塵土,幻象似的行列一閃而過。但比起作者的其他作品來,音樂形象的輪廓還是較為清晰的:其中有比較完整的旋律線,有相當鮮明的舞曲節奏,也有比較明朗的形式結構,兩端部分活躍的三拍子律動和中間部分輕盈的兩拍子律動形成了生動的對比;在一定程度上,還是表現了一種生氣盎然的意境,只是霧中看花,總隔著一層而已。
這首夜曲所用的樂器,除了第一首夜曲的木管樂器、圓號、定音鼓和弦樂器外,增加了小號、長號、大號、豎琴和鼓、鈸等打擊樂器。打擊樂器是作為節奏性樂器來使用的,銅管樂器不是用來加強音量,而是用來豐富音色。如圓號時常吹阻塞音和半阻塞音,小號時常加弱音器,造成一種朦朧的音色。
德彪西的作品大都表現靜態的意境,其中音樂形象是迷離恍惚,懶懶散散的;而少數表現動態的意境的作品,則有較多的生活氣息,《節日》這首夜曲就是表現動態意境的典型的例子。
第三首《夜曲》——《水妖》在管弦樂隊中加進了不唱歌詞的八個女中音和八個女高音,從而渲染出更加豐富的色彩。 按照德彪西的解說,音樂描繪了「海洋和它變化無窮的節奏;從月光照耀的波浪中傳來了水妖的神秘的歌聲」。
無詞歌是一種宛如歌曲的抒情鋼琴小曲。其中包含一個歌曲性質的旋律和相應的伴奏部分。無詞歌和夜曲的性質比較接近。上面講到的菲爾德所作的夜曲,有一首就曾經稱為無詞歌。無詞歌的名稱,是德國作曲家門德爾松所創用的。無詞歌沒有歌詞,但門德爾松認為他所作的無詞歌所表達的思想內容,比歌詞還要明確。他曾在一封信里說:「如果你問我:當我寫作無詞歌時有什麼想法,我說:『就象無詞歌所表現的那樣』,雖然寫作某幾首無詞歌時,在我心中有明確的詞句,但我還是不想把它告訴任何人,因為文字對於每個人的意義並不是相同的,只有無詞歌本身可以對於每個人說出同樣的話,喚起同樣的感覺。」門德爾松常常把他的無詞歌寄給家人,來代替文字表明他的思想感情狀況。有一次,他把降b小調無詞歌的初稿,寄給姐姐方尼說:「當我收到你的一半懷念、一半愉快的來信時。我的心情是這樣的。」降b小調無詞歌通過奔放的旋律和活躍的節奏。表現出一種興奮、激動的情緒。音樂包含兩個不同的段落。按「一、二、一、二一」的次序交替著,最後一段從小調轉入大調,表現出得到安慰的明朗的心情。

㈣ 有沒有右手按鍵的圓號這種圓號叫什麼怎麼我看見過右手按鍵的圓號

不可能有那種東西,除非是定製的。是不是你看到的圖片左右是反的

㈤ 被稱做「法國號」的樂器是

http://..com/question/6997786.html
最佳答案
法國號又名圓號

現代管弦樂團中,法國號又名圓號是最美觀迷人的樂器之一,也被認為是最難演奏的樂器。銀制(或銅制)的號管長達3.7公尺(12英尺),綣繞成圓形。法國號屬於銅管樂器,音色溫暖柔和,但亦可吹出較高的音高。因為它可同時吹出兩種號角的聲音,故又稱為雙號(double horn)。
銅管樂器都能產生震撼人心的聲音效果,不僅用於戰場上,也是重大慶典上不可或缺的寵兒。在需要強有力和庄嚴音色的場合,銅管樂器通常是首選。

在銅管樂器家族中,法國號佔有極顯著的地位,但由於其音域不很廣,以往只適合用於奏出強而有力的陣陣響聲。直到1815年發明活塞之後,應用於法國號,情形才改觀。

使用活塞可以擴大銅管樂器的音域,並且使音調更准確。樂師還發現有一種閉音奏法,把手塞進漏斗狀喇叭口中,可以增加音域,只是音質較差。

這樣的改良對法國號影響至為深遠。它的前身是法國人在狩獵時用的獵號,只是一支有喇叭口的圓形號管。

但是在運用活塞之後,法國號音域、音色變得更加寬廣,1827年比利時作曲家郭賽克將之引入歌劇演出。

在管弦樂團中,法國號漸居要角。它使作曲家在配器方面不但可以寫出不太顯著的和聲,而且易於與木管樂器,甚至弦樂器相結合,為管弦樂團提供溫暖飽滿的和音。

管弦樂中,最常用到的「雙重號」,事實上是由兩支號合而為一的。人們常將這種樂器稱為法國號,其實是種積非成是的說法。它的形狀長而細窄,尾部擴大成漏斗狀的喇叭口;一共有四個活門,就像小喇只一樣三個用作半音階,但它的活門是回轉式的。第四個活門的開口在一支特長的管道上,專門吹底音,這也是這種樂器所以被稱作雙重號的原因。長管傳送溫和、低沉的聲音,短管部份傳送高揚的曲調;因此,號聲具有一種柔和明朗的音色,偶爾會插入一種光燦的樂音。

右手通常置於喇叭口,控制音調和音色;如果右手是向上插入喇叭口,就會產生細微刺耳的聲音,所以演奏時很少用弱音器。法國號皆是移調樂器,音調是F。

法國號的發聲原理

法國號的號管盤成圓形,管身長而窄,尾端漸開闊成漏斗形。有四個活塞,其中三個若按開,可增長號管,使音高降低,第四個則可關住部分號管使音高提升。因此法國號既可提升又可降低音高的特性,在各種樂器中是獨有的。

圖片
http://content.e.tw/junior/music/ks_wg/content/instrument/horn.htm
回答者:憑欄看劍

㈥ 法國號長什麼樣圖片

圓號,唇振動氣鳴樂器。又稱法國號。銅管樂器,銅制螺旋形管身,漏斗狀號嘴,喇叭口較大。圓號被稱作交響樂中的樂器之王。圓號雖屬於銅管樂器但不但能吹出銅管嘹亮的聲音還能吹出木管的柔美之音。圓號聲音柔和、豐滿,和木管、弦樂器的聲音能很好地融合。在交響樂隊中 ,通常使用4支圓號。

㈦ 圓號的管子被我摔開了怎麼辦

摘要 您好可以看看圖片嗎,摔成啥樣了呢

㈧ 誰有圓號的照片,求、、、、、、、、、、、、、、、、、、、、、

圓號

㈨ 長笛,短笛,蕭有什麼區別,哪個好學

你好,首先和您說一下,我是學長笛的,自認為較簡單。相對來說短笛就比較難了。因為要求肺活量要很大的。我試過的,不怎麼好吹。下面是關於你所說的三種樂器的簡介。至於價格嘛……當然是越好越貴的啦。
友情提醒:一定要選自己感興趣的哦。(*^__^*) 嘻嘻……

長笛 長笛是現代管弦樂和室樂中主要的高音旋律樂器,外型是一根開有數個音孔的圓柱型長管。早期的長笛是烏木或者椰木製,現代多使用金屬的材質,比如普通的鎳銀合金到專業型的銀合金,9K和14K金等,90後中學生多使用笛頭純銀或純銀長笛,較受歡迎的牌子有愛攀、阿塔斯和吉普特,也有表演者使用特殊的玻璃長笛。傳統木質長笛的音色特點是圓潤、溫暖、細膩,而金屬長笛的音色就比較明亮寬廣。不同材料的長笛完全根據演奏者的愛好選擇。但是在樂隊中應該統一使用一種長笛,以得到最和諧和飽滿的音響效果。

樂器特色:清新、透徹,色調是冷的。高音活潑明麗,低音優美悅耳,廣泛應用於管弦樂隊和軍樂隊。
長笛(Flute)為吹孔氣鳴樂器,廣泛用於現代管弦樂隊,有時用於軍樂,也常用於獨奏、重奏。它的家族有短笛、高音長笛、中音長笛、低音長笛等,而以伯姆式C調標准笛為其代表。長笛為管弦樂隊木管組中的高音樂器,音色優美,音域寬廣,奏法繁多,表現力豐富,與弦樂、木管、銅管樂器親和力強。一般交響樂隊至少用3隻,第3兼短笛,規模較大者再加中音長笛。作為獨奏樂器,長笛可以不用伴奏,如J.S.巴赫的《a 小調奏鳴曲》等。用鋼琴、豎琴、吉他或樂隊伴奏之獨奏曲、協奏曲等曲目也極多。在室內樂中,長笛加雙簧管、單簧管、大管成為管四重奏;再加圓號,即成管樂五重奏。此外尚有各種組合,如W.A.莫扎特寫了3 首長笛四重奏,用長笛取代第1小提琴,加上小、中、大提琴組成。長笛本家族也有多種組合,近代作品更加入短笛,高、中、低音長笛等搭配成長笛五重奏、六重奏至十重奏等。
長笛的流傳已有好幾個世紀,其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時代,當時它還只是豎吹的上面開孔的 粘土管。最初由德國人律利(1633-1687)和罕德爾(1685-1765)發明創制,稱德國笛。到了海頓所在的年代(1732-1809),長笛已成為交響樂隊中的固定樂器。19世紀初, 隨著特奧巴爾德·波姆發明的按鍵裝置(後來亦被用於單簧管、雙簧管和大管等),長笛完成了定型。
長笛音色柔美清澈,音域寬廣:中、高音區明朗如清晨的第一縷陽光;低音區婉約如冰澈的月光; 而且擅長花腔,演奏技巧華麗多樣,在交響樂隊中常擔任主要旋律,是重要的獨奏樂器。
長笛的種類很多,除常見的普通C調長笛外,還有降D、降E調長笛,G調次中音長笛,C調低音長笛等,不過應用較少。
它的家族橫吹笛最早於12世紀從亞洲傳入歐洲,形似中國笛子(無膜的悶笛),約600餘年不斷改進,始成現代長笛。中世紀期間,早期的無鍵長笛主要用於軍樂。至17世紀中葉始作為重要樂器,用於歌劇和宮廷樂隊。長笛的首次重大改進,在17世紀後期,由法國人木管樂器製造家J.奧特泰爾及其家族完成。而更重要的根本改革,則是在19世紀30年代初,由慕尼黑的T.伯姆作出。
構造與發音原理 長笛為木質或金屬管狀體,全長62厘米,笛頭閉塞,塞頭距管端約5厘米,笛尾開放。為便於攜帶與調音,由2或3段插接組成。笛身為圓柱體,內徑1.9厘米,從與笛身插接處起,其內徑至塞頭漸縮細為1.71厘米。以離塞頭1.7厘為中心,開橢圓吹孔,上覆吹孔蓋,開同樣橢圓孔,與吹孔相連,使蓋面與孔壁形成銳角,氣流即沖擊此邊棱,激棱發音,管壁開指鍵孔若干,用指尖控制音鍵啟閉,以變換開管長度,產生不同音高。
音域音色及演奏技巧
音域 音色
古六孔橫笛的音域僅有兩個八度多。後屢經改進,19世紀初為d1~a3,有完全的半音階。伯姆長笛擴展為c1~d4。現代作曲家要求更高,長笛製作日精,指法屢有創新,專業型笛尾加長,可下行至b音,此與吹奏#f4等泛音有關。因此目前音域擴展為b~#f4,共44個半音。
b為極端音區;低音區c~g音色鈍、濃,強奏無效,中強以下有效,弱奏時大調音色冷漠凄涼、小調音質柔和,更多用在樂隊中的獨奏段落;中音區g1~g2音色柔美溫存,透明純潔,發音穩定;高音區g2~g3音色清晰開朗,音色飽滿;超高音區g3~c4,音色尖銳刺激,穿透力極強;#c4~e4為極端音區。長笛的音色與其他木管樂器相比,其音色由於缺乏諧音,顯得冷漠,音響力度弱,表現力不夠豐富,音響也不如其他木管樂器豐滿,因此長笛不適合模仿人聲。但正由於這樣的特點,常常用來表現自然界,如田野、森林、湖畔、春天、小鳥以及回聲等等,有其獨特的能力。
演奏
雙手持笛,坐立皆可,採用胸腹混合式呼吸法,雙唇構成一定的基本口型,氣流集中沖擊吹口蓋與孔壁構成的75°銳角發音。其特殊技巧有:①泛音:用放鬆口型超吹八度或十二度、十五度音,產生類似弦樂器的清音效果;②滑音:手指在鍵孔上逐漸滑閉,可取得上滑音和下滑音效果;③同時哼唱:在演奏長笛的同時哼唱;④模擬打擊樂:快速拍打音鍵,同時口中發出咂舌的「嗒」聲,可發出模擬打擊樂的聲音效果;⑤呼嘯奏法:口含全部吹口,快速大量吹氣,同時按樂譜快速移動手指,造成嘯聲效果;⑥模擬銅管樂器:兩唇緊貼吹口,開小孔吹氣,發音如同小號。上述各種奏法,均可得特殊效果,在先鋒派音樂中常大量應用。

長笛為管弦樂隊中木管組中的高音樂器,音色優美,音域寬廣,奏法繁多,表現力豐富,與弦樂、木管、銅管樂器親和力強。一般交響樂隊至少用3隻,第3兼短笛,規模較大者再加中音長笛。作為獨奏樂器,長笛可以不用伴奏,如J.S.巴赫的《a小調奏鳴曲》等。用鋼琴、豎琴、吉他或樂隊伴奏之獨奏曲、協奏曲等,曲目也極多。在室內樂中,長笛加雙簧管、單簧管、大管成為管樂四重奏;再加圓號,即成管樂五重奏。此外尚有各種組合,如W.A.莫扎特寫了3首長笛四重奏,用
長笛取代第1小提琴,加上小、中、大提琴組成。長笛本家族也有多種組合,近代作品更加入短笛,高、中、低音長笛等搭配成長笛五重奏、六重奏至十重奏等。
歷代大作曲家都有長笛曲目創作,如巴赫的 6首奏鳴曲,3首《勃蘭登堡協奏曲》,《b小調組曲》;L.van貝多芬的《B大調奏鳴曲》;莫扎特的3首協奏曲;A.維瓦爾迪的13首協奏曲;G.P.泰勒曼的12首幻想曲;G.F.德爾的7首奏鳴曲;J.海頓的協奏曲與3首奏鳴曲。
中國作曲家的長笛曲目,主要有賀綠汀的《幽思》、《牧童短笛》、田保羅的小奏鳴曲《清晨》和黃虎威的《天山之歌》等。
長笛族系 短笛,一種較常用的小型長笛。管長僅為長笛之半,在交響樂隊中多由第3長笛手兼用。短笛為
C調,音域d2~c5。記譜與長笛相同,而實際發音高八度,為所有吹管樂器中的最高音樂器。音色尖銳,光輝明亮,穿透力極強。在配器上,無論規模多大的樂隊中,用一隻已足可擴展音域,增大縱深能力。對於銅管樂隊尤其重要。常用於歡欣鼓舞的熱烈場面。貝多芬《第五交響曲》終樂章的勝利進行曲中,用它來增加巍然屹立、勇往直前的氣概。他的《第六交響曲》第4樂章中,用短笛來描繪雷電轟鳴的場景。□.П.穆索爾斯基在交響詩《荒山之夜》中,用它來描繪群魔亂舞時陰森凄厲的哭聲。
為短笛寫的獨奏曲有維瓦爾迪的4首協奏曲等。
中音長笛,1854年為伯姆所創制的G調笛。基本形制是將C調長笛放大加長,指位指法不變。G調長笛長82.75厘米,內徑為2.6厘米,音域g~c3。發音豐厚甘醇,洪亮有力,從pp到ff始終如一,聽起來頗似圓號。在室內樂、重奏及交響樂中佔有重要地位。
低音長笛,C調,較標准長笛低一個八度,笛頭下端的管,拐兩個彎而直下。在近代作品中,它的地位日趨重要,尤其是在長笛合奏中,能使音色渾然一體,可與弦樂重奏媲美。

長笛是現代已知的樂器家族中最古老的成員之一,「笛 」這種稱呼被古人用來統稱其他所有的管型樂器,包括各種橫笛和豎笛,而並不體現他們之間的差異。
石器時代的人們因為不滿足於葦管單調的聲音,所以在野獸的腿骨上打上洞,製造出的就是最原始的笛子——骨笛;現代長笛的祖先,並不同於現在的其他一些笛子。尖頭笛和鳥嘴笛通常被認為是現代長笛真正的祖先,但這兩者本身同長笛並沒有直接的關系。在十七世紀前就已經相當流行的尖頭笛,它本身的前身是一種古豎笛——一種結構簡單,管身有音孔,同時又有音鍵的豎笛,靠簧片發聲。這種小笛子在民間很流行,現在依然能找到它的變種。長笛另一個近親祖先就是橫笛,它的祖先是從亞洲流傳而來的蘆笛。橫笛的特點是它已經不使用簧片,而是在管身側面打開一個「吹口」,更接近於今天的長笛,但是橫笛在十七世紀前的地位卻是遠遠在豎笛之下,十七世紀後,橫笛的優點才漸漸地被肯定,成為樂隊中穩固的成員。而尖頭笛本身的特點決定了自身的發展有限,在橫笛日趨流行的時期,尖頭笛慢慢地退出了歷史的舞台,現在只有在古老的樂曲和博物館中才能找到了。
橫笛不同於尖頭笛的沒落,橫笛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得到種種改進。音孔和音鍵的數量慢慢地增加到現代長笛的標准,並且設計出了分節的笛身——這種新的設計使得調音變得更容易。長笛必須的機械結構也得到逐步的增加,結構與今天的長笛已經十分的類似。
其中與現代長笛最接近的是一種老式D調德國長笛,據記載這種德國長笛大約在1667年左右在管弦樂隊中出現,自從蘆笛從亞洲傳入歐洲後,德國就是成為其發展的中心,德國長笛的名稱也因此而來,不過這種德國長笛本身沒有得到進一步發展,直到20世紀初,仍然保留了原來的特點和用途。這種德國長笛後曾在法國得到一些發展,之後傳回了德國,德國的長笛演奏家兼數學家特奧巴爾德·彪姆Theobald Boehm (1794-1881) 根據之前英國人威廉·哥登的理論,設計製造了一種新式長笛:這種長笛使用的是金屬的材料,金屬材料的使用使長笛更耐用,零件更容易在工廠中批量製造,金屬長笛的音量也比傳統木長笛大,更適合在大型音樂廳表演。此外還有錐形的上管和管體厚度、音孔直徑、音孔之間的距離等一系列特定的規格,這些數據使得長笛的音準進一步得到提高,這種長笛的設計中最重要的就是被稱為彪姆系統的按鍵結構。彪姆系統是一種多鍵聯動的設計,按下一個音鍵,與之關聯的另一鍵也會自動按下,這樣使一個手指就能按下兩個音孔。

短笛,是縮小了的長笛。在義大利文中,「短笛」(flauto piccolo)一字意為小長笛。像長笛一樣,短笛通常定為C大調,比一般的長笛高了一個八度(令它們成為最高音的橫笛)。音域d2~c5。記譜與長笛相同,而實際發音高八度,為所有吹管樂器中的最高音樂器。音色尖銳,光輝明亮,穿透力極強。短笛的音樂是寫得比標准音高低一個八度。短笛的指法與長笛的一致,但聲音卻比長笛高了一個八度。很多交替的指法亦可能被用作調整它們特有的音高的頻率,因為通常很多都會走音了。在標準的C大調短笛的增加部分中,有D音的短笛音高,有時用來與降半音A一致,出色地用於義大利軍樂隊。由於是長笛家族中音域最高的樂器,短笛在管弦樂中經常扮演陪襯的角色,雖然它裝飾性的功能重於旋律性,但短笛的獨奏也並非罕見[編輯本段]詳細信息
音域短笛管長僅為長笛之半,在交響樂隊中多由第3長笛手兼用。短笛是長笛的變種樂器,是交響樂隊中音域最高的樂器,通常由第二長笛手吹奏。由於音色尖銳,富於穿透力,有節制,審慎地使用可使整個樂隊的樂聲更加響亮、有力而輝煌。常用來表現勝利凱旋、熱烈歡舞或描寫暴風雨中的風聲呼嘯等。在配器上,無論規模多大的樂隊中,用一隻已足可擴展音域,增大縱深能力。對於銅管樂隊尤其重要。常用於歡欣鼓舞的熱烈場面。
很多協奏曲及獨奏曲是寫給短笛的,寫自著名作曲家如佩爾西凱蒂和維瓦爾第等。最早使用短笛的作品之一是貝多芬第五交響曲。三重木管樂器的管弦樂團典型地有兩個長笛與一個短笛或三個長笛與雙重短笛。不是所有的長笛演奏者都演奏短笛。盡管指法相同,運唇法及其他不同之處需要分開學習。此外,長笛演奏者因習慣按長笛那些較大的按鍵,當按短笛那些較小的按鍵時會感到困難。
在演奏會的進行曲中,短笛可以是挺重要的。例如在約翰·菲利甫·叟沙的「The Stars and Stripes Forever」中就帶出了一場壯觀的短笛獨奏,打動了不同年齡的聽眾。
吹至第三個八度的音符時,就會開始愈來愈難,特別是輕聲地吹的時候。但是作曲家們通常只是會把高音域的作品寫給短笛。
短笛被認為是一種比較難吹出調子的樂器,因為它很小的尺寸令它很難完全地吹出調子來。當把短笛吹得走音的時候是很明顯的。
短笛結構
短笛可以是由木、金屬、塑膠或化合物構成。很多的短笛手發現木短笛的音色比金屬短笛的更圓潤。在更近代的時候,短笛亦由塑膠合成的材料構成。合成的短笛更耐用,並更適合軍樂,音色一般。大部分的職業短笛手認為短笛應只由一種材料構成,避免短笛不一致的情況出現。
傳統合奏
在歷史上短笛是沒有調的,但不是現在,且不會與橫笛混為一談,橫笛有更小的孔和更刺耳。傳統上,短笛是用來在瑞士的巴塞爾嘉年華上與巴塞爾鼓合奏的。
典型應用
哈恰圖良(俄)《馬刀舞曲》,蘇薩(美)《星條旗永不落》第三樂段,泰克(德)《舊友進行曲》第三樂段。

簫的歷史
簫源於遠古時期的骨哨,歷史上亦稱為笛,唐以後方專指豎吹之笛。「橫吹笛子豎吹簫」,即笛簫之間最基本的差別。簫歷史悠久,音色圓潤輕柔,幽靜典雅,適於獨奏和重奏。簫笛同源於遠古時期的骨哨,新石器時代開始以竹製作。在秦漢至唐,簫是指編管的排簫。
早在《尚書·益稷》中記載有「簫韶九成,鳳凰來儀。」當因韶樂伴奏樂器以簫(當時為排簫)為主而有此稱。
簫在漢代時稱為「篴」、「豎篴」或「羌笛」。羌笛原為古代居住在四川、甘肅一帶的羌族人民的樂器,最初只有4孔(3個音孔加管口1孔),西漢京房(字君明,公元前77~前37年)在後面加了一個最高音孔後,成為5孔簫。
西晉樂工列和、中書監荀勖所改革的笛為6 孔(前5、後1),其形制與今天的簫已非常相似了。東晉的桓伊,擅長音樂,他有一支蔡邕的柯亭笛(簫),是江南數第一的吹簫名手,地位和聲望都已很高。他曾為素不相識的王徽之吹奏過三段樂曲,在歷史上被傳為佳話。
魏晉南北朝時,簫已用於獨奏、合奏,並在伴奏相和歌的樂隊中使用。
清代,簫的形制與現在完全一樣。清《律呂正義後編》記載:「明時乃直曰簫,不復有豎篴。今簫長一尺八寸弱,從上口吹,有後出孔;笛橫吹,無後出孔。」
簫-笛和簫的區別
笛子橫吹有膜孔,簫豎吹且沒有膜孔,但有後音孔。簫亦稱"篴","箎","龠"等等。有的音樂詞曲是這樣說明的:古代樂器,

竹子製作,上有音孔象笛子。沒有說明是橫吹還是豎吹。現在也有短的豎笛,不貼膜,音色在笛簫之間,更接近笛子。那麼,在遠古時代,不貼膜的橫吹樂器與豎吹樂器各方面區別不大,音色更接近簫。關於簫與笛的起源,說法不一,據《周禮》記載,周代的雅樂中已用到"篴"。與笛同音同義。但篴為豎吹,並非橫吹之笛。另相傳此種樂器原出於羌中,漢代稱"篴"。最初為四個指孔。西漢京房加1孔,成為5孔,晉代的篴已有6個指孔,與現代的簫相似。隨著考古專家的發掘,湖北隨州出土兩支春秋戰國時期的橫吹。開6孔,形制與竹笛極為類似,只是一端封閉。魏晉時,已做為樂隊中的主奏樂器。唐時,出現了前6孔,旁1孔加竹膜的笛子,稱七星笛(《樂書》)。到了元代的龍笛,已與今天的6孔竹笛完全一致。至此。笛與簫的概念已基本澄清:橫吹為笛,豎吹為簫。那麼,究竟哪種樂器最先為人們所創造並使用呢?從人體身體結構來看,豎吹更符合人體正常的動作狀態,而橫吹則需要一支胳膊向旁邊,而另一支胳膊則需要超過前胸到身體另一側。所以應該豎吹在前,橫吹在後。但由於橫吹音量大。傳得遠,加上膜以後音色清脆,明亮,表現力強,吹笛子的人逐漸多了起來。簫的音量較小,音色柔和,甘美而幽雅,適於獨奏和重奏。吹奏音量小是由於簫本身結構所致。簫的吹孔很小,並且依管壁厚度向內傾斜,這樣吹奏時氣流一大反而吹不響了。簫適於演奏低沉委婉的曲調,寄託寧靜悠遠的遐思,表現細膩豐富的情感。幽靜典雅,回味無窮,知音難遇,陶醉其中。對我們當今快節奏的現代都市生活來說,它無疑能使諸君領略到質朴的美,返璞歸真,鬆弛崩緊的神經,追求情緒中的安寧,使思維意識隨之升華,得到美的享受。
簫的品種
簫一般為竹製,也有玉制的玉簫和銅制的銅簫等。簫-簫的構造


簫由一根竹管做成,較曲笛長,上端留有竹節,下端和管內去節中空,吹口開在上端邊沿,由此處吹氣發音。在簫管中部,正面開有五個音孔,背面開有一個音孔。平列在管下端背面的兩個圓孔是出音孔,可用來調音。在出音孔下面的兩個圓孔為助音孔,它起著美化音色和增大音量的作用,也可用此孔栓系簫穗為裝飾。簫不設膜孔,專業演奏的簫音孔增至八孔,並帶有銅插口,可調節音高音低,方便於樂隊的合奏。簫依據材質和製作工藝以及音色的專業程度分為:普及簫,專業簫和精品簫。普通簫用紫竹製成,不論節數,外漆樹脂漆。對材質的要求低,適合於一般演奏和練慣用。專業簫選用檔次較高的紫竹,製作工藝精良,適於音樂演出使用。精品簫的選材極為講究,對竹子的長相,老結度,竹子的發音,振動以及節數都有一定的講究,其中九節簫更是簫中珍品,都為演奏和收藏。


在標准室溫20攝氏度時將上插口拔出3毫米下插口拔出2毫米,將標准音孔調到440頻 率,因竹製的簫管和其它物體一樣有熱脹冷縮的物理性質,夏季時管壁受熱膨脹,竹管內徑 縮小,音偏高;冬季時管壁在低溫下收縮,內徑反而加大,音偏低。這樣就需要通過調整插 口來校正音的高度,使之保持440的標准音高。 下插口也是幫助調整音準的,因上插口拔出的越多,筒音及一、二孔音比五、六孔音偏高, 音程關系不準,需要將下插口相應拔出,調整音程關系。如只有上插口沒有下插口,可調整 後出音孔(擴大),或用膠布將後出音孔貼上少許(根據需要貼)也可以幫助調准音程關系 。如要將上插口插上,也要相應插上下插口或將膠布揭下。
經典曲目
《妝台秋思》:
這是一首古曲,乃取材於昭君出塞的故事,優美委婉,又帶有淡淡的憂傷。
《平湖秋月》:
這是一首廣東音樂,曲調優美動聽,富有詩意。樂曲描寫了美麗動人的自然景色。
《梅花三弄》:
樂曲既表現了梅花高潔安詳的靜態,又表現出梅花不畏嚴寒迎風搖曳的動態。常與古琴合奏。
《唉乃》:
此曲系後人據唐柳宗元《漁翁》中「唉乃一聲山水綠」詩句而作。「唉乃」是船夫拉纖的號子聲,在樂曲中唉乃聲以不同形式先後出現,巧妙地表達了一種靜中有動的意境,贊頌了大自然秀麗的景色,也反映了作者孤芳自賞的情緒。
《關山月》:
古木蘭詩中有:「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析,寒光照鐵衣「的句子,反映徵人對遠戎遠疆的不滿情緒。
《良宵引》:
根據二胡獨奏曲改編。樂曲共分三段,第一段旋律流暢,渾厚如歌;第二段旋律明亮,激情有力;第三段旋律昂揚,華彩多姿。
《泛滄浪》:
作者郭沔,字楚望。浙江永嘉(今溫州)人。南宋傑出的古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本曲常作為《瀟湘水雲》的序曲,表現「志在駕舟於五湖」(《神奇秘譜》)的意境。元兵南侵時,郭楚望移居湖南衡山附近,常在瀟、湘二水合流處遊船。每當遠望九嶷山為雲水所蔽,見到雲水奔騰的景色,便引起他對外敵入侵、時勢變遷的愁緒,於是作《瀟湘水雲》以寄眷念之情。此曲是郭望楚代表作《瀟湘水雲》的序曲。樂曲開始,飄逸的泛音使人進入碧波盪漾、煙霧繚繞的意境。第一句的旋律音調,自第二段從中音區展開,並貫穿全曲,簫曲反復重復主題,圍繞骨幹音變化發展,深刻地揭示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抑鬱心情,也流露出他對山河缺殘、時勢飄零的感慨。
《平沙落雁》:
樂曲最早見於明代,曲調悠揚流暢,雁鳴聲時隱時現。描寫雁群降落前空中盤旋顧盼的情景。
《碧澗流泉》:
樂曲以清脆之音,表現出深山峽谷之中淙淙流水歡快地流淌的情景,讓人聯想起唐朝詩人王維在《山居秋暝》中所描繪的意境:「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可自留。」一派詩情畫意般的田園風光令人流連忘返。
《 漁翁問答》:
琴簫合奏,頗有冬晨雪溪的意境,古琴與簫聲平分秋色,曲調搭配是越聽越有意味。音調時高時低,悠悠而清靜,可以使人心情平和。
希望以上的內容能夠給你提供幫助。O(∩_∩)O~

㈩ 圓號的圖片

http://image..com/i?ct=201326592&cl=2&lm=-1&tn=image&pv=&word=%D4%B2%BA%C5&z=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