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三伏貼貼在什麼位置
三伏貼貼的位置有肺俞穴、大椎穴、膻中穴、天突穴、膏盲穴。
1、肺俞穴
肺俞穴位於人體的背部,當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二指寬處。此穴主治疾病為:肺經及呼吸道疾病,如肺炎、支氣管炎等。兒童可選用此穴。
2、大椎穴
大椎穴位於人體的頸部下端,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此穴主治疾病為:咳嗽、五勞虛損、中暑等,益氣壯陽。
3、膻中穴
膻中穴位於前正中線上,兩乳頭連線的中點。此穴主治疾病為: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咳嗽、咳喘病等。兒童可選用此穴。
4、天突穴
天突穴位於頸部,前正中線上,兩鎖骨中間,胸骨上窩中央。此穴主治疾病為:咳嗽、咽喉炎、扁桃體炎等。
5、膏盲穴
膏肓穴位於人體的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四指寬處,肩胛骨內側,一壓即疼。此穴主治疾病為:咳嗽,氣喘,肺癆等。
三伏貼貼敷後注意事項
三伏貼貼敷後注意時間不要自己延長。貼敷後應減少運動、盡量避免出汗,防止葯貼脫落。貼敷後會出現發熱等感覺,可以待在涼快的地方,但切不可貪涼。
不要馬上進到溫度很低的空調房裡,防止遇冷使毛孔收縮影響葯物吸收,更不要將電扇、空調直接對著貼敷部位吹。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三伏貼
❷ 三伏貼每個人貼的中葯都一樣嗎三伏貼貼的位置在哪裡
導語:三伏天過後,天氣變得逐漸炎熱起來,白天出門的時候我們往往就可以感受到高溫情況,雖然這種天氣讓我們的身體感到不舒服,不過生活中三伏貼卻變得熱門起來,有人覺得三伏貼可以幫助我們起來鼕病夏治的效果,所以很多人往往就會熱衷於貼三伏貼,不過三伏貼究竟有啥效果?真的可以鼕病夏治嗎?我們平時真的貼對了嗎?一起來了解下吧。
中醫認為鼕病夏治,其實還是有一定的依據,在中醫看來三伏天的時候,我們的身體中的陽氣變得旺盛起來,其實也就是因為天氣溫度高了,所以陽氣得以改善,這時候身體素質得以改善,很多患有呼吸相關疾病的人群,可以用三伏貼來幫助緩解病情,那麼三伏貼真的有效嗎?
總的來說,三伏貼雖然說對於我們的身體健康可以起到一定幫助,但是平時貼的時候也有些小知識需要我們了解,比如不用急著按照時間來貼三伏貼,合理的安排時間,也可以幫助我們起到不錯的理療效果。另外平時在貼的時候,也應該要注意,選擇正規的機構來貼三伏貼,不然的話,可能會選擇假的三伏貼,效果不好也就算了,而且還可能會導致我們的身體健康出現問題。另外在使用三伏貼的時候,也有禁忌事項需要我們注意,平時最好還是了解下吧。
結語:對於鼕病夏治,大家不妨適當的試試三伏貼,不過我們也要注意正確的使用三伏貼,避免在使用的時候出現異常情況,導致治療效果不佳,出現健康問題,生活中的大家不妨一起來學習下,看看三伏貼究竟怎麼貼。
❸ 三伏貼都貼哪些穴位
冬病夏治三伏貼穴位貼敷療法主要適合於身體陽虛的人,用於在秋、冬、春季容易反復發作或加重的慢性、頑固性疾病。深圳景田醫院中醫專家指出,臨床上重點適宜防治的疾病主要有久咳、哮喘、肺痹(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鼻淵、鼻鼽、喉痹(變應性鼻炎、慢性鼻竇炎、慢性咽喉炎等);小兒體虛易感冒、反復咳喘(呼吸道感染);部分骨關節病(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等。 三伏貼療法既然是穴位貼敷,認准穴位當然很關鍵,那麼,三伏貼都貼哪些穴位呢?據深圳景田醫院中醫專家介紹,穴位貼敷部位一般以人體的十二經及督脈腧穴為主。治療肺系疾病的常用穴位主要有肺俞、心俞、膈俞、膏肓、定喘、中府(均為雙側),每次選用3個腧穴(一般多選用前三個腧穴),若局部有破潰或者瘢痕,可以選擇其他3穴;根據患者的體質、病情辨證,可加取風門、脾俞、腎俞、足三里、大椎、天突、神闕、關元、中脘、內關等穴。治療骨關節病的常用穴位大椎、肝俞、脾俞、腎俞、命門。另外,胃寒貼中脘,腎陽不足貼腎腧、命門,氣血不足貼膈腧等穴位。 深圳景田醫院中醫專家提醒廣大市民朋友,冬病夏治穴位貼敷療法作為一種專業的中醫治療方法,治療前需要向正規醫生詳細了解自己是否適用此療法;其次,穴位貼敷只是治療疾病的一種手段,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療,正在服葯的慢性病患者在進行中醫敷貼期間不要盲目減葯、停葯;另外,穴位貼敷除有適宜人群和病種外,貼敷葯物須根據疾病合理調配、制備、保存,貼敷時要根據病種、病情辨證選穴等,所以不建議市民朋友自行買葯、調配、貼敷。 深圳景田醫院中醫科開展「冬病夏治」三伏貼貼敷治療多年,老中醫專家根據多年三伏貼葯物貼敷方劑經驗,採用上等品質中葯材,配置獨特的三伏貼配方,效果極佳,不少患者連續幾年選擇在深圳景田醫院貼敷,深得廣大市民朋友的好評。
❹ 所謂的三伏貼,到底是指什麼
三伏貼是一種膏葯,如銀行卡大小,一般是四片一組使用。人們認為它可以治療和預防一些疾病(如鼻炎、氣管炎、咽炎、哮喘等)。發生在冬天,這時農歷的第一天貼在夏天背部的某些特定部位。對於不同的疾病,通常在背部的不同位置貼上四塊膏葯,八小時後可以取下。
❺ 三伏貼鼻炎貼什麼位置
三伏貼鼻炎主穴貼在大椎、外關、肺俞、天突;配穴貼在足三里、關元。
1、大椎穴:正坐低頭,該穴在人體的頸部下端,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
2、外關穴:位於前臂背側,在前臂後區,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側遠端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間隙中點。
3、天突穴:位於頸部,當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在左右胸鎖乳突肌之間。
4、肺俞穴:位於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二指寬處。
5、足三里穴:位於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
6、關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
「三伏貼」主要針對以下疾病
呼吸系統疾病:過敏性鼻炎、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慢性咳嗽、慢性咽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骨關節疾病:頸肩腰腿痛、強直性脊柱炎、風濕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婦科疾病:痛經、月經不調、婦科炎症、產後腰痛、宮冷不孕等;
胃腸道疾病:胃寒、胃痛、慢性胃炎、腸炎腹瀉、結腸炎、腹部畏冷不適等;
體質虛弱、免疫力低下:體弱畏冷、虛性頭痛、經常感冒、亞健康狀態等。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冬病夏治「三伏貼」知多少(養生網路)
❻ 三伏貼怎麼貼
三伏貼通常是每一伏的第一天開始治療,每10天一次。在貼三伏貼之前,應該將貼敷部位用碘伏常規消毒,然後取出直徑1厘米,高度0.5厘米左右的葯膏,將葯膏按照醫囑貼在相應的穴位上,並用5厘米×5厘米的脫敏膠布固定。
在貼三伏貼過程中,要注意時間。成人每次貼葯時間為3-6小時,而兒童的貼葯時間為2-4小時,具體的貼敷時間根據患者皮膚反應而定。
三伏貼貼敷前注意事項
首先最好忌用辛辣、寒涼的食物1—2個星期,如海鮮、辣椒、大蒜、牛羊肉、新鮮荔枝,冷盤、冷飲等也應盡量避免,少吸煙、不飲酒,以免減弱葯效。
其次,要注意保護和清潔皮膚,特別是貼敷穴位的皮膚。外出前做好防蚊准備,防止因蚊蟲叮咬引起皮膚紅腫或感染。貼敷前一天,要用溫和的沐浴產品洗個澡,去除皮膚表面的油脂。
最後,如果貼敷前發現所貼穴位處的皮膚有破口,或出現發燒、頭痛、腹瀉嘔吐等急性感染的症狀,則需推遲第一貼的時間。劉德泉說:「不能按時貼敷也不必擔心,貼敷時間前後相差一兩天,效果不會受影響。」此外,如果女性在月經期出血量較多,也可適當推遲進行貼敷。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三伏天養生貼"三伏貼"的作用和注意事項
❼ 三伏貼一般貼那個部位
「三伏貼」確切地說應該叫做「冬病夏治三伏貼」,祖國醫學認為「天人合一,天人相應」,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為炎熱的時期,亦是人體陽氣最為旺盛的時候,此時氣血趨於機表,皮膚鬆弛,毛孔開張,有利於葯物的滲透,有助於邪氣的外驅,因此在三伏天里運用特配的中葯敷貼於特定的穴位,刺激經絡,通過經絡的循行和氣血的輸送可將葯物直達病所,達到治病的目的。另外,本療法在治病的同時可調動人體陽氣,鼓舞正氣,從而大大提高人體免疫力,共奏治病、強身雙重功效!
主要治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過敏性哮喘、過敏性鼻炎、類風濕關節炎、胃寒病、肩周炎、腰腿痛、反復感冒、慢性腹瀉等疾病。
2010年 「冬病夏治三伏貼」具體時間:
頭伏,7月19號—7月28號;
二伏,7月29號—8月7號;
三伏,8月8號—8月17號。
「三伏貼」是在背部進行穴位貼敷,所以是背後不是胸前。
注意事項主要有:
1、三伏貼療法對時間有一定要求,根據中醫理論每伏第一天是開穴的日子,此時敷貼效果最佳。但是也不必拘泥,整個伏天都可收到滿意療效 。
2、敷貼對象:2歲以上兒童及成年人。
3、禁忌人群:孕婦、1歲以下兒童、敷貼局部有破損者不宜敷貼;疾病發作期:如正在發燒,咳喘等。
4、貼敷期間忌食生冷,辛辣,油膩,忌食海鮮,避免電扇直吹或溫度過低的空調房間久待。
5、貼葯後,部分患者局部可能出現麻木、溫、熱、癢、針刺、疼痛等感覺,屬於葯物吸收的正常反應,大多可以忍受。
具體貼的時候,要根據每個人的耐受程度,一般20—40分鍾,時間太短,效果不理想,時間太長,容易把皮燙破。你覺得皮膚燙得不能忍受時就讓醫生給揭下來。
一般來說,三伏、三九天都去穴貼,連貼三年,大概是18次(三伏天3次,三九天3次,一年是6次,三年共18次,三伏或三九每隔9天1次,比如,頭伏的第一天去貼了,下一次就是二伏的第一天,如果你選擇頭伏的第三天去貼,那麼下一次就是二伏的第三天,每次間隔不低於9天,多一點沒關系)基本能治癒,然後再貼1、2年鞏固。
這也因人而異,有些人病情輕,1、2年就好,有些人非得5、6年,還是讓醫生明確診斷再進行貼敷。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❽ 「三伏貼」是一種什麼樣的東西
夏季到來,很多人對於這個炎熱季節沒有好感,除了想起來應季水果,還有那甜甜美味冰淇淋,可能讓人們有些留戀以外,這個溫度簡直讓人不能忍受,但是在夏季到來之際,很多人在身上貼上膏葯,很多人就很疑惑,這到底是什麼東西,其實這是中醫一個傳統療法,也就是我們所說三伏貼,三伏貼是傳統中醫結合現代醫療手段研製出一種膏葯,可以在夏季時進行冬病夏治,提前預防。
三、三伏貼怎麼貼?
在三伏貼貼候也需要有一些注意事項,首先針對不同預防性疾病貼的位置也不一樣,因為這需要配合傳統中醫一些治療手法,向針灸葯理學和經絡學,通過將三伏貼貼到對應穴位上,三伏貼葯性會對穴位產生一定刺激,在貼三伏貼時一定要注意,如果有不適一定要及時揭掉,因為有很多人體質會對三伏貼產生過敏性反應。在貼三伏貼過程中,一定要禁止吃生冷油膩刺激食物。
從以上幾個方面可以看出,三伏貼在一定程度上是傳統中醫一種特殊療法,在夏季時根據三伏季節天氣進行的一種治療手段,在治病、防病上有一定效果。
❾ 濕氣重三伏貼貼哪裡
三伏貼祛除濕氣,可以選擇後背的一些穴位,比如像大椎穴、肺俞穴、脾俞穴、腎俞穴等。因為中醫講腹為陰、背為陽,三伏貼主要就是在一年當中最熱的三伏天,選用一些熱性的葯物作用於人體的相對於陽的部位來達到溫陽益氣除濕的作用。
其中,大椎穴是人體六條陽經的交會穴,具有溫陽益氣、溫陽除寒的作用。通俗一點來講,大椎穴就是相當於人體陽氣的開關。而肺主通調水道,脾主運化,有運化水濕的作用,腎主水。所以,臨床一般祛濕選用脾俞、腎俞、脾俞來達到調節人體水液代謝的作用。
兒童和孕婦用三伏貼須謹慎
三伏貼的葯性溫和,一般成年人使用不大會出現問題,但是兒童和孕婦用葯須特別謹慎。特別是兒童,容易感冒,家長聽到三伏貼可以預防孩子冬天感冒,趕趟兒似的排隊買葯貼。殊不知,兒童體質千變萬化,不能隨意貼葯。尤其是在基層社區醫院推行的三伏貼,它明確規定適合呼吸系統疾病,小兒貼敷之前一定要讓專門的兒科醫生先診斷,看看孩子身體情況,千萬不要跟風。
中醫講究的是保持身體陰陽協調,作為傳統中醫特色療法的「三伏貼」並不治具體的病,而是用於調理人的體質。
三伏貼調理體質花的時間可不短,需要患者堅持。穴位貼敷葯雖不同,適用病症不一,但時間相同。都是在每年的三伏期間,每個伏天要貼敷三次膏葯,總共6—8個小時,療程短的也需要三年。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三伏貼」,人人都能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