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動態圖片 » 磁共振機器讀片和人工圖片哪個准
擴展閱讀
唯美日出清晨圖片 2025-07-28 16:51:10
抖音圖片搜索人 2025-07-28 16:30:03

磁共振機器讀片和人工圖片哪個准

發布時間: 2022-04-27 22:29:55

❶ 核磁共振和CT有什麼區別

對於X線、CT、B超、核磁共振(MRI)這些常用的影像學檢查,根本就傻傻分不清楚......今天,我們就把身體比作食物,通俗易懂的告訴你,這些檢查是如何發揮不同作用的!

X光像把麵包壓扁了看

X光會穿過人體,遇到被遮擋的部位,底片上不會曝光,洗片後這個部位就是白色的。

各種外傷,如果懷疑傷到了骨頭,優先選擇X光照片,檢查結果快速易得。若要進一步觀察,可以選擇CT。超聲、核磁對於骨皮髓質等看不大清,一般不選擇。

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等椎間盤疾病需要觀察椎間盤與相應的神經根,要想更好觀察這些軟組織,最優選擇就是核磁。同樣,對於關節、肌肉、脂肪組織檢查,核磁也是首選。

❷ 做磁共振和CT的機器怎麼感覺差不多呢到底哪不一樣啊只是機器外形方面哦!!!

當然不一樣的,首先是金錢哦,呵呵
其實他們的成像原理不一樣的,CT是靠發射放射線及採集穿過人體的放射線,經過一系列分析及轉換成像的。MRI是靠發射磁場的轉換,發射小脈沖波,最後成像的。
MRI是多角度多參數成像。
CT是只有一個密度參數。

❸ 醫學磁共振圖像採集與磁共振機器人的掃描儀參照磁共振識別第一加權像有什麼關系

沒有什麼關系吧

❹ 磁共振報告結果是醫師出的還是設備默認的

檢查報告是醫生出的,如果一切正常,就有可能是機器裡面預先錄入的套話。

❺ CT跟核磁共振有什麼區別

CT與核磁共振(MRI)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檢查方法。MRI是Magnetic Resnane Iamge的簡稱,中文為磁共振成像。MRI是把人體放置在一個強大的磁場中,通過射頻脈沖激發人體內氫質子,發生核磁共振,然後接受質子發出的核磁共振信號,經過梯度場三個方向的定位,再經過計算機的運算,構成各方位的圖像。
CT由於X線球管和探測器是環繞人體某一部位旋轉,所以只能做人體橫斷面的掃描成像,而MRI可做橫斷、矢狀、冠狀和任意切面的成像。

核磁共振(MRl)與CT都屬於技術含量非常高的影像學檢查手段,兩者相比,核磁共振主要具有以下優點。

核磁共振能敏感地檢查出組織成分中水含量的變化,能顯示功能和新陳代謝過程等生理生化信息的變化,它使機體組織從單純的解剖顯像發展為解剖學與組織生化和物理學特性變化相結合的「化學性圖像」,為一些早期病變提供了診斷依據,常常比CT能更有效和更早地發現病變。它能非常清晰地顯示腦和脊髓的灰質和白質,故在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斷方面優於CT,對顱腦、脊柱和脊髓疾病的顯示優於CT,這是CT所無法比擬的;
核磁共振可根據需要直接顯示人體任意角度的切面像,可以直接作出橫斷面、矢狀面、冠狀面和各種斜面的體層圖像;而CT只能顯示與身體長軸相垂直的橫斷層像;
核磁共振有高於CT數倍的軟組織分辨能力,圖像中對於軟組織的對比度可以提高1—3個等級度,大功率的核磁共振機器拍攝的照片非常清晰,甚至可以看到組織內的細小血管;
核磁共振在儀器結構上不需要像CT那樣有較大的機械口轉動部件和一系列高精度的探測器,只要通過電子方法調節磁場梯度即可實現掃描;
核磁共振不會像CT那樣產生對人體有損傷的電離輻射,對機體沒有不良影響,甚至孕婦接受核磁共振檢查時對胎兒也無任何不良影響;
核磁共振有3個特性參數,而CT只有X射線束穿過生物組織的衰減一個物理參數,故核磁共振漏診率比CT低;
核磁共振不用造影劑就可得到很好的軟組織對比度,能顯示血管的結構,故對血管、腫塊、淋巴結和血管結構之間的相互鑒別有其獨到之處,而且還避免了造影劑可能引起的過敏反應;
核磁共振不會產生CT檢測中的骨性偽影,能使脊柱中的脊髓及神經根顯像清晰,還有可能檢查出由於缺血引起的組織損傷等等。
核磁共振幾乎適用於全身各系統的不同疾病,如腫瘤、炎症、創傷、退行性病變以及各種先天性疾病的檢查,在脊柱外科更有其廣泛的適應證,應用范圍大大超過CT檢查,診斷價值明顯優於CT。

核磁共振也存在不足之處,與CT相比主要其不足之處包括:成像時間較長,當前,全身成像15個斷層面需要13分鍾;空間解析度低,僅為2毫米,活動使解析度更低,故診斷心臟等活動性器官效果較差;顯示骨組織的能力比CT要差,在觀察頸椎骨刺、韌帶鈣化及椎管狹窄等骨組織的退變情況時,不如CT清楚,但在顯示這些骨組織退變後的改變對脊髓神經根的壓迫方面優於CT;由於鐵金屬的磁場反應,使帶有心臟起搏器的患者或體內有某些金屬的部位不能作核磁共振的檢查,如脊柱及其他部位內固定術後、人工關節術後、外科.手術使用縫合器以後、帶有金屬避孕環的婦女以及安裝有假牙等,以及其他體內存有金屬異物等情況者。不過,由於鈦金屬沒有磁場反應,目前在骨科內固定手術中正在逐步推廣的鈦金屬內固定物可以接受核磁共振檢查;安裝核磁共振須有特殊房間,必須防磁、防電干擾,對室內的溫度、濕度和冷卻系統也有特殊要求,要求溫度在20—25℃,上下相差不能超過1℃等;價格昂貴,現在一台應用抗磁系統的核磁共振機,價值近100萬美元,而一台超導磁系統的核磁共振機高達200萬美元左右;檢查費用昂貴,遠遠高於CT檢查的費用,一個部位的核磁共振檢查費在800—1300元,而CT僅180—600元;運轉維護費用高,一年約耗電40萬度,僅電費一項即需幾萬元人民幣,還需要液氦、液氮、重水和其他材料等。

綜上所述,盡管核磁共振檢查有不少優點,但也存在著程度不同的局限性。因此,不應對核磁共振檢查過分地依賴和迷信,應根據核磁共振的檢查特點、臨床要求及病人的不同情況合理選用,對每一幅核磁共振的圖像,都應仔細地聯系解剖病理和臨床,作客觀全面的分析。

❻ 核磁共振和X光有什麼區別啊

電磁輻射類型、輻射能量、量子躍遷類型、獲得的光譜類型


在下面所列的表中,輻射最強的是伽馬(γ)射線,其次就是X射線。X射線是一種波長很短的電磁輻射,其波長約為(20~0.06)×10^(-8)厘米之間。X射線具有很高的穿透本領和殺傷力,能透過許多對可見光不透明的物質,如墨紙(如包在墨盒中的感光膠片可被感光)、木料、不太厚的磚牆等。用作人體組織檢測,X光是利用人體組織不同密度對X線的不同吸收導致透射光的差異,其成像後得到的譜圖像反映人體組織的形狀、組成信息,尤其是可以清楚區分肌肉組織與骨組織的邊界的差異。


核磁共振,就能量而言,在射頻波的范圍,射頻波能量比微波還弱,基本上是處於收音機頻段的無線電波范圍。可想它對人體的傷害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用作人體組織檢測,核磁共振成像是利用核磁共振原理,依據所釋放的能量在人體中的機體、肌肉、骨骼、體液、水分等等中的不同結構環境中的H原子核具有不同的衰減,通過外加梯度磁場檢測所發射出的電磁波,即可得知構成這一物體原子核的位置和種類,據此可以繪製成物體內部結構的圖像。



❼ 傷情鑒定骨折是以X光片為准還是磁共振為准

傷情鑒定並不是以依賴X光片或者磁共振單一結果,而是綜合考慮。相對來說,核磁共振的結果更為准確。

❽ 磁共振和ct檢查疾病哪個更有優勢更准確

個人覺得是磁共振檢查更細致,自己親身經歷過,也咨詢過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