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動之端乃天地之心是什麼意思
這是客觀唯心主義的思想 如果說動之端乃人之心也(又例如宇宙即我心 心外無物 心外無理)是主觀唯心主義
「動之端乃天地之心也」是北宋程頤《周易程氏傳》中解釋復卦的彖辭「復其見天地之心乎」時提出的運動觀命題。程頤認為天地萬物,無時不在變化之中,無一息停留。變動是普遍存在的,正是由於變動,天地萬物才能夠持久。他說:「凡天地所生之物,雖山嶽之堅厚,未有能不變者也,故恆非一定之謂也。一定則不能恆矣。唯隨時變易,乃常道也。」(《周易程氏傳》卷三)即恆常與不變是不等同的,倒是與變化密切聯系,變是常道。程頤強調動是天地萬物的根本原則,他說:「消長有因,天之道也。……一陽復於下,乃天地生物之心也。先儒皆以靜為見天地之心,蓋不知動之端乃天地之心也。」「天地之心」即指天地萬物的主宰原則。復卦第一爻是陽爻,陽是動,彖辭言「復其見天地之心乎」,所以程頤說一陽復於下是天地生物之心。程頤認為,以往人們強調靜是天地萬物的根本原則,是沒有認識到真正的根本原則是動的開始。程頤說,不知道的人是不能認識到這一點的。程頤強調動在宇宙中的重要作用,比起以靜為主的思想來是一個進步。但他一方面認為天地萬物無時不變動,另一方面又認為封建綱常是不變的,把不動作為人們行為的最高標准,表現出形而上學的思想。
❷ 「復,其見天地之心乎」(《復卦·彖辭》)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復是指初九爻由最底爻想回復到上爻。「天地之心」其外延是指天地為匡廓的整個世界,其內涵是指這個世界化生萬物的功能,功能內在於實體,表現於外為有形可見的大化流行的過程,也就是造化的本身。
❸ 動之端乃天地之心也什麼意思
運動,最終仍然是天地萬物的主宰原則。
這是北宋程頤《周易程氏傳》中解釋復卦的彖辭「復其見天地之心乎」時提出的運動觀命題。
程頤認為:天地萬物,無時不在變化之中,無一息停留。變動是普遍存在的,正是由於變動,天地萬物才能夠持久。「天地之心」,即指天地萬物的主宰原則。
❹ 泰山經石峪有句「無人我相見天地心」是什麼意思
人我相見天地心的意思是:看破事物的的表象,從而感受到天地至理的意思。
其中,天地心意指:天地間那些至精至純至簡至明的道理。
出自於:出自《金剛般若波羅蜜》簡稱《金剛經》。
原文: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釋義:相指的是一種狀態。旨在表明的一種態度,一種無我的狀態。在思想意識中做到沒有你,沒有我,沒有眾生,也沒有想長壽這個想法。同時,也是佛家的思想-看破紅塵,看待眾生眾生皆平等。
(4)天地之心動態圖片擴展閱讀:
《金剛經》的人我相見天地心思想重心:
1.著重「無相」,《金剛經》說「無相」而不說「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風;
2.著重「無我」:《金剛經》不只說「無我」,也說「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3.著重「利他」:《金剛經》旨在表達要體諒眾生,度眾生、成就眾生;
4.著重佛的體認:如來可以知道一切眾生的內心,也就是說眾生的這些思想都不是由心而來,只不過人們都說內心才是思想產生的根源;
5.佛和法的並重:早期佛教視舍利塔為佛,而《金剛經》是重法又重佛(塔)的(與《法華經》相同),這與法藏部是非常接近的。
❺ 「動之端乃天地之心也」是什麼意思
意思:運動,最終仍然是天地萬物的主宰原則。
❻ 動之端乃天地之心也什麼意思 是主觀唯心嗎
這是客觀唯心主義的思想 如果說動之端乃人之心也(又例如宇宙即我心 心外無物 心外無理)是主觀唯心主義
「動之端乃天地之心也」是北宋程頤《周易程氏傳》中解釋復卦的彖辭「復其見天地之心乎」時提出的運動觀命題.程頤認為天地萬物,無時不在變化之中,無一息停留.變動是普遍存在的,正是由於變動,天地萬物才能夠持久.他說:「凡天地所生之物,雖山嶽之堅厚,未有能不變者也,故恆非一定之謂也.一定則不能恆矣.唯隨時變易,乃常道也.」(《周易程氏傳》卷三)即恆常與不變是不等同的,倒是與變化密切聯系,變是常道.程頤強調動是天地萬物的根本原則,他說:「消長有因,天之道也.……一陽復於下,乃天地生物之心也.先儒皆以靜為見天地之心,蓋不知動之端乃天地之心也.」「天地之心」即指天地萬物的主宰原則.復卦第一爻是陽爻,陽是動,彖辭言「復其見天地之心乎」,所以程頤說一陽復於下是天地生物之心.程頤認為,以往人們強調靜是天地萬物的根本原則,是沒有認識到真正的根本原則是動的開始.程頤說,不知道的人是不能認識到這一點的.程頤強調動在宇宙中的重要作用,比起以靜為主的思想來是一個進步.但他一方面認為天地萬物無時不變動,另一方面又認為封建綱常是不變的,把不動作為人們行為的最高標准,表現出形而上學的思想.
❼ 為天地立心,為生命立命,為往聖而繼絕學,為萬世而開太平,通俗的說是什麼意思,不要百度原有答案哦,謝
這四句話最能表出儒者的襟懷,也最能開顯儒者的器識與宏願,因而也可說是人類教育最高的嚮往,但這四句話並不好講。今特稍作解釋,或者於青年學子不無助益。
句話是宋朝張宰的名句,是儒者的經典之言,是教育的最大嚮往,我曾在某個網頁看過對這四句話的解釋如下:
(1)為天地立心:天地本無心,但天地生生不息,生化萬物,是即天地的心意,無心而有心以生物為心,這是人對天地生生之德的親切理會,通過人的理會指點,天地生化萬物的心便顯立了。
(2)為生民立命:儒家聖賢開顯的「安身立命」之道,正是為了生民。有了這個道,「百姓日用而不知」,卻能潛移默化,加上倫常政教的設施,使生民的生活有了依循,而得以護持生命,貞定活路,這就是「為生民立命」了。
(3)為往聖繼絕學:儒家聖人之學,自兩漢以下,而魏晉,而南北朝,而隋唐,千百年間,一直未能善續先秦儒家的學脈。無論生命之光,或哲學之慧,都開顯不出來。尤其唐末五代之時,華族的文化生命萎縮墮落極矣。直到北宋之初,普天之下竟找不出一個像樣的師表,所謂學絕道喪,實未過甚其辭。
到理學家出來,才復活了先秦儒家的形上智慧,使天道性命之學,內聖成德之教,重新光顯於世。思想的領導權即已從佛教手裡拿回來,孔子的地位自然重新顯立,這一步為往聖繼絕學的功績,在人類文化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可惜滿清以來,士人心思卑陋,反而詬詆理學,這誠是學術上昧天良的一大憾事。
(4)為萬世開太平:儒家以內聖為本質,以外王表功能,功能之大者,便是開出太平盛世。而且不只是一時,而是為千年萬世開太平。
拓展資料:
何謂「正心」?簡單的說就是個人修身,通俗的說就是自己的道德修養,使心靈對從外物的依附中解放出來就可專注精神,而不受外物影響,專心學問。
何謂「立命」?古語雲: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為民請命,這是對學習目標的一個詮釋,以蒼生百姓為重,從而盡抒兄中所學,而不僅僅止步於名利二字這就是立命之根本。
何謂「繼承」?甘陽教授有本書叫《通三統》,儒家曾有中華大一統,自古至今,一代又一代的歷史證明了傳承的重要性,從沒有一個朝代會完全否定前朝的所有一切,有傳承才有進步,牛頓說他取得這樣的成就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了傳承,絕學才不會真的變「絕學」,如今不少民間絕技的消失,就是我們傳承的悲哀。
❽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萬物,本吾一體者也.......所謂良知也 翻譯 謝謝
譯文:人,是天地的心。天地間的萬物,本就和我是一體的。生存的民眾的困難痛苦、所受的磨難,難道不是與我自身切身相關的疾病痛苦嗎?不知道自身的疾病痛苦,就是沒有是非之心的人。是非之心,不用考慮就知道,不用學習就能(體悟),(這)是所說的良知。
原文: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萬物,本吾一體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於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病,無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慮而知,不學而能,所謂良知也。
出自——明代王陽明《王陽明全集》。
(8)天地之心動態圖片擴展閱讀:
王守仁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於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
陽明學,又稱王學、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發展的儒家學說。
根據王守仁一生中的經歷,其受到道家的影響明顯多於佛家,但其終究不離儒學本質,王守仁繼承陸九淵強調「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致良知」。
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與行的關繫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
❾ 人者天地之心也出自哪裡
人者天地之心也出自《禮記》。《禮記·禮運》中雲:「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天生之,地養之,人成之」。《孟子·盡心下》中雲:「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禮記》:
《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小戴記》,成書於漢代,為西漢禮學家戴聖所編。《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書中內容主要寫先秦的禮制,體現了先秦儒家的哲學思想(如天道觀、宇宙觀、人生觀)、教育思想、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會、禮制與刑律)、美學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 。
❿ 動之端乃天地之心也是客觀唯心還是主觀唯心
客觀唯心主義。主觀唯心主義通常是以個體為基礎來考慮問題,而客觀唯心主義更多的塑造一個類似於超然精神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