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動態圖片 » 神封在哪個位置圖片
擴展閱讀
畫花美甲圖片大全 2025-07-28 11:12:11
手工鑰匙扣圖片大全 2025-07-28 10:58:51
帶花的圖片唯美圖片 2025-07-28 10:54:34

神封在哪個位置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4-21 00:14:11

Ⅰ 人體筋絡各部名稱

足少陰腎經示意圖,十二經絡圖腎臟依現代醫學而言,是掌管水份的調節,並具有將體內多餘水份和代謝廢物由膀胱排出體外的功能;但在中醫醫學的領域中,腎臟包含著生命的原動力,是生殖力的源泉。因此,和現代醫學中的副腎機能很相近。副腎是小型的內分泌器官,是控制人體內臟機能的重要組織。因為其所處地位的重要性,所以此一機能一旦發生異常,便會引發各種不適的症狀。如臉部皮膚帶黑,失去光澤。口乾舌燥,喉嚨重痛。站起身時頭暈、食慾減退,特別是心窩處有無力感。下痢、容易疲勞。背、腳內側冰冷,腳底、腳尖發熱,有倦怠感,腰痛、精力衰退。精神衰弱,做任何事都提不起勁。腎是健康、生命之源,但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漸漸衰弱。若出現以上所述症狀,請刺激腎經上的穴位,以謀求症狀的改善。腎經共有二十七個穴位。
足少陰腎經:從腳小趾下邊開始,斜向腳底心(湧泉),出於舟骨粗隆下(然谷、照海、水泉),沿內踝之後(太溪),分支進入腳跟中(大鍾);上向小腿內(復溜,交信;會三陰交),出窩內側(築賓、陰谷),上大腿內後側,通過脊柱(會長強)屬於腎、絡於膀胱(肓俞、中注、四滿、氣穴、大赫、橫骨;會關元、中極)。
它直行的脈:從腎向上(商曲、石關、陰都、通谷,幽門),通過肝、膈,進入肺中(步廊、神封、靈墟、神藏,彧中、俞府),沿著喉嚨,夾舌根旁(通廉泉)。它的支脈:從肺出來,絡於心,流注於胸中,接手厥陰心包經。

本經一側27穴(左右兩側共54穴),其中10穴分布於下肢內側面的後緣,其餘17穴位於胸腹部任脈兩側。首穴湧泉,末穴俞府。主治泌尿生殖系統、神經精神方面病症、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和循環系統某些病症,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的病症。

本經穴位:湧泉 然谷 太溪 大鍾 水泉 照海 復溜 交信 築賓 陰谷 橫骨 大赫 氣穴 四滿 中注 肓俞 商曲 石關 陰都 腹通谷 幽門 步廊 神封 靈墟 神藏 彧中 俞府

(1) 湧泉 KI1 Yǒng quán
[定位]在足底部,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第2、3趾趾指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後2/3交點上。
[解剖]有指短屈肌腱,指長屈肌腱,第二蚓狀肌,深層為骨間肌;有來自脛前動脈的足底弓;布有足底內側神經支。
[主治]頭頂痛,頭暈,眼花,咽喉痛,舌干,失音,小便不利,大便難,小兒驚風,足心熱,癲疾,霍亂轉筋,昏厥。
[配伍]配然谷治喉痹;配陰陵泉治熱病挾臍急痛,胸脅滿;配水溝、照海治癲癇。配太沖、百會治頭項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註]腎經井穴。

(2) 然谷 KI2 Rán gǔ
[定位]在足內側緣,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際。
[解剖]有拇指外展肌,有跖內側動脈及跗內側動脈分支;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末支及足底內側神經。
[主治]月經不調,陰挺,陰癢,白濁,遺精,陽痿,小便不利,泄瀉,胸脅脹痛,咳血,小兒臍風,口噤不開,消渴,黃疸,下肢痿痹,足跗痛。
[配伍]配承山治轉筋;配氣沖、四滿治石水;配太溪治熱病煩心、足寒、多汗。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註]腎經滎穴。

(3) 太溪 KI3 Tài xī
[定位]在足內側,內踝後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解剖]有脛後動、靜脈;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當脛神經之經過處。
[主治]頭痛目眩,咽喉腫痛,齒痛,耳聾,耳鳴,咳嗽,氣喘,胸痛咳血,消渴,月經不調,失眠,健忘,遺精,陽痿,小便頻數,腰脊痛,下肢厥冷,內踝腫痛。
[配伍]配然谷主治熱病煩心,足寒清,多汗;配腎俞治腎脹;配支溝、然谷治心痛如錐刺。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註]腎經腧穴、原穴

(4) 大鍾 KI4 Dà zhōng
[定位]在足內側,內踝下方,當跟腱附著部的內側前方凹陷處。
[解剖]有脛後動脈跟內側支;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及脛神經的跟骨內側神經。
[主治]咳血,氣喘,腰脊強痛,痴呆,嗜卧,足跟痛,二便不利,月經不調。
[配伍]配太溪、神門治心腎不交之心悸、失眠;配行間治虛火上炎之易驚善怒;配魚際治虛火上炎之咽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附註]腎經絡穴。

(5) 水泉 KI5 Shuǐ quán
[定位]在足內側,內踝後下方,當太溪直下1寸,跟骨結節的內側凹陷處。
[解剖]有脛後動脈跟內側支;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及脛神經的跟骨內側神經。
[主治]月經不調,痛經,陰挺,小便不利,目昏花,腹痛。
[配伍]配中極、水道治腎氣虧虛;配氣海、血海、腎俞、三陰交、氣海俞治腎絞痛、腎結石;配腎俞、中極、血海治血尿。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附註]腎經郄穴。

(6) 照海 KI6 Zhào hǎi
[定位]在足內側,內踝尖下方凹陷處。
[解剖]在拇趾外展肌止點;後方有脛後動、靜脈;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深部為脛神經本干。
[主治]咽喉乾燥,癇證,失眠,嗜卧,驚恐不寧,目赤腫痛,月經不調,痛經,赤白帶下,陰挺,陰癢,疝氣,小便頻數,不寐,腳氣。
[配伍]配列缺、天突、太沖、廉泉治咽喉病症;配神門、風池、三陰交治陰虛火旺之失眠症。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註]八脈交會穴-通陰蹺脈。

(7) 復溜 KI7 Fù liū
[定位]在小腿內側,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解剖]在比目魚肌下端移行於跟腱處之內側;前方有脛後動、靜脈;布有腓腸內側皮神經,小腿內側皮神經,深層為脛神經。
[主治]泄瀉,腸鳴,水腫,腹脹,腿腫,足痿,盜汗,脈微細時無,身熱無汗,腰脊強痛。
[配伍]配後溪、陰郄治盜汗不止;配中極、陰谷治癃閉。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
[附註]腎經經穴。

(8) 交信 KI8 Jiāo xìn
[定位]在小腿內側,當太溪直上2寸,復溜前0.5寸,脛骨內側緣的後方。
[解剖]在趾長屈肌中;深層為脛後動、靜脈;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後方為脛神經本干。
[主治]月經不調,崩漏,陰挺,泄瀉,大便難,睾丸腫痛,五淋,疝氣,陰癢,瀉痢赤白,膝、股. 內廉痛。
[配伍]配關元、三陰交治婦科疾患之月經不調;配太沖、血海、地機治崩漏;配中都治疝氣;配陰陵泉治五淋;配中極治癃閉;配關元治陰挺。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附註]陰蹺脈郄穴。

(9) 築賓 KI9 Zhù bīn
[定位]在小腿內側,當太溪與陰谷的連線上,太溪上5寸,腓腸肌肌腹的內下方。
[解剖]在腓腸肌和趾長屈肌之間;深部有脛後動、靜脈;布有腓腸內側皮神經和小腿內側皮神經,深層為脛神經本干。
[主治]癲狂,癇證,嘔吐涎沫,疝痛,小兒臍疝,小腿內側痛。
[配伍]配腎俞、關元治水腫;配大敦、歸來治疝氣;配承山、合陽、陽陵泉治小腿痿、痹、癱;配水溝、百會治癲、狂、癇證。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註]陰維脈郄穴。

(10) 陰谷 KI10 Yīn gǔ
[定位]在腘窩內側,屈膝時,當半腱肌肌腱與半膜肌肌腱之間。
[解剖]在半腱肌腱和半膜肌腱之間;有膝上內側動、靜脈;布有股內側皮神經。
[主治]陽痿,疝痛,月經不調,崩漏,小便難,陰中痛,癲狂,膝股內側痛。
[配伍]配照海、中極治癃閉;配大赫、曲骨、命門治寒疝、陽萎、早泄、月經不調、崩漏。
[刺灸法]直刺0.8-1.2寸;
[附註]腎經合穴。

(11) 橫骨 KI11 Héng gǔ
[定位]在下腹部,當臍中下5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解剖]有腹內、外斜肌腱膜,腹橫肌腱膜及腹直肌;有腹壁下動、靜脈及陰部外動脈;布有髂腹下神經分支。
[主治]陰部痛,少腹痛,遺精,陽痿,遺尿,小便不通,疝氣。
[配伍]配中極、三陰交治癃閉;配關元、腎俞、志室、大赫治陽萎、遺精、崩漏、月經不調。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附註]沖脈、足少陰會穴。

(12) 大赫 KI12 Dà hè
[定位]在下腹部,當臍中下4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解剖]在腹內、外斜肌腱膜,腹橫肌腱膜及腹直肌中;有腹壁下動、靜脈肌支;布有第十二肋間神經及髂腹下神經。
[主治]陰部痛,子宮脫垂,遺精,帶下,月經不調,痛經,不妊,泄瀉,痢疾。
[配伍]配陰交腎俞、帶脈、大敦、中極治陽萎、遺精、帶下;配命門、腎俞、志室、中極、關元治男科病、不育症。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附註]沖脈、足少陰會穴。

(13) 氣穴 KI13 Qì xué
[定位]在下腹部,當臍中下3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解剖]在腹內、外斜肌腱膜,腹橫肌腱膜及腹直肌中;有腹壁下動、靜脈肌支;布有第十二肋間神經及髂腹下神經。
[主治]月經不調,白帶,小便不通,泄瀉,痢疾,腰脊痛,陽痿。
[配伍]配天樞、大腸俞主消化不良;配中極、陰陵泉、膀胱俞主五淋、小便不利;配氣海、三陰交、腎俞、血海治月經不調、血帶、宮冷不孕、先兆流產、陽萎、不育症。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8-1.2寸;可灸。
[附註]沖脈、足少陰會穴。

(14) 四滿 KI14 Sì mǎn
[定位]在下腹部,當臍中下2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解剖]在腹內、外斜肌腱膜,腹橫肌腱膜及腹直肌中;有腹壁下動、靜脈肌支;布有第十一肋間神經。
[主治]月經不調,崩漏,帶下,不孕,產後惡露不凈,小腹痛,遺精,遺尿,疝氣,便秘,水腫。
[配伍]配氣海、三陰交、大敦、歸來治疝氣、睾丸腫痛;配氣海、三陰交、腎俞、血海治月經不調、帶下、遺精等病症。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附註]沖脈、足少陰會穴。

(15) 中注 KI15 Zhōng zhù
[定位]在下腹部,當臍中下1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解剖]在腹內、外斜肌腱膜,腹橫肌腱膜及腹直肌中;有腹壁下動、靜脈肌支;布有第十肋間神經。
[主治]月經不調,腰腹疼痛,大便燥結,泄瀉,痢疾。
[配伍]配腎俞、委中、氣海俞治腰背痛;配血海、腎俞、太沖、三陰交、陰交、中極治婦科病、月經不調、卵巢炎、睾丸炎、附件炎。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附註]沖脈、足少陰會穴。

(16) 肓俞 KI16 Huāng shū
[定位]在腹中部,當臍中旁開0.5寸。
[解剖]在腹內、外斜肌腱膜,腹橫肌腱膜及腹直肌中;有腹壁下動、靜脈肌支;布有第十肋間神經。
[主治]腹痛繞臍,嘔吐,腹脹,痢疾,泄瀉,便秘,疝氣,月經不調,腰脊痛。
[配伍]配天樞、足三里、大腸俞治便秘、泄瀉、痢疾;配中脘、足三里、內庭、天樞治胃痛、腹痛、疝痛、排尿、尿道澀痛等症。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附註]沖脈、足少陰會穴。

(17) 商曲 KI17 Shāng qū
[定位]在上腹部,當臍中上2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解剖]在腹直肌內緣,有腹壁上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九肋間神經。
[主治]腹痛,泄瀉,便秘,腹中積聚。
[配伍]配中脘、大橫治腹痛、腹脹;配支溝治便秘;配大腸俞、天樞、治泄瀉、痢疾。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註]沖脈、足少陰會穴。

(18) 石關 KI18 Shí guān
[定位]在上腹部,當臍中上3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解剖]在腹直肌內緣,有腹壁上動、靜脈分支;布有第九肋間神經。
[主治]嘔吐,腹痛,便秘,產後腹痛,婦人不孕。
[配伍]配中脘、內關治胃痛、嘔吐、腹脹;配三陰交、陰交、腎俞治先兆流產和不孕症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註]沖脈、足少陰會穴。

(19) 陰都 KI19 Yīn dū
[定位]在上腹部,當臍中上4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解剖]在腹直肌內緣,有腹壁上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八肋間神經。
[主治]腹脹,腸鳴,腹痛,便秘,婦人不孕,胸脅滿,瘧疾。
[配伍]配巨闕治心中煩滿;配三陰交、血海治閉經;配中脘、天樞、足三里、四縫治納呆及小兒疳積。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註]沖脈、足少陰會穴。

(20) 腹通谷 KI20 Fù tōng gǔ
[定位]在上腹部,當臍中上5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解剖]在腹直肌內緣,有腹壁上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八肋間神經。
[主治]腹痛,腹脹,嘔吐,心痛,心悸,胸痛,暴喑。
[配伍]配內關、中脘治胃氣逆;配申脈、照海治癲癇、驚悸;配上脘、足三里治納呆。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可灸。
[附註]沖脈、足少陰會穴。

(21) 幽門 KI21 Yōu mén
[定位]在上腹部,當臍中上6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解剖]在腹直肌內緣,有腹壁上動、靜脈分支;布有第七肋間神經。
[主治]腹痛,嘔吐,善噦,消化不良,泄瀉,痢疾。
[配伍]配玉堂治煩心嘔吐;配中脘、建里治胃痛、噎嗝、嘔吐;配天樞治腹脹、腸鳴、泄瀉。
[刺灸法]直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傷及內臟;可灸。
[附註]沖脈、足少陰會穴。

(22) 步廊 KI22 Bù láng
[定位]在胸部,當第5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在胸大肌起始部,有肋間外韌帶及肋間內肌;有第五肋間動、靜脈;布有第五肋間神經前皮支,深部為第五肋間神經。
[主治]胸痛,咳嗽,氣喘,嘔吐,不嗜食,乳癰。
[配伍]配定喘、列缺治外感和內傷咳喘;配心俞、內關治胸痹、心悸怔忡。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傷及內臟,可灸。

(23) 神封 KI23 Shén fēng
[定位]在胸部,當第4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在胸大肌中,有肋間外韌帶及肋間內肌;有第四肋間動、靜脈;布有第四肋間神經前皮支,深部為第四肋間神經。
[主治]咳嗽,氣喘,胸脅支滿,嘔吐,不嗜食,乳癰。
[配伍]配陽陵泉、支溝治胸脅脹痛。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24) 靈墟 KI24 Líng xū
[定位]在胸部,當第3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在胸大肌中,有肋間外韌帶及肋間內肌;有第三肋間動、靜脈;布有第三肋間神經前皮支,深層為第三肋間神經。
[主治]咳嗽,氣喘,痰多,胸脅脹痛,嘔吐,乳癰。
[配伍]配足三里、中脘、內關治嘔吐、納呆;配神門、神藏治失眠健忘。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25) 神藏 KI25 Shén cáng
[定位]在胸部,當第2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在胸大肌中,有肋間外韌帶及肋間內肌;有第二肋間動、靜脈;布有第二肋間神經前皮支,深層正當第二肋間神經。
[主治]咳嗽,氣喘,胸痛,煩滿,嘔吐,不嗜食。
[配伍]配天突、內關、太沖治梅核氣;配心俞、玉堂治胸痹、噎嗝、冠心病、心肌梗塞。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26) 彧中 KI26 Yù zhōng
[定位]在胸部,當第1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在胸大肌中,有肋間外韌帶及肋間內肌;有第一肋間動、靜脈;布有第一肋間神經前皮支,深層為第一肋間神經,皮下有鎖骨上神經前支。
[主治]咳嗽,氣喘,痰壅,胸脅脹滿,不嗜食。
[配伍]配風門、肺俞治外邪襲肺;配天突、間使、華蓋治咽喉腫痛。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27) 俞府 KI27 Shū fǔ
[定位]在胸部,當鎖骨下緣,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在胸大肌中;有胸內動、靜脈的前穿支;布有鎖骨上神經前支。
[主治]咳嗽,氣喘,胸痛,嘔吐,不嗜食。
[配伍]配天突、肺俞、魚際治咳嗽、咽痛;配足三里、合谷治胃氣上逆之嘔吐、呃逆。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Ⅱ 神封和膻中的中間的位置疼

神封穴是腎經的穴位,位於第四肋骨間隙;和膻中穴中間的位置,擴胸運動感覺疼痛,應該還是之前有挫傷的可能,沒注意;或者氣滯,氣機不暢.

Ⅲ 人的死穴有哪些哪裡如被擊中會發生什麼後果

人的死穴有百會穴、神庭穴、太陽穴、耳門穴、人中穴等,具體的位置以及發生的後果如下所描述:
一、頭頸部位
百會穴
百會穴
位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的交點處。
經屬:為督脈,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被擊中腦暈倒地不省人事。
神庭
位置:頭前部入發際五分處。
經屬:為督脈、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之會穴。被擊中後頭暈、腦脹。
太陽穴
位置:在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後約一寸凹處。
經屬:奇穴,被點中後頭昏、眼黑耳鳴。
耳門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跡前、張口呈現凹陷處。
睛明穴
經屬:為手少陽三焦經。被點中後,耳鳴頭暈倒地。
睛明穴
位置:在眼內眥角上方0.1寸處。
經屬:為足太陽膀胱經。為手足太陽、足陽明、陽蹺、陰蹺五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昏眼花倒地。
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溝偏上(溝下沿上量2/3處)
經屬:屬督脈,為手、足陽明,督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暈眼昏。
啞門穴
人迎穴
位置:在頂部後正中線上,第一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後發際凹陷處)
經屬:為督脈、系督脈與陽維脈之會穴,被點中後,沖擊延髓中樞,失啞、頭暈、倒地不省人事。
風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處與乳突之間,在當斜方肌和胸鎖乳突之間取穴。
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足少陽陰維之會。被擊中後,沖擊延髓中樞,暈迷不醒。
人迎穴
位置:喉結旁開1.5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被點中後氣滯血淤、頭暈。

二、胸腹部
膻中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兩乳頭中間。
膻中穴
經屬:任脈,是足太陰、少陰,手太陽、少陽;任脈之會。氣會膻中心包募穴。被擊中後,內氣漫散,心慌意亂,神志不清。
鳩尾穴
位置:位於臍上七寸,劍突下半寸。
經屬:任脈,系任脈之絡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及肝、膽,震動心臟,血滯而亡。
巨闕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臍上六寸處。
經屬:任脈、繫心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膽、震動心臟而亡。
神闕穴
位置:位於臍窩正中。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膀胱,傷氣,身體失靈。
氣海穴

位置:位於體前正中線,臍下1寸半。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肋間,破氣血淤,身體失靈。
關元穴
位置:位於臍下三寸處。
經屬:任脈、系三陰、任脈之會,小腸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下動、靜脈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氣滯血淤。
中極穴
位置:體前正中線,臍下4寸。
經屬:任脈、系足三陰、任脈之會,膀胱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神經震動乙結腸,傷氣機。
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恥骨聯合上緣上方凹陷處。
曲骨穴
經屬:任脈,系足厥陰肝經與任脈之餘。擊中後,傷周天氣機,氣滯血淤。
膺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線第三肋間玉堂穴旁開四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胸前神經及動、靜脈,震動心臟停止供血、休克。
乳中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動脈充血破氣。
乳根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直下一肋間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左側內為心臟。擊中後,沖擊心臟,休克易亡。
期門穴
章門穴
位置:位於乳下兩肋間當第六肋間。
經屬:屬肝經,肝之募穴。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擊中後,沖擊肝、脾,震動膈肌、氣滯血淤。
章門穴
位置:在腋中線,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時正當肘尖盡處。
經屬:足厥陰肝經,系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肝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臟或脾臟,破壞膈肌膜,阻血傷氣。
商曲穴
位置:位於腹中部當任脈、下脘穴的外側五分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系足少陰與沖脈之會。擊中後,沖擊肋神經和腹壁動脈、震動腸管,傷氣滯血。

三、背腰骶部
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開1.5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第三脅動、靜脈和神經,震動心肺、破氣機。
厥陰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經屬: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心、肺,破氣機、易死亡。
心俞穴
位置:位於第五胸椎棘突、旁開1.5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心臟,破血傷氣。
腎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腎臟,傷氣機,易截癱。
命門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與第三腰椎棘突之間。
經屬:督脈。擊中後,沖擊脊椎破氣機,易截癱。
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三寸處(命門旁開三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腰動、靜脈和神經,震動腎臟,傷內氣。
氣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開1.5寸處。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腎臟,阻血破氣。
尾閭穴
位置:位於尾骨端與肛門之間
經屬:督脈、督脈之絡穴,別走任脈。擊中後,阻礙周天氣機,丹田氣機不升。

四、上下肢
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與肩峰連線三中點,肩部最高處。
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少陽、足少陽、足陽明與陽維脈之會。擊中後,半身麻木。
太淵穴
位置:仰掌、腕橫紋之撓側凹陷處。
經屬:手太陰肺經。肺之原穴,百脈之會。擊中後,陰止百脈,內傷氣機。
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足陽明之脈所入為合。擊中後,下肢麻木、不靈。
三陰交穴
位置:在內踝尖直上三寸,脛骨後緣。
三陰交穴
經屬:足太陽脾經,系足太陰、厥陰、少陰之會。擊中後,下肢麻木,失靈,傷丹田氣。
湧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處,當屈足趾時出現凹陷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擊中後,傷丹田氣,氣機不能上升,破輕功。
總之,以上36個要害穴,被點中後,都有性命危險,但初傷時,可能感覺不大,但後果嚴重,凡被點中者,不可輕視。

Ⅳ 檀中穴、神封穴在哪裡

【膻中 shān zhōng】屬任脈。 位於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兩乳頭連線的中點。取定穴位 膻中時,患者可採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勢,該穴位於人體的胸部人體正中線上,兩乳頭之間連線的中點。
【神封 shénfēng】屬足少陰腎經。在胸部,當第4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2寸。布有第四肋間神經前皮支及第四肋間神經,第四肋間動、靜脈。

Ⅳ 人身上共有多少穴位,分別是什麼

720個。

部分穴位:天柱穴、小海穴、少海穴、通里穴、陰郄穴、神門穴、少府穴、曲澤穴、築賓穴、上星穴、尺澤穴、孔最穴、魚際穴、虎口穴、前谷穴、百勞穴、灸癆穴、身柱穴、靈台穴、上星穴、尺澤穴、孔最穴、魚際穴、虎口穴、前谷穴、百勞穴、灸癆穴、身柱穴、靈台穴。

天突穴、氣舍穴、水突穴、天府穴、列缺穴、小指尖穴、璇璣穴、華蓋穴、紫宮穴、玉堂穴、肋頭穴、胸堂穴、俞府穴、彧中穴、神藏穴、靈墟穴、神封穴、氣戶穴、庫房穴、屋翳穴、膺窗穴、雲門穴、中府穴、周榮穴、天溪穴、崇骨穴、灸哮穴、定喘穴、魄戶穴、譩譆穴、豐隆穴。

(5)神封在哪個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人體周身約有52個單穴,309個雙穴、50個經外奇穴,共720個穴位。

有108個要害穴,其中有72個穴一般採用按摩手法點、按、揉等不至於傷害人體,其餘36個穴是致命穴,俗稱「死穴」。 這36個穴是致命穴平常按摩無任何不良影響。所謂致命必有意外的重力,非正常力道,或危險物品造成為必要條件。

死穴又分軟麻、昏眩、輕和重四穴,各種皆有九個穴。合起來為36個致命穴。

Ⅵ 使放屁的穴位在哪裡

你好,豐胸穴位主要有三個穴位:1、檀中穴:此穴位在兩個乳頭的中間;2、神封穴:在距離檀中穴和乳頭之間的穴道;3、乳根穴:在乳房下緣的沿胸下圍的位置。祝你健康。

Ⅶ 腎經所有穴位

足少陰腎經起於湧泉穴,止於俞府穴,左右各27穴。

湧泉(井穴)位置:足底(不包括足趾),前、中三分之一交界處、

當第二、三趾跖關節後方,卷足時足前部呈凹陷處。

主治:頭頂痛、小兒抽搐、昏厥、腦溢血、癔病、癲癇。

然谷(滎穴)位置:足內踝前下方,足舟骨前下凹陷處。

主治:膀胱炎、月經不調,糖尿病、咽喉腫痛。

太溪(原穴)位置:內踝尖與跟腱之中點。

主治:腎炎、膀胱炎、遺尿、月經不調、下肢癱瘓。

大鍾(絡穴)位置:內踝後下方,跟腱附著部的內側,太溪穴下5分稍後處。

主治:咯血、哮喘、小便不利、神經衰弱、癔病、便秘、足跟痛。

水泉(郄穴)位置:足內側,內踝後下方,太溪穴直下1寸,跟骨結節內側前上部凹陷處。

主治:月經不調,子宮脫垂、小便不利、近視。

照海(八脈交會穴)位置:足內側,內踝尖直下1寸處。

主治:月經不調、子宮脫垂、神經衰弱、扁桃體炎、癲癇。

復溜(經穴)位置:小腿內側,太溪穴直上2寸。

主治:腎炎、睾丸炎、盜汗、腹瀉、便秘、腰痛。

交信(經穴)位置:小腿內側,內踝尖上2寸,脛骨內側緣內方。

主治:月經不調、崩漏、泄瀉、便秘、睾丸腫痛。

築賓位置:小腿內側,太溪穴直上5寸,脛骨內側緣後約2寸。

主治:腓腸肌痙攣、癲癇、精神病。

陰谷(合穴)位置:正坐屈膝,腘窩橫紋內側端,兩筋間取之。

主治:下腹脹痛、膝痛、生殖系疾病。

橫骨位置:下腹部,臍下曲骨穴旁開5分。

主治:遺精、陽痿、遺尿、小便不利、疝氣。

大赫位置:橫骨穴上1寸,中極穴旁開5分。

主治:陰部痛、遺精、白帶過多。

氣穴位置:下腹部,橫骨穴上2寸、中極穴旁開5分。

主治:月經不調,腹瀉。

四滿位置:下腹部,橫骨穴上3寸、石門穴旁開5分。

主治:崩漏、產後腹痛、腹瀉。

中注位置:臍下1寸、陰交穴旁開5分。

主治:月經不調、小腹痛、便秘。

肓俞位置:臍上旁開5分

主治:黃疸、胃痛、疝痛、便秘、痛經。

商曲位置:肓俞穴上2寸、下脘穴旁開5分。

主治:胃痛、疝痛、腹膜炎、食慾不振。

石關位置:肓俞穴上3寸、建里穴旁開5分。

主治:胃痛、呃逆、便秘、產後腹痛。

陰都位置:肓俞穴上4寸、中脘穴旁開5分。

主治:腹脹、腹痛、腸鳴。

通谷位置:肓俞穴上5分、上脘穴旁開5分。

主治:腹脹、腹痛、腹瀉、嘔吐。

幽門位置:肓俞穴上6寸、巨骨穴旁開5分。

主治:腹痛、喛氣、嘔吐、腹瀉。

步廊位置:中庭穴旁開2寸、第五肋間處

主治:肋間神經痛、胸膜炎、支氣管炎。

神封位置:膻中穴旁開2寸、第四肋間處。

主治:肋間神經痛、胸膜炎、支氣管炎、乳腺炎。

靈墟位置:玉堂穴旁開2寸、第三肋間處。

主治:氣喘、咳嗽、嘔吐、乳腺炎。

神藏位置:紫宮穴旁開2寸、第二肋間處。

主治:咳嗽、嘔吐、肋間神經痛。

彧中位置:華蓋穴旁開2寸、第一肋間處。

主治:咳喘、嘔吐、胸痛。

俞府位置:璇肌穴旁開2寸、橫骨內端下緣凹陷處。

主治:咳喘、胸痛、嘔吐。

Ⅷ 人體的 各個穴位!!!

人體周身約有52個單穴,309個雙穴、48個經外奇穴,共409個穴位。 人體中,五臟六腑「正經」的經絡有12條(實際上,左右對稱共有24條)。另外,身體正面中央有「任脈」,身體背面中央有「督脈」,各有一條特殊經絡,縱貫全身。這14條經絡上所排列著的人體穴道,稱為「正穴」,全部共有365處。 有108個要害穴,其中有72個穴一般採用按摩手法點、按、揉等不至於傷害人體,其餘36個穴是致命穴,俗稱『死穴。 鄭重說明這36個穴是致命穴平常按摩無任何不良影響。所謂致命必有意外的重力,非正常力道,或危險物品造成為必要條件. 死穴又分軟麻、昏眩、輕和重四穴,各種皆有九個穴。合起來為36個致命穴。生死搏鬥中,做為『殺手『使用。
一、頭頸部位要害穴(共9個)
1:百會穴 位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的交點處
2、神庭 位置:頭前部入發際五分處。
3、太陽穴 位置:在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後約一寸凹處。
4、耳門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跡前、張口呈現凹陷處。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內眥角上方0.1寸處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溝偏上(溝下沿上量2/3處)
7:啞門穴 位置:在頂部後正中線上,第一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後發際凹陷處)
8、風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處與乳突之間,在當斜方肌和胸鎖乳突之間取穴。
9、人迎穴 位置:喉結旁開1.5寸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個)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個)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個

Ⅸ 按哪個穴位可以豐胸嗎

對豐胸有幫助的穴位有:

穴位:左右乳頭正下方第六肋間內端處。

按摩方法:以手指指面或指節向下按壓,並做圈狀按摩。

其它功效:治療乳痛、肋間神經痛、肝炎。

豐胸原理:化淤解郁、通乳。

7、大包穴

穴位:腑窩下,距腑下約14厘米處(兩倍於四指寬度)。

按摩方法:以手指指面或指節向下按壓,並做圈狀按摩。

其它功效:治療乳痛、肋間神經痛、肝炎。

豐胸原理:化淤解郁、通乳。

通過嗅覺和皮膚吸收刺激腦下垂體的分泌,酵素及荷爾蒙分泌等,再通過科學合理的豐胸穴位按摩手法促進專業乳霜的吸收及穴位的按摩,促進細胞體積的增大,促進乳腺管道的加長和分支來增強乳腺組織的發育並幫助乳房增大,還促進起支持和塑型作用的乳房周圍的脂肪組織及韌帶的發育。

Ⅹ 按摩胸部的穴位是哪裡啊郁悶…

要不要我給你按啊? 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