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媽祖廟的泗陽
泗陽天後宮於泗陽城南,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天後宮整體建築原前後兩幢,臨街面(騾馬街)的叫前殿。前殿東壁磚雕河清,西壁磚雕海晏;河清、海晏,乃預祝天下太平之意。主體建築稱後殿,規模宏敞,殿宇輝煌,供有林默女像。天後宮為福建閩商所建,設計、用料、施工也皆為外地人,特別是建築藝術,雕梁畫棟,磚雕石刻,小瓦飛檐,都融合了閩南文化的因素。新修建的媽祖文化園總投資1.5億元,媽祖文化園包括媽祖廣場、蓮花廣場、媽祖殿以及高達32.3米媽祖雕像,是按照國家5A級景區標准建設,是運河上第一座媽祖文化園及地標性文化建築
② 同謁媽祖在哪
福建湄洲島。
中國·湄洲媽祖文化旅遊節暨秋祭媽祖典禮在福建湄洲島開幕,兩岸上萬信眾共祭媽祖,緬懷媽祖美德,同祈天下和平。以媽祖文化旅遊節為契機,加快湄洲島的開發和建設,並努力規范旅遊環境,把湄洲島建成朝聖島、旅遊島和生態島。
歷史:
媽祖故居坐落於媽祖誕生地--福建莆田市秀嶼區湄洲島東蔡上林村天妃故里遺址公園內,重建後的媽祖故居,磚木石結構,五開間三進院落,建築風格為仿唐式樣,建築面積達669平方米。
修復後的媽祖故居將重現媽祖由人到神之前的生活、學習場景,成為廣大媽祖敬仰者全面了解媽祖生平、了解媽祖文化的窗口,成為天妃故里發掘歷史人文內涵、發揮祖地文化優勢的重要平台,為更好的傳播媽祖文化、講好媽祖故事創造有利條件。
③ 天下媽祖紀錄片第幾集講述宗教包括哪些構成要素
摘要 經觀看,在天下媽祖中第三集講述了儀式化的行為是各地媽祖信眾維系宗族關系的重要紐帶,宗教的構成要素可以被概括分為三類:心態要素,行為要素和社會組織要素。
④ 媽祖有什麼傳說
媽祖是人們對「海上女神」的褒稱。媽祖姓林名默。關於她的生平,說法不一,一曰唐天寶年間生人,另說生於宋建隆年間,但有一點確定無疑:媽祖是人,而且是一位普通的漁家姑娘。
⑤ 天下第一媽祖聖像在哪裡
A、媽祖文化園開園,媽祖聖像揭幕時,不可以看成質點,所以A錯誤;
B、學校組織學生參觀媽祖文化園,學生以媽祖聖像為背景拍照留影,不可以看成質點,故B錯誤.
C、到泗陽旅遊時,用導航中GPS定位系統確定媽祖聖像位置時,能夠在質點;故C正確;
D、在不同位置觀看比較媽祖聖像的三面情況時,不能看成質點,故D錯誤.
故選:C.
⑥ 世界三大媽祖廟都分別坐落在什麼地方
1、泉州天後宮:是中國首個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媽祖廟,始建於宋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它位於泉州市區天後路,佔地面積約13畝,建築面積5000多平方米,廟內除了保存較完整的大殿、後殿等古建築外,近年來又陸續修復了山門、戲台、鍾鼓樓、東西長廊、梳妝樓等多處建築,是現存媽祖廟中規模較大、年代較久遠的一座,建置於宮內的閩台關系史博物館收藏有大量的珍貴歷史文物和民俗文物。
泉州天後宮對媽祖信仰在海外的發展與傳播具有重要的意義。歷史上,媽祖信仰由於泉州民眾的不斷向外移民和貿易活動而遠播祖國大陸及台、港、澳各地,因此,泉州天後宮至今在廣大海外仍享有較高的聲譽,許多海外同胞都稱其為「溫陵聖廟」,每年大約有3000多個海外團隊前來參觀朝聖。
2、天津天後宮:俗稱「娘娘宮」,始建於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後來又經過數十次重建和重修,是世界三大天後宮(福建湄州祖廟、天津天後宮、台灣北港朝天宮)之一。它位於天津舊城東門外海河三岔河口西岸、古文化街正中,坐西朝東,佔地5352平方米,建築面積1734平方米,從東至西由戲樓、幡桿、山門、牌坊、前殿、正殿、鳳尾殿、藏經閣、啟聖祠以及鍾鼓樓、張仙閣和4座配殿組成,是天津市現存最早的一處古建築群體,也是天津城市形成和發展的搖籃,因此曾有「先有娘娘宮,後有天津衛」的說法。
天津天後宮曾於1954年、1982年先後兩次被天津市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又以其天津民俗文化發祥地之地位成為天津民俗博物館的所在地,除保留天後宮復原陳列外,還陸續開辟了以展示天津民俗民風為基礎內容的陳列展覽,比較系統地介紹了漕運、婚育、商業、民間生活、民間藝術及民間信仰等習俗內容,並興建了長69米的天後碑廊,描繪出一幅幅極具個性的、地域文化的歷史風俗畫卷,成為中外人士觀光游覽的勝地。
3、芷江天後宮:是中國內陸地區最大的媽祖廟,位於湖南芷江侗族自治縣境內,建於清朝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屬於湖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整個媽祖廟融古代建築、浮雕藝術於一身,具有較高的藝術觀賞價值和文物保護價值,其前坊後宮的石坊上刻有50幅浮雕,栩栩如生,雕刻技藝精湛,有「江南第一坊」之稱。
由於130餘年未曾大修,歷史風雨的剝蝕和人為的因素,使木質結構的天後宮木柱、橫坊、板牆等損毀嚴重,因此,從1999年起,芷江侗族自治縣開始對其進行整體維修,經過3年努力,並花費數百萬元資金後,2002年,該天後宮已重新對外開放。
4、澎湖天後宮:台灣最早的媽祖廟,相傳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廟內雕梁畫棟,刻工精細,古香古色,美不勝收。每年農歷3月23日媽祖神誕日,澎湖天後宮都要舉辦大規模的媽祖海上繞境活動,藉以祈求風調雨順,闔家平安。
澎湖天後宮後殿藏有台灣最早的一塊碑刻,上刻「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幾個大字。據說十七世紀初葉,荷蘭人利用其經濟軍事實力,占爪哇,設東印度公司,企圖與我國貿易。但當時明朝實行海禁,非朝貢國不得通商。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荷蘭提督韋麻郎用大泥(今泰國境內)華僑潘秀之策,致書明朝疆吏,望允荷通商,因無迴音,旋率艦於7月12日登陸澎湖,以便打探。閩中大吏聞此情,急派都司沈有容往見韋麻郎於媽祖宮(即天後宮),鏗鏘陳辭,曉以利害。韋麻郎知通商無望,求戰亦無勝算,乃於10月25日灰溜溜離澎而去,書寫了中國人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光輝一頁。
5、廟島顯應宮:中國北方建造最早、影響最大的媽祖廟,建於北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經元、明、清幾朝皇帝冊封,一度被稱為「天下第一娘娘廟」而名揚於世,廟島也因此在長山列島中獨領風騷,成為南北島嶼之間文化交流的中心,歷時800多年之久,故長山列島現亦稱廟島群島
⑦ 媽祖娘娘這篇文章的作者是誰
作者:飛翔的流星。
媽祖娘娘
「廈門老院子」最美的是媽祖娘娘。她是所有漁民的神。
「老院子」的媽祖是三面媽祖,我想她大概需要同時從各個角度監察大海。
「老院子」的媽祖,有點像古代波斯的神,深眼高鼻,戴著王冠似的纓帽。
媽祖娘娘顯聖,在一個四面被廊閣包圍的小廣場上。廣場中間是一個水池,媽祖娘娘安詳地坐在水池中。忽然音樂聲響起來,廣場上無數道噴泉,翩然起舞,一會兒如利劍沖上雲霄,一會兒又如瀑布垂落,散成雨簾。不一會兒,整個廣場被雲霧繚繞,雲氣蒸騰恍若仙境。媽祖娘娘此時隨著音樂,緩緩地從水中升起,手裡握著綠色的蓮篷般的如意,寬大的長袖,絢麗的金色長裙,掩映著豐腴的腰部,紅色的裙帶似乎在風中飄動。媽祖娘娘腳踏雲霧,從天而降。
為了拍攝到完整的媽祖顯聖,我左手撐著傘,右手舉著手機,足足保持了近十分鍾不動的姿勢,手都酸麻了。站在廣場上,近距離地仰視著媽祖,心生敬佩。這美麗的女神,高32.3米,從各個角度看,都完美無缺。據說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三面媽祖大型動態音樂景觀。是奇特的燈光、音樂、舞美及移動平台的巧妙結合。
大慈大悲的媽祖娘娘,是海洋的女神。她是莆田叫林默的漁家女升天成神。據說她通曉天象,預測吉凶。成神之後,長年在海上賓士,救急扶危,在驚濤駭浪中拯救過許多漁舟商船。媽祖鄉人在湄洲島上建廟祭祀,這就是名聞遐邇的湄洲媽祖廟。
除莆田湄洲島上的媽祖廟外,泉州的天後宮,寧波慶安的天後宮,天津的天後宮,澳門的媽祖閣,台灣北港的朝天宮和鹿港媽祖廟,汕頭媽嶼島的天後古廟,汕頭市區昇平路的老媽宮,漳州漳浦的烏石天後宮為中國天後宮有名的大廟。據說台灣的媽祖信仰十分普遍,台胞三分之一以上信仰媽祖。
媽祖娘娘,對於東亞海洋文化及中國沿海文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這一影響力,被學者們稱為媽祖文化。
此時,不由雙手合十,請美麗的媽祖娘娘,保佑所有善良的人。
⑧ 媽祖出生的具體地址在哪裡
是湄洲島
1、最早的史料都記載媽祖生於湄洲嶼。
據現有已知的66條史料記載表明,最早的史料記載都一致確認媽祖生於莆田縣湄洲嶼。宋時期的史料都記載媽祖乃湄洲人氏。如宋紹興二十年(1150),廖鵬飛《聖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中說媽祖「姓林氏,湄洲嶼人。」這篇廟記可以說是迄今年代最早、記載最詳細的媽祖史料。
宋嘉定二年(1209),李俊甫《莆陽比事》中說媽祖為「湄洲神女林氏。」宋紹定三年(1230),丁伯桂《順濟聖妃廟記》中稱:「神莆陽湄洲林氏女。」宋寶礻右五年(1257),黃岩孫《仙溪志》中說,順濟廟,神「本湄洲林氏女」。宋開慶元年(1259)李丑父《靈惠妃廟記》中雲:「妃林氏,生於莆之海上湄洲」。宋劉克庄在《白湖廟》詩中提到「靈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
據宋代的6條記述,從宋紹興二十年(1150)廖鵬飛的廟記到宋開慶元年(1259)李丑父的廟記,前後長達109年,所記載的都說媽祖的出生地在湄洲。以上記載距媽祖時代不遠,不會有誤。
元代的4條記載也是如此,如元黃淵在《黃四如文集》的《聖墩順濟廟新建蕃厘殿記》中寫道:「按舊記,妃族林氏,湄洲故家有祠,即姑射神人之處子也。」所謂「故家」即老家,也說明媽祖生於湄洲嶼。
查明、清兩朝的56條記載,除清乾隆1778年林清標編撰的《敕封天後志序》1條外,55條記載認為媽祖出生地在湄洲。明陽思謙《泉州府志》中說:「天妃之神,本姓林,世居莆陽之湄洲嶼。」明黃仲昭《八閩通志·天妃廟》中記載:「在新安里魚希江湄洲嶼上,其神即弘仁普濟天妃,今廟蓋其故居也。」明周瑛在《興化府志·戶紀·湄洲嶼》中說:「湄洲在大海中,與極了相望,林氏靈女今號天妃者生於其上。」呂一靜《八閩通志》:「天妃之神,本姓林,世居莆陽之湄洲嶼。」張燮《東西洋考》:「天妃世居莆之湄洲嶼。」
清郁永河在《天妃神》中說:「相傳神為莆田邑湄洲東螺村林氏女。」清劉有成《天後廟序》寫著:「神,林女也。世居湄島。」清楊浚《湄洲嶼志略》載:「湄洲在大海中,與極了相望,林氏靈女今號天妃者,生於其上。」王禮《**縣志》:「產後於莆田之湄洲嶼。」
說媽祖出生於賢良港(即今秀嶼區山亭鄉港里村),主要是根據清乾隆年間(1778)惠安縣儒學教諭林清標所編輯的《敕封天後志》。查林清標《敕封天後志》的天妃本傳,全文都是照抄明末湄洲天後宮住持僧照乘編撰的《天妃顯聖錄》中的本傳而寫的,不同的是前者記載媽祖的曾祖保吉公是「棄官而歸,隱於莆之湄洲嶼」,而後者將其改為曾祖保吉公是「棄官隱於海濱賢良港」。在《湄嶼飛升》一節中,兩書內容亦完全相同,《天妃誕降本傳》中是寫「妃遂徑上湄峰最高處」,而林清標在《敕封天後志》中改成「妃遂渡海徑上湄峰最高處」。清人林清標篡改前人照乘和尚的記述是顯而易見的。然而現在居然有人還以此「渡海」上湄峰二字為由,就認定媽祖故居在賢良港,顯然破綻太明顯了,是經不起推敲的。
2、湄洲島遺存媽祖原籍地的古代石刻和明代石碑。
至今在湄洲島東蔡村石後自然村(原名東螺村、上林村,現存上林宮和保留觀音殿、媽祖故居遺址)的村北石崖上遺存著「天妃故里」的古代石刻和明末照乘和尚立的「天妃祖跡,地名上林」石碑。這是證明媽祖出生在湄洲島的重要實證。
3、港里的一口「龍井」與媽祖的「窺井得符」傳說年代不符。
天後祖祠附近有一口宋代建造的古井,井邊刻著「咸淳丙寅(1266)八月庚辰石匠游進」12個字。有人認為這就是媽祖「照妝於井」、「窺井得符」的古井。但媽祖誕生於北宋建隆元年(960),歿於宋雍熙四年(987),石匠游進造井是在媽祖去世239年之後的1266年,顯然該井與媽祖少時能「照妝於井」、「窺井得符」的年份不符。特別是「窺井得符」的傳說,最早出現在明末照乘和尚刊印的《天妃顯聖錄》里。該書第一次提到:「妃少時,與群女閑游,照妝於井中,忽見神人捧銅符一隻,擁井而上……妃受之不疑,……自此,符咒徑可避邪,法力日見玄通,常在室中神遊方外,談吉凶禍福,靡不奇中。」明末以前沒有這一傳說的記載。這一事實表明,有關媽祖「窺井得符」的傳說,是明末才出現的,賢良港保存下來的宋代水井與媽祖沒有關系,當然不能佐證媽祖生於賢良港。
4、以女性作為祖先建祠與中國封建傳統觀念不符。
將媽祖作為林氏宗族的祖先,以媽祖祠代替宗族祠堂,與中國封建社會的傳統觀念不相符。中國封建社會講究父系血統繼承製,應該父傳子,子傳孫,作為父系宗族祖先者皆為男始祖,不可能是女祖先,特別是媽祖又未出嫁,怎麼能當娘家的祖先呢?這一點當然不能成立。
5、湄洲島的媽祖族裔是在明清兩朝奉旨遷往港里的。
明正統九年(1444)修編的《莆田南渚林氏宗譜》對媽祖的故居是這樣記載的:「妃父僑居湄洲嶼,為署都巡檢時也。妃生於嶼上,土盡渥丹。兄鎮,子孫衍嶼上。妃之基舍、祖廟猶存。洪武初,詔遷過岸,今新安里賢良港後林是其後也。」據明弘治周瑛、黃仲昭《興化府志》記載:湄洲嶼「自宋元以來,居民甚多。洪武初,以勾引蕃寇遺禍地方,宋備都指揮李彝奏遷內地,島嶼遂虛。」據此兩條史料記載,賢良港林姓居民系從湄洲嶼遷過去的。
自明洪武初年內遷起,湄洲島媽祖娘家的一支後裔便在與湄洲一水之隔的賢良港定居。賢良港有座堂皇的所謂「天後祖祠」,據當地人說該祠創建於宋代,但現尚無史料可考,僅知明永樂十九年(1421)記載祠圮,地方官奏聞朝廷欽命太監到港里整修致祭。此時已是湄洲林氏居民遷居賢良港幾十年之後。該祠內現存的兩塊石碑,一為「歷代褒封徽號」碑刻,一為《重建天後祠祀》石碑,重建碑僅記載清乾隆年間(1785)重建該祠的經過,並沒有提到原祠的建築年代。
了解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從明朝起朝廷才允許百姓建家廟,也就是建宗祠,允許將分散供奉在各個家庭廳堂後部神龕的祖先牌位,移到新建的家族宗祠里。湄洲島遷至港里的該支媽祖族裔在明朝便就地建了一個「林氏宗祠」,供奉祖先。後因媽祖的影響擴大和便於朝拜媽祖,將「林氏宗祠」改為「天後祖祠」。這一做法與沿海漁民在駐地和華人華僑在僑居國建媽祖廟拜媽祖的道理是一樣的。
後明朝廷解除海禁,遷出的湄洲居民又陸續回到島上生活,人數漸多。滿人入關後,鄭成功以海島和福建、廣東、浙江沿海為基地,組織反清復明。在清順治年間,清廷又實行禁海政策,下旨沿海和海島的居民全部內遷30華里,湄洲島和賢良港(港里村)的居民又被遷到涵江等地。清康熙年間,遷往各地的部分湄洲林氏族裔又分別遷回湄洲島或賢良港。由於歷史上的兩次海禁而產生的湄洲島居民先後遷至港里和涵江等地,過去遷居賢良港的湄洲媽祖族裔後輩逐漸淡忘了故鄉在湄洲的記憶,誤認為媽祖與他們一樣出生在賢良港。
1992年10月4日,賢良港「天後祖祠」通過郵電部門發行的《1992—12〈媽祖>》特種郵票紀念封的背面說明中也承認:「據史料記載,明洪武初,湄洲全島居民內遷,媽祖娘家的一支後裔便在與湄洲一水之隔的賢良港定居,並建一座『祖祠』。」從林祖良編輯的《媽祖》畫冊和港里人那裡可以了解,就在二十世紀末,賢良港的部分婦女穿著打扮與湄洲女還是一樣的,這也是證明遷到港里的湄洲林氏後裔仍然保留湄洲民俗的一個實證。
綜上所述,媽祖的曾祖父林保吉在五代時棄官隱居於湄洲島東蔡村上林自然村,後生子林孚。林孚生子林願,字惟愨。林惟愨,擔任湄洲都巡檢,妻王氏,生一個男孩名叫洪毅,生6個女孩,最小的名叫林默,也就是媽祖。林孚、林願和媽祖三代均出生在湄洲嶼。媽祖宋建隆元年(960)生於湄洲島,宋雍熙四年(987)也是在湄洲島仙逝。因此,湄洲島是媽祖的誕生地和祖廟所在地。
⑨ 媽祖背後深層次的隱喻
三、媽祖神話演化隱喻下的國家與地方社會的互動
本質上說,媽祖信仰發展過程中出現大傳統與小傳統的揉合交錯並不是偶然的,而恰恰是宋元以後國家與華南區域社會關系投射到民間宗教的一種反映。媽祖神話生成於北宋時期的福建地區,這一時期正是福建海洋經濟開始崛起,社會文化走向繁榮的重要轉折時期。媽祖神話與這一新興經濟形態的聯系早在它出現伊始的種種傳說中隱約可見,其後的傳播更是與海有著緊密的聯系。無論是最早崇祀媽祖的漁民、船工和海商還是屢敕封誥的封建朝庭,媽祖對海上航行的庇護作用都是其信仰的一個核心內容,尤其是那些從事海洋經濟活動的漁民、海商對媽祖信奉之虔誠幾乎達到莫能離之須臾的地步,無論其足跡到哪裡就把媽祖信仰傳播到哪裡,成為媽祖信仰最有力的推動力量。而且在海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媽祖信仰還曾發揮了感召和凝聚的作用,許多地方的媽祖廟成為商人議事、交易之所,媽祖信仰成為海洋經濟開拓者的精神紐帶。因此,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媽祖信仰是中國古代海洋文化的象徵(注21。媽祖神話演化過程中所體現的國家與民間之間共享與矛盾的關系,實際蘊含的就是國家與社會之間在海洋經濟利益上的共享與競爭,其中表現最明顯的就是海外貿易上的相互利用與相互競爭。
以閩南地區古代的海外貿易為例,唐末五代以後福建人口大幅度增長,經濟崛起,文化蒸蒸日上,但與此同時福建耕地不足的問題也日漸顯露,「地狹人稠,為生艱難,非他處可比。」(注22特別是閩南的泉州一帶,自宋以後,已是「人稠山谷瘠,雖欲就耕無地辟。」(注23加上福建周圍高山阻隔,交通不便,號稱海疆僻處,使福建人不得不「以海為田」、「每歲造舟通異域」(注24,致力於海上貿易。媽祖信仰正是在這種特殊的地方人文歷史地理背景下孕育產生的。北宋統一以後,出於增加財政收入,提高政治威信的需要,對海外貿易基本採取了鼓勵、提倡的態度,採取一些保護和刺激海外貿易的措施,如元佑二年(1087年)在泉州設市舶司,獎勵對增加市舶收入有貢獻的官員和商人等等,利用泉州蓬勃發展的私商貿易收取市舶厚利,吸收海外朝貢。而對當時羽翼未豐的地方海上力量來說,他們也需要國家的蔭庇,需要國家為其成長創造有利的條件,國家的支持無疑是其發展的最有效的催化劑,能夠促使泉州海外貿易迅速發展。因此,宋代的泉州海商往往對國家表現出順從依附的態度,如幫助宋廷修復與高麗的職貢與通商關系,招誘番舶至華貿易等等。然而,宋代歷朝統治者重視、鼓勵海外貿易,其目的並不是真正關心海外貿易的發展,而是要利用海外貿易為封建統治政權的政治經濟服務。因此,從宋代開始,封建政權就極力主張對海外貿易不能採取放任自由的政策,必須將其納入國家規范,置於封建國家的嚴格控制之下,即「籠賈人專利之權以歸之公上」。(注25宋王朝對媽祖的十三次敕封正反映了封建政權對海外貿易的原則態度,一方面施以恩寵,保護並提倡其發展;另一方面對將其納入國家規范祀典,控制「收編」媽祖「麾下」的信眾——海洋經濟的開拓者,以使國家能夠與他們共享利益。及至元朝,泉州的海外貿易已呈極度繁榮,泉州海商的勢力急劇膨脹,他們壟斷了沿海的對外貿易,並把持沿海的地方大權。為了同地方實力派爭奪外貿之利,元政府加強了對海外貿易的壟斷,一方面進一步嚴密市舶製法,多次實行海禁,打擊巨商權豪,另一方面親自參與海外貿易,直接派出龐大的商隊遠涉海外,實行官營海外貿易制度。(注26媽祖被抬到「天妃」的地位,並被元朝廷廣為尊奉,就是發生於這樣的一種歷史背景之下。這一舉動至少包含著兩層喻義:一是使媽祖佑護官營海外貿易和海漕運輸,二是標志著國家加強了對海洋經濟利益的壟斷。但由於元朝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經商風氣很盛,元廷對市舶貿易基本上還是持保護態度,使市舶貿易得以繼續發展,反映在媽祖信仰上就是官民對媽祖海上護航神職能的共享。明清兩朝為扼制海上武裝力量,維護王朝統治的穩定,在較長時期內實行海禁,禁止私人出海貿易,從而使朝貢貿易幾乎成為惟一的海外貿易形式,合法的海外貿易完全被國家壟斷。盡管如此,民間已經成長起來的海洋經濟勢力並沒有因為國家的禁止和壟斷而放棄其原有的海上利益,雖然迫於國家的壓制他們把這種經營活動轉入地下,以走私貿易的面目出現,但終明清兩朝,以沿海社會為依託的海上私商力量始終存在,並不斷與封建政府爭奪海上經濟利益。(注27正因為如此,在明清兩朝,國家與民間對媽祖象徵意義的理解出現了明顯異化的傾向。國家把她當作安邦護國之神,成為國家顯示權威,控制地方的象徵,與此相反,民間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區人民則進一步強化了媽祖地方性的特徵,使之在保持原有海洋文化象徵的基礎上發展成為一種地方文化的象徵。
四、結語
神話是文化的一部分,它根植於所發生的文化,與文化生活的其他部分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並隨著文化的發展變遷不斷演繹著自己的歷史。媽祖神話生成於福建具有濃郁海洋氣息的邊陲社會,代表了福建東南沿海重商逐利、蹈海為生的獨特文化理念,其原型是長期被壓抑在小傳統中無法得到自由發展空間的中國海洋經濟文化。媽祖神話的演化以及它與大傳統之間的交融與矛盾,反映的其實就是海洋經濟文化在農業經濟文化厚重的衣底下掙扎、發展以至變異的歷史,是福建地方社會與國家之間的矛盾斗爭的展演。國家主流意識形態對海洋經濟文化在不同時代的不同認識以及福建地方社會與國家中央王朝之間不斷的互動交換,使媽祖信仰的解釋、媽祖的象徵意義經歷了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使之從小傳統滲入了大傳統,同時又被大傳統改造吸收賦予新的意義,最後將它原有的意義剝離回小傳統,造成媽祖信仰的二元一體的結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