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出自
出自司馬遷的《史記·越王句踐世家》。
原文:
其後四年,越復伐吳。吳士民罷弊,輕銳盡死於齊、晉。而越大破吳,因而留圍之三年,吳師敗,越遂復棲吳王於姑蘇之山。吳王公孫雄肉袒膝行而前,請成越王曰:「孤臣夫差敢布腹心,異日嘗得罪於會稽,夫差不敢逆命,得與君王成以歸。
今君王舉玉趾而誅孤臣,孤臣唯命是聽,意者亦欲如會稽之赦孤臣之罪乎?」勾踐不忍,欲許之。
范蠡曰:「會稽之事,天以越賜吳,吳不取。今天以吳賜越,越其可逆天乎?且夫君王蚤朝晏罷,非為吳邪?謀之二十二年,一旦而棄之,可乎?且夫天與弗取,反受其咎。」勾踐曰:「吾欲聽子言,吾不忍其使者。」
范蠡乃鼓進兵,曰:「王已屬政於執事,使者去,不者且得罪。」吳使者泣而去。勾踐憐之,乃使入謂吳王曰:「吾置王甬東,君百家。」吳王謝曰:「吾老矣,不能事君王!」遂自殺。乃蔽其面,曰:「吾無面以見子胥也!」越王乃葬吳王而誅太宰嚭。
白話譯文:
這以後四年,越國又攻打吳國。吳國軍民疲憊不堪,精銳士兵都在與齊、晉之戰中死亡。所以越國大敗了吳軍,因而包圍吳都三年,吳軍失敗,越國就又把吳王圍困在姑蘇山上。
吳王派公孫雄脫去上衣露出胳膊跪著向前行,請求與越王講和說:「孤立無助的臣子夫差冒昧地表露自己的心願,從前我曾在會稽得罪您,我不敢違背您的命令,如能夠與您講和,就撤軍回國了
。今天您投玉足前來懲罰孤臣,我對您將唯命是聽,但我私下的心意是希望象會稽山對您那樣赦免我夫差的罪過吧!」勾踐不忍心,想答應吳王。
范蠡說:「會稽的事,是上天把越國賜給吳國,吳國不要。今天是上天把吳國賜給越國了,越國難道可以違背天命嗎?再說君王早上朝晚罷朝,不是因為吳國嗎?謀劃伐吳已二十二年了,一旦放棄,行嗎?且上天賜予您卻不要,那反而要受到處罰。」
勾踐說:「我想聽從您的建議,但我不忍心他的使者。」范蠡就鳴鼓進軍,說:「君王已經把政務委託給我了,吳國使者趕快離去,否則將要對不起你了。」吳國使者傷心地哭著走了。勾踐憐憫他,就派人對吳王說:「我安置您到甬東!統治一百家。」
吳王推辭說:「我已經老了,不能侍奉您了!」說完便自殺身亡,自盡時遮住自己的面孔說:「我沒臉面見到子胥!」越王安葬了吳王,殺死了太宰嚭。
(1)做事不成反受其害動態圖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越王勾踐世家》出自《史記卷四十一·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春秋時期的吳越之地,吳國和越國並立而存,卻因日久爭戰結下宿怨。越王勾踐打敗吳國老王闔閭,初嘗勝果,得意忘形之下,他不納范蠡忠言之勸,欲滅吳國而後快。終被吳王夫差和伍子胥領兵打得大敗。
越王勾踐及其臣民命懸一線。范蠡請纓隻身去見夫差,一番鬥智,說服夫差收兵, 救下勾踐。數年之後,勾踐取得了夫差的信任,從吳國返回了越國,卧薪嘗膽,暗中集結力量。勾踐終於得到了機會,舉兵伐吳。經過一場鏖戰,夫差成了勾踐的階下之囚。
終於歷經十數年的勵精圖治、卧薪嘗膽,實現了復興的宏願。此話也是出於當時夫差想要讓勾踐想當初自己放過他一樣放過自己。范蠡以一句:上天賜予您卻不要,那反而要受到處罰。斷了他的念想也斷了勾踐的惻隱之心。自此,勾踐專心國事,富國安邦。
② 天予弗取,必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什麼意思
意思是:
上天賜予你的,你不要,反過來卻遭到了上天的責怪,時機到了不行動,就會自己遭殃。
出處:出自出自司馬遷的《史記·越王句踐世家》。
原文節選:
范蠡曰:「會稽之事,天以越賜吳,吳不取。今天以吳賜越,越其可逆天乎?且夫君王蚤朝晏罷,非為吳邪?謀之二十二年,一旦而棄之,可乎?且夫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勾踐曰:「吾欲聽子言,吾不忍其使者。」
白話譯文:
范蠡說:「會稽的事,是上天把越國賜給吳國,吳國不要。今天是上天把吳國賜給越國了,越國難道可以違背天命嗎?再說君王早上朝晚罷朝,不是因為吳國嗎?
謀劃伐吳已二十二年了,一旦放棄,行嗎?且上天賜予您卻不要,那反而要受到處罰。時機到了不行動,就會自己遭殃。」勾踐說:「我想聽從您的建議,但我不忍心他的使者。」
這句話也告誡世人,當機會擺在面前了就要牢牢地抓住。如果你不抓住,被別人用到了,可能反過來你不僅什麼都沒有得到,而反受其害。
(2)做事不成反受其害動態圖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越王勾踐世家》出自《史記卷四十一·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春秋時期的吳越之地,吳國和越國並立而存,卻因日久爭戰結下宿怨。越王勾踐打敗吳國老王闔閭,初嘗勝果,得意忘形之下,他不納范蠡忠言之勸,欲滅吳國而後快。終被吳王夫差和伍子胥領兵打得大敗。
越王勾踐及其臣民命懸一線。范蠡請纓隻身去見夫差,一番鬥智,說服夫差收兵, 救下勾踐。數年之後,勾踐取得了夫差的信任,從吳國返回了越國,卧薪嘗膽,暗中集結力量。勾踐終於得到了機會,舉兵伐吳。經過一場鏖戰,夫差成了勾踐的階下之囚。
終於歷經十數年的勵精圖治、卧薪嘗膽,實現了復興的宏願。此話也是出於當時夫差想要讓勾踐想當初自己放過他一樣放過自己。范蠡以一句:上天賜予您卻不要,那反而要受到處罰。斷了他的念想也斷了勾踐的惻隱之心。自此,勾踐專心國事,富國安邦。
③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辦事猶豫不決,反遭受禍害牽累。《黃帝四經·兵容》:因天時,與之皆斷;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史記》卷五十二〈齊悼惠王世家〉:嗟乎!道家之言"當斷不斷,反受其亂",乃是也。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四回:主公豈不聞周公誅管蔡之事乎?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望早早決計。
④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的含義是什麼
事之成敗皆在於果敢決斷,許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就是因為他們做事不猶豫,該斷則斷,所以大有成就。
那些優柔寡斷的人,請記住德國偉大詩人歌德這句富有哲理的話:「長久地遲疑不決的人,常常找不到最好的答案。」
印度有一位知名的哲學家,天生有一股特殊的氣質,不知迷到了多少女人。
某天,一個女子來敲他的門,她說:「讓我做你的妻子吧!錯過我,你將再也找不到比我更愛你的女人了!」哲學家雖然也很中意她,但仍回答說:「讓我考慮考慮!」
事後,哲學家用他一貫研究學問的精神,將結婚和不結婚的好、壞所在分別羅列下來,發現好壞均等,真不知該如何抉擇。於是,他陷入長期的苦惱之中,無論他又找出了什麼新的理由,都只是徒增選擇的困難。
最後,他得出一個結論——人若在面臨抉擇而無法取捨的時候,應該選擇自己尚未經歷過的那一個。不結婚的處境我是清楚的,但結婚會是個怎樣的情況?我還不知道。對!我該答應那個女人的要求。
哲學家來到女人的家中,問女人的父親說:「你的女兒呢?請你告訴她,我考慮清楚了,我決定娶她為妻!」
女人的父親冷漠地回答:「你來晚了十年,我女兒現在已經是三個孩子的媽了!」
哲學家聽了,整個人幾乎崩潰,他萬萬沒有想到,向來引以為傲的哲學頭腦,最後換來的竟然是一場悔恨。之後兩年,哲學家抑鬱成疾,臨死前,將自己所有的著作丟入火堆,只留下一段對人生的批註:如果將人生一分為二,前半段人生哲學是「不猶豫」;後半段人生哲學是「不後悔」。
「不猶豫」和「不後悔」,看起來是矛盾的:決策太快,就可能做出後悔之事;為了將來不後悔,就需要小心謹慎。這種心態,使很多人變得優柔寡斷。
優柔寡斷,會讓你喪失很多機會,有時可能給一個機構帶來災難。而與優柔寡斷相反就是果斷。果敢決斷是管理者的基本素質之一,決斷力是管理和統馭的根基,是管理者不可或缺的能力。
正確的決斷能使各類資源達到最佳組合,從而產生絕佳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秦朝末年,群雄紛爭,劉邦和項羽是兩支重要的武裝力量。楚懷王命令項羽、劉邦兵分兩路進攻秦軍。臨行時,楚懷王與二人約定:「先入關者為王。」劉邦乘秦軍前線被項羽擊潰、秦朝內訌之機,捷足先登,進入咸陽,但他自知羽翼未豐,於是駐軍灞上,以等待項羽。
一個月後,項羽率40萬大軍開進關中,駐守鴻門。他見劉邦早到一步,勃然大怒,揚言要殺掉劉邦。劉邦得知後,馬上派部下張良把項羽的伯父項伯請來,設宴款待,托他向項羽說情。
第二天,劉邦帶著樊噲、張良等100多名部下,親赴鴻門向項羽致歉。項羽聽劉邦一解釋,一腔怒氣頓時化作煙消雲散,還設宴招待劉邦。
項羽的謀士范增,早已看出劉邦的野心,料定劉邦早晚要和項羽爭奪天下,多次告誡項羽:「此人不除,必留禍患。」他數次慫恿項羽殺了劉邦,但項羽對此一直不以為然。如今,劉邦自己送上門來,范增認為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酒席間,他曾多次暗示項羽動手,但項羽始終對他不睬不理。無奈,他只好另想辦法。他找來項庄假裝舞劍,明以助酒興為由,實則命其伺機刺殺劉邦。誰料,范增的用心被項伯識破,他便拔出劍來與項庄對舞,以保護劉邦。這時,酒宴的氣氛已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機敏的劉邦見事不妙,當機立斷,在張良策劃下,假裝上廁所,趁機逃離了項羽營地,避免了一場殺身之禍。項羽優柔寡斷,錯失良機,為自己後來的失敗埋下了禍根。
「當斷不斷,必受其亂」就是這個道理。就如下棋一樣,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劉邦當機立斷,逃離了險境;項羽當斷不斷,給自己埋下了禍根,最終在垓下自刎,為後世留下了無盡的遺憾。
為什麼有些人當斷不斷呢?有兩個原因:其一,事情比較棘手,想拖一拖,等方便時再著手處理。殊不知,當辦而難辦之事,並不會因時間的推移而降低難度,反而會因錯過辦事時機而變得更難辦。其二,利弊得失不是很明朗,想看得更清楚一些再著手處理。殊不知,世事如同博弈,你看不清時,對方也同樣看不清。等到你看清了,對方也同樣看清了,事情的難度非但沒有降低,反而連賭一把的機會也失去了。所以,卓有成效的決策者,對當辦之事,總是當機立斷,決不會猶豫不決。
⑤ 當斷不斷,下一句是必受其亂,還是反受其亂
1、」當斷不斷「,下一句是反受其亂。這句話的意思是:應該作出決斷而猶豫不決,就要產生禍亂。指做事應當機立斷,否則後患無窮。
2、出自《黃帝四經·十大經·兵容》,原句如下:
因天時,與之皆斷;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3、白話譯文:
依照自然運行的時序,與他們斷絕關系,
應該作出決斷而猶豫不決,就要產生禍亂。
(5)做事不成反受其害動態圖片擴展閱讀:
一、」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典故
以封號著稱於世的春申君黃歇(前314年--前238年),出身於戰國晚期的楚國貴族。他在擔任楚國令尹期間,對外窮兵黷武,對內輔國持權、廣招賓客。他名重於諸侯,權駕於國君,生前極盡威重顯赫。然而,聰明一世的春申君最後卻受制於佞小,慘死於亂刀之下!他的大起大落的命運悲劇,活脫脫地展示了與之相伴的那個時代。
二、《黃帝四經》簡介
1、《黃帝四經》是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初付於帛書老子乙本前,當時稱《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後經專家鑒定,認為此書是失傳已久的《黃帝四經》。《漢書.藝文志》曾經著錄此書,但漢以後就失傳了,學者根據書的內容、文字、篇章數目等研究,認為此書成書時期當晚於《老子》,早於《管子》、《孟子》、《莊子》。
2、這是一部「治國之本」的書,它由四篇文章組成。這就為海內外黃帝子孫重新認識黃帝、黃帝思想提供了可靠的史料依據。《黃帝四經》與《歸藏》、《老子》、《莊子》,共為中華民族的幾部源頭性經典,它們不僅是哲學跟文化的重要載體,而且是古代聖哲關於文學、美學、藝術、審美的智慧結晶。
⑥ "天與不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這句話的出處哪裡
一、"天與不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這句話的出處:劉向《說苑.談叢》。
原句:「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迎,反受其殃。」
意思是——上天賜與的東西不接受,反而會受到懲罰;時機到了不行動,反而會遭受災禍。
二、作品簡介:
《說苑》,又名《新苑》,古代雜史小說集。劉向編。成書於鴻嘉四年(前17)。原20卷,78。按各類記述春秋戰國至漢代的遺聞軼事,每類之前列總說:事後加按語。其中以記述諸子言行為主,不少篇章中有關於治國安民、家國興亡的哲理格言。主要體現了儒家的哲學思想、政治理想以及倫理觀念。
三、社會影響:
《說苑》是一部富有文學意味的重要文獻,內容多哲理深刻的格言警句,敘事意蘊諷喻,故事性頗強,又以對話體為主,《說苑》除卷十六《談叢》外,各卷的多數篇目都是獨立成篇的小故事,有故事情節,有人物對話,文字簡潔生動,清新雋永,有較高的文學欣賞價值,對魏晉乃至明清的筆記小說也有一定的影響。
四、人物簡介:
劉向(前77一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蘇省沛縣)人,漢高祖之弟楚元王的四世孫,西漢時文學家、經學家。他主 張「天人感應」學說,與其子劉歆一起,為古代圖書的編目整理工 作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著作有《洪範五行傳論》、《七略別錄》、 《新序》、《說苑》、《列女傳》等。
⑦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出自那裡
這句話出自《史記·越王句踐世家》。
拓展資料:
當年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勾踐忍辱負重裝孫子,騙取了夫差的同情,沒殺他讓他在吳國做了三年奴隸;勾踐回國後卧薪嘗膽,苦練殺敵本領,後來利用偷襲的手段消滅了吳國。
這下輪到夫差當孫子了。他覺得當時老子沒殺你,你總不能殺老子吧?於是派了個代表,到勾踐哪裡替吳王說情,勾踐被人家說的有些心動了,但是這是他的參謀長範例說了:「老大,你要記住『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啊!
老天爺送給你的東西你如果不要,反過來就會受害的。當年老天爺把你送給了吳王,吳王沒殺你把你放了,才有你現在把他滅了,否則他會有這種下場嗎?現在老天爺又把他送給你了,你還猶豫什麼?你難道也想縱虎歸山,讓他有朝一日回來吃你啊?」
⑧ 恃勝失備 反受其害
因為成功過一次就故伎重演,反而因為那一次成功而失敗。比喻成功與失敗的辯證關系,要時刻改變策略。
===========================
沈括•《夢溪筆談權智》
原文):濠州定遠縣一弓手,善用矛,遠近皆伏其能。有一偷亦善擊刺,常蔑視官軍,唯與此弓手不相下,曰:「見必與之決生死。」一日,弓手者因事至村步,適值偷在市飲酒,勢不可避,遂曳矛而斗,觀者如堵牆。久之,各未能進。弓手者謂偷曰:「尉至矣。我與爾皆健者,汝敢與我尉馬前決生死乎?」偷曰:「喏。」弓手應聲刺之,一舉而斃,蓋乘其隙也。又有人曾遇強寇斗,矛刃方接,寇先含水滿口,忽噀其面,其人愕然,刃已透胸。後有一壯士復與寇遇,已先知噀水之事,寇復用之,水才出口,矛已洞頸。蓋已陳芻狗,其機已泄,恃勝失備,反受其害。(卷十一)
(譯):濠州定遠縣有一個弓箭手,善於使用長矛,遠近同行都畏服他的技能。有一個強盜也善於擊刺,常常蔑視官軍,惟與這位弓箭手技藝不相上下,說:「與弓箭手相見一定要進行生死決斗。」一天,弓箭手因公事來到村裡,恰逢強盜在市肆喝酒,勢不可避,就拖矛來斗,圍觀的人很多。許久,兩人都僵持不進。弓箭手對強盜說:「兵尉來了。我和你都是好漢,你敢和我在兵尉馬前決一生死嗎?」強盜說:「好。」弓箭手話剛落舉手就刺,一下就把強盜刺殺,大概是乘其分神不備而勝利。又有人與強盜爭斗,雙方兵器相交,強盜先含一口水在嘴裡,忽然噴在對方臉上,愕然之間,刀已穿胸而過。後來一個壯士又遇上這個強盜,已經預先知道他有含水噴人的一招,強盜果然又使出此種伎倆,水才出口,壯士的長予已經貫頸刺出,立斃強盜。大概他故伎重演,機謀已泄,依仗詐術失去防備,反受其害。
⑨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當機立斷」的下句是什麼
下一句是:其後無患
意思是:應該斷的時候沒有斷,以後一定會受到干擾,如果很果斷就斷絕了,以後就沒有憂患了。
形容人做事不要猶豫,猶豫必有不好的事情發生。
選自:《黃帝四經·兵容》:因天時,與之皆斷;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史記》卷五十二〈齊悼惠王世家〉:嗟乎!道家之言「當斷不斷,反受其亂」,乃是也。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四回:主公豈不聞周公誅管蔡之事乎?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望早早決計。
⑩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這話是什麼意思
意思:辦事猶豫不決,反遭受禍害牽累。
出自:《黃帝四經·兵容》:因天時,與之皆斷;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史記》卷五十二〈齊悼惠王世家〉:嗟乎!道家之言「當斷不斷,反受其亂」,乃是也。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四回:主公豈不聞周公誅管蔡之事乎?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望早早決計。
規勸人們該做決定是一定要果斷,不能拖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