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真實的太陽系模擬運動軌跡圖是什麼樣子的
太陽系是銀河系中一個很普通的恆星系,因為在銀河系中至少存在1000億個這樣的恆星系,太陽系只不過是這1000億大家族中一個普通的一員,但是太陽系也是獨特的,因為就目前為止只有在太陽系中發現了生命和文明,太陽系能夠誕生出生命得益於它獨特的構造,從教科書上我們可以知道,太陽系的大體結構是中間是太陽,然後四周有八顆恆星圍繞著太陽進行公轉,這八顆恆星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海王星,而生命就誕生在距離太陽第三遠的地球上,這八顆行星億萬年來一直圍繞著太陽進行公轉,於是就形成了我們所在的太陽系。
以黃道平面為參照物看到的太陽系運行圖
八大行星圍繞太陽公轉形成了統一的軌道平面,也就是黃道平面,教科書上給我們展示的太陽系其實就是以太陽系的黃道平面,但是這樣是無法了解太陽系的真實面貌的,因為除了可以在黃道平面觀測太陽系,還可以從太陽系的側面、後面、上方等廣角角度去觀察太陽系,如果從這三個面觀察太陽系,就可以看到太陽系其實是太陽拖著其他八大行星向前飛行,這才是太陽系最真實的運行面貌,如果你知道了太陽系的真實運動軌跡圖,也基本可以想像出銀河系的真實軌跡圖了。
2. 太陽系八大行星圖片
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水星】
英文名:Mercury
水星最接近太陽,是太陽系中最小的行星。水星在直徑上小於木衛三和土衛六,但它更重。
水星基本參數:
軌道半長徑: 5791萬 千米 (0.38 天文單位)
公轉周期: 87.70 天
平均軌道速度: 47.89 千米/每秒
軌道偏心率: 0.206
軌道傾角: 7.0 度
行星赤道半徑: 2440 千米
質量(地球質量=1): 0.0553
密度: 5.43 克/立方厘米
自轉周期: 58.65 日
衛星數: 無
公轉軌道: 距太陽 57,910,000 千米 (0.38 天文單位)
【金星】
英文名:Venus
八大行星之一,中國古代稱之為太白或太白金星。它有時是晨星,黎明前出現在東方天空,被稱為「啟明」;有時是昏星,黃昏後出現在西方天空,被稱為「長庚」。金星是全天中除太陽和月亮外最亮的星,猶如一顆耀眼的鑽石,於是古希臘人稱它為阿佛洛狄忒(Aphrodite)--愛與美的女神,而羅馬人則稱它為維納斯(Venus)--美神。
金星基本參數
公轉周期: 224.701天
平均軌道速度: 35.03 千米/每秒
軌道偏心率: 0.007
軌道傾角: 3.4 度
赤道直徑: 12,103.6千米
質量(地球質量=1): 0.8150
密度: 5.24 克/立方厘米
自轉周期: 243.01 日
衛星數量: 0
公轉半徑: 108,208,930 km(0.72 天文單位)
表面面積 4.6億 平方千米
表面引力 8.78 m/s2
自傳時間 -243.02天
逃逸速度 10.4 千米/秒
表面溫度 最低 平均 最高
737K 750K 773K
【地球】
英文:earth
地球是距太陽第三顆,也是第五大行星:
軌道半徑: 149,600,000 千米 (離太陽1.00 天文單位)
行星直徑: 12,756.3 千米
質量: 5.9736e24 千克
赤道引力(地球=1) 1.00
逃逸速度(公里/秒) 11.2
自轉周期(日) 0.9973
黃赤交角(度) 23.44
反照率 0.30
衛星數:1(月球)
【火星】
英文名: Mars
火星為距太陽第四遠,也是太陽系中第七大行星:
火星基本參數:
軌道半長徑: 22794萬 千米 (1.52 天文單位)
公轉周期: 686.98 日
平均軌道速度: 24.13 千米/每秒
軌道偏心率: 0.093
軌道傾角: 1.8 度
行星赤道半徑: 3398 千米
質量(地球質量=1): 0.1074
密度: 3.94 克/立方厘米
自轉周期: 1.026 日
衛星數: 2
公轉軌道: 離太陽227,940,000 千米 (1.52 天文單位)
【木星】
英文名: Jupiter
木星是離太陽第五顆行星,而且是最大的一顆,比所有其他的行星的合質量大2倍(地球的318倍)。
公轉軌道: 距太陽 778,330,000 千米 (5.20 天文單位)
行星直徑: 142,984 千米 (赤道)
質量: 1.900e27 千克
衛星: 四顆衛星: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和木衛四(現常被稱作伽利略衛星)
【土星】
英文名: Saturn
土星是離太陽第六遠的行星,也是八大行星中第二大的行星:
公轉軌道: 距太陽 1,429,400,000 千米 (9.54 天文單位)
衛星直徑: 120,536 千米 (赤道)
質量: 5.68e26 千克
衛星: 土星有18顆被命名的衛星,比其他任何行星都多。還有一些小衛星還將被發現。
【天王星】
英文名: Uranus
天王星是太陽系中離太陽第七遠行星,從直徑來看,是太陽系中第三大行星。天王星的體積比海王星大,質量卻比其小。
公轉軌道: 距太陽2,870,990,000 千米 (19.218 天文單位)
行星直徑: 51,118 千米(赤道)
質量: 8.683e25 千克
衛星: 天王星有15顆已命名的衛星,以及2顆已發現但暫未命名的衛星。
【海王星】
英文名: Neptune
海王星是環繞太陽運行的第八顆行星,也是太陽系中第四大天體(直徑上)。海王星在直徑上小於天王星,但質量比它大。
公轉軌道: 距太陽 4,504,000,000 千米 (30.06 天文單位)
行星直徑: 49,532 千米(赤道)
質量: 1.0247e26 千克
衛星: 海王星有9顆已知衛星:8顆小衛星和海衛一。
3. 太陽系運動示意圖
按照當下的定義,太陽系共有行星八顆,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太陽星雲由於自身引力的作用而逐漸凝聚,漸漸形成了一個由多個天體按一定規律排列組成的天體系統。太陽系的成員包括一顆恆星、九大行星、至少六十三顆衛星、約一百萬顆小行星、無數的彗星和星際物質等。太陽是銀河系中一顆普通的恆星。根據恆星演化理論,太陽與其他大多數恆星一樣,是從一團星際氣體雲中誕成的。這團氣體雲存在於約四十六億年前,位於銀河系的盤狀結構中,離中心約25億億公里。其體積約為現在太陽的500萬倍,主要成份是氫分子。這就是「太陽星雲」。經歷四十多萬年的收縮凝聚,星雲中心誕生了一顆恆星,它就是太陽。在太陽形成以後不久,殘存在太陽周圍的一些氣體和塵埃,形成了圍繞太陽旋轉的行星和諸多小行星和彗星等其他太陽系天體,包括的地球和月亮。
4. 宇宙中八大行星的圖片
八大行星是太陽系的八個大行星,按照離太陽的距離從近到遠,它們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八大行星自轉方向多數也和公轉方向一致。只有金星和天王星兩個例外。金星自轉方向與公轉方向相反,天王星則是與公轉軌道呈97°角的「躺著」旋轉。
與2006年之前提到的九大行星概念不同,在2006年8月24日於布拉格舉行的第26屆國際天文學聯會中通過的第5號決議中,冥王星被劃為矮行星,從太陽系九大行星中被除名。
(4)太陽系金星動態圖片擴展閱讀
大行星必須是圍繞恆星運轉的天體,質量足夠大、能依靠自身引力使天體呈圓球狀,這些冥王星都相符。但是冥王星沒有能夠清空其軌道上的其它物體,因此冥王星被歸為矮行星。從此太陽系從九大行星變成了八大行星。
水星在許多方面與月球相似,它的表面有許多隕石坑而且十分古老;它也沒有板塊運動。另一方面,水星的密度比月球大得多,(水星 5.43 克/立方厘米 月球 3.34克/立方厘米)。水星是太陽系中僅次於地球,密度第二大的天體。
事實上地球的密度高部分源於萬有引力的壓縮;若非如此,水星的密度將大於地球,這表明水星的鐵質核心比地球的相對要大些,很有可能構成了行星的大部分。因此,相對而言,水星僅有一圈薄薄的硅酸鹽地幔和地殼。
巨大的鐵質核心半徑為1800到1900千米,是水星內部的支配者。而硅酸鹽外殼僅有500到600千米厚,至少有一部分核心大概成熔融狀。
5. 求金星老師說完美的手勢表情gif動態圖 高清點的
你好,我是夢夢打醬油8,用網路網盤分享給你,點開就可以保存,鏈接永久有效^_^鏈接:
--來自網路網盤超級會員v3的分享
如果有另外想要的資源或者鏈接失效,可以使用網路網盤推出的【收集文件】功能進行提問收集資源哦,無需轉存簡單快捷,功能鏈接:https://pan..com/disk/main#/transfer/list微信小程序、網路網盤app、web端都已上線
6. 太陽系八大行星示意圖
太陽系八大行星示意圖:
八大行星的重量及平均密度從大到小做一個排序,比較出太陽系質量最大的行星。質量從大到小依次為:木星、土星、海王星、天王星、地球、金星、火星、水星。
具體情況如下:
1、木星(質量1.90×1027千克、平均密度1.326g/cm³)
2、土星(質量(地球質量=1):95.18、平均密度0.70g/cm³)
3、海王星(質量1.0247e26千克、平均密度1.66g/cm³)
4、天王星(質量8.6810±13×1025kg、平均密度1.318cm³)
5、地球(質量5.965×1024kg、平均密度5507.85kg/m³)
6、金星(質量4.869×1024千克、平均密度:5.241.318cm³)
7、火星(質量6.4219×1023kg、平均密度3.94g/cm³)
8、水星(質量3.3022×1023kg、平均密度5.42794g/cm³)
(6)太陽系金星動態圖片擴展閱讀
環繞太陽運轉的其他天體都屬於太陽系小天體。衛星(如月球之類的天體),由於不是環繞太陽而是環繞行星、矮行星或太陽系小天體,所以不屬於太陽系小天體。並且沒有編號;天文學家在太陽系內以天文單位(AU)來測量距離。
1AU是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大約是1.5億公里(9300萬英里)。冥王星與太陽的距離大約是39AU,木星則約是5.2AU。最常用在測量恆星距離的長度單位是光年,1光年大約相當於63240天文單位。
行星與太陽的距離以公轉周期為周期變化著,最靠近太陽的位置稱為近日點,距離最遠的位置稱為遠日點。
有時會將太陽系非正式地分成幾個不同的區域:「內太陽系」,包括四顆類地行星和主要的小行星帶;其餘的是「外太陽系」,包含小行星帶之外所有的天體。 其它的定義還有海王星以外的區域,而將四顆大型行星稱為「中間帶」。
7. 太陽系九大行星模式圖
九大行星是指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水星
水星是太陽系中僅次於地球,密度第二大的天體。事實上地球的密度高部分源於萬有引力的壓縮;若非如此,水星的密度將大於地球,這表明水星的鐵質核心比地球的相對要大些,很有可能構成了行星的大部分。因此,相對而言,水星僅有一圈薄薄的硅酸鹽地幔和地殼。
巨大的鐵質核心半徑為1800到1900千米,是水星內部的支配者。而硅酸鹽外殼僅有500到600千米厚,至少有一部分核心大概成熔融狀。
水星的大氣很稀薄,由太陽風帶來的被破壞的原子構成。水星溫度如此之高,使得這些原子迅速地散逸至太空中,這樣與地球和金星穩定的大氣相比,水星的大氣頻繁地被補充更換。
水星的表面表現出巨大的急斜面,有些達到幾百千米長,三千米高。有些橫處於環形山的外環處,而另一些急斜面的面貌表明他們是受壓縮而形成的。據估計,水星表面收縮了大約0.1%。水星上最大的地貌特徵之一是Calori 盆地,直徑約為1300千米,人們認為它與月球上最大的盆地Maria相似。
如同月球的盆地,Calori盆地很有可能形成於太陽系早期的大碰撞中,那次碰撞大概同時造成了星球另一面正對盆地處奇特的地形。除了布滿隕石坑的地形,水星也有相對平坦的平原,有些也許是古代火山運動的結果,但另一些大概是隕石所形成的噴出物沉積的結果。
金星
離太陽第二近的行星,太陽系中第六大行星。在所有行星中,金星的軌道最接近圓,偏差不到1%。
金星的自轉非常不同尋常,一方面它很慢,另一方面它是倒轉的。另外,金星自轉周期又與它的軌道周期同步,所以當它與地球達到最近點時,金星朝地球的一面總是固定的。這是不是共鳴效果或只是一個巧合就不得而知了。
金星的大氣壓力為90個標准大氣壓,大氣大多由二氧化碳組成,也有幾層由硫酸組成的厚數千米的雲層。這些雲層擋住了我們對金星表面的觀察,使得它看來非常模糊。這稠密的大氣也產生了溫室效應,使金星表面溫度上升400度,超過了740開。
金星表面自然比水星表面熱,雖然金星比水星離太陽要遠兩倍。雲層頂端有強風,大約每小時350千米,但表面風速卻很慢,每小時連幾千米都不到。
地球
太陽系從內向外第三顆行星,也是太陽系第五大行星。
地殼的厚度不同,海洋處較薄,大洲下較厚。內核與地殼為實體;外核與地幔層為流體。不同的層由不連續斷面分割開,這由地震數據得到;其中最有名的有數地殼與上地幔間的莫霍面-不連續斷面了。
地球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在地幔,剩下的大部分在地核;我們所居住的只是整體的一個小部分
地球的地殼由幾個實體板塊構成,各自在熱地幔上漂浮。理論上稱它為板塊說。它被描繪為具有兩個過程:擴大和縮小。擴大發生在兩個板塊互相遠離,下面湧上來的岩漿形成新地殼時。縮小發生在兩個板塊相互碰撞,其中一個的邊緣部份伸入了另一個的下面,在熾熱的地幔中受熱而被破壞。在板塊分界處有許多斷層,大洲板塊間也有碰撞。
火星
距太陽第四遠,也是太陽系中第七大行星,在中國古代又稱熒火,因為火星呈紅色,熒熒像火,亮度常有變化。
火星的兩極永久地被固態二氧化碳覆蓋著。這個冰罩的結構是層疊式的,它是由冰層與變化著的二氧化碳層輪流疊加而成。在北部的夏天,二氧化碳完全升華,留下剩餘的冰水層。由於南部的二氧化碳從沒有完全消失過,所以我們無法知道在南部的冰層下是否也存在著冰水層。
這種現象的原因還不知道,但或許是由於火星赤道面與其運行軌道之間的夾角的長期變化引起氣候的變化造成的。或許在火星表面下較深處也有水存在。這種因季節變化而產生的兩極覆蓋層的變化使火星的氣壓改變了25%左右。
通過哈勃望遠鏡的觀察卻表明海盜號當時勘測時的環境並非是典型的情況。火星的大氣似乎比海盜號勘測出的更冷、更幹了。
木星
離太陽第五顆行星,而且是最大的一顆,比所有其他的行星的和質量大2.5倍(地球的318倍)。
木星表面雲層的多彩可能是由大氣中化學成分的微妙差異及其作用造成的,可能其中混入了硫的混合物,造就了五彩繽紛的視覺效果,但是其詳情仍無法知曉。色彩的變化與雲層的高度有關:最低處為藍色,跟著是棕色與白色,最高處為紅色。我們通過高處雲層的洞才能看到低處的雲層。
木星表面的大紅斑早在300年前就被地球上的觀察所知曉。大紅斑是個長25,000千米,跨度12,000千米的橢圓,總以容納兩個地球。其他較小一些的斑點也已被看到了數十年了。
紅外線的觀察加上對它自轉趨勢的推導顯示大紅斑是一個高壓區,那裡的雲層頂端比周圍地區特別高,也特別冷。類似的情況在土星和海王星上也有。還不清楚為什麼這類結構能持續那麼長的一段時間。
土星
離太陽第六遠的行星,也是八大行星中第二大的行星:
土星的內部是劇熱的,並且土星向宇宙發出的能量比它從太陽獲得的能量還要大。大多數的額外能量與木星一樣是由Kelvin-Helmholtz原理產生的。但這可能還不足以解釋土星的發光本領,一些其他的作用可能也在進行,可能是由於土星內部深層處氦的「沖洗」造成的。
土星的光環特別地薄,盡管它們的直徑有250,000千米甚至更大,但是它們最多隻有1.5千米厚。盡管它們有給人深刻印象的明顯的形象,但是在光環中只有很少的物質--如果光環被壓縮成一個物件,它最多隻可能是100千米寬。
光環中的微粒可能主要是由水凝成的冰組成,但它們也可能是由冰裹住外層的岩石狀微粒。
天王星
太陽系中離太陽第七遠行星,從直徑來看,是太陽系中第三大行星。天王星的體積比海王星大,質量卻比其小。
天王星是由岩石和各種各樣的冰組成的,它僅含有15%的氫和一些氦。天王星和海王星在許多方面與木星和土星在去掉巨大液態金屬氫外殼後的內核很相象。雖然天王星的內核不像木星和土星那樣是由岩石組成的,但它們的物質分布卻幾乎是相同的。
天王星的大氣層含有大約83%的氫,15%的氦和2%的甲烷。如其他所有的氣態行星一樣,天王星也有帶狀的雲圍繞著它快速飄動。但是它們太微弱了,以至只能由旅行者2號經過加工的圖片才可看出。由哈博望遠鏡的觀察顯示的條紋卻更大更明顯。據推測,這種差別主要是由於季節的作用而產生的。
海王星
環繞太陽運行的第八顆行星,也是太陽系中第四大天體。海王星在直徑上小於天王星,但質量比它大。
作為典型的氣體行星,海王星上呼嘯著按帶狀分布的大風暴或旋風,海王星上的風暴是太陽系中最快的,時速達到2000千米。和土星、木星一樣,海王星內部有熱源--它輻射出的能量是它吸收的太陽能的兩倍多。
海王星也有光環。在地球上只能觀察到暗淡模糊的圓弧,而非完整的光環。但旅行者2號的圖像顯示這些弧完全是由亮塊組成的光環。其中的一個光環看上去似乎有奇特的螺旋形結構。
同天王星和木星一樣,海王星的光環十分暗淡,但它們的內部結構仍是未知數。人們已命名了海王星的光環:最外面的是Adams,其次是一個未命名的包有Galatea衛星的弧,然後是Leverrier,最裡面暗淡但很寬闊的叫Galle。
(7)太陽系金星動態圖片擴展閱讀:
冥王星(被除名)
歷史上曾經認為,冥王星是離太陽最遠而且是最小的行星,在希臘神話中象徵冥王哈迪斯,是宙斯的哥哥,被弟弟奪去王位後,墮落到冥界。冥王星有三顆衛星。
太陽系中有七顆衛星比冥王星大(月球,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木衛四,土衛六 和 海衛一)。
冥王星於1930年由美國天文學家克萊德湯博發現。其先前之所以能被劃入行星之列,是因為人們最初曾誤認為其尺寸與地球相當。
冥王星是九大行星中體積最小的一個,而且比那八顆行星要小得多。冥王星直徑僅為2300公里左右,比地球的衛星還小。它的軌道也非常特別,與其它八顆行星運轉的軌道有一個角度。尤其是在2003年發現「齊娜」後,冥王星的地位遭到了進一步的動搖。
「齊娜」的直徑約為3000公里,和太陽之間的距離大約是冥王星和太陽間距離的3倍,繞行太陽一周得花560年。美國加州技術研究所的科學家在柯伊伯帶發現了它,並將其編號為UB313。經過兩年的觀察,他們在2003年7月向外界公布了這一發現,並引起太陽系是否存在第十大行星的熱烈討論。
冥王星起初被認為是太陽系中的一顆大行星,但是在2006年8月24日於布拉格舉行的第26屆國際天文聯會中通過第五號決議,將冥王星劃為矮行星。在2008年6月,國際天文學會再將冥王星做為子分類類冥矮行星的原型。
20世紀90年代以來,天文學家發現柯伊伯帶有更多圍繞太陽運行的大天體。比如,美國天文學家布朗發現的「2003UB313」,就是一個直徑和質量都超過冥王星的天體。因此,從「九大行星」改為「八大行星」就不難理解了。
九大行星在各自的軌道上不停地圍繞著太陽運轉,它們的軌道大小不同,運行的速度和周期也不一樣,通常它們散布在太陽系的不同區域中。經過一定的時期,九顆行星會同時運行到太陽的一側,匯聚在一個角度不大的扇形區域中,人們把這一現象稱為「聯珠」。
8. 求宇宙中八大行星的圖片。
9. 太陽系動態圖
http://www.heavens-above.com/planets.asp?lat=0&lng=0&loc=Unspecified&alt=0&tz=CET
這個通過左下方的選項來輸入日期,可以模擬任意一天的太陽系情況,應該是你想要的。圖里的各種符號是太陽系各大行星的天文學符號,圖的左下方有各大行星天文符號對應的大行星的英文名字。如果看不懂,我給你翻譯一下:
Mecury——水星
Venus——金星
Earth——地球
Mars——火星
Jupiter——木星
Saturn——土星
Uranus——天王星
Neptune——海王星
Pluto——現在是矮行星的冥王星
如果還不行的話,就按照軌道半徑大小自己依次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