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動態圖片 » 胃經和脾經哪個位置圖片
擴展閱讀
電視牆裝修3d圖片大全 2025-10-07 11:06:14
早點好圖片大全唯美 2025-10-07 10:44:10

胃經和脾經哪個位置圖片

發布時間: 2025-10-07 08:51:53

『壹』 腿上的六條經絡分別在什麼什麼位置

腿上共有六條經絡。分別為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足太陰脾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腎經、脾經和肝經在腿內側,胃經、膽經在腿外側,膀胱經在後側。 簡單來說就是三陽在腿的外側,三陰在腿的內側。

1、足少陰腎經:足少陰腎經,外文名Kidney Channel of Foot-Shaoyin,簡稱腎經,是十二經脈之一,共27穴,左右合54穴,起於小趾之下,斜走足心,出於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以上踹內,出腘內廉, 上股內後廉, 貫脊屬腎,絡膀胱。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相表裡。主治泌尿生殖系統、神經精神方面病症、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和循環系統某些病症,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的病症。足少陰腎經,流注時辰為下午五至七點,即酉時。若小孩身體不好,在三至五歲時,父母可輕輕指壓其脊骨兩側,從頭椎至腰椎,能引導虛熱下降。腎陽不足,水腫病會加強於腎經。腎臟強者才能長壽。

『貳』 胃經在哪裡

足陽明胃經是有關於消化系統非常重要的穴位。是從頭部開始,經脖子、胸、腹、下肢以至足尖厲兌穴,非常長的經脈,主要的穴位有四十五個。消化系統有障礙時,會出現疲勞、身體倦怠、缺乏元氣等症狀。皮膚沒有光澤,顯黑、黃。嘴唇容易破裂,有縱形皺紋,唇邊容易潰爛。發聲無力,發音模糊。精神不振,遲疑不決,悶悶不樂,經常苦惱,因此更加重消化系統的負擔。有喜吃甜食的傾向。此外,對清淡的食物有偏好,不愛吃油膩的食物。若要長久保持同一姿勢,則會坐立難安,無法鎮定下來。因為胃經的異常,經常被原因不明的頭痛所苦惱。出現前頭部和眼睛的疼痛、鼻塞、喉嚨痛、腹脹等症狀。腳部覺得虛弱、麻痹。出現以上所述的症狀,請刺激位於胃經上的穴位,症狀就會有顯著的改善。
胃經的准確位置
足陽明胃經:從鼻旁開始(會迎香穴),交會鼻根中,旁邊會足太陽經(會睛明穴),向下沿鼻外側(承泣穴、四白穴),進入上齒槽中(巨髎穴),回出來夾口旁(地倉穴)環繞口唇(會人中穴),向下交會於頦唇溝(會承漿穴);退回來沿下頜出面動脈部(大迎穴),再沿下頜角(頰車穴),上耳前(下關穴),經顴弓上(會上關穴、懸厘穴、頷厭穴),沿發際(頭維穴),至額顱中部(會神庭穴)。
人體足陽明胃經圖
它的支脈:從大迎前向下,經頸動脈部(人迎穴),沿喉嚨(水突穴、氣舍穴,一說會大椎穴),進入缺盆穴(鎖骨上窩部),通過膈肌,屬於胃(會上脘穴、中脘穴),絡於脾。
外行的主幹:從鎖骨上窩(缺盆)向下,經乳中(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向下夾臍兩旁(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進入氣街(腹股溝動脈部氣沖穴)。
它的支脈:從胃口向下,沿腹里,至腹股溝動脈部與前者會合。——由此下行經髖關節前(髀關),到股四頭肌隆起處(伏兔、陰市、梁丘),下向膝髕中(犢鼻),沿脛骨外側(足三里、上巨虛、條口、下巨虛、,下行足背(解溪、沖陽),進入中趾內側趾縫(陷谷、內庭),出次趾末端(厲兌)。
它的支脈:從膝下三寸處(足三里)分出(豐隆),向下進入中趾外側趾縫,出中趾末端。
另一支脈:從足背部(沖陽)分出,進大趾趾縫,出大趾末端,接足太陰脾經。
本經一側45穴(左右兩側共90穴、,其中15穴分布於下肢的前外側面,30穴在腹、胸部與頭面部。首穴承泣,末穴厲兌。主治腸胃等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某些病症和咽喉、頭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之病症。
足陽明胃經穴位:承泣穴、四白穴、巨髎穴、地倉穴、大迎穴、頰車穴、下關穴、頭維穴、人迎穴、水突穴、氣舍穴、缺盆穴、氣戶穴、庫房穴、屋翳穴、膺窗穴、乳中穴、乳根穴、不容穴、承滿穴、梁門穴、關門穴、太乙穴、滑肉門穴、天樞穴、外陵穴、大巨穴、水道穴、歸來穴、氣沖穴、髀關穴、伏兔穴、陰市穴、梁丘穴、犢鼻穴、足三里穴、上巨虛穴、條口穴、下巨虛穴、豐隆穴、解溪穴、沖陽穴、陷谷穴、內庭穴、厲兌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