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高中高一語文下冊課件:《荷塘月色》
【 #課件# 導語】課件中包含了課文中的所有內容以及該課文的寓意。可全面提升孩子們對於語文的興趣。課件是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經過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容和任務分析,教學活動結構及界面設計等環節設計的。下面是 整理分享的高中高一語文下冊課件:《荷塘月色》,歡迎閱讀與借鑒。
【 篇一 】
教學目標
⒈揣摩文章典雅清麗、准確生動、富有韻味的語言,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⒉通過對景物描寫的賞析,把握作者在現實世界與夢的世界之間輾轉中力求超脫的努力,靈魂掙扎的凄苦與無奈。
教學方法與設想
⒈體會作者運用多種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並結合語境理解語句、揣摩語言。
⒉圍繞「淡淡的憂愁」和「淡淡的喜悅」理清作者的感情線索,品味文章清麗的語言,理解作者豐富而深刻的思想感情。
一、把握思路
《荷塘月色》從外在形式和結構上講,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交待出遊的原因:「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是定下全文感情基調的文眼;第二部分由不寧靜到游荷塘以尋求寧靜,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憂愁:由游荷塘到欣賞荷塘上的月色,尋求心靈上的自由世界,有淡淡的喜悅是作者內心世界的獨白;第三部分:是回到現實世界,惦念江南,欲擺脫「不寧靜」,超然物外而不可能,回歸室內,是作者由「夢」中回到現實,但朱自清不是一個夢游患者,他是在清醒的情況下走入「夢」境的,所以可將他這次夜晚出遊的經歷稱之為「精神的夢游」。
二、揣摩語言,進入感情世界
一有人認為,文章展現的兩幅圖景「荷塘月色圖」和「江南采蓮圖」在內容、時間、地點、格調、描寫風格上沒有關聯,因此顯出明顯的突兀和斷裂。請你對這兩幅畫進行具體的分析,並談談自己對這種觀點的理解。
⒈「荷塘月色圖」中荷花裊娜清麗,明月皎潔清明,清風柔和,畫面色調淡雅、素樸清幽。極為寧靜,沒有現美世界中的喧囂、復雜,它所象徵的世界是自由的,超凡脫俗的,是朦朧飄緲的,是一代知識分子「不寧靜」的心態中升華出來的一個理想化的世界,或者說是朱自清的夢。
畫面賞析示例:
⑴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
賞析:「田田」二字,運用疊詞,描述的碧綠的荷葉相連的樣子,不僅有一種和緩清柔的音樂美,而且讓人想到古樂府《江南曲》:「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眼中的畫面與歷史的畫面互相疊印,美不勝收。
⑵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賞析:「明珠」寫出了月下荷花晶瑩剔透、纖塵不染的美;而「碧天里的星星」,寫出了荷花在無垠的碧綠荷葉的背景下,在悠悠吹拂的夜風中輕輕閃爍的動態之美。讓人想到了《春》里:「(野花)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剛出浴的美人」,使人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周敦頤),想到誕生*之中的美神維納斯,從而想到荷花的淡雅高貴、冰清玉潔之美。
⑶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賞析:這個比喻以虛喻實,把輕霧籠罩的荷葉荷花比作夢,使畫面虛實相生,如夢如幻,表現了作者沉醉於理想世界的狀態。正如秦觀「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
⒉「江南采蓮圖」紅花綠水碧葉、紅男綠女藍天,色調明麗濃郁,情感熱烈活潑,那「妖童媛女,盪舟心許」的情景,采蓮是江南的舊俗,那種熱鬧和風流,那種富有情趣,展現了豐盈飽滿、天真爛漫、無拘無束的人性美。才是江南水鄉文化的顯現。江南文化是自由的文化,是自如的文化,充滿生機的文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文化。而這正是朱自清的夢中之「夢」。
小結:如果說荷塘月色圖是一幅清麗淡雅的水墨畫,那麼江南采蓮圖就是一幅活潑鮮明的水彩畫。但是這一靜一動,一冷一熱里卻傳遞著共同的精神內涵,那就是:自由、和諧、美好。王國維說:「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又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這兩幅圖畫其實都是朱自清先生內心情感的呈現,這正是朱自清所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另一個世界」,是心靈的風景而不只是自然的、歷史的風景。在寫景之中,無處不滲透著作者的情,委婉而曲折地表達了他不滿現實,幻想超脫現實而又無法從現實中解脫出來的苦悶心情,情與景就是這樣水乳交融在一起的。雖是別人的文字,表達的卻是作者的情懷。
作者嚮往的是一股青春活潑的氣息。將這種想像中的場景與眼前的荷塘相對照。「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欲擺脫「不寧靜」超然物外而不可能,把作者希望在一個幽靜的環境中尋找精神上的解脫而又無法解脫的矛盾心情表現的淋漓盡致,這里對江南采蓮盛況的回想,雖暫得解脫,卻是「以樂景寫哀,一倍增其哀樂」,最終還是回到造成不寧靜的現實中來,作者一下子回到現實中來,然而現實的不斷干擾,使尋夢成為永遠不能實現的遺憾,這也是那個時代人無法越出的牢獄。這種尋找精神家園而不得的悲哀是《荷塘月色》警示人們的主題。
二有人認為:朱自清所寫的荷塘不是平常的荷塘,而是一個虛擬的、理想的荷塘。荷塘月色是真實的存在還是作者理想的物化,你如何理解呢?
在中國傳統的文化中,荷和月都象徵著清潔高雅,這里的荷塘月色是如此的高潔淡雅、自由和諧、靜謐朦朧,它顯然已經滲透了作者濃濃的內心情感,自然是作者心靈的外化而不是純粹的真實的存在。錢理群認為:《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獨處」時的「獨語」——與其說在觀賞景物,不如說在逼視自己的靈魂深處;與其說他寫下的是他看到、感覺到的一切,不如說他在構造一個他心中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另一個世界」——一個與現實對立的陌生的藝術世界。在現實中,人被命定扮演某個角色,做「一定要」做的事。說「一定要」說的話;而在這里,「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什麼都可以做,什麼都可以不做。這是真正屬於自己的世界。因此在《荷塘月色》里,顯然有兩個世界:朱自清生活於其中的現實世界與自我心靈升發的理想世界。兩個世界中,夢的世界在文章里是直接呈現的;現實世界只是「偶而露崢嶸」。
正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中,他輕輕作別的是自己昨日的「愛,美,自由」(胡適語)的夢幻,而沈從文的《邊城》,作者也期望用那沱江之畔的充溢著濃郁的鄉土氣息的鳳凰小城,那個交織著愛與善良之美的故事,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邊城自然之明凈,也是人的心靈之明凈。那字里行間流淌的濃濃的田園牧歌情調,表現了作者對現實生活中古老的美德、價值觀落的痛心,以及對現代文明物慾泛濫的批判。而《邊城》的結尾:那個人也許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豈不也是沈從文的等待嗎?翠翠等待的是她的愛人,而沈從文也是站在希望和失望的邊緣,等待著已經凋露在現實里的那個美麗的夢。
教學反思:
對《荷塘月色》思想感情分析所能抵達的深度,將直接決定課堂最終所能達到的高度。錢理群教授所說「夢的世界直接呈現,現實世界只是偶爾露崢嶸」,如何區分「夢」的世界與「現實世界」,深入一代知識分子的靈魂深處,理解荷塘月色對一代知識分子的潛在的深層意義,將是本課的一個難點,但也是絕對不可以輕輕繞過的,因為這其實是課堂真正的核心所在。因此,本課時將對文章展現的兩幅圖景「荷塘月色圖」和「江南采蓮圖」在時間、內容、格調上的割裂進行分析討論,並最終理解這種「冷」與「熱」,陽光與陰影的交織,正是一個在社會和生活重壓下的知識分子內心世界的真實呈現。正是這「現實」世界與「夢」的世界的對立、糾纏,顯示著作家靈魂掙扎的凄苦。這樣緊扣文章的核心矛盾:「平常的自己」與「超出平常的自己」的割裂;現實的世界與「另一個世界」的對峙。不但品味文章如詩如畫的語言,感受朦朧清新的意境,更能走入清秀唯美的文筆背後的那個欲求超脫而不得的苦悶的靈魂世界。這樣再適時擴展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沈從文的《邊城》也就水到渠成。
【 篇二 】
一、說教材:
《荷塘月色》是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2第一單元的第一篇文章,這篇文章事實上是學生進入高中接觸的第一篇抒情散文。在這篇散文里,作者給我們描繪一幅月色荷塘互相映襯的美麗圖景。語言優美、典雅,是一篇的美文,也是歷年來高中語文課本的保留篇目。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對於這篇文章,我緊緊扣住單元學習重點,即「整體感知,揣摩語言」,設計了三課時的教學內容:第一課時是整體感知,理清線索;第二課時是揣摩語言,品味語言美;第三課時是走進作者的心靈,體會作者內心情感。
二、說教學目標:
1、德育目標:本文寫於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陷於一片黑暗之中。讀課文理解作者內心「頗不寧靜」的原因,學習作者高潔的情懷和決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污的高貴品質。
2、知識目標:本文構思巧妙。寫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所寫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將描寫荷塘與描寫月色巧妙地結合起來,突出優雅、朦朧、幽靜的意境之美。語言優美,恰當地運用比喻、通感的修辭手法,是本文一大特色,學習本文體會本文的語言和藝術技巧的表現力。
3、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能夠判斷什麼是通感,體會本文比喻的妙處所在。
三、說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1)通過4-5段賞析,欣賞荷塘月色的幽美,品味文章語言美,對學生進行文學審美教育。
(2)理解作者在動盪的年頭彷徨於苦悶中的心境和作者在特殊年代潔身自好、嚮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懷。
2.教學難點:
(1)作者之所以有「頗不寧靜」心情的原因。
(2)作者寫江南采蓮舊俗的作用。
四、說教法:
本文屬於散文鑒賞單元,側重教會學生鑒賞的方法。所謂鑒賞,馬克思曾解釋為「按人的方式來理解的受動,是人的一種自我享受。」教師應用恰當的教法挖掘、喚醒、鼓舞學生領悟文章的美,引導學生進入文章的心中景、意中畫,使鑒賞成為一種真正的享受。本文准備採用講解式、啟發式、朗讀式結合的教學方法。理由是:本文是一篇精讀課文,重點訓練學生精讀的方法,職業中專的學生學習基礎較差,對知識領悟力也較低,所以採用講解式的教學方法;進入中專階段,要重視學生思維品質的訓練和培養,要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訓練,尤其是要重視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因此採用啟發式教學,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解決問題;本文語言優美,從培養學生語感的角度,本文採用朗讀式的教學方法。
五、說學法:
1、情感體會法有感情朗讀,只有體會感情,才能充分地把這種感情表達出來,也只有充分地把這種感情表達出來,才說明已充分地體會作者的感情,這就是感情朗讀中的「感情體會」和「感情朗讀」的雙重功能。
2、自我體驗法漢語言具有模糊性特點,有些語句由於生活閱歷、理解水平、認識能力的不同,因而對語義的理解和情感的體會也存在差異。所以老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充分發揮學生在朗讀中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自我獲取知識、自我把握學法的能力。
3、披文入情通過解讀語言文字來感知作品中呈現的物象,進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常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於是我採用多媒體展示歷代文人筆下有關荷花與月色的詩句(例如: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詩中寫道:「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描寫的是荷花,說到荷花,我們還會想起宋朝文學家周敦頤筆下的「愛蓮」,想起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品格,朴實無華的風姿,還有那順乎自然的美姿。而描寫月色的詩句有:王維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還有纏綿的柳永:「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些耳熟能詳的詩句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並配插圖伴隨民族輕音樂,如《春江花月夜》的古箏曲,以此來營造氛圍,給學生一種視覺上的享受、聽覺上的觸動,用美的感染法讓他們初步欣賞美、感知美。(此處充分利用多媒體聲畫結合特點,營造唯美的氛圍,給學生以感染力)。
第一環節
現在請同學們自讀課文,要求:(1)讀通文句,藉助工具書解釋詞義(完善預習筆記)。(2)標出段落序號,找出文章哪些部分寫景,哪些部分寫情。(3)小組討論一下,把握課文內容,並簡要復述課文。(4)找出你喜歡的抒情句子,好好品味,想像文章是怎樣的一種抒情格調。在其中教師要注意只是大概把握,要把握得准確,但對有創意的見解要給以鼓勵。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為深層理解課文更有幫助。依據教師的自讀要求,閱讀文章。自讀後回答明確。
第二環節
遵循散文教學規律,在整體感知課文基礎上,從4-5段切入,品味語言,賞析課文,體會景物的美。首先范讀。播放范讀錄音,示範中學生聽讀,在交流聽讀感受的基礎上確定閱讀的感情基調,在老師指導朗讀方法後,再來齊讀重點段落。這樣學生有了遵循,誦讀就有了美感,也為後面賞析語言打下基礎。其次賞析4-5段,品味語言妙處,體會景物特點。對月下荷塘部分採用賞析式教學,具體過程如下:
1、課文第4小節寫了什麼?作者怎樣寫的?
學生討論回答,老師補充:
寫了月下荷塘(逐步展示課件內容)
靜態:葉:田田、亭亭
花:零星點綴
微開著的--裊娜(輕盈多姿)
風打著朵的--羞澀(嬌怯不語)形象
過如明珠--潔白
處如星星--綠葉白花色彩
如美人--纖塵不染
動態:花:花香,如歌聲
葉:凝碧的波痕:整齊而有節奏的波動
2、課文第5小節寫了什麼景色?
學生回答:寫了塘上月色
月光:如流水
月影:如名曲
作者是從幾個方面寫了月色?
學生回答,教師補充:(出示課件)
(1)正面:以流水作比
(2)通過霧:薄薄的青霧
(3)通過荷花與荷葉寫月色的朦朧:像在牛乳中洗過,像籠著輕紗的夢。
(4)以樹影寫月色:畫,濃淡適宜
(5)通過光與影的和諧寫月色:和諧的旋律
3、討論第6節
學生根據上面的分析思路,自己試著分析,教師作適當點撥:
這一節寫荷塘的四周。在這里,作者運用了繪畫技巧來寫荷塘的環境。作者筆下的荷塘四周,疏密有致,濃淡相宜,明暗結合,喧寂相間。
(1)四面的樹(照應第2節)
有遠有近:楊柳最多————遠
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近
(2)寫樹不忘寫月色:陰陰的
(3)路燈光把作者從幻想中召回,最後兩句雖似寫景,實則點明心境。寫樹上的蟬聲與水裡的蛙聲,由寂靜到熱鬧,充滿了生機,將荷塘和月色襯托得更加突出,並含蓄地表明作者雖完全沉醉在荷塘月色的寧靜的境界中,但哀愁和苦悶還是籠罩在心頭。
此時教師可以進行簡短的小結,讓學生認真體味本文通過寫景營造的優美意境。
4、品味語言
藉助圖片形象直觀地品味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表達效果,體會語言的美,品味文章的語言。
學生自己閱讀自己尋找問題答案的過程,就是學生充分運用已有知識儲備進行獨立思考的過程,就是學生進行知識遷移和形成能力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以肯定為主,讓學生暢所欲言,談談自己的體會,還要進行適當的點撥,讓學生較快把握問題的關鍵所在。
本文語言樸素、典雅、充滿詩意。
(1)比喻和擬人
例如:
①第4小節寫靜態荷花的三個比喻
效果:這一比喻與作者的心境、期盼、追求相吻合,營造出一種純美的非現實的境界。
②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效果:用流水喻月光,一個「瀉」字寫出月輝照耀一瀉無余之景,寫出了月光的流動感。寫荷葉荷花「像籠著輕紗的夢」,表現了月下荷葉荷花輕飄柔美的姿容,通過寫葉和花的安謐、恬靜襯托出月色的朦朧柔和。
③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
效果:擬人的寫法賦予荷花生命力和情感,寫出荷花的神韻。
小結:比喻句加強了描寫對象的具體性、形象性,使我們在遐思中獲得了無盡的美感享受。
擬人句更添景物靈秀動人的氣質。
(2)通感的運用
教師向學生介紹通感修辭:(出示課件)
人們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時,在一般情況下,彼此不能交錯;但在特殊情況下,五官功能卻能出現互相轉化、彼此溝通的現象叫「通感」,也叫「移覺」。
如:「愉快的笑聲……像平靜的海面上不斷從這兒那兒湧起的波浪。」(峻青《海濱仲夏夜》)
又如:「那笛聲里有故鄉綠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龍眼花的香味,有太陽的光明。」(郭風《葉笛》)
這個句子笛聲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還有明亮的陽光,三種感覺相融會,那笛聲該多麼撩人情思。
請學生找出課文中的兩個通感句,體會其表達效果
小結:通感的運用,使迷人的境界又增無限韻致,迷離精妙,另人情動神搖。
(3)動詞和疊詞的使用
小結:動詞使用精當生動,富於表現力
疊詞運用的效果:
①傳神描摹出眼前之景:情態美,色彩美;
②增加了語言的音韻美:文氣舒展,音節和諧;
③深入細致地表現了思想感情。
小結:(出示課件)
1、作者描寫荷葉,以亭亭的舞女的裙作比,寫荷花,以一粒粒明珠、星星、美人作比;寫荷香,把荷香若有若無、遠遠才能聞到的這種感覺與渺茫歌聲相通,作者就這樣抓住荷塘景物特點運用比喻等修辭形象逼真的寫出景物形態美、靜態美、動態美。2、採用比較閱讀體會本段景物柔和美。出示孫犁《荷花澱》片段,並比較閱讀本段與之景物的不同點,品味陽剛之美和柔和之美的差別。3採用刪除、替換法體會語言和諧美。將「曲曲折折」「田田」「縷縷」「脈脈」等刪去,將比喻、擬人換成一般描寫比較閱讀,以突顯本文語言的和諧之美。
小結本課必不可少,教師總結本文語言的特點,點明在柔美和諧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悅之情。最後再對這兩個畫面閱讀賞析,伴著音樂使學生整體融入作者所給出的至高藝術境界。至此第一課時便結束。
第二課時在鞏固上節課所學知識點的基礎上,重在理解作者情感。在閱讀欣賞4-5段基礎上以討論形式完成教學內容。(課件展示)
1、討論以下三個問題
討論一:回想4-6段景物描寫的特點,思考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景物特點?找出表示作者心情的句子,理解作者情感。
討論二:結合時代背景思考作者「頗不寧靜」的心情緣於何?
討論三:作者引用《采蓮賦》《西洲曲》中寫采蓮的事情,有什麼作用?
2、談體會
明確問題答案後,讓學生結合時代特徵品評作者在特殊境遇中表現出的高尚情操,談自己學習的體會。再將四、五、六段落三合一請學生配樂朗誦,進一步熟悉課文內容,感受作品的意境之美,體味作品的語言之妙,領會作者的情感之雅。
3、做練習
教學效果如何主要通過課堂練習來檢測,根據本課教學目標和學生特點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則,我把練習定位於記憶:背誦第4段,並把學生分成小組比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4、布置作業
提出關於語言美的思考題,讓同學課下欣賞,並寫一段文字表述自己的理解。這種作業類型有利於學生及時鞏固所學知識,並通過自己的分析思考形成比較縝密的思維。
《荷塘月色》是一篇非常經典的現代散文,通過反復誦讀,把握理解作品的情感內涵,品味作品富有特色的語言風格,可以讓學生真正在情感和文字上進行一次美的旅行,得到精神上的教益和愉悅,從而完成散文鑒賞課的美育功能。
附板書設計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景—————優雅朦朧靜美高潔—————————————巧用修辭
月下荷塘
靜態:葉:田田、亭亭疊字
花:零星點綴
開著的--裊娜打著朵的--羞澀(嬌怯不語)擬人
如明珠--潔白如星星--綠葉白花如美人--纖塵不染比喻
動態:花:花香,如歌聲通感
葉:凝碧的波痕:整齊而有節奏的波動
塘上月色
月光:直寫如流水(靜靜瀉)
霧籠著輕紗的夢比喻
葉子和花像在牛乳中洗過,像籠著輕紗的夢
月影:如名曲通感
荷塘四周(荷塘月色)
四面的樹
楊柳最多---遠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近
陰陰的樹色煙霧
燈光渴睡人的眼比喻
聯系現實------高貴品格
情--頗不寧靜、尋寧靜、暫得寧靜、又失寧靜---淡淡喜悅淡淡哀愁
② 精美早上好動態圖片問候
1.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憂郁的日子裡需要鎮靜,相信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心永遠嚮往著未來。因為: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將會過去,而那過去了的,將會成為親切的懷念。早上好,快樂出發!
2. 當你拉開窗簾的時候,第一縷陽光是我讓它捎去的問候。當你打開窗戶的時候,呼吸到的新鮮空氣是我讓它給你的關愛。早上好。
3. 睜開雙眼,簡訊向你問安;伸伸懶腰,喚醒福運神靈;穿衣梳洗,快樂與你親昵;攜帶清風,踏上幸福路程;簡訊問候,開心伴隨一天。祝你早安愉快!
4. 把凝重的相思交給夏荷,讓荷香浸滿荷塘,叫魚兒遺忘悲傷。把心底埋藏的記憶,交給歲月,梳理紛亂的年華;把愉悅的過往珍藏,將兄弟姐妹留在心上,早安!
5. 花落花開,落下滿地的思念,開不盡的是我無邊的牽掛;雲卷雲舒,捲起一生的幸福,數不完的是我無限的祝願。願你好花常開,好運常來,早安!
6. 送你一杯早茶,茶香飄滿情意,意在請你幫我推廣,廣聚人氣,氣死你,兩塊五一杯,掏錢!哈哈,逗你玩呢,早上好啊!
7. 早晨推開窗,擁抱陽光,覺得天然的淺笑;夜晚散漫步,聊聊家常,品嘗普通的幸福。伴侶,擁有好意態,願你幸福美妙!
8. 燦爛的快樂,明媚的好運,讓春天花香四溢;靜靜地行走,慢慢地生活,讓春天趣味盎然。把窗戶打開,讓陽光照進來;把心靈打開,讓春風吹進來;把日子打開,讓幸福鑽進來;把手機打開,讓祝福蹦出來。早安,願你一天好心情!
9. 早起其實不難,每個人都能做到,只不過有外力的事情推動會更加有成就感,人只有在遇到事情時,才會逼自己一把。早上好!
10. 讓清晨的旭日帶給你幸運,讓飛揚的柳枝帶給你激情,讓蔚藍的天空帶給你夢想,讓午夜的星辰帶給你甜蜜,讓我的祝福帶給你一份愉型虛悅的情緒,祝福平安!
11. 陽光照獲得的當地就有我給你的祝願,雨水淋獲得的當地就有我給你的問候,簡訊能抵達的當地就有我心愛的伴侶,早上好!祝你天天高興,高興永遠!
12. 長夜路上的火光,那是希望;寒冷冬天的火光,那是溫暖。你給我希望,給我溫暖,是我人生路上的火光,願你每天醒來都有好心情!
13. 握一束清晨光,輕輕放在你的臉龐,帶給你一天的清涼,願你從睡夢中醒來,看到滿眼的希望,心中充滿寧靜與安詳,那是我送你的美好願望,早安朋友!
14. 落葉知秋,道一聲朋友依舊;楓葉題詩,說一聲祝福永久。難舍的友誼,醇香如酒,好友的情意,不離左右。一份問候,祝你生活無愁無憂。早安,我的朋友。
15. 清晨的霞光無比燦爛,掃除你一切的憂煩,清晨的露珠無比晶瑩,裝點你美麗的心情;清晨的鮮花無比美麗,代表我祝福的心意:祝早安帶笑意,心情樂無比!
16. 清新的早晨,太陽透過空氣照射到樹葉上,到處都散發著陽光的氣息。請泡杯咖啡走到陽台來接收我的氣息:早安!
17. 天上在掉鈔票,存摺排隊來到,工作閑得二郎腿長翹,美女秘書成群報到!這些是你昨晚的美夢還沒亂伍打上句號!快起床啦,否則會被公司開掉!早安!
18. 早安朋友,請接受我的祝福:讓微笑爬上臉龐,讓快樂充滿心房,讓好運陪在身旁,讓成功依偎胸膛,讓友情在你心中珍藏。
19. 如果星星知道自我背負著所有的願望。那它會發奮地閃射。當你看見最亮的一顆星星時那是我為你許的願;願你平安快樂。
20. 晨安,我永久的喜歡人,固然我尚未起床,但思維曾經飛到你的身邊來了,忽而快樂,忽而憂傷,等候著命運的信息。不知它能否會依從我們的希望。
③ 荷塘月色的寫作手法及其作用
《荷塘月色》 一開篇就點出文章的「文眼」———「這幾天心裡頗不平靜」。接著寫小路的「靜」、月色朦朧的「靜」, 來反襯作者的「心裡頗不寧靜」。再接著以荷塘四周蟬聲和蛙鳴的「鬧」突出荷塘月色的「靜」,進一步反襯此時此地「荷塘月色」的「靜」。
最後畫龍點睛「: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含蓄地揭示出「心裡頗不寧靜」的原因所在。文章這樣的結構嚴謹細密, 脈絡清楚,又不露人工斧鑿的痕跡, 達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可貴境界。散文的藝術魅力, 集中地體現在藝術構思方面。
(3)在荷塘間的動態圖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荷塘月色》作於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中國大地。這時,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處於一片黑暗之中。
作者對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內心是抑鬱的,是始終無法平靜的。於是作者寫下了這篇文章。這篇散文通過對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寫,流露出作者想尋找安寧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脫現實但又無法超脫的復雜心情,這正是那個黑暗的時代在作者心靈上的折射。
作品賞析
全文可以分為三個部分。作者首先交代了作者去荷塘的時間和緣由。開頭就說出這幾天「頗不寧靜」的內心狀態。「頗」字是對不寧靜心情的強調。下文中作者思緒翻飛,神馳萬里,或行或止,或喜或愁,都和這「頗不寧靜」的心情有著緊密的聯系。這一句是作者進行藝術構思的焦點,也是《荷塘月色》這篇文章的文眼。
④ 池塘里開滿了荷花這表示什麼
池塘里的荷花開了,表示: 荷花的自然花期在6月到9月,一般正常生長狀態下的應該是夏季開花的。
1.時間到了夏季,
2.描寫一個好的景色。
也表示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比喻人的一種品德高尚,廉潔。
⑤ 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荷塘月色》是中國文學家朱自清任教清華大學時所寫的一篇散文,因收入中學語文教材而廣為人知,是現代抒情散文的名篇。以下是我整理的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參考!
荷塘月色教學設計1
一、學情分析
《荷塘月色》是一篇寫景散文,也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樸素、典雅、充滿詩意的語言將描寫荷塘與描寫月色巧妙地結合起來,突出優雅、朦朧、幽靜的物境之美,在寫景中抒發出淡淡的憂愁和淡淡的喜悅之情。學生是容易入景的,但入情即難,而且對語言和景物層次的精妙之處難以感悟,因此在教學時先詳細敘說文章寫作的時代形勢和作者的復雜心境,讓學生通過聯想產生歷史的想像,再緊扣作者情感的變化揣摩語言的運用和意境的美。
二、教學目標
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調,理清文章的脈絡,理解文章的主旨
2、欣賞作者所描繪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領悟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3、品味精練准確、清新雋永、優美動人的語言
三、教學重點
1、結合語境揣摩詞語、語句的含義,體味作品語言精練優美的特點及表達效果;
2、感悟景語和情語渾然一體的妙處。
四、教學過程
課前:
①學生查閱有關時代背景的資料;
②學生仔細閱讀文章,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結構
課堂:
①分小組討論閱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結構,仔細思考文章的文眼、線索及全文的感情脈絡
②重點分析課文四五六自然段,品味文章的寫作特色和語言風格
課後:
①整理課堂筆記
②限時做《導學和同步訓練》上的有關題目
③仿寫:仿照課文第四自然段的博喻寫一段寫景的文字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前預習內容:
1、自讀課文,准確認讀
2、查閱有關資料,了解背景
3、全文寫景狀物的特點
導入新課
1、我們對朱自清這個名字並不陌生,初中時學過他的什麼散文名篇?
《背影》、《匆匆》、《春》
2、理清脈絡,整體感知
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感受
明確:線索:作者的行蹤變化+情感變化
3、文眼:頗不寧靜
為什麼?——結合背景
文眼:心裡頗不寧靜
脈絡:心裡頗不寧靜——覺得是個自由的人——我什麼也沒有——想起采蓮的事
分析思想感情:
對黑暗現實不滿——尋求超脫、不肯同流合污——回到現實——對美好追求的寄託
4、結構
第一部分(第1段)寫「觀荷緣起」(情)
第二部分(第2—6段)寫「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寫「景中人」(情)
5、行文線索
從以上結構分析,可體會到全文寫景是為抒情服務,而貫穿全文的是一條,前後心情變化的思緒線索。情—景—情,這正好像一條經線,而對荷塘景色的描寫猶如一條緯線。因此,本文有兩條線索,一明一暗。
明線:游蹤(帶上門——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江南舊俗——回家)
暗線:情感(心中頗不寧靜——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思鄉愁——不寧靜)
6、語句賞析
1、全文首句「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
起筆的目的是什麼?可聯系撰文時間啟發學生講講有關大革命失敗情況,說明作者思想狀況,弄清他為什麼要寫荷塘月色之美,發思古之幽情。
2、第3段,作者在路上一段抒情獨白(「路上只我一個人……這是獨處的妙處」)此段拋開了寫景,是否偏離了文章的中心呢?拋開了寫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痛楚心態,蘊含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實際上,這「情」離不開「景」,正是在那幽僻路上,抒發「獨處」之情。
(十)小結本課內容
(十一)布置作業:重點閱讀課文四、五、六自然段,體會情景交融的特點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1、背誦第4段(集體背誦、提名背誦)
2、答問:第4段依次寫了哪些景物,依怎樣順序寫的?
景物描寫
(一)解析第4段:作者怎樣從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1、按觀察的角度,視線由近及遠,由上而下的空間順序:茂密荷葉→多姿荷花→縷縷荷香→葉花顫動→流水
2、深味作者匠心:
抓靜態與動態的結合作者筆下景物都是「動」的,「靜」不過是「動」的瞬間表現。抓可見與可想的結合,寫出散文神韻。荷葉田田,滿遮塘面,塘水看不到,卻斷定葉下的水「脈脈」有情,這由葉子的「風致」引起的想像。
認識「通感」:通感」指「一種感覺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領會到屬於另一種感覺的印象」,即把一種可感的形象轉化為另一種可感的形象的方法。其最大特點是「感覺的轉移」。相似處:斷斷續續,若有若無,捉摸不定。作用:用「歌聲」比「荷香」真切、新奇。荷香本是嗅覺的可感形象,作者卻把它比作「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使其轉化為聽覺的形象,把視覺、嗅覺、聽覺交織在一起,啟迪讀者更加深遠地想像和聯想。)
這也恰恰說明「人在景中」。再引出第5、6段中「通感」的句子,也可引導鑒賞5、6段中比喻、擬人句。(此環節可採用討論式)
(二)分析第五自然段: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若換用「淌」字在表達效果上有何不同?析:「瀉」表明月上中天,月光自上而下,有更強的動感與立體感;「淌」雖也有往下流的意思,但一般是表示水、淚或汗等順著或依附著某物流下來,而月光是從空中照下的,並無依附任何事物。)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2、薄薄的青霧浮(若換用「飄」在表達效果上有何不同?析:「浮」描寫出青霧與葉花既互相貼近互相映襯又若即若離的層次感和動感,又可描寫出青霧似動而靜、似靜而動的輕柔含蓄之態;「飄」雖與「薄薄」相呼應,但既「飄」便「散」、便「逸」,雖有輕柔之態而無含蓄靜謚之美,而且「霧」之所以「青」是因為霧貼近田田、密密的葉子而成,飄高飄遠了,便無「青」的感覺。)起在荷塘里。
3、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牛乳」和「輕紗」的本體是什麼?夢的本體又是什麼?析:薄薄的青霧;葉子和花)
4、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本句描寫了哪兩種樹影的哪些特點?「畫」字對表現這些特點有何作用?析:灌木——參差的斑駁的黑影;楊柳——稀疏的倩影;「畫」說明樹影的錯落有致、濃淡和諧是恰到好處的,象是出自名畫家之手,也讓讀者更易聯想和想像到荷塘月色的詩情畫意)
5、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本句運用比喻和通感的修辭格,本體和喻體分別是什麼?它們之間的相似點是什麼?是從哪兩種感覺的互相轉移?析:本體——月色;喻體——名曲;相似點:和諧;是視覺與聽覺的互換。)
(評:這一段寫荷塘上的月色,有正面描寫,如流水,瀉;也有用景物進行反襯,如寫青霧、葉子和花、黑影、倩影等;寫出了光與影雖不均勻,卻和諧如名曲,光與影融為一體,荷塘與月色融為一體,心境與物景融為一體,整個天地渾然一體,如夢似幻,如詩如畫,令作者與讀者如痴如醉,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悅。)
(三)分析第六自然段
1、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遠遠近近」、「高高低低」描寫出樹的哪些特點?析:連綿成片、高低錯落,層次分明)而楊柳最多。
2、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在總體寫樹中又著重寫了楊柳的豐姿,這是一種怎樣的寫法?析:點面結合)
3、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採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裡的蛙聲;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作者是怎樣由景寫到人的?作者的心景又有了什麼變化?析:由路燈光聯想到人的眼,由人的眼自然會聯想到人的心,一想到個人,熱鬧的蟬聲與蛙聲自然會驚擾了荷塘和作者內心的超然境界,作者終於發出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的慨嘆。作者的心緒又從淡淡的喜悅轉為淡淡的哀愁。)
(四)重點句子賞析:
1、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作者為什麼會「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呢?析:「頗不寧靜」的心情在夢境般的荷塘岸邊沒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對古代采蓮盛況的嚮往和對故鄉的懷念來解脫。)
2、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作者觸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聯想到江南采蓮的情景,作者說這是一個「熱鬧」和「風流」的季節,並引用梁元帝的《采蓮賦》描寫當時「嬉遊」的光景,作者有沒有被這種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個句子可以表明?析:沒有。「可惜現在我們早已無福消受了,」依然是「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3、於是又記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西洲曲》本是用來描寫一個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卻借用來表達什麼感情?文章中的哪個句子可以表明?析:思鄉之情——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4、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此時此刻的作者為什麼會惦著江南呢?析:觸景生情,獨在異鄉為異客,面對黑暗的現實苦悶彷徨,無所適從,欲超然又想掙扎,借思鄉排遣憂愁)
5、——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作者從荷塘回到家裡,心緒如何?析:作者從遐想中回到現實,現實依舊,愁思依舊,心裡依舊不寧靜,剛才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恍如一夢。)
二、收束及思考
結束對前所提問題的討論,提出關於語言美的思考題,讓同學課下欣賞,並寫一段文字表述自己的理解。
三、布置作業:
1、完成《分層訓練》上的單課練習。
2、仿照課文第四自然段的博喻寫一段寫景的文字。
荷塘月色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
1、體會散文精練的語言、形象的比喻,學習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2、欣賞散文靜靜美的同時,感受作者憂國憂民之情。
3、啟發學生思維,引起想像,激發興趣,提高寫作技能。
二、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1、教學重點:情與景的交融,比喻、通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2、教學難點:體會作者的矛盾心理。
三、教學方法
1、創設情境,賞讀式,多媒體教學輔助教學法。
四、教學課件
1、背景音樂
2、圖片:荷塘圖、月光圖、荷花圖、星空圖、月下樹影圖、荷葉圖
3、VCD片斷:少女翩然起舞,裙幅舒展片斷
4、配樂朗誦錄相片斷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媒體顯示:課題、背景音樂
今天,我們要學習朱自清的散文名作《荷塘月色》,關於作者我們並不陌生,他的佳作,大家能說出哪些?
(生:《春》和《背影》)
大家知道,朱自清是著名的,他還被譽為什麼?
(生:民主戰士)
對朱自清是一位愛國知識分子,他積極參加民主運動本文寫於1927年7月,當時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朱自清處於苦悶彷徨中他曾在一封信中寫道:「心裡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在掙扎著,要明白些什麼,但似乎什麼也沒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掙扎」的真實寫照朱自清不愧是一位詩人,他的散文具有詩一般的意境,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荷塘月色》的重點,即文中那靜謐清幽的美流露出是淡淡的哀愁與淡淡的喜悅,情與景在散文中達到完美的結合。
(二)講授新課
讓我們一起先閱讀課文,初步了解一下文中作者的行蹤哪位同學能復述出作者出家門,去荷塘賞月的行蹤。
(生:作者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晚上在院子里乘涼,想起白天常經過的荷塘,決定去看一看於是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經過一條小煤屑路,作者來到荷塘,觀賞月下荷塘的美景,看完荷塘,作者又想起《西洲曲》最後作者回家,推門進去,發現妻已熟睡好久了)
剛才這位同學復述作者行蹤,還有哪些細節遺漏了呢?
(生補充:作者觀賞荷塘時,在荷塘邊觀賞荷塘里的荷葉、荷花等等,然後觀賞的是月色,最後還觀賞了荷塘四周的景色,這才引起聯想。想到《西洲曲》,剛才沒有把觀賞四周的景物交待清楚)
同學的發言很好,經過後幾位的補充,我們更為完整了解了作者的行蹤,請看作者是:帶上門出去→沿著荷塘是一條小煤屑路→觀賞荷塘月色看四周→推門進去。
(一)細讀課文
重點賞讀4、5自然段,體會情景交融的寫法在了解作者之後,我們要進一步知道,文章開頭寫了怎樣的環境,創造出一種什麼樣的氣氛,體現一種什麼心情?
(生:當時在晚上十分安靜,作者感到孤獨,心情「頗不寧靜」)
頗不寧靜的心情是文章的文眼,文章開頭寫道「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交待了作者去荷塘的動機,也為全篇所體現的矛盾心理和思想感情定下了基調與下文關聯的如小路的「幽靜」,夜晚的「寂寞」,路上的「陰深」,月光的「淡淡」,以及惦著江南的「采蓮」等等,象一條無形的綱,連接著全文的網,形成文章的語脈,從而含蓄地抒發作者憂國憂民的情絲,揭示本文的主題。
荷塘小路有什麼特點?
(生:路曲曲折折;樹蓊蓊鬱郁;月光淡淡;小路上十分幽靜)
作者心情有無變化?
(生:有變化開始比較憂愁「心裡頗不寧靜」,後來接近荷塘看到美景,有一絲絲淡淡的喜悅「我也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已」,「便覺是個自由的人」,「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同學們分析的很好,作者的心情起伏不定注意「且」字,且:暫時表達作者對現實不滿,對自由嚮往,這一部分寫作者去荷塘,在小路上散步,抒發了月下獨處的感受我們跟隨作者一起來欣賞這「靜靜的美」吧!
賞讀第4段
剛才我們通過畫面,陶醉在月下荷塘的美景,那麼作者寫月下荷塘,抓住荷塘中哪些景物?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生:作者寫了荷葉、荷花、荷香、荷波、荷水,用了大量的比喻)
回答十分准確,作者又是如何對其進行描寫?
(生:作者形容荷葉「田田」、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你能說說看荷葉與亭亭的舞女的裙有何相似點呢?
(生:荷葉與裙子在形狀上十分相似,都是張開著樣子)
除了張開的樣子相似,還有沒有呢?
媒介顯示:芭蕾舞片斷
(生:噢,還有就是當舞女旋轉起來裙幅舒展飄動,荷葉在微風吹拂下,也有起伏的動態美,相連的荷葉高出水面的姿態與亭亭的舞女的裙樣)
那麼作者如何表現花的呢?
(生:作者用「裊娜」、「羞澀」形容花,採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裊娜」女子柔美,「羞澀」嬌羞姿態寫花像「明珠」、像「星星」,則採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了花的.潔白、明凈、光亮)
幾個比喻連用,其中本體相同,喻體不同稱為博喻。
媒介顯示:星空圖
作者怎麼描寫荷香呢?
(生:比喻,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
這個比喻把嗅覺范圍的「清香」和聽覺范圍的「歌聲」聯系起來共同點:兩者(花香、歌聲)給人的感覺都是時斷時續,似有似無,因為歌聲在「遠處」、「高樓」上,這個比喻新鮮又能給人豐富的聯想這種不同感覺的相互溝通和轉移稱為通感。
荷波和荷水又是怎麼描述的呢?
(生:「凝碧的波痕」比喻在月光下微風吹過密密的葉子的顏色和姿態,像凝聚起來的碧綠的波紋,靜中有動,特別傳神水:「脈脈」採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說明荷水滿懷感情)
第4自然段的採用,比喻、通感、擬人等修辭手法,使眼前景物栩栩如生,柔美動人,給人以具體、生動、鮮明的印象景物由靜態寫到動態,這一段雖然沒有提及一個「月」字,然而卻處處寫月,處處體現了月下荷塘的景物。
賞讀第5段
對月下荷塘的美景介紹完,作者筆鋒一轉到了荷上月色,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吧。
媒介顯示:配樂朗誦第5自然段
繼荷塘之後,文章著重描寫月色是如何展開的?
(生:葉子和花上的投影→灌木叢和柳樹上→總寫在荷塘中的投影)
用了哪些動詞?好不好?為什麼?
(生:「瀉」、「浮」、「洗」、「籠」、「畫」
瀉:月光充沛,從高處落下
浮:霧十分輕,擴散慢
洗:花顏色十分潔白,鮮潤
籠:朦朧不可捉摸
畫:具有創造性的美感)
分析的很好,朱自清不愧為語言大師,精練的動詞,傳神地寫出景物的特點文章還連續用了三個比喻各突出月光的哪些特色?
(生:「月光如流水一般」,這里刻畫了月光流動、明凈的樣子。)
「葉子和花彷彿在牛奶中洗過一樣」,寫出了月色中葉、花呈現出潔白、鮮潤的特點。
「又像籠著輕紗的夢」,寫出月光照射下的葉和花的朦朧之美。
月光在灌木叢中和楊柳上的投影為什麼一個用「黑影」,一個用「倩影」?
(生:因為灌木叢濃密,在月光下顯得黑糊糊一片楊柳條稀疏,在月光下顯得很美,這兩個詞准確寫出了不同形象的特點)
「月光」與「小提琴」有何共同點?如何體會這句話?
(生:這里運用通感把視覺和聽覺溝通起來,它們的共同點是月色有明有暗,光與影相互配合,琴色有高有低,有急有緩,兩者都給人以和諧的感覺)
第5段著力描寫月色,先是正面寫,後是反襯,光與影相互襯托,月色美與荷塘美巧妙結合,明與暗十分協調通過比喻、博喻、通感等修辭手法,描繪了荷塘月色的詩情畫意,而作者苦悶的心緒,也在這迷人的景色中暫時得到了解脫。
第6自然段
下面一段寫荷塘四周的月色,以樹為中心對象,還寫了遠山,燈光、蟬聲、蛙聲等等。
文中「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什麼意思?
(生:這說明苦悶與寂寞的心情,又湧上作者的心頭,所以熱鬧一點也沒有感染他,作者由欣賞靜靜的美的同時,又回到了淡淡的哀愁)
(四)鞏固新課
這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散文,文中描繪了美的景、美的情,其特點是月色與荷塘交叉,動的刻畫與靜的刻畫相互交錯,情與景交融,形成一副素雅、朦朧、靜美的畫面表現作者憂與喜的矛盾心態,抒發作者關心國家命運的感情。
(五)再次欣賞重點片斷
同學們一起體會月下的荷塘,塘上月色的美景,深入體會作者淡淡的哀愁齊讀第4、5自然段。
媒介顯示:月下荷塘圖,背景音樂
我們深深體會到了散文情景的交融,必須通過一定的手段體現,下面我們就來實踐一下,寫一個抒情小片斷《雨中校園》。
(六)課堂小練筆
媒介顯示:作文《雨中校園》要求抓住景物特點,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寫一段情景交融的抒情片斷(字數300字左右)
例文:天空在不知疲倦地下著雨,朦朧的雨霧將整個校園輕輕地遮掩了在這雨霧中,好像一切都那麼遙遠、渺茫,就像從濃霧里傳來的笛聲漆黑的山林里飄出的鳥鳴聲,悠遠而又讓人神往此時,唰唰的雨聲,錯綜而熱烈,深沉而和諧。
(七)布置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