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動態圖片 » 山海經窮奇和狴犴哪個好圖片
擴展閱讀
途觀發動機電腦圖片 2025-05-04 02:49:23

山海經窮奇和狴犴哪個好圖片

發布時間: 2025-05-03 13:47:58

① 求回答 上古四大凶獸五大神獸的故事記載和他們的圖片

上古四大凶獸:

1、混沌:

混沌是古代的凶神,像狗或熊一樣的動物,人類無法看見它也無法聽見它,它經常咬自己的尾巴並且傻笑,如果遇到高尚的人混沌便會大肆施暴,如果遇到惡人混沌便會聽從他的指揮。《神異經》雲:「昆侖西有獸焉,其狀如犬,長毛,四足,似羆(音皮)而無爪,有目而不見,行不開,有兩耳而不聞,有人知性,有腹無五臟,有腸直而不旋,食徑過。人有德行而往抵觸之,有凶德則往依憑之。名混沌。」

參考鏈接:網路:四凶 網路:古代五大瑞獸

② 上古四大凶獸,五大神獸,哪個知道的,請回答,順帶圖片哦.

上古四大凶獸為饕餮,檮杌,窮奇,混沌,上古五大神獸為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黃龍。

1、五靈神也被稱為五聖獸。中國傳統文化中指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以及黃龍並各有其神,合稱「五靈神」。雲笈七簽卷一百五紀傳部傳,三陰咒曰:謹白太上太極四真君,請存五方五靈神。 明朱權《荊釵記·家門》:「三千今古腹中存,開言驚四座,打動五靈神。」

2、黃龍為古代漢族傳說中的神獸。按照古籍記載,黃帝及大禹可能都為黃龍的化身。五行思想的體現將黃龍看做為五龍之一。有四大神獸之外的「第五靈」甚至四靈之長的說法,中央黃為土就為黃龍。黃龍在古代為皇權象徵。某些人認為黃龍的這個地位已經被瑞獸(黃麟)替代,也有人將二者同等看待,但實際上,黃麟作為麒麟的一支遠遠無法與黃龍相比。

3、四凶,中國神話傳說中由上古時代的舜帝流放到四方的四個凶神。四凶在左傳和史記中均有記載,但是內容卻不盡相同。《左傳·文公十八年》道:「舜臣堯,賓於四門,流四凶族混沌、窮奇、檮杌、饕餮,投諸四裔,以御魑魅。」

(2)山海經窮奇和狴犴哪個好圖片擴展閱讀:

1、朱雀為傳統文化中的四象之一,《三輔黃圖》所謂的「天之四靈」之一。根據五行學說,為代表火與南方的神獸,代表的顏色為紅色,代表的季節為夏季。 很多人將其認為是鳳凰或是鳳凰的一種,但實際上朱雀與鳳凰存在極大的不同,且朱雀比鳳凰更加尊貴。

2、饕餮為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最大特點為能吃。為一種想像中的神秘怪獸。這種怪獸沒有身體,因為太能吃,以至於把自己的身體都吃掉了。只有一個大頭和一個大嘴,十分貪吃,見到什麼吃什麼,由於吃的太多,最後被撐死。為貪欲的象徵,所以常用來形容貪食或貪婪的人。

3、上古神獸《山海經·海外北經》描述一筆,北有惡獸,名曰窮奇,有翼能飛,便剿食人,知人言語,善蠱惑人心,喜製造戰爭,而厭食死人。結合天神、怪獸、惡人三位一體,真實面目不可破解的奇怪生物。《淮南子·地形訓》高誘註解它稱之為北方天神,身體好像老虎騎著兩條龍。

③ 山海經里有哪些比較出名的怪獸

1、異獸蠃魚

邽山,蒙水從這座山發源,向南流入洋水,水中有很多黃貝;還有一種蠃魚,長著魚的身子卻有鳥的翅膀,發出的聲音像鴛鴦鳥鳴叫,在哪個地方出現那裡就會有水災。

2、異獸孰湖

崦嵫山,山中有一種野獸,形狀是馬的身子而鳥的翅膀,有人的面孔而長著蛇的尾巴,很喜歡把人抱著舉起,名稱是孰湖。

形似英招,但英招為馬身而人面,虎紋而鳥翼,與孰湖的區別是英招無蛇尾,神位當與陸吾平級,不食人。

3、異獸窮奇

窮奇,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古代四凶之一,主要記載於《山海經》中,《山海經·海內北經》所載,指窮奇外貌像老虎,長有一雙翅膀,喜歡吃人,更會從人的尾部開始進食,是一頭凶惡的異獸。

可是,同樣在《山海經》中,《山海經·西山經》一篇卻提到窮奇的另一種形象,該篇中的窮奇,外貌像牛,長著刺蝟的毛發,與《海內北經》所述者有很大的差別。不過二者都是喜歡食人的凶獸,這方面則沒有分別。

4、異獸駁

中曲山,山中有一種野獸,形狀像普通的馬卻長著白身子和黑尾巴,一隻角,老虎的牙齒和爪子,發出的聲音如同擊鼓的響聲,名稱是駁,是能吃老虎和豹子的,飼養它可以避戰爭。

5、異獸鵸鵌

翼望山,山中有一種禽鳥,形狀像普通的烏鴉,卻長著三個腦袋、六條尾巴並且喜歡像人一樣笑,名稱是鵸鵌,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不做惡夢,還可以辟凶邪之氣。

④ 中國古代十大神獸有哪些

4靈:麒麟、鳳凰、龜和龍
4神: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4凶:混沌、窮奇、檮杌、饕餮
青龍,亦作「蒼龍」,古代神話中的東方之神。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自黃帝授命於天,威澤四方,龍就成為中華民族乃至整個中國的象徵,而比較明確的定形是在漢代,從大漢朝開始,龍就被確定為皇帝的象徵與代表。在東方傳說中,青龍身似長蛇、麒麟首、鯉魚尾、面有長須、犄角似鹿、有五爪、相貌威武,而在西方神話里,龍更像是長翅膀的蜥蜴。
在中國,白虎是戰神、殺伐之神。虎具有避邪、禳災、祈豐及懲惡的揚善、發財致富、喜結良緣等多種神力。而它是四靈之一,當然也|是由星宿變成的。是由二十八星宿中,西方七宿:奎、婁、胃、昂、畢、觜、參。所以是西方的代表,而它的白,是因是西方,西方在五行中屬金,色是白的。所以它叫白虎不是因它是白色,而是從五行中說的了。
鳳凰在中國來說,是一種代表幸福的靈物。它的原形有很多種。如錦雞、孔雀、鷹鷲、鵠、玄鳥(燕子)等等...又有說是佛教大鵬金翅鳥變成的。鳳凰神話中說的鳳凰是有雞的腦袋、燕子的下巴、蛇的頸、魚的尾、有五色紋。又請鳳是有五種品種,以顏色來分的:紅是鳳、青是鸞鳥、白是天鵝、另有黃和紫的鳳凰又可說是朱雀或玄鳥。朱雀是四靈之一,也和其它三種一樣,它是出自星宿的,是南方七宿的總稱:井、鬼、柳、星、張、翼、軫。聯想起來就是朱雀了。朱為赤色,像火,南方屬火,故名鳳凰。它也有從火里重身的特性,和西方的不死鳥一樣,故又叫火鳳凰
玄武是一種由龜和蛇組合成的一種靈物。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音是相通的。武,是黑色的意思;冥,就是陰的意思。玄冥起初是對龜卜的形容:龜背是黑色的,龜卜就是請龜到冥間去詣問祖先,將答案帶回來,以卜兆的形式顯給世人。因此,最早的玄武就是烏龜。以後,玄冥的含義不斷地擴大。龜生活在江河湖海(包括海龜),因而玄冥成了水神;烏龜長壽,玄冥成了長生不老的象徵;最初的冥間在北方,殷商的甲骨占卜即「其卜必北向」,所以玄冥又成了北方神。
麒麟,亦作「騏麟」,簡稱「麟」,古代傳說中的仁獸、瑞獸,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與鳳、龜、龍共稱為「四靈」。 被稱為聖獸王。且是神的坐騎
大家很熟悉的神鳥了,頭像雞,頷像燕,頸像蛇,胸象鴻,尾像魚。五德之鳥。
據《爾雅·釋鳥》郭璞注,鳳凰特徵是:「雞頭、燕頷、蛇頸、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出於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過昆倫,飲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風穴,見則天下安寧。」。《山海經·圖贊》說有五種像字紋:「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背文曰義,腹文曰信,膺文曰仁。

在《鬼穀子陰符七術》裡面講到:養志法靈龜。也就是培養意志要學習龜的意思。
靈龜是人們在動物圖騰中發現的一種常壽的動物,因此是長壽的代名詞。
張衡在《靈憲》中有一番描述:「蒼龍連蜷於左,白虎猛據於右,朱雀奮翼於前,靈龜圈首於後。」
因此,靈龜在我國古代神話中做為一種靈獸出現在記錄中。是「龍鳳麟龜」四大神獸之一。
神龍】
龍是中國神話中的一種善變化、能興雲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傳說能隱能顯,春風時登天,秋風時潛淵。又能興雲致雨,為眾鱗蟲之長,四靈(龍、鳳、麒麟、龜)之首,後成為皇權象徵,歷代帝王都自命為龍,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
傳說中的一種貪殘的怪物。古代鍾鼎彝器上多刻其頭部形狀以為裝飾。《呂氏春秋·先識》:「 周 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神異經·西南荒經》:「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頭上戴豕,貪如狼惡,好自積財,而不食人谷,強者奪老弱者,畏羣而擊單,名曰饕餮。」 宋 邵博 《聞見後錄》卷二六:「 紹聖 初,先人官 長安府 ,於西城 漢高祖 廟前賣湯餅民家,得一白玉奩,高尺餘,遍刻雲氣龍鳳,蓋為海中神山,足為饕餮,實 三代 寶器
據《山海經?海內北經》所載,指窮奇外貌像老虎,長有一雙翅膀,喜歡吃人,更會從人的頭部開始進食,是一頭凶惡的異獸。可是,同樣在《山海經》中,〈西山經〉一篇卻提到窮奇的另一種形象,該篇中的窮奇,外貌像牛,長著刺蝟的毛發,與〈海內北經〉所述者有很大的差別。不過二者都是喜歡食人的凶獸,這方面則沒有分別
【混沌】
。《山海經》第二卷《西山經》雲:「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黃,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於湯谷。有神鳥,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惟
【檮杌】
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猛獸。
相傳是北方天帝顓頊的兒子,它還有名字叫做傲狠,難訓,由這幾個名字里,也可大略推知它的作為了。和窮奇一樣,檮杌後來也成了四凶之一。
【獬豸】
古代神裁製度下產生的著名神獸,又被稱為「法獸」。根據《論衡》和《淮南子?修務篇》的說法它身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樣貌大致類似麒麟,全身長著濃密黝黑的毛發,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有一隻獨角,據傳角斷者即死,有被見到長有雙翼,但多數沒有翅膀。擁有很高的智慧,能聽懂人言,對不誠實不忠厚的人就會用角抵觸。後世常將普通羊飼養在神廟,用來代替獬豸
【九尾狐 】
省稱「九尾」,亦稱「九尾禽」。傳說中的異獸。居青丘之山,食人。其說始見於先秦,至漢傳為瑞祥之獸,象徵王者興。又,天下太平則現,象徵王者子孫繁息。
《南山經》:「(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耳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
《白虎通》:「德至鳥獸則九尾狐見
夔牛】(kui)
《山海經·大荒經》記載: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
傳說中國東海上有一座「流破山」,夔就居住在此山之上。夔的身體和頭象牛,但是沒有角,而且只有一條腿,渾身青黑色。據說夔放出如同日月般的光芒和雷鳴般的叫聲,只要它出入水中,必定會引起暴風。在黃帝和蚩尤的戰爭中,黃帝捕獲了夔,用它的皮製作軍鼓,用它的骨頭作為鼓槌,結果擊打這面鼓的聲響能夠傳遍方圓500里,使黃帝軍士氣大振、蚩尤軍大駭。
夔與天地同生 世上只有三隻 以上是第一隻 第二隻乃秦始皇所殺 但秦始皇沒有黃帝的功業 所以這只夔的皮做成的鼓就沒那麼神奇
【英招】
人面馬身,有虎紋,生鳥翼,聲音如榴。號稱是替天帝看花園的神,但看起來充其量不過是只神獸而已。《山海經(西次三經)》有載
【赤焰獸】
火神祝融和水神共工本是神農氏後裔,在一次大戰中,騎火龍的祝融大獲全勝,共工怒觸不周山,導致天河水傾瀉人間,為平衡水火之力,祝融派火龍遊走於地下,這火龍後裔的一支便是赤焰獸。由於泛濫四野的洪水是凡水,祝融收走火龍身上的三昧真火,作為其後裔的赤焰獸,便不再身具神火。即使如此,鋼筋鐵骨周身烈火的赤焰獸仍不是凡人所能打敗的。
《神魔志異.靈獸篇》赤焰獸 ∶萬火之精玄火鑒之守護異獸,周身赤焰,火毒洶涌,中人立死。傳聞
有異教密法,上古凶神,以赤焰魔獸催持八凶法陣,至為詭異。
白澤】
昆侖山上的神獸,著名的神獸,渾身雪白,能說人話,通萬物之情,很少出沒,除非當時有聖人治
【重明鳥】
堯在位七十年,有積支之國,獻明鳥,一名雙晴言在目
【畢方】
一種鳥,型狀如鶴,一足,有紅色的紋和白喙。
【鬼車】
別名九頭鳥。色赤,似鴨,大者翼廣丈許,晝盲夜了,稍遇陰晦,則飛鳴而過。愛入人家爍人魂氣。亦有說法稱九首曾為犬呲其一,常滴血。血滴之家,則有凶咎。(此疑為個例)
《三國典略》、《嶺表錄異》、《正字通》、《古風》有載。
【橫公魚】
生於石湖,此湖恆冰。長七八尺,形如鯉而赤,晝在水中,夜化為人。刺之不入,煮之不死,以烏梅二枚煮之則死,食之可卻邪病。
【諸犍】
人面豹身,牛耳一目,有長尾,能發巨聲。行走時銜著尾巴,休息時盤著尾巴。
《山海經(北山經)》有載。神異經(北方荒經)》有載
【飛廉】
鹿身,頭如雀,有角,蛇尾豹文。有說其為風伯。但我覺得應該是操縱風力大氣的神獸更合理。《楚辭(離騷)》有載。
【燭龍】
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神獸。又名燭陰,也寫作逴龍。人面龍身,口中銜燭,在西北無日之處照明於幽陰。傳說他威力極大,睜眼時普天光明,即是白天;閉眼時天昏地暗,即是黑夜。今文化史家認為,燭龍為北方龍圖騰族的神話,其本來面目應是男根,由男性生殖器蛻變而來。其產生晚於女陰崇拜時代。
《山海經.大荒經》:「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又《海外經》:「鍾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眠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里,在無晵之東,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鍾山下。」參閱龔維英《原始崇拜綱要》。
《楚辭.天問》:「西北辟啟,何氣通焉?日安不到,燭龍何照?」又《大招》:「北有寒山,逴龍赦只。」
燭龍在雁門北,蔽於委羽之山,不見日,其神人面龍身而無足。(《淮南子·地形訓》)
天不足西北,無有陰陽消息,故有龍銜火精以照天門中。(郭璞注《大荒北經》燭龍引《詩含神霧》①)
《萬形經》曰:太陽順四方之氣。古聖曰:燭龍行東時肅清,行西時 ,行南時大 ,行北時嚴殺。(《易緯乾坤鑿度·卷上》)
《海外經》:「鍾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眠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里,在無晵之東,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鍾山下。」
諸說大同小異,顯系本自《海外經》和《大荒經》
【鳴蛇】
大體如蛇,但有四翼,發磐磐之音。見則大旱。《山海經(中次二經)》有載。
【諦聽】
相傳為金地藏菩薩坐騎,又稱「獨角獸」,「地聽」,「善聽」,乃九華山鎮山之寶。金地藏卓錫九華,立志修行,因有諦聽晝夜相隨,處處逢凶化吉,終成佛法。佛教尊稱諦聽為神犬,後人緣其曉佛理,通人性,避邪惡,視為吉祥的象徵。
諦聽集群獸之瑞像於一身,聚眾物之優容為一體,虎頭、獨角、犬耳、龍身、獅尾、麒麟足,形態別致,想像豐富。世人珍之為「鎮宅之寶」、「廟堂之尊」、「天地精靈」和「萬獸征物」,廣泛納為收藏。
【年獸】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獨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夫諸】
象鹿,但有四角。招大水。《山海經(中次三經)》有載
南海蝴蝶】
巨型蝴蝶。有人曾捕之,去掉其翅膀和須足,仍有八十斤,極其鮮美。《嶺南異物志》有載
【山蜘蛛】
巨蛛,大如車輪,其絲可止血。《南部新書》有載。
角端】
傳說中祥瑞之獸名。形似鹿而鼻生一角,可日行一萬八千里,通曉四方語言。其說始見於漢。
《宋書·符瑞志下》:「角端者,日行萬八千里,又曉四夷之語,明君聖主在位,明達方外幽遠之事,則奉書而至。」
【蛟龍】
又如:蛟虯(蛟與虯。虯:古代傳說中一種有角的小龍。亦泛指水族);蛟螭(蛟龍。螭:傳說為蛟龍之屬的一種動物);蛟兕(蛟龍與兕牛)
又有古書說是無角龍
蛟,龍屬。無角曰蛟。――《韻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