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清平樂村居翻譯
《清平樂村居》的譯文
譯文如下: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邊長滿了碧綠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吳地方言,聽起來溫柔又美好,那滿頭白發的老人是誰家的呀?大兒子在溪東邊的豆田鋤草,二兒子正忙於編織雞籠。最令人喜愛的是小兒子,他正橫卧在溪頭草叢,剝著剛摘下的蓮蓬。
拓展內容:
原文: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卧剝蓮蓬。
賞析:
此詞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藉此表現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作者把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以及他們的美好的農家生活描寫得有聲有色,惟妙惟肖,活靈活現,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表現出作者對農村和平寧靜生活的喜愛。全詞以白描手法描述了農村的鄉土風俗,呈現出一種清新寧馨的風格。
作者簡介:
辛棄疾,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人。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曾任耿京軍的掌書記,不久投歸南宋。歷任江陰簽判,建康通判,江西提點刑獄,湖南、湖北轉運使,湖南、江西安撫使等職。四十二歲遭讒落職,退居江西信州,長達二十年之久,其間一度起為福建提點刑獄、福建安撫使。六十四歲再起為浙東安撫使、鎮江知府,不久罷歸。一生力主抗金北伐,並提出有關方略,均未被採納。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愛國感情。有《稼軒長短句》以及今人輯本《辛稼軒詩文鈔存》。
《清平樂·村居》原文及翻譯
《清平樂·村居》是南宋大詞人辛棄疾的作品。此詞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藉此表現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清平樂·村居》原文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卧剝蓮蓬。
《清平樂·村居》翻譯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邊長滿了碧綠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吳地方言,聽起來溫柔又美好,那滿頭白發的老人是誰家的呀?
大兒子在溪東邊的豆田鋤草,二兒子正忙於編織雞籠。最令人喜愛的是小兒子,他正橫卧在溪頭草叢,剝著剛摘下的蓮蓬。
《清平樂·村居》注釋
⑴清平樂:詞牌名。村居:題目
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吳音:吳地的方言。作者當時住在信州,這一帶的方言為吳音。
⑷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樂。
⑸翁媼:老翁、老婦。
⑹鋤豆:鋤掉豆田裡的草。
⑺織:編織,指編織雞籠。
⑻亡賴:」亡「讀wú,通假字,通「無」。這里指小孩頑皮、淘氣。
⑼卧:趴。
《清平樂·村居》賞析1
辛棄疾詞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寫農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風景畫,也有農村的風俗畫。這首《清平樂·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聲有色的農村風俗畫。
劉熙載說,「詞要清新」,「澹語要有味」。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語清新」、詩情畫意的特點。它表現在描寫手法、結構和構思三個方面。
在描寫手法上,這首詞,沒有一句使用濃筆艷墨,只是用純粹的白描手法,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作者能夠把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描寫得維妙維肖,活靈活現,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如若不是大手筆,是難能達到此等藝術意境的。
上闋頭兩句,寫這個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緊靠著房屋有一條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邊長滿了碧綠的青草。在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兩筆,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組成的清新秀麗的環境勾畫出來了。不難看出,這兩句在全首詞中,還兼有點明環境和地點的使命。
三四兩句,描寫了一對滿頭白發的翁媼,親熱地坐在一起,一邊喝酒,一邊聊天的優閑自得的畫面,這幾句盡管寫得很平淡,但是,它卻把一對白發翁媼,乘著酒意,彼此「媚好」,親密無間,那種和協、溫暖、愜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現出來了。
這就是無奇之中的奇妙之筆。當然,這里並不僅僅是限於這對翁媼的生活,它概括了農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樂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義。「吳音」,指吳地的地方話。作者寫這首詞時,是在江西上饒,此地,春秋時代屬於吳國。「媼」,是對老年婦女的代稱。
下闋四句,採用白描手法,直書其事,和盤托出三個兒子的不同形象。大兒子是家中的主要勞力,擔負著溪東豆地里鋤草的重擔。二兒子年紀尚小,只能做占鋪助勞動,所以在家裡編織雞籠。三兒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調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邊剝蓮蓬吃的神態,即可知曉。這幾句雖然極為通俗易懂,但卻刻畫出鮮明的人物形象,描繪出耐人尋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兒無拘無束地剝蓮蓬吃的那種天真活潑的神情狀貌,饒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謂是神來之筆,古今一絕!「無賴」,謂頑皮,是愛稱,並無貶意。「卧」字的用得極妙它把小兒天真、活潑、頑皮的勁兒,和盤托出,躍然紙上。所謂一字千金,即是說使用一字,恰到好處,比坐、躺、趴等用的更妙,就更能給全句或全詞增輝。這里的「卧」字正是如此。
在藝術結構上,全詞緊緊圍繞著小溪,布置畫面,展開人物的活動。從詞的意境來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兒鋤豆溪東」,「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四句,連用了三個「溪」字,使得畫面的布局緊湊。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詞結構上起著關鍵作用。
在寫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這本來是農村中司空見慣的東西,然而作者把它們組合在一個畫面里,卻顯得格外清新優美。在寫人方面,翁媼飲酒聊天,大兒鋤草,中兒編雞籠,小兒卧剝蓮蓬。通過這樣簡單的情節安排,就把一片生機勃勃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農村生活,真實地反映出來了。給人一種詩情畫意,清新悅目的感覺,這樣的構思巧妙、新穎,色彩協和、鮮明,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從作者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雅靜的環境描寫,對翁媼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畫,表現出詞人喜愛農村和平寧靜的生活。
這首詞,是作者晚年遭受議和派排斥和打擊,志不得伸,歸隱上饒地區閑居農村時寫的,詞作描寫農村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生活,並不能說是作者對現實的粉飾。從作者一生始終關心宋朝恢復大業來看,他嚮往這樣的農村生活,因而會更加激起他抗擊金兵、收復中原、統一祖國的愛國熱忱。就當時的情況來說,在遠離抗金前線的村莊,這種和平寧靜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並非是作者主觀想像的產物,而是現實生活的反映。
《清平樂·村居》賞析2
在這首詞中作者通過對農村景象的描繪,反映出他的主觀感情,並非只在純客觀地作素描。
作者這首詞是從農村的一個非勞動環境中看到一些非勞動成員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農村有生機、有情趣的一面。上片第一、二兩句是作者望中所見,鏡頭稍遠。「茅檐低小」,鄧《箋》引杜甫《絕句漫興》:「熟知茅齋絕低小,江上燕子故來頻。」此正寫南宋當時農村生活條件並不很好。如果不走近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這戶人家的活動,也聽不到人們講話的聲音的。第二句點明茅屋距小溪不遠,而溪上草已返青,實暗用謝靈運《登池上樓》「池塘生春草」語意,說明春到農村,生機無限,又是農忙季節了。作者略含醉意,迤邐行來,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卻聽到一陣用吳音對話的聲音,使自己感到親切悅耳,這才發現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勞動,只有一對老夫婦留在家裡,娓娓地敘家常。所以用了一個反問句:「這是誰家的老人呢?」然後轉入對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繪。這樣講,主客觀層次較為分明,比把「醉」的主語指翁媼似更合情理。
下片寫大兒鋤豆,中兒編織雞籠,都是寫非正式勞動成員在搞一些副業性質的勞動。這說明農村中絕大多數並非坐以待食、不勞而獲的閑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點力所能及的活兒,則成年人的辛苦勤奮可想而知。「卧」字確實使用最妙,它把小兒躺在溪邊剝蓮蓬吃的天真、活潑、頑皮的勁兒,和盤托出,躍然紙上,從而使人物形象鮮明,意境耐人尋味。表現出只有老人和尚無勞動力的年齡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樂。這實際上是從《莊子·馬蹄篇》「含哺而熙,鼓腹而游」的描寫化出,卻比《莊子》寫得更為生動,更為含蓄,也更形象化。特別是作者用了側筆反襯手法,反映農村生活中一個恬靜閑適的側面,卻給讀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像補充餘地。這與作者的一首《鷓鴣天》的結尾,所謂「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正是同一機杼,從藝術效果看,也正有異曲同工之妙。
詩人描繪了一家五口在鄉村的生活情態,表現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體現了作者對田園安寧、平靜生活的羨慕與嚮往。
作者介紹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人。南宋著名愛國詞人,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見長,慷慨悲壯,筆力雄厚。有《稼軒長短句》存世。
《清平樂·村居》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與處理
《清平樂·村居》是人教課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課文,它通過「茅檐低小,坡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大兒鋤豆西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這些農村特有的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境描寫以及對翁媼及其三個兒子形象的刻畫,抒發了詞人喜愛農村安寧平靜生活的思想感情。根據教材編寫意圖,新課標的教學要求,結合學生思維情感、認知發展的需要和教學實際情況,確定了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認識2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初步了解詞的有關知識;理解這首詞的內容,想像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
2、能力目標:
利用網路展示文、聲、色的動態效果,創設詩意氛圍,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田園生活的意境,使學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審美情趣。
二、媒體設計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學媒體通常以單機操作、單線型課件形式表現教師的教學設計,但是,這種課件有局限性,往往一位教師用了,其他教師就無法使用,使用不當甚至會造成一種新的滿堂灌──「電灌」。新時期,新課程,新方式,對教學資源的運用提出了新課題。本著以學生發展為本,以服務教學為宗旨,在《清平樂·村居》的教學中以網路為平台,設計了課程資源網頁。該網頁貫穿於整個教學活動,分為美文誦讀、詞義點撥、課文動畫、宋詞簡介、田園佳句等部分,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和學生實際情況有選擇的運用。整個媒體設計具有可選性、實效性、多層性、可操作性、可再生性。
三、教法學法
1、教法:
新課標倡導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將教學方法確定為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情境教學法」、「以讀代講教學法」。
2、學法:
教師的教是為了不教,作為教師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教與學是不可截然分開的,教師的教法實際上是對學生學法的滲透與指導。
⑴「邊讀、邊看、邊想、邊理解」的學習方法貫穿始終,把時間留給學生。學生的朗讀水平隨著對課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在「讀准、讀懂、讀好、讀寬」的遞進性活動中得到提高。
⑵採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方法。學生在具體感悟美的活動中,資助的發現問題,獨立或合作解決問題,既達到本課教學目標,又實現學習方法的自主構建。
四、教學過程設計及理論依據
本課的教學設計,按以下四個環節進行:
1、在古樂中「走向村居」,恬淡走近詩詞:
畫是一種含蓄深刻的語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馳神往的境界。教學伊始,在揭示課題前教師先出示了一幅鄉村生活的圖畫,讓學生在古箏樂曲的相伴中欣賞這幅畫面,然後談自己的感受。伴著悠揚的古琴曲,在一份恬靜的田園氛圍中,學生探究的慾望和閱讀的興趣得到了激起,形成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課堂基調。新課標特別強調要加強朗讀訓練。揭示課題之後,指導學生進入「賞韻讀文」下的「美文誦讀」邊聽課文范讀邊藉助課後的拼音,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全詞,運用自讀、默讀、齊讀等方式,將這首詞讀正確,讀通順。這部分的多媒體設計主要是讓學生藉助媒體提供的課文范讀、生字注音運用自己的方式將課文讀對、讀通,初步感知詞的內容。
2、在吳音中「走入村居」,悠閑走進詩詞:
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的內容之後,再次讓學生帶著感受,對照圖畫讀這首詞。這里採用「以圖畫為先導,以音樂作鋪墊,以語言描繪作引子」的方法,讓學生在想像中朗讀,朗讀中想像,使文中之境成為學生心中之境、口中之言。讓學生自由組合進行合作探究,藉助「詞義點撥」、「配樂演繹」來幫助理解本詞,感受田園的意境。「詞義點撥」提供了「茅檐」、「醉里」、「吳音」、「相媚好」、「翁媼」等詞的意思,便於學生釋疑詞中一些不易理解的詞語,為了讓學生更真切的理解「吳音」我在該詞義邊上設計了一個鏈接,提供了吳方言的定義以及一些簡單的吳方言;而「配樂演繹」中的動畫再現了詞中的景象──「茅檐低小」、「坡上青青草」通過這些動畫結合詞的內容,讓學生在讀中思考,在讀中討論,在讀中探究,在讀中感悟,教師相機點撥,緊緊圍繞「你讀懂了什麼?」這個問題展開交流。當學生談到讀懂了「醉里吳音相媚好」一句時,相機提了這樣兩個問題:
⑴「這里是誰在講吳音?」
⑵「你想像一下他們會講些什麼呢?」同學們便會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之後,教師說一段吳地方言,這時學生定是興致盎然,手舞足蹈,以講自己所在的吳方言為趣,彷彿個個身臨其境,整個教室中充滿了歡聲笑語。最後,再讓學生在讀中感受詞的意境。學生會在輕松、悠閑的音樂中對詞的內容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和感悟。這部分的媒體設計主要讓學生藉助「配樂演繹」、「詞義點撥」運用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來讀懂課文。
維果茨基認為,學生是通過與教師和同伴的共同活動,通過觀察、模仿、體驗,在互動中學習。教師、學生、教材、媒體多邊互動,形成多維度的良性循環,有力的突破了重難點,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3、在欣賞中「走出村居」,自然外化詞意:
在學生能讀出意思的基礎上,又該如何使學生的身心與朗讀內容融為一體呢?一首詩詞不但要讀懂而且要讀好,這時要求學生把自己的心放進去,進入「誦讀嘗試」再讀這首詞,談自己的感受。有的'同學說:「這一家人生活得很溫馨。」;有的同學說:「這一家人很和睦,我好羨慕。」;也有的同學說:「這一家人毫無一點煩惱,我也真想去那裡生活。」同學們個個說得頭頭是道,可看出他們感受到了這安寧、悠閑的鄉村田園生活,也充滿著對這種生活的嚮往。同學們通過字字到位的讀、讀出圖意、讀出韻味的螺旋上升的朗讀練習,理解了詞意,領悟了內蘊,在讀中獲得了情感的熏陶。新課標指出,學生的語文能力只有在語言實踐的基礎上才能獲得,藉助「意義識記」的方法,結合課文插圖再現詩境,進入「誦讀嘗試」給自己配配音樂,在「誦讀嘗試」一頁中我還設計了「背一背」的鏈接,組織游戲背誦,從而達到積累內化。這樣的設計,使學生樂學、趣學、善學,享受到學習的樂趣。《學記》中說:「能博喻然後能為師」,學生在積累體驗中,進一步體會到田園的恬靜、和諧,受到了美的熏陶。
4、在積累中「放眼村居」,漫步走進詞海:
小學語文課程標准中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薛法根老師的組塊教學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課前布置學生收集圖片、文字資料,課上指導進入「宋詞簡介」、「詞人介紹」、「田園佳句」等鏈接進行搜索查找有關江南、村居的詩詞,再縱向回憶低年段閱讀過的《江南》、《憶江南》、《水鄉歌》後,並在課堂上討論、交流、展示,如:詩詞朗誦、我來介紹、名句講解等。學生通過這樣的拓展學習,能將課前搜集的資料、已有的知識經驗與課上自己有選擇的點擊媒體所得到知識的進行整合,外化成精練的語言表達出來,感受我國古代文化藝術的魅力。
這樣的整合學習,拓寬了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促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中滲透整合,初步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意識。
大語文教學觀認為,語文教學要打破課時、教材的束縛,把學習延伸到課外。這樣的設計為學生提供更多協商交流的空間,學生能夠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及時的反饋評價,培養學生終生學習的意識。
五、教學總結
《清平樂·村居》一課的教學設計,以心理學、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根據新課標精神,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使語文教學與媒體運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利用情景資源,創設情景;運用教材,感知課文;整合課程資源,質疑探索;處理信息,拓展學習,最終達到知識建構的目標,促使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致力於學生語文素質的形成與發展。
《清平樂·村居》改寫
一漲清溪,優哉游哉地流著,叮咚作響,像流動的水晶;溪底的細黃沙和白石子像篩出來的金屑和瑩潤的珍珠。那溪水可真清!清的向天真少女純凈的眼波;流水碧沉沉的,像是一疊厚厚的玻璃,連溪底的游魚和碎石也歷歷可數。沿著小溪的上游一直往前走,一陣濃郁的荷花香撲鼻而來,清涼的馨香。
荷花旁的草坪上有一座茅草屋,屋檐很低,上面還爬著瓜蔓。溪邊的草長得正旺,綠綠的,還帶一點青,愈發愈現出了夏天的生機。茅草屋裡有一位老爺爺和一位老奶奶。鬢邊的頭發全白了。唯有那向上翹起的嘴角,顯示出了他們零星的活力。老爺爺一手端著酒,一邊操著吳地的方言與老奶奶談論著:我們的兒子們越來越懂事了,總算沒白養他們。老奶奶回應道:是呀,在這兒的確很好,兒子們又孝順,環境也很好。下半輩子在這可真是舒坦啊!他們已經七旬了,是安享晚年的時候了。
瞧,那是他們的三個兒子!大兒子戴著斗篷,赤著上身,賣力地鋤著豆田裡的草,希望今年有個好收成,卻早已汗流浹背;二兒子坐在樹蔭底下,細心地編織著雞籠,頭上的藍絲帶不停地搖著,他還時而搖搖雞籠,看看結不結實,時而又拆了,重新編一點,好像這樣會更漂亮;最可愛的可就是小兒子啦!他趴在溪邊,頑皮地翹起腳,一會兒剝剝蓮蓬,一會兒又逗逗溪里的小魚兒,小魚兒也不怕他,還咬著他手指。小兒子被魚兒咬疼了,倒吸了一空涼氣,還甩著手指,不跟小魚兒玩了,繼續剝著蓮蓬。這真是一幅和睦的田園風景呀!
泉水繼續叮咚響,一家五口也繼續著他們悠閑的田園生活
清平樂·村居古詩翻譯?
清平樂·村居
[宋]辛棄疾
原文譯文對照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卧剝蓮蓬。
譯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邊長滿了碧綠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吳地方言,聽起來溫柔又美好,那滿頭白發的老人是誰家的呀?
大兒鋤豆溪東,二兒子正忙於編織雞籠。最令人喜愛的是無賴的小兒子,他正橫卧在溪頭草叢,剝著剛摘下的蓮蓬。
注釋
1.清平樂:詞牌名。
2.村居:題目。
3.茅檐:茅屋的屋檐。
4.吳音:吳地的方言。作者當時住在信州,這一帶的方言為吳音。
5.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樂。
6.翁媼:老翁、老婦。
7.鋤豆:鋤掉豆田裡的草。
8.織:編織,指編織雞籠。
9.亡賴:這里指小孩頑皮、淘氣。亡,通「無」。
10.卧:趴。
作者介紹
辛棄疾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人,中國南宋豪放派詞人,人稱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⑵ 描寫雨的抒情古詩有哪些請簡要賞析
一、夜雨寄北
唐代: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譯文
您問歸期,歸期實難說准,巴山連夜暴雨,漲滿秋池。
何時歸去,共剪西窗燭花,當面訴說,巴山夜雨況味。
賞析
第一句一問一答,先停頓,後轉折,跌宕有致,極富表現力。翻譯一下,那就是:「你問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還沒個時間啊!」其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已躍然紙上。接下去,寫了此時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漲秋池」,那已經躍然紙上的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便與夜雨交織,綿綿密密,淅淅瀝瀝,漲滿秋池,彌漫於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顯現;作者並沒有說什麼愁,訴什麼苦,卻從這眼前景生發開去,馳騁想像,另闢新境,表達了「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願望。其構思之奇,真有點出人意外。然而設身處地,又覺得情真意切,字字如從肺腑中自然流出。「何當」(何時能夠)這個表示願望的詞兒,是從「君問歸期未有期」的現實中迸發出來的;「共剪……」、「卻話……」,乃是由當前苦況所激發的對於未來歡樂的憧憬。盼望歸後「共剪西窗燭」,則此時思歸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與妻子團聚,「卻話巴山夜雨時」,則此時「獨聽巴山夜雨」而無人共語,也不言可知。獨剪殘燭,夜深不寐,在淅淅瀝瀝的巴山秋雨聲中閱讀妻子詢問歸期的信,而歸期無准,其心境之郁悶、孤寂,是不難想見的。作者卻跨越這一切去寫未來,盼望在重聚的歡樂中追話今夜的一切。於是,未來的樂,自然反襯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來剪燭夜話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時的樂。四句詩,明白如話,卻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雋永,餘味無窮!
二、虞美人·聽雨
宋代:蔣捷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譯文
年少的時候,歌樓上聽雨,紅燭盞盞,昏暗的燈光下羅帳輕盈。人到中年,在異國他鄉的小船上,看蒙蒙細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線,西風中,一隻失群的孤雁陣陣哀鳴。
而今,人已暮年,兩鬢已是白發蒼蒼,獨自一人在僧廬下,聽細雨點點。人生的悲歡離合的經歷是無情的,還是讓台階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賞析
歷代詩人的筆下,綿綿不斷的細雨總是和「愁思」難解難分的,如:「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但是在蔣捷詞里,同是「聽雨」,卻因時間不同、地域不同、環境不同而有著迥然不同的感受。詞人從「聽雨」這一獨特視角出發,通過時空的跳躍,依次推出了三幅「聽雨」的畫面,而將一生的悲歡歌哭滲透、融匯其中。
三幅畫面前後銜接而又相互映照,藝術地概括了作者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和由春到冬的情感歷程。其中,既有個性烙印,又有時代折光:由作者的少年風流、壯年飄零、晚年孤冷,分明可以透見一個歷史時代由興到衰、由衰到亡的嬗變軌跡,而這正是此詞的深刻、獨到之處。
三、清平樂·雨晴煙晚
五代:馮延巳
雨晴煙晚。綠水新池滿。雙燕飛來垂柳院,小閣畫簾高卷。
黃昏獨倚朱闌。西南新月眉彎。砌下落花風起,羅衣特地春寒。
譯文
雨後初晴,傍晚淡煙彌漫,碧綠的春水漲滿新池。雙燕飛回柳樹低垂的庭院,小小的閣樓里畫簾高高捲起。
黃昏時獨自倚著朱欄,西南天空掛著一彎如眉的新月。台階上的落花隨風飛舞,羅衣顯得格外寒冷。
賞析
這是一首抒寫閨情的詞作,寫的是一個少婦在暮春時節的一個黃昏,思念親人並等待他歸來的情景。詞的上片寫明節候、環境以及這位少婦所見的景物特色。詞的下片以女主人為中心,描繪她孤獨凄冷的處境。
這是一首閨情詞詞中表露的是女主人公那種淡淡的哀怨與悵恨,於微婉的格調中流動著絲絲思情。此類寫女子獨居傷懷、望夫歸來的題材,在《花間集》詞作中常見。作者大多善於攝取微細的生活鏡頭,融入特定的自然景象,來表現女主人公的感受。這首詞也體現了花間派的這種創作特色。
四、雨後池上
宋代:劉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鏡照檐楹。
東風忽起垂楊舞,更作荷心萬點聲。
譯文
一場大雨過後池塘里漲滿了水,非常平靜,好像蘸水輕輕磨光的鏡子照映著岸邊房屋的倒影。
東風忽然吹起,下垂的柳條裊娜起舞,柳枝上的水珠撇向荷葉中間,不斷發出聲響。
賞析
這首詩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幅雨後池塘圖,從詩中寫到的東風、垂楊、荷花等物象來看,背景是春季,因此,再確切些說是一幅雨後池塘春景圖,給讀者以清美的藝術享受。雨後池上景物之美,詩人既寫其靜態,又寫其動態,不僅顯得豐富多姿,而且構成對比,收到以靜顯動,以動襯靜,相得益彰的藝術效果。首句平直敘起,次句從容承之,而以第三句為主,盡宛轉變化工夫,再以第四句發之,本是約句的一般造法(見《唐音癸簽》卷三引楊仲弘語)。詩人用這一方法巧妙安排,使語言結構形式與內容和諧統一,成因勢置景、筆隨景遷之妙。
五、詠雨
唐代:李世民
罩雲飄遠岫,噴雨泛長河。
低飛昏嶺腹,斜足灑岩阿。
泫叢珠締葉,起溜鏡圖波。
濛柳添絲密,含吹織空羅。
譯文
遠處的山巒籠罩著一片烏雲,大雨傾盆而下,河水上漲。烏雲低飛使半山腰一片昏暗,風吹雨斜撒滿了山的曲折處。一串串雨滴如珍珠般滴下,又如珍珠般結在樹葉上;大雨在如鏡的湖面上泛起了一陣陣漣漪。柳絲在雨氣中一片迷濛(或說迷濛的雨氣使柳絲密密麻麻的分不出個來了),連綿的大雨如簾,風吹雨絲在空中織起了一片片羅幕。
賞析
通過筆者的講解,我想大家可以發現,唐太宗寫的這首詩,每一句就如一段動畫,而整首詩又構成了一幅遠近景色結合的動態的「山雨飄灑圖」。各位讀者可以看看本文所配的圖片,這張圖片用「珠締葉」三個字就說明了,而「泫叢(一串串雨滴如珍珠般滴下)」的動態景象卻看不到。換一句話說,筆者所找到的這張圖片只是「泫叢珠締葉」這個動畫片中的一個畫面。
這首詩還有一個寫作特點是每句都包含了一個動詞的片語,這些片語是 罩雲、噴雨、低飛、斜足、泫從、起溜、濛柳、含吹。這八個詞把雨寫活了,就好像是施雨龍王、推雲童子、布風婆婆等天神在天上操控的那樣。現在有些人不相信有神的存在,認為下雨是自然現象,其實就筆者個人在很淺的層次上所見,所謂的「自然」其實是不存在的,神在控制著一切。請各位讀者權且相信有施雨龍王、推雲童子、布風婆婆等天神的存在,並重新讀一下這首詩,可能您會發現對詩的意境的理解和您剛開始讀的時候不一樣了。也許您會發現,萬事萬物在唐太宗的筆下都是活的,都是有生命的。也就是把大自然的神韻通過詩的形式描寫出來了。
⑶ 從不婚主義者到「老婆奴」,43歲喻恩泰,是真學霸還是偽君子
2006年,《武林外傳》橫空出世,火遍大江南北,也帶火了其中的演員,像沙溢、姚晨、閆妮。只要打開電視就能聽到裡面熟悉的旋律,當背景音樂也很歡樂。
主角趁熱打鐵,各種資源得到軟,人氣飆升。
一些網民仍然相信於冰冰的人品,稱他不會蠢到在公共場合這么做。
網上的截圖並不能還原事件的真相。網民在這件事上應該保持自己客觀的觀點,不應該因為別人的盲目分析而失去理性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