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動態圖片 » 岩石動態圖片
擴展閱讀
搜索標志圖片如何 2025-09-12 05:15:06
科技感圖片唯美壁紙 2025-09-12 05:15:02

岩石動態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8-12 07:51:28

❶ 我的世界遠古岩石在多少

8-22層之間。

玄武岩三角洲的幾率還是非常高的,地獄所有的礦物以及每一個生態系都有可能形成,在岩漿湖的上面、以及十五層還是比較多的,建議玩家可以前去搜尋。遠古殘骸是1.16更新中加入的礦物,其是製作下界合金的原材料之一。

介紹

游戲著重於讓玩家去探索、交互、並且改變一個由多塊像素組成的方塊動態生成的地圖。除了方塊以外,環境單體還包括植物、生物與物品。游戲里的各種活動包括採集礦石、與敵對生物戰斗、合成新的方塊與收集各種在游戲中找到的資源的工具。

游戲中的無限制模式讓玩家在各種多人游戲伺服器或他們的單人模式中進行創造建築物、作品與藝術創作。

❷ 岩石組構(簡稱岩組)分析

構造體系研究中,不同結構面力學性質的鑒定具十分重要的意義,岩石組構分析則是研究結構面力學性質有力的手段(姜光熹等,1982、1997)。通過岩組分析能夠幫助我們澄清一些由野外調查資料所作出的推論,不僅可以揭示構造岩的顯微組構特徵,藉以探討與岩石形成和變形相關的一些宏觀構造應變規律、應力狀態、運動方式和形成機制等構造信息,而且可以建立構造岩礦物演變與構造岩演變之間的關系,認識構造岩演變過程,證實、修改和深化小型構造的分析成果。

岩組分析技術手段主要包括光學顯微鏡、費氏台、X射線衍射儀、中子衍射儀、掃描電鏡和透射電鏡等。X射線衍射岩組測量法則是目前採用比較廣泛的一種測量宏觀材料中的晶體結構及其宏觀取向的統計分析方法,它是藉助X射線衍射技術測定岩石中礦物分布的各向異性。礦物內部晶體結構有許多面網,如石英(1010),(1120),(1011),(0001)面網,方解石(1012),(0001)面網,綠泥石(004)面網,絹雲母(110)面網等,每種礦物的每個面網對於X射線都有特定的衍射現象,且它們之間是可以區別的。根據需要,可以用X射線衍射技術來確定岩石中某種主要礦物的某個面網分布的規律性,進而確定該礦物分布的規律性,並據該岩石組構(礦物分布的規律性)分析構造變形特點、探討構造變形環境等。其主要優點在於:應用范圍廣,可以測量各種常見礦物的優選方位,包括一軸晶、二軸晶礦物、均質礦物和不透明礦物;自動化程度較高,從測量到最終成圖可以完全自動進行,准確可靠、省時省力;有多種分析方法,例如極圖法、反極圖法、三維取向分布函數法,能從不同方面說明問題。X射線衍射方法適用於成分比較單一、結構構造比較均勻的各種岩石和礦石中細—中粒的礦物優選方位的測定分析。但是,這種方法不具備點衍射的測量功能,不能進行特選分析,無法將測量數據與顯微形貌相對應,也不適宜於分析成分復雜、結構明顯不均勻的樣品。

一、樣品選擇與測試

由於X射線岩石組構是採取全面積衍射統計,在顯微鏡下觀察鑒定的基礎上,考慮所測礦物的含量要求(>25%)和粒度要求(<1mm),結合礦區主要賦礦地層(即石碌群)主要賦礦岩石構造變形形跡特徵和礦區構造變形歷史的研究需要,在樣品布局上考慮不同方向、不同特徵、含礦的和不含礦的構造帶內及旁側岩石,共選取了24塊岩(礦)石樣品(表4-1)以期充分了解不同原岩岩性在不同構造帶內變形後的組構特徵,取樣分布圖見實測剖面圖4-3和圖4-5。在衍射礦物選擇上,確定以石英、赤鐵礦和透閃石為主,配合白雲石和方解石。其中透閃石是白雲岩經韌性、韌脆性變形的主要變質礦物。測試樣品尺寸要求是直徑30mm、厚約2mm的磨光岩片,先將野外地質定向面恢復為地理水平方位切制岩片,進行X射線組構測試,然後將測試結果進行投影作圖(等面積施氏網上半球投影)。測試工作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X射線組構實驗室完成。

二、變形岩石組構的基本特徵

石碌礦區整體構造線走向呈NW—SE向,變形主要發育於石碌群第一層至第六層、特別是上部第六層條帶狀二透岩中。各種構造面理(包括糜棱面理)和剪切、旋轉及伸展變形非常明顯,產狀整體傾向NE、傾角變化較大,伸展線理和礦物生長線理向東南低角度傾伏(小於15°)。在礦區四周,由於強烈的韌性變形,周緣這些侵入岩條帶狀構造發育。同時有變形期後的NE—NNE和NW—NNW向脈岩侵位,並呈左行斜列。結合對樣品產狀、宏觀構造關系的分析,將岩石主要的組構特徵表述於圖4-35至圖4-38上。X射線岩石組構測試結果顯示,區內變形岩石大部分具有定向組構。現分述如下。

表4-1 石碌礦業礦石和賦礦圍岩X射線岩組樣品

(一)石碌群第七層(即原震旦系石灰頂組)石英砂岩中石英組構

分別在礦區北一鐵礦段280m標高台階剖面(圖4-3)採取了5個樣品、在南六礦段西側剖面(圖4-5)採取了4個樣品,切面產狀可見表4-1,所測礦物及面網為石英(1120)(圖4-35)。一部分樣品(YZ01,YZ02,YZ18)在X射線石英(1120)極圖中,主圓環帶均為近平行ab面的大圓環帶,恢復石英光軸點極密與運動學c軸一致,反映了中-低溫韌脆性底面滑移變形的特點。而大部分樣品(YZ03,YZ04,YZ05,YZ15,YZ16,YZ17)X射線石英(1120)極圖除存在主圓環帶與ab面接近一致外,還存在次級不完整圓環帶近平行於ac面,恢復石英光軸點極密為接近於c軸的主極密和接近於b軸的次極密。

圖4-35 石碌礦區石碌群第七層(QbS7)含鐵石英砂岩中石英礦物(1120)晶面極圖

石英(1120)極圖表現為平行ac和ab的大圓環帶,點極密與b軸或c軸接近。根據礦物的結晶學特徵和物理性質,石英屬三方晶系,呈六方柱狀晶體,無解理,具有底面、柱面I型和柱面Ⅱ型滑移系(陳柏林等,1996;鄭伯讓等,1989;鄭亞東等,1985;武漢地質學院礦物教研室,1979)。當石英以底面滑移系發生變形時,其(1120)極圖平行於ab面;當石英以柱面I型發生變形時,其(1120)極圖平行於ac面;當石英以柱面Ⅱ型發生變形時或以形態長軸沿物質運動方向排列時,其(1120)極圖平行於bc面。從石碌群第七層石英砂岩岩組基本特徵看,石英光軸點極密為與c軸和與b軸接近的組構類型。這兩種組構類型反映在岩石變形過程中表現為底面或近底面滑移和柱面I型滑移,反映了中淺層次(溫度為300~400℃、深度為8~10km,圍壓為0.20~0.25GPa)的中-低溫韌脆性變形機制,其變形物理化學條件明顯低於典型長英質糜棱岩(鄭亞東等,1985)。

(二)石碌群第六層二透岩中石英組構

分別在礦區北一鐵礦段280m標高台階剖面(圖4-3)採取了5個樣品、在南六礦段西側剖面(圖4-5)採取了四個樣品,切面產狀可見表4-1,所測礦物及面網為石英(1120)(圖4-36)。從圖4-36中可以看出,大部分樣品(YZ06,YZ07,YZ10,YZ11,YZ13,YZ19,YZ20,YZ21,YZ22,YZ23)石英(1120)極圖表現為主環帶與曲面接近一致,次級不完整圓環帶近平行於c面,恢復石英光軸點極密為接近於c軸的主極密和接近於b軸的次極密,反映中高溫韌性變形、柱面I型滑移。個別樣品(YZ14)在X射線石英(1120)極圖中,主圓環帶均為近平行ab面的大圓環帶,恢復石英光軸點極密與運動學c軸一致,反映了中-低溫韌脆性、底面滑移變形的特點。

上述樣品石英的極圖除樣品YZ21表現為單個點極密類型外,大多數不表現為單個的點極密類型,主要為一些完整或不完整的大圓環帶、小圓環帶。依據這些圓環帶與構造面理的關系可劃分為:①沿構造面理(S)或平行面理呈完全或不完全的大、小圓環帶(如YZ14等樣品);②與構造面理(S)垂直或接近垂直的大圓環帶(如YZ20,YZ21,YZ23等樣品);③以上兩種類型的復合型(如YZ11,YZ19,YZ22等樣品),多顯示簡單剪切作用的結果。從岩組極密的空間展布與對稱類型上叉可分為:①近直立環帶加極密型(如YZ10,YZ20,YZ21,YZ22等樣品);②直立、水平環帶加極密型(如YZ10,YZ22等樣品);③3個間距60°極密構成的陡立環帶加極密型(如YZ10,YZ22等樣品),表明岩石組構類型與所處構造部位密切相關。

結合樣品的岩性、產狀及所處的構造部位,石碌礦區石碌群第七層石英砂岩和第六層條帶狀二透岩岩石組構特徵與宏觀構造均具有密切的關系。岩組中石英光軸點極密(圖4-35、圖4-36),可明顯地分為3類:①點極密產狀與運動學c軸一致或接近,其產狀走向近EW向、傾角較陡;②點極密產狀與運動學b軸一致或接近,其產狀為走向NW—SE向,傾角較中等-陡立;③點極密產狀與運動學a軸一致或接近,產狀走向近SN向,傾角中等—平緩。在這三類石英光軸極密中,①類反映的是在構造變形過程中,石英是以底面或近底面滑移的變形機制發生變形的,其運動學指向是(0001)<1120>,這是典型中-低溫(250~350℃)條件下發生韌性—脆性變形的特點。②類反映的是在構造變形過程中,石英是以柱面I型滑移的變形機制發生變形的,其運動學指向是(1010)<0001>,這是典型中-高溫(350~450℃)條件下發生韌性變形。③類反映的是在構造變形過程中,石英是以柱面Ⅱ型滑移的變形機制發生變形。因此,石英光軸組構有Z型和B型兩種類型,說明本區有中高溫韌性變形和中低溫環境下的韌-脆性變形兩種方式。早期屬中高溫條件下高應變速率的產物,石英滑移系為柱面(1010)[1210];晚期為中低溫韌脆性變形環境,滑移系為底面(0001)[1120]。

從上述X射線岩組分析結果,對二透岩的變形特徵可以得出如下認識:

1)二透岩定向組構較明顯,反映岩石總體上經歷比較強烈的韌性-韌脆性變形。

2)從X岩石組構的石英光軸點極密與宏觀構造面理的關系分析,本區韌脆性構造變形過程中,石英具有3種滑移機制,即底面-近底面滑移、柱面I型滑移和柱面Ⅱ型滑移,並以柱面I型滑移和柱面Ⅱ型滑移的變形機制佔有明顯的優勢。

圖4-36 石碌礦區石碌群第六層條帶狀二透岩中石英礦物(1120)晶面極圖

3)從石英的變形機制可以推斷本區以高溫(450~550℃)佔有優勢,其次是韌性變形中-低溫(250~350℃)和中-高溫(350~450℃)韌脆性-韌性變形。其變形物化條件屬於典型長英質糜棱岩形成的變形物化條件(鄭亞東,1985),所以石碌礦區構造帶的變形溫度可達550℃以上,然後變為300~450℃,按正常溫壓梯度推算其變形深度為10~20km,變形圍壓為0.25~0.50GPa。

4)從定向組構與宏觀構造的關系,結合石英變形機制分析,可以確定本區發生韌性變形的主應變軸方向為NW—SE向或近EW向,運動學特徵是右行張扭性特點、應變式樣是伴有強烈剪切的伸展變形。

(三)石碌群第六層二透岩中透閃石組構

分別在礦區北一鐵礦段280m標高台階剖面(圖4-3)採取了5個樣品、在南六礦段西側剖面(圖4-5)採取了4個樣品,切面產狀可見表4-1,所測礦物及面網為透閃石(310)(圖4-37)。依據圓環帶與構造面理的關系,主要是沿構造面理(S)或平行面理呈完全或不完全的大、小圓環帶;從岩組極密的空間展布與對稱類型上為近水平環帶加極密型。角閃石屬於鏈狀硅酸鹽礦物,從結構上分析,滑移應優先出現在(100)<001>滑移系。但角閃石中塑性變形的最主要形式是(101)<101>機械雙晶。在溫度400~600℃、ε為10-5/s、圍壓為0.5~1.0GPa、分剪應力超過0.2~0.4GPa的情況下,(101)<101>雙晶化即可發生。但如果晶體取向不適於通過雙晶化而引起變形時,晶體就會以脆性方式破壞;當溫度上升到800℃以上,可以觀察到角閃石的明顯弱化;當溫度為700℃時,強度大於0.7GPa,而當溫度接近1000℃時,強度幾乎下降到0。在二透岩中,透閃石的(310)極圖主要為平行S面的大圓環帶和向NE傾斜的小圓環帶(圖4-37)。這種情況多出現在t=400~600℃、p=0.5~1.0GPa的溫壓條件下(ListerandDavis,1989)。透閃石長柱狀晶體受力後沿(100)和[001]進行平移滑移,偶見雙晶滑移。

(四)石碌群第六層赤鐵礦石中石英組構

分別在礦區北一鐵礦段280m標高台階剖面(圖4-3)採取了2個赤鐵礦樣品、在南六礦段西側剖面(圖4-5)採取了1個赤鐵礦樣品,切面產狀可見表4-1,所測礦物及面網為石英(1120)(圖4-38a,b,c)。X射線石英(1120)極圖表現主環帶近於平行ab面、點極密與c軸接近、並與宏觀面理(S)垂直、但平行於線理L、具單斜對稱特徵,反映了中-低溫韌脆性變形、近底面滑移。但顯微構造觀察,富赤鐵礦石樣品已經歷強烈的塑性變形(圖4-39a),石英顆粒具異常消光,已出現動態重結晶顆粒,在較強的塑性變形域內石英顆粒呈雪片狀定向排列(圖4-39b);而有些富赤鐵礦石樣品中石英呈板狀晶體、顆粒較大(圖4-39c),而赤鐵礦具明顯的條帶狀和微片狀構造(圖3-18c、圖4-39d),但石英晶體內部變形較弱,或僅有弱的波狀消光,沒有動態重結晶等,因而部分樣品中石英定向組構不明顯。在這種情況下應屬於糜棱岩化後又經歷高溫條件下恢復結晶作用(進變質)形成的變晶糜棱岩。

赤鐵礦石3個樣品中有2個樣品YZ08,YZ24方點陣圖呈交叉環帶狀,均為S-B構造岩。繞直立軸環帶內,對於NNW—SSE向或近SN向和NE—SW向構造,二者均出現近a軸極密,屬於極密I型,說明兩次變形運動以近SN向褶斷面和NE—SW向右行走滑及推覆構造面為滑動面,在溫度高於700℃,應變率為10-5/s條件下,使石英晶格內部在a軸方向上產生柱面滑移,近SN向構造面與對應的主極密並不垂直(圖4-38c),顯示左旋運動,主極密的顯著程度又顯示以右旋運動佔主導地位。繞水平軸的環帶面與NW向層間滑脫構造面一致,屬於該構造變形產物(圖4-38a)。NE方向表現為分散的主極密,以NE向斷裂構造面作ab面時,主、次極密有較好的斜方對稱,屬石英Ⅱ型極密,為晶內菱面滑移所致;在NNW方向發育的繞水平軸的交叉環帶內,低級別等密線形態以近EW向構造面為對稱面(圖4-38c),據Schmidt(1981)的優選方位形式與應變圖的關系圖解,近EW向構造變形的應變狀態為:弗林指數0<k<1,變形屬壓扁類型。顯然,各方向構造活動對石英光軸定向產生不同的影響,相對而言,近SN向、NE-SW向構造活動作用更大。YZ08組構圖中還出現有NW向的次極密,表明該處有北西向層間滑脫構造活動起重要作用。

圖4-37 石碌礦區石碌群第六層條帶狀二透岩中透閃石礦物(310)晶面極圖

圖4-38 石碌礦區石碌群第六層赤鐵礦石中石英(1120)和赤鐵礦(1120)、硅化白雲岩中白雲石(1120)和方解石(1120)晶面極圖

圖4-39 石碌礦區北一鐵礦體富鐵礦石顯微構造照片

綜上述,近SN向構造活動總體上對礦區各處石英光軸的定向起重要作用;NW向和近NW向構造活動在YZ08,YZ24組構圖中又表現有所增強,出現主要次極密。結合宏觀構造研究,成礦前,SN向構造活動處於高峰期,故石英光軸極密部方位在接近礦體處的改變為岩體侵入所致;成礦期,NW向和近EW向構造活動的影響由圍岩向近礦體處增強,說明NW向、近EW向層間滑脫構造與成礦作用密切相關。

(五)石碌群第六層赤鐵礦石中赤鐵礦組構

對「四」中赤鐵礦石樣品中赤鐵礦(1120)面網進行了測定和投影(圖4-38d,e,f)。從X射線赤鐵礦(1120)極圖可以看出,其基本上可分為兩類:一是以大圓環帶中含有一個拉長了的極密為特徵(圖4-38d和f),環帶面的產狀與野外富鐵礦體產狀一致(圖4-40a)。環帶面平行於片狀赤鐵礦構成的片理,代表軸面面理。采樣地質環境是北一向斜南翼靠近軸部的部位,如樣品YZ08取自於北一鐵礦段,取樣處鐵礦體走向NEE—SWW向(圖4-40a),因而X射線赤鐵礦(1120)極圖為NE—SW向,反映受NW—SE向的主壓應力作用或NE—SW向的伸展作用;而樣品YZ24取自南六礦體,取樣處礦體走向為NNW—SSE(圖4-40b),與其X射線赤鐵礦(1120)極圖一致,反映的是NEE—SWW向的主壓應力作用或NNW—SSE向的伸展作用。環帶中的極密說明在平行於環帶面中的極密方向還存在拉伸作用,即相當於有限應變橢球體中的λ1,這個沿環帶方向拉長的極密,推測是一個沿b軸方向拉長了的極密方向,反映在此方向的延伸作用。另一個類型具比較復雜的優選方位類型,以采自北一礦段與YZ08相同礦體的邊部的樣品YZ09為代表,具貧礦性質(見圖4-38e),受斷層影響,因而赤鐵礦不具明顯優選方位,或者早期形成的優選方位遭受到後期疊加的不同方式、方向變形的破壞。因此,第一類型極圖定向組構清楚,且是「S」形的,即赤鐵礦光軸點極密接近或平行於S面理,也平行於a線理L或b軸。這種組構類型反映赤鐵礦以柱面滑移為主的變形機制發生變形,代表中高溫條件下的韌性變形。據此,我們初步認為強烈的剪切變形能使成礦物質在空間上產生新的調整,礦床因而得到了變富加厚。冷盛強和李佩蘭(1979)在高溫、單軸外壓實驗中也發現,凡是在壓力超過1200×105Pa、溫度達到450℃時以上的樣品中,都有部分鮞狀赤鐵礦發生塑性變形,並同時轉變為鱗片狀赤鐵礦,鱗片的展布方向與壓力軸垂直。

赤鐵礦屬於三方晶系礦物,常見單形有平行雙面c(0001)、六方柱(1120)、菱面體γ(1011)、μ(1014)、e(0112)、六方雙錐n(2243),在5.3MPa的氧壓下其熔融溫度為1572℃±5℃(Crouch et al.,1971)。Hennig-Michaeli(1977)、Hennig-Michaeli and Siemes(1982)對采自瑞典的Malmberget露天礦的粗粒赤鐵礦礦石進行過三軸變形實驗,發現具有強雙晶化的顆粒中,主晶的c軸都是趨於與σ1軸平行排列、雙晶的c軸趨於與σ1軸垂直;而基本上沒有雙晶化的赤鐵礦顆粒中,c軸與σ1的方向成高角度分布。他們還同時證實,低溫下主要的變形機制是γ面和c面的變形雙晶滑移;在200℃時,產生<1120>(1010)柱面滑移;隨溫度的升高,底面雙晶滑移的應力值增大,而菱面γ雙晶滑移應力和柱面α滑移的臨界剪切應力τc卻反而減小;在600℃以上,棱面{a}<m>雙晶滑移是優先滑移系統,而γ晶面生長是次要的;當溫度大於800℃時,基底滑移(c)<a>變得更重要;但當溫度在900℃以上時,復原和重結晶開始,更高溫下,有擴散流動現象發生。Rosière et al.(2001)通過結構和微構造分析並與變形實驗結果對比後認為,赤鐵礦礦石的變形有三個主要機制:即基底滑移(basal slip)、擴散流動(diffusion process)和各向異性的顆粒增長(anisotropic grain growth),但構造後重結晶和次生顆粒增生並不影響先前變形階段所形成的結構;低溫時,發展{100}和(001)晶面最大優選方位,而溫度從800℃開始,(001)晶面最大優選方位的發展是主要的。Siemes et al.(2003、2004、2008)則對多晶赤鐵礦石在溫度於600~1100℃、壓力於300~400MPa、應變速度在(10-4~10-6)/s的不同條件下進一步進行了一系列三軸變形實驗。他們的實驗結果表明:在溫度小於或等於800℃時,原先呈鋸齒狀顆粒邊界的赤鐵礦石逐漸變成葉片狀邊界,而γ雙晶數量減少;動力重結晶溫度高於800℃,而在溫度大於或等900℃時,在具有粒度達150μm的赤鐵礦石中有海綿狀結構出現;同時,當壓力平行於面理時,優選方位(結構)也發生顯著的變化:①溫度低於800℃時,由於{a}<m>面滑移,一個{300}最大晶面發生;②溫度在800℃和900℃之間時,可能由於(c)<a>面滑移,一個最大c軸產生;③當溫度大於或等於1000℃,可能由於增強的擴散流動,原始結構則優先保留,但具更低的密度。此外,他們的實驗結果還表明,當壓應力垂直面理時,原始結構僅有很小的改變。可見,顆粒方位、顆粒內部結構與壓縮方位和溫度之間存在密切的關系。然而,Pires(1995)對巴西Minas Gerais地區位於高應變域的Brucutu礦區內赤鐵礦石研究認為,這些變形的礦石形成溫度嚴格限於300~600℃之間,Rosière et al.(2001)認為可能是水解減弱的結果。

圖4 -40 石碌礦區石碌群赤鐵礦礦體和賦礦圍岩組構圖也)北一礦體280 台階剖面(詳見圖4-3b); (b)南六礦體剖面餅見圖4-5b)L 和s 分別代表線理和片理; Sc 和Ss 代表S-C 組構

構造變形與變質條帶狀鐵建造(BIF)中富鐵礦的富集關系(如巴西Quadrilátero Ferrífero地區富赤鐵礦省)長期困惑著地質學家們(Rosière et al.,2001),主要是由於未能將赤鐵礦內部顯微構造分析與區域構造變形有機結合起來,以正確理解其變形機制。事實上,構造變形和變質過程中,將會導致氧化條件、並引起赤鐵礦含量的增加,以及結晶優選方位(CPO:Crystallographic Preferred Orientation)的發育,條帶狀鐵建造的柔性化則強烈地受到變形過程中因溫度、壓力、應變速度和流體含量的改變導致赤鐵礦結晶優選方位的發展的影響,而赤鐵礦的結構不僅與晶體塑性變形有關,而且與替代磁鐵礦後的板狀鏡鐵礦的同構造變形增長有關(Lagoeiro,1998;Rosière et al.,2001;Siemes et al.,2003)。根據石碌礦區赤鐵礦顯微組構觀察,結合上述岩石組構分析,進一步反映出石碌富鐵礦體是受構造應力控制的變形體,最可能的形成因素是在定向剪切應力和高溫控制下,具特徵結晶方位和形體特徵的赤鐵礦集合晶出、變形和重結晶效應。這個過程不僅對礦石結構構造的形成起控製作用,也使石碌鐵礦在初始貧富分布的基礎上,進一步分異富集,並成為赤鐵礦多晶集合體發育為強優選方位的主導因素。

(六)石碌群第六層其他岩石礦物組構

在礦區北一鐵礦段280m標高台階剖面採取了1個白雲岩樣品(詳見圖4-3b),切面產狀可見表4-1,所測礦物及面網分別為白雲石(1120)、方解石(1120)。白雲石屬三方晶系,具有<1011>三組完全解理,常見f(0221),雙晶滑移和平移滑移,其X射線(1120)極圖表現裂開式環帶(圖4-38g),環帶中又顯示極密和次極密,為R+S型復合組構、三斜對稱。該白雲岩顯示條帶狀構造特徵,因此,它們是在構造動力作用下形成的相變。

方解石X射線(1120)極圖表現平行切面的大圓環帶(圖4-38h),環帶軸與葉理面和顆粒拉伸方向b軸基本一致,但可能屬軸對稱引張作用結果。

❸ 岩石的自然極化

岩石的自然極化是一種重要的岩石電學現象。1928年,法國地球物理學家Schlumberg-er在野外試驗中發現當外電場不存在時,在測量電極上仍會觀測到一定數量的電位差。這種現象被稱為岩石的自然極化。在此之後,以Doll為代表的一些岩石物理學家對岩石的自然極化現象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證實岩石的自然極化現象主要與岩石中發生的動電效應和電化學過程有關。在數值上,自然電場的幅度在幾十毫伏到幾百毫伏之間變動。

由於自然電場是地殼中一種自然產生的電化學現象,所以在對其進行觀測時不需要向地下供電。這使得自然電場法的觀測設備輕便簡單,因而有很高的工作效率。在地面電法勘探的歷史上,基於岩石自然極化現象的自然電場法是最早獲得實際應用的勘探方法,在尋找電子導電型的金屬和非金屬礦床,確定地下水流速、流向,以及在解決某些地質填圖問題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並取得了較好的地質效果。在金屬礦地球物理測井中,利用井中自然電位觀測可以配合其他測井曲線確定礦層和劃分觀測井段的地質剖面,並幫助了解礦層的性質。在石油天然氣測井中,利用自然電位測井曲線可以劃分地層、區分岩性、求地層水電阻率以及估計泥質含量。

1.動電電位

動電電位也稱為流動電位,是具有一定黏滯性的流體在外力的作用下通過毛細管或孔隙性介質時產生的。當具有一定含鹽度的流體通過岩石進行滲透時,岩石顆粒將有選擇地吸附溶液中的正、負離子,因而引起正、負離子分布的不均勻,形成了自然電位。在地面電法中,流體即可以從地表向岩石中滲透,也可以在岩石中沿著水平方向進行滲流。在測井當中,流動電位主要是由於井液在壓力的作用下通過泥餅向地層中侵入而產生的。

Lynch在1962年提出,在流體流動的路徑兩端由動電效應產生的動電電位滿足下列公式:

岩石物理學基礎

式中:Δp為流體通道兩端的壓力差;ε為流體的介電常數;ζ為吸附電位(zeta電位);σ為流體的電導率;η為流體的黏度。

動電效應產生的動電電位一般遠小於由於電化學效應產生的電化學電位。但動電效應在某些特殊條件下會引起相當可觀的自然電位異常。

2.擴散電位

當兩種濃度不同的溶液相接觸時,溶質要從濃度大的溶液遷移到濃度小的溶液里以達到均勻的濃度分布,這種現象叫做擴散。在溶質移動的過程中,溶液中的正、負離子將隨溶質一起移動,但其運動速度(遷移率)不同。因而在兩種不同濃度的溶液中分別出現了剩餘的(過量的)正離子或負離子,形成電動勢。這種由擴散現象所引起的電位被稱為擴散電位,由此而產生的電場是擴散電場。

例如,在鑽井附近的地層中,經過泥餅過濾後的侵入水和地層中的原生水之間存在有一個接觸面。在該面兩邊水的含鹽(NaCl)濃度不同,因而要發生擴散。由於鈉離子(Na+)的遷移速率小於氯離子(Cl-)的遷移速率,在濃度小的一方將出現剩餘的氯離子,獲得負電位;而在濃度大的一方將出現剩餘的鈉離子,獲得正電位。當由擴散作用產生的電動勢形成後,由此而產生的電場將阻止氯離子的進一步積累,達到了一種動平衡的狀態。

擴散電位滿足下列關系式:

岩石物理學基礎

式中:R=8.31 J/℃為氣體常數;Ff=9.65×104C/mol為法拉第常數;T為絕對溫度;n為原子價;I+和I-分別為正離子和負離子的遷移率;C1和C2分別為溶液的濃度。對於氯化鈉溶液,I+/I-=1.49,當溫度為25℃時,以毫伏為單位的擴散電位是:

Ud=-11.6 lg(C1/C2) (5-8-3)

3.薄膜電位

當兩種濃度不同的溶液被葉片狀泥質分開時,帶電離子要從濃度高的一方通過泥質向濃度低的一方進行擴散。由於以片狀泥質存在的粘土礦物主要由鋁、硅、氧等形成的晶格組成,負2價的氧(O2-)離子占據了最外層的末端。由此產生的後果是:溶液中帶正電的鈉離子被這些帶負電的氧離子所吸引,通過泥片而達到低濃度一方;而溶液中帶負電的氯離子將被排斥而不能通過泥餅。這樣一來,鈉離子將可以在兩種不同濃度的溶液之間進行遷移,在濃度低的一方有凈流入量,而在濃度高的一方有凈流出量。由於在泥餅兩面鈉離子濃度的不平衡所產生的電位被稱為薄膜電位或泥餅電位:

岩石物理學基礎

4.電化學電位

電化學電位是薄膜電位和擴散電位之和:

Uc=Um+Ud (5-8-5)

對於氯化鈉,在攝氏溫度Tc下,有

岩石物理學基礎

5.電極電位及氧化-還原電位

除上述幾種自然極化電位外,還有電極電位、氧化-還原電位及其他類型的自然極化電位。這里,我們只介紹在金屬礦區常見的電極電位和氧化-還原電位。

(1)電極電位:當某種金屬(電極)處於本身的鹽類電解液中時,它本身的金屬離子可以離開電極進入溶液成為離子狀態,這時,電極由於失去正離子而帶負電。另一方面,溶液中的金屬離子在處於金屬電極附近時,可以沉澱到電極表面上,這時電極便帶正電。當進入和沉澱這兩種運動達到動態平衡時,在金屬電極和溶液的交界面處將出現電位跳躍。此時電極相對於溶液的電位被稱為電極電位。一般來講,地下流體或鑽井液中不會含有金屬離子,所以金屬礦體中的金屬離子會進入到其周圍的流體中而使金屬礦體帶負電。目前,電極電位的絕對值還無法測出,人們只能測量電極電位相對於某種金屬電極的電極電位差。

(2)氧化-還原電位:氧化-還原電位是在礦體和圍岩的界面上由於氧化還原作用所形成的電位躍變。當金屬礦體被氧化時,由於失去電子而帶正電。反之,當金屬礦體被還原時,則會由於得到電子而帶負電。產生氧化-還原電位的典型例子是內部彼此連通的電子導體被潛水面所切割。由於潛水面上方為滲透帶,其中富含氧氣,所以礦體在潛水面上方的部分是處在氧化環境之中。與此相反,潛水面下部由於含氧較少而相對呈還原的環境,所以,在金屬礦體的上方可以觀測到明顯的負電位異常。另外,從地面上看,自然極化電流是從遠處流向礦體,電流的方向在礦體內是由上到下,而在礦體外則是由下到上。自然電位的極小點出現在礦體的最頂端。

在自然狀態下,在金屬礦體周圍要同時產生電極電位和氧化-還原電位。至於哪種機制的電位佔有優勢,要視具體的地質和地球化學情況而定。在一般的硫化物礦床和磁鐵礦上,可以觀測到幾十到500mV的負電位異常;在石墨礦或石墨化程度較高的岩層上,可以觀測到最高達900mV的負電位異常。

❹ 實物地質資料岩石薄片的數字化方式及利用

蘇桂芬馮俊嶺劉曉文

(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三河065201)

摘要通過對實物地質資料岩石薄片的生產過程、保存利用現狀的簡介,指出了開展岩石薄片顯微圖像數字化的意義及必要性;著重論述了岩石薄片數字化的常用方法,並對岩石薄片全面數字化工作方式、岩石薄片數字化的三維重建進行探討。圖像採集後形成岩石薄片顯微圖像數據管理,其成果產品可服務於地質及相關行業生產、研究和大專院校教學、地學科普等。

關鍵詞實物地質資料岩石薄片數字化方式顯微圖像數據管理利用

岩石薄片作為實物地質資料的一部分,與其他原始地質資料一樣,是客觀的、唯一的、不可復制的。是反映全國各地區地質現象或重要礦產地質特徵等的地質成果基礎,信息內涵豐富、覆蓋面寬,具有重要的保管意義和開發利用價值。岩石薄片數字化,是把野外作業採集的岩石手標本切制的薄片,利用偏光顯微鏡觀察和數碼攝像技術,採集顯微圖片,經過圖像處理、整理說明,建立岩石薄片顯微圖像數據系統,進行數字化規范管理和科學利用。通過網路傳播,實現信息共享,為地質、石油、煤田等相關行業科研生產服務,為高校教學、地學科普等,為社會公眾提供實物地質資料數字化信息服務。

1 岩石薄片的產生過程、保存利用現狀

岩石薄片是把岩石標本按需要的方位,用切片機切成厚0.5~0.8cm,長4~5cm、寬3cm的薄塊,在磨片機上粗磨、細磨,磨平一面。進行拋光,再用水洗,並烘乾,用加拿大樹膠粘貼在載玻片上;然後將另一面進行研磨,先用金剛砂和水研磨,磨至0.03mm厚左右,再在蓋玻片上放少量樹膠,加熱蓋在薄片上即成。

我國原地礦部自建國到1998年底概略調查顯示,光薄片已達301.2萬件;1999年國土資源地質大調查以來,到2005年統計薄片也有6.2萬多件;截至2009年12月15日,國家實物地質資料庫房接收的青藏高原1:25萬區調薄片21791件。大量的岩石薄片急須保護、利用,其存在的根本問題是顯微鏡下觀察圖像與鑒定報告是脫節的,給使用者帶來諸多不便。

2 岩石薄片開展數字化的意義和必要性

岩石薄片數字化是實物資料館藏形式的一種轉換,它涉及信息管理、信息保存、信息服務和信息研究等方面的一系列變化和發展,作為實物地質信息資源建設的重要工作內容,具有重要的意義。數字化後的岩石薄片也為使用者打開了利用的方便之門。

2.1 岩石薄片數字化有利於保護實物薄片

玻璃製成的岩石薄片具有脆弱易碎、膠質時間長發黃等缺點,轉換成數字文件,避免或減少用戶直接使用,在膠質失效之前儲存,延長實物薄片使用壽命。通過岩石薄片顯微圖像數字化,改變利用方式,利於實物岩石薄片儲存,可以降低實物丟失的風險和損壞的幾率,擴大實物薄片的利用范圍。

2.2 岩石薄片數字化有利於提高實物薄片的利用率

岩石薄片數字化後,形成的岩石薄片顯微圖像數據系統能滿足用戶共享資源與及時提取資料。同一個岩石薄片,可以多個用戶使用,用於不同方向研究,如區域地質調查注重的是礦物組合、結構構造、岩石定名。一個用戶也可以觀察多個薄片,通過在線資料瀏覽,不受時間和圖書館限制,在幾秒鍾之內來檢索它們,通過內嵌資料的鏈接,進行對比應用。對數字化後的岩石薄片使用,擴大了實物資料的應用范圍,提高實物薄片的使用效果和利用率。

2.3 岩石薄片數字化利於研究工作

薄片數字化的圖片(或影像)及其說明、文本、圖件等,經過編輯儲存管理。利於使用者按照自己研究角度應用或科學探索,從而擴大實物薄片的利用范圍。岩石薄片數字化後的影像可以支持長達幾分鍾的定格觀察,使人們可以利用軟體放大功能在屏幕上仔細地鑒別圖片,這使得極小的可視資源圖像(如岩石照片、礦物圖形等)能被瀏覽開發。

2.4 岩石薄片數字化有利於科學管理

岩石薄片數字化可以提升實物地質資料的管理效率和水平,更好開展服務。把岩石薄片數字化信息存貯在磁碟或光碟等電磁介質上,提取整理編輯形成圖冊,如《岩漿岩典型岩石、特殊類型岩石顯微圖冊》等,作為行業生產、科研應用、教學參輔等,也可以商業發行給社會公眾;或製作成網路版放在伺服器上供遠程檢索服務,便於開展有償使用,提高經濟效益,有利於的科學化管理和維護,創造出有經濟效益和社會影響的信息產品品牌,推進岩石薄片實物資料的開發利用。

3 岩石薄片數字化方式

筆者認為岩石薄片顯微圖像數字化可以有3種方式,即岩石薄片圖像截取採集、薄片圖像全面錄制和岩石薄片的三維重建。第一種是傳統的岩石薄片下顯微圖像信息採集方式,後兩種方式則為結合當前實物地質數據的信息整體數字化探索和利用軟體技術開拓立體模式的嘗試性設想。這里重點介紹常用的岩石薄片顯微圖像截取採集的工作方法。

3.1 岩石薄片數字化截取採集過程

選取岩石薄片中與鑒定報告相符、有代表性及與定名密切相關的、具有普遍意義和特有性部位,對其進行顯微鏡下多視域、多角度的圖像採集,形成具有重要地質特徵的系列數字照片,達到清晰反映礦物組合、形成期次、結構構造等鑒定特徵,滿足印刷出版薄片圖冊要求及科研、教學需求等。

3.1.1 岩石薄片鑒定報告的分析

每一個地質調查實物岩石薄片都對應有一份鑒定報告。鑒定報告是數字化採集的依據,充分研究鑒定報告所描述的顯微鏡下的內容,即礦物組合、含量、結構構造等相關描述信息,才能分清主次、突出重點,准確選取、正確採集。

3.1.2 岩石薄片數字化圖像的選取

通過對岩石薄片鑒定報告信息的了解,對岩石薄片顯微鏡下所反映的圖像進行觀察選取:有視域大小,即高倍鏡、低倍鏡的選擇;有光性的選擇,即正交偏光、單偏光色彩的選擇;還有特殊情況下如對多色性礦物或正交偏光鏡下干涉色變化等進行影像錄制。不同岩石類型具有各自風格,應系統化、條理化選擇,准確清晰、內容豐富。

3.1.3 顯微圖像文字說明

把不同岩石類型薄片下所採集的不同顯微圖片進行編輯、整理,按照視域大小、光性選擇及特殊情況截取等,進行附加礦物代號標注和地質說明、內容描述。一個岩石薄片對應有多個顯微照片,各個顯微圖像均配有特徵註解,既獨具特色,又相互關聯。

3.1.4 圖像的綜合整理

對顯微照片的數據處理,是在微機上應用相關軟體,進行顯微照片的剪切、修編整形;對每一個顯微照片進行對應編號;對系統薄片全面編排,把整理後的圖像信息以數字化的形式儲存集中、分類管理。

3.2 岩石薄片數字化全面錄制設想

整體思路是把岩石薄片的全部內容在低倍鏡、大視域下,以線或者面的連續形式,通過光學顯微成像或掃描電鏡圖像等的方法獲取岩石薄片圖像,利用分析系統的常規圖像分析功能,對獲取的岩石切片多視場圖像進行背景校正、剪切、拼接、圖像說明鏈接等處理,形成完整的圖像錄制並集成儲存。

每個岩石薄片作為採集對象,所反映的內容是不同的,大的方面有所在項目名稱、位置、岩石類型,具體的為岩石薄片鑒定名稱、岩石礦物組合、結構構造,還有礦物含量、接觸關系具體描述等。通過分層歸類、詳略得當,全面反映實物資料富含地質信息,以便於滿足不同用戶檢索信息的需求。

3.3 岩石薄片數字化岩石圖像的三維重建嘗試

在岩石薄片二維圖像基礎上,利用二維圖像的特徵信息重建三維結構,提供直觀的視覺信息。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將岩石薄片下礦物三維圖像真實地展現出來,使使用者能夠從各種方位、各個層面以及各種旋轉角度觀察三維結構。為普查勘探與開發、地質找礦等提供更研究模擬實物基礎;為分析研究岩石的微觀結構提供了有效、簡便、經濟的方法;為高校教學、科普教育提供特色服務產品。

4 岩石薄片數字化利用

4.1 快速查詢與檢索的基礎

根據用戶檢索的習慣和檢索的內容,設置多個檢索點,編制諸如地區卡、專業卡、岩性卡等多種組織形式,並將相同內容的查詢卡片按不同的組織形式分別放在不同的系列之中。建立卡片查詢體系,使用戶能夠快速查詢與檢索。

從信息組織方式上不僅有上述傳統的固定分類組合,還採取按問題分層次動態分類組合與固定組合相結合的方式。例如,通過客戶信息需求和搜尋行為的分析,可以編制如「全國變質岩岩性資料索引」、「青藏高原1:25萬革吉幅系列剖面岩石索引」等不同層次、不同級別的實物岩石資料檢索,不同的岩石配有相應的數字化圖片及說明。需要指出的是,所編制的信息集成,不會改變原有實物資料的排架和信息,如所保管的西藏110幅區域地質調查資料,按圖幅分剖面儲存在實物地質資料庫固定貨位上,根據採集的信息利用計算機技術編制西藏物瑪地區系列岩石資料,用戶就可以了解物瑪地區工作過的圖幅、岩性種類、剖面數量、岩石特徵及圖片等情況,同時也可找到這些岩石薄片的存放位置。

4.2 避免重復工作,為地礦工作服務

實物岩石薄片資料賦載了大量的原始信息。作為地質成果的一部分,對實物岩石薄片數字化資料進行編研,是開發利用實物地質資料信息的重要手段。

在編研所形成的地區或圖幅相關的岩石薄片顯微圖冊中,為地質技術人員了解地區工作程度服務。通過對圖像認識和說明了解,具體認識岩性特徵及分布等,就可以不再重復取樣,減少不必要的製作浪費;為專家學者研究某個地質事件、某項地質活動等提供第一手資料,從中取得新的重要發現或重大突破,從而為地質勘查和科學研究提供基礎依據,避免重復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

4.3 特色編研,促進地質市場和地質工作發展

在選擇有代表性的地區地質現象、系統剖面和重要礦山時,根據地質理論及實際資料,廣泛查閱資料,收集補充完善地區、礦床(區)內地層、構造、成因等,逐步提高對區域或礦區地質、礦產等情況認識,進行編研。

還可以按照代表地質科學理論、反映中國地質條件與突出特點、顯示中國地礦工作重要成果等方向,利用或收集館藏實物薄片,進行廣泛了解、深入研究綜合系統闡述。採集岩石薄片數據,配合顯微結構構造等特色,圖文並茂地整理出來,使實物薄片靈動起來,提供給基礎地質、農業地質、醫學地質、環境地質、專題成果調查評價等領域作為參考,為地質工作發展和地質市場服務。

4.4 為輔助教學服務,達到知識傳承的目的

地質實驗教學的重點之一,是顯微鏡下各類岩石薄片的鑒定認識。實物薄片資料可以系統編輯,如三大岩系岩石結構構造、不同種屬礦物組合總結等,作為顯微示教系統的一部分,在數碼透反射偏光顯微鏡下將顯微圖像從鏡下解放出來,使師生共用圖像,在岩礦教學中起到直觀的作用,加強高校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

4.5 科學開發,為培養青少年地學興趣和社會公眾服務

從趣味性出發,對顯微鏡下一些象形的組構、微構造組合等,經過篩選、整理,以欣賞角度,例如鳥眼構造、草莓結構、書斜式構造等,編研出一套有科學價值的顯微岩畫。作為地質科普教育中精神副食品,把專業知識形象化、卡通化,廣開思路、旁徵博引,增強青少年的興趣,提高他們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其對地學愛好。

在地質公園中結合當地山容水貌,配以生動的岩石、礦物的顯微特徵圖像,使人們在暢游之餘,了解地學岩石顯微常識。

❺ 岩石類型成蔭是什麼

岩石類型簡介:

1.岩漿岩

岩漿岩是火山噴發後形成的岩石。這種岩石屬於地球內部,屬於熔融物質。岩漿岩是由岩漿溶解和冷卻形成的岩石,在火山爆發的地方更為常見。岩漿岩的形成不需要時間,只需要火山。

2.沉積岩

沉積岩也稱為沉積岩,通常在表面常溫和大氣壓條件下形成。沉積岩是由風化和沉積形成的。主要物質是火山碎屑和一些有機物。沉積岩也可以細分為多種類型。沉積岩是地球上最多的岩石,通常是分層和結構的。更著名的沉積岩是我們通常稱之為的化石。

3.變質岩

變質岩是由變質作用形成的岩石。它們可分為五類:動態變質岩,區域變質岩,接觸變質岩,變質變質岩和混合岩。這種岩石是由火成岩和變質岩組合而成,可以相互轉化。

4.螢石

這種岩石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水晶石,水晶石也叫螢石。螢石是一種具有多種顏色的岩石,通常是有光澤的。這種岩石是一種裝飾寶石,可以通過加工和拋光製成各種裝飾品。

5.孔雀石

孔雀石也是一種岩石,它是綠色和有光澤的。這塊岩石的石頭表面有一些孔雀狀圖案。它非常驚人,通常用於製作手鐲和項鏈。孔雀石也沉澱,是天然礦物寶石。

以上是岩石的類型。岩石的類型是不夠的,但岩石的類型可以分為許多,因此有數千塊岩石,幾乎無數。我們習慣性地將岩石劃分為三類,即沉積岩,火山岩和變質岩。這些類型的岩石是地球上最常見的岩石類型,幾乎所有岩石都與這三種方式不可分割。此外,寶石的寶石屬於岩石,並在過去的千年中發展。

❻ 岩石的彈性模型

岩石由固態礦物顆粒和流體狀態的孔隙流體構成,故可以簡化為二相體來研究。按由簡到繁的順序,首先來研究規則的等粒球體堆積模型,然後處理裂紋和孔洞模型,在介紹了有效彈性模量上、下限的常用估計方法的基礎上,最後介紹常用的Gassmann模型和Biot模型,以及噴射流動和比奧噴射(BISQ)模型。

1.粒狀岩石的球體堆積模型

(1)等粒球體立方堆積模型

對於等粒的球狀顆粒立方堆積,見本書第一章圖1-5a,平行於球體排列選取三個坐標軸。假設顆粒球的半徑為a,沿三個坐標軸方向預先施加有大小為珚p的應力,地層條件下,岩石都會處於類似的應力狀態下。在應力作用下,球體在相互接觸部位附近發生形變,相鄰的兩球心相互接近,並增加接觸面積,形成圓形接觸區域,稱接觸圓。Hertz在1881年就解決了這個問題(參見鐵摩辛柯的《彈性理論》),得出接觸圓半徑b、兩層相鄰球體相互靠近的距離s以及接觸圓上的應力分布等,如圖3-13所示。

儲層岩石物理學

Biot模型中,多孔體是由骨架或礦物集合體組成的,它在統計意義上是各向同性的。骨架是彈性體,其內部孔隙充滿液體。定義作用於體積元的平均應力等於作用於固體和液體部分上的力的和除以體積元的面積。應變定義由骨架和流體的位移來確定。需要指出的是體積元內部的能量可由應變分量的二次函數來表示,從而導出多孔體的應力-應變關系。與此類似,動能可由固體和流體中質點運動速度的二次函數來表示。固體和流體部分的速度乘積(標積)給出了直觀上不明顯的質量耦合項。體積元上相等的力導致一對位移耦合微分方程。然後將它分成一對只含有膨脹、另一對只含有旋轉的方程。對於非黏滯流體,也已證明有兩種類型的膨脹波和一種旋轉波在多孔介質中傳播,而且無頻散和衰減。對於黏滯性流體,其黏滯性通過耗散函數來引入,並假設它與固體和流體相對速度的平方成正比。比例系數與黏度及滲透率有關。耗散函數是每個波動方程中的一項,它引起頻散和衰減。

8.噴射流動和比奧噴射(BISQ)模型

Gassmann模型和Biot模型所描述的都屬於宏觀模型,即流體的流動是均勻的,或稱全局流,沒有考慮流動的不均勻性,或局部流。這只能適應頻率較低(波長較大)的情況,而對於頻率較高的問題會出現偏差。為處理這類問題,要研究孔隙的微觀結構,Mavko等人提出了噴射流動模型,來描述不均勻的局部流動。該模型認為,細小孔隙因彈性波傳播而發生變形,例如發生擠壓,使細小孔隙中流體向粗大孔隙擠出,形成噴射流動。Dvorkin和Nur將之於Biot理論結合起來,建立了比奧-噴射(BISQ)統一模型。實際岩石中孔隙內可能含有氣體,由於氣體的易壓縮性,彈性波在岩石中傳播時,液體就會發生局部流動,需要用噴射流模型來描述。

❼ 認識幾種常見的岩石(一次修改稿) 詳細�0�3

1 認識幾種常見的岩石 執教老師:台州市臨海大洋小學 徐寒英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初步認識板岩、砂岩、花崗岩、大理岩、石灰岩、礫岩等幾種常見的顯著特徵。 2、不同種類的岩石在結構和構造上有不同的特徵。 過程與方法: 1、觀察、記錄、描述幾種常見岩石的顏色、結構、構造。 2、根據岩石的特徵對照有關資料識別岩石。 3、根據需要對岩石進行觀察、比較、及查閱相關資料。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到認真細致的觀察、比較、記錄和描述的重要。 2、通過說說猜猜的組織形式,培養學生科學交流的質疑意識和互動有效性。 3、培養收集、研究岩石的興趣。 重點:觀察、記錄、描述幾種岩石的特徵。 難點:1、描述岩石。2、根據岩石的特徵對照資料識別岩石。 分組實驗:1 號花崗岩、2 號大理岩、3 號石灰岩、4 號板岩、5 號砂岩、6 號礫岩、鑷子、滴管、滴瓶、稀鹽酸、放大鏡、水杯、濕毛巾、玻璃皿。 演示實驗:岩石標本、滴管、稀鹽酸、滴瓶、玻璃皿、相關課件 課前游戲: 師:我們先來玩一個說說猜猜的游戲,老師描述出我們班某一位同學的體貌特徵,請大家猜猜他是誰。他黑頭發、兩隻眼睛、二隻耳朵、一個鼻子、一張嘴,他是誰? 師:也就是說我們無法說出他具體是誰!那你覺得老師應該怎樣描述?是啊!只有描述出這位同學區別於其他同學的,最好是獨一無二的明顯特徵,別人才容易猜出來。 師:哪位同學能描述出某位同學的明顯特徵。 生:描述(2 個) 師:(你成功了!說明你已經描述出這位同學的明顯特徵了,或是:這位同學還有沒有最最明顯的特點)現在改變一下方式,誰來描述讓老師來猜,我能猜出來,你們就成功了!誰來描述? 生:描述。 師:說實話,老師還真不能一下子猜出來!能不能把這位同學最最明顯的特點描述出來?看來說說猜猜的游戲,說的人一定要抓住明顯的特徵來描述。猜的人一定要熟悉、認識被猜的對象。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1 分) 有請今天說說猜猜的主角閃亮登場(出示:幾種常見的岩石圖片)它們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岩石,要說說猜猜這些岩石,首先得認識它們。(板書:認識幾種常見的岩石) 二、觀察岩石實驗(9 分) 1、討論觀察方法 2 (出示:花崗岩、礫岩)我們已經學過了用自己的感官來觀察岩石,現在,你們打算用什麼方法觀察岩石?想觀察岩石的什麼? 2、交流反饋 ★看:看什麼?(顏色、形狀、條紋等) 隨機出示條紋、生物痕跡等圖片(板:看) 除了用眼睛看,我們還可以藉助放大鏡或顯微鏡來觀察。(板:放大鏡) 猜一猜利用放大鏡還可以觀察到什麼?(隨機出示岩石的條紋、斑點、生物痕跡等) ★摸:摸什麼?(粗糙還是光滑)(板:摸) 追問:為什麼有的岩石摸上去會感覺很粗糙呢?導出:因為有的岩石上面有一顆一顆的東西。(這一顆一顆的東西叫顆粒,(板:顆粒)出示顆粒圖片,(大的顆粒既可以摸出來,也可以看到)專家把岩石顆粒分為三級,即粗粒、中粒、細粒,比芝麻大的顆粒為粗粒,比芝麻小比麵粉粒大的為中粒,肉眼看不見的為細粒。顆粒和顆粒組合在一起有的比較緊密,有的比較鬆散,如果用手一捏或指甲一劃顆粒就掉出來的,一定是屬於比較鬆散的) ★聽:聽什麼?(板:聽) (岩石互相敲擊聽聲音,有的聽起來比較清脆,有的比較混濁) ★聞:聞什麼?(聞氣味)(板:聞) 3、指導滴稀鹽酸的方法 除了這些觀察方法外,我們再來學習一個觀察方法,那就是滴稀鹽酸看反應。(板:滴稀鹽酸) 教師邊演示邊簡介:實驗時,首先把所有岩石都放在玻璃皿里,然後輕輕捏一下滴管,稀鹽酸就吸上來了,再同時在每一塊岩石上滴一滴稀鹽酸,看看岩石的反應,最後把滴管放回滴瓶。稀鹽酸和你們桌上的這杯水不一樣,它有很強的腐蝕性,沾到皮膚和眼睛上就會被腐蝕,所以操作時要小心、謹慎。 4、學習觀察記錄表(其實利用這些方法還可以觀察到岩石的很多內容。) ★(出示觀察記錄表)請看這張觀察記錄表,還有不明白的嗎?(隨機出示各種圖片幫助理解岩石的層理、氣孔、斑點、生物痕跡等) ★記錄員請注意,選擇了哪塊岩石先把這塊岩石編號寫上,其中,岩石顏色和顆粒顏色需要描述填寫,其他的特點如果有的或符合的在格子里打「√」就行。 5、出示溫馨提示,學習提示 在實驗前,還有幾個提醒: A、選擇喜歡的岩石(至少4 塊),仔細地觀察它們的主要特徵; B、滴稀鹽酸時,要小心謹慎,滴過稀鹽酸的岩石要用鑷子夾住岩石放在清水中清洗; C、把滴稀鹽酸的實驗放在所有觀察活動的最後進行; D、觀察記錄結束,請整理好實驗材料,准備用自己的話來描述岩石的特徵。 三、學生觀察實驗(13 分) 1、開始觀察實驗,大約過8 分鍾後,請材料員來領取稀鹽酸。 3 岩石觀察記錄表 第 實驗小組 實驗員: 岩 石 編 號 岩石的顯著特徵 新的觀察方法 顏色 敲擊聽聲音 岩石構造 岩石顆粒的形態 滴稀鹽酸 的反應 層理 氣孔 斑點 條紋 生物 痕跡 顆粒 顏色 顆粒粗細 顆粒 結構 粗粒 中粒 細粒 鬆散 緊密 冒氣泡 不冒氣泡 混濁 清脆 有的打「√」 符合的打「√」 2、教師巡視指導,選擇有代表性的三組實驗記錄單打☆。(中、好、好、好) 3、(音樂聲響起)請材料員整理實驗材料。 四、實驗匯報(8 分) ★剛才同學們觀察得這么認真,一定有不少發現吧?選擇自己喜歡的岩石,在小組內試著描述一下岩石的特徵,教師巡視指導描述。選擇(中、好、好、好的同學)打☆ ★指名1 位學生上台描述,其他同學拿出記錄單邊聽邊對照。 集體評議(問:其他同學有沒有不同發現?) ★誰能藉助記錄表,用自己的話描述出你們的發現呢? ★(幻燈片隨機出示岩石)(指名2 位學生描述) 激勵性評價:你的發現可真不少!我想這跟你的仔細觀察是分不開的。或是:我想如果你觀察得更仔細點,一定能描述得更完美! ★(出示3 號和4 號兩塊岩石)這兩塊岩石看上去差不多,老師總是分不清!誰來比較著描述出這兩塊岩石的異同。 ★學生描述 ★評議 (聽出來了嗎?這兩塊岩石最明顯的區別就是?) 激勵性評價:你能把兩塊看似相同的岩石區分得這么清楚,真能幹!這塊岩石獎給——未來的地質專家。 五、鑒別岩石(6 分) 1、剛才同學們對岩石進行了描述,接下來,我們來看一看地質學家是怎樣描述岩石的?(出示68 頁岩石資料)同學們可以看大屏幕,也可以看書本68 頁的岩石資料, 2、學生閱讀 3、請同學們根據這些資料,來鑒別一下我們剛才觀察的這 6 塊岩石分別叫什麼名字?(出示連線題) 你是根據什麼來識別的?說說理由(一定要說出它區別於其他岩石的顯著特 4 征。) 4、是啊!我們可以根據岩石的顯著特徵來識別岩石,那我們的判斷是否正確呢?我們來玩一個給岩石找家的游戲,(出示:給岩石找家)來驗證我們的判斷!第1、2、3 組拿起2 號岩石,第4、5、6 組拿起4 號岩石,第7、8、9 組拿起5 號岩石,第10、11、12 組拿起6 號岩石,知道手上這塊岩石的名字嗎? 咱們就從這里開始出發吧!請順著符合岩石特點的箭頭走。(分步出示泡泡圖,邊點擊邊介紹) 都找到家了嗎?有沒有迷路的?這說明剛才我們的鑒別是正確的。 5、好,我們已經認識了這些岩石,現在我們來做一個說說猜猜的游戲。 游戲規則:描述岩石1 個或2 個明顯的特徵(不能超過2 個),讓其他同學一下子就猜出這塊岩石的名稱,大家能猜出來就說明你的描述成功了!(掌聲) 誰來描述?誰來猜? 六、總結談話(2 分) 1、岩石在生活中隨處可見,請同學們留心觀察,識別一下它們屬於什麼岩石? 2、這些形態萬千的岩石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課後請大家仔細閱讀書本第81 頁有關岩石的成因。 板書設計: 摸 顆粒 顏色 認 (放大鏡) 條紋 識 看 �6�7�6�7 幾 (滴稀鹽酸) 種 常 見 聞 的 岩 石 聽 5 讓探究的天空更蔚藍 ——《認識幾種常見的岩石》試教體會 一、巧鋪搭石——建構結構性材料是有效探究的前提 首先,活動材料是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進行科學學習的基礎和關鍵,教師精心設計、選擇、提供有結構的材料是探究式教學得以開展的根本,是學生參與實踐,自行探究的前提,也是促進學生形成科學素養的關鍵。因此,我根據教材的要求、本課教學的目標以及學生的年齡特點等具體情況精心選擇具有典型性、啟發性、可操作性的六塊岩石。比如:在選取板岩、石灰岩和頁岩的時候,教材上說敲擊板岩有清脆的聲音,而敲擊頁岩沒有砰聲,經過反復實踐,發現敲擊板岩和頁岩發出的聲音沒有明顯的區別,所以板岩和頁岩只能選取其中的一種。如果選取板岩和石灰岩的話,這兩塊岩石在顆粒顏色、顆粒粗細、顆粒的結構上比較相似,在視覺上會造成模糊的感覺,然後就會促使學生進一步認真仔細地去探究它們的不同點。在選取石灰岩時發現許多石灰岩上有很多白色的雜質,看上去像是白色條紋,試教的時候,學生往往把這些雜質當作石灰岩的顯著特徵來描述,於是,我又對每一塊岩石作了精心地挑選。 其次,在學生對某個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深入探討時,要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探究時間,如試教時,在觀察實驗的一開始就給學生提供了稀鹽酸的滴瓶、滴管,學生對這新鮮事物很感興趣,把老師布置的所有觀察任務拋到了腦後,再加上我老是擔心完不成「任務」,給學生 12 分鍾時間去觀察 6 塊岩石,可想而知,學生對岩石的觀察只有草草收場!造成讓學生描述這一環節一團糟。於是,我在岩石的數量上作了調整,讓學生自主選擇4 塊岩石進行仔細地觀察,又留給學生對所收集的事實進行交流、梳理、思考、完善的時間。所以學生對自己選擇的岩石描述得非常到位,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二、勾兌融合——善於捕捉動態生成是有效探究的關鍵 精心選擇活動材料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服務課堂教學,服務於學生,使他們有效地進行科學探究,如何使這些結構性材料發揮它的最大效用呢?這跟教師是否能及時捕捉到課堂上動態生成的寶貴信息,靈活機動地勾兌融合是密不可分的。 試教前,學生對於岩石及觀察岩石的方法究竟掌握到何種程度是個未知數,於是對觀察岩石的方法及觀察岩石的什麼內容的指導是盲目的。結果是花費了大量的時間,收效卻不大,學生對於層理、條紋、顆粒結構等眾多的新名詞新概念還是一籌莫展。因此,讓四年級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完成對岩石特徵的觀察、記錄,簡直比登天還難!要解決這個難題,我首先想到的是源頭問題——我們的學生對岩石及觀察岩石的方法等等的前概念究竟有多少?在反復鑽研教材及參考資料後,發現了第四單元可分兩塊內容「岩石」和「礦物」,前三節課主要探究「岩石」後三節課主要探究「礦物」,前三節探究「岩石」課是相互聯系,逐步深入的。第一課「各種各樣的岩石」就是讓學生基於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水平,運用多種感官方法對岩石進行觀察,獲取岩石在表面的信息和一些有關岩石外部的特徵,能根據一定的特點對岩石進行簡單的分類。第二課「認識幾種常見的岩石」是在學生學會運用多種方法觀察岩石外部特徵基礎上深入觀察岩石的結構和顆粒,能夠初步認識常見的幾種岩石的顯著特徵,並利用這些顯著的特徵,根據資料能夠對岩石進行識別,初步了解構成岩石的顆粒,為第三課「岩石的組成」打下學習基礎,第三課則更深入地讓學生分析構成岩石的顆粒即岩石構成岩石的礦物。基於以上的認識,我對教案又作了全新的設計。現在的教學設計是這樣的:首先在試教班級先上了第一課,因為這是開展第二課教學的基本前提。第一環節初步觀察岩石刪掉,因為是屬於第一課的內容。本課主要圍繞著兩個探究活動展開:一是學生自主探究,進一步觀察岩石。在觀察、記錄、描述岩石特徵的基礎上進一步概括、提煉岩石的顯著特徵。二是識別岩石,根據岩石的顯著特徵,藉助資料,來分析、判斷、鑒別岩石的種類。在指導 6 觀察時,我把重心落在指導觀測岩石的顆粒及滴稀鹽酸看反應上,對於難以理解的概念輔以形象的感性圖片來降低學生的認知難度,又對觀察記錄表作適當的調整,用打「√」的方法來降低學生記錄的難度。在學生觀察岩石時,又發現學生觀察這6 塊岩石雜亂無序、不能深入。再加上過早的發放稀鹽酸,學生特別熱衷對新鮮事物的研究,整個探究活動費時而無效。因此,我讓學生在觀察岩石7 分鍾後再來領取稀鹽酸,在溫馨提示里特別強調自主選擇喜歡的 4 塊岩石,分工合作,一塊一塊地觀察。這樣每個學生都能潛心、細致地觀察岩石。學生在匯報時,允許藉助觀察記錄表描述岩石的特徵,然後給學生時間整理、完善,用自己的話來描述,接著出示兩塊看上去比較相似的岩石比較著描述出它們的異同。在學習了岩石專家對岩石特徵的描述後,讓學生提煉每塊岩石的顯著特徵來辨別岩石,這樣循序漸進、水到渠成。學生對岩石的描述非常到位,這是對學生有效探究最好地詮釋! 二、動態調控是有效探究的關鍵 三、 ——游戲激情激趣是有效探究的法寶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能變枯燥乏味的科學知識為學生喜聞樂見的游戲,定會收到事半功的效果。娛樂電視經常有說說猜猜這一擋節目,我將這一活動在課前作為游戲形式引入課堂,通過學生描述猜測本班同學,使學生深刻地領悟到只有善於抓住人物顯著特徵進行描述方能獲取成功的道理,又為下面岩石教學中說說猜猜環節,作了很好的鋪墊作用,實屬一舉兩得!在引題環節,把六塊岩石做成卡通人物,以有請今天說說猜猜的主角閃亮登場切入主題,激發了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在根據岩石顆粒情況鑒別觀察結果這一環節中,泡派泡圖使人眼花繚亂,顯得很復雜,學生很難理清頭緒,與前面探究岩石特徵時那股認真專心的勁頭比較,熱情高漲的情緒早已飄到了九霄雲外,因此讓學生用心鑒別結果只能是紙上談兵。於是,我將這一環節改為:人人手拿岩石,為岩石找家的游戲,學生探究的熱情又被激活了,紛紛舉起岩石,目不轉睛地跟著大屏幕上的箭頭尋找岩石的家。然後問學生為岩石找到家了嗎?當看到為岩石找到家的學生一臉的興奮,我就知道不僅是學生對岩石的明顯特徵有了進一步的加深,更重要的是他們已經經歷了認認真真鑒別岩石的過程。在學生全面認識了岩石之後,我又設計了說說猜猜的環節,明確的游戲規則實際上是在強調要抓住岩石的顯著特徵來描述。描述的同學興致勃勃,猜的同學興趣盎然。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扎實,何樂而不為呢? 內容多:首先,由於觀察的內容是全新的,而且出現許多新的難以區分和理解的概念:如層理、紋理、條紋,顆粒粗細的劃分,顆粒緊密和鬆散的區分等等需要細致地講解。其次新的觀察方法需要指導,要讓學生明白然後在岩石觀察中執行,有一定的難度,這里要求教師的指導要細致又省時高效。我嘗試實行了圖片輔助指導,由於要快速完成指導任務,圖片又太小,學生瀏覽過後,還是不明白,操作中,學生對層理、條紋、氣孔還是一籌莫展, 第一次試教超時12 分鍾 應當讓學生明確:我是用什麼方法對岩石進行觀察的?我觀察到了岩石的哪些特點?我怎樣描述岩石的特點。這三個問題是有邏輯聯系的,第一句話強調科學課對探究方法的培養,要引導學生採用多樣的方法全面地觀察岩石,如手摸、鼻聞、輕輕敲打等;第二句話則是要求學生把感覺和自己的經驗結合起來,思考觀察的結果;第三句話要求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選擇恰當的詞彙記錄和描述岩石的特徵。 備註: 在「觀察、描述岩石的特點」這一活動中,為什麼要這么關注學生如何描述呢,因為描述可以促進學生思維、深化觀察結果,更好地把握岩石的特徵,以及去比較各種各樣岩石的不 7 同。這不僅是觀察活動本身的需要,更是對學生思維能力和科學態度的培養。 教科書第65 頁的泡泡圖,其周圍的圓圈是留給學生填寫的,要求學生把想到的描述岩石特點的詞語填進去。描述岩石的詞彙可以是閃亮、暗淡;光滑、粗糙;重的、輕的;透明、不透明等,通過這個環節的教學還希望能促進學生反復觀察,從中能想到更多更恰當的詞語。 「再次觀察,我們還能有新的發現嗎?」是指學生應該在交流活動中,如果注意傾聽別人的描述,可能會給自己在觀察內容和方法上一些啟迪,產生再次觀察的慾望。在再次觀察的活動中,學習別人的觀察方法,可能會有新的發現。 石灰岩:一般為淺灰、深灰色等,純石灰岩為無色或白色。主要成分為方解石,有時含少量白雲石,常混入石英、長石、雲母和粘土礦物等。石灰岩性脆,硬度較小,用鐵器易劃出擦痕,遇5%的稀鹽酸能劇烈起泡,易於辯別。 礫岩:與砂岩的區別是顆粒較粗,沉積物的顆粒大於 2 公釐稱為礫岩,新鮮的顏色-基質多為白色、黃色、灰色. 風化後的顏色-黃褐色 板岩:顆粒很細,顆粒大小顏色相等,組合很緊密. 砂石:的顆粒均勻,質地細膩,結構疏鬆 花崗岩:通常為灰色、紅色、薔微色或灰、紅相間的顏色,在加工磨光後,便形成色澤深淺不同的美麗斑點狀花紋 大理岩:通常白色和灰色大理岩居多。其中 ,質地均勻、細粒、白色者,又稱漢白玉 96 年參加工作,本科學歷,小學一級教師。從教科學五年來,注重課堂教學中有效探究的研究,現任台州學院附屬小學科學教師。 8

❽ 構造片岩及其特徵

構造片岩是一種以片狀礦物為主,呈帶狀展布且產於以粒狀、柱狀礦物為主的岩石中的特殊構造岩,不少人稱其為片糜岩或糜棱片岩。實際上構造片岩是特定條件下經過強烈的構造變形使塊狀岩石或以粒狀、柱狀礦物為主的岩石,或者沉積碎屑岩,轉化為以片狀、纖狀礦物為主的岩石,它並不以粒度減小為主要特徵,盡管有時具雙峰組構(既有新生片理,又有殘余的糜棱葉理),但總體特徵與糜棱岩的定義和特徵仍有很大差別,稱之為片糜岩不合適,也很容易與以片狀礦物為主的岩石糜棱岩化的產物相混淆。

1.構造片岩的產出特徵

構造片岩的原岩主要有兩種不同類型:其一為岩漿岩,以粒狀、柱狀礦物為主的岩石,構造片岩的類型往往與圍岩密切相關,如圍岩為花崗質岩石,則形成白雲母(絹雲)石英片岩、綠泥白雲(絹雲)石英片岩;如產於中基性岩漿岩中,則形成綠泥陽起片岩、陽起石片岩、綠泥片岩;其二為碎屑沉積岩,經韌性變形作用之後形成了各種類型的片岩(如二雲母石英片岩、黑雲母片岩、白雲母片岩等),並形成片理理和線理構造。所以,構造片岩及其變形帶具有如下特徵:

(1)構造片岩多發育在一些規模較大的、長期活動的線性構造帶中,多疊加在早期構造片麻岩和糜棱岩之上(圖4-2-4),或者發育在超糜棱岩中,或者產於初糜棱岩中,與早期糜棱岩帶或構造片麻岩帶的變形強度無關。大量研究結果表明,構造片岩在前寒武紀岩石中比較發育,在顯生宙以來的造山帶或構造活動帶中也可形成。

(2)構造片岩帶往往規模較小,寬幾米至近百米,長度可達千米,在一些規模較大的線性構造帶中,往往表現多條構造片岩帶斷續、平行分布,其走向與早期糜棱岩帶或構造片麻岩帶近於平行,但傾角與早期構造帶稍有差別。

圖4-2-5 構造片岩形成演化過程示意圖

Qtz—石英;Pl—斜長石;Ab—鈉長石;Chl—綠泥石;Srt—絹雲母;Cal—方解石

在構造片岩中,顯微穿晶裂隙和顯微粒間裂隙是其邊部岩石中的主要構造特徵,這些裂隙明顯切割不同類型和方位的礦物,破裂開始都屬於剪切和張性破裂,隨著應變增強,它們不斷聚合、增大,在剖面上和平面上形成網狀圖案,並被新生的綠泥石、絹雲母和石英充填。實際上,這些顯微裂隙完全是由穿過不同礦物顆粒或顆粒之間的新生礦物帶反映出來的,鏡下觀察表明,顯微裂隙與新生礦物幾乎同時形成。之外,在一些初始的顯微裂隙中,新生成的石英錶現出強烈的應變組構,反映出新生礦物形成的同構造性,這種特徵與脆性斷裂中的碎裂岩系和韌性剪切帶中的糜棱岩系有明顯的差異。

擴散物質遷移是構造片岩形成的另一種主要變形機制,擴散物質遷移導致的岩石變形是通過高應力部位物質的溶解和低應力部位物質的沉澱而進行的。在構造片岩形成的過程中,物質擴散遷移是在流體的參加下進行的。在此情況下,物質的擴散沿著顯微裂隙中的流體薄膜產生,它不僅表現為晶體內部物質的遷出,而且也是流體中某些物質向晶體遷入,由此導致晶體結構發生變化,形成新的礦物相。晶內遷出的物質被流動的流體攜帶,產生物質的滲透,並在一些擴容帶發生沉澱。構造片岩中新生礦物網帶不斷擴大、合並,透鏡狀原岩殘塊不斷減小並消失,以及構造片岩帶中某些石英脈、鈉長石脈和方解石脈的形成即是物質擴散遷移的產物。

顆粒邊界滑移是一種重要的變形機制。構造片岩中,很多新顆粒粒度較細,並保持等軸狀,構成顆粒邊界滑移的條件,特別是層狀硅酸鹽岩的存在,沿著這些礦物底面粒間滑動變形就更重要了。構造片岩中,片狀礦物定向逐漸強烈,並呈明顯的片狀礦物帶和粒狀礦物帶,顯然是顆粒邊界滑移的結果。構造片岩形成過程中,大量流體的加入減小了顆粒之間的黏結力和摩擦力,促進了這種變形機制的發生。構造片岩發育晚期,岩石中石英顆粒內應變組構不發育,也明顯說明了這一點。

總之,構造片岩的形成不同於構造片麻岩、糜棱岩和碎裂岩,是高級變質岩從地殼深部構造層次上抬升到中淺部構造層次上,在構造帶中有流體參加的情況下,由於不穩定顯微破裂作用、物質擴散遷移和顆粒邊界滑移共同作用的結果。

❾ 耗資1億的冒險電影,總票房8千多萬,全靠巨石強森撐起嗎

美國的冒險電影只能算是一般,只是有些演員還是挺不錯的。曾經一部耗資約1億的美國冒險電影《宙斯之子:赫拉克勒斯》,最終票房才8千多萬,還是靠巨石強森撐起。2年前道恩·強森以6,450萬美元(約5億港元),成為2016年吸金力最強的男星。道恩強森為什麼也叫巨石強森?因為rock是強森進入WWE的藝名,rock有岩石的意思,所以道恩強森也叫巨石強森。

對於這種電影就不需要說劇情不劇情的,畢竟那是侮辱智商的行為。男主角選得很好,岩石非常適合這類角色。但片子著實比預料的好看,是一部勉強能看看的古裝動作片,沒有什麼亮點沒有什麼值得回憶的,娛樂性雖足,但結尾沒能激起什麼太高的火花,甚至一場仗都沒打,總之,這部耗資約1億的美國冒險大片,最後卻收到8千多萬的票房,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❿ 地球的板殼是如何運動的

地球板塊運動學說的發展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大陸漂移學說、海底擴張學說和板塊構造學說。請看三個學說如何解釋板塊運動:


地球本身就是在不斷運動的,加之地球本身又是個水球,地球上板塊時刻都是在動,只是我們察覺不到而已!地球的大氣沒有像金星那樣充滿致命的二氧化碳,根本原因就在於板塊運動。火山噴發會向大氣釋放二氧化碳,造山運動暴露出來的岩石會大量吸收二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