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動態圖片 » 腎移植在哪個部點陣圖片
擴展閱讀
搜索標志圖片如何 2025-09-12 05:15:06
科技感圖片唯美壁紙 2025-09-12 05:15:02

腎移植在哪個部點陣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8-12 05:21:04

㈠ 一個人最多能做幾次腎移植手術

據我了解能做移植的都是很厲害的,應該是一個人的一生只能做一次,(腎是身體組成部分的重要器官,移植一次都對自己的身體健康造成很大的傷害)但是腎的要求低一點,因為腎移植不是放在患者腎的原來部位,那樣血液供應與成功率大大提高,術後的風險主要是排斥反應,以及應用免疫抑制劑使機體免疫力降低,而導致的感染。

㈡ 世界首例豬腎臟移植給人類,這種手術之後會不會有排異的風險

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手術,醫生將一隻轉基因的豬腎臟連接到患者腹部外側通向大腿的大血管上。醫生們觀察發現,這只豬腎臟剛一移植,幾乎馬上就開始了工作,在之後的54小時內,豬腎看起來顏色粉紅又健康,很快就開始過濾廢物,產生尿液,還沒出現他們預想的嚴重排異反應,

患者之前肌酐水平異常,做完手術後指標也慢慢恢復了。豬一直是解決器官短缺問題的研究重點。豬的心臟瓣膜也已在人類身上成功使用了幾十年;血液稀釋劑肝素是從豬腸中提取的;豬的皮膚移植被用於燒傷;中國外科醫生用豬的角膜來恢復患者視力。


器官捐獻是器官移植的前提。器官移植是來自另一個生命的饋贈,有了它,因致命性疾病而喪失功能的器官終於可以被替代,人的生命就得以延續,這是屬於醫學的奇跡。

然而,中國器官移植發展基金會理事長黃潔夫指出,在我國,器官移植的需求很大,每年大概有30萬人等待著適配自己的器官,但能夠完成移植的大約只有2萬多人,多數人是在等待器官的漫長過程中走向死亡。器官移植,面臨著嚴重「供不應求」的困境。

這項實驗是數十年來人類尋求使用動物器官異種移植挽救生命的重要一步,為未來幾年在活人身上進行豬腎或心臟移植鋪平了道路,也為成千上萬的器官移植等待著帶來了生的希望。

㈢ 換腎後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項

腎移植手術出院後,脫離了醫生、護士的密切監護,一切要靠自我觀察,通常術後3—6個月內是重要時期,是影響到腎移植今後長期存活和整個命運的關鍵階段。一方面,你所服用的免疫移植葯量較大,抵抗力低,容易感染;另外,此時免疫反應強,易發生急性排斥反應,近期急性排斥又往往會促成以後轉為慢性排斥,影響移植腎長期存活。所以出院後嚴密觀察,自我監護,按時服葯,定期復查是非常重要的。
一. 如果發生排斥可能會有那些症狀出現?
注意觀察排斥信號:出現下列情況要注意是否發生了排斥,並及時與醫生聯系。
1. 發燒-體溫高於37.5度,但有時發燒也有可能是因為感染所造成的。
2. 小便量減少或無尿。
3. 體重突然的增加,一般每天增加一公斤或一周增加二公斤左右。
4. 移植的腎臟處有紅腫熱痛、壓痛、腫痛的感覺。
5. 經常感到疲憊、倦怠。
6. 生病的感覺,許多人說像"感冒"。
7. 血壓突然上升,舒張壓大於100mmHg。
二.營養飲食方面
均衡飲食:腎功能正常者術後一至兩個月內服用類固醇,會消耗較多的蛋白質,故要採用高蛋白、高熱量飲食,一至兩個月後再恢復均衡飲食。如果腎功能仍未趨正常,則建議依原本腎衰竭之習慣進食,詳細請教醫師。並維持標准體重: 標准體重演算法 男: (身高-80)×0.7 、女: (身高-70)×0.6, 10%范圍內是正常體重。
1. 低熱量:因服用類固醇之故,食慾較好,要維持理想體重。肚子餓時,可食用低熱量食物,避免發胖,如:山粉圓、愛玉、洋菜。
2. 五穀根莖類:每餐1 碗(每碗200公克)或中型饅頭一個或土司四片。
3. 奶類:每天1-2杯(每杯 240cc)或發酵乳(每杯240cc)乳酪(約30公克)
4. 魚肉豆蛋類:4份每份:肉或家禽或魚類一兩(約30公克) 或豆腐一塊(100公克); 或豆漿一杯(240cc) 或蛋一個。
5. 蔬菜類:3碟 每碟: 蔬菜三兩(約100公克)
6. 水果類:2個 每個中型橘子一個(100公克); 或蕃石榴一個
7. 油脂類:2-3湯匙 每湯匙:一湯匙油(15公克)
8. 蛋白質攝取,一公斤體重,蛋白質約一公克。
9. 醣類:避免甜食減少食物中的糖,如甜點類,糖果,精緻蛋糕、飲料:沙士、可樂。 因術後長期服用類固醇及抗排斥葯,部份人體型會改變,應將體重控制在正常范圍內。
10. 鹽份:避免太鹹食物;含鈉量高食物易致高血壓。少吃含鈉量高鹹味卻不重的食品,如面線、油麵、甜咸蜜餞、甜咸餅乾。 加工食品因含鹽量高也少吃,如罐頭、腌製品若有高血壓要嚴格限制鹽份攝取,正常食用鹽量為5-8公克/天,一般建議最好不超過5公克(約一茶匙)。
11. 降低膽固醇:減少食物中油脂量及飽和性脂肪酸。不可吃油炸食物、油酥、點心、禁食雞皮、鴨皮、豬皮及肥肉,不可吃內臟,少吃蛋黃(一天一個,素食者也不例外)。 多採用不飽和脂肪酸肉類食品,如:新鮮魚......。 可使用不飽和脂肪酸植物油炒菜,如:葵花油、芥子油、橄欖油。
12. 術後不須用中醫大補特補,因中葯材含鉀及磷離子過高。
素食飲食建議事項:
注意蛋白質攝取。素食者可食用蛋白質營養成份較好之食物,如:豆腐、豆乾。麵筋、面腸、及豆輪少用。
消化性潰瘍飲食建議事項
1. 以均衡飲食為原則、定時定量、切勿暴飲暴食。
2. 隨時保持愉快的心情,養成規律的作息,避免過度緊張,細嚼慢咽。
3. 同時進食含有蛋白質、脂肪、醣類的食物,不宜單獨只吃醣類,以免刺激過多的胃酸分泌。
4. 急性胃炎、潰瘍時,應先禁食1-2天,使胃有足夠的休息,但須喝水,以防止口渴,然後逐漸以米湯,牛奶或將食物製成流質型態,以少量多餐方式供給,待腸機能恢復,可再增加食物的量及選擇范圍。
5. 飲用牛奶易腹瀉者,宜禁食牛奶,或將牛奶稀釋再飲用,或使用低乳糖配方奶粉。
6. 忌食各種蔬菜的梗部、莖部、老葉,如竹笥、芹菜等。
7. 忌食全麥、糙米、糯米及其製品如:全麥麵包、年糕等。
腎移植術後,由於大劑量服用免疫抑制劑,對外界病菌的抵抗力下降,如果吃得不乾凈很容易出現腹疼、腹瀉,嚴重者可伴有高燒、嘔吐,導致大量水分流失,造成脫水,影響 腎臟功能。所以,病人要注意飲食衛生,盡量在家中進餐。外面買來的熟食,一定要進行加工後再食用,尤其在夏秋季,生吃蔬菜瓜果時,一定要清洗乾凈,防止病從口入。
*換腎成功後飲食較透析時自由,您可以與營養師討論及計劃適合您的飲食
*采均衡飲食,維持良好營養狀況。
*由於類固醇會造成Na滯留,必要時應限制鹽分的攝取,避免腌制食物及餐桌上放置鹽罐。
*避免過多油膩的食物,高血壓者應減少鹽分攝取。
*蛋白質:當您服用類固醇時為了促進傷口癒合以及減少肌肉的退化應攝取較多的蛋白質。
*磷:不需要控制磷的攝取量,事實上可能必須增加食物中的磷制劑,高磷食物以增加血中磷值。
*水份:可不需限制水份,您可以與醫師討論以決定可以喝多少水份,但天熱及運動後必須 補充水份。
*禁煙、酒:吸煙人群的肺癌發生率高,這是由於吸煙對肺部有一定的損害,飲酒後酒精主要在肝臟代謝,對肝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損害。因此腎移植病人應避免吸煙、飲酒。
三. 預防感染:
1、少去公共場所:腎移植病人免疫功能降低,易遭受各種致病因素的侵襲,尤其在流行性感冒、流腦及肝炎等傳染病流行季節,最好不要去公共場所,以免增加感染機會。
2、小傷口要及時處理:對腎移植病人來說即使有了小傷口也要引起重視,不論是皮膚擦傷、抓傷還是皮膚癤腫,都要及時處理。皮膚癤腫,尤其是顏面部位,千萬注意不要輕易去擠壓,因為面部靜脈無靜脈瓣,靜脈血是直接進入顱內的,一旦病菌進入顱內可致顱內感染。總之,任何小病小傷都要抓緊治療,以免感染擴散而致敗血症,甚至危及生命。
3、避免對移植腎的過度擠壓:移植腎放置於髂窩內,距體表較淺,表面僅為皮膚、皮下組織及肌肉層,缺乏腎脂肪囊的緩沖作用,在外力擠壓時極易受到挫傷。因此,平時應加強對此「重點區域」的保護。外出活動時,無論是行走還是坐車,要力求平穩及選好乘車位置,避免車輛轉彎或急煞車時,移植腎的部位碰撞到其他物體而引起移植腎的損傷。
4、避免到擁擠、臟亂、空氣不好或密閉式空調的公共場所。例如:KTV、人多的戲院、公車、游泳池、辦公室、百貨公司等。
5、傳染性疾病流行時(例如感冒、水痘、登革熱等) 不宜去公共場所,避免與生病的人接觸,必要時宜戴口罩。避免與最近接受活性疫苗接種者接觸,例如小兒麻痹預防接種。
6、做好個人衛生,時常用肥皂洗手尤其吃東西之前及上廁所之後。
7、注意口腔衛生使用軟毛牙刷及鹽水,以保持牙刷及口腔黏膜的清潔。
8、采淋浴並使用油性肥皂、乳液預防皮膚乾燥及受損。
9、避免吃生的蔬菜、水果、蛋及鮮奶,只吃煮過的食物或低溫滅菌的奶製品,不抽煙及酗酒。
10、保持居家環境衛生,減少滋生蚊、蠅、鼠、蟑螂及蚤類,以避免傳播疾病的機會。
四. 性生活方面:
1、行房前,排空膀胱,避免憋尿。
2、房事時,採取避免壓迫植腎位置之姿勢。
3、性生活適度:性生活是人類正常的生理需求,也是夫妻恩愛、生活和諧的一部分。腎移植術後,隨著腎功能的逐漸正常,性功能會很快恢復正常。所以對未婚青年,腎移植後腎功能正常,2-3年後即可以結婚並組織家庭,但性生活的頻率要有節制,以次日精神好,體力無疲勞感,以及無腰酸等症狀為適度。性交後要特別注意會陰部清潔衛生,以防止泌尿系感染
4、關於生育問題:
男性腎移植病人,術後腎功能正常,對生育不會有重大影響。
女性病人要慎重考慮以下因素--
(1) 女性妊娠後期腎臟的負擔加重。
(2) 移植腎植入髂窩內,容易受到妊娠後期增大子宮的壓迫,使腎臟生理負擔進一步加重,可出現蛋白尿、水腫等甚至出現氮質血症。分娩後,移植腎功能可以得到改善,但也有一部分病人腎功能難以恢復正常。
5、正常性生活不會對腎臟造成傷害。
6、手術後6星期後可恢復性生活,有必要則必須避孕。
避孕方法:
1、 保險套正確的使用。
2、 基礎體溫法(規律測量基礎體溫,達到高溫第四天開始至月經來臨前是安全期)。
3、 結扎法。(除非不考慮再生育否則不建議採用)
4、 不建議的避孕方法: 口服避孕葯會有全身倦怠、臉部浮腫、體重增加、食慾不振等副作用,與抗排斥葯物之間副作用及排斥現象不易分辨。
故不宜口服避孕葯。避免在子宮內及陰道放置各種避孕器,易造成感染。不宜使用陰道內殺精蟲劑
五.婦女篇
1、每次大便後清洗會陰部,小便後衛生紙應由前往後擦拭,以避免泌尿道感染。
2、避免泡澡及陰道灌洗,月經期間勤換衛生棉,不要使用陰道棉條。
3、小便次數增加、小便時燒灼感、發冷、發燒、小便變混濁時應告訴醫師。
4、每月做乳房自我檢查,已婚婦女每年至少做一次婦科抹片檢查。
5、手術後6星期後可恢復性生活,但必須采避孕措施,18個月後若腎功能至正常,仍需與醫 師討論才可考慮懷孕。
6、換腎後6個月內大部份的婦女恢復月經,但腎功能突然變壞或排斥時會影響月經。
六.運動篇活動與休息
1、手術後二到三個月內,應盡量避免提重物、彎腰及一切可能拉扯腹肌的活動。
2、每日運動可促進手術後體力的恢復。
3、發展各種適合自己的活動及嗜好並回到自己工作崗位。
4、運動必須持之以恆,運動量及型態必須適合個人,游泳或慢跑之前必須與醫師討論。
七. 體溫、體重、血壓、血糖之測量
1、體溫-每天至少測量一次,若體溫高於37.5c或有類似感冒的情形應立即就醫。
2、體重-若同一天內體重大於1.5kg或一星期內大於2.5kg,則有體液郁積或腎功能不良之慮,必須回門診就醫。
3、血壓-每天測量血壓1-2次,請按時服葯若血壓過高並有不適之症狀,請您及時到院復診。
4、血糖或尿糖-有糖尿病者至少兩天應量一次血糖並請按時服葯。
八. 葯物-詳細內容請參考葯物篇
1、遵醫囑定時服葯,切勿隨便改葯、減葯、以免誘發排斥或導致葯物中毒。
2、服用免疫抑制劑期間勿自行停葯否則將會引起嚴重排斥反應,而不利於移植腎臟的生存造成更大的傷害及成本負擔。
九. 記錄
1、體重:每日記錄一次,最好在早飯前,大小便之後。
2、尿量:分別記錄白天尿量和夜尿量,並記錄24小時總尿量。
3、體溫:最好每日記錄2次(早上起床及午覺後)。
4、檢查結果:應按檢驗日期先後詳細摘錄。
5、服葯的種類及劑量:主要記錄免疫抑制葯物用量及葯物的增減情況。
十. 定期門診追蹤:
1、次門診追蹤必須攜帶記錄手冊。
2、定期檢查血中環孢靈或KF506葯物濃度,抽血前請勿服葯並將葯物帶來抽血後服用。
3、有檢查血中環孢靈或KF506葯物濃度時,請記得打電話詢問測試的葯物濃度,醫師會依檢查結果調整葯物劑量。
4、如果因為某種原因,患者不能前來門診時,一定要打電話和醫師連絡,即使是短時間的中斷服葯,都會對新腎臟,甚至患者的生命發生嚴重的影響。
十一.特殊患者:
高血壓:
*有些人高血壓在腎臟病之前就有,另有些人在腎臟病發生後才有高血壓,
換腎後影響換高血壓的原因:服用類固醇或水份及鈉(鹽份)攝取較多為了控制高血壓醫師會依您的情況可能給您服用手術前相同的葯或調整葯物或劑量
請您配合醫師給葯並每日測量血壓
1. 高血壓的問題,換腎後常見因吃了類固醇,環孢靈易使血壓升高,因此必須使用降血壓葯物,來控制血壓,一般控制在140/90以下。
糖尿病:
1.糖尿病病患住院及手術的壓力會使血糖值升高,服用類固醇也會升高血糖(類固醇減量則血糖值會下降),所以醫師會依血糖值調整注射的胰島素量。
2.傷口癒合較一般病患為慢會較晚拆線,拆線後請注意傷口癒合情形、有無分泌物或發紅。
2. 較一般病患容易感染且較不易治療,因血管改變及高血糖時組織無法很好癒合感染區癒合較慢,若有抓傷、小刀傷或指甲肉刺皮膚裂開都應給醫護人員查看。
3. 因神經病變,無法感覺疼痛或不適而無法立即感覺遣潛在問題,應每天小心檢查手腳監測任何皮膚問題,則可避免嚴重問題之發生。
4. 較一般病患容易有泌尿道感染,小便時疼痛、燒灼感、發冷、發熱、小便混淆濁或常有尿液應立即告知醫師。
5. 多喝開水常上廁所,有時可預防感染。
心血管問題
換腎前不管是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總會有一些心血管方面的問題,像貧血,膽固醇過高,水分過多排不出去,換腎後,部份的問題還是會存在,像血管硬化就不會因換腎後軟化,換腎後常會有的問題有,根據過去的統計資料,60%在換腎後會有一些心血管方面的問題,例如:抽煙會使血管硬化,膽固醇上升,因此移植後的會友是不能抽煙。
1. 膽固醇問題,因為換腎後指數都會偏高,尤其對抗排斥葯物,類固醇吃多三酸甘脂會偏高,因此必須將其控制良好。以上為會影響心血管的三大問題,因此大家在飲食方面應盡量清淡,維他命B群及葉酸的補充及適當的運動,可以避免心血管問題的發生。

㈣ 有關人體器官移植的資料

醫學術語
器官移植 (Organ transplantation)
器官移植將健康的器官移植到通常是另一個人體內使之迅速恢復功能的手術,目的是代償受者相應器官因致命性疾病而喪失的功能。
廣義的器官移植包括細胞移植和組織移植。若獻出器官的供者和接受器官的受者是同一個人,則這種移植稱自體移植;供者與受者雖非同一人,但供受者(即同卵雙生子)有著完全相同的遺傳素質,這種移植叫做同質移植。人與人之間的移植稱為同種(異體)移植;不同種的動物間的移植(如將黑猩猩的心或狒狒的肝移植給人),屬於異種移植。
常用的移植器官有腎、心、肝 、胰腺與胰島、甲狀旁腺、心肺、骨髓、角膜等。在發達國家,腎移植已成為良性終末期腎病(如慢性腎小球腎炎、慢性腎盂腎炎等所致的慢性腎功能衰竭)的首選常規療法。
器官移植歷史
器官移植是活性移植,要取得成功,技術上有3個難關需要突破。
一是移植器官一旦植入受者體內,必須立刻接通血管,以恢復輸送養料的血供,使細胞賴以存活,這就要求有一套不同於縫合一般組織的外科技術,而這種完善的血管吻合操作方法,直到1903年才由A.卡雷爾創制出來。
二是切取的離體缺血器官在常溫下短期內(少則幾分鍾,多則不超過1小時)就會死亡,不能用於移植。而要在如此短促的時間內完成移植手術是不可能的。因此,要設法保持器官的活性,這就是器官保存。方法是降溫和持續灌流,因為低溫能減少細胞對養料的需求,從而延長離體器官的存活時間,灌流能供給必需的養料。直到1967年由F.O.貝爾澤、1969年由G.M.科林斯(均為美國人)分別創制出實用的降溫灌洗技術,包括一種特製的灌洗溶液,可以安全地保存供移植用腎的活性達24小時。這樣才贏得器官移植手術所需的足夠時間。
三是醫療上用的器官來自另一個人。但是受者作為生物有著一種天賦的能力和機構(免疫機構),能對進入其體內的外來「非己」組織器官加以識別、控制、摧毀和消滅。這種生理免疫過程在臨床器官移植上表現為排斥反應,導致移植器官破壞和移植失敗。移植器官正象人的其他細胞一樣,有二大類主要抗原:ABO血型和人類白細胞抗原(HLA),它們決定了同種移植的排斥反應。ABO血型只有4種(O、A、B、AB),尋找ABO血型相同的供受者並不難;但是HLA異常復雜,現已查明有7個位點,即HLA——A、B、C、D、DR、DQ、DP,共148個抗原,其組合可超過200萬種。除非同卵雙生子,事實上不可能找到HLA完全相同的供受者。所以,同種移植後必然發生排斥反應,必須用強有力的免疫抑制措施予以逆轉。到1960年代才陸續發現有臨床實效的免疫抑制葯物:硫唑嘌呤(1961)、潑尼松(1963)、抗淋巴細胞球蛋白(ALG,1966) 、環磷醯胺(1971),這以後才能使移植的器官長期存活。1962年美國J.E.默里(199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第一次進行人體腎移植獲得長期存活,器官移植作為醫療手段,才成為現實。
【第一次器官移植】
1989年12月3日,世界首例肝心腎移植成功。這一天,美國匹茲堡大學的一位器官移植專家,經過21個半小時的努力,成功地為一名患者進行了世界首例心臟、肝臟和腎臟多器官移植手術。
這位名叫辛迪-馬丁的婦女今年26歲,是第二次接受移植手術治療。三年前她曾做過心臟移植手術,但她體內對移入的心臟產生了排斥作用,並患了肝炎和腎功能障礙。馬丁手術後情況正常。
器官移植種類
要移植的器官若為成對的器官(如腎),可取自屍體,也可取自自願獻出器官的父母或同胞;而整體移植的單一器官(如心、肝),只能取自屍體。移植於原來解剖部位,叫做原位移植,如原位肝移植,必需先切除原來有病的器官;而移植於其他位置則稱為異位移植或輔助移植,原來的器官可以切除也可以保留。若移植的器官喪失功能,還可以切除,並施行再次、三次甚至多次移植。一次移植兩個器官的手術叫做聯合移植,如心肺聯合移植。同時移植3個以上器官的手術叫多器官移植。移植多個腹部臟器(如肝、胃、胰、十二指腸、上段空腸)時,這些器官僅有一個總的血管蒂,移植時只需吻合動、靜脈主幹,這種手術又名「一串性器官群移植」。現在還不能用動物器官作移植,因為術後發生的排斥反應極為猛烈,目前的葯物不能控制,移植的器官無法長期存活。
器官移植應用
進入80年代後,由於外科技術的進步、保存方法的改進、高速交通的發達、移植中心的建立,特別是新的副作用少、效力強大的免疫抑制劑如環孢素 A和單克隆抗體OKT3的應用,器官移植器官移植與死亡判斷的療效大為提高,最新問世的免疫抑制劑為 FK506。現在常用的移植器官有腎、心、肝、胰腺與胰島、甲狀旁腺、心肺、骨髓、角膜等;處於臨床初用或實驗階段的有心肺、肺、小腸、腎上腺、胸腺、睾丸以及肝細胞、胎肝細胞、脾細胞輸注等。在先進國家中,腎移植已成為良性終末期腎病(如慢性腎小球腎炎、慢性腎盂腎炎等所致的慢性腎功能衰竭)的首選常規療法,到1990年底全球已施行234559例次(中國5000餘次),存活10年以上者成批出現,許多人恢復工作,結婚、生育一如常人。心、肝移植到1990年共分別施行16136和14168例次(在中國分別為3和58例),1年存活率分別達90%和80%以上,最長存活均已20年,工作、生活均甚滿意。胰腺移植到1990年底已達2836例次(中國8例次),已出現8年以上有功能存活者,適用於治療Ⅰ型糖尿病。一串性器官群移植到1990年已有21例,其中治療上腹部肝、胰等惡性腫瘤伴有腹腔淋巴轉移的15例中,有9例長期存活。中國在帶血管胚胎甲狀旁腺移植、胚胎胰島移植以及帶血管異體脾移植、腎上腺移植等方面積累了較多經驗,成績較好,而國外對這些移植極少報道。 有些部位,如角膜的移植較為特殊。可能由於該部位沒有血管生長,血流中的免疫活性淋巴細胞不能接觸角膜,這兒成為免疫特惠部位。因此,角膜原位移植很少發生排斥反應,效果甚好,成功率達95%以上;即使發生排斥,也僅表現為角膜混濁,應用潑尼松龍有效。角膜移植已成為常規手術,在眼科中廣泛應用。
【組織移植】
指各類組織包括皮膚、脂肪、筋膜、肌腱、硬膜、血管、淋巴管、軟骨和骨2006廣西器官移植講壇的移植。其中除同種皮膚移植屬活性移植,其表現與上述器官移植特點相同外,其他各類組織移植則屬於另一種類型,叫做非活性移植或結構移植。移植後組織的功能並不決定於移植組織內的細胞,而僅僅依靠移植物組織所提供的機械結構:支持性基質和解剖網路,使來自受者的同類細胞得以在此定居。因此,結構移植時移植組織內細胞的活性並非必要,事實上這些細胞已失去活力。新鮮組織可用作移植,有活細胞,移植後不會發生排斥反應,因此,毋須應用免疫抑制葯物。
器官移植中的倫理學問題
器官移植中主要的倫理學問題是提供器官的供者在什麼情況下提供的器官:是否自願或事先有無同意捐獻器官的意願?是否供者可以不需要這個器官而保持其生活質量?抑或供者已經不再需要所提供的器官?答復如果都是肯定的,器官移植就可視為符合倫理學。
西方國家許多人都立下遺囑,死後願將器官無償地捐獻給需要它的人。西方國家車禍較多,因車禍而死亡者身體一般均較健康,器官可供移植。也有親屬自願獻出一個腎臟以挽救親屬生命者。法國則規定,凡生前未表示拒絕捐獻臟器者,經治醫院有權在其死後將臟器取出以供移植。國外許多國家已開始應用腦死亡概念,若昏迷病人腦電圖多次呈一直線,而又不屬服用麻醉葯、深低溫、嬰幼兒等情況,即使靠人工呼吸機、升壓葯物尚能維持心跳血壓者,也可確認為死亡,其臟器可提供移植。
美國曾有申請成立營利性的企業,經營供移植的人類臟器,但被國會否決。因為一旦提供器官有利可圖,便可能誘使一些人以此謀利,出售不合格的器官,甚至把急需用錢的人解剖開來拍賣給有錢的人。
器官移植的技術要求較高,費用也很驚人,以最常見的腎移植為例,每例的費用約為3~4萬元,還不算手術成功後終身服用的抗排異的免疫抑制劑。肝移植費用更數倍於此。當衛生資源有限時,器官移植病人的費用,往往會擠掉其他人可享用的衛生資源。這是從宏觀上不能不考慮的一個倫理第四屆羊城肝移植高峰論學問題,也是一個衛生經濟和衛生政策問題。國外在60年代一度廣泛開展器官移植,以後逐年減少,收縮到幾個中心深入研究。當然,像角膜移植、皮膚移植等費用不大、貯存要求不高而療效肯定的器官移植是值得推廣的。
器官移植是將某個健康的器官通過手術或其他方法放置到一個患有嚴重疾病、危在旦夕的病人身體上,讓這個器官繼續發揮功能,從而使接受捐贈者獲得新生。
器官移植在二十世紀以前一直是人類的夢想,在二十世紀初期,醫學界對治療那些身體某個器官功能嚴重衰竭的病人依舊束手無策。由於受種種客觀條件的限制,器官移植在當時只是停留在動物實驗階段。到了五十年代,世界各地的醫生開始進行人體試驗,但由於不能很好地控制移植後的排斥反應,器官移植的效果不盡人意。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諾華公司發明了免疫抑制葯物--環孢素(新山地明)。環孢素的發明使移植後器官存活率大大提高,器官移植事業得到了飛速的發展,這是二十世紀尖端醫學的重大成就之一。
【可以接受器官移植的臟器包括】:
心臟:由各種病因導致的心臟衰竭的病人,心臟移植是唯一的治療方法。
肺臟:終末期良性肺部疾病的患者,經過傳統內科治療無法治癒,但估計尚有1-3年存活希望,可考慮進行肺移植手術來改善身體狀況。
肝臟:處於良性肝病末期,無法用傳統內科手術治療的患者,肝臟移植是唯一的方法。
腎臟:當一些疾病對腎臟產生損害,腎臟不能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時,就會逐漸發展為腎功能不全,氮質血症,其終末期就是尿毒症。挽救尿毒症患者生命的方法包括透析和腎臟移植。
胰臟:胰臟移植多數是與腎臟移植同時進行的,主要用於治療晚期糖尿病、I型糖尿病、和胰切除後糖尿病。
除了上述器官,尚有患有脾臟、小腸等可以通過接受移植手術獲得治癒。
移植醫學的貢獻
半個世紀以來,移植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歷經坎坷,達到了今天的臨床應用階段,使得成千上萬的終末期患者重獲新生。移植醫學不愧是本世紀醫學奇跡之一,並且不斷向其它醫學領域擴展和挑戰。半個世紀的移植醫學對人類的貢獻如下:
1. 發現人類及各種常用實驗動物的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系統,並明確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物(MHC)為移植治療的基本障礙。
2. 各類器官移植外科技術的發展和完善以及各種顯微外科移植動物模型的建立和應用。
3. 免疫抑制劑的開發和臨床應用,使器官移植得以成為穩定的常規治療手段我國器官移植科學新聞發布會。
4. 從細胞水平到亞細胞水平,直到DNA水平的不斷深入的基礎研究,為揭示排斥機理、尋求用葯對策打下了基礎,使臨床診斷及治療水平達到了新的高度。
5. 對新型疾病的認識和挑戰,如移植物抗宿主病和本次會議提出的xenosis、微嵌合體與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關系等。
6. 基因治療在移植學中的應用有可能預示用克隆技術開發無抗原性生物器官替代物的興起。曾有人提出移植學的最終出路在於免疫耐受和異種移植,而現在則有傾向認為生物工程器官更有可能一箭雙雕。
C.A.Vacanti關於組織學工程的演講使人們進入了對未來的遐想。應用polymer纖維作為基底質,多種細胞得以生長,從而構成具有復性結構的組織。該技術擬用於耳或鼻的再造。英國劍橋大學和F.Bath的研究中心現已初步掌握控制青蛙發育的基因技術,並能重復無頭蛙、無肢體蛙或無尾蝌蚪的生長實驗。無疑,該技術與克隆羊技術一樣,一方面會給移植學帶來新的希望,另一方面亦可激發醫學倫理學爭辯的波瀾。
器官移植分類:
1.自體移植,指移植物取自受者自身;
2.同系移植,指移植物取自遺傳基因與受者完全相同或基本相似的供者;
3.同種移植,指移植物取自同種但遺傳基因有差異的另一個體;
4.異種移植,指移植物取自異種動物。
器官移植排斥的類型
一、宿主抗移植物反應
受者對供者組織器官產生的排斥反應稱為宿主抗移植物反應(host versus graft reaction,HVGR)根據移植物與宿主的組織相容程度,以及受者的免疫狀態,移植排斥反應主要表現為三種不同的類型。
(一)超急排斥
超急排斥(hyperacute rejection)反應一般在移植後24小時發生。目前認為,此種排斥主要由於ABO血型抗體或抗Ⅰ類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的抗體引起的。受者反復多次接受輸血,妊娠或既往曾做過某種同種移植,其體內就有可能存在這類抗體。在腎移植中,這種抗體可結合到移植腎的血管內皮細胞上,通過激活補體有直接破壞靶細胞,或通過補體活化過程中產生的多種補體裂解片段,導致血小板聚集,中性粒細胞浸潤並使凝血系統激活,最終導致嚴重的局部缺血及移植物壞死。超急排斥一旦發生,無有效方法治療,終將導致移植失敗。因此,通過移植前ABO及HLa 配型可篩除不合適的器官供體,以預防超急排斥的發生。
(二)急性排斥
急性排斥(acute rejection)是排斥反應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一般於移植後數天到幾個月內發生,進行迅速。腎移植發生急性排斥時,可表現為體溫度升高、局部脹痛、腎功能降低、少尿甚至無尿、尿中白細胞增多或出現淋巴細胞尿等臨床症狀。細胞免疫應答是急性移植排斥的主要原因,CD4+T(TH1)細胞和CD8+TC細胞是主要的效應細胞。即使進行移植前HLA配型及免疫抑制葯物的應用,仍有30%~50%的移植受者會發生急性排斥。大多數急性排斥可通過增加免疫抑制劑的用量而得到緩解。
(三)慢性排斥
慢性排斥(chronic rejection)一般在器官移植後數月至數年發生,主要病理特徵是移植器官的毛細血管床內皮細胞增生,使動脈腔狹窄,並逐漸纖維化。慢性免疫性炎症是導致上述組織病理變化的主要原因。目前對慢性排斥尚無理想的治療措施。
二、移植物抗宿主反應
如果免疫攻擊方向是由移植物針對宿主,即移植物中的免疫細胞對宿主的組織抗原產生免疫應答並引起組織損傷,則稱為移植物抗宿主反應(graft versus host reaction,GVHR)。GVHR的發生需要一些特定的條件:①宿主與移植物之間的組織相容性不合;②移植物中必需含有足夠數量的免疫細胞;③宿主處於免疫無能或免疫功能嚴重缺損狀態。GVHR主要見於骨髓移植後。此外,脾、胸腺移植時,以及免疫缺陷的新生兒接受輸血時,均可發生不同程度的GVHR。
急性GVHR一般發生於骨髓移植後10—70天內。如果去除骨髓中的T細胞,則可避免GVHR的發生,說明骨髓中T細胞是引起GVHR的主要效應細胞。但臨床觀察發現,去除骨髓中的T細胞後,骨髓植入的成功率也下降,白血病的復發率,病毒、真菌的感染率也都升高。這說明,骨髓中的T細胞有移植物抗白血病的作用,可以壓倒殘留的宿主免疫細胞,避免宿主對移植物的排斥作用;也可以在宿主免疫重建不全時,發揮抗微生物感染的作用。因此,選擇性地去針對宿主移植抗原的T細胞,而保留其餘的T細胞,不但可以避免GVHR,而且可以保存其保護性的細胞免疫功能。
器官移植發展史
回眸二十世紀醫學發展史,器官移植無疑是人類攻克疾病的征程中一座屹立的豐碑。在這其中,肝移植又是難度最大的項目,這不僅要有高水平的外科隊伍,同時要有相關學科的大力豐富知識,才能為晚期肝病的患者提供再生的機會。
1977年10月,開展了國內第一例人體原位肝移植
2001年7月,國內第一個施行劈離式肝移植
2004年11月,上海第一個開展小腸和肝臟的聯合移植
2004年12月,國內第一例7個臟器的聯合移植
2005年7月,國內第一例運用肝移植成功救治一名妊娠合並急性脂肪肝患者
2005年9月,上海第一個將胰十二指腸切除術與肝移植結合
人體器官移植條例

㈤ 同種腎移植手術的移植部位

通常將腎移植在髂窩髂內動脈處,一般都是將腎動脈和髂內動脈吻合,腎靜脈和髂內靜脈吻合,現在腎移植手術的術式是較為成熟的,效果也是各種器官移植中最好的,成功的腎移植病例病人的壽命可以延長20年以上

㈥ 腎移植是如何配型的與骨髓移植有什麼區別

由於移植腎供體和腎移植受體間存在著抗原的差別,是腎移植後排斥反應發生的基礎,排斥反應的發生直接影響著移植腎的存活。在人類與移植有關的主要有紅細胞ABO血型抗原系統和人類白細胞抗原系統的時候。為了避免或減少腎移植後發生排斥反應的可能,取得腎移植的成功和使移植腎長期存活,腎移植前必須進行包括有血型、淋巴細胞毒試驗、人類白細胞抗原系統和選擇性進行群體反應性抗體檢查等多種配型。

腎移植的配型,不像骨髓移植那麼高的要求。一般初分辨的6個點中有3到4個點就可以了。

㈦ 器官移植的資料簡單些

在臨床醫學上,當某器官患有用其他療法已不能治癒的致命性疾病時,需採用器官移植手術,將保持活力的健康器官,從身體的某一部分移植到自己或另一個體的某一部位,以取代有病的器官。
器官移植已有一個世紀的歷史,真正蓬勃發展只在近40年。目前同種器官移植已是有實用價值的醫療方法。同胞間,異卵雙生子之間,父代與子代間,親屬及非親屬間的移植
均屬同種移植。移植用的器官可用來自活體或屍體,成雙的器官如腎來自自願獻出一個健康腎的活體,多半為同胞或父母;而單一器官如心、肝等,則屍體是唯一來源。動物供給器官的異種移植,由於會引起強烈排斥反應,目前作了大量的試驗,正逐步向臨床過度。
1954年世界上首次施行同卵雙生姐妹間的腎移植成功。70年器官移植技術發展速度加快,其中腎移植始終占據首位。到目前為止,全球腎移植即達35萬余例,心臟移植3萬余例,肝臟移植4萬余例。心移植一年以上存活率在70%以上,肝移植則達88%。最長存活者為31年。腎、心、肝移植長期存活者恢復了工作、學習和生活能力,已各自成為晚期腎、心、肝病一種不可替代的治療手段。目前,世界各國已先後在臨床上開展了腎、心、肝脾、胰、腺、骨髓、腎上腺、胰島、甲狀旁腺、肺睾丸、關節、胎胰、胎甲狀旁腺、胎腎、胎胸腺、胰腎聯合、肝細胞、脾細胞、腦細胞和神經組織等的器官移植。我國器官移植起步約晚於世界10年,但進展較快,上述各種器官移植我國均已開展,並形成了自己的特點,特別是多種類別的胚胎器官移植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
進入21世紀的器官移植,將要解決供體器官、人體器官與人造器官、排斥與抗排斥反應等問題,使器官移植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21世紀將需要建立更多的調劑移植器官的機構棗器官移植中心。如荷蘭的歐洲器官移植中心,,凡有可供移植的器官時,立即通過電腦尋找患者,可在極短的時間內,從全歐洲找到合適的病人。該中心科學的管理,靈通的信息,高效的工作,僅在1990年就調度和輸送了5000多個器官,其中包括3219個腎,690顆心臟,599個肝,62個胰腺,50個肺和大約1000塊眼睛角膜。隨著對「腦死亡」判斷死亡定義的確定,已可為更多病人提供移植的器官,下個世紀將會有更多的供體器官來源。
一些移植方法的改進是未來解決器官供需矛盾的辦法。如脾內肝細胞移植,形成肝化脾,使之具有一定的肝功能,當克服臨床難點後,脾內肝細胞移植可與同種異體肝移植、輔助性肝移植成三足鼎立之勢;將成人肝分成兩上體積較小,且具有完整功能的減體肝移植,既可解決供體器官缺乏,供兩個病人需要,也可為肝體積較小的兒童患者供肝;將小塊脾組織移植到腹膜腔作異位移植的自體脾移植術進入臨床,則可解決供脾來源。
全世界每年僅腎、心、肝病晚期患者分別有50、30、和20萬,器官總需求每年00萬個,供體器官遠遠不能滿足需要。除同種移植外,動物器官的異種移植將是供體來源的重要手段。1992年英國科學家已將人的基因導入豬胚胎,出生了世界上首例轉基因豬,植入的人基因使豬的器官與人的免疫系統相適應,免疫排斥較小。1995年,美國學者把一頭轉基因豬的腦組織移入一位帕金森氏病患者的大腦獲得成功,病人震顫消失。由於豬的器官和人的器官大小相仿,形態相似,繁殖力強,成長迅速,因而其心、肝、腎、肺和其它器官均可供移植,轉基因豬將成為人類未來的器官工廠。動物器官的異種移植將是21世紀器官移植的主攻方向。

㈧ 耳輪在耳朵上哪個部位

耳輪是耳廓的最外面向前捲曲的部分,從正面看,耳輪的前內方是一個凹陷,再向前就是一個突起,這個突起叫做對耳輪,對耳輪的最前端分成上下兩部分,其間又是一個凹陷,這個凹陷就叫腳間窩。

耳郭的外面有一個大孔,叫外耳門,與外耳道相接。耳郭呈漏斗狀,有收集外來聲波的作用。它的大部分由位於皮下的彈性軟骨作支架,下方的小部分在皮下只含有結締組織和脂肪,這部分叫耳垂。耳郭在臨床應用上是耳穴治療和耳針麻醉的部位,而耳垂還常作臨床采血的部位。

(8)腎移植在哪個部點陣圖片擴展閱讀

中醫學的有關資料中,幾乎均將耳鳴耳聾作為腎虛辨證的重要指標。國內外不少學者對腎與耳的關系作了大量的臨床和實驗研究。人們發現晚期腎功能不全患者每有耳鳴耳聾症狀。作腎透析和腎移植治療的病人常有聽力損失。

臨床和動物實驗均證實,耳毒性抗菌素對腎臟有毒性作用,而抑制腎功能的利尿劑也可引起耳蝸損傷。有人在實驗動物中比較卡那黴素對腎、耳、肝、腦等器官的毒性作用,發現該葯對腎與耳蝸具有共同的特異性作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耳

㈨ 人的器官可以隨便移植呀

器官移植將健康的器官移植到通常是另一個人體內使之迅速恢復功能的手術,目的是代償受者相應器官因致命性疾病而喪失的功能。
廣義的器官移植包括細胞移植和組織移植。若獻出器官的供者和接受器官的受者是同一個人,則這種移植稱自體移植;供者與受者雖非同一人,但供受者(即同卵雙生子)有著完全相同的遺傳素質,這種移植叫做同質移植。人與人之間的移植稱為同種(異體)移植;不同種的動物間的移植(如將黑猩猩的心或狒狒的肝移植給人),屬於異種移植。
常用的移植器官有腎、心、肝 、胰腺與胰島、甲狀旁腺、心肺、骨髓、角膜等。在發達國家,腎移植已成為良性終末期腎病(如慢性腎小球腎炎、慢性腎盂腎炎等所致的慢性腎功能衰竭)的首選常規療法。
【器官移植歷史】
器官移植是活性移植,要取得成功,技術上有3個難關需要突破。
一是移植器官一旦植入受者體內,必須立刻接通血管,以恢復輸送養料的血供,使細胞賴以存活,這就要求有一套不同於縫合一般組織的外科技術,而這種完善的血管吻合操作方法,直到1903年才由A.卡雷爾創制出來。
二是切取的離體缺血器官在常溫下短期內(少則幾分鍾,多則不超過1小時)就會死亡,不能用於移植。而要在如此短促的時間內完成移植手術是不可能的。因此,要設法保持器官的活性,這就是器官保存。方法是降溫和持續灌流,因為低溫能減少細胞對養料的需求,從而延長離體器官的存活時間,灌流能供給必需的養料。直到1967年由F.O.貝爾澤、1969年由G.M.科林斯(均為美國人)分別創制出實用的降溫灌洗技術,包括一種特製的灌洗溶液,可以安全地保存供移植用腎的活性達24小時。這樣才贏得器官移植手術所需的足夠時間。
三是醫療上用的器官來自另一個人。但是受者作為生物有著一種天賦的能力和機構(免疫機構),能對進入其體內的外來「非己」組織器官加以識別、控制、摧毀和消滅。這種生理免疫過程在臨床上表現為排斥反應,導致移植器官破壞和移植失敗。移植器官正象人的其他細胞一樣,有二大類主要抗原:ABO血型和人類白細胞抗原(HLA),它們決定了同種移植的排斥反應。ABO血型只有4種(O、A、B、AB),尋找ABO血型相同的供受者並不難;但是HLA異常復雜,現已查明有7個位點,即HLA——A、B、C、D、DR、DQ、DP,共148個抗原,其組合可超過200萬種。除非同卵雙生子,事實上不可能找到HLA完全相同的供受者。所以,同種移植後必然發生排斥反應,必須用強有力的免疫抑制措施予以逆轉。到1960年代才陸續發現有臨床實效的免疫抑制葯物:硫唑嘌呤(1961)、潑尼松(1963)、抗淋巴細胞球蛋白(ALG,1966) 、環磷醯胺(1971),這以後才能使移植的器官長期存活。1962年美國J.E.默里(199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第一次進行人體腎移植獲得長期存活,器官移植作為醫療手段,才成為現實。
【第一次器官移植】
1989年12月3日,世界首例肝心腎移植成功。這一天,美國匹茲堡大學的一位器官移植專家,經過21個半小時的努力,成功地為一名患者進行了世界首例心臟、肝臟和腎臟多器官移植手術。
這位名叫辛迪-馬丁的婦女今年26歲,是第二次接受移植手術治療。三年前她曾做過心臟移植手術,但她體內對移入的心臟產生了排斥作用,並患了肝炎和腎功能障礙。馬丁手術後情況正常。
【種類】
要移植的器官若為成對的器官(如腎),可取自屍體,也可取自自願獻出器官的父母或同胞;而整體移植的單一器官(如心、肝),只能取自屍體。移植於原來解剖部位,叫做原位移植,如原位肝移植,必需先切除原來有病的器官;而移植於其他位置則稱為異位移植或輔助移植,原來的器官可以切除也可以保留。若移植的器官喪失功能,還可以切除,並施行再次、三次甚至多次移植。一次移植兩個器官的手術叫做聯合移植,如心肺聯合移植。同時移植3個以上器官的手術叫多器官移植。移植多個腹部臟器(如肝、胃、胰、十二指腸、上段空腸)時,這些器官僅有一個總的血管蒂,移植時只需吻合動、靜脈主幹,這種手術又名「一串性器官群移植」。現在還不能用動物器官作移植,因為術後發生的排斥反應極為猛烈,目前的葯物不能控制,移植的器官無法長期存活。
【應用】
進入80年代後,由於外科技術的進步、保存方法的改進、高速交通的發達、移植中心的建立,特別是新的副作用少、效力強大的免疫抑制劑如環孢素 A和單克隆抗體OKT3的應用,器官移植的療效大為提高,最新問世的免疫抑制劑為 FK506。現在常用的移植器官有腎、心、肝、胰腺與胰島、甲狀旁腺、心肺、骨髓、角膜等;處於臨床初用或實驗階段的有心肺、肺、小腸、腎上腺、胸腺、睾丸以及肝細胞、胎肝細胞、脾細胞輸注等。在先進國家中,腎移植已成為良性終末期腎病(如慢性腎小球腎炎、慢性腎盂腎炎等所致的慢性腎功能衰竭)的首選常規療法,到1990年底全球已施行234559例次(中國5000餘次),存活10年以上者成批出現,許多人恢復工作,結婚、生育一如常人。心、肝移植到1990年共分別施行16136和14168例次(在中國分別為3和58例),1年存活率分別達90%和80%以上,最長存活均已20年,工作、生活均甚滿意。胰腺移植到1990年底已達2836例次(中國8例次),已出現8年以上有功能存活者,適用於治療Ⅰ型糖尿病。一串性器官群移植到1990年已有21例,其中治療上腹部肝、胰等惡性腫瘤伴有腹腔淋巴轉移的15例中,有9例長期存活。中國在帶血管胚胎甲狀旁腺移植、胚胎胰島移植以及帶血管異體脾移植、腎上腺移植等方面積累了較多經驗,成績較好,而國外對這些移植極少報道。 有些部位,如角膜的移植較為特殊。可能由於該部位沒有血管生長,血流中的免疫活性淋巴細胞不能接觸角膜,這兒成為免疫特惠部位。因此,角膜原位移植很少發生排斥反應,效果甚好,成功率達95%以上;即使發生排斥,也僅表現為角膜混濁,應用潑尼松龍有效。角膜移植已成為常規手術,在眼科中廣泛應用。
【組織移植】
指各類組織包括皮膚、脂肪、筋膜、肌腱、硬膜、血管、淋巴管、軟骨和骨的移植。其中除同種皮膚移植屬活性移植,其表現與上述器官移植特點相同外,其他各類組織移植則屬於另一種類型,叫做非活性移植或結構移植。移植後組織的功能並不決定於移植組織內的細胞,而僅僅依靠移植物組織所提供的機械結構:支持性基質和解剖網路,使來自受者的同類細胞得以在此定居。因此,結構移植時移植組織內細胞的活性並非必要,事實上這些細胞已失去活力。新鮮組織可用作移植,有活細胞,移植後不會發生排斥反應,因此,毋須應用免疫抑制葯物。
【器官移植中的倫理學問題】
器官移植中主要的倫理學問題是提供器官的供者在什麼情況下提供的器官:是否自願或事先有無同意捐獻器官的意願?是否供者可以不需要這個器官而保持其生活質量?抑或供者已經不再需要所提供的器官?答復如果都是肯定的,器官移植就可視為符合倫理學。
西方國家許多人都立下遺囑,死後願將器官無償地捐獻給需要它的人。西方國家車禍較多,因車禍而死亡者身體一般均較健康,器官可供移植。也有親屬自願獻出一個腎臟以挽救親屬生命者。法國則規定,凡生前未表示拒絕捐獻臟器者,經治醫院有權在其死後將臟器取出以供移植。國外許多國家已開始應用腦死亡概念,若昏迷病人腦電圖多次呈一直線,而又不屬服用麻醉葯、深低溫、嬰幼兒等情況,即使靠人工呼吸機、升壓葯物尚能維持心跳血壓者,也可確認為死亡,其臟器可提供移植。
美國曾有有申請成立營利性的企業,經營供移植的人類臟器,但被國會否決。因為一旦提供器官有利可圖,便可能誘使一些人以此謀利,出售不合格的器官,甚至把急需用錢的人解剖開來拍賣給有錢的人。
器官移植的技術要求較高,費用也很驚人,以最常見的腎移植為例,每例的費用約為3~4萬元,還不算手術成功後終身服用的抗排異的免疫抑制劑。肝移植費用更數倍於此。當衛生資源有限時,器官移植病人的費用,往往會擠掉其他人可享用的衛生資源。這是從宏觀上不能不考慮的一個倫理學問題,也是一個衛生經濟和衛生政策問題。國外在60年代一度廣泛開展器官移植,以後逐年減少,收縮到幾個中心深入研究。當然,像角膜移植、皮膚移植等費用不大、貯存要求不高而療效肯定的器官移植是值得推廣的。
器官移植是將某個健康的器官通過手術或其他方法放置到一個患有嚴重疾病、危在旦夕的病人身體上,讓這個器官繼續發揮功能,從而使接受捐贈者獲得新生。
器官移植在二十世紀以前一直是人類的夢想,在二十世紀初期,醫學界對治療那些身體某個器官功能嚴重衰竭的病人依舊束手無策。由於受種種客觀條件的限制,器官移植在當時只是停留在動物實驗階段。到了五十年代,世界各地的醫生開始進行人體試驗,但由於不能很好地控制移植後的排斥反應,器官移植的效果不盡人意。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諾華公司發明了免疫抑制葯物--環孢素(新山地明)。環孢素的發明使移植後器官存活率大大提高,器官移植事業得到了飛速的發展,這是二十世紀尖端醫學的重大成就之一。
【可以接受器官移植的臟器包括】:
心臟:由各種病因導致的心臟衰竭的病人,心臟移植是唯一的治療方法。
肺臟:終末期良性肺部疾病的患者,經過傳統內科治療無法治癒,但估計尚有1-3年存活希望,可考慮進行肺移植手術來改善身體狀況。
肝臟:處於良性肝病末期,無法用傳統內科手術治療的患者,肝臟移植是唯一的方法。
腎臟:當一些疾病對腎臟產生損害,腎臟不能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時,就會逐漸發展為腎功能不全,氮質血症,其終末期就是尿毒症。挽救尿毒症患者生命的方法包括透析和腎臟移植。
胰臟:胰臟移植多數是與腎臟移植同時進行的,主要用於治療晚期糖尿病、I型糖尿病、和胰切除後糖尿病。
除了上述器官,尚有患有脾臟、小腸等可以通過接受移植手術獲得治癒。
【移植醫學的貢獻】
半個世紀以來,移植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歷經坎坷,達到了今天的臨床應用階段,使得成千上萬的終末期患者重獲新生。移植醫學不愧是本世紀醫學奇跡之一,並且不斷向其它醫學領域擴展和挑戰。半個世紀的移植醫學對人類的貢獻如下:
1. 發現人類及各種常用實驗動物的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系統,並明確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物(MHC)為移植治療的基本障礙。
2. 各類器官移植外科技術的發展和完善以及各種顯微外科移植動物模型的建立和應用。
3. 免疫抑制劑的開發和臨床應用,使器官移植得以成為穩定的常規治療手段。
4. 從細胞水平到亞細胞水平,直到DNA水平的不斷深入的基礎研究,為揭示排斥機理、尋求用葯對策打下了基礎,使臨床診斷及治療水平達到了新的高度。
5. 對新型疾病的認識和挑戰,如移植物抗宿主病和本次會議提出的xenosis、微嵌合體與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關系等。
6. 基因治療在移植學中的應用有可能預示用克隆技術開發無抗原性生物器官替代物的興起。曾有人提出移植學的最終出路在於免疫耐受和異種移植,而現在則有傾向認為生物工程器官更有可能一箭雙雕。
C.A.Vacanti關於組織學工程的演講使人們進入了對未來的遐想。應用polymer纖維作為基底質,多種細胞得以生長,從而構成具有復性結構的組織。該技術擬用於耳或鼻的再造。英國劍橋大學和F.Bath的研究中心現已初步掌握控制青蛙發育的基因技術,並能重復無頭蛙、無肢體蛙或無尾蝌蚪的生長實驗。無疑,該技術與克隆羊技術一樣,一方面會給移植學帶來新的希望,另一方面亦可激發醫學倫理學爭辯的波瀾。
器官移植排斥的類型
一、宿主抗移植物反應
受者對供者組織器官產生的排斥反應稱為宿主抗移植物反應(host versus graft reaction,HVGR)根據移植物與宿主的組織相容程度,以及受者的免疫狀態,移植排斥反應主要表現為三種不同的類型。
(一)超急排斥
超急排斥(hyperacute rejection)反應一般在移植後24小時發生。目前認為,此種排斥主要由於ABO血型抗體或抗Ⅰ類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的抗體引起的。受者反復多次接受輸血,妊娠或既往曾做過某種同種移植,其體內就有可能存在這類抗體。在腎移植中,這種抗體可結合到移植腎的血管內皮細胞上,通過激活補體有直接破壞靶細胞,或通過補體活化過程中產生的多種補體裂解片段,導致血小板聚集,中性粒細胞浸潤並使凝血系統激活,最終導致嚴重的局部缺血及移植物壞死。超急排斥一旦發生,無有效方法治療,終將導致移植失敗。因此,通過移植前ABO及HLa 配型可篩除不合適的器官供體,以預防超急排斥的發生。
(二)急性排斥
急性排斥(acute rejection)是排斥反應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一般於移植後數天到幾個月內發生,進行迅速。腎移植發生急性排斥時,可表現為體溫度升高、局部脹痛、腎功能降低、少尿甚至無尿、尿中白細胞增多或出現淋巴細胞尿等臨床症狀。細胞免疫應答是急性移植排斥的主要原因,CD4+T(TH1)細胞和CD8+TC細胞是主要的效應細胞。即使進行移植前HLA配型及免疫抑制葯物的應用,仍有30%~50%的移植受者會發生急性排斥。大多數急性排斥可通過增加免疫抑制劑的用量而得到緩解。
(三)慢性排斥
慢性排斥(chronic rejection)一般在器官移植後數月至數年發生,主要病理特徵是移植器官的毛細血管床內皮細胞增生,使動脈腔狹窄,並逐漸纖維化。慢性免疫性炎症是導致上述組織病理變化的主要原因。目前對慢性排斥尚無理想的治療措施。
二、移植物抗宿主反應
如果免疫攻擊方向是由移植物針對宿主,即移植物中的免疫細胞對宿主的組織抗原產生免疫應答並引起組織損傷,則稱為移植物抗宿主反應(graft versus host reaction,GVHR)。GVHR的發生需要一些特定的條件:①宿主與移植物之間的組織相容性不合;②移植物中必需含有足夠數量的免疫細胞;③宿主處於免疫無能或免疫功能嚴重缺損狀態。GVHR主要見於骨髓移植後。此外,脾、胸腺移植時,以及免疫缺陷的新生兒接受輸血時,均可發生不同程度的GVHR。
急性GVHR一般發生於骨髓移植後10—70天內。如果去除骨髓中的T細胞,則可避免GVHR的發生,說明骨髓中T細胞是引起GVHR的主要效應細胞。但臨床觀察發現,去除骨髓中的T細胞後,骨髓植入的成功率也下降,白血病的復發率,病毒、真菌的感染率也都升高。這說明,骨髓中的T細胞有移植物抗白血病的作用,可以壓倒殘留的宿主免疫細胞,避免宿主對移植物的排斥作用;也可以在宿主免疫重建不全時,發揮抗微生物感染的作用。因此,選擇性地去針對宿主移植抗原的T細胞,而保留其餘的T細胞,不但可以避免GVHR,而且可以保存其保護性的細胞免疫功能。
【器官移植發展史】
回眸二十世紀醫學發展史,器官移植無疑是人類攻克疾病的征程中一座屹立的豐碑。在這其中,肝移植又是難度最大的項目,這不僅要有高水平的外科隊伍,同時要有相關學科的大力豐富知識,才能為晚期肝病的患者提供再生的機會。
1977年10月,開展了國內第一例人體原位肝移植
2001年7月,國內第一個施行劈離式肝移植
2004年11月,上海第一個開展小腸和肝臟的聯合移植
2004年12月,國內第一例7個臟器的聯合移植
2005年7月,國內第一例運用肝移植成功救治一名妊娠合並急性脂肪肝患者
2005年9月,上海第一個將胰十二指腸切除術與肝移植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