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動態圖片 » 回腸血管在哪個位置圖片
擴展閱讀
ps加深圖片文字清晰 2025-09-10 12:34:15
愛情動漫圖片高清 2025-09-10 12:29:17

回腸血管在哪個位置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8-08 23:13:36

1. 結腸在哪個位置圖

結腸位置在右髂窩內。在第3骶椎平面連接直腸。結腸分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和乙狀結腸4部,大部分固定於腹後壁,結腸的排列酷似英文字母「M」,將小腸包圍在內。結腸的直徑自其起端6cm,逐漸遞減為乙狀結腸末端的2.5cm,這是結腸腸腔最狹細的部位。

(1)回腸血管在哪個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行程變化較大,有12例佔17%左結腸動脈脈升支較短末達到脾曲。結腸脾曲的緣動脈主要由中結腸動脈的右支末端或副中結腸動脈左支末端形成。此時中結腸動脈左支較長,越過脾曲與左結腸動脈的升支在升結腸的起始或上1/3處吻合成緣動脈。此吻合處全長外徑較小,為0.8-1.0mm,我們把吻合處血管外徑小於1.0mm稱為吻合不良。

結腸脾曲處有20例佔28%緣動脈吻合處外徑小於1.0mm,且從緣動脈發出的分布到結腸脾曲的終動脈長支和短支數較其它區少。此時結腸脾曲的血液供應較差。除此之外在回結腸動脈升支與右結腸動脈降支間有14例佔20%左右吻合不良。右結腸動脈升支與中結腸動脈右支之間有11例佔15%左右吻合不良。中結腸動脈左支與左結腸升支間吻合不良有20例佔25%。

直腸上動脈與最下乙狀動脈間末形成吻合支有49例佔7000,故乙狀結腸與直腸交界處血供較差。緣動脈吻合處血管外徑平均為1.4±0.4mm。

2. 人體內臟結構圖

人體內臟結構圖如下所示



人體內臟包括消化、呼吸、泌尿和生殖四個系統,從上到下依次主要包括:甲狀腺、氣管、上主動脈、上腔靜脈、心臟、肺、食道、隔肌、肝、下腔靜脈、下主動脈、膽囊、脾、胃、腎、胰、小腸、大腸、輸尿管、闌尾、膀胱、直腸、尿道。

(2)回腸血管在哪個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人體內臟器官之間,不但有結構上的某種聯系,而且在功能上也是密切聯系、相互協調的。

某一生理活動的完成,往往有多臟器的參與,而一個臟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內臟之間的這種相互聯系是人體內臟生理活動的整體性的表現,因此內臟發生病變後也可以相互影響。

內臟之間的聯系是很廣泛的。它們之間既有結構上的聯絡,更有功能上的聯系。

例如脾的主要功能是主運化,以為全身的營養來源;但脾的運化,除了胃為主要配合外,也要依靠肝氣的疏泄、肺氣的輸布,心血的滋養,腎陽的溫煦,膽亦參予其間。

內臟之間的相互關系構成了人體活動的整體性,使得各種生理功能更為和諧協調,這對於維持人體生命活動,保持健康有重要意義。

3. 空腸與回腸的區別

空腸與回腸的區別為:位置不同、腸管不同、血管不同。

一、位置不同

1、空腸:人的空腸位於腹腔的左上側。

2、回腸:人的回腸位於腹腔的右下側。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空腸

網路——回腸

4. 小腸有哪幾個部分,又有哪些區別

小腸分為十二指腸、空腸和回腸三部分。十二指腸、空腸和回腸有位置、結構、功能的區別:

1、位置不同:

十二指腸:介於胃與空腸之間,

空腸:哺乳類動物的小腸十二指腸以後,回腸以前。

回腸:位於腹腔右下部,部分位於盆腔內。

2、結構不同:

十二指腸:由於相當於十二個橫指並列的長度而得名,全長約25cm。十二指腸整體上早「C」形,包繞胰頭,可分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十二指腸除始、末兩端被腹膜包裹,較為活動之外,其餘大部分均為腹膜外位器官,被腹膜覆蓋而固定於腹後壁。

空腸:稍粗,由於有很多血管分布而微帶紅色。

回腸:形狀彎曲,其特點是色淡紅,管壁薄管徑小,粘膜面環形皺襞稀疏而低,除有孤立淋巴濾泡外,還可見集合淋巴濾泡,系膜內血管弓較多,脂肪較豐富。

3、長度不同:

十二指腸:是小腸中長度最短、管徑最大、位置最深且最為固定的部分。

空腸:始於十二指腸空腸曲,占空回腸全長的2/5,占據腹腔的左上部;

回腸:占空回腸全長遠側3/5,在右髂窩續盲腸。

5. 回盲部的回盲部的組成

有回腸末段(端、回腸下端)、盲腸、闌尾及其系膜、血管、淋巴結、神經等。 也稱小腸的下段。 回腸末端行至右髂窩從盲腸的內後方進入盲腸 。
小腸分三部分,全長有7米。十二指腸為其上段,約30厘米,有十二個指並列的長度,故名十二指腸,空腸和回腸之間沒有明顯的解剖標志。中段為空腸占其2 / 5,下段為回腸占其3 / 5。④ 位於右髂窩內,長約6 ~ 8cm,是大腸的起始部,向上與升結腸相續,內側與回腸末端相連。
1 回盲口:盲腸腔內有回腸末端的開口,稱回盲口。
2 回盲瓣:回盲口處有回盲瓣,是由粘膜覆蓋增厚的環形肌而形成的上下兩片半月形的皺襞 ,可能具有括約肌的作用③,有兩個功能,一是阻止小腸內容物不過快的進入盲腸,,二是阻止大腸內容物倒流入回腸,因此點,在結腸有完全梗阻時,使腸腔兩端均閉合而加重梗阻的嚴重性③。
在回腸末端,距回盲瓣0.5 ~ 1cm處,有時保留有胚胎時期卵黃囊柄的殘余,稱MeckeI憩室,憩室呈囊狀突起,一般長約5cm,出現率為2 %,憩室易感染發炎,甚至並發穿孔②194面。
3 盲腸的形態和位置: 位於右髂窩內,個別人可出現變異,如高位者可達肝下,低位者可入盆腔,甚至位於腹下區左側。小兒盲腸位置一般均較成人為高。①第54面
4 活動性: 盲腸大多數為腹膜內位器官,稍具活動性。有的還有系膜,活動度顯著增大而成移動性盲腸者,易發生扭轉,約有5 %左右的人因盲腸後壁無腹膜包蓋直接與腹後壁相貼,所以幾乎不能活動①.有時,由於升結腸系膜與腹後壁腹膜未完全癒合盲腸可以向內移動至腹腔中部③594面。
5 結腸和盲腸在結構上的三種特徵: 結腸帶coIic bands,是由腸壁縱行肌纖維聚集形成的三條縱帶。
結腸袋haustra of coIon,由於結腸帶比腸管短,腸管形成許多由橫溝隔開的囊狀膨出,稱結腸袋。腸脂垂epipIoic appandices,沿結腸帶排列,大小不等,漿膜下脂肪局部聚集而成。
以上三種特徵是結腸與小腸的主要區別點。
盲腸的三條結腸帶匯聚於闌尾起始處,是闌尾切除術時尋找闌尾的「路標」②195面。 闌尾的解剖生理概要
1 形態和位置 闌尾附於盲腸後內側壁近下端處的蚯蚓狀突起 ,長約6 ~ 8厘米,直徑0.5厘米,最長可達20 ~ 30厘米,短者僅為一痕跡。直徑可達1.0厘米。是腹膜內位器官。官腔的遠為盲端 近側與盲腸腸腔相通,二者交界處的後下方2.5厘米開口處常有一粘膜皺襞稱謂格拉克(GerIach )氏瓣③②。食物殘渣或異物進入闌尾腔後,若不能排除,阻塞官腔,是誘發急性闌尾炎的主要原因之一②。
闌尾腔 在成人闌尾腔很細約0.2 ~ 0.3厘米直徑,基地部可能稍狹小;在幼兒和嬰兒闌尾腔多呈漏斗型,基底部較寬大③。
闌尾系膜 闌尾有本身的系膜,為二層腹膜所組成,連於小腸系膜下端,系膜內含有血管、神經和淋巴管。身體肥胖是有較多的脂肪;系膜一般較闌尾短,容易使闌尾曲折或成袢狀。
闌尾的基底部 大多數在盲腸的內後方 ,回腸盲腸交界處以下 ,沿結腸帶 向回盲部追尋能達到闌尾基底部 。闌尾基底部與盲腸的位置關系是固定的,其尖端可指向任何方向,大致可分三種類型:一種在盲腸升結腸後指向上方;一種在盲腸下方指向髂窩或盆腔;一種在回盲部前後指向脾臟。有時盲腸後闌尾 可以部分或全部在腹膜以外③
闌尾根的體表投影 上面 已講闌尾根部位置固定,體表投影:從右髂前上棘至臍連線的中外 1/3之一交點處,稱為McBurney點(麥氏點)。闌尾炎時此處常有壓痛。
闌尾的位置 闌尾在腹腔的位置決定於盲腸的部位。變化較大。常有以下幾種:
1 回腸前位 位於回腸前方,其尖端指向左上方,位置淺表,闌尾炎時容易激惹壁層腹膜,所以右下腹壓痛更明顯。
2 盆位 闌尾尖斜向下內,可越過小骨盆上口 伸入盆腔,其尖端可貼近閉孔內肌,在女性 ,盆位闌尾炎常與卵巢 、輸卵管接近,需仔細鑒別闌尾炎或是輸卵管炎。
3 盲腸後位 闌尾位於盲腸或升結腸後方 ,尖伸向上,闌尾炎時,常激惹腰大肌而引起曲髖。此時作曲髖檢查時,腰大肌受到牽拉時,可引起疼痛。
4 回腸後位 位於回腸後方,其尖端指向左上方,其後方也為腰大肌。闌尾炎時也可引起要打大肌激惹的症狀。
5 盲腸下位 闌尾位於盲腸外側。
6 盲腸外位 闌尾位於盲腸外側。
7 闌尾位於肝下 闌尾炎時,可引起右上腹部疼痛,但是 ,醫生在短時間內,反復認真檢查右下腹或/和麥氏點,有壓痛抑或反跳痛 。
8 腹膜後位 等。 闌尾動脈發自回結腸動脈,經回腸末端的後方進入闌尾系膜,沿其游離緣行至闌尾尖端。闌尾靜脈與動脈伴行,經回結腸靜脈、腸系膜上靜脈而匯入肝門靜脈。
臨床要點:

待續
參考文獻:
① 《臨床解剖學》主編 李幼瓊 華夏出版社 北京 2006年1月北京第二次印刷 農村基層衛生人員中等專業學歷教育系列教材 53~ 54面
② 《解剖學》第二版 主編 余哲 人民衛生出版社 衛生部規劃教材 高等醫葯院校教材 194 ~197面
③ 《外科學》黃家駟 主編 人民衛生出版社 1972年12月第二版第三次印刷 594面
④ 《外科學》全國中等衛生學校使用教材

6. 請問回腸是在左邊或是右邊

回腸在人的身體右側。

概述

回腸是人體器官名。相當於解剖學的回腸和結腸上段。《靈樞·腸胃》:「回腸當臍左環,回周葉積而下,回運環反十六曲,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長二丈一尺。」此外,約2%的成人,在距回腸末端0.3-1m范圍的回腸對系膜緣上,有長2-5cm的囊狀突起,自腸壁向外突出,稱Meckel憩室,此為胚胎時期卵黃囊管未完全消失形成的。

Meckel憩室易發炎或合並潰瘍穿孔,因其位置靠近闌尾,症狀與闌尾炎相似。回腸約占空、回腸的下3/5,主要位於臍區和右髂區,和空腸都屬於腹膜內位器官,借腸系膜懸附於腹後壁,總稱系膜小腸。

其特點是色淡紅,管壁薄管徑小,粘膜面環形皺襞稀疏而低,除有孤立淋巴濾泡外,還可見集合淋巴濾泡,系膜內血管弓較多,脂肪較豐富。

7. 回腸與空腸的分界線標志是

回腸,指連接空腸和盲腸的一段小腸,形狀彎曲,位於哺乳動物的小腸中十二指腸和空腸後方的部分,其後接續大腸。回腸的特點是,一側緣連以腸系膜,另一側緣有回腸進入盲腸的部位。

空腸與回腸在腹腔內迂曲盤旋形成腸樣。空、回腸二者之間沒有明顯的分界,但外觀上,空腸管徑較租,管壁較厚,血管較多,顏色較紅;而回腸管徑較細,管壁較薄,血管較少,顏色較淺。此外,腸系膜的厚度從上到下逐漸變厚,脂肪含量越來越多。空、回腸腸系膜內血管的分布也有區別,空腸的直血管較回腸長,回腸的動脈弓的級數多(可達4級或5級弓),而空腸的動脈弓級數少。空腸和回腸長度個體差異還是很大的

8. 空腸回腸在哪

空腸:哺乳類動物的小腸十二指腸以後的部分,雖然可進一步把它分開,前段為空腸,後段為回腸,但兩者之間是沒有明顯界線的。人的空腸位於腹腔的左上側,回腸位於右下側,空腸稍粗,由於有很多血管分布而微帶紅色。

空腸始於十二指腸空腸曲,占空回腸全長的2/5,占據腹腔的左上部;回腸占空回腸全長遠側3/5,在右髂窩續盲腸。回腸位於腹腔右下部,部分位於盆腔內。

回腸約占空、回腸的下3/5,主要位於臍區和右髂區,和空腸都屬於腹膜內位器官,借腸系膜懸附於腹後壁,總稱系膜小腸。其特點是色淡紅,管壁薄管徑小,粘膜面環形皺襞稀疏而低,除有孤立淋巴濾泡外,還可見集合淋巴濾泡,系膜內血管弓較多,脂肪較豐富。

(8)回腸血管在哪個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空回腸的長度

男性平均長度為436.0士80.9cm(275.0~600.0),女性平均長度為375.0士49.2cm(275.0一430.0)。

經統計學檢驗,性差顯著(P<0.05)。男、女性共35例,平均長度為413.0±74.9cm,據嚴偉新等報告,經福爾馬林固定的屍體,腸管平均縮短28.2士2.0%,以此估計本組空回腸在固定前的長度約為530.0cm。

身長與空回腸的長度比為1:2.6。關於空回腸的長度,教科書和文獻記載很不統一。Hirscb等(1956年)測得成人活體小腸平均一長度僅為282.0cm。未經防腐固定的新鮮屍體剪除系膜後,小腸長度為600.0一800.0cm。

一般認為,未固定屍體的腸管由於肌張力消失,長度遠較活體為長。而經防腐固定後,長度則有所縮短。此外與量度方法也有關系。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回腸

網路-空腸

9. 回腸末端在什麼位置

回腸 的末端 的位置在 人的右下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