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動態圖片 » 打哪個穴位會讓人渾身無力圖片
擴展閱讀
過年燒紙圖片有哪些 2025-08-21 02:31:50
城堡的動漫唯美圖片 2025-08-21 02:11:05

打哪個穴位會讓人渾身無力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7-27 20:33:49

㈠ 在打鬥過程中,打人體的什麼部位能使人暈倒或無力反擊呢

打肚子,可以讓敵人無力反擊.
如果你很用力,足以讓敵人暈倒.
對生命是不會造成任何威脅的.
還有你也可以打敵人的後頸部.
也可使敵人暈倒.

㈡ 按人哪個穴位會使人全身無力

1.腦戶穴:位於百會穴後四寸五分。
2.囟門穴(又名囟會):位於百會穴前三寸正中。
3.上星穴(又名神堂):入發際上一寸陷中。
4.前頂穴:百會穴前一寸五分。
5.後頂穴(又名頂門穴):位於百會穴後一寸五分。
6.風府穴(又名天星):項後枕骨下兩筋中間。
7.頭維穴:位於額角,入發際角尖處。
8.耳後穴:位於耳後靜脈中。
9.啞門穴:位於風府穴下一寸正中。
10.通天穴:位於前頂穴後五分,再外開一寸處。
11.玉枕穴:位於腦戶穴旁一寸三分。
以上還是不夠的/要按照12時辰去全力擊打以上穴/才可有效/詳情自己去查

㈢ 人體哪個穴位遭受攻擊後會導致四肢無力,最好在手上的。

雙手的合谷穴。

㈣ 人體身上那些穴位被擊打後,會讓人失去反抗能力,求詳細圖解。。。

……
下顎(下巴)!重擊下顎可以讓人短暫眩暈!其餘的像是一些大穴位(死穴)
類似膻中
命門
百會
神庭!重擊之後傷害很大!
但這些都不適用!有時間去找這么多穴位還不如去
死功下顎!和腹部(很痛的)

㈤ 打擊人得哪個穴位會使人麻痹或暈眩,具體是哪個部位,人體器官

去網路查 有的
太陽穴

少林36致命大穴並不僅僅指的是經絡腧穴當中的穴位,而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下邊我僅對頭頸部致命部位用現代醫學眼光進行闡述:
1、腦枕部是指後腦枕骨粗隆上下這一部位。腦枕部與後顱窩相對應,向下與頸部沒有明顯的界限。暴力打擊腦枕部,常常造成致命的後果。很早以前,腦後正中的枕骨穴就已被列為「致命穴」。
腦枕部遭打擊極易形成腦震盪: 腦組織受著顱骨的直接保護。顱骨下面,三層腦被膜之間和腦室中的腦脊核對腦組織也起著保護作用。當頭部遭暴力打擊時,被打擊部位的腦脊液立即向其它部位分流,以此來緩沖外力對腦的震盪。但頭的各部位對外界暴力的緩沖又是不均衡的。人的前額可以承受較強的外力,對外力震盪具有很好的緩沖性。與前額部相比,腦枕部是對外力沖擊承受力最差的一個部位。比如少林僧人練習頭頂開磚、開鋼板等,自然的使用前額,而沒有使用腦枕部的,因為各腦室在顱腔內的解剖位置大多比較靠前,腦脊液在後腦的緩沖餘地較小,分流效果較差有一定關系。因此,以暴力打擊腦枕部,極易形成腦震盪甚至造成更嚴重的腦損傷。
打擊腦枕部易引起顱內對沖傷:較強的暴力打擊在腦枕部,顱內損傷並不一定都在著力點的下方,而常常是在著力點對側前額部的腦膜上。這類顱內損傷我們稱之為對沖傷。顱內的對沖傷主要是由強烈的震盪引起的。以較強的暴力或富有彈性的鈍器打擊腦後枕骨,會使頭部產生強烈的震盪,並使腦實質在顱腔內發生急劇的移位,反沖在對側的顱骨內板上,引起硬膜下出血,形成血腫。顱內對沖傷並不是打擊頭部的任何部位都能隨機地發生。絕大多數顱內對沖傷都是發生在腦枕部著力的情況下,打擊頭部的其它部位則極少發生。這與顱腔內面的結構特點有密切關系。在顱腔內面,顱骨骨板絕大部份都比較平滑,只有額前部高低不平,骨嵴邊緣稜角鎖利,甚至有骨棘突起。當腦枕部遭到暴力打擊時,可致使腦實質在顱腔內急劇向前移位,腦額葉和顳葉前部反沖於前側的顱骨內板,脆弱的腦皮質和腦血管與堅硬的骨棘和銳利的骨邊緣相碰撞,顱內損傷則很難避免。因而,打擊腦枕部極易引起額部的顱內對沖傷。
2、頸後枕下三角區是指頸後發際以上,枕骨粗隆以下,顱、頸交界的部位。在這一部位上,頭、頸之間形成了一個明顯的斜坡,深層為顱底的枕骨斜坡。枕骨斜坡上的肌肉在皮下圍成了一個三角,因此,這一部位被稱為枕下三角區。經絡之上的「風府穴」、「天柱穴」和「藏血穴」都在這一區域內。這些穴位早在古代就被視為要害穴位。
頸後有深淺兩層肌肉及項韌帶的保護,一般的鈍性暴力不易傷害到骨質。然而以手掌外側和拳外側猛力砍切頸後顱、頸交界處,卻可以直接傷害到腦干,引起致命的後果。由於頭顱本身的重量和頸椎有較大的靈活性,打擊顱頸交界部位,會使頭部產生劇烈的鞭打擺動動作,並閑此使大腦受到強烈的震盪。這種劇烈的鞭打動作造成的頭部震盪,可使腦實質在顱腔內發生移位,並使系於腦中軸上的腦干受到牽拉、扭轉或撞擊於顱底枕骨斜坡,引起嚴重的腦震盪或腦干損傷。打擊後使人立即昏迷或因腦干、延髓功能損害,至呼吸、心跳驟停而立即死亡。
打擊頸後忱下三角區或以兩手抓住敵方頭部猛力向兩側扳擰,很容易造成頸椎骨折、脫位,壓迫脊髓神經引起四肢麻痹、高位截癱。由於頸椎椎體在脊柱中相對較小,椎管也相對窄小,頸段脊髓又最為膨大,因而頸椎椎管與頸段脊髓對比顯得不夠寬大。頸椎損傷時,頸段脊髓損傷也因此而容易發生。第五頸椎以上脊髓損傷時,還會引起膈肌癱瘓。膈肌癱瘓後,傷員的自主呼吸不能維持會很快因窒息而死亡。由於目前脊脊髓損傷尚不能達到使功能恢復的程度,因此,凡打擊頸後引起第五頸椎以上脊髓損傷大都不能存活。 頸後的枕下三角區內有兩條重要的動脈血管——椎動脈和枕動脈。其中椎動脈是人體向顱內供血的兩條動脈之一(另一條是頸內動脈)。椎動脈沿頸椎上行,呈弓形行走於枕下三角區內,經枕骨大孔進入顱腔,向顱內供血。頸後枕下三角區遭銳器砍切時,可以切斷椎動脈,引起嚴重的大出血。椎動脈損傷會使腦失去一條重要的供血渠道,迅速陷人缺氧狀態,最終會因大量失血而死亡。
3、頸側頸動脈三角
頸動脈三角位於胸鎖乳突肌前線的頸內側三角中。頸動脈陷於頸動脈三角處接近皮下,頸總動脈在此分支為頸內動脈和頸外動脈。因此,在頸側的頸動脈三角處,能用手觸摸到頸動脈的搏動。人們通常都會認為,銳器切頸是頸部危害最大的損傷。但實際上打擊或壓迫頸動脈三角,遠比切頸造成的危害更大。暴力打擊或壓迫頸動脈三角,常常立即導致昏厥或死亡。其致昏、致死的速度非常快,常常使人感到意外和突然。致昏、致死的原因是壓迫刺激了迷走神經和頸動脈竇的結果。
頸動脈三角內有一個特殊的壓力感受裝置——頸動脈竇。頸動脈竇位於頸部兩側,距喉結左右5——6厘米,頸總動脈向上分支的部位。頸動脈竇是頸動脈分支處的膨大部分,稱為「壓力感受器」,是頸動脈上的一個重要神經感受裝置。在頸動脈竇的血管壁上,有大量密集的壓力感受神經末梢。這些神經未梢,可以敏感地感受到動脈血壓的變化,以及來自外界的其它壓力變化
在正常情況下,頸動脈竇不斷地感受血液的壓力變化,傳遞神經沖動進入延髓,刺激迷走神經中樞,使心跳活動不致於過強,動脈血壓不致於過低或過高。當血壓突然升高時,頸動脈竇要承受較大的壓力,於是它就會頻頻地發放神經沖動,傳至延髓的心血管中樞,使心跳減慢、血壓下降,以保持心率、血壓的相對穩定。相反,在血壓突然下降的情況下,頸動脈竇承受的壓力也隨之減弱。此時,它又可以通過減壓反射來調節動脈血壓,以保持血壓的相對穩定。
由於頸動脈竇的存在,使頸動脈三角對一切外界壓力顯得十分敏感。當頸動脈三角遭到直接打擊或壓迫時,頸動脈竇所承受的壓力要遠遠超過循環血壓。這種強大的壓力刺激會通過延髓的心血管中樞反射性地引起心臟功能抑制或心臟功能衰竭,使心率驟減、心力衰弱、血壓迅速下降,並因腦供血、供氧不足而很快導致昏厥或死亡。如果同時壓迫兩側的頸動脈竇,幾秒鍾內便可以使人昏迷。
打擊或壓迫頸動脈三角,會刺激頸部的迷走神經,對心跳和呼吸產生雙重的抑製作用。迷走神經受到刺激以後,會將興奮傳入延髓的迷走神經中樞,反射性地引起心率減慢、心力減弱,血壓大幅度下降,同時還會引起長時間的反射性閉氣使吸氣突然終止。甚至會引起心力衰竭和呼吸驟停而導致死亡。
4、喉部的要害主要為咽喉和喉結。
在頸部前面,兩鎖骨內側、胸骨柄上緣有一個凹陷,凹陷內有下行的無名靜脈、氣管、食管以及膈神經和迷走神經分支。氣管位於皮下最表層。這一凹陷部位通常被俗稱為咽喉,在中醫經絡學上,又被稱為「天突穴」。自古被視為要害部位,少林拳法中還傳有「二捅天突穴,鎖喉致昏啞」的技擊歌訣。
以手指用力直戳天突穴,可以猛烈地壓迫氣管,刺激迷走神經和膈神經,引起反射性的呼吸困難和劇烈咳嗽,甚至引起窒息。肺部的迷走神經直接分布於氣管及肺內的支氣管樹,支配著肺臟的呼吸,而膈神經則直接分布於人體最主要的呼吸肌——膈肌的中央,支配著膈肌的運動。膈神經遭強烈刺激必然造成膈肌痙攣,引起劇烈咳嗽和呼吸困難,迷走神經遇強烈刺檄則會通過延髓的迷走神經中樞使肺的呼吸功能受到反射性的抑制,其結果,很容易導致窒息。
以手指持續用力掐拿天突穴,可以使氣管、無名靜脈、迷走神經和膈神經同時受到壓迫,並可因呼吸受阻、靜脈迴流受阻、腦缺氧和神經反射作用,引起窒息或昏迷。
打擊或掐拿天突穴,一般不會造成致命的後果,但如果咽喉被刺破,則會造成嚴重的血胸和縱膈氣腫,使大量血液流入胸腔,並使縱膈和頸部皮下發生氣腫。血胸和縱膈氣腫會壓迫肺臟和心臟,都可以在短時間使人死亡。
喉結在頸部正中,突出於皮下,成年男子尤為顯著。喉結上通咽和口、鼻腔,下連氣管,是肺臟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通氣要道。喉由軟骨構成支架,其中甲狀軟骨為最大的一塊,甲狀軟骨在頸的突出的部份即為喉結。
喉結通常被人們視為要害部位。打擊喉結、扼喉、勒頸、以及銳器切頸常常被當作致命的殺傷手段。據法醫臨案統計,很多自殺或殺人者都習慣於在喉結上下切頸。無論自殺或他殺,切頸者多誤認為切斷氣管或喉管便可以輕易致死。但事實上,切斷氣管僅僅縮短了呼吸道,並不能構成真正的死因。而徒手以拳、掌打擊喉結或勒頸、扼喉、壓迫喉結,卻都能致人於死地。
鎖喉、扼喉、勒頸、以掌指持續地壓迫喉結一般並不能使人立即致死,多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死亡速度比較緩慢。壓迫喉結致死,主要是由於阻斷了呼吸和阻斷了腦循環血流引起的。
以掌指壓迫喉結,一般都不能使呼吸道完全阻塞。呼吸道完全被阻塞的可能性極小,只有以較細的繩索勒壓在甲狀軟骨與舌骨之間時才會發生。由於扼喉時呼吸受阻是不完全的,因而造成的窒息也是不完全的。在這種情況下致死過程就需要持續一段時間。而以掌指壓迫喉結時,一般也不能完全阻斷頭、頸部的循環血流。向頭部供血的頸動脈因為有胸鎖乳突肌的覆蓋,不易被完全阻斷,深層的椎動脈受頸椎的保護,根本壓迫不到,仍能保持暢通。所以,頸部受壓時動脈供血受阻也是不完全的。只有頸靜脈迴流受阻通常比較嚴重。然而頸靜脈迴流受阻也不能在喉結受壓後立即形成。因此,由動脈供血不足,靜脈迴流受阻引起的頭部淤血、顱內壓升高和腦缺氧也需要持續一定的時間才能真正形成。
無論壓迫了呼吸道使肺通氣受阻,還是壓迫了動、靜脈血管使腦循環血流受阻,都會由於腦血流中二氧化碳濃度不斷升高,氧分壓逐漸下降,引起大腦缺氧而導致死亡。在腦缺氧形成以後,腦組織仍有一定的耐受時間,一般腦缺氧1—3分鍾可使人陷入昏迷,5—6分鍾才能使人完全死亡。腦缺氧形成以後,還會刺激頸動脈中的「化學感受裝置」,使人產生強烈的深呼吸慾望,繼而會產生窒息的恐懼心理和垂死的反抗和掙扎。在抵抗力量較大的情況下,死亡速度通常比較緩慢,一般都需要幾分鍾時間。
以拳、掌打擊喉結可以立即致人於死地。這主要是由於喉結上的喉上神經和食管上的迷走神經叢受到強力刺激,致使心跳、呼吸產生反射性抑制的結果。
喉上神經是迷走神經的一個分支,也是頸部皮下一個重要的感覺神經末稍。食管迷走神經叢在緊靠氣管後壁的食管上,由左右迷走神經相互交錯而成。迷走神經聯系著延髓迷走神經中樞,對心跳、呼吸有強烈的抑製作用。強力打擊喉結,會刺激喉上神經和食管迷走神經叢產生強烈興奮,傳入延髓,引起反射性閉氣、突然窒息、心率銳減、血壓下降,甚至引起呼吸、心跳驟停而立即導致昏迷或死亡。
5、太陽穴在耳廓前面,前額兩側,外眼角延長線的上方。
太陽穴在中醫經絡學上被稱為「經外奇穴」,也是最早被各家武術拳譜列為要害部位的「死穴」之一。少林拳中記載,太陽穴一經點中「輕則昏厥,重則殞命」。現代醫學證明,打擊太陽穴,可使人致死或造成腦震盪使人意識喪失。
太陽穴的位置是顱頂骨、顴骨、蝶骨及顳骨的交匯之處,稱為「翼點」或「翼縫」。此處是顱骨骨板最薄,而且是骨質脆弱的部位。顱骨為一層堅硬的骨板,對腦起著保護作用。顱骨骨板各處薄厚不一,平均厚度為5毫米,最厚處為1厘米。而太陽穴處的骨板厚度僅為1——2毫米,是顱骨最薄弱的部份,受到打擊或擠壓,很容易形成骨折。骨折後可直接影響腦的功能。
在顱內的這一部位,血管分布相當豐富,因此構成了眾多的顱內出血來源。起於頜內動脈的腦膜中動脈,在硬腦膜外沿顳骨鱗部向上行走,並在太陽穴處的顳骨鱗部分支為腦膜中動脈前、後兩支。同時,腦膜中靜脈也與腦膜中動脈相伴行。在顱內更深一層的硬腦膜下,還分布有大腦顳葉的皮質動、靜脈。
太陽穴遭暴力打擊,不僅可以因顱骨部骨折損傷腦膜中動脈,而且常常可以在顱骨完整的情況下損傷腦膜中動、靜脈,在中顱窩基底部形成硬膜外血腫。腦膜中動脈破裂形成血腫,不僅十分迅速,而且後果極為嚴重。腦膜中動脈破裂,可使人立即陷入昏迷,昏迷後的間歇清醒期極短,多則不足1小時,少則只有10分鍾,常常在損傷兩小時後完全昏迷。如果傷後6小時仍不能有效地制止出血,即可以致命。腦膜中動脈的兩個前後分支損傷以及大腦顳葉皮質溝內的動脈損傷,會在腦膜的更深一層形成以顳區為中心的巨大顱內血腫。由於出血部位較深,因此,具有更大的危險性。
由於腦膜中動脈緊貼顱骨下行走,因此在顳骨鱗部形成了非常特殊的解剖特點。太陽穴深層組織中的腦膜中動脈,在顳骨鱗部內面的骨板上形成了一條較深的骨溝——顳骨動脈溝。這條骨溝在本身就很薄的骨板上,構成了一條明顯的薄弱帶。打擊太陽穴,往往首先容易在這條骨溝上造成骨折,而顳骨動脈溝處的骨折,又多容易累及骨溝內的腦膜中動脈損傷,引起顱內血腫。
腦膜中動脈前支則完全穿過骨板,在顳骨內面形成了一條長2厘米左右的骨管。由於骨管的存在,使腦膜中動脈前支的一段被完全固定。當太陽穴遭外力打擊時,腦膜中動脈前支極易在骨管處撕裂。同時,顳骨骨折也很容易在骨管處形成.當骨折線橫跨骨管時,對血管造成的損傷以及由此而引起的顱內血腫,往往更為嚴重。
因此,在頭部兩側的太陽穴,實際上構成了一個致命的危險區,即以顱骨顳鱗部為中心的顱骨骨折多發區和以大腦顳葉為中心的顱內血腫多發區。
太陽穴深層腦組織是大腦顳葉。顳葉是大腦皮層的位聽中樞。位聽中樞支配著人的位聽神經,可以通過中耳感受聽覺、感受外界音響的變化。同時,還可以通過內耳「前庭裝置」感受體位在空間的變化,並由此來調節全身肌肉的緊張度,維持身體平衡。因此,大腦皮層的這一區域除感受聽覺,還控制著人的平衡感覺。
此外,太陽穴皮下又是「三叉神經」和「睫狀神經節」的匯集之處。三叉神經傳導頭面部感覺,是對痛覺最為敏感的腦神經。睫狀神經節是調節視力活動的重要神經節。
太陽穴一旦受到暴力打擊,首先會震動大腦顳葉的位聽中樞,使位聽神經受到強烈刺激.造成暫時性的平衡感覺喪失,全身肌緊張調節紊亂。同時,也會刺激太陽穴皮下的神經,使人頭暈、目眩、兩服發黑,平衡不能維持。因而,以一般暴力打擊太陽穴雖不至於造成顱腦損傷,但很容易將人擊倒。我國民間武術中過去就有「一法打太陽,拳中倒地下」的記載。
6、耳是聽覺器官,同時又是位覺器官。除了感受聽覺,它還有感受人體空間體位變化,維持身體平衡的功能。耳根部即耳垂後根部,在耳垂後,下頜角以上,顳骨乳突以下的凹陷處。民間又稱之為「撅陰穴」或「耳後穴」
耳分為內耳、中耳和外耳。外耳包托耳廓、外耳道、鼓膜三個部分。聲波傳入耳道,首先要經過耳膜。中耳位於內、外耳之間,起著傳導聲波的作用。內耳由骨迷路和膜迷路構成,分為感受聽覺的部分和感受空間體位變化的部分。其感受空間體位變化的部分又稱為「內耳前庭分析器」,包括一個橢圓囊、一個球囊和三個不同方位的膜性半規管。在橢圓囊和球囊的囊壁和三個半規管的壺腹嵴上,生有大量纖毛細胞,其毛束插入一種叫作「耳石」的固體顆粒。在正常情況下,耳石給纖毛細腦一種均勻的壓力,使人有一種習慣的平衡感。此外,在三個半規管內充滿淋巴液。當人正常體位改變時,半規管中的淋巴液必然流動,從而引起耳石傾斜,纖毛彎曲,對周圍的末梢神經產生一種新異刺激。末梢神經接受刺激後,將興奮傳至大腦位覺中樞,使人由此感受到空間體位的變化,同時,又會使全身肌肉緊張度發生重新調節,以適應身體姿勢的變化,維持身體平衡。前庭器官「過敏」的人,在較大的體位改變時,會引起過強的反應,出現頭暈、惡心、甚至嘔吐、虛汗等症狀,稱為「暈動症」。
打擊耳部輕則可以擊穿耳膜、損害平衡機能,重則使人昏迷或造成腦脊液耳漏,使人斃命。以拳面或手掌擊打耳部,可以因外力震盪和氣浪的沖擊造成中耳鼓膜破裂,引起耳內出血、疼痛、耳鳴和聽力喪失。有時還會伴有頭暈、惡心、休克等症狀。
打擊嚴重時,空氣在狹小的耳道中形成強大的壓力,可以造成內耳迷路震盪,致使內耳迷路出血,出現暈眩、惡心或短暫的昏迷,並使前庭器官的平衡機能遭到破壞,出現感覺偏差、站立不穩、無故摔倒。內耳迷路震盪所造成的昏迷,不同於腦震盪。不僅意識容易恢復,而且前庭器官的機能也易於得到代償。因此,內耳迷路震盪後的昏迷只是暫時的、一過性的。重力打擊外耳部,不僅可以損壞耳膜、造成內耳迷路震盪,而且常常造成腦脊液外漏,腦脊技外漏是顳骨骨折的直接後果。顳骨骨折後,外漏的腦脊液就會自骨折裂縫進人耳道,從耳道內流出。顳骨骨折同時又是顱腦外傷的一部分,因此,出現腦脊液外漏時,還常常會出現昏迷、面癱等腦震盪和腦損傷的症狀,嚴重時還可以使人斃命。在耳根部皮下,有耳大神經、枕小神經等多條神經分支重疊分布。因此,耳根是一個極為敏感的部位,掐拿耳根部會產生劇烈的酸疼感,用力掐拿可以使人暈厥。
耳根在顳骨乳突下靠近顱腔底部及顱底與脊柱的連接部位。在耳根深層的顱腔內,是腦干與脊髓的連接部位。稱為延髓。耳根部皮下缺少皮下組織,肌內、皮膚極薄。耳根恰恰是從頭側面的薄弱部位上接近顱底和延髓。因此,民間傳統點穴理論中有「耳筋通達於腦府,而相距又極近」的描述。
延髓是人的生命中樞,延髓的機能活動控制著人的心跳、血壓、呼吸等所有基本的生命活動。 打擊耳根部,很容易使顱底受到震盪。顱底震盪必然會波及延髓,使腦干受到展盪、牽拉或發生側向移位,引起心跳突然減弱、減慢、血壓下降、呼吸短促、困難,造成生命垂危。甚至可以出現嚴重的昏迷或心跳、呼吸驟停使人立即斃命。嚴重的顱底震盪有時會造成顱底骨折,顱底骨折一般都出現昏迷並有腦脊液自耳道中漏出。
頦部又稱為頜下三角區。頦部是下頜底部的下頜骨下緣與下頜支前緣及上部頸根之間圍成的一個三角區。頦部向下與頸部相聯,向上通過下頜頭與顱腔底部相連。下鄂兩側的下頜頭與顱底部的顳骨下頜窩共同組成下頜關節。由於下頜關節的存在使得頜下角與顱腔底部在骨結構上形成了緊密的聯系。
在頜下三角區正中,有一個重要的經絡穴位,即任脈的廉泉穴。自古民間就將其視為要害穴位,有「擊打廉泉穴,氣絕一命休」的描繪。由於打擊廉泉穴常常因為頭部的擺動和震盪使人跌倒,因此民間又有人將它給俗稱為「跌倒穴」。
打擊頦部可直接形成顱底部損傷。整個頦部處於下頜底部,通常只能以拳或掌根由下向上打擊才能傷及。單純的頦部損傷並不十分重要,真正能夠對生命構成嚴重威脅的,是由打擊頦部引起的顱底損傷。
當頦部遭拳、掌打擊時,暴力可以經過受力面,沿下頜骨向上傳導至顱底,使下頜關節頭猛烈地撞擊顱中窩,造成顱底骨折。
打擊頦部造成的顱底骨折比起其它原因引起的顱底骨折都更為嚴重。因為顱腔底部構造特殊,骨面有較多的骨粗隆和骨嵴,各處的抵抗力強弱不一,所以,打擊頦部使顱中窩受到撞擊後,常常可以在顱底形成很長的骨折線。其骨折線繞過堅硬的骨粗隆和骨嵴,由顱中窩延伸至顱底的薄弱區。
打擊頦部,引起顱底骨折,往往會發生沒有直接損傷的口、鼻出血,並有腦脊液耳漏或腦液鼻漏。腦脊液外漏多與血液混合在一起,所以耳、鼻中異物一般呈乳黃或粉紅色。嚴重的顱底骨折常常合並較重的腦挫傷,因此會出現頭暈、頭痛、惡心、嘔吐和程度不同的昏迷。由於顱底骨折很難探查,所以,凡嚴重的顱底骨折大多迅速死亡。

㈥ 點哪個部位可以讓人不能動

沒有這樣的穴位存在。

相關穴位:

1、腦戶穴:位於百會穴後四寸五分。

2、囟門穴:位於百會穴前三寸正中。

3、上星穴:入發際上一寸陷中。

4、前頂穴:百會穴前一寸五分。

5、後頂穴:位於百會穴後一寸五分。

6、風府穴:項後枕骨下兩筋中間。

7、頭維穴:位於額角,入發跡角尖處。

8、耳後穴:位於耳後靜脈中。

9、啞門穴:位於風府穴下一寸正中。

10、玉枕穴:位於腦戶穴旁一寸三分。

按摩方法:

1、用拇指指甲掐按人中、十宣、印堂各穴,不拘次數,交替運用,以人中、十宣為主,至患者蘇醒方止。

2、用拇指指端叩擊百會各50次。

3、用大魚際按揉太陽穴30次。

4、用雙手大魚際從印堂抹向兩太陽,往返10餘次。

5、拿捏風池、合谷、曲池、肩井、委中、太沖各10~20次。

6、由前向後用五指拿頭頂,至後頭部改為三指拿,順勢從上向下拿捏項肌3~5遍。

7、按揉足三里、腎俞30~50次。

8、擦腰骶部,不拘次數,擦熱為止。多多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