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濕氣重,皮膚癢,想試試艾灸,想問問兩張圖片哪種艾灸方式比較好
皮膚癢,應該只有兩種原因,一就是你有皮膚問題,例如癬類,需要用葯看醫生。二是肌膚過於乾燥引起的瘙癢,主要現象就是會有產生細小的乾燥皮屑,抓撓後會有紅色小點。
如果是後者的話,建議你在春秋冬的時候減少沐浴次數,一周1-2次即可,然後就是控制水溫(不要超過40度)與人體相仿的溫度比較好,減少去角質的次數。因為這三個季節本來就偏於乾燥,洗澡會帶走體內大量的水分,所以適當的減少沐浴次數會有一定的幫助。在選擇日常潔面產品的時候一定不要用深層清潔的,會帶走肌膚過多的油脂和水分,容易造成水油不平衡,就算是選用深層清潔產品也是一周用一次即可,不然反而會使肌膚變的糟糕。其次就是潔面和沐浴後及時的塗抹水和乳液,鎖住肌膚的水分,在乾燥的部位可以反復塗抹幾回。
日常可以在家中或者辦公處放個加濕器,減少空氣乾燥引起的肌膚水分蒸發。貼身衣服最好選擇純棉的稍微寬松一些的透氣性好的。平時要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避免攝食辛辣的食物,按點休息減少熬夜次數,保證睡眠質量。
⑵ 艾灸哪個部位對祛濕最有效果
首先一個就是足三里穴進行艾灸,祛濕的效果非常好,足三里穴是位於外膝的下三寸,以及脛骨外側一橫指左右的位置,平時艾灸十分鍾左右就可以了,不過需堅持一段時間,很快可以看到祛濕的效果。
再有就是身體的豐隆穴也是不錯的選擇,豐隆穴位於小腿外側的中點,肌肉較為鼓起的位置,針對這個穴位進行艾灸的話,祛濕的效果也是特別好的。每天艾灸十五分鍾可以有效健脾祛濕。
⑶ 去濕氣艾灸什麼穴位
1 合谷穴是大腸經的總開關,有「顏面合谷收」的說法,當面部皮膚有紅血絲時,可艾灸合谷穴,有很好的緩解效果。 合谷穴具有升清降濁、宣通氣血的功能,但體質較差者不宜給予強刺激,孕婦更要禁忌。 取穴:一手的拇指第一個關節橫紋正對另一手的虎口邊,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處。 手法:艾灸距離穴位3-5厘米,灸至穴位暖和、微微發紅即可,10次為一療程。每次艾灸10-15分鍾,每天一次。 艾灸足三里穴祛濕
2 足三里穴是位於外膝的下3寸、脛骨外側一橫指左右的位置,艾灸10-15分鍾即可,需堅持一段時間,很快可以看到祛濕的效果。 艾灸豐隆穴祛濕
3 豐隆穴位於小腿外側的中點,肌肉較為鼓起的位置,針對這個穴位祛濕,效果較佳。每日艾灸15分鍾可以有效健脾祛濕。 艾灸解溪穴祛濕
4 解溪穴位於腳背、踝關節活動的凹點。這個穴位是全身祛痰祛濕的穴位,對於解除下肢的水腫有較好的效果。每日對解溪穴艾灸15分鍾,堅持一段時間,能夠很好祛濕。
5 關元穴位於臍下3寸的位置,屬於養生保健的穴位。長期對關元穴施灸或者艾灸有助於調理氣血、補腎固精。每日可以艾灸10-15分鍾,能夠幫助祛濕。 艾灸中脘穴祛濕
6 中脘穴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的位置上。每天艾灸10-15分鍾,能有效緩解胃部不適的症狀,同時有助於祛濕。 艾灸曲池穴祛濕
7 曲池穴為手陽明大腸經之合穴,意為脈氣自四肢末端至此,最為盛大,猶如水流合入大海。曲池穴具有祛除風濕,調理氣血的功效、可改善手麻、胸中煩滿,改善周邊血液循環。 取穴:屈肘時肘橫紋外側端。手法:用艾條灸每天1次,每次10分鍾。 艾灸隱白穴祛濕
8 脾經的重要穴位。和消化密切相關的兩條經脈,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陰脾經分別循行和相交於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 取穴:在足大趾末節內側,距趾甲角0.1寸。手法:艾條灸5-20分鍾。
⑷ 濕氣重艾灸用哪些穴位
濕氣重,一般脾胃最害怕,首先艾灸脾腧穴、中脘穴、足三里、以培補後天之本,力克濕氣。然後熏灸大椎穴、氣海穴、關元穴、腎腧穴、命門穴等,補先天之不足。
⑸ 濕氣太重艾灸什麼部位效果最好
艾灸中脘穴,養脾胃在艾灸承山穴是身體的排濕口。
⑹ 艾灸能去除體內濕氣嗎,濕氣重艾灸灸哪個部位
轉帖:baby.tw/moles.php?name=Forums&file=viewtopic&t=2349 1.水分 水分穴位居中宮,乃脾胃水濕運化之閘道,灸之有助於濁濕之氣化與水飲之下行,此乃治本,故取之 2.風市 取了水分穴之後,還少了什麼? 就是標的物--證 身重,汗斑濕癢,肩關節痛....以上三證皆是濕氣在表 所以第二個穴要有風的作用,才能表散之 風市屬足少陽,足少陽循行過肩膊,加上風市對皮膚病有特效 所以很適用,亦取之 以上是愚夫千慮之所得,望諸智者不吝賜教
⑺ 去濕氣艾灸哪個部位最好
去濕氣通常的艾灸取穴是神闕、中脘、關元、足三里、陰陵泉等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