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蒙古族的習俗是什麼
蒙古族的主要習俗有:
1、 獻哈達
哈達是蒙古族日常行禮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獻哈達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禮節。獻哈達時,主人張開雙手捧著哈達,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詞或贊詞,渲染敬重的氣氛,同時將哈達的折疊口向著接受哈達的賓客。賓客要站起身面向獻哈達者,集中精力聽祝詞和接受敬酒。接受哈達時,賓客應微向前躬身,獻哈達者將哈達掛於賓客頸上。賓客應雙手合掌於胸前,向獻哈達者表示謝意。
2、敬茶
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遊點上,主人或服務小姐首先會給賓客敬上一碗奶茶。賓客要微欠起身用雙手或右手去接,千萬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則會被認為是不懂禮節。主人或服務小姐斟茶時,賓客若不想要茶,請用碗邊輕輕把勺或壺嘴一碰,主人便即刻會明白賓客的用意。
3、敬酒
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傳統方式。他們認為美酒是食品之精華,五穀之結晶,拿出最珍貴的食品敬獻,是表達草原牧人對客人的敬重和愛戴。通常主人是將美酒斟在銀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長長的哈達之上,唱起動人的蒙古族傳統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讓不喝酒,就會被認為是對主人瞧不起,不願以誠相待。賓客應隨即接住酒,接酒後用無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爐方向點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會喝酒也不要勉強,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純潔的情誼。
4、敬神
蒙古民族的禮宴上有敬神的習俗。據《蒙古風俗鑒》描述,廚師把羊割成九個相等的肉塊,「第一塊祭天,第二塊祭地、第三塊供佛、第四塊祭鬼,第五塊給人,第六塊祭山,第七塊祭墳墓,第八塊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塊獻給皇帝」。祭天則把肉拋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則拋入爐火之中;祭佛置於佛龕前;祭鬼置於包外;祭山則掛之於供奉的神樹枝上,祭墳墓即祭本民族祖先。置於包外,祭水神扔於河泊,最後祭成吉思汗,置於神龕前。這種習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薩滿教,其崇拜多種神祗,爾後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間信仰,把眾多的神祗入了喇嘛教的軌跡。
5、待客
蒙古族自古以來以性情直爽、熱情好客著稱。對家中來客,不管常客還是陌生人,都滿腔熱忱。首先獻上香氣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盤盤潔白的奶皮、乳酪。飲過奶茶,主人會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時節還會請客人喝馬奶酒。有些地區用手扒肉招待客人,還有一定的規矩。例如用一條琵琶骨肉配四條長肋骨肉進餐;牛肉則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節肋骨及一段肥腸敬客。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後回娘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頦、脖子肉都是給晚輩和孩子吃的。接待尊貴的客人或是喜慶之日則擺全羊席。
6、尊老愛幼
蒙古人長幼有序,敬老愛幼。到蒙古包牧民家做客,見到老人要問安。不在老人面前通過,不坐其上位,未經允許不要與老人並排而坐。稱呼老人要稱「您」,不許以「你」相稱或直呼其名。見到牧民孩子不要大聲斥責,更不能打孩子。不要當著家人的面說孩子生理上的缺陷。對孩子和善、親切,被認為是對家長的尊重。
7、 唱歌
蒙古民族的勸酒往往通過情真意切的歌唱表達出來,唱歌與勸酒是同時進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後,大家舉杯合唱,然後大家一起乾杯,如此數遍,酒意酣暢。歌唱有禮儀性的,也有即興盡興的,有一人或數人的,也有合唱的,其歌唱往往痛快淋漓,通宵達旦。
熱情好客:蒙古民族有重情好客的傳統美德,這種習俗從古代一直流傳到現在。
8、婚禮
婚禮是蒙古族為孩子成家立業而操辦的一項重大禮儀活動。婚禮(蒙語稱「好力牧」)是由喇嘛或長輩選定良辰吉日,隆重舉行的結婚慶典。牧區婚禮一般持續三四天。
到了娶親這天,男方家要舉行一個宴會,送娶親隊伍上路,娶親隊伍一般都是夜間或天亮前出發,也有白天出發的,根據新娘家的路途遠近而定。草原的夜晚總是寧靜的、空曠的,本來就稀少的村落顯得更為分散和遙遠。為了驅散沿途的寂寞,又不至互相走失,便放開嗓門,一路賓士,一路高歌……
新娘上接親車之前,要舉行告別儀式。新郎新娘首先跪拜火神。跪拜結束後,新娘不能主動上車,而是哭著和父母依依不捨。此時,祝頌人前來用詩歌的形式勸告新娘。
母親端過一碗鮮奶,一邊安慰一邊讓她喝,但姑娘不能全喝,只喝一點兒,表示姑娘給娘家留口福。隨後母親把剩下的奶子往上灑向四邊八方。這時新郎過來把新娘推進大蓬車里,接送新娘的隊伍離新郎家不遠時,便要停要下來休息。這時新郎和伴郎先回去報信,然後新郎換騎快馬,領著迎親人馬前來迎接。
蒙古族婚禮是詩歌更是戲劇。參演的不僅是新娘新郎、伴娘婚親,而是整個民族。我們可以透過熱鬧有趣、異彩紛呈的一幕幕情節儀式,感知一個富於游戲精神的民族靈魂。與各民族婚禮比,蒙古族婚禮所不同的是重禮不重財。禮是禮路、規矩,用的象徵物和道具很多,充滿戲劇性和虛擬的問答,洋溢著種種詩意和浪漫氣息。精神生活絕對大於物質生活,或者說把生活藝術化了。似乎整個民族還停留在可愛的童年。在舉行婚禮時又擬乎回到古代,把這個民族的傳說、歷史,一些稀奇古怪、鮮為人知的習俗又重演了一遍。許多民族昨天已消失的淳樸古俗,這個民族今天還完整保留著。
蒙古族很注重婚禮儀式,盡管地區不同,形式各有差異,但都非常隆重、熱鬧。牧區的婚俗更有特色,娶親回到男方家,新郎新娘不下馬車,先繞蒙古包轉三圈,然後,新郎新娘雙雙穿過旺火,接受火神的洗禮,表示愛情的純真、堅貞不渝和新生活的興旺。新郎新娘進入蒙古包,首先拜祭佛灶,然後拜見父母和親友,禮畢再梳頭改裝。婚宴上擺羊背子或全羊席,各種奶食品、糖果應有盡有。獻哈達、敬酒、唱歌、跳舞,常常是通宵達旦,熱鬧非凡。
9、 服裝
蒙古族服飾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以女子長袍為例,科爾沁、喀喇沁地區的蒙古族,多穿寬大直筒到腳跟的長袍,兩側開叉,領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貼邊;錫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則穿肥大窄袖鑲邊不開叉的蒙古袍;布里亞特婦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長袍;鄂爾多斯的婦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為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鈕扣;而青海地區的蒙古人穿的長袍與藏族的長袍較為相近。除了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飾各地差別不大。春秋穿夾袍,夏季著單袍,冬季著棉袍或皮袍。蒙古族平時喜歡穿布料衣服,逢年過節或喜慶一般都穿織錦鑲邊的綢緞衣服。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喜歡用紅、粉、綠、天藍色。腰帶是蒙古族服飾重要的組成部分,用長三四米的綢緞或棉布製成。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煙盒等飾物。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兩種,蒙古靴做工精細,靴幫等處都有精美的圖案。佩掛首飾、戴帽是蒙古族習慣。各地區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內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頂高邊平,里子用白氈製成,外邊飾皮子或將氈子染成紫綠色作裝飾,冬厚夏薄。帽頂綴纓子,帽帶為絲質,男女都可以戴。呼倫貝爾的巴爾虎、布里亞特蒙古,男帶披肩帽,女帶翻檐尖頂帽。瑪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銀等珍貴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飾富麗華貴。男子的顏色多為藍、黑褐色,也有的用綢子纏頭。女子多用紅、藍色頭帕纏頭,冬季和男子一樣戴圓錐形帽。
蒙古族男子穿長袍和圍腰,婦女衣袖上綉有花邊圖案,上衣高領,似與族相似。婦女喜歡穿三件長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紐扣,格外醒目。
蒙古族服飾具有濃厚的草原風格。因為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夏裝多布類。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擺均不開衩。紅、綠綢緞做腰帶。
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煙盒等飾物。喜穿軟筒牛皮靴,長到膝蓋。農民多穿布衣,有開衩長袍、棉衣等,冬季多氈靴烏拉,高筒靴少見,保留扎腰習俗。男子多戴藍、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綢子纏頭。女子多用紅、藍色頭帕纏頭,冬季和男子一樣戴圓錐形帽。未婚女子把頭發從前方中間分開,紮上兩個發根,發根上面帶兩個大圓珠,發稍下垂,並用瑪瑙、珊瑚、碧玉等裝飾。還有比較有特色的是蒙古族摔跤服。
蒙古族摔跤服是蒙古族服飾工藝。摔跤比賽服裝包括坎肩、長褲、套褲、綵綢腰帶。坎肩袒露胸部。長褲寬大。套褲上圖案豐富,一般為雲朵紋、植物紋、壽紋等。圖案粗獷有力,色彩對比強烈。內褲肥大,用10米大布特製而成。利於散熱,避免汗濕貼於體表;也適應摔跤角力運動特點,使對手不易使用纏腿動作。套褲用堅韌結實的布或絨布縫制。膝蓋處用各色布塊拼接組合縫制圖案,紋樣大方莊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裝各部分配搭恰當,渾然一體,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10、舞蹈
薩吾爾登是新疆蒙古族最主要的民間舞蹈,在各地蒙古族居區廣為流傳,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新疆蒙古族無論男女老少,幾乎人人都會跳薩吾爾登。薩吾爾登既是新疆蒙古族民間舞曲和歌舞曲的曲牌名稱,同時又是民間舞蹈的統稱。薩吾爾登常在喜慶節日、男婚女嫁、迎賓送客的家宴等娛樂活動時跳。活動場地、人數不限,一般是在氈房和氈房附近的草地上進行。薩吾爾登分徒手跳、持具跳、載歌載舞跳和對歌對舞跳幾種形式
安代蒙古族傳統民間歌舞。是古代"踏歌頓足"、"連臂而舞"、"繞樹而舞"等集體舞形式的演變和發展。安代的表演形式,在場院里幾十、上百人不等,圍成大圓圈,圈裡由兩名歌舞能手對歌對舞,眾人呼應踩腳、甩動衣襟伴舞伴唱,形成熱烈,歡騰的場面。解放後廣大舞蹈工作者通過搜集、整理、改編、創新,使古老的安代發展為反映生活,表現時代的新的藝術形式。形式基本有兩種:一種是在廣場上自娛性的集體舞,一種是在舞台上表演性的。
頂碗舞鄂爾多斯蒙古族從元代承傳下來的傳統民間舞蹈。形式新穎,動作優美,氣質高雅,風格獨特,具有濃郁的民族特點。在整個蒙古族民間舞蹈發展史上占居重要的位置。能歌善舞的鄂爾多斯蒙古人在婚宴和喜慶佳節的聚會上1人或2人頭頂茶杯或碗狀小油燈或碗,碗里盛滿清水或奶酒;雙手各拿兩個酒盅或一束竹筷在歌聲和樂聲中翩翩起舞。頂燈、頂碗舞的動作沒有固定的套數、掌握好基本動作和擊盅、打筷子的規律之後,舞者現場即興發揮,情緒越激昂,動作、舞姿的變化越豐富多彩,充分展現出舞者的技藝、智慧和民間舞蹈豐富、靈活、多變的特性。
筷子舞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民間舞蹈形式之一。表演者兩手各握一把筷子,手持筷子的細頭,擊打筷子的粗頭。動作有雙手胸前交叉擊打筷子,也可擊打雙肩;雙手腹前交叉擊打筷子;雙手胸前擊打筷子,接一手打肩一手交叉打腿;一手打肩一手轉圈打擊地面蹲轉;雙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順著打腿,再雙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交叉打肩等。腳下舞步有平步行進與後退,亦有點地步行進後退,或各種轉和跳躍動作隨舞者即興而做。慢舞穩 重深沉,快舞則飄灑矯健。情緒高昂時筷子繞身飛舞,可在各種動作上擊打身體的各部位,場面輕松熱烈。筷子舞凝結著蒙古族人民熱愛生活的情意和美化生活的智慧,是蒙古族人民精神生活的組成部分。
盅子舞流傳於鄂爾多斯的一種舞蹈。每逢佳節、喜慶歡宴之際,人們在酒足食盛之時,拿起桌子上的酒盅舞蹈起來,以表達喜悅之情。每一隻手持兩個盅子,擊打出各種快、慢、碎、抖等聲音,隨著音樂舞動的雙手用盅子擊打出各種節奏。動作有雙手橫繞八字,上身隨左右八字(阿拉伯字)亦左右擺動;雙手上、下、左、右十字形擊盅,身體隨手上下起伏;雙手由里向外或由外向里劃圈;雙手向舞台位置的二點或八點抖盅,身體隨手起落,臉和視線與手呈反方向,盅伸向哪一側,哪一側的耳朵便隨身探過去聽盅聲;繞圓動律一一一手在頭上方另一手在身前側由里向外繞圈;雙手從身後向一旁慢慢擺出,動作范圍在胯旁為小,在身體的正旁為中,一手至頭上一手在腰後為大,依次左右做即謂橫擺扭動律。在一些動作的末尾或兩個動作銜接之際常有漂亮的華彩動作出現,可謂精彩。下身動作有雙腿跪著,亦有迂迴步等各種舞步伴之。頭可頂碗、也可頂燈。舞得端莊質朴,韻味持穩雄惲,剛柔相濟。
角斗流傳在自治區以摔跋之鄉著稱的錫林郭勒草原的一種模擬性舞蹈。由一個人表演兩個人摔跋的生龍活虎般的拼搏動態,而且表現得比生活中的摔跤還要生動、靈巧、幽默、滑稽,所以深受群眾的喜愛。表演者要穿特製的服裝,身著蒙古袍的兩個小假人擺好摔跋姿式(抱腰狀)縫在一起,使兩袍子成筒狀套在身上,紮好腰帶上身向前弓腰180度,兩個貼在一起的假頭正好頂在腰背上,用套上馬靴的雙手當作其中一人的雙腳,在歌聲或鼓點中做摔躍的各種抱、踢、蹁、鉤等技巧。
普修爾樂舞又稱托普修爾樂舞。巴拉特蒙古用蒙古語跳民間舞稱為貝.貝伊勒,漢語意為身體的律動。居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的巴拉特蒙古四大部落:准格爾、陶爾扈特、杜爾別特、和碩特,每一個部落都有極其豐富的民間舞蹈,他們具有一種古老的兩根弦的彈撥樂器名叫托普修爾,按巴拉特蒙古的習俗,托普修爾一響必隨之貝•貝伊勒,貝•貝伊勒必在托普修爾的樂聲中進行,故此,巴拉特蒙古民間舞蹈又 稱托普修爾樂舞。托普修爾樂曲較完整保存下來的有12-17支曲,以內容每一支曲都有各自的名稱和不同的動作和跳法,如黑吉馬、育老人、慢撤布爾登等,巴特拉蒙古民間舞所反映的生活內容有表現勞動的,如剪羊毛、趕氈、擠奶等;有表現日常生活的,如梳頭、照鏡、戴頭飾等;有模仿飛禽走獸的,如鷹展翅、山羊跑跳、走馬、駱駝步等;有模擬自然景物的,如水波、水浪、草浪等。形式上分徒手與帶道具2種,帶道具的有頂碗和雙手各拿一雙筷子跳。手拿托普修爾邊彈邊跳,其動作中除硬肩、聳肩、轉身之外有反彈托普修爾的舞姿和動作。跳法有達勒勒恩貝伊勒(招手式,指提壓腕動作)、敖德勒恩貝伊勒(纏繞式跳,指繞臂動作)、阿查貝伊勒(托重而跳,指甲用雙腿抱住乙的腰部,乙托著甲,二人面對面跳),整個舞蹈貫穿繞圍動律,以雙滕微微顫動,典型動作:硬肩、聳肩、壓提腕、抖手、繞臂,在2人、3人和多人的對舞中動作即興中可千變萬化。
圈舞蒙古族民間流傳的舞蹈。兩腳交替悠晃步,粗礦奔放的跳踏步,明快瀟灑的下身或側身跑跳步等幾種動作組成。上身動作有甩手,與人背後拉手,眾人手拉手,圍著圓圈跳舞,所以通常人們又稱布里雅特民間舞蹈為圈舞。慢板跳得抒情柔和,快板跳得歡快敏捷,跳躍性強。民風淳樸,具有遠古色調,感情熱烈豪放。
11、節日
傳統節日有「白節」、祭敖包、那達慕、草原上勇敢者的游戲:打鬃節等。
蒙古族民間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是相當於漢族春節的年節,亦稱「白月」,傳說與奶食的潔白有關,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節日的時間與春節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把肉,也要包餃子、烙餅,初一的早晨,晚輩要向長輩敬「辭歲酒」。
在錫林郭勒盟民間除過年節外,還在每年的夏天過「馬奶節」。節前家家要宰羊做手把羊肉或全羊宴,還要擠馬奶釀酒。節日的當天,每個牧民家都要拿出最好的奶干、乳酪、奶豆腐等奶製品擺上盤子里,用以招待客人。馬奶酒被認為是聖潔的飲料,獻給尊貴的客人。
那達慕大會:每年夏秋季牧閑時舉行。「那達慕」在蒙語中有娛樂或游戲之意。內容有摔跤、賽馬、射箭、舞蹈,以及物資交流等。除此之外,解放後,又增添了不少新內容,如田徑、球類比賽、文藝演出、圖片展覽、放映電影、交流生產經驗等,成為蒙古族人民喜愛的盛會。
魯班節,是雲南省通海縣西城的一帶蒙古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四月初二舉行,為期一天。居住在這里的蒙古族人民從其他兄弟民族那裡學會了建築技術。他們修建的房屋,不僅造型別致、美觀,而且經久耐用,頗受附近各族人民的稱贊。為了紀念和慶祝在土木建築方面取得的成就,他們就把農歷四月初二定為魯班節。節日這天,外出修建的泥、木、石匠,無論路途遠近都要趕回家裡來歡度節日。各村寨都要殺豬宰羊,搭台唱戲。人們還把檀香木雕刻的魯班像拾著,敲鑼打鼓,游直各村寨,然後,大家匯集場上,唱歌跳舞。他們最喜歡的舞蹈叫「跳樂」。跳時,先由男青年作為先導,他們懷抱龍頭四弦琴,邊彈邊跳,後面的人群群分成兩行,有時圍成圓圈有時互相穿插,隊形多變,且歌且舞,場面十分活躍。
燃燈節,每年農歷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臨,家家點燃酥油燈,以示歡慶。現今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額敏縣多數蒙古族已不過燃燈節;烏蘇縣蒙古族在燃燈節的—天多不燃燈,代之以各種娛樂形式。
節日後,各村寨忙著收小麥、油菜籽,犁田插秧。幹完這些農活後,工匠們又成群結隊外出承包建築。
② 浙江省博物館的基本陳列
「非凡的心聲——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中國古琴」展廳位於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地面三層,面積300餘平方米,分為「古琴的歷史」、「古琴的製作與演奏」、「館藏古琴解讀」三個單元。「古琴的歷史」單元主要通過場景、水墨動畫、圖片等手段對古琴的起源、漢唐時期古琴的定型、宋元時期浙派的崛起至明清時期紛繁的琴派做客觀系統的陳述。「古琴的製作與演奏」單元通過實物模型、視頻短片和圖片資料等手段介紹了古琴的結構、製作工序、琴音及手法等信息。
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位列「琴、棋、書、畫」四藝之首。2003年11月7日,中國古琴藝術正式列入世界第二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成為全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 「意匠生輝——浙江民間造型藝術」 展廳位於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地面三層,面積400餘平方米。這是一個以非物質文化樣式呈現的陳列,展示的浙江大地孕育出的最傑出的民間藝術品。它們來源於勞動與生活,根植於鄉村與城鎮,既是浙江人靈動心智和精巧技藝的物證,也反映出浙江人在人多地少環境中求生存、求發展的適應性與創造能力。
該陳列分為雕塑藝術、剪紙藝術、編織藝術、織染藝術四個單元,在四個單元的入口處安排了由典型圖案和文字構成的識別系統,以進一步強化信息分類。每個單元分為若干獨立的藝術項目:雕塑藝術有著名的「浙江三雕」(東陽木雕、樂清黃楊木雕、青田石雕)、黃岩翻簧竹雕、甌塑;剪紙藝術有樂清細紋刻紙、浦江剪紙;編織藝術有東陽竹編、嵊州竹編;織染藝術包括蕭山花邊、浙南夾纈、桐鄉藍印花布。 「十里紅妝」是一個介紹寧紹地區民間婚嫁習俗的陳列,分為「待嫁的女兒」、「迎親的隊伍」、「火紅的新房」三個單元,面積約500平方米。
進入展廳,復原的小橋、鄰水的建築再現了煙雨迷離的寧紹水鄉風貌。通過小橋,首先進入的是由花轎、杠箱、轎前擔等構成的展區。核心是朱金木雕寧波花轎,此轎工藝精湛,猶如一座黃金寶龕。花轎採用朱漆鋪底,金箔貼花,漆雕並重,以多種珍貴木材,採用圓雕、浮雕、透雕等手法,雕刻數百個人物和多個吉祥主題以及戲劇場景,周圍飾有無數花鳥和各種精緻的小宮燈、流蘇和掛帷,由於製作耗費上萬工時,故稱「萬工轎」。
展廳中部,設置了將近十米長通透的展櫃,用微縮的人物模型再現綿延十里的嫁妝隊伍。「紅妝」的嫵媚和「十里」的浩盪所形成的組合,營造出澎湃如濤、激情似火的盛大畫面,以最直接的方式表達出人們熱愛生活、追求幸福的夙願。
「火紅的新房」單元展示的是以朱金木雕千工床為核心的紅妝傢具,包括房前桌、紅櫥、春凳、紅木箱、朱漆靠背椅等。展廳內陳列的各種紅妝傢具和用具種類豐富,多是採用天然生漆配以硃砂髹制而成,色彩鮮艷亮麗,經久不褪,並集雕刻、堆塑、繪畫、貼金、泥金、罩漆等諸多工藝於一身。整個展廳光線柔和,各式紅妝傢具、女紅用品等器物洋溢著和美的生活氣息,而鋪天蓋地的紅色渲染了喜慶的氣氛。 孤山館區的西側部分為清朝皇帝行宮遺址和江南著名皇家藏書樓文瀾閣,建成於公元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為清代珍藏《四庫全書》的七閣之一。公元1861年(咸豐十一年)文瀾閣焚毀,公元1880年(光緒六年)於舊址重建,並建御碑亭及太乙分青室,是江南三閣中唯一倖存的一閣。2001年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瀾閣是一處典型的江南庭院建築,園內亭廊、池橋、假山疊石互為憑借,貫通一起,全部建築和園林布局緊湊雅緻,頗具特色。從正門而入,迎面是一座獅象群假山,上建亭台,中開洞徑,玲瓏奇巧;穿過山洞是一座平房,後水池奇石獨立,名為「仙人峰」,乃西湖假山疊石中的精品;東南側有碑亭一座,有清乾隆帝題詩和頒發《四庫全書》的諭旨;東側為御碑亭,碑上刻清光緒帝題「文瀾閣」三字。水池後正中為文瀾閣,仿寧波天一閣,外觀為兩層,中間有一夾層,實為三層樓房;西有曲廊,東有月門通太乙分青室和羅漢堂。
2006年文瀾閣在經歷1974年、1984年和1993年等多次維修後,又進行建國後規模最大的一次修繕,之後將成為展示「文瀾閣與四庫全書」相關內容的重要人文景點向世人開放。 沙孟海舊居坐落於杭州龍游路15號,當代中國書壇巨擘沙孟海先生晚年曾居住於此,佔地面積87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601平方米。秉承沙孟海先生的遺願,其家屬將其數百件書法和篆刻作品及珍貴文物捐贈給浙江省博物館收藏。2004年11月,由浙江省人民政府斥資700餘萬元對沙孟海舊居進行修繕並正式開放。舊居為磚木兩層結構別墅,院內「沙孟海舊居」五字匾額為著名金石篆刻家錢君陶所書。
沙孟海先生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造出了古拙渾厚、縝密雄健、氣勢磅礴的「沙體」。「沙孟海舊居」有沙孟海生活、工作的兩個復原室,同時新辟沙孟海生平事跡圖片陳列廳。 黃賓虹紀念室坐落在杭州棲霞嶺31號,原為黃賓虹先生的故居。1948年夏,85歲的黃賓虹應國立杭州藝專之聘請,由北平南下,在浙江走過了他人生的最後七年。
黃賓虹先生逝世後,家屬秉承其遺願,將其存留的五千餘件作品及一萬余件文物、手稿等遺物悉數捐獻給浙江省博物館。紀念室於1988年正式向遊人開放,設有黃賓虹生平事跡圖片陳列和復原書房。 浙江西湖美術館1999年10月落成,位於浙江省博物館孤山館區東側。這里原為中國國立藝術院的舊址。20世紀30年代初,林風眠、艾青等曾在此發起建立了一座哥特式美術館,旨在「整理中國美術,介紹西洋美術,調和中西藝術,創造時代藝術」。
浙江西湖美術館共分三層,包括門廳、接待室和四個大小不一的展廳,是浙江省展示美術名家作品、介紹美術動態,進行學術交流、傳播藝術的重要場所之一。
③ 什麼是紀實婚禮攝影
實風格婚紗照的拍攝思路更能著重於現場感的營造,不嬌柔不做作,從營造光影效果,到設計和捕捉人物動作,都力求一種真實感和記錄感,以此能賦予畫面更加豐富和自然化的風格。
這樣無論再過多少年,翻開這張照片時都能回想起當年的情景。這就是紀實攝影婚照的魅力,一張照片背後就是一部回放的MV,承載的是每對新人獨有的故事。
鄭州樂可婚紗攝影工作室
紀實婚紗照真實自然,流露新人真實的自然情感,所以現在也頗受年輕人的喜愛。因此喜歡這類婚紗照風格的新人,紀實婚紗照是個不錯的選擇。
④ 漢朝和匈奴和親的公主,唐朝的文成公主是皇帝的真女兒嗎
文化/藝術 > 歷史話題添加到搜藏待解決
漢朝和匈奴和親的公主,唐朝的文成公主是皇帝的真女兒嗎?
懸賞分:0 - 離問題結束還有 14 天 23 小時
提問者: 陸世長 - 七級
我來回答:
第1步:輸入你的答案
回答即可得2分經驗值,回答被採納可同步增加經驗值和財富值
您還可以輸入字
輸入內容已經達到長度限制
插入地圖 插入圖片
參考資料:
匿名回答 積分規則
第2步:點擊提交回答
回答 共 1 條
不是,是宗室女,中國歷史上,有不少以公主或宗室女下嫁蕃邦國王和親的事例,唐太宗時期,文成公主遠嫁吐蕃,便是和親情況的典範。在她是影響下,漢藏兩族的友誼有了很大的發展,所以把文成公主譽為最成功的女外交家實不為過。
吐蕃就是現在的西藏,唐代以前和中土沒有來往。據說吐蕃人是東晉末年南涼國王鮮卑人禿發利鹿孤的後代,因失國而輾轉流徒到西藏高原,為紀念祖先,他們以「禿發」為國號,後依語音相近訛變為「吐蕃」。吐蕃人過著以游牧為主的生活,飼養氂牛、馬、豬和獨峰駱駝,有的也種植青稞和蕎麥。公元七世紀,棄宗弄贊繼位作了吐蕃贊普(吐蕃國王),人們又稱他為松贊干布,是一位驍勇慓悍的領袖,他率領軍隊統一了青藏高原上的許多部落,建立了以邏些城為中心的強盛王國,邏些城即今日的拉薩。
唐太宗貞觀十二年,松贊干布率吐蕃大軍進攻大唐邊城松州,即今天的四川松潘縣;唐太宗治理下的唐朝,此時正國富兵強,於是派侯君集督率領大軍討伐。大敗吐蕃於松州城下。松贊干布只好俯首稱臣,並對大唐的強盛贊慕不已,他在上書謝罪的同時,還特向唐廷求婚。
唐太宗經過一番考慮,決定答應他的請求,於是在宮中選定了一個通曉詩書的宗室之女,封她為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原是唐太宗一個遠親李姓侯王的女兒,人長得端莊豐滿,自幼飽讀詩書,她雖然對遙遠的吐蕃心存疑慮,卻又充滿了新奇的嚮往,因而也就應允了。經過兩個多月的准備,於貞觀十五年隆冬,一支十分可觀的送親隊伍,在禮部尚書江夏郡王李道宗的率領下,護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親。
之所以要在隆冬季節出發,是因為由長安經隴南、青海到西藏有一個多月的路程,沿途要經過幾條湍急的大河,隆冬季節河水平緩,才便於送親的隊伍通過。這支隊伍,除了攜帶著豐盛的嫁妝外,還帶有大量的書籍、樂器、絹帛和糧食種子;組成成員除文成公主陪嫁的侍婢外,還有一批文士、樂師和農技人員,幾乎就象是一個「文化訪問團」和「農技隊」。這些人員是去干什麼呢?因為當時吐善已經擊潰了吐谷渾,伊然成為了西南舉足輕重的強邦;唐太宗深謀遠慮,覺得只有對吐蕃加強籠絡,才能保證大唐西南邊陲的穩定,因此才千方百計地對他們從經濟和文化上予以協助,使吐蕃在潛移默化中感激和追隨大唐。文成公主實際上就是肩負著這項和睦邦交的政治任務遠嫁的,這支送親的隊伍也是前去協助她完成這項使命的。
經過一個多月的頂風冒雪的堅苦跋涉,春暖花開的時候,文成公主一行到了黃河的發源地一河源,這里水草茂盛,牛羊成群,一改沿途風沙迷茫的荒涼景象,讓人精神為之一振。一路上很為吐著地勢惡劣而憂心的文成公主這時也鬆了一口氣,於是送親隊伍在這里作了數日的短暫休整。
這時,松贊干布親自率領的大隊迎親人馬也趕到了河源,松贊干布一行見到大唐使臣江夏郡王李道宗納頭便拜,並行了子婚大禮,他已認定把大唐作為吐蕃的上國。李道宗請出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相見,這位馳騁高原的吐蕃王一見到中土的金枝玉葉,頓時為她而傾倒,只見文成公主身著華美的盛服,神態端莊,氣度文雅,與原始質朴的吐蕃女子完全不可同日而語。而文成公主所見到的松贊干布,雖然被高原的烈日和狂風塑造得黝黑而粗獷,但配上他高大健壯的身材和眉宇間流露出來的豪爽之氣,顯得十分英武;文成公主心中暗自慶幸,自己算是嫁了一個偉丈夫。
送親和迎親的隊伍前呼後擁、威風八面地進入了邏些城,在李道宗的主持下,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按照漢族的禮節,舉行了盛大的婚禮,全邏些城的民眾都為他們的贊普和夫人歌舞慶賀。松贊干布樂不可支地對部屬說:「我族我父,從未有通婚上國的先例,我今天得到了大唐的公主為妻,實為有幸,我要為公主修築一座華麗的宮殿,以留示後代。」
不久,一座美輪美奐的宮殿就建成了,裡面屋宇宏偉華麗。亭榭精美雅緻,還開鑿了碧波盪漾的池塘,種上了各色美麗的花木,一切建制都模仿大唐宮苑的模式,用來安頓文成公主,藉以藉慰她的思鄉之情。為了與文成公主有更多的共同語言,松贊干布脫下他穿慣了的皮裘,換上文成公主親手為他縫制的絲質唐裝,還努力地向文成公主學說漢語,一對異族夫妻,感情融洽,互愛互敬,開始了他們新的生活。
按照傳統習慣,吐蕃人每天要用赭色制土塗敷面頰,說是能驅邪避魔,雖說樣子十分難看又不舒服,但因是傳統習俗,誰也沒有提出異議,大多數吐蕃人只是照章行事。文成公主到吐蕃後,仔細了解和揣摩了這種習慣,認為這樣做毫無道理,又有礙衛生,實在是一項鄙俗的陋習,因此她婉轉地向松贊干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松贊干布聽了覺得她的話很有道理,立即下令廢除這項習俗,最開始一些念舊的吐蕃人很不習慣,但慢慢地都覺得保持自己的本來面目,既方便又好看,大家也就都樂意接受了,他們甚至還十分感激文成公主為他們破除了陳規。 待生活安定下來後,文成公主帶來的漢族樂師們開始履行職責,他們十分賣力地為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演奏唐宮最流行的音樂,音樂舒緩優美,使松贊干布大有如聞仙音的感覺,他對樂師和音樂大加贊嘆,並選撥了一批資質聰慧的少男少女,跟隨漢族樂師學習,使漢族的音樂漸漸傳遍了吐蕃的領地,流進了吐蕃人的心田。
隨來的文士們也開始工作,他們幫助整理吐蕃的有關文獻,記錄松贊公布與大臣們的重要談話,使吐蕃的政治走出原始性,走向正規化。松贊干布欣喜之餘,又命令大臣與貴族子弟誠心誠意地拜文士們為師,學習漢族文化,研讀他們帶來的詩書;接著他還派遣了一批又一批的貴族子弟,千里跋涉,遠赴長安,進入唐朝國家,研讀詩書,把漢族的文化引回吐蕃。
農技人員並不宣揚什麼,他們只是先把從中原帶去的糧食種籽播種在高原的沃土上,然後精心地灌溉、施肥、除草,等到了收獲的季節,那頂壯的莊稼,驚人的高產,讓吐蕃人瞪大了眼睛;因為吐蕃人那時雖然也種植一些青稞、蕎麥之類的作物,但因不善管理,常常是只種不管,所以產量極低,他們不得不佩服漢族農技人員高超的種植技術。在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授意下,農技人員開始有計劃地向吐蕃人傳授農業技術,使他們在游牧之餘,還能收獲到大量的糧食。尤其是把種桑養蠶的技術傳給他們後,吐蕃也逐漸有了自製的絲織品,光澤細柔,花色濃艷,極大地美化了吐蕃人的生活,使他們喜不勝收,都十分感謝文成公主入吐蕃後給他們帶來的好處。
文成公主以款款柔情善待松贊干布,使得這位生長於荒蠻之地的吐蕃國王深切體會到漢族女性的修養與溫情,他對文成公主不但備加珍愛,而且對她的一些建議盡力採納。文成公主則憑著自己的知識和見地,細心體察吐蕃的民情,然後提出各種合情合理的建議,協助丈夫治理這個地域廣闊,民風慓悍古樸的國家。而文成公主又不是那種極有權勢欲的女人,她參預治國,卻從未要求松贊干布給自己一個什麼官職,對於吐蕃國的重大政治決策,她只是提出自己的看法,並不強行干涉,因此松贊干布和大臣們對她非常悅眼,經常向她討教唐宮的政治制度以作為他們行政的參考,而廣大的吐蕃民眾更視她如神明。
貞觀二十二年,唐太宗派長史王玄策出使吐蕃,一方面和洽兩國關系,另一方面也是去看望遠嫁的文成公主。王玄策率出使隊伍帶著大批絹帛文物上路,途經天竺國時,不幸遭到天竺人的搶掠,除了王玄策帶著少量人馬逃出外,大部分人馬及物品全都搶去。王玄策狼狽地抵達吐蕃,拜見了松贊干布並說明了遭劫的情況,松贊干布認為天竺國是有意挑釁,破壞他與大唐的關系,於是派遣大軍討伐天竺,搗毀了他們的都城,俘虜了天竺王子,還繳獲了大批牲畜,救回了唐朝使節隨從人員,算是替大唐使節出了一口氣。
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駕崩,太子嗣位為唐高宗。新任大唐天子授松贊干布為附馬都尉,封西海郡王,並且派特使送去大量的金銀、絹帛、詩書、谷種,並特為文成公主送去了飾物和化妝品,以嘉勉她和親撫蕃的功德。 松贊干布因之上書謝恩,並忠心地表示:「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當勤兵赴國除討。」並獻上珠寶十五種,請代置太宗靈前,以表哀思。唐高宗對松贊干布的忠心十分感動,又晉封他為賓王,更賜彩帛三千段;吐蕃使者到長安後大開眼界,趁唐高宗高興之機,向他請求賜給造酒、碾米和製造紙筆墨硯的技術,唐高宗都—一答應了。大唐王朝與吐蕃的關系,在文成公主聯絡的基礎上,至此已到了水乳交融的頂峰。
在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努力推行改革,及大論(吐蕃的宰相職)祿東贊的妥善謀劃下,吐蕃在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因而能稱霸西域,成為大唐王朝西方的有力屏障。
可惜不久之後,松贊干布去世,他的孫子繼位為贊普,因贊普年幼,所以國事多由祿東贊一手掌握理,家事則由文成公主操持,這時一切還算平穩。然而不久祿東贊也死去,他的兒子欽陵沿襲作了大論,這時吐蕃與鄰邦士谷渾關系惡化,他們均上書向唐廷請求論斷是非,而唐高宗遲遲不予裁決,欽陵按捺不住,起兵擊潰了土谷渾。不料這一舉動卻觸犯了唐廷的威嚴,唐高宗認為在他還沒有作出判決之前,吐蕃就擅動武力,簡直不把大唐天朝放在眼裡,因此在咸享元年,派薛仁貴督師討伐吐蕃。
誰知薛仁貴的軍隊在大非川一帶被吐蕃軍隊打得一敗塗地,從此吐蕃人不再服大唐的氣,連年興兵進犯大唐邊境。唐廷派大軍長駐洮河鎮守,以防吐蕃軍隊的騷擾,雙方陷入了敵對局面,吐蕃成為唐王朝始終無法解決的最大敵人。 從唐太宗貞觀十五年初春,文成公主下嫁松贊干布開始,到唐高宗威享元年薛仁貴率兵征討吐蕃為止,整整三十年的歲月,由於文成公主的博學多能,對吐蕃國的開化影響很大,不但鞏固了唐朝的西陲邊防,更把漢民族的文化傳播到西域,這是唐太宗的得意之作,可惜唐高宗最終不能善加利用,輕易挑動戰爭,造成了不可收拾的局面,使得文成公主苦心孤詣所營造的和睦局勢嘎然而止,怎不令人痛惜。
唐高宗永隆元年,文成公主在邏些城病逝,唐廷特派使者前往祭奠,但也沒能改善兩國的外交關系。而文成公主受到吐蕃官民的敬仰並不因與唐朝關系疏遠而稍減,她的死引起了所有吐蕃人的衰痛。
文成公主死後,吐蕃人到處為她立廟設祠,以志紀念。一些隨她前來的文土工匠也一直受到豐厚的禮遇,他們死後,也紛紛陪葬在文成公主墓的兩側。至今文成公主和這些友好使者,仍被西藏人視為神明。
參考資料: http://tieba..com/f?kz=273267011
回答者: mxy19971121 - 三級 2010-6-6 08:32
我來轉發 分享到i貼吧 轉發到新浪微博
分類上升達人排行榜
用戶名 動態 上周上升
guo87214 3294
風流禹二 2479
huang_0131 1830
歲月不寒 1605
xzzxdh 1499
更多>>
訂閱該問題
來網路推廣歷史話題
使用網路Hi可以第一時間收到「提問有新回答」「回答被採納」「網友求助」的通知。查看詳情
--------------------------------------------------------------------------------
您想在自己的網站上展示網路「知道」上的問答嗎?來獲取免費代碼吧!
--------------------------------------------------------------------------------
如要投訴或提出意見建議,請到
網路知道投訴吧反饋。
&;2010 Bai
設網頁版網路Hi離線 右下角顯示網頁版網路Hi 系統消息沒有新系統消息。好友列表在線好友(0)
離線好友(0) 好友列表(0/0)
⑤ 結婚要不要看日子的呢
,,,,,,結婚需要選日子的。要選在雙方都有時間的時候,不要與工作有沖突,一般節假日結婚的新人比較多,例如國慶節,假期相對長一些比較方便。選擇一些有意義的日子結婚也可以,比如情人節、七夕節、雙方生日等。還有就是根據婚俗來講,選擇一個黃道吉日結婚會更好。
在我國的《周易》中,有很多關於道教的文化。而這方面就是與我國的一些良辰吉日以及生辰八字等有關的東西,其實這也是我國的一種文化。
如何挑選吉日
1、選擇閏年閏月
中國人對結婚吉日的挑選頗為看重,並且非常講究「閏月」、「閏年」之說,即每隔兩、三年便會出現一個閏年,即該年有兩個「立春」,一個「閏月」。擇結婚吉日,最好在有閏月的年份。
2、避開三七九
三吉日最好避免在農歷的三月、七月和九月,因這三個月份分別適逢「清明」、「盂蘭」和 「重公」,均為傳統的「鬼節」,不宜辦喜事。而在月初圓的「中秋節」月份,即農歷八月是最適合辦婚禮的月份。
3、避開三娘煞
相傳月老不為三娘牽紅線,使她不能出嫁。基於報復心理,三娘喜與月老作對,專門破壞新人之喜事,故每月的三娘煞之日,即初三、初七、十三、十八、廿二及廿七,不宜結婚。
4、嫁娶擇日法
婚姻嫁娶的擇日原則是,以新娘方的出生日期為主的,並參考男方及其他人的出生日期,俗話說:「子靠出生時,女靠行嫁年」。所以若是把此原則顛倒或不顧,將會導致婚後的婚姻出現問題,甚至離婚;反之,則大吉利是。
5、不選父母生辰
在傳統習慣中,父母生辰不應與結婚吉日相同,其實只是指父母生日的正日不宜嫁娶,在該月份內結婚卻絕對適宜。
6、真正婚嫁日
如果你決定將注冊與結婚儀式的日期分開,最好這兩天都是擇日行事。如要取捨的話,便應以進行迎親及擺酒的傳統禮儀當日為准,選在吉日舉行,因為中國傳統始終視這天為真正的結婚吉日。
7、良辰吉日計法
有些人認為還應該有更嚴格的良辰吉時計算方法,即用男、女雙方的出生日期時間推算出最吉利的婚嫁時日。不過這種做法相當繁瑣,更多人寧願去看黃歷選日子,或聽研究」周「易之人的建議。
8、要考慮雙方工作、學習的實際
如果一方正在業余時間讀書,應避開緊張的復習考試日期;如果一方正夜以繼日地投身於單位的重大技術攻關項目,對方就要耐心地等待一段時間,待得捷報傳來之時再擇「結婚吉日」。
9、要考慮雙方家庭的實際
選擇「吉日」,需兼顧雙方老人和親朋好友都有時間參加,都能目睹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