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教育近代史
1.洋務運動時期
傳教士創辦學堂、翻譯西書,農民起義暢言平等、反孔批儒;西方近代教育文化知識信息的傳播,教育上平等性、普遍性要求的提出,孔孟學說至尊地位的動搖,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提出。
清政府整頓官學書院、祛除科舉積弊、推崇儒學地位,從傳統中尋求應變方案;主要是針對現實的教育問題,力圖恢復被農民起義攪亂的封建秩序。
京師同文館的創辦及增設天文算學館。京師同文館成為中國近代第一所新式學堂,成為19實際60年代以後傳播西學、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終於突破了對舊制度、舊體系修修補補的框架,邁出了有決定性意義的一步;教學內容的更新;傳統教育的培養目標開始被淡化;嚴夷夏之大防的舊觀念在教育上開始動搖,借才異域。
福建船政學堂,從西語到西藝的轉變。前學堂培養輪船設計製造人員,法文學堂;後學堂培養輪船駕駛人員,英文學堂。
留學生派遣。清政府第一批留學生派往美國,美國是唯一與中國簽訂有文化教育交流條約的國家,近代留學教育的倡始人容閎有留美的經歷。福建船政局派遣留歐成績更顯著,在挑選出國人員上把關較嚴;出國學生年齡二十左右,只想堅定,學習目的明確,學習期限一般為三年;管理人員思想較開明;有明確的要求和檢查措施。
開始把西學列為考試科目和部分書院教學內容的改革。
中國教育的近代化,是在資本主義列強侵略步步緊逼的國際環境下起步的,是在傳統封建教育勢力強大、影響根深蒂固的基礎上起步的。新式學堂大致可分為語言學堂、技術學堂、軍事學堂。是中國教育近代化起步的重要標志和主要內容,為中國教育近代化奠定了基礎。反映西方近代文化的新的教學內容的開始引進,近代資本主義教育、教學制度的部分借鑒和近代新式人才的培養訓練等微觀方面;具有宏觀性特點,沖擊和改變著人們的舊教育觀念和社會心理、風俗時尚,從一個側面、在一定程度上為中國教育近代化掃除心理障礙,加速了封建教育的解體,推動了教育近代化的歷史進程。
新式教育機構大部分集中在沿海一線口岸城市,是近代以來地處中西文化交流融匯的前沿。新式機構的創辦人幾乎全部是清政府的重臣要員。謹慎除舊,主動布新;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各自為政,難成系統。
2. 維新變法時期
新教育機構內涵的擴大,出現了培養政治人才、實業人才、師范人才的學堂,女子教育機構和高等教育機構也產生於這一時期。動因分析:對洋務運動時期新教育發展的反思與批判;現實變革的驅動,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馬關條約簽訂後日益高漲的維新變法運動;西學價值的提高,對西方近代教育本質認識的深化,西方文化沖擊的深入。
百日維新的除舊與布今相輔而行。在除舊方面,致力於改革科舉制度;在布新方面,大力興辦學堂,特別是實業學堂,舉辦京師大學堂,開設經濟特科,倡導兼習中學西學,獎勵新發明、新著作,鼓勵出國游學等。
1898年京師大學堂的創辦,說明建立中國自己的高等教育機構這一教育近代化的重大課題已引起清廷朝野的廣泛重視。京師大學堂統轄各省學堂,是去昂最高學府和全國最高教育行政機構。師法日本。
1901年以後,清政府對傳統教育體制的改革,改造各級官學、書院改設學堂、改革和廢除科舉取士制度。廢除科舉制度推動了新式學堂的大發展,促進了留學潮流的高漲,加速了傳統教育觀念、人才觀念、價值觀念的轉變。
在晚清最後十年中,留日學生處於主流。清政府在政策上的提倡、鼓勵;日本政府推行吸引中國留學生的政策;民族危亡感的強烈震盪;中日兩國在地理、文化上的接近。留學生們在清末廢科舉、興學堂這場在中國教育史上具有革命性意義的大變革中,站在時代的前列,積極引進西方先進的教育制度、教育理論、教育學說,為中國近代教育制度的初步確立、近代教育理論的建構做出了重大貢獻;熱情投身各級各類新式學堂的創辦,為中國近代教育系統的初步建立,特別是初等教育體系、中等教育體系、師范教育、事業教育、軍事教育、法政教育體系的初步建立奠定了基礎;留學生中產生了中國第一代近代教育家群體。是實現以日本教育為模式改革傳統教育的重要途徑;加速了正在走向衰亡的封建教育體制的解體,以空前的規模和深度引進了近代西方的教育體制、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使近代教育理論、教育學說、教育觀念第一次得到較為廣泛的傳播,培養和造就了中國最早一批具有近代意識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
清末興學熱潮的出現動因:清政府政策的推動和導向;學堂章程的頒布和教育行政機構的獨立,有助於結束長期以來各自為政的混亂局面,使各級各類官辦公立私立學堂有章可循、有據可依,使全國教育的發展有統一的體現國家意志的法律保證;民間辦學熱情的高漲,教育救國思潮,政府鼓勵私人辦學;科舉制度的廢除;留學潮流的勃興;民族資本主義的較大發展;新的傳媒載體的出現。評價:普通教育、實業教育、師范教育、高等教育、女子教育的較大發展,中國近代教育體制初具雛形;不再以培養少數官宦之才為唯一宗旨,而以造就各類新式人才為目的;不再以儒學經典為唯一教學內容,而代之以近代各門各類知識的學習;體制的轉型既是教育觀念轉變的結果,又在新的層次上促進了觀念轉變的深化,成長起來的新知識分子成為推動中國教育近代化繼續前進的強大動力;它的封建底色。
鄉村教育沖突矛盾有觀念上的差異,也有利益上的不平衡。鄉村教育經濟負擔大幅增加是鄉村教育沖突的最主要原因;學生所學的知識多與鄉村生活脫節;對鄉村生活和鄉民心理產生很大的影響;打亂了村民正常的生活秩序;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學校管理上都顯得與中國鄉村社會格格不入;鄉村新學往往成為鄉村社會發泄不滿的對象。政府主要通過對部分教育政策的調整、教育政令的發布及修正等措施來加強對鄉村教育的管理與調控,私塾的改良與取締。鄉村新式教育與鄉村私塾的調適主要是根據鄉村教育的實際情況,對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改革,實行男女同校,女子學堂用男教師擔任教學任務,學生入學年齡足夠靈活,對不同家庭經濟背景的學生採取不同的收費辦法,調整教學安排以適應鄉村社會生產和生活的節奏,新式學堂教師主動參與鄉村社會生活;鄉村私塾調適教學內容,接受近代教育培訓,改變陳舊的知識結構和教學方法。
3. 民初
採取緊急措施,穩定全國教育秩序;頒布民國教育宗旨,培養共和國新國民;歸國留學生成為全國最高教育行政機關的核心力量。適應政體轉變;取法歐美新階段的開始。對傳統封建教育的影響缺乏足夠的認識,制度層面的改革重於思想層面的改革;得到最大發展的是法政教育、實業教育和普通教育。
1915年以後,隨著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國內經濟結構的變化和西方教育理論、教育制度影響的日益加深,教育改革興起。以七項標准作為發展民國教育的指導方針,適應社會進化之需要,發揮平民教育精神,謀個性之發展,注意國民經濟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於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縮餘地。產生了一部比較完善的學制-壬戌學制;職業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視,高等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促進了教育思想界思想活躍局面的形成,美感教育(蔡元培)、職業教育(黃炎培)、科學教育、實用主義教育(杜威),強調平民性、實用性、科學性、教育對象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改革的特點:自發性;廣泛性,領域、地域;開放性。
『貳』 教育的歷史發展
一、教育的起源
(一)教育的神話起源說——非科學性
教育的目的是體現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於神或順從於天。
(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說——第一個正式的教育起源說
以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為指導。
法國社會學家利托爾諾:人類社會的教育是對動物界教育的繼承、改善和發展。
英國教育家沛西·能:教育的產生完全來自動物的本能,是種族發展的本能需要。
根本性錯誤在於沒有把握人類教育的目的性和社會性,從而沒能區分出人類教育行為與動物類養育行為之間的差別,僅從外在行為的角度而沒有從內在目的的角度來論述教育的起源問題,從而把教育的起源問題生物學化。
(三)教育的心理起源說——與生物起源說的同質性
美國教育家孟祿: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兒童對成人的無意識模仿。「無意識」模仿不是獲得性的而是遺傳性的,是先天的而不是後天的,是本能的而不是文化的和社會的。
人類的類本能VS動物的類本能。
(四)教育的勞動起源說——我國和蘇聯
或稱為,教育的社會起源說。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指導。
主要內容:
生產勞動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教育起源於生產勞動過程中經驗的傳遞;
生產勞動過程中口耳相傳和簡單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
生產勞動的變革是推動人類教育變革最深厚的動力。
『叄』 中國的教育歷史概括
中國教育史,有文獻記載的可追溯到有虞時代舜所設庠,發展至今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漢代以後以儒家文化為主導,清末又引入了西方近代教育。到了近現代,在教育制度上學過日本、德國、美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又向蘇聯學習過。在教學內容方面也曾引進西方的政治社會學說和自然科學技術作為各級各類學校的課程。最終創立了以共產主義思想為指導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教育。這是馬克思主義教育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
今後中國教育史研究的發展趨勢是:
1、加強斷代史的研究,如先秦教育史的研究、宋教育史的研究等。
2、對著名教育家思想的全面、系統的研究,如孔丘教育思想研究、蔡元培教育思想研究等。
3、加強專題教育史的研究,如師范教育史高等教育史少數民族教育史地方教育史的研究等等。
『肆』 中國現代歷史 教育歷程
到了近現代,中國曾積極向外國學習,在教育制度上學過日本、德國、美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又向蘇聯學習過。在教學內容方面也曾引進西方的政治社會學說和自然科學技術作為各級各類學校的課程。
在向外國學習的過程中,走過了一些曲折的道路,其中有經驗也有教訓,最大的教訓是在吸取時沒有注意結合中國的實際加以分析、鑒別,忽視了中國的特點。這些經驗和教訓,對中國教育史研究來說都是一筆財富。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實踐中,創立了以共產主義思想為指導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教育。這是馬克思主義教育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它的經驗是豐富的,在教育方針學制、課程和教育方法上都有很多創造,需要認真地研究和總結。
一、1977年,由於文化大革命的沖擊而中斷了十年的中國高考制度得以恢復,中國由此重新迎來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春天。
1977年9月,中國教育部在北京召開全國高等學校招生工作會議,決定恢復已經停止了10年的全國高等院校招生考試,以統一考試、擇優錄取的方式選拔人才上大學。
二、1995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原國家計委、原國家教委和財政部聯合下發了《「211工程」總體建設規劃》,「211工程」正式啟動。
2002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原國家計委、教育部和財政部聯合下發了《關於「十五」期間加強「211工程」項目建設的若干意見》。
2011年12月30日,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時表示,「211」工程和「985」工程的規模已經穩定,不再新設這兩個工程的學校,同時為了注重學科導向,引入競爭機制,實施了「特色重點學科項目」對非「211」學校的國家重點學科予以支持。
2016年6月,教育部官網發布了「關於宣布失效一批規范性文件的通知」,宣布《「211工程」建設實施管理辦法》等一批規范性文件失效。
(4)教育歷史動態圖片擴展閱讀:
1905年,科舉考試制度壽終正寢,從此中國現代教育登上了歷史舞台。1936年,全國已經有100多所大學。當時的高考制度是各所學校自主組織命題,學生可以選擇報考多所大學,也可能同時被多所大學錄取。然而那時的教育普及率仍讓很低。
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規定在中央部門或國防科工委系統所屬的某些高等院校,要按一定比例面向農村或農場、牧場、礦區、油田等艱苦行業的定向招生。如今這種制度已經盪然無存!
1983年,英語被正式列入高考科目。對於英語不好的同學,此時帶上了緊箍咒,1985年,一向由國家「統包」的招生制度,變成了不收費的國家計劃招生和收費的國家調節招生同時並存的「雙軌制」。
1985年以後,國家教委決定在北京大學等43所高等學校進行招收保送生的試點。這個你懂的,1989年8月,國家教委決定將標准化考試逐步在全國推行。
1994年,高考生物和地理被取消高考,這導致學生地理和生物知識的貧乏。
1996年,中國高等教育試行並軌招生,高校學費開始增加。記得小編上學那會是5000多,小編來自農村,那可是家裡一年的純收入!2000年,一直由國家「全包」的師范專業也實行收費,招生並軌改革完成。
2017年高考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考核內容,比如,在語文中增加古代文化常識,文言文、傳統節日、民俗等內容,在數學中增加數學文化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