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國最高軍事學府是什麼
鮮為人知的歷史足跡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坐落在北京市,是我國最高軍事學府,也是全軍唯一的一所高級合同指揮院校,直屬中央軍委領導,擔負著培養陸、海、空軍軍以上指揮幹部,地方省級領導幹部及中央國家機關部以上負責幹部,並從事有關戰略和國防現代化建設問題的研究,為國務院、中央軍委和各總部的決策起咨詢作用的任務。
國防大學
在中外聞名的北京頤和園西北處的紅山口,坐落著我國最高軍事學府——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它的東面是培養中國共產黨高級幹部的中央黨校。這一東一西,文韜武略,擔當起培養共和國治黨、治國、治軍棟梁之才的歷史重任。公元2007年12月1日,國防大學迎來了它80周年華誕。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我軍創建初期在中央革命根據地的中央軍事政治學校,該校後改編為紅軍大學(「紅大」)。抗日戰爭時期改名為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抗大」)。
紅軍東征回到陝北後,國內形勢發生了變化,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毛澤東認為,紅軍各級幹部要適應這種轉變不容易,需要重新學習。此後一個時期,訓練幹部成為部隊工作的重要一環。為了解決大批幹部的重新學習問題,毛澤東提議在陝北創辦一所為黨及其軍隊培養人才的紅軍大學。他的提議得到張聞天、周恩來等人的贊同。
1936年5月20日,中央政治局舉行常委會議,會上通過了毛澤東提出的關於建立紅軍大學的報告。會議決定林彪為紅軍大學校長,毛澤東為政委,羅瑞卿為教育長,何滌宙為教務部主任,莫文驊任校總支書記。
毛澤東還對林彪說:「蔣介石辦了黃埔軍校,我們也辦個紅軍大學,但我們要比蔣介石的黃埔軍校辦得更好,影響更大。」林彪笑著說:「我有信心把紅大辦好。」
1936年6月1日,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在瓦窯堡舊廟堂前正式成立,並舉行了隆重的開學典禮,毛澤東在開學典禮上作了重要講話。毛澤東說:「我黨創辦工農紅軍大學,是為了促進和迎接抗日民族革命戰爭的到來,第一次大革命時期有個黃埔,它的學生成為當時革命的主導力量,我們的紅大要繼承黃埔精神,要完成黃埔未完成的任務,要在第二次大革命中也成為主導力量,即是要爭取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1936年7月,敵人偷襲瓦窯堡後,紅大又遷往保安縣。
後來,紅軍大學隨中共中央機關遷到延安,改稱「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校長、政委由林彪一身兼任,毛澤東只在抗大任教育委員會主席。
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
毛澤東對該校的教育極其重視,1937年3月,他為抗大擬定了「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的教育方針,同年4月又為抗大題寫了「團結、緊張、嚴肅、活潑」八個字的校訓。
毛澤東這樣說過:「抗大為什麼全國聞名、全世界聞名,就是因為它比較其他的軍事院校最革命、最進步,最能為民族解放與社會解放而斗爭……」
鄧小平曾高度贊譽抗大:「成為建設抗日軍隊的火車頭,成為軍事政治科學的領導者。」
解放戰爭時期,抗日軍政大學分為各解放區的軍政大學。全國解放後,為適應和平時期培養高級軍事人才的需要,於20世紀50年代先後成立了解放軍軍事學院、政治學院、後勤學院和高等軍事學院,於1969年同時撤銷後成立了軍政大學。1985年12月,軍事、政治、後勤學院合並成立國防大學。
滿足戰爭和軍隊建設需要是辦學治校的根本
1927年11月,34歲的毛澤東率領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的部隊來到群山環抱、地勢險要的江西寧岡的井岡山,他一眼就看中了狀元橋畔的龍江書院。
1938年,毛澤東在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講演
為了適應井岡山武裝斗爭的需要,培養部隊和地方武裝幹部,毛澤東於1927年11月下旬在龍江書院創辦了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軍官教導隊。教導隊下設4個區隊。每個區隊下設3個班,招生能力150人左右,學制為3個月。
紅軍教導隊運用近乎原始的教學器材,在山溝里苦讀細研。他們批判地吸收來自外國的軍事經驗,改造黃埔軍校的教學方法,與游擊戰實際相結合,創造了理論聯系實際的好學風。在近半年時間里,為部隊和地方培養了150名幹部骨幹。
1931年年底,「中國工農紅軍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成立。1933年10月17日,中革軍委發布《關於改編紅軍學校的命令》指出:「將『紅校』組織重新變更,以原有高級班、上級科改為紅軍大學」。
土地革命戰爭期間,我軍軍校教育圍繞著培養新型人民軍隊指揮員這個目標,創立起自己的教育制度與方法。從軍官教導隊到紅大,黨在創建武裝的同時,建立了人民軍隊軍校教育。
抗大繼承了紅大傳統,汲取古今中外辦學經驗,創造性提出了「理論聯系實際」、「理論與實踐並重,軍事與政治並重」、「中國化、大眾化」、「革命的批判的」教育原則,在履行使命的9年多時間里,培養了十多萬名優秀軍政幹部,使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種子」撒遍全中國,為人民軍隊的發展壯大,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重要基礎。
1951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正式成立,劉伯承院長主持了成立典禮
新中國成立後,為適應使命任務的轉換,培養保衛國家、建設軍隊的高級指揮人才,中央軍委決定組建軍事學院、政治學院和後勤學院,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親自題詞,並選派劉伯承、羅榮桓、李聚奎等一批具有辦學治校豐富經驗的高級將領分別擔任三大院校的領導職務。
軍事學院成立後,當務之急是教材建設。劉伯承堅持把教材建設作為「重工業」來抓。在蘇聯軍事顧問的幫助下,學院編寫了合同戰斗原則及營、團、師、軍、集團軍等全套戰役戰術教材,以及戰史、地形、兵種技術、政治等教材。
培養軍官是最重要最艱巨的戰爭准備。為使教學更加貼近實際,劉伯承先後組織40多次軍事演習。其中影響最大的是1954年11月17~30日在山東半島舉行的「集團軍進攻轉海岸防禦首長—司令部演習」。彭德懷、劉伯承親自參加指揮了地域寬30公里,縱深300多公里的演習。參演部隊有步兵、工兵、炮兵、裝甲兵、通信兵,還有海軍、空軍,參演人數達8000多人。
1954年7月1日,軍事學院向軍委請示開辦戰役系,經黨中央批准,戰役系招收52名兵團以上高級將領入學,時間為3年,這在我軍指揮院校史上是首次。年齡最大者50歲,最小者40歲,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5人、中將軍銜22人、少將軍銜25人。1957年7月全部通過畢業考試,獲得畢業文憑。
1986年1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
軍事學院從嚴治學,建立了嚴格的入學考試制度。考試由專門的考試委員會負責。學年考試不及格,不能升級,不能參加畢業考試。朱德和軍委領導還主持過基本系第一期的國家考試。學員稱它為「三堂會審」。學院從首期開學到1956年春,退回不符合條件的學生328名,占招生總數的8.7%。1969年2月,軍事學院因故被撤銷。在18年的歷程中,共培養幹部10000多名,為我軍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國防大學成立以來,繼承了紅軍大學、抗大的優良傳統和辦學方針,為提高高級指揮人才培訓質量,一方面注重借鑒外國經驗,一方面注重總結自己的歷史經驗,學習掌握現代條件下諸軍兵種協同作戰的理論與實踐,形成了一整套培養高級指揮人才的教學內容和方法。高級指揮人才的培養有力地推動了人民軍隊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的進程。
解放思想、更新理念是辦學治校的關鍵
從井岡山到瑞金,圍繞著軍校教育為武裝斗爭和創建人民軍隊服務這一主題,毛澤東等先後提出了教導隊、隨營學校、紅軍大學的辦學理念,並根據實踐發展進行調整,在滿足戰爭和建軍需求的同時,積累和豐富了辦學模式與教學內容。
抗大教育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結合時代需要,圍繞「抗日救國」這一主題理念展開。
抗大的組織條令依據毛澤東為抗大制定的教育方針原則和校訓,確定「本校之教育中心基於革命的傳統」,在政治上授以馬列主義理論,在軍事上授以持久戰的戰略戰術,在實際生活上鍛煉艱苦奮斗的作風。
學校在借鑒其他先進教育思想的同時還結合自身情況,提出「理論聯系實際」、「理論與實踐並重,軍事與政治並重」等一系列先進理念與原則,並由此產生出啟發式、研究式等教學形式與方法。
1956年1月,毛澤東和陳毅、譚震林、羅瑞卿等視察軍事學院
建國後組建的軍事學院、政治學院和後勤學院,解放思想,更新和創造出一系列適合高層指揮院校發展的新理念、新思想。
先進的思想理念,有力地推動了三大院校教育訓練工作穩步發展,培養和造就了大批優秀指揮員,促進了我軍正規化、現代化建設。
為完成黨和國家賦予的艱巨使命,新建成的國防大學繼承發揚紅大、抗大的光榮傳統,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以新的理念指導教學與科研,提出了「一個目標,三個堅持」的教學指導思想,即:以培養政治上合格的適應國防現代化建設和未來戰爭要求的高級人才為目標,堅持培養「通才」;堅持「高、新、寬、深」的教學內容;堅持自學為主,實行研究式、啟發式的教學方法。
2004年3月15日,中央軍委6號文件批轉了國防大學黨委《關於深入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積極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全面推進國防大學改革與發展的報告》,進一步指明了辦學治校的方向。
組織機構與專業設置
國防大學編制行政領導機構、教學科研機構、學員管理機構。
行政領導機構,編有訓練部、政治部、校務部、科研部。
教學科研機構,編有戰略、戰役、馬克思主義理論、信息作戰與指揮訓練、軍隊建設與軍隊政治工作、軍事後勤與軍事科技裝備教研部,下設若干教研室、研究所、中心。共有哲學、法學、經濟學、軍事學、教育學5個學科門類;教授、研究員和副教授、副研究員280餘名,博士生、碩士生導師150餘名。
辦公大樓
學員管理機構,設置國防研究系、基本系、進修系、研究生院、防務學院。近年來,每年培訓、輪訓我軍高中級軍官2000餘人,外軍高中級軍官近300人。1985年以來,共培養了我軍高中級軍官和地方高中級幹部13000餘名,外軍高中級軍官800餘名。
專業方面,國防大學設置有合同的戰役指揮、軍事思想和軍事理論、國防研究、院校教育管理、軍事與政治理論和研究生教育等10餘個專業。
昂首闊步走向世界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一批又一批外國軍人走進了曾經是「軍事重地,外國人禁止通行」的國防大學,以獨特的眼光審視這里發生的一切變化。
圖書館
翻開外國來訪的名錄,可謂名人雲集。有參聯會主席、國防部長、總參謀長、親王、軍事學院院長、研究所所長等。在國防大學,外賓的來訪和演講為教研人員和學員提供了學習的良機,使國防大學講壇成為世界軍事發展的最新成果與信息交流的場所,大家從中感受到信息技術革命的浪潮及其發展趨勢。
1985年以來,國防大學共接待90多個國家軍隊和政府官員及專家學者1500多批、近15000人次。與美國、澳大利亞、韓國國防大學和日本研究所建立了正式校際關系。
1993年3月的一天,在熱烈的掌聲中,美國前任國防部長佩里在國防大學政委王茂潤的陪同下,走上中國國防大學的講壇。佩里先生說:「要想了解中國的國防政策和國家安全戰略,就要到中國國防大學的講壇上站一站。」
1999年5月24日,澳大利亞國防部長約翰·穆爾參觀國防大學現代化設施後,在學術報告廳動情地說:「我有幸成為中澳建交27年來首位來華訪問的國防部長,並榮登中國最高軍事學府的演講台,實現了我久存心中多年的願望!」
請進來是為了了解世界,走出去也是為了了解世界。國防大學不僅誠摯歡迎到訪的各國政要以及專家學者,校方也不斷「走出去」向世人展示國防大學的風采。
校園一角
1998年歲末,根據中美兩國的軍事交流協議,中國一支高級軍事代表團出訪美國。美方讓中方參觀了他們引以為豪的數字化部隊後,在事先程序沒有安排的情況下,突然提出:貴軍素質極高,請將軍們打打美軍智能化的坦克炮如何?面對美方抑或好客,抑或挑戰的目光,這些畢業於國防大學的將軍們信心十足,欣然應諾,依次躍進坦克駕駛室里,沉著冷靜地操縱計算機,「轟隆隆、轟隆隆」炮彈帶著中國將軍的自信,像長了眼睛一樣奔向目標,發發命中。「OK!OK!」美方向中國軍人投來敬佩的目光。
1999年3月,第三任校長邢世忠率團訪問了美國國防大學。在瀕臨大西洋的麥克奈爾堡的美國國防大學禮堂里,邢世忠上將以《邁向21世紀的中國軍隊》為題,從國際格局走向多極化,講到世界新軍事革命的興起,又講到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對我軍現代化建設產生的重大深遠影響。他對世界軍事發展趨勢和中國軍隊未來發表了獨到的見解。
按慣例,演講完畢,台下的美軍將校學員開始提問。所提的問題廣泛而尖銳,從中國的核戰略到台灣問題,從巴爾干半島到朝鮮半島局勢,從中國國防大學教學體制到辦學方針,真可謂包羅萬象。邢校長以外交官的風度一一作答,台下掌聲一片。回國後,美國國防大學校長專門致信邢校長,對他精彩的演講和表現出的睿智表示欽佩。
美國國防大學前任校長奇爾科特中將說:「中美國防大學校際聯系,是中美兩國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兩校聯系緊密並在不斷發展,對兩軍關系很重要。兩校交流的目的是增進、了解,只有增進了解,才能建立溝通和自信。」他在接見到訪的中國國防大學校長時說:「貴校將軍和教官們視野寬闊,反應敏捷,論述問題嚴謹且有說服力,是值得尊敬的對話者。」
美聯社一位記者寫道:「無論是東方軍人,還是西方軍人都承認,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已成為世界最著名的軍校之一。」
❷ 中國的最高學府是北京大學還是中國科學院大學
中國科學院大學不是985和211工程的學校。
中國科學院大學(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簡稱「國科大」,中國科學技術最高學府,隸屬於中國科學院,前身是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創建於1978年,是經批准創辦的新中國第一所研究生院。
北京地區985高校:
北京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清華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中國農業大學 北京師范大學 中央民族大學
北京地區211高校:
北京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清華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化工大學 北京郵電大學 中國農業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大學 北京師范大學 北京外國語大學 中國傳媒大學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中央音樂學院 中央民族大學 中央財經大學 北京體育大學 中國政法大學
❸ 古代我國的最高學府是哪座啊
國子監是中國古代隋代以後的中央官學,為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學府。坐落在北京東城區安定門內國子監街(原名成賢街)15號,與孔廟和雍和宮相鄰。國子監街兩側槐蔭夾道,大街東西兩端和國子監大門兩側牌樓彩繪,是北京僅存的建有四座牌坊的古建街。
北京國子監始建於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我國元、明、清三代國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機關和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國子監整體建築坐北朝南,中軸線上分布著集賢門(大門)、太學門(二門)、琉璃牌坊、辟雍、彝倫堂、敬一亭。東西兩側有四廳六堂,構成傳統的對稱格局,是我國現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辦大學建築。
❹ 我國古代的最高學府具體被稱為什麼
董仲舒說:「五帝著名的大學叫成軍,所以玉香就在附近。你可以看到,中國高等教育的創建歷史可以追溯到五帝時期的「成軍」和「上香」。鄭選曾說過:「上鄉是城西郊區的一所大學」可以看出,上鄉在舜時期是一所高等教育機構。在隨後的夏、商、周三代,分別有東旭、傅宗和畢庸,這是當時首都的最高大學。直到清末,隨著西方文化在中國的引入,以現代科學教育為重點的新學校開始出現。開始時,它是基於日本的學校制度和「大學」一詞的現代含義」他說。隨著舊學校的廢除,全球學校和大學的名稱後來被稱為「大學」和「大學」。它在中華民國後被稱為大學,一直沿用至今。
在中國古代,京城的最高學府被稱為太學。在金朝,教育管理機構和最高學府被稱為太學。太學最初指的是公秦官員的子女。齊國。北朝稱太學。隋文帝將太學改為太學。其後,隋、唐、宋、元、明、清的首都稱為太學。正如他在《清園隨筆》中所說:在漢朝以前,它在金朝咸寧被稱為皇家書院,被稱為國子監,到隋朝被改造成監獄
❺ 北大和清華誰才是最高學府
北大和清華誰才是最高學府?坊間為這個問題爭論不休,但標准從來都沒有一致過,爭議也從來都沒有結束過。實際上,誰才是最高學府,我們應該看看這兩所大學自己的介紹。通過北大和清華官網對自身的定位,這個問題可以被梳理得更清晰明了。
總之,“最高學府”,從一般意義上,只是坊間一廂情願強加給北大或清華的。在正式的文件或場合中,北大和清華並沒有以此自居。
❻ 我國古代的最高學府是什麼
太學和國子監都是最高學府,時代不一樣,明代以前,太學往往是最高學府,晉武帝時又另設國子學。國子是指「公卿大夫之子弟,表明其教育對象乃是貴族子弟,與更具平民色彩的太學並立。隋煬帝時始稱國子監。到了明朝,只設國子監,不設太學,因此國子監同時接收由皇帝指派的貴族子弟和由地方官保送的平民子弟,分別稱為官生和民生
❼ 中國古代的教育行政機構和最高學府是什麼
中國古代的教育機構和最高學府是太學。
太學是中國古代的國立最高學府。太學之名始於西周。夏、商、周,大學的稱謂各有不同,五帝時期的大學名為成均,在夏為東序,在商為右學,周代的大學名為上庠,在洛邑王城西郊。
漢武帝時,採納董仲舒「天人三策」,「願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的建議,於京師長安設立太學。王莽時天下散亂「禮樂分崩,典文殘落」,太學零落。
當東漢光武帝劉秀稱帝後,戎馬未歇,即先興文教。東漢太學始創於建武五年十月(公元29年),漢光武帝起營太學,訪雅儒,采求經典闕文,四方學士雲會京師洛陽,於是立五經博士。
建武二十七年,建造的太學講堂"長十(丈)丈,寬三丈"。永建六年(130),漢順帝詔修:趕學,"凡所造構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每年用工徒竟達11.2萬人,營建規模達到了空前的水平。至漢質帝時,太學生人數已有3萬餘人。
魏文帝曹丕黃初中恢復了洛陽的太學,有博士十九人。太學生在魏明帝時增至千餘。時依漢制設五經策試之法,通過考試的可補掌故、太子舍人、郎中等。西晉武帝時太學生三千人(一說七千餘人),依《晉令》規定,試經及格者可拜郎中。
唐代國子監,有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學校的差別,與學生資蔭(即父祖官爵)身份有關。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分別面向三品、五品、七品以上官僚子弟,律學、書學、算學則面向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此外,國子生、太學生、四門生學習儒家經典,律學、書學、算學學生則學習專門技術。
宋代太學仍為最高學府,隸國子監。宋初僅設國子監,學生名額甚少,且只收七品以上官員子弟。宋代太學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學制。太學生從八品以下官員子弟和平民的優秀子弟中招收。
(7)中國的最高學府是哪個圖片擴展閱讀
太學,始創於西漢武帝時期,鼎盛於東漢。其後,經曹魏、西晉,洛陽太學至北朝末衰落,歷時六、七百年,是屹立在世界東方的第一所國立中央大學,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堪稱我國教育史上的奇葩:
1、東漢太學為東漢政權培養了大批有用人才。
出身於太學的官員中,有不少號稱「循吏」、「廉吏」,而太學生的「噓枯吹生」的貢獻,主要還體現在反對宦官專權的斗爭中。
2、太學對洛陽影響亦大。
自東漢以降,儒學在洛陽得以發揚光大。洛陽「自宋以前隨時建學」,致使洛陽可與孔子設教的洙泗並稱,並有西鄒魯之譽。尤其至宋代,著名理學家創始人二程夫子即出洛陽,這與太學數百年雄踞洛陽的實效絕分不開。洛陽太學的歷史地位不可低估,它的借鑒價值也不容忽視。
3、管理方式對於我國的教育發展奠定了基礎。
東漢太學的管理方式,無論是在對太學的管轄方面,還是在對學生、教學、卒業等管理方面,都有一套獨特的管理方式。
❽ 我國現在軍事院校最高學府是哪裡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是中國最高軍事學府,為解放軍高級任職教育院校,副戰區級,歸中央軍事委員會建制領導,是全軍唯一的綜合性聯合指揮大學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
簡稱:國防大學
創辦時間:1986年1月15日(成立)
類別:公立大學
學校類型:軍事
屬性:全軍「2110」工程
所屬地區:中國北京
現任校長鄭和
知名校友:許其亮、馬曉天
主管部門:中央軍委
校訓團結:緊張 嚴肅 活潑
主要院系:戰略,戰役,信息作戰與指揮訓練,軍隊建設與軍隊政治工作文學系
學校地址:北京市海淀區紅山口甲3號
級別:副大軍區級
❾ 我國最高學府,北京大學的前身是什麼
我國最高學府,北京大學的前身是什麼?
北京大學不光是一個實力非常高的學校,而且北京大學的創辦歷史也非常的悠久。北京大學的前身是京師大學堂。京師大學堂是在戊戌變法期間,光緒帝為了培養人才創立的。在京師大學堂當中,不光傳授中國古典知識,而且也請了西方有名的學者來指導京師大學堂當中的學子。在當時,京師大學堂就是全國的最高學府。中華民國建立後,京師大學堂改名為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現在是我國最高學府。
對於無數的考生來說,能夠在北京大學讀書是一件非常光榮的事情,每一個從北京大學走出來的學生,都會被人稱之為學霸,而且北京大學在很多學科上也具有著領先的地位。國內的很多大學在改革的時候,都會參照著北京大學的教育體制和教育制度進行改革。北京大學當中名師薈萃,各種思想在北京大學當中發生了激烈的碰撞,因此也誕生了很多先進的思想和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