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動態圖片 » 雲南哪個少數民族男子服裝圖片大全
擴展閱讀
墨圖片高清 2025-05-16 06:13:25
ps上傳圖片後怎麼移動 2025-05-16 06:08:25
孩子腹肌在哪個位置圖片 2025-05-16 06:03:21

雲南哪個少數民族男子服裝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 2022-06-19 03:55:49

A. 少數民族穿的是什麼衣服

1、蒙古族。男女老幼皆穿用蒙古袍,有紅、黃、紫、深藍等色,傳統式樣為身寬袖長、下擺不開衩、襟和擺採用鑲緄裝飾,束彩腰帶。此外,女子纏紅、藍頭巾,穿皮靴,盛裝時戴冠、綴銀飾;男子纏紅、黃頭巾或戴藍、黑、褐色帽,穿高靿皮靴。

(1)雲南哪個少數民族男子服裝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為什麼中國少數民族的服裝都這么鮮艷華麗。

鮮艷華麗的少數民族服裝經常出現在於晚會舞台、旅遊景點和新聞聯播里。為什麼這些少數民族會穿得如此艷麗呢?其實,今天的少數民族在日常生活中,並不會穿著華麗的民族服飾。

與漢族相仿,他們也更青睞適合當代生活節奏的現代時裝,在一些大城市尤其如此。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首府南寧市,壯族占其常住人口的一半,它的街頭與漢族聚居區並無明顯差別。

即便在少有的一些傳統民族服飾保留相對完整的地區,當地居民穿著的民族服裝也完全不會五彩斑斕。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見到了華麗的民族服裝,那多半是旅遊業從業人員穿著他們的工作服,當然,也可能是漢族遊客正在拍照。

是現代化的沖擊,讓少數民族放棄了華麗的傳統服飾嗎?恰恰相反,僅僅在幾十年前,大部分少數民族的日常服裝比今天還要樸素得多。

素色的棉麻和毛皮往往是民族服裝的主要原料,甚至樹皮、草繩也會被加以利用,像如今那樣占滿高對比度色盤、從頭到腳都是反光面料的民族服飾並不多見。如果生活在南方熱帶地區,一些族群的男性穿著甚至連能不能稱為「服裝」都不好說。

在上世紀50 年代一些南方民族地區的社會調查資料里我們就能看到一些這樣的記錄:……不論男女整天赤足,從不著鞋襪……平時上身赤裸,下身只蓋遮羞布……身披毯子,下身不穿褲,只用勺形的木頭或銅片遮住生殖器……族普遍穿上衣服還是近幾十年的事情……

那麼,這些樸素、粗獷的少數民族服飾又是怎樣變成今天我們所看到的華麗多彩的樣子的呢?

1、增添元素,便於識別。

其實,我們今天看到的很多民族服飾,是50 年代中共開始系統地展開民族調查和民族識別之後,才逐漸形成的概念。

早年間,大眾對於中國境內不同族群具體形象的認知,大多還停留在「五族共和」的架構中。除了對藏族、蒙古族、滿族等幾個主要族群的形象和服飾多少有一些了解,對南方諸族群的認知基本是籠統的「百苗」印象。

50 年代,民族地區社會生活狀況調查展開後,許多邊遠地區原住民的日常著裝情況才首次被學者系統性地記錄下來。這些材料中記錄的民族服飾還多呈現出樸素、粗獷的特點,族群差異也不那麼突出。

但伴隨著民族識別工作的不斷推進,界定不同民族獨有的文化特徵就成為一項重要的需求,你屬於一個少數民族,就應當擁有它的文化特徵,最好還直接把它穿在身上。因此,各族群或自發、或被動地,把特定的民族視覺符號,體現在了他們的傳統服裝上。

生活在甘川交界地區的白馬人在被認定為藏族後,其傳統服裝上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典型藏族服飾元素。

在民國時期與漢族穿著並無差別的北京回族,則是出於民族認同的心理,在八九十年代後開始穿著民族服飾。不過在穿著方式上也做出了一些創新,一些覺得佩戴頭巾過於麻煩的回族女性靈活地選擇戴上了原本屬於男性的小白帽。

2、也有部分民族服飾,是考慮到他們過上社會主義幸福生活,在原有傳統樣式上藝術設計增色。

每認定一個少數民族,他們身著民族服裝的形象,就被參與民族地區調研的美術工作者精心描繪,躍然紙上,進入大眾傳播的視野。

尤其是在1979 年之後,隨著55 個少數民族中的最後一個民族「基諾族」被認定,民族識別工作基本完成,一整套完整的少數民族服裝標准形象也通過報紙、宣傳畫、教科書、郵票等媒介形式逐漸深入人心。

不過,當時確立下來的民族服裝,盡管已經較少數民族早年的日常著裝「增色」不少,還是遠未達到今天民族服裝的絢麗程度。

3、登上舞台,多姿多彩。

少數民族服裝最終的華麗轉身,還需等到改革開放,中國人民富起來後。與今天相比,40 年前完成民族識別後的民族服裝,最大的不同在於它們仍是平時的生活與工作中需要穿上身的。

從80 年代末到90 年代開始,情況才開始變化,隨著民族地區與外界交流的不斷增加,少數民族大多不再花費大量精力去手工製作用於日常穿著的傳統民族服裝,而是選擇購買方便和簡潔實用的現代服裝,在日常生活和生產勞作中,他們也多穿著買來的衣服。

到今天,除了一些生態環境極為特殊且自身文化延續性較強的民族地區以外,大部分地區的少數民族在日常生活中都已經完全改穿現代服裝,傳統的民族服裝徹底失去了最基本的實用功能。

民族服裝的意義,收縮到文藝演出等對外展示的場合中,而這樣的定位,對服裝的民族辨識度提出了更高需求。 對於舞台上的演員,很少有人喜歡過於質朴的著裝,為了演出效果,新時代的民族服裝越來越色彩豐富。

4、由於有機械化量產的通用民族服裝裝飾材料,華麗的民族服裝反而比昔日樸素的民族服裝更易製作、獲取。

因此,在功能需求和生產便利的雙重作用下,民族服裝最終變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絢麗多彩模樣。只不過,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絢麗的民族服裝也只會出現在各種電視節目里。

B. 各少數民族的服飾和活動(最好有服飾圖片)

各少數民族習俗及服飾

各少數民族習俗及服飾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2、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歷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解放後,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挑花、刺綉、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苗族有很多節日,但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

4、傣族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一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1949年後,按照傣族人民的意願,定名為「傣族」。傣族自稱「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屆時要賧佛,並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現在,因潑水活動是傣歷新年節慶活動的主要內容,這一活動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5、僳僳族

僳僳族在唐代稱為「栗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1985年6月11日,建立雲南維西僳僳族自治縣。節日:主要節日有闊時節(12月20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火把節、收獲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桿節等。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的「刀桿節」扣人心弦,據說上刀桿是為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精神而設立的。

6、藏族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里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多萬人口中,藏族佔95%,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歷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歷正月初一的藏歷年。

7、壯族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雅依」等20餘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後來改為「壯族」。壯錦與南京的雲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鮮族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朝鮮族的先民,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日,至今仍然隆重歡度。這五大節日是: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鮮族敬重老人的傳統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鮮(1392-1910)時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確定為老人安慰日。

9、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十多個族群。「高山族」這個名稱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對台灣省民族的總稱。高山族地區森林覆蓋面積大,素有「森林寶庫」的美譽。高山族的節日很多。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獲節」等,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

10、納西族

原游牧在青海省黃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輾轉南遷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帶,並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納西族。「納」有大或尊貴之意,「西」意為人。麗江納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靈,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萬物皆有神靈主宰。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五日的「轉山節」祭祀獅子山,就是人們敬拜自然實體的公共祭祀慶典。

11、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後代。唐時稱「朴子蠻」,元、明、清時稱「蒲蠻」,由於居住的地區各異,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稱。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意願,統稱為布朗族。布朗族過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宗教活動有關。其中最具特色的節祭日有:年節、祭寨神、洗牛腳等。山康節是布朗族最盛大的節日,每年傣歷六月中旬舉行,一般為3天。

12、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還有「蒙撒」、「蒙撒禪」、「對撒」、「漢撒」等自稱。解放後統稱為阿昌族。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集會,多在每年農歷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出窪(開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

13、怒族

怒族是雲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怒族自稱「怒蘇」、「阿怒」和「阿龍」。與僳僳族、獨龍族、藏族、白族、漢族、納西族等民族交錯雜居。怒族傳統節日有過年、鮮花節和祭穀神、祭山林節,其中以過年的節日氣氛最濃,既隆重又古樸。仙女節是雲南省貢山一帶怒族人民的民間傳統節日。當地又稱鮮花節,於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舉行。

14、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們」。在北緯52度的大興安嶺原始森林裡,至今仍有鄂溫克人的腳印與炊煙,其定居點便是有「北極村」之稱的敖魯古雅鄂溫克獵人村。敖包節是鄂溫克族的宗教節日,但也舉行一些文娛體育活動,因而具有廣泛的群眾性。除春節等節日與臨近其他民族的節日一樣外,鄂溫克族還要在農歷五月下旬擇日舉行的「米闊勤」節

15、鄂倫春族

「鄂倫春」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兩種解釋,一是「住在山嶺上的人們」,二是「使用馴鹿的人們」。清朝以前,人們一般把鄂倫春族稱為「索倫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鄂倫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的節日--篝火節。這一天,鄂倫春人都要點燃篝火,歡歌舞蹈,歡慶自己民族的節日。臘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習俗。鄂倫春的先人們和火結下了不解之緣,對火有著特殊的感情,對篝火無比親近。

16、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歷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等不同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統一族名為赫哲,意為居住在「東方」及江「下游」的人們。河燈節是赫哲族的民間傳統節日,世世代代靠捕魚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農歷的7月15放河燈、祭河神,以此來祈禱、祝福族人平安、捕魚豐收。

17、門巴族

據藏文史籍記載,門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馬拉雅山區繁衍生息。門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脫、林芝、錯那等縣。「門巴」意為居住在門隅的人。門巴族沿用藏歷,節日也與藏族相同。節日期間要殺牛宰羊,置辦豐盛的酒菜,宴請賓客。相傳藏傳佛教的佛祖釋加牟尼誕生和圓寂的日子是藏歷四月十五日,為了紀念這一天,門巴族地區的所有寺廟念經祈禱,舉行各種宗教活動。

18、白族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分布於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及四川涼山州。白族自稱「白伙」、「白尼」、「白子」等,漢語意為「白人」。1956年,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白族。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歷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另外還有「火把節」(又稱星回節)等民族節日。

19、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蘭教和風俗習慣與當地回族略同,又被稱為「保安回」。1950年根據本民族人民意願,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北甘肅省一帶。保安族通用漢文,多信仰伊斯蘭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產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尤為藏族人民所喜愛。保安族的節日同許多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相同,如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饊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20、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稱為「仲家」、「水戶」、「夷族」、「土邊」、「本地」、「繞家」等。1953年,貴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經過協商,正式統一用「布依」作為本民族的名稱。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傳統節日除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外,還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節」等,最隆重的節日是農歷「六月六」。

21、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縣。「達斡爾」意即「開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紀中葉,這個民族為維護祖國統一,打響了武裝抗擊沙俄入侵的第一槍。達斡爾族稱春節為「阿涅」,也把春節當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節日。正月十六為「黑灰日」,在黑灰日這一天,人們之間互相往對方的臉上抹黑,認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22、德昂族

(崩龍族)德昂族原名「崩龍族」。1985年9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正式改名為德昂族。「崩龍」是他稱,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稱「德昂」,意思是「石岩」。德昂族是西南邊疆現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遠在公元前二世紀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德昂族還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龍、谷娘等祭祀習俗,其中以祭龍最富情趣。

23、東鄉族

東鄉族是十四世紀後半葉由聚居在東鄉的許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肅省境內,其中半數以上居住在甘肅東鄉族自治縣。東鄉族開齋節又稱"爾德節",是東鄉族民間的傳統節日。按伊斯蘭教規定:伊斯蘭教歷每年九月是齋戒月份,這一月的開始和最後一天,均以見新月為准,齋期滿的次日,即為節日。因此,它既是民族節日,也是宗教節日。

24、侗族

侗族來源於秦漢時期的「駱越」。魏晉以後,這些部落被泛稱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現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傳統節日各地日期不一,節日飲食常和宴客活動聯系在一起,主要節日有新婚節、架橋節、祭牛節、吃新節、花炮節等。侗族喜歡鬥牛,每個村寨都飼養有專供比賽用的「水牛王」。

25、獨龍族

獨龍族曾被稱為「俅人」、「曲人」等。解放後根據本民族的願望,正名為獨龍族。現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貢山獨龍河谷。本世紀中葉,獨龍族還處於原始公社的解體階段,婦女還崇尚紋面的習俗。獨龍族過去的宗教信仰尚處在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萬物有靈階段,即使是唯一的年節(獨龍語: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聯系在一起的。過卡雀哇於每年冬臘月的某一天舉行(各地時間不一),節期的長短常常以食物准備的多寡而定。

26、俄羅斯族

俄羅斯族是從18世紀後逐漸從沙皇俄國南遷到中國新疆等地的少數民族。在封建軍閥盛世才統治新疆時期,被稱為「歸化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稱俄羅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內蒙古、黑龍江等地有少量分布。中國俄羅斯族的風俗習慣與前蘇聯的俄羅斯族基本相同,多信東正教,俄羅斯族非常重視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復活節」最為隆重。過節前一周,不吃葷,只吃素。

27、哈尼族

據史書記載,哈尼族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於古代的羌族,現主要分布在雲南西南。哈尼族自稱很多,新中國成立後,統一稱為哈尼族。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傳統節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節)。此外還有「栽秧節」(又稱「黃飯節」)和嘗新節兩個小節日。

28、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源遠流長。西漢時,天山北部的烏孫即是哈薩克族的先民。這些東遷的牧民得名「哈薩克」,意即「避難者」或「脫離者」。哈薩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數分布在甘肅阿克賽和青海等地。哈薩克族過去信仰薩滿教,公元十一世紀前後,改信伊斯蘭教。主要節日有古爾邦節和肉孜節,還有「那吾熱孜」節。哈薩克族熱情好客,待人真誠。拋撒「包爾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薩克族的傳統禮俗。

C. 中國56個民族服飾圖片及介紹有哪些

1、蒙古族

蒙古族服飾包括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等。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歡穿長袍,春秋穿夾袍,夏季著單袍,冬季著棉袍或皮袍。男袍一般都比較寬大,盡顯奔放豪邁。女袍則比較緊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條和健美。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則喜用紅、粉、綠、天藍色。

民族(nation),指在文化、語言、歷史與其他人群在客觀上有所區分的一群人,是近代以來通過研究人類進化史及種族所形成的概念。由於歷史的原因,一個國家可以有不同民族,一個民族可以生活在不同的國家裡。

現代的民族概念,可以是以國度為區分的人群,也可以是單指有共同的文化概念,而沒有共同的語言、歷史來源的人群。現代同一個民族可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同一個民族也可有不同的歷史淵源,不同的民族也可用相同的語言。

國族:國族是以政治目的結成的新族群,在文化習俗的融合的情況下,國族不可以直接轉化成民族概念。典型的國族概念有中華民族、巴西民族、美利堅民族等。

從2016年1月1日起,中國公民在年滿18周歲的兩年內,可以依據其父或其母的民族成份申請變更一次。

D. 少數民族服飾那個最好看

1、藏族服飾

藏族男性服飾分勒規(勞動服飾)、贅規(禮服)、扎規(武士服)三種;婦女服飾在節慶、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儀禮時的服飾變化較大,節日服飾都較平時著裝富麗、盛重。現在,很多藏胞家庭的衣櫥中增添了西裝、夾克等現代服飾,反映了藏族人民新的服飾情趣。但是,不少人在節日時仍然保持著傳統著裝。【 詳細>>】

2、維吾爾族服飾

維吾爾族服飾——花樣較多,非常優美,富有特色。 維吾爾族男性——講究黑白效果,這樣粗獷奔放。 維吾爾族婦女——喜用對比色彩,使紅得更亮,綠得更翠。 維吾爾族是個愛花的民族,人們戴的是綉花帽,著的是綉花衣,穿的是 綉花鞋,扎的是綉花巾,背的是綉花袋,衣著服飾無不與鮮花息息相關。2008年6月7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於田縣申報的「維吾爾族服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詳細>>】

3、蒙古族服飾

蒙古族服飾也稱為蒙古袍,主要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蒙古族服飾具有濃郁的草原風格特色,以袍服為主,便於鞍馬騎乘。因為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民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夏裝多布類。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擺均不開衩。紅、綠綢緞做腰帶。2014年11月,「蒙古族服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詳細>>】

4、苗族服飾(昌寧苗族服飾)

苗族服飾,苗語叫「嘔欠」,主要由童裝、便裝、盛裝組成,「盛裝」苗語叫「嘔欠嘎給希」,即「升底衣服」,「 嘔欠濤」苗語稱謂即「銀衣」,下穿百褶裙,前後有圍腰。苗族服飾是我國所有民族服飾中最為華麗的服飾,既是中華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歷史文化的瑰寶。湘西方言苗區和黔東方言苗區喜好銀飾,黔南某些地區喜好貝飾,而西部方言區苗族服飾則少銀飾。銀飾、苗綉、蠟染是苗族服飾的主要特色。2006年雲南省保山市申報的苗族服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詳細>>】

5、哈薩克族服飾

哈薩克族的是以草原游牧文化為特徵的民族,服裝便於騎乘,其民族服裝多用羊皮、狐狸皮、鹿皮、狼皮等製作,反映著山地草原民族的生活特點。2008年6月7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與伊犁哈薩克自治州聯合申報的「哈薩克族服飾」經中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詳細>>】

6、侗族服飾

侗族女性的服飾千姿百態,或款式不同,或裝飾部位不同,或圖案和工藝不同,或色彩和發型、頭帕不同,她們平時穿著便裝,講求實用,盛裝時注重裝飾審美,樸素與華貴相得益彰。根據整個侗族婦女服裝特點,可將侗族服裝分為三種款式,即:緊束型裙裝、寬松型裙裝和褲裝。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藍色。黑青色多用於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於夏季,紫色多用於節日。2014年11月11日,侗族服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詳細>>】

7、柯爾克孜族服飾

「柯爾克孜」是在山崖上居住生活的民族的意思,還有一說法就是『』柯爾克孜族『』是四十個姑娘。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柯爾克孜族大部分居住在新疆的克孜勒蘇自治州,部分散居南疆的烏什、阿克蘇、英吉莎、塔什庫爾干、皮山等縣以及北疆的特克斯、昭蘇、額敏、博樂、精河、鞏留等縣及牧區。服裝的形式,男子上身穿白色綉花邊的圓領襯衫,外套羊皮或黑、藍色棉布無領長「袷袢」,也有用駝毛織成的,袖口黑布沿邊。2014年11月11日,柯爾克孜族服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詳細>>】

8、彝族服飾

彝族的服飾,多姿多彩,風格獨具,形態有近百種。歷史上,由於彝族支系眾多,居住分散,因此,各地服飾區別明顯,樣式各異,帶有濃厚的地域色彩,琳琅滿目,各具特色。涼山不少地區四季冷涼,氣候變化不大,所以彝族服飾季節性不強,察爾瓦(披衫)常年皆著。 彝族服飾的色彩較為豐富,款式變化多姿,並且以大量銀製品和刺綉裝飾。2014年11月11日,彝族服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詳細>>】

9、傣族服飾

傣族是雲南省特有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於雲南省南部和西部的河谷平壩地區。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是傣族主要的居住區。傣族生活的地方,都是熱帶、亞熱帶地區,那裡氣候溫熱,山林茂密、物產豐富。傣族服飾也就充分體現了這些地理特點,淡雅美觀,既講究實用,又有很強的裝飾意味,頗能體現出熱愛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個性,和民間習俗。

10、土家族服飾

土家族服飾,是土家族人民特有的一種服裝,由於土家族歷史上漢化較早,傳統土家族服飾已經基本消失。由於表演的需要,現代的土家族服飾大多各自研製不同款式,種類非常繁多。土家族服飾的結構款式以儉朴實用為原則,喜寬松,結構簡單,但是注重細節,喜寬松、衣短褲短、袖口和褲管肥大。男女老少皆穿無領滾邊右衽開襟衣,衣邊衣領會綉上花紋 ,綉工精彩,色彩艷麗,具有濃厚的民族特點。

11、壯族服飾

壯族婦女擅長紡織和刺綉,所織的壯布和壯錦,均以圖案精美和色彩艷麗著稱,還有風 格別致的「蠟染」也為人們所稱道。在服飾上男子與漢族無多大區別,女子則多姿多彩,特別喜歡在鞋、帽、胸兜上用五色絲線綉上花紋,人物、鳥獸、花卉,五花八門,色彩斑斕。

12、白族服飾

白族是中國西南邊疆一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服飾也許與白族人民崇尚白色有關,不論男女服飾,在壩區或山區,都盛行以白色為尊貴,並且能根據不同性別、年齡、身材、相貌配以其他色彩布料加工製作出精美、鮮艷的外裝。。女子頭飾代表大理的「風花雪月」,舞蹈道具霸王鞭;男子身著扎染馬褂,舞蹈道具八角鼓。

13、水族服飾

水族在建國前處於封建地主經濟發展階段,以農業經濟為主,主產水稻,兼事手工業,善於紡織、染布,崇尚黑色和藏青色。這個特點,在水族的服飾上有鮮明的表現。水族男子穿大襟無領藍布衫,戴瓜皮小帽,老年人著長衫,頭纏裡布包頭,腳裹綁腿。婦女穿青黑藍色圓領歷襟寬袖短衣,下著長褲,結布圍腰,穿綉青布鞋。

E. 雲南特有的15個少數民族,你知道幾個呢

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俗”的雲南,生活著25個民族。在這25個少數民族中,15個民族為雲南所特有。在這些少數民族民族中,你了解多少個呢?

苗族主要分布於滇東、滇南地區。苗族沒有文字。他們的歷史文化主要通過口耳相傳。擅長色彩工藝,他們的挑花、刺綉、蠟染聲名遠播。苗族人深信:銀,具有傳奇的驅邪神力。苗族女子愛戴銀飾。

F. 這是什麼民族的衣服啊

這應該是彝族的配飾

服裝應該不是表演服裝,

個人看法 僅供參考

G. 雲南少數民族男子服飾有哪些

一、 彝族



傳統的滇南彝族服飾,男子各支系大同小異,一般頭繞玄色盤頭,上身穿 鑲邊的偏襟或對襟緊身上衣,扎腰帶,下身穿肥大的撒腿褲,外面披寬大的毛織披風,彝語稱"瓦拉"。

婦女的服飾則多用大色塊組成,色彩對比鮮明,絢麗多彩。上衣大多是右衽襟衣,立領窄袖,外罩綠邊背心,下身穿拖地長的白褶長裙或大褲管褲子。褲飾雖多為大褲管,但其中又分蓋膝和蓋躅兩種,如聶蘇支系的多為蓋膝的大管褲,褲帶是一條約丈許長的兩頭有刺綉且飾以流蘇垂纓的花布巾,用中部從腰際繞過一圈,打結後將有刺綉的兩個尾角如翅似的露於臀後,很是美麗。在婦女的打扮中極為重要的是圍腰,其形狀是凸字形的,中間鑲有四方形腰芯,周圍用彩絲線刺綉著各種彝家喜愛的花草,整塊圍腰色澤鮮艷,耀眼奪目,美觀大方。婦女頭上戴雞冠帽。帽子是用硬巾剪成雞冠的形狀,再用1200多顆銀泡鑲綉而成,戴在頭上像一隻啼鳴的雄雞。據說在遠古時期,一對青年戀人在森林中約會,遇上森林魔王,正當魔王欲加害於青年人時,雄雞啼叫驅走魔王,此後,佩戴形似雄雞的雞冠帽便成了彝家少女吉祥幸福的像征,帽上鑲綉的銀泡則表示星星和月亮,意喻為光明幸福。

二、 哈尼族

哈尼人善於用藍靛染衣,各家屋前種有藍靛,用其葉子放入缸內加水一泡即成藍色。哈尼族分布地區較廣,各地服裝均有不同,以婦女的最為突出。常見的是右衽無領短上衣,短裙,同時小腿上系膝褲,穿布鞋,頭上戴頭帕,用銀幣等做成裝飾。紅河等地的哈尼婦女則喜歡穿裙子,在衣服上鑲上銀質裝飾,走路時發現叮叮當當的聲音,悅耳動聽。碧約人則居住在山區或半山區,現仍保留一種古老的婦女頭飾,未出嫁的女子頭戴青布圓帽,圓帽質料是用傳統織布染上青色加工製成的;出嫁後頭飾便換為一塊長一丈左右的寬六寸的黑或藍色棉布包頭,這塊布纏頭時高出頭頂五寸左右,折疊成梯形狀,頭頂上還別一把梳子作裝飾。

哈尼男子的服裝大多相似,為穿右襟或對襟無領上衣,長褲,頭上纏黑布包頭。

三、 苗族

苗族因居住地不一,故服裝也不相同,主要差別表現在顏色、式樣、花飾鑲邊部位等。苗族服裝可分為裙類和褲類,湘西貴州松桃一帶多為穿褲,衣袖和褲邊鑲有花飾,衣領周圍有花邊稱"托肩";雲南一帶的苗族大多穿大領短衣,下穿白褶裙,分便裝和盛裝,便裝較素凈,盛裝衣服邊上綉有花紋,同時擁有多種裝飾。便裝衣裙不綉花,染成藏青色,樸素大方,其腰帶用自織的花椒布做成,裙為白褶裙,長一尺四五寸,裙多不綉花,裙圍有兩塊,分別系在裙外的前面和後面,前一塊素凈,後一塊下擺鑲有寬約三四分的花邊,用彩色絲片做成,裙子短,常包綁腿。盛裝的上衣是花衣,用藏青色緞子作面,布作里,兩袖下擺綉有彩色花紋圖案,下擺用緞子作底,綉以彩色花鳥蟲魚等紋樣,綉衣用綢緞子作底,多為綠色,以彩色絲片剪成葵花子大的等腰三角形貼在上面,其邊用細絲線縫合。

蠟染桃花是苗族的傳統手工技藝,每個女子七八歲就學會刺綉桃花蠟染。蠟染是用蠟刀把蠟塗在布上製成圖案,浸入藍靛缸內染好後脫去黃蠟使其現出白色花紋而成。

四、 白族

雲南大理一帶的白族,青年婦女多穿黑色絲絨或燈芯絨的小褂,雪白的襯 衫,藍色或白色的寬褲子,腰間系有綉花飄帶,上面多用黑軟線綉上蝴蝶、蜜蜂等圖案,並喜好在褂子右邊掛上串銀制的三須或九須,腳上穿著綉花的白布鞋,頭上戴的帽子,綉著美麗的花,垂著長長的流蘇,被喻為"風花雪月"帽,映射著大理四大著名風景:上關花、下關風、蒼山雪,洱海月。

怒江一帶的白族婦女穿對襟上衣,前短後長且套有彩色袖筒,系一塊素色或綉花圍腰,佩戴銀飾,足穿綉花鞋。

男子一般穿中式對襟上衣,長褲,外加黑色短坎肩,纏包頭。

五、 傣族

傣族有水傣、旱傣、花腰傣等多種分支,各自的服飾均有不同,以水傣服 裝最為人們喜愛。傣族女子身材大多苗條,上身穿淺色或鮮艷的緊身袖短衫,下穿花筒裙,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青年女子,一般不纏包頭,而是挽一個發髻,中老年婦女多纏頭巾,婦女的服裝多用各種花紋、彩色絲綢或花布製作,色彩鮮艷美麗。男子一般穿無領對襟短上衣,下穿長褲,冬季披毛毯,頭纏白色或藍色包頭巾,頭巾一端垂在右側。

六、 傈僳族

以怒江一帶傈僳族為例,婦女一般上身穿窄袖右衽上衣,再穿件坎肩背心, 下身穿襲至腳背的百褶裙,衣料一般為黑藍兩種棉布或自織的白中夾麻的細麻布,裙下部用線條或圖案花裝飾一圈。婦女雙手戴竹藤或金屬制的手鐲,胸前帶貝殼、玻璃料珠製成的胸飾,頭上冠以珠帽,珠帽用較小的紅白珊瑚或料珠串成條,直排在帽的前部,帽頂部用貝殼或白料塊串成條,橫排兩道,帽前部一圈用金屬圓珠串起作裝飾,而帽的後部則空著,整個帽子由串串紅白彩珠相串,加上閃光的金屬片猶如一件工藝品。此外傈僳族婦女還習慣於肩上掛一個紅白黑等碎布相拼並綉有圖案的挎包。

七、 拉祜族

拉祜的意思是老虎,拉祜族被喻為老虎的民族,其男子膘悍,身穿淺色右 衽交領長袍和長褲,系腰帶,腳穿布鞋,頭戴包頭,長袍兩側有較高的開衩,領口衣襟等處用深色布條鑲邊,包頭用白紅黑等各色布條交織纏成。婦女穿的是黑布長衫,長至膝下,兩側開衩且開衩較高,立領右襟,綴有銀泡裝飾,喜歡用紅色或白色花邊鑲綴在袖口、襟邊,顯得光艷美麗。下身穿寬大的長褲,頭裹一丈多長的頭巾,頭巾的一端垂及腰際。

八、 德昂族

德昂族的服裝新穎別致,青年男女喜歡裹戴黑白兩種顏色的包頭,對比鮮 明,耳上戴著大耳墜,脖子掛著銀亮的項圈,上身習慣穿側襟短衣,衣服又多是藍色或黑色,褲子較短,肥闊寬大。女子多不留頭發,剃成光頭然後用黑布裹頭,主要是表示對佛爺的尊敬,上身多穿緊身短衣,也是藍色或黑色的,下穿長裙,裙子的式樣新穎大方,花色艷麗。紅德昂是一片惹目的紅黑相間的顏色,花德昂則鑲有四條白色帶子,其中又插有五寸寬的紅布相飾,黑德昂所穿的黑統裙上織有幾條深紅色的布帶,其間又襯夾著幾小條白色帶子。

九、 納西族

納西族分散在滇西北一帶,麗江一帶的納西族,男子的服裝和漢族的相似, 以對襟上衣、長褲為主。婦女上身穿長褂子,外罩皮坎肩或布坎肩,下穿長褲,系百褶圍腰,特別突出的是婦女身上披的羊毛披肩,披肩上綴有七星裝飾,故名"七星披肩"。金沙江流域的納西族所穿服裝和藏族類似,頭戴色彩對比鮮明的窄條發帶,穿黑色長袍,在邊緣裝飾兩條顏色不同的寬邊,有的在飾邊上綉有幾何圖案,用彩條布做腰帶。

十、 基諾族

雲南景洪市山區的基諾族,男子衣著以無領對襟短衫、長褲為主,扎寬布腰帶。女子的服裝頗具特色,上身穿寬袖對襟短衣,衣襟合縫處夾一塊方圖案,綉上美麗的幾何圖案,精巧護胸,上衣的領口袖邊衣襟肩部等處加以邊飾,下身多穿黑色合縫短裙,在身前摺合,裙長僅過膝,用紅布鑲邊,小腿纏有裹腿,頭上戴著用布縫制的淺顏色的尖頂頭帕,基諾婦女服裝顏色多用藍黑紅白等作基調,活潑明快。

十一、佤族

佤族分布在滇西南一帶,男子一般穿無領對襟短衫,下穿撒腿長褲,用黑布包頭,扎布腰帶,腰間掛一把長刀,肩上挎一個自織布包。

女子一般穿無領對襟短上衣,短裙,裙子多用各色條紋裝飾,衣服顏色多用紅藍及黑色,習慣在腰、臂及腿部系戴許多藤圈,喜戴大耳環、項圈以及各種料珠,頭上扎發帶。

H. 中國56個民族服飾圖片及介紹是什麼

1、蒙古族

蒙古族服飾包括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等。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歡穿長袍,春秋穿夾袍,夏季著單袍,冬季著棉袍或皮袍。男袍一般都比較寬大,盡顯奔放豪邁。女袍則比較緊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條和健美。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則喜用紅、粉、綠、天藍色。

I. 傣族的服飾特點是什麼

傣族的服飾特點男女不同:

男子服飾:傣族男子的服飾一般都比較朴實大方,上身為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寬腰無兜長褲,多用白色、青色布包頭,有的戴毛呢禮帽,天寒時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

這種服裝在耕作勞動時輕便舒適,在跳舞時穿著者顯得健美瀟灑。保留著古代「衣對襟」、「頭纏布巾,喜掛背袋、帶短刀」的特點,但衣料已很少再用自織「土布」。

女子服飾:傣族婦女講究衣著,追求輕盈、秀麗、淡雅的裝束,協調的服裝色彩,極為出色。

傣族婦女都喜歡戴首飾,首飾通常用金銀製作,空心居多,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紋和圖案傣族婦女一般都長得身材苗條,面目清純嬌美,看上去亭亭玉立,儀態大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稱。她們不僅長得美,而且還善於打扮,用獨具特色的服飾把自己裝扮得一個個如花似玉。

衣裙款式在吸收傳統服飾「精華」的基礎上,朝著優美、輕柔、亮麗、淡雅的方向發展。進一步顯示出孔雀之鄉的孔雀羽毛般絢麗多彩的特點。

(9)雲南哪個少數民族男子服裝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由於傣族居住的村寨盛產竹子,他們除了用竹子建成的幽靜而雅緻的干欄式住宅和製作各種生活用具外,還用細篾編成彩繪的竹笠、腰籮,作為佩飾。

傣族無論男女,出門總喜歡在肩上挎一個用織綿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調鮮艷,風格淳樸,具有濃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

圖案有珍禽異獸,樹木花卉或幾何圖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種圖案都含有具體的內容,如:紅、綠色是為了紀念祖先;孔雀圖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圖案象徵著五穀豐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現了傣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J. 雲南的少數民族有哪些服飾如何

雲南是中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根據1990年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布的數據, 全國56個民族中,雲南就有52個,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個,除漢族外,少數民族有25個。 其中白.哈尼.傣.納西.僳僳.拉估.佤.景頗.布朗.阿昌.怒.普米.德昂.獨龍.基諾等15個少數民族為雲南省獨有。 雲南悠久的歷史,眾多的民族,復雜的地形地貌和多變的立體氣候,決定了雲南民族的服裝和裝飾品必然絢麗多彩,蔚為大觀。民族服飾是民族文化的載體,民族服飾是民族文物的一個重要門類,從不同的服飾,可以識別出不同的民族,可以了解其性別、年齡、職業、婚姻狀況,從民族服飾上還可以看到各民族的節慶,婚喪、宗教信仰、禮儀等習俗,誇張一點說,一套民族服飾簡直就是一個農族的縮影和小網路全書。。 一個民族為加強其內部的凝聚力,使族人更加親密無間,每個成員都堅持穿用老祖先傳下來的傳統服飾,就是強化這種感情與觀念的有效手段之一。而這種傳承至今、歷久不衰的傳統服飾,正是一個民族在千百年的歷史進程中,為民族生存、發展而艱苦奮斗的那種頑強的斗爭精神的物化。它是一種群體意識的象徵,是民族精神的集體表象。一、彝族 彝族服飾種類繁多,色彩紛呈,是彝族傳統文化和審美意識的具體體現。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區的彝族人民,創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飾習俗,在彝族物質民俗構成中佔有重要地位。根據彝族服飾民俗的地域、支系表現,可將彝族服飾劃分為涼山、烏蒙山、紅河、滇東南、滇西、楚雄六種類型,各種類型又可分為若乾式樣。這里介紹其中幾種。 涼山型主要流行於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和毗鄰各縣,以及雲南省金沙江流域。由於大小涼山天塹壑障的隔絕所造成的特定自然地理環境以及特定歷史階段上的社會形態一一奴隸制,其服飾古樸、獨特,較完整地保持了傳統服飾的文化特徵。涼山男女上衣均為右衽大襟衣。男女老幼皆披擦爾瓦,披氈,裹綁腿,套氈襪。男子發式為傳統的「天菩薩」,即蓄一綹長發椎髻於頭頂頭,大多頭上盤纏黑色或深藍色長巾,且常裹成一尖錐狀,斜插額前,稱為「英雄結」,左耳戴蜜臘珠、銀耳圈等飾物。下著長褲,並因語言,地域不同而有大、中、小褲腳之分,佩飾最富特色即為「圖塔」,是斜挎於身上的佩帶,用細牛筋編織成帶,帶面鑲以白色硨磲片。婦女著裙,戴頭帕,生育後戴帽或纏帕。雙耳佩銀、珊瑚、玉、貝等耳飾,重頸部修飾,戴銀領牌。下著百褶長裙,成年裙分為三節,上節為裙腰,中節成筒狀,下節多皺褶。多在腰際佩掛一三角形荷包,包面精飾各種紋樣,下端綴以五色飄帶,用於盛物。另在胸前佩戴口弦、針筒以及裝飾過的獐牙,信能以之辟邪。其衣飾的傳統衣料以自織自染的毛麻織品為主,喜用黑、紅、黃等色,其工藝可用挑、綉、鑲、滾等多種技法,火鐮、羊角、蕨芨草等圖案是其傳統紋樣,下分依諾、聖乍、所底三個樣式。 烏蒙山型本型服飾過去多以毛,麻織品為主,現多用布料,色尚黑,多為青、藍色。其基本款式為大襟右衽長衫、長誨。女服盤肩,領口、襟邊、裙沿有花飾。又可分為威寧式和盤龍式。紅河型本型男裝各地基本一致,多為立領對襟短衣、寬襠褲;女裝則多姿多彩,其款式既有長衫,也有長衣和短裝,大多衣外套坎肩,普通著長褲,系圍裙。頭飾琳琅滿目,尤喜以銀泡或絨線作裝飾。可分為元陽式、建水式及石屏式。 滇東南型本型服飾流行於滇東南彝區及廣西那坡等地。女裝以右襟、對襟上衣及長褲為主要款式,個別地區著裙;男裝上為對襟,外套坎肩,下穿寬襠褲。廣西那坡、雲南麻栗坡部分彝族還保留著貫斗方袍的古老款式,這款服裝僅在節日或舉行儀式時婦女穿用。本型衣裝多以白、藍、黑為底色,多飾動植物花紋和幾何圖案。工藝有刺綉、鑲補、蠟染等多種技法。分路南、彌勒、文西三式。總體而言,彝族服飾反映了黑之尊、黃之美的審美觀;反映了彝族「顧頭」的生活習慣和榮譽意識;男子服飾多體現其英勇善戰的氣概;服飾圖案紋樣體現了彝族對自然的理解和崇敬。二、傣族 傣族有水傣、旱傣、花腰傣等多種分支,各自的服飾均有不同,以水傣服 裝最為人們喜愛。傣族女子身材大多苗條,上身穿淺色或鮮艷的緊身袖短衫,下穿花筒裙,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青年女子,一般不纏包頭,而是挽一個發髻,中老年婦女多纏頭巾,婦女的服裝多用各種花紋、彩色絲綢或花布製作,色彩鮮艷美麗。男子一般穿無領對襟短上衣,下穿長褲,冬季披毛毯,頭纏白色或藍色包頭巾,頭巾一端垂在右側。婦女的穿著打扮,是全世界最美麗的,它就像孔雀開屏一樣,五彩繽紛,美不勝收,令人嘆為觀止。只要了解情況的人,都覺得這話一點也不算誇張。傣族婦女一般都長得身材苗條,面目清純嬌美,看上去婷婷玉立,儀態萬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稱。她們不僅長得美,而且還善於打扮,用獨具特色的服飾把自己裝扮得一個個如花似玉。傣族婦女一般喜歡穿窄袖短衣和統裙,把她們那修長苗條的身材充分展示出來。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緋色內衣,外面是緊身短上衣,園領窄袖,有大襟,也有對襟,有水紅、淡黃、淺綠、雪白、天藍等多種色彩.現在多是用喬其紗、絲綢、的確良等料子縫制.窄袖短衫緊緊地套著胳膊,幾乎沒有一點空隙,有不少人還喜歡用肉色衣料縫制,若不仔細看,還看不出袖管,前後衣襟剛好齊腰,緊緊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銀腰帶系著短袖衫和統裙口,下著長至腳踝的統裙,腰身纖巧細小,下擺寬大。傣族婦女的這種裝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圍」之美,加上所採用的布料經柔,色彩鮮艷明快,無論走路或做事,都給人一種婀娜多姿、瀟灑飄逸的感覺。 傣族男子一般都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長管褲,用白布、青布或緋布包頭,有的戴呢禮帽,顯得瀟灑大方。傣族無論男女,出門總喜歡在肩上挎一個用織綿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調鮮艷,風格淳樸,具有濃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圖案有珍禽異獸,樹木花卉或幾何圖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種圖案都含有具體的內容,如:紅、綠色是為了紀念祖先;孔雀圖案。 傣族服飾中男子的服飾比較朴實大方,上身為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凈色長褲,多用白色、青色布包頭。這種服裝在耕作勞動時輕便舒適,在跳舞時又使穿著者顯得健美瀟灑。傣族女子的服飾則絢麗多彩,充分展示了她們的活力與性感。傣族女子上身著各色緊身內衣,外套淺色大襟或對襟窄袖衫,下身著花色統裙,裙上織有各種圖紋,傣族女子喜將長發挽髻,在發髻上斜插梳,簪或鮮花作裝飾,並喜歡佩帶金、銀飾品,在小蠻腰上系一根精緻銀腰帶。這樣的服飾把她們裝扮得妖美玲瓏,婀娜多姿。她們彷彿一隻只美麗的孔雀,優雅嫻靜。 傣族是雲南省物有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於雲南省南部和西部的河谷平壩地區。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是傣族主要的居住區。傣族生活的地方,都是熱帶、亞熱帶地區,那裡氣候溫熱,山林茂密、物產豐富。傣族服飾也就充分體現了這些地理特點。傣族服飾不僅給人一種強烈的美感,又有濃郁的民族風格。三、納西族 納西族分散在滇西北一帶,麗江一帶的納西族,男子的服裝和漢族的相似,以對襟上衣、長褲為主。婦女上身穿長褂子,外罩皮坎肩或布坎肩,下穿長褲,系百褶圍腰,特別突出的是婦女身上披的羊毛披肩,披肩上綴有七星裝飾,故名"七星披肩"。金沙江流域的納西族所穿服裝和藏族類似,頭戴色彩對比鮮明的窄條發帶,穿黑色長袍,在邊緣裝飾兩條顏色不同的寬邊,有的在飾邊上綉有幾何圖案,用彩條布做腰帶。 納西女子服飾分為兩類:第一種主要分布在麗江一帶,穿著的人數較多。她們留發編辮,戴帽子或頂頭帕。一般上身內穿立領右襖上衣,前幅短,後幅長,布紐、寬腰、長袖。外罩一件用棉布或毛質布料、燈心絨製成的右襖圓領坎肩。系圍腰或搭裙,背披七星羊皮背飾;下著深色長褲,穿綉花鞋、布鞋或膠鞋。第二種見於中甸當地納西族女子。她們留長發,束於腦後或編成長辮,上飾有花紋的圓形銀牌。上身穿開長衩的搭襟白色麻布長衣,襟邊為黑色並有彩綉,腰系黑底綉彩格且毛線穗飾的腰帶。下著長褲和有彩色條紋的長百褶裙,背披白羊毛山羊皮,穿靴或氈靴。納西女性還普遍喜戴飾品,如耳環、戒指、手鐲等。 又稱為「披星戴月」「七星羊披」,它是由綿羊皮製作而成。首先硝皮,使其柔軟色白後裁剪成蛙身形狀並與人背大小相當,「蛙頭」朝下,在其正上方縫一塊一米長,三十餘厘米寬的黑絲絨,在披肩下接背帶處,是兩個縫上去的直徑約3寸的圓形圖案,下面幾寸處再用五彩絲線綉上七個直徑約1寸的圓形圖案,稱為「七星」,七星中心釘有兩條細帶。然後再用一對綉有蝴蝶紋飾的17厘米長、5厘米寬左右的白布做背帶,就成為獨具特色的羊皮背飾。 對羊皮背飾圖案的形成,有不同的傳說。其一認為:綴在羊皮上面的大圓圖案,左圈代表太陽,右圈代表月亮,七個小圓則代表七顆星星,因而被稱為「披星戴月」。寓納西族婦女的辛勤。其二認為:納西族東巴經及民間口頭傳說中都有納西人在古時很崇拜青蛙,將其視為本民族的圖騰,把羊皮剪成蛙體形狀,表現的是納西族對圖騰的信仰崇拜。同時,蛙有較強的生育能力,反映在服飾上是強調婦女的生育觀。 納西族男子的穿著簡潔,大致也分為兩種情況,麗江一帶的納西族男子蓄短發,戴氈帽或纏包頭。上身內穿麻布或棉布衣,外穿羊皮坎肩或披羊毛氈,下著深色長褲,束腰帶,穿布鞋或皮鞋。中甸三壩一帶的納西族男子上著右襖或對襟長袖衣,衣長及腹,纏紅布包頭,下穿麻布長褲。 「披星戴月」衣是納西族婦女勤勞善良美好品質的象徵。古時,納西族男子多外出經商,生產勞動的擔子全落在納西族婦女肩上,她們起早貪黑的勞作還是無法將活幹完,於是就把星星月亮綉在披肩上,人此就能「星星月亮永長生,白天黑夜幹活忙」了。看見納西族女子穿著「披星戴月」衣,您是不是覺得她們很美麗很勤勞呢? 納西族是居住在雲南省麗江地區的一個古老民族,他們的服飾中最具特色的當屬「披星戴月」衣。納西族女子上身著長過膝蓋的大褂,寬腰大袖,腰系百褶圍腰,下著長褲,背披披肓。這種披肩是用羊皮去毛、洗凈、硝白,而後縫制而成的,然後在披肩上綉上兩條白布帶,勞動時就將披肩的布帶拉到胸前十字交叉系緊,看上去猶如七顆閃亮的星星圍著一輪明月,人們把這種著裝稱為「披星戴月」。 納西族的服飾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尤其是女子服飾中的羊皮背飾是納西族所特有的。納西族服飾最早是用羊皮和獸皮製作。清乾隆《麗江府志略》載:納西族「男子頭綰二髻,旁剃其發,名為三搭頭,耳墜綠珠,腰挾短刀,膝下纏以氈片,四時著羊裘,婦人結高髻於頂前,戴尖帽,耳墜大環,服短衣,拖長裙,覆羊皮,綴飾錦綉金珠相誇耀。」到清光緒間《麗江府志摘》載:「男子剃發戴帽,長領布衣,婦人結高髻或戴黑漆尖帽,短衣長裙。」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服飾也在不斷的變化。 這些事實說明,從整體上看,我國各民族傳統服飾均保持著自己鮮明的個性。就連那些長期相互為鄰、交叉居住的兄弟民族,其服飾十分接近,其差別細微到外界人無法察覺的程度,他們各自的特點也是十分清楚的。 一個民族的富有特色的傳統服飾,對於別的民族,是一種區別的標志;而對於本民族,卻是互相認同的旗幟、結成整體的紐帶。而這一切,都是由於人類歷史的遺傳而形成的集體無意識的文化模式。這種凝聚力,是一個民族得以生存、發展的本能。不能設想,如果沒有這種凝聚力,一個民族,特別是弱小的民族,怎麼能夠在強族如林的條件下走過那漫長的、艱苦的歷史過程並得以頑強地生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