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別具一格的投資!80年代五元一張的畫他買了9000張,後來呢
許化遲在經濟恢復之後,繼承了父親的衣缽,他於2001年創辦了一個和平藝苑,他的創辦初衷便是希望可以繼承書畫的傳統,不忘記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平藝苑的名字有一部分來自許化遲父親曾經的和平畫店,也是許化遲對於未來的期待,希望可以延續和平畫店的風骨,給書畫界的人一個「家」。
許化遲在書畫藝術的道路上,任重而道遠,他想守住中國的傳統文化,繼承父親的願望,將書畫藝術發揚光大。不論許化遲有沒有賺錢或者出於什麼目的買下那些畫作,雖然那些曾無人問津的畫作在幾十年後的今天身價水漲船高,許化遲又一口氣買了9000幅,如今身價已然過億,但我們應該感謝許化遲,如果不是他,我們如今看到的一些畫可能就會在外國的博物館,在外國人的家裡,是許化遲替我們留住了傳統,留住了根。
B. 這種七八十年代的畫叫什麼畫
中國抽象油畫
抽象藝術與當代文化的關系一直是批評界關注的核心話題。在西方理論界,除了像羅傑?弗萊、格林柏格等批評家直接從事抽象藝術的批評和實踐外,像邁耶?夏皮羅、梅洛?龐蒂、羅蘭?巴特等藝術史家和哲學家也曾參與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抽象藝術如火如荼的運動中。正是在批評和理論的推動下,抽象藝術早年的前衛反叛性才逐漸被主流藝術的「合法性」所代替,並最終以學院的方式成為了西方主流的藝術形態。相反,中國抽象藝術的發展卻沒有如此幸運,在多種制約的因素中,批評和理論研究的滯後仍是重要的一個原因。從2000年以來,隨著批評界的研究和有關抽象藝術展覽的增多,中國的抽象藝術才重新活躍起來。像高名潞、易英、王林、殷雙喜、王南溟、黃專等批評家都發表了專題性的批評文章,而高名潞、栗憲庭、李旭、劉驍純等都通過策劃一系列的展覽對抽象藝術的多元化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批評家高名潞,他在近三年內所做的大量學術活動和主持的研討會對中國抽象藝術的梳理和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中國當代繪畫的多元格局中,抽象繪畫一直處於邊緣化的地位,長期扮演著「他者」的角色。文革時期如此,新潮時期如此,即使在今天多元化發展的當代藝術情景中也同樣如此。抽象繪畫所遭受的責難是多方面的:官方藝術不能接受它,是因為它與主題先行和歌頌主流意識形態的藝術是相對的;學院藝術不能完全地接納它,是因為抽象繪畫的存在實際上起到了質疑、反叛以從造型、結構、具像寫實、情節敘事為核心的整個學院繪畫模式的合法性;新潮時期的現代主義不能完全地接納它,是因為中國傳統繪畫一直就沒有產生抽象藝術的土壤,象繪畫只是對西方抽象藝術的借鑒,只是步西方的後塵,並不具有語言和繪畫觀念的原創性;當代中國主流的「圖像式」繪畫排斥抽象,是藝術家普遍認為抽象繪畫總是在抽象的圖式中耗掉了藝術家的創作熱情,卻對當代文化的建設和中國的現實生活無法提出建設性的意見。於是,抽
C. 水墨動畫到底是怎麼做出來的尤其是在80年代的的一些經典作品
水墨動畫
1960年中國誕生了兩種新的美術片形式:折紙片和水墨動畫片。
水墨動畫片可以稱得上是中國動畫的一大創舉。它將傳統的中國水墨畫引入到動畫製作中,那種虛虛實實的意境和輕靈優雅的畫面使動畫片的藝術格調有了重大的突破。水墨動畫片是中國藝術家創造的動畫藝術新品種。它以中國水墨畫技法作為人物造型和環境空間造型的表現手段,運用動畫拍攝的特殊處理技術把水墨畫形象和構圖逐一拍攝下來,通過連續放映形成濃淡虛實活動的水墨畫影象的動畫片。
水墨動畫片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於60年代初試製成功的片種。一般動畫人物的造型,都是採用「單線平塗」,而水墨動畫片卻具有中國民族繪畫的優良傳統即水墨畫的特點。人物造型既沒有邊緣線,又不是平塗,而能從影片上表現出毛筆畫在宣紙上的效果。水墨動畫片為中國電影藝術實現民族化、群眾化,開辟了一條新道路。
1960年1月31日,陳毅副總理參觀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在北京舉行的「中國美術電影展覽會」時,對美術電影工作人員說:「你們能把齊白石的畫動起來就更好了。」同年2月(1960年3月),上海美影廠成立了由阿達負責人物和背景設計、呂晉負責繪制動畫、段孝萱負責拍攝和洗印技術的試驗小組,經近三個月的時間(1960年3月至1960年6月),使《水墨動畫片斷》試驗獲得成功。1961年7月,美影攝製成功了中國第一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宣告了中國水墨動畫片首創成功,該製作技術獲得了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獎,中中國家科技發明二等獎。
從1961年到1995年(34年),上海美影廠共攝制水墨動畫片4部(1.小蝌蚪找媽媽1961年7月2.牧笛1963年12月3. 鹿鈴1982年12月4. 山水情1988年10月)(水墨動畫從一開始在中國動畫領域就不是商業片)。每一部都有其特色,都有創新,都有所前進。
第一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其中的小動物造型取自齊白石筆下。 與一般的動畫片不同,水墨動畫沒有輪廓線,水墨在宣紙上自然渲染,渾然天成,一個個場景就是一幅幅出色的水墨畫。角色的動作和表情優美靈動,潑墨山水的背景豪放壯麗,柔和的筆調充滿詩意。它體現了中國畫「似與不似之間」的美學,意境深遠。由於要分層渲染著色,製作工藝非常復雜,一部短片所耗費大量時間和人力是驚人的。美影廠對水墨片投入巨大,製作班底也是異常雄厚,除了特偉、錢家駿這樣的老一輩動畫大師,就連國畫名家李可染、程十發(水墨動畫不僅是普通的動畫片,而且要比一般動畫更具藝術性,不同專業間的融合更緊密。)也曾參與藝術指導。正是因為這樣不惜工本的藝術追求,中國水墨動畫在國際上博得了交口稱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敢於同中國人的耐心競爭,日本動畫界甚至稱之為「奇跡」。可是也正因為藝術價值同商業價值的脫離,也使得水墨動畫面臨著無以為繼的尷尬。
六十年代的水墨動畫片
1.《小蝌蚪找媽媽》
《小蝌蚪找媽媽》集體編導,背景設計:鄭少如、方澎年,動畫設計:唐澄、鄔強、戴鐵郎、阿達、呂晉、嚴定憲、矯野松等,藝術指導:特偉、技術指導:錢家駿,攝影:段孝萱、游涌、王世榮,1961年7月美影攝制完成。影片根據方惠珍、盛璐德創作的同名童話改編,取材於畫家齊白石創作的魚、蝦等形象。影片開頭是銀幕上出現一本素雅的中國畫畫冊,封面打開後,是一幅幽靜的荷塘小景,鏡頭漸漸向畫面推去,古琴和琵琶樂曲悠揚而起,把觀眾帶進一個優美抒情的水墨畫世界。池塘里的小蝌蚪慢慢蠕動起來,它們不知道自己的媽媽是什麼樣子,於是開始尋找媽媽……它們經過誤認金魚、螃蟹、小烏龜、鯰魚為自己媽媽的一個又一個波折,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媽媽。它告訴人們一個深刻道理:有志者事竟成。影片里小蝌蚪活潑可愛,猶如一群天真無邪的孩子。漫畫家方成說:「這部片子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可以說每個鏡頭都是一幅動人的畫面,使觀眾感到象是走進了藝術之宮。」法國《世界報》評論這部影片時贊揚說:「中國水墨畫,畫的景色柔和,筆調細致,以及表示憂慮、猶豫和快樂的動作,使這部影片產生了魅力和詩意。」1962年,茅盾看了這部影片,寫下詩一首:「白石世所珍,俊逸復清新。榮寶擅復制,往往可亂真。何期影壇彥,創造驚鬼神。名畫真能動,潛翔栩如生。柳葉亂飄雨,芙渠發幽香。蝌蚪找媽媽,奔走詢問忙。只緣執一體,再三認錯娘。莫笑蝌蚪傻,人亦有如此。認識不全面,好心辦壞事。莫笑故事誕,此中有哲理。畫意與詩情,三美此全具。」1962年影片獲第一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美術片獎,1961年獲瑞士第十四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短片銀帆獎,1962年獲法國第四屆安納西國際動畫節短片特別獎和1964年第四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榮譽獎,1978年獲南斯拉夫第三屆薩格勒布國際動畫電影節一等獎,1981年獲法國蓬皮杜文化中心第四屆國際青少年電影節二等獎。(由於藝術性較一般的商業動畫高,所以獲獎的可能比一般的商業動畫大,水墨動畫在形式上具有更出色的藝術表現能力)
2.《牧笛》
《牧笛》是一部童話題材的影片,編劇特偉,導演特偉、錢家駿,攝影段孝萱,背景設計方齊眾,動畫設計鄔強、矯野松、林文肖、戴鐵郎,繪景方澎年、秦一真,笛子獨奏陸春齡(民族音樂首次被加入了水墨動畫之中)。1963年12月美影攝制完成。影片用抒情的筆觸,描繪了這樣一個故事:初夏的早晨,江南田野,一個天真活潑的牧童騎著水牛去放牛,做了一個夢,牛忽然失蹤了,原來牛被飛流千尺的瀑布所吸引。牧童喚它,它不動。牧童從風竹發出的音響有所領悟,削竹為笛,吹奏出悠揚悅耳的樂曲,水牛被笛聲吸引到牧童身邊。他騎上牛背,踏著暮色的田埂,悠然歸去……影片故事簡單,通過牧童「失牛、找牛、得牛」的情節,抒發牧童與水牛間的親密關系,最後牧童用竹笛的音樂戰勝了代表大自然的瀑布,贏得水牛歸來,從而完成影片的主題:「藝術高於自然。」影片中水牛是根據畫家李可染的風格(水墨動畫形象一開始就是從傳統繪畫中提取出來的,帶有天然的藝術性)繪制的。李可染畫的水牛,氣宇軒昂,質朴無華,有獨特風姿。為了這部影片,他特地畫了十四幅水牛和牧童的水墨畫,給繪制組作參考。影片聘請山水畫家方濟眾擔任背景設計。《牧笛》背景採用了中國江南景色:小橋流水、楊柳成行、竹林幽深、田野風光。並借牧童一路找牛,展現中國山水畫中常見的高山峻嶺和飛流千尺的氣象,達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意境。整個影片充滿詩情畫意,是一幅清麗淡雅的放牧圖,也是一首質朴雋永的田園詩,又是一曲娓娓動聽的交響樂。畫面優美,意境深遠,節奏流暢,給觀眾以美的享受。
影片完成不久,極「左」思潮使影片不能與觀眾見面,在片庫禁閉了十多年。重新上映之後,立即受到國內外的一致贊揚。1979年獲丹麥第三屆歐登塞城國際童話電影節金質獎,1980年特偉去美國講學時,帶去《牧笛》,美國觀眾看了後發出陣陣掌聲,說:「實在太美了」,「簡直是奇跡」、「這真是完全中國式的動畫片。」1981年日本動畫協會舉辦「中國美術電影展覽」時,觀眾看了《牧笛》後,深感驚訝。一位日本動畫人士在留言簿上寫道:「當聽到水墨畫能動起來,簡直不敢相信,可是,看了以後,真是大吃一驚。這樣的作品,是用什麼技術搞的呢,確實難以想像。能夠把水墨動畫製成動畫片,表明了中國人民對自己傳統藝術有很深的感情和深刻的了解,外人只能說是『了不起』。
新時期的水墨動畫片
「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美影大力進行撥亂反正工作,使中斷17年之久的水墨動畫片恢復生產。
1.《鹿鈴》
《鹿鈴》編劇桑弧,導演唐澄、鄔強,攝影段孝萱,美術設計程十發,背景方濟眾、方澎年,動畫設計常光希、陸青等,1982年12月美影攝制完成。這是部童話題材的影片,是根據廬山「白鹿書院」中一個有趣的傳說編寫的,並賦於新的內容;老葯農和他的小孫女在深山采葯時,救護了一隻受傷的小鹿。小孫女把小鹿領回家,細心照料,建立了親密的感情。在小孫女為保護小鹿而腿部受傷時,小鹿還代小孫女上集市賣葯和采購食物。後來在上山采葯時小鹿忽然遇到失散的父母,小鹿戴著小孫女贈送的銅鈴,依依不捨地和祖孫倆告別。這部水墨動畫片是在相隔近20年後恢復製作的,攝制組人員大部分是新手,加上電影膠片和洗印技術的發展,過去的技術條件和數據已不適用,這些都必須重新作出試驗和確定標准。經過一年多努力終於攝制完成。女導演唐澄運用水墨畫的藝術形式,使影片呈現出清秀、淡雅、抒情的特色。該影片1983年獲文化部優秀影片獎和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美術片獎,同年7月獲蘇聯第十三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最佳動畫片特別獎。
2.《山水情》
《山水情》編劇王樹忱,總導演特偉,導演閻善春、馬克宣,攝影段孝萱,動畫設計孫總青、姚沂、陸成法、徐建國、金國忠,1988年10月美影攝制完成。影片描述老琴師在回鄉途中尋覓知音,找到一個漁家少年,結為師徒。老琴師循循善誘,少年聰穎好學,終成大器。高山流水之間,老琴師將心愛的古琴贈給少年,獨自走向山巔白雲之間,少年彈奏古琴,悠揚的琴聲,送走消失在茫茫山野的老琴師……影片把人物作為主體,對人與自然的關系做了相當和諧的結合,對於人物不佔重要地位的中國傳統水墨寫意山水畫有了突破和提高。攝影師打破前三部傳統逐格拍攝手法,對准原幅背景進行拍攝,再與逐格拍攝的動畫鏡頭相合成,充分發揮了中國水墨畫的特色。在處理師徒離別的影片高潮戲時,採用畫家現場作畫,攝影師現場拍攝的手法,再與動畫鏡頭合成,使影片充分顯示出藝術家們筆情墨意帶來的層次感和節奏感。這部僅18分鍾的影片,格調清新、灑脫、空靈、飄逸,將中國詩畫的意境和筆墨情趣融進了每一個畫面里。影片以景抒情,情景交融,那雲氣繚繞的山,那煙霧朦朦的水,虛中有實,實中帶虛,顯示出中國藝術的深厚傳統。同時,與之緊密揉合的各種現代動畫手法,把中國水墨動畫這朵藝術奇葩推向新的境界。在國內,該影片1988年獲第九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美術片獎,首屆全國影視動畫節目展播大獎和廣播電影電視部優秀影片獎,1991年首屆上海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獎;在國際上,該影片1988年獲第一屆上海國際動畫電影節大獎,1989年獲莫斯科青少年電影節「勇與美」獎,同年10月獲保加利亞第六屆瓦爾納國際動畫電影節優秀影片獎,1990年獲加拿大第十四屆蒙特利爾電影節最佳短片獎,1992年獲印度孟買國際電影節最佳動畫片證書獎。
水墨動畫片可以稱得上是中國動畫的一大創舉。它將傳統的中國水墨畫引入到動畫製作中,那種虛虛實實的意境和輕靈優雅的畫面使動畫片的藝術格調有了重大的突破。1960年,上海美影廠拍了一部稱作「水墨動畫片斷」的短片,作為實驗。同年,第一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誕生,其中的小動物造型取自齊白石筆下。該片一問世便轟動全世界。
與一般的動畫片不同,水墨動畫沒有輪廓線,水墨在宣紙上自然渲染,渾然天成,一個個場景就是一幅幅出色的水墨畫。角色的動作和表情優美靈動,潑墨山水的背景豪放壯麗,柔和的筆調充滿詩意。它體現了中國畫「似與不似之間」的美學,意境深遠。
由於要分層渲染著色,製作工藝非常復雜,一部短片所耗費大量時間和人力是驚人的。美影廠對水墨片投入巨大,製作班底也是異常雄厚,除了特偉、錢家駿這樣的老一輩動畫大師,就連國畫名家李可染、程十發也曾參與藝術指導。正是因為這樣不惜工本的藝術追求,中國水墨動畫在國際上博得了交口稱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敢於同中國人的耐心競爭,日本動畫界甚至稱之為「奇跡」。可是也正因為藝術價值同商業價值的脫離,也使得水墨動畫面臨著無以為繼的尷尬。
值得一提的是,「萬氏兄弟」對中國早期動畫片的貢獻以及萬籟鳴攝制的中國第一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已有人作專題報導。在此簡要介紹萬籟鳴的弟弟萬古蟾,我們已經從錄像帶看到很多中國大陸的剪紙片,追根溯源,剪紙片的創始人就是被尊稱為「二萬老」的萬古蟾。萬古蟾經過多次試驗,1958年成功拍攝了第一部彩色剪紙片,有別於西方很早就有的卻以黑色剪影形式出現剪紙卡通片。在以後陸續拍攝的《漁童》、《濟公鬥蟋蟀》、《金色的海螺》等影片中,技巧臻於成熟。萬古蟾和他的創作夥伴們汲取了中國皮影戲和民間窗花的藝術特色,使各種類型的剪紙人物或動物在銀幕上傳達出各自的喜怒哀樂,有的古色古香,有的精靈活潑。在剪紙人物(動物)的關節處,用細銅絲或者從撞球拍的貼膠處刮下的小黏粒聯結,然後把它們放置在攝影機前逐格拍攝。當然,也有個別片段是用動畫片的動畫繪制方法拍攝的,例如金魚游動、漁夫撒網時的柔軟擴散以及主角的搖頭等。就拿金魚的游動舉例子,那種輕紗般飄動的尾部動作,就不得不用畫在賽璐璐上的動畫片段來代替,只是畫法上仍採用剪紙的剛勁有力的線條,以免用動畫代替的鏡頭與剪紙片鏡頭之間出現明顯的差別。
到了80年代,剪紙片試用「拉毛」剪紙新工藝,出現了水墨風格的剪紙片《鷸蚌相爭》。「拉毛」工藝使《鷸蚌相爭》中漁夫穿的蓑衣和鷸的羽毛直接產生水墨暈染效果,拑攝過程比較簡單,不會像拍水墨動畫片那樣反反復覆繁瑣無比。後來,連羽毛工藝畫的特色也被剪紙片引用,把羽毛貼在剪紙鳥類的身上,裝飾與寫實兼備,使1985年出品的《草人》獲得好評。
剪紙片的攝製成本比動畫片低,缺點是剪紙人物的表情變化和轉面、轉身都不能像動畫片那麼靈活自如,動作有局限。當某一個鏡頭中的剪紙人物動作和角度須要大幅度的改變時,只能藉助於下一個鏡頭,而當下一個鏡頭中的人物動作和角度又須要改變時,不得不又依賴接下來的另一個鏡頭……於是,不斷的剪,不斷的畫,一部短短的剪紙片拍下來,同樣的人物,不知道要剪多少個。剪得再多,畫得再多,還是難以避免人物動作長久保持同一個角度的缺點,但這個缺點也正是剪紙片的藝術特色。有的動畫片,不是也很講究「酷」味,讓主角長久保持一個表情或者一個姿勢一動也不動嗎?
大陸的木偶片早期受東歐國家影響,凡是蘇聯有最新出品的木偶片,必定在美術電影製片廠多次放映作為工作參考用,連動畫系的學生也不止一次的從電影廠借調捷克木偶片《皇帝和夜鶯》、《仲夏夜之夢》觀摩學習。著名的木偶片導演靳夕,曾經在50年代遠赴捷克向木偶片大師特倫卡(大陸譯作德恩卡)學習,他在1963年拍攝的《孔雀公主》長達80分鍾,走的就是特倫卡的抒情路線。其中一長段孔雀公主南麻喏娜在刑場上向眾鄉親依依惜別的舞蹈,細膩動人,足以代表中國大陸木偶片的水準。拍木偶片的木偶腳底下,都一律用腳釘固定,塑料製作的四肢用銀絲貫穿,銀絲甚至貫穿到五指,使特寫鏡頭中的手指伸展自如。也有木偶不用銀絲,而在手腕、手肘、膝蓋等處裝置靈活的關節,也適合逐格拍攝。為了不同的表情,只能用「換頭術」了。
現在的水墨動畫處於非常尷尬的境地,由於其製作過程繁瑣又耗時間,但並不是人們所理解的動畫作業都在宣紙上完成。我們雖然在螢幕上看到活動的水墨滃染的效果,但是只有在靜止的背景畫面中才能找到真正的水墨筆觸,只有背景畫面才是如假包換的中國水墨畫。原畫師和動畫人員在影片的整個繪制過桯中,始終都是用鉛筆在動畫紙上作業,一切工作如同畫一般的動畫片,原畫師一樣要設計主要動作,動畫人員一樣要精細地加好中間畫,不能有半點差錯;如果真的要在宣紙上用水墨畫出那麼多連續動作,世上沒有一位畫家能把連續畫面上的人物或者動物的水分控製得始終如一。
水墨動畫片的奧秘都集中在攝影部門。畫在動畫紙上的每一張人物或者動物,到了著色部分都必須分層上色,即同樣一頭水牛,必須分出四、五種顏色,有大塊面的淺灰、深灰或者只是牛角和眼睛邊框線中的焦墨顏色,分別塗在好幾張透明的賽璐璐片上。每一張賽璐璐片都由動畫攝影師分開重復拍攝,最後再重合在一起用攝影方法處理成水墨渲染的效果,也就是說,我們在螢幕上所看到的那頭水牛最後還得靠動畫攝影師「畫」出來。
工序如此繁復,光是用在攝影攝一部水墨動畫片的時間,就足夠拍成四、五部同樣長度的普通動畫片。難怪已初步掌握水墨動畫拍攝技巧的日本人回國後都不想輕易嘗試,對一切講究時效的西方卡通電影工作者來說,他們也不會花那麼多時間在每一張畫面上分解、描線、分層著色並且在攝影台上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復固定和拍攝。中國人天生好耐性,能夠在一根發絲上雕刻佛像,在一粒米上鏤滿經文,用同樣的細心,再加上那麼多描線女工,著色女工和從不抱怨的動畫攝影師的合作,也使得水墨動畫片創造成功。當時的文化部長茅盾在感動之餘,還寫了「創造驚鬼神」的題詞案到上海呢。就憑著那種水滴石穿的功夫和毅力所創造出來的水墨動畫片,確實也引起西方國家、港台等地動畫界人士的贊嘆。《牧笛》中的牧童騎著水墨淋漓的老水牛從柳樹中穿出,走過夕照中的稻田,走向村莊。動作細膩,感情含蓄,完全是中國格調的動畫片,和狄斯尼卡通片中的趣味迥然不同。
D. 反映祖國六十周年的變化的圖片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而創作的大型系列油畫,共6張,每張以十年歷史跨度為一個主題,6張概括反映了新中國60年來不斷發展進步的時代主旋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60年進程的一個精彩縮影。
該大型系列油畫從構思到創作歷時兩年,可謂鴻篇巨制,原畫尺寸高近兩米。每幅畫的主要人物都是以有時代特徵的普通人民大眾為代表,通過普通人的精神面貌反映時代的主旋律,畫面的背景元素來自每一個十年中精選最出的推動中國發展進步的經典瞬間和歷史成就。每幅畫中都含有一面富於動感的五星紅旗,作為貫穿6張畫的形象標志。該套海報是慶祝建國60周年、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和進行長期歷史教育的精緻作品和出版物。
1號作品:【50年代】
這幅畫是新中國第一個十年的代表和縮影。十年發生了許多事,那麼什麼事是新中國最本質最深刻最簡單的代表?只有當我們站在近現代數百年的歷史中去思考,才能過濾浮光掠影,發現沉澱已久的珍寶:新中國最本質的變化就是中國人民***了壓在自己身上的三座大山——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買辦資本主義,讓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翻身得解放,農民分到田地、勞動者成為土地的主人。正如***主席在開國大典上震撼世界的一句話: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因此,當我們翻閱歷史鏡頭,發現這張農民分到田地的笑臉時,他當之無愧成為我們這幅畫的核心代表。畫面的左上角取自50年代初***前***檢閱部隊的鏡頭,***城樓上的毛主席像都是那個時代特定使用的。畫面下的長城和鐵路建築工人鋪設鐵軌,表示百廢待興的中國開始建設新的長城,續寫振興中華的新篇。
2號作品:【60年代】
新中國的第二個十年。中國經歷很多艱辛和痛苦,但回顧起來,***主席領導中國人民戰天斗地、改造河山,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為我國的基礎工業和國防建設打下了深厚的基礎。大慶油田的開發、原子彈的掌握等一系列能源、工業和國防建設成就,為中國自立自強創造了物質條件。毛主席在1963年說了最具前瞻性的一句話:「中國人民有志氣有能力,一定能在不遠的將來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綜上因素,我們選擇石油工人為主題形象,是這個時代的代表和縮影。新中國在60年代打下的能源基礎,今天仍然發揮著支持經濟騰飛的中流砥柱的作用。
3號作品:【70年代】
新中國的第三個十年。中國仍然經歷很多艱辛和痛苦,70年代初是文革末期,但這也是中國開始反思和撥亂反正的年代,中國恢復聯合國的合法席位,醞釀中美建交,中國新時代的生機發源於70年代末。76年粉碎「四人幫」,77年恢復高考,提出科教興國的國策,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奠定了改革開放的基礎。因此,我們選擇一個年輕知識分子作為主題形象,國家發展的希望從尊重知識開始。中國恢復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東方紅一號衛星上天,恢復高考,這些都是我們畫面的重要組成。
4號作品:【80年代】
新中國的第四個十年。國家確定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總目標,制定了在本世紀末實現工農業年總產值翻兩番的目標,確立本世紀的目標是實現小康。這十年裡,「***理論」成為***最重要的思想成果。***同志關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理論,是經過10年實踐檢驗而形成的科學理論,是指導我國改革開放的旗幟。畫面選擇一個建築工人——農民工的經典形象,代表國家「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藉助35周年國慶***隊伍北大師生打出的「小平您好」,點出了***作為改革開放總設計師所做出的歷史性貢獻。
5號作品:【90年代】
新中國的第五個十年。1992年***南巡講話後,黨的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國民經濟提前實現翻兩番,達到小康水平。香港、澳門順利實現回歸祖國,實行一國兩制,並依基本法成立了特區政府。畫面右前以三軍儀仗隊升國旗的瞬間,代表香港、澳門回歸,國旗後還飄揚起香港、澳門特區區旗。畫面中有代表經濟晴雨表的證券市場,林立的現代化高樓和畢業典禮上的學生。
6號作品:【21世紀】
新中國的第六個十年。進入新世紀,中國經濟步入快速發展軌道,取得很多世界矚目的成就,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新引擎。據最新統計2007年中國已成為繼美國、日本後的第三大經濟體。中國已躍為中等偏下收入國家,進出口貿易總額在世界的位次已經由第29位躍居第3位,僅次於美國與德國,佔世界貿易總額的比重也由0.8%提高到7.7%,中國已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對外貿易大國。2008年中國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成為「無與倫比」的典範。神五、神六、神七的成功發射,標志中國載人航天技術取得突破。中國在新世紀里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和「和諧世界」的人文理念,可以展望中國必將在21世紀對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產生更大影響,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我們畫面選擇奧運火炬手為中心,背靠五星紅旗和地球;右上是中國宇航員在太空展示聯合國旗和五星國旗;畫面下方展現「5.12汶川大地震」中軍人、醫護人員、志願者合力搶救傷員的場景,標志著中華民族在艱難困苦中奮斗不屈、團結一心的精神。總之,畫面體現了中國構建「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的最高人文理念。
E. 80年代中國油畫的發展狀況
李振凱
擅長:油畫,中國人物畫,書法,篆刻,尤以油畫人物和書法著稱。
簡介:李振凱,字李松,號冰雨,山東寧津人。自幼以地為紙、以水代墨練習中國書畫,九歲那年就受到著名書畫家白冰先生的精心指導。習書畫。系加拿大世界書畫家協會筆耕會員。馬來西亞中央藝術研究院顧問,中國大眾書畫社常務理事、書法家、一級美術導師、一級美術鑒賞師。1997——2001年就讀於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中國畫專業。國家一級美術師。其藝術作品曾在全國藝術作品大賽中獲獎40餘次。2001年——2005年間先後在北京、濟南、鄭州等地舉辦了個人書畫作品展,贏得了社會好評!並有多家媒體、報紙對其藝術作品作過專題報道。其藝術作品已被許多國家、地區的博物館、企業及個人收藏。
[編輯本段]主要作品及畫展
1994年在全國百津——文明杯寫欄位位大賽中榮獲青少年組二等獎。
1995年在建國四十六周年畫家、書法家、詩人藝術作品大賽中,中國畫作品《深山飛練》榮獲繪畫組二等獎、書法作品《情系藝海》獲得書法組一等獎。
1996年中國畫作品《春雨蒙蒙》榮獲全國「楚風杯」篆刻藝術作品大賽金獎。1997年藝術作品《回歸》榮獲全國「迎回歸」藝術作品大獎賽金獎,並被選為精品赴加拿大展出。
1998年作品《故鄉的黃昏》榮獲全國「長城杯」大專院校師生文學藝術作品大賽銀獎。
1999年在中國美協三百家藝術作品聯展中油畫作品《那時候我們還很小》榮獲金獎。在第三屆國際金鵝獎書畫大展中作品《悄悄話》獲銅獎。2000年在新世紀全國中國畫、書法精品大展中書法作品《讀》榮獲銀獎。在「中華魂全國中國畫、書法精品大展五百家中榮獲金獎。
2001年5月在北京榮寶齋畫廊舉辦了李冰雨個人藝術作品展。同年11月油畫作品《遠古的回憶》系列被選為精品參加上海國際藝術博覽會。獨立創作作品《書法系列》被鄭州泉畫廊收藏。
2002年3月在濟南舉辦了個人藝術作品展。油畫作品《大地本色》在中國西部大地情全國藝術作品大賽中榮獲金獎。獨立創作品《敦煌系列》被北京藝美畫廊收藏。
2003年4月在鄭州美術學院畫廊舉辦了個人書畫作品展、同年9月在鄭州美術館舉辦了李振凱藝術作品展。獨立創作作品《江南水鄉》被鄭州希雅畫廊收藏。11月在鄭州創辦了雨緣藝術工作室。
2004年獨立創作巨型壁畫《靜靜的沉思》,同年9月獨立創作作品《祈禱》被鄭州希雅畫廊收藏。11月獨立創作油畫作品《春夏秋冬》系列被鄭州泉畫廊收藏。
2005年創作了《百蟲大戰》系列叢書的全部插圖。
2006年4月創作了德州羅庄居委會大型裝飾壁畫《高山流水》。6月創作了天衢工業園大型裝飾壁畫《靜靜的沉思》
李振凱是二十一世紀青年一代中唯一能同時擁有「油畫家、書法家、國畫家、篆刻家、詩人」之稱者,著名畫家默石說:「達其性情,形其哀樂」,同時在發揮其精神氣質方面,也來得直接和強烈。他的書法將書、畫、印、詩、西洋畫融為一體,「扎實的文化藝術功底、瀟灑熟練的筆鋒、立意深刻的構思、高雅清秀的色彩,已經構成了畫家李振凱獨特的藝術風格,使他的作品無論是在人文上還是在技法的表現上使他的藝術風格得到了了標新立異的70後藝術家不可多得的藝術素養。
F. 70、80、90年代的農村牆畫/風俗畫,像迎客松、白鶴、瀑布、旭日、萬里長城、老鷹、毛主席頭像等等的牆畫
年畫,我們這里過年才回買這些畫回去,貼在牆上顯得喜慶
G. 中國80年代的動畫片的藝術特徵
是用一張一張照片疊加放映的,經典,不能抹去的記憶
H. 60--80年代的國產動畫片要全部
目前我找到有這些。
60年代; 《大鬧天宮 》、《小燕子》、《怕羞的黃鶯》、《大蘿卜》、《小林日記》、《小蝌蚪找媽媽》、《牧羊少年》、《牧童與公主》、《聰明的鴨子》、《山羊和狼》、
《大獎章》、
《鴿子》、《水墨動畫片斷》、《原形畢露》、《人參娃娃》、《太陽的小客人》、《誰的本領大》、《等明天》、《沒頭腦和不高興》、《小溪流》、《絲腰帶》、《一棵大白菜》、《大名府》、《紅雲崖》、《掌中戲》、《牧笛》、《長發妹》、
《孔雀公主》、《金色的海螺》、《黃金夢》、《冰上遇險》、《差不多》、《半夜雞叫》、《草原英雄小姐妹》、《紅軍橋》、《湖上歌舞》、《路邊新事》、《四點半》、
《紅領巾》 、《李科長巧難炊事班》、《南方少年》、《我們愛農村》、《小哥兒倆》。
(8)中國80年代畫動態圖片擴展閱讀
中國動畫曾無比地輝煌過,這也證明中國動畫是有實力的,有適合它發展的藝術規律。對中國動畫發展脈絡有一個了解,對今天的動畫創作是大有裨益的。既可從中借鑒吸收優良傳統,又可發現總結中國動畫的不足之處,找到一條在新的社會發展時期的發展道路。
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動畫片開始了它更為廣闊的發展。早在1947年,人民藝術家陳波兒和日本動畫專家方明(持永只仁)等創作了新中國第一部木偶片《皇帝夢》和動畫片《瓮中捉鱉》。他們在人員不足、設備簡陋的艱難條件下完成攝制工作,為新中國動畫片的發展揭開了序幕。
中國的動畫片在此後的發展中便自覺開始了民族風格的道路的探尋,這是時代和世界環境使然。1957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建立,特偉任廠長,此時中國動畫人已發展到兩百多人。有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錢家駿、虞哲光、章超群、雷雨、金近、馬國良、包蕾等一大批著名藝術家、文學家先後加入到這一行列當中,為中國的動畫事業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
I. 求7080年代畫報高清圖片
求70年代在80年代初,高頻圖片我看是這樣的,一個是第1個是一個運動員的賽跑過程中的圖片,第2個是公認的圖片,工作上的圖片,我看這兩個圖片,各有各的特色,也是他們拍上去的,年代不同的顏色吧,也可以說是對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啟發,都有證,不也可以是這樣說吧
J. 求中國50年代到80年代的照片
1839年,攝影術在法國正式誕生。不久,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1842年,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中國向外國開放五個通商口岸。隨後,大批商人、傳教士來到中國,攝影術也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傳入中國的香港、廣州等地。 在攝影術到達中國後,很快中國人就學會了這門技術。但當時並沒有「照相館」的稱謂。原來,在攝影術傳入之前,人們要把自己的形像保存下來需求助於畫師和他們開設的「畫樓」或者「影像鋪」,利用傳統的繪畫技法把人的容貌留在紙上。雖然攝影和繪畫有相通的一面,而相對於畫像,攝影不僅價錢便宜,而且形像逼真,因此給畫像行業造成了很大的威脅。於是很多畫師想方設法學習照相技術,「畫樓」和「影像鋪」的畫師也成為中國最早學會照相術的人。 [ 轉自鐵血社區 ] 咸豐年間(1851—1861)在香港合夥經營油畫業的畫師周森峰、張老秋、謝芬三人,合資請當地外國兵營中的一個會攝影的人傳授攝影術,學成後置辦器材,增加了照相業務,同時還兼營畫像。他們店名叫「宜昌」畫樓,這是中國人最早開設的照相館之一。在他們拍攝的早期照片背面的商標上,都印有「攝影家和肖像畫師」,當時香港的皇後大道上,還有著名的南楨畫樓,輝來影相、興昌影相等。畫師所經營「畫樓」或「影相鋪」則是中國照相館最早的稱謂。 畫樓、影相鋪同時經營攝影和繪畫並存了很長一段時間。因為當時由於照相技術和設備尚不成熟,人像攝影一時還不具備大規模的推廣的條件。而隨著油畫等西洋畫派傳到中國,傳統的肖像畫又注入了新的內容。肖像畫與照相之間的關系逐漸地得以固定,從競爭對手演變為具有互補性質的關系。尤其是當時照相還不具備放大技術,很多中國人想要「大照片」,畫樓只能是先拍攝一個小照片,然後由畫師再根據照片畫像放大。也有一些畫像,是照相與畫師之筆相結合的產物,比如一些列祖列宗身著正裝像,男為頂帶花翎,女為鳳冠霞披,各幅畫像都差不多,可能有一定的格式。畫中人的穿戴都是畫的,也可能是按照畫樣印製的,但是畫中人的臉卻是根據照相底版直接印製的。 當時,由於中國勞動力便宜,很多美國和歐洲的商人還把本國的根據照片畫像的業務搬到了中國的香港、廣州等地,當時香港的皇後大道、廣州的十八甫等畫樓、影相鋪林立,中國畫師們根據照片給外國人畫像,被商人運回國內銷售,這種交流無形中也提高畫樓、影像鋪里攝影師的攝影技術水平。 就像人們喜歡畫樓、影像鋪的人的畫像一樣,在照相剛剛傳到中國開始的幾十年中,中國人首先感興趣的就是人物攝影,人物肖像是攝影藝術的主要表現對像。因此很多當時的照相館直接起名為「像館」。在攝影術十分活躍的上海。最早的刊登廣告的照相館就是英國人威廉。桑德斯開設的「森泰像館」。 1863年3月7日的近代上海首份中文報紙《上海新報》上,刊登了森泰像館的廣告,其主要內容為:本館印照上等小像,上午十點起至晚三點鍾為止,價錢甚為公道。如有意照相者,請至本館可也。有閑階層是像館的主要顧客,像當時的妓女、戲劇演員、社會名流及社會富裕階層中一些人都把照相作為享受生活,自娛自樂的一種手段。 到了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隨著攝影技術的發展,照相業的影響逐漸超過了畫像業,畫像業逐步萎縮。在東南沿海的廣州、福州、廈門、上海等地,照相館蓬勃發展,而這時照相館大部分起名為「照相樓」,比如上海早期的公泰照相樓、寶記照相樓等,人們都要登樓照相,為什麼叫「樓」呢? 原來,早期的照相使用的絕大部分是玻璃底片(濕片),感光速度很慢,很多時候要2—6秒,有時需要數到20個字。而當時又沒有燈光和其它人造光,必須利用日光,因此攝影室一般都在樓上開設,還得在天氣晴朗的時候拍攝,以充分採光。日光強就在頂棚上拉起白布遮擋直射光,光若則用反光板幫助加光。因為拍照時間較長,坐的椅子和頭部都有靠背,以保持被照者穩定不動。拍照時,攝影師敲一下木板子(據說「拍照」二字由此而來)大喊一聲,打開鏡頭蓋,然後「一、二、三。。。」數下去,數到九、十個字,甚至二十個字,才算大功告成。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照相才用上了人造光,很多照相樓開始了「日夜照相」。所謂照相「樓」的意義才相對減弱了。 [ 轉自鐵血社區 ] 不論畫樓、影相鋪,還是像館、照相樓,他們都是一個商業化的經營實體,攝影術登陸中國就被賦予了商業的色彩。但由於攝影技術的限制,這些照相實體基本上還是局限於室內人像自娛自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