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安塞腰鼓文章語言有何特點
安塞腰鼓》的語言特點:1、運用鏗鏘的短句,激情澎湃,如「好一個安塞腰鼓」,使文章語氣層層推進。2、運用多樣的修辭:比喻,如第7節「旋風一樣.」;排比,如第7節、23節等;擬人,如18節;誇張等。《安塞腰鼓》的意境特點:想像奇偉,意境雄渾。語言激情澎湃,鏗鏘有力,濃墨大筆,抒寫飽滿的生命激情。《安塞腰鼓》通篇貫注一個「情」字,作家通過一系列對「安塞腰鼓」贊美的語詞,來直抒胸臆,使整個散文呈現出雄奇的詩意美。《文心雕龍·情采》中言:「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後緯成,理定而後辭暢。」為了確保情感的暢通無阻,劉成章《安塞腰鼓》通篇用詩的方式加以強化。
「安塞腰鼓」這個特定的意象,在劉成章的腦際孕育、旋轉,彷彿地底突騰運行的火山岩漿,最後有最徹底、最盡興的噴發,燦爛的意象在瞬息之間紛翻飛舞。拓展資料:這是一篇歌頌激盪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作品,既是高原生命的熱烈頌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詩性禮贊。它以詩一般凝練而又富有動感的語言,譜寫了一曲慷慨昂奮、氣壯山河的時代之歌。這是一首生命的贊歌,力量的贊歌。
在文章里,安塞腰鼓,並非只是單純地在作為人類生命力量的一個載體、一種象徵;其自身,就是人類生命力量的凝聚物,最充分、最徹底的表現。這樣,作者自然要傾注下全部的熱情與筆力歌之、頌之,一歌二頌難以盡致,則有三歌之、三頌之。 在作者筆下,幾乎分不出哪是形式與內容,哪又是客體與主體,兩者真正地獲得了無間的統一。
不取拖沓累贅、沉悶疲軟的長型句式,而多簡潔有力、脆生響亮的短句;也沒有冗長繁復的段落,一言兩語即自成起迄。 大量地運用排比,排比的形式又力求多樣:既有句內的排比,更多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的排比,又能連段而下,交錯互出。不獨直接地描寫這腰鼓釋放的磅礴能量,也從人的感覺、人的聯想和群山、大地等周圍環境的回響上,多方位地渲染著它的奇特效應。 自始至終採用行進的、動態的描寫,不作靜止的形容,並使那人體的動作與腰鼓的聲響,在共時態中互激互融,合二而一,從藝術上組成一個表現著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體。
B.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的表演背景
1.它的背景是:後生身後的高粱地和絲溜溜的南風。
人物是:茂騰騰的後生。
性格是:粗獷、豪邁、開放、熱情。
神情是:沉穩安靜。
腰鼓:釋放出巨大的能量,發出沉重的響聲。
2.短小精悍,劈頭蓋腦的一句「看」,吸引讀者的目光,給人以震撼的感覺,還暗指下面的內容精彩
。
2.風吹葉動的動態,與表演前的靜態互相襯托,動的越發靈動,靜的愈顯凝固,並為「一捶起來就發狠」的狂猛留下對比和鋪墊,畫面感十足。
C.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源遠流長,風格獨特,它融舞蹈、歌曲、武術於一體,具有隊形多變,剛勁豪放的特點。今天安塞腰鼓已走出黃土高原,它以其粗獷奔放的形象傳遍全國。「腰鼓」是陝北各地廣泛流傳的一種民間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區的安塞縣、榆林地區的橫山、米脂、榆林等地最為盛行,是陝西民間舞蹈中具有較大影響的舞種之一·。
陝北腰鼓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悠久的發展歷史。在一些主要流傳地區,幾乎是村村有鼓隊,家家有鼓手。而且世代傳承,經久不衰。正由於它流傳的時間長、范圍廣,參加的人數多,所以,舞蹈的基本形式和動律雖然大致相同,但在不同的地區,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表演風格和習俗。安塞腰鼓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種。
安塞腰鼓多採用集體表演形式,鼓手(稱「挎鼓子」或「踢鼓子」)少則數十人,多時可達百餘人。隊伍包括拉花女角、傘頭、蠻婆、蠻漢等角色,和「跑驢』、「水船」,等各種小場節目組成浩浩盪盪的民間舞隊。在表演上強調整體效果,要求動作的整齊統一和隊形變化的規范性,主要通過鼓手們豪邁粗獷的舞姿和剛勁有力的擊鼓技巧,充分展現生息在黃土高原上的男子漢們的陽剛之美。
安塞腰鼓有完整的表演程式和活動習俗。過去,多在喜慶節日和廟會中演出,每年的春節至元宵節,是集中的活動時間。活動開始前,要由廟會會長(由各村推舉產生)先組織祭祀活動,稱為「謁廟」:舞隊在傘頭的帶領下,敲起鑼鼓,吹著嗩吶,有時還要抬著整豬整羊和其他供品前去寺廟燒香敬神,祈求神靈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並在廟內廣場踢打一陣,意在娛神。「謁廟」結束,正月初八九後,腰鼓隊便開始了挨門拜年活動,俗稱「沿門子」。當地有這樣一句諺語:「鑼鼓嗩吶直響哩,屁股底下棍撬哩!」群眾也都坐不住了。這時,腰鼓隊按村中情況依次走串各家,在主家院中、窯前表演一陣,傘頭根據各家情況,觸 景生情演唱幾段吉利秧歌,以表賀年之意。主家則認為腰鼓隊進院入戶敲敲打打、跳跳唱 唱,可以消災免難、四季平安。這可能是古「鄉人儺」的習俗遺風。有時兩隊腰鼓在途中相 遇,一般都由傘頭互唱秧歌,共賀新年,讓道而行,但有時也會出現互不讓道的情況,此刻 就要競技賽藝,爭個高低。兩隊鑼鼓大作,嗩吶聲、腰鼓聲,好似春雷滾動。鼓手們盡情擊 打、跳躍,如瘋似狂,打至高潮,鼓樂暫息,由雙方傘頭出場對歌,這也是競賽技藝的一個方 面。直至有一隊陣角先亂,動作不齊,鼓點、隊形也都統一不到一塊或對歌對答不上時,就算輸了,於是主動讓道,讓勝者先走。
「沿門子」結束後,鄰村之間的腰鼓隊還要互相拜年,彼此互訪,進行交流演出,這和陝北秧歌一樣,稱之為「搭彩門」。正月十五時,各村腰鼓隊雲集廣場,開始了互比互賽活動。各路鼓手各顯身手,互比高低,成為一年裡腰鼓表演的高潮。這不僅活躍了農村春節文娛活動,還通過彼此觀摩、切磋技藝、推動了腰鼓的普及和提高。當晚還要舉行「轉燈」(也稱「轉九曲」),幾乎是人人爭游,闔家同轉。屆時鼓樂齊鳴,燈光閃爍,腰鼓隊在前引導,眾人隨後,呈現出一派熱鬧非凡的景象。
腰鼓隊的活動常延續到正月十七、十八,祭罷土地神後方告結束。此後,老鄉們就安心去准備春耕生產了。
腰鼓的表演形式可大致分為「路鼓」和「場地鼓」。
「路鼓」是腰鼓隊在行進中邊走邊舞的一種表演形式,前由兩名傘頭領隊,後隨由挎鼓子和拉花組成的舞隊乙-傘頭身後緊隨的一位挎鼓子,稱「頭路鼓子」,他必然是技藝精湛的擊鼓能手,全隊的動作變換和節奏急緩,統由他來指揮。隊伍的後部,是扮成蠻婆、蠻漢的丑角,也有的扮成孫悟空、豬八戒等唐僧取經中的人物,隨意扭動,逗笑取樂,以增添節慶的歡樂氣氛。「路鼓」由於在行進中表演,一般動作簡單,幅度較小,多做「十字步」、「走路步」、「馬步纏腰?等動作。常用的隊形有「單過街」、「雙過街」、「單龍擺尾」、「雙龍擺尾」等。
「場地鼓」是指腰鼓隊到達表演地點,打開場子後的表演形式。開始時由傘頭揮傘號令,頓時鼓樂齊鳴,眾舞者隨傘頭翩翩起舞。這一段叫「踩大場」,表演節奏緩慢,目的是打開場地,拉開隊伍,穩住觀眾情緒。第二段載歌載舞,表演節奏漸快,動作幅度較大,隊形變化繁多。常用的隊形有「神樓」、「古廟」、「神前掛金牌」、「富貴不斷頭」、「和尚游門」等。到引出「太陽弧」圖案後,傘頭站到場中央領唱秧歌,唱詞視場合和對象而定,「謁廟」時,有拜廟祭文,一般演出有向觀眾拜年問好的,也有喜慶豐收和祝願吉祥等內容。傘頭唱時,眾舞者在場邊慢步轉圈,並重復接唱每段的最後一句,俗稱「接後音」。唱完後,傘頭退出場地,由挎鼓子和拉花入場表演,走出各種復雜多變的隊形。此刻不受時間的限制,舞者盡情表現各自的技藝絕招,情緒熱烈,起伏跌宕,使表演達到高潮。
近年來安塞腰鼓為了突出挎鼓子的技巧,表演「場地鼓」時由挎鼓子在場內單獨表演。眾鼓手在頭路鼓子的指揮下,精神振奮,擊鼓狂舞,此時只見鼓槌揮舞,綵綢翻飛,鼓聲如雷,震撼大地,聲勢逼人,極富感染力。
這一段結束後,再穿插表演其它形式的小場節目,如「跑驢」、「水船」、「高蹺」、「二鬼打架」、「大頭和尚」等。節目形式的多少,視各村的人才和條件而定。小場節目結束後,再接著表演一段大場腰鼓。此刻鑼鼓敲得快,嗩吶吹得緊,擊鼓更激烈,情緒更歡快,使整場表演在強烈的氣氛和高昂的情緒中結束。
安塞腰鼓依據不同的風格韻律原有文、武之分,「文腰鼓」輕松愉快、瀟灑活潑,動作幅度小,類似秧歌的風格;「武腰鼓」則歡快激烈、粗獷奔放,並有較大的踢打、跳躍和旋轉動作,尤其是鼓手的騰空飛躍技巧,給人們以英武、激越的感覺。目前·,文、武腰鼓逐漸結合形成新的風格,而以安塞的西河口鄉與真武洞兩地最有特色。它們生動地反映了當地群眾憨厚、淳樸的氣質和性格特徵。特別在表演中,又有機地揉合了民間武術和秧歌舞動作,有弛有張、活而不亂,進退有序、氣勢磅礴、渾厚有力。群眾贊之為「式子慷慨碼子硬」。安塞腰鼓的風格特徵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1.通過動律的變化表達舞者的內心激情。舞者擊鼓時情不自禁地微微搖頭晃肩,使內在感情與外在的動律有機地結合,達到神形兼備、和諧自如;
2.舞者揮槌擊鼓有股子狠勁,無論是上打、下打還是纏腰打,雙手都要將鼓槌甩開。但雖狠而不蠻,顯得挺拔渾厚,猛勁中仍不失其細膩之感;
3.做踢腿、跳躍動作時,無論是大踢、小踢或蹬腿動作,都要有股子「蠻」勁。節奏歡快,難度較大,代表了安塞腰鼓粗獷豪爽、剛勁潑辣的風格;
4.擊鼓轉身是安塞腰鼓表演的關鍵。在舞蹈中凡做蹲、踢動作必有轉身,轉身時必須要猛,特別是做騰空跳躍落地蹲,邊轉身、邊起步的一套動作組合時,必須在固定的節拍里,運用迅速地猛勁才能完成動作的變化與連接;
5.動律形態復雜,跳躍幅度較大。表演隨著節奏的加快,腳步便開始復雜的踢踏跳躍,並加大身體左右擺動的幅度。如做「馬步蹬腿」、「連身轉」、「馬步跳躍」等動作時,舞者運用弓步向後連跳兩次,然後左腿大步前跨,右腿發力蹬地而起,勢若龍騰虎躍,顯示出一種頑強拼搏的精神狀態。
挎鼓子的服飾裝扮與傳統戲曲.中的武生相似,穿黑色緊身誇衣;頭戴草帽圈;戴髯口,臉要紅,眉毛要粗,表演時胡須要擺開。隨著時代的變遷,舞者的服飾也在變。近年來西河口鄉一帶的腰鼓服飾,已接近於生活,而真武洞腰鼓隊的服飾;仍然保留著古代武士的裝扮,頭扎英雄巾、腰束戰裙、腳蹬紅纓鞋,頗似古代征戰沙場的士卒將帥。
安塞腰鼓除以舞者自身擊打的鼓點為主要伴奏外,也有以民間鼓吹樂隊伴奏的,樂器有鼓、鑔、鑼等,另有嗩吶吹奏曲牌,常用曲牌有(搜山令)。
安塞腰鼓的形式與發展,和當地的歷史地理環境及民情習俗是分不開的。安塞位於陝西省延安地區的北部,地域遼闊,溝壑縱橫,延河在境內蜿蜒流過,屬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歷史上就是軍事重鎮,素有「上郡咽喉」、「北門鎖鑰」之稱,為抵禦外族入侵的邊防要塞之一。當地群眾傳說,早在秦、漢時期,腰鼓就被駐防將士視同刀槍、弓箭一樣不可少的裝備。遇到敵人突襲,就擊鼓報警,傳遞訊息;兩軍對陣交鋒,以擊鼓助威;征戰取得勝利,士卒又擊鼓慶賀。隨著時間的流逝,腰鼓從軍事用途逐漸發展成為當地民眾祈求神靈、祝願豐收、歡度春節時的一種民俗性舞蹈,從而使腰鼓具有更大的群眾性,但在擊鼓的風格和表演上,繼續保留著某些秦漢將士的勃勃英姿。
1981年,在與安塞縣比鄰的延安市梁村鄉王莊村一處叫「墓陵塌」的小山坡上,群眾在耕地時發現一座古墓。其中出土了形制、人物造型相同的兩塊腰鼓畫像磚,均系翻模成型後燒制的。經延安地區文物考古專家鑒定,系宋代造物。畫像磚上所塑造的打鼓者,腰挎細腰鼓、側身、頭向左後揚起,左腳著地,右腿前跨蹬出,雙手一高一低作揮槌擊鼓狀;左側一人為敲鑔者,雙腳跳起,吸左腿,眼看左側,雙手在胸前做打鑔狀。擊鼓者赤膊,穿燈籠褲,腰系綵帶,飄至前下方。尤其是打鼓者的動作和形象,頗似當今安塞腰鼓中「馬步蹬腿」的第四拍和「前進步」的第二拍動作。腰鼓畫像磚的畫面清晰,造型美觀,生動地表現了我國宋代陝北地區的腰鼓表演,對研究陝北腰鼓的歷史淵源和發展,提供了珍貴翔實的文物資料。
1942年,延安和陝甘寧邊區興起的新秧歌運動,使安塞腰鼓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得到了發展,成為億萬軍民歡慶勝利、慶祝解放的一種象徵,並被譽為「勝利腰鼓」,遍及中華大地,載入了革命文藝運動的光輝史冊。1951年,安塞腰鼓參加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由安塞馮家營村的艾秀山等民間藝人向中國青年文工團傳授了腰鼓技藝,在布達佩斯舉辦的世界青年與學生聯歡節上演出後,榮獲特等獎,從而使安塞腰鼓揚名海內外。
D. 求一張被PS的圖片,貓有腰鼓,拿著兩根紅綢跳舞的圖片
在網上搜索一下,或許就可以找到這樣的圖片。你也可以到貼吧發帖求助,請網友分享這樣更容易找到需要的圖片。
E. 誰知道 安塞腰鼓的圖片
圖片的地址連接~
http://pic.northeast.cn/0/01/02/48/1024834_797599.jpg
http://t4..com/it/u=27933148984014809367&gp=2.jpg
http://www.cits-sc.cn/Page/UploadFiles/200503/20050325154159158
F. 有關於陝西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一種獨特的民間大型舞蹈藝術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獨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黃土地上的狂飈,展示出西北黃土高原農民樸素而豪放的性格,張揚出獨特的藝術個性。在中國的首都北京,在香港,在中國的各地展現風采,並為世界矚目。豪邁粗獷的動作變化,剛勁奔放的雄渾舞姿,充分體現著陝北高原民眾憨厚朴實、悍勇威猛的個性。 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榮膺首屆中國民間舞蹈大賽最高榮譽大獎,近年來,它先後在第11屆亞運會開幕式、香港回歸慶典等大型活動中表演,並赴日本進行表演。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腰鼓之鄉」
圖片參考:http://txsz.chtx.net/ld_yuwen/2_kt/ansai/pic1.htm
http://www.717400.com/photo/yaogu/200603/photo_40.html
G. 安塞腰鼓課文賞析
《安塞腰鼓》賞析
樂器往往是用來製造氣勢、渲染氣氛、表達感情的,它因地域和民族等的不同而有「西洋」和「民族」之分類,更因構造和「玩」的方式的不同而有管樂、弦樂、打擊樂等不同叫法,演奏出來的效果當然也是大不相同的。
安塞腰鼓是黃土高原的「絕活兒」,它的粗獷、雄渾、動力十足的風格正與當地自然環境、地理風貌、民風民情等渾然一體、不可分離。另外一點也頗有意味:它是人、鼓合一的,沒有一種樂器能夠像它這樣要求人和樂器的結合必須達到這樣的高度。人的表演和樂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勢、鼓借人威、酣暢淋漓,精、氣、神無阻無礙,一脈貫通。
散文《安塞腰鼓》正是抓住了「安塞腰鼓」的這一特點,把對人和鼓的描寫放在同等的位置上和盤托出。
一開始,人是靜的,靜得像一株株朴實的高粱。風吹葉動正襯托出他們的靜。鼓也一樣,「獃獃地」,「似乎從來也不曾響過」。這黃土高原上百十個以高粱為背景的鼓者是註定了要有一場不同凡響的表演的!
忽然之間就爆發了,爆炸了。作者用比喻的排比句來營造這「壯闊」「豪放」「火烈」的陣勢:「驟雨」「旋風」「亂蛙」「火花」「斗虎」。腰鼓改變了人們的感覺,引發了人們的聯想,而這一切的最高境界就是「掙脫了」——「束縛」,「沖破了」——「羈絆」,「撞開了」——「閉塞」。
真正的詩歌是需要反復詠唱的,這是《詩經》以來的傳統。反復和排比是製造節律、渲染氣氛、抒發感情的必要手段。需要提醒的是,「反復」不是「重復」,不是相同詞、句、段的兩次以上的簡單出現。在《安塞腰鼓》里,每一句「好一個安塞腰鼓」的出現都有新的感覺、新的內涵、新的情景。
「好一個安塞腰鼓」為全篇確定了基本的音高、色澤、氛圍和主要的精神走向,無論上、下文怎樣搖曳、生發、詞采飛揚,都不會走得太遠,這是作文常規之一,也是文章之所以「這樣」而不是「那樣」的根本。本文的「精神內涵」也在這里:「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的那麼一股勁!」這兩個緊密相連的段落是流動於所有動作、情景、章句里的不變的靈魂,以後的每一次感嘆和議論都不曾離開它。
請注意以下幾個地方:「隆隆隆隆的豪壯的激情……」一段里,「陣痛的發生和排解……」一句表達的是對改革開放以後,祖國走進新時代的振奮和自豪之情;「除了黃土高原,哪裡有這么厚這么厚的土層啊!」可以理解為對中華民族幾千年燦爛輝煌的歷史的比喻,
是民族立足本土、再創輝煌的堅實前提和基礎;四個「愈捶愈烈」領起的短段和短段里短句的出現起到了深化主題、熱化感情、增強力度的作用。
開頭是靜悄悄的,結尾也靜成了「另一個星球」,這種猛然爆發和戛然而止的安排顯然別是一番匠心。它的直接效果是,主體部分因為首尾的安靜變得更加火紅、熱鬧、氣勢沖天了。
「安塞腰鼓」所表達的內涵是無比豐富的,但「詩無盡解」,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僅僅感受一下也行,這節奏、氣勢、色彩,這生命力旺盛的後生,這純粹的閱讀的快感。
寫作特點
這篇文章,內容和形式取得了完美的統一。
1、鏗鏘的短句
課文多用短句來表現內容。如「一群茂騰騰的後生」,簡潔地表現了年輕生命的熱烈奔放;「忘情了,沒命了」,有力地表現了生命沸騰、力量噴涌不可遏止的情景;其他如「落日照大旗」「只聽見隆隆,隆隆,隆隆」,「愈捶愈烈」等句,無不鏗鏘激昂。
2、激昂的排比
本文大量運用排比,有句內部、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排比,不僅交錯出現,而且一連許多,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一連用三個排比段落,猶如江河一泄千里不可遏止。許多排比,對仗工整,如「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一段,氣勢昂揚;還有的排比層層遞進,如「它震撼著你,燒灼著你,威逼著你」,排山倒海般讓人透不過氣來。
3、疾猛的節奏
課文自始至終,一直保持著快速的節奏。一個排比接一個排比,一個高潮接一個高潮,不讓人有半點喘息的機會。快節奏使得內容表達得更熱烈更激盪,充分表現了生命和力量噴薄而出的神韻。
H. 安塞腰鼓的圖片或資料
【安塞腰鼓的風格特徵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1.通過動律的變化表達舞者的內心激情。舞者擊鼓時情不自禁地微微搖頭晃肩,使內在感情與外在的動律有機地結合,達到神形兼備、和諧自如;
2.舞者揮槌擊鼓有股子狠勁,無論是上打、下打還是纏腰打,雙手都要將鼓槌甩開。但雖狠而不蠻,顯得挺拔渾厚,猛勁中仍不失其細膩之感;
3.做踢腿、跳躍動作時,無論是大踢、小踢或蹬腿動作,都要有股子「蠻」勁。節奏歡快,難度較大,代表了安塞腰鼓粗獷豪爽、剛勁潑辣的風格;
4.擊鼓轉身是安塞腰鼓表演的關鍵。在舞蹈中凡做蹲、踢動作必有轉身,轉身時必須要猛,特別是做騰空跳躍落地蹲,邊轉身、邊起步的一套動作組合時,必須在固定的節拍里,運用迅速地猛勁才能完成動作的變化與連接;
5.動律形態復雜,跳躍幅度較大。表演隨著節奏的加快,腳步便開始復雜的踢踏跳躍,並加大身體左右擺動的幅度。如做「馬步蹬腿」、「連身轉」、「馬步跳躍」等動作時,舞者運用弓步向後連跳兩次,然後左腿大步前跨,右腿發力蹬地而起,勢若龍騰虎躍,顯示出一種頑強拼搏的精神狀態。
挎鼓子的服飾裝扮與傳統戲曲.中的武生相似,穿黑色緊身誇衣;頭戴草帽圈;戴髯口,臉要紅,眉毛要粗,表演時胡須要擺開。隨著時代的變遷,舞者的服飾也在變。近年來西河口鄉一帶的腰鼓服飾,已接近於生活,而真武洞腰鼓隊的服飾;仍然保留著古代武士的裝扮,頭扎英雄巾、腰束戰裙、腳蹬紅纓鞋,頗似古代征戰沙場的士卒將帥。
安塞腰鼓除以舞者自身擊打的鼓點為主要伴奏外,也有以民間鼓吹樂隊伴奏的,樂器有鼓、鑔、鑼等,另有嗩吶吹奏曲牌,常用曲牌有(搜山令)。
【歷史發展】
安塞腰鼓源遠流長,尋根溯源,還得從鼓說起。鼓是精神的象徵,舞是力量的表現,鼓舞結合開舞蹈文化之先河。如果說《尚書.益稷》中「擊石拊石,百獸率舞」 記述了原始社會人們敲打著石器,模仿獸類的形象跳圖騰之舞的話,那麼《易.系辭》中「鼓之舞之以盡神」則說明鼓的出現,使舞蹈得到飛躍,成為農耕舞蹈文化的開端,是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藝術形式。擊鼓助戰用於戰爭,預示戰爭的開始。
鼓,不僅用於戰爭,而且成為民間舞蹈中不可缺少的打擊樂器。春秋戰國後,以鼓為擊樂伴奏的民間舞蹈就更為繁多,甚至以鼓命名的舞蹈也漸已出現。山東沂南漢畫中的《百戲圖》較完整地記錄了「百戲」演出的盛況。其中伴奏的樂器有鍾、磐、鼓等打擊樂器。在樣式華麗的建鼓旁,一人著寬袍大袖衣,側身向鼓,雙臂高揚,正欲擊鼓,舞姿健美。
安塞腰鼓淵源流長,距今已有千年歷史。據有關資料記載,遠古時代黃河流域各部落的男性,常用一中空之樹桿包以羊皮,攜於腰間,擊之以驅趕野獸。後來,又用於報警和作戰。到春秋戰國時達到鼎盛,且以秦國為最。安塞腰鼓的形式與發展,和當地的歷史地理環境及民情習俗是分不開的。安塞位於陝西省延安地區的北部,地域遼闊,溝壑縱橫,延河在境內蜿蜒流過,屬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歷史上就是軍事重鎮,素有「上郡咽喉」、「北門鎖鑰」之稱,為抵禦外族入侵的邊防要塞之一。當地群眾傳說,早在秦、漢時期,腰鼓就被駐防將士視同刀槍、弓箭一樣不可少的裝備。遇到敵人突襲,就擊鼓報警,傳遞訊息;兩軍對陣交鋒,以擊鼓助威;征戰取得勝利,士卒又擊鼓慶賀。以後各代多用刁:邊塞守衛,擊之以報警號令和助戰。到了宋代,多用於邊關。今天的安塞縣,就是當年北宋與西夏國(今寧夏) 的邊界,為安定邊塞方設「安塞縣」。「安塞腰鼓」也因以得名,歷千年而不衰,並且成為具有深厚群眾基礎的民間藝術。據調查,安塞縣12萬人口中,約有1萬戶人家有腰鼓,會舞弄者達五六萬之眾,隨著時間的流逝,腰鼓從軍事用途逐漸發展成為當地民眾祈求神靈、祝願豐收、歡度春節時的一種民俗性舞蹈,從而使腰鼓具有更大的群眾性,但在擊鼓的風格和表演上,繼續保留著某些秦漢將士的勃勃英姿。
1942年,延安和陝甘寧邊區興起的新秧歌運動,使安塞腰鼓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得到了發展,成為億萬軍民歡慶勝利、慶祝解放的一種象徵,並被譽為「勝利腰鼓」,遍及中華大地,載入了革命文藝運動的光輝史冊。1951年,安塞腰鼓參加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由安塞馮家營村的艾秀山等民間藝人向中國青年文工團傳授了腰鼓技藝,在布達佩斯舉辦的世界青年與學生聯歡節上演出後,榮獲特等獎,從而使安塞腰鼓揚名海內外。
1981年,在與安塞縣比鄰的延安市梁村鄉王莊村一處叫「墓陵塌」的小山坡上,群眾在耕地時發現一座古墓。其中出土了形制、人物造型相同的兩塊腰鼓畫像磚,均系翻模成型後燒制的。經延安地區文物考古專家鑒定,系宋代造物。畫像磚上所塑造的打鼓者,腰挎細腰鼓、側身、頭向左後揚起,左腳著地,右腿前跨蹬出,雙手一高一低作揮槌擊鼓狀;左側一人為敲鑔者,雙腳跳起,吸左腿,眼看左側,雙手在胸前做打鑔狀。擊鼓者赤膊,穿燈籠褲,腰系綵帶,飄至前下方。尤其是打鼓者的動作和形象,頗似當今安塞腰鼓中「馬步蹬腿」的第四拍和「前進步」的第二拍動作。腰鼓畫像磚的畫面清晰,造型美觀,生動地表現了我國宋代陝北地區的腰鼓表演,對研究陝北腰鼓的歷史淵源和發展,提供了珍貴翔實的文物資料。
安塞腰鼓是一種獨特的民間大型舞蹈藝術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獨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黃土地上的狂飈,展示出西北黃土高原農民樸素而豪放的性格,張揚出獨特的藝術個性。在中國的首都北京,在香港,在中國的各地展現風采,並為世界矚目。豪邁粗獷的動作變化,剛勁奔放的雄渾舞姿,充分體現著陝北高原民眾憨厚朴實、悍勇威猛的個性。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榮膺首屆中國民間舞蹈大賽最高榮譽――大獎,近年來,它先後在第11屆亞運會開幕式、香港回歸慶典等大型活動中表演,並赴日本進行表演。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腰鼓之鄉」。
回答者: pycljy - 秀才 二級 10-23 22:22
安塞腰鼓源遠流長,風格獨特,它融舞蹈、歌曲、武術於一體,具有隊形多變,剛勁豪放的特點。今天安塞腰鼓已走出黃土高原,它以其粗獷奔放的形象傳遍全國。「腰鼓」是陝北各地廣泛流傳的一種民間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區的安塞縣、榆林地區的橫山、米脂、榆林等地最為盛行,是陝西民間舞蹈中具有較大影響的舞種之一·。
陝北腰鼓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悠久的發展歷史。在一些主要流傳地區,幾乎是村村有鼓隊,家家有鼓手。而且世代傳承,經久不衰。正由於它流傳的時間長、范圍廣,參加的人數多,所以,舞蹈的基本形式和動律雖然大致相同,但在不同的地區,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表演風格和習俗。安塞腰鼓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種。
安塞腰鼓多採用集體表演形式,鼓手(稱「挎鼓子」或「踢鼓子」)少則數十人,多時可達百餘人。隊伍包括拉花女角、傘頭、蠻婆、蠻漢等角色,和「跑驢』、「水船」,等各種小場節目組成浩浩盪盪的民間舞隊。在表演上強調整體效果,要求動作的整齊統一和隊形變化的規范性,主要通過鼓手們豪邁粗獷的舞姿和剛勁有力的擊鼓技巧,充分展現生息在黃土高原上的男子漢們的陽剛之美。
安塞腰鼓有完整的表演程式和活動習俗。過去,多在喜慶節日和廟會中演出,每年的春節至元宵節,是集中的活動時間。活動開始前,要由廟會會長(由各村推舉產生)先組織祭祀活動,稱為「謁廟」:舞隊在傘頭的帶領下,敲起鑼鼓,吹著嗩吶,有時還要抬著整豬整羊和其他供品前去寺廟燒香敬神,祈求神靈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並在廟內廣場踢打一陣,意在娛神。「謁廟」結束,正月初八九後,腰鼓隊便開始了挨門拜年活動,俗稱「沿門子」。當地有這樣一句諺語:「鑼鼓嗩吶直響哩,屁股底下棍撬哩!」群眾也都坐不住了。這時,腰鼓隊按村中情況依次走串各家,在主家院中、窯前表演一陣,傘頭根據各家情況,觸 景生情演唱幾段吉利秧歌,以表賀年之意。主家則認為腰鼓隊進院入戶敲敲打打、跳跳唱 唱,可以消災免難、四季平安。這可能是古「鄉人儺」的習俗遺風。有時兩隊腰鼓在途中相 遇,一般都由傘頭互唱秧歌,共賀新年,讓道而行,但有時也會出現互不讓道的情況,此刻 就要競技賽藝,爭個高低。兩隊鑼鼓大作,嗩吶聲、腰鼓聲,好似春雷滾動。鼓手們盡情擊 打、跳躍,如瘋似狂,打至高潮,鼓樂暫息,由雙方傘頭出場對歌,這也是競賽技藝的一個方 面。直至有一隊陣角先亂,動作不齊,鼓點、隊形也都統一不到一塊或對歌對答不上時,就算輸了,於是主動讓道,讓勝者先走。
「沿門子」結束後,鄰村之間的腰鼓隊還要互相拜年,彼此互訪,進行交流演出,這和陝北秧歌一樣,稱之為「搭彩門」。正月十五時,各村腰鼓隊雲集廣場,開始了互比互賽活動。各路鼓手各顯身手,互比高低,成為一年裡腰鼓表演的高潮。這不僅活躍了農村春節文娛活動,還通過彼此觀摩、切磋技藝、推動了腰鼓的普及和提高。當晚還要舉行「轉燈」(也稱「轉九曲」),幾乎是人人爭游,闔家同轉。屆時鼓樂齊鳴,燈光閃爍,腰鼓隊在前引導,眾人隨後,呈現出一派熱鬧非凡的景象。
腰鼓隊的活動常延續到正月十七、十八,祭罷土地神後方告結束。此後,老鄉們就安心去准備春耕生產了。
腰鼓的表演形式可大致分為「路鼓」和「場地鼓」。
「路鼓」是腰鼓隊在行進中邊走邊舞的一種表演形式,前由兩名傘頭領隊,後隨由挎鼓子和拉花組成的舞隊乙-傘頭身後緊隨的一位挎鼓子,稱「頭路鼓子」,他必然是技藝精湛的擊鼓能手,全隊的動作變換和節奏急緩,統由他來指揮。隊伍的後部,是扮成蠻婆、蠻漢的丑角,也有的扮成孫悟空、豬八戒等唐僧取經中的人物,隨意扭動,逗笑取樂,以增添節慶的歡樂氣氛。「路鼓」由於在行進中表演,一般動作簡單,幅度較小,多做「十字步」、「走路步」、「馬步纏腰?等動作。常用的隊形有「單過街」、「雙過街」、「單龍擺尾」、「雙龍擺尾」等。
「場地鼓」是指腰鼓隊到達表演地點,打開場子後的表演形式。開始時由傘頭揮傘號令,頓時鼓樂齊鳴,眾舞者隨傘頭翩翩起舞。這一段叫「踩大場」,表演節奏緩慢,目的是打開場地,拉開隊伍,穩住觀眾情緒。第二段載歌載舞,表演節奏漸快,動作幅度較大,隊形變化繁多。常用的隊形有「神樓」、「古廟」、「神前掛金牌」、「富貴不斷頭」、「和尚游門」等。到引出「太陽弧」圖案後,傘頭站到場中央領唱秧歌,唱詞視場合和對象而定,「謁廟」時,有拜廟祭文,一般演出有向觀眾拜年問好的,也有喜慶豐收和祝願吉祥等內容。傘頭唱時,眾舞者在場邊慢步轉圈,並重復接唱每段的最後一句,俗稱「接後音」。唱完後,傘頭退出場地,由挎鼓子和拉花入場表演,走出各種復雜多變的隊形。此刻不受時間的限制,舞者盡情表現各自的技藝絕招,情緒熱烈,起伏跌宕,使表演達到高潮。
近年來安塞腰鼓為了突出挎鼓子的技巧,表演「場地鼓」時由挎鼓子在場內單獨表演。眾鼓手在頭路鼓子的指揮下,精神振奮,擊鼓狂舞,此時只見鼓槌揮舞,綵綢翻飛,鼓聲如雷,震撼大地,聲勢逼人,極富感染力。
這一段結束後,再穿插表演其它形式的小場節目,如「跑驢」、「水船」、「高蹺」、「二鬼打架」、「大頭和尚」等。節目形式的多少,視各村的人才和條件而定。小場節目結束後,再接著表演一段大場腰鼓。此刻鑼鼓敲得快,嗩吶吹得緊,擊鼓更激烈,情緒更歡快,使整場表演在強烈的氣氛和高昂的情緒中結束。
安塞腰鼓依據不同的風格韻律原有文、武之分,「文腰鼓」輕松愉快、瀟灑活潑,動作幅度小,類似秧歌的風格;「武腰鼓」則歡快激烈、粗獷奔放,並有較大的踢打、跳躍和旋轉動作,尤其是鼓手的騰空飛躍技巧,給人們以英武、激越的感覺。目前·,文、武腰鼓逐漸結合形成新的風格,而以安塞的西河口鄉與真武洞兩地最有特色。它們生動地反映了當地群眾憨厚、淳樸的氣質和性格特徵。特別在表演中,又有機地揉合了民間武術和秧歌舞動作,有弛有張、活而不亂,進退有序、氣勢磅礴、渾厚有力。群眾贊之為「式子慷慨碼子硬」。安塞腰鼓的風格特徵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1.通過動律的變化表達舞者的內心激情。舞者擊鼓時情不自禁地微微搖頭晃肩,使內在感情與外在的動律有機地結合,達到神形兼備、和諧自如;
2.舞者揮槌擊鼓有股子狠勁,無論是上打、下打還是纏腰打,雙手都要將鼓槌甩開。但雖狠而不蠻,顯得挺拔渾厚,猛勁中仍不失其細膩之感;
3.做踢腿、跳躍動作時,無論是大踢、小踢或蹬腿動作,都要有股子「蠻」勁。節奏歡快,難度較大,代表了安塞腰鼓粗獷豪爽、剛勁潑辣的風格;
4.擊鼓轉身是安塞腰鼓表演的關鍵。在舞蹈中凡做蹲、踢動作必有轉身,轉身時必須要猛,特別是做騰空跳躍落地蹲,邊轉身、邊起步的一套動作組合時,必須在固定的節拍里,運用迅速地猛勁才能完成動作的變化與連接;
5.動律形態復雜,跳躍幅度較大。表演隨著節奏的加快,腳步便開始復雜的踢踏跳躍,並加大身體左右擺動的幅度。如做「馬步蹬腿」、「連身轉」、「馬步跳躍」等動作時,舞者運用弓步向後連跳兩次,然後左腿大步前跨,右腿發力蹬地而起,勢若龍騰虎躍,顯示出一種頑強拼搏的精神狀態。
挎鼓子的服飾裝扮與傳統戲曲.中的武生相似,穿黑色緊身誇衣;頭戴草帽圈;戴髯口,臉要紅,眉毛要粗,表演時胡須要擺開。隨著時代的變遷,舞者的服飾也在變。近年來西河口鄉一帶的腰鼓服飾,已接近於生活,而真武洞腰鼓隊的服飾;仍然保留著古代武士的裝扮,頭扎英雄巾、腰束戰裙、腳蹬紅纓鞋,頗似古代征戰沙場的士卒將帥。
安塞腰鼓除以舞者自身擊打的鼓點為主要伴奏外,也有以民間鼓吹樂隊伴奏的,樂器有鼓、鑔、鑼等,另有嗩吶吹奏曲牌,常用曲牌有(搜山令)。
安塞腰鼓的形式與發展,和當地的歷史地理環境及民情習俗是分不開的。安塞位於陝西省延安地區的北部,地域遼闊,溝壑縱橫,延河在境內蜿蜒流過,屬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歷史上就是軍事重鎮,素有「上郡咽喉」、「北門鎖鑰」之稱,為抵禦外族入侵的邊防要塞之一。當地群眾傳說,早在秦、漢時期,腰鼓就被駐防將士視同刀槍、弓箭一樣不可少的裝備。遇到敵人突襲,就擊鼓報警,傳遞訊息;兩軍對陣交鋒,以擊鼓助威;征戰取得勝利,士卒又擊鼓慶賀。隨著時間的流逝,腰鼓從軍事用途逐漸發展成為當地民眾祈求神靈、祝願豐收、歡度春節時的一種民俗性舞蹈,從而使腰鼓具有更大的群眾性,但在擊鼓的風格和表演上,繼續保留著某些秦漢將士的勃勃英姿。
1981年,在與安塞縣比鄰的延安市梁村鄉王莊村一處叫「墓陵塌」的小山坡上,群眾在耕地時發現一座古墓。其中出土了形制、人物造型相同的兩塊腰鼓畫像磚,均系翻模成型後燒制的。經延安地區文物考古專家鑒定,系宋代造物。畫像磚上所塑造的打鼓者,腰挎細腰鼓、側身、頭向左後揚起,左腳著地,右腿前跨蹬出,雙手一高一低作揮槌擊鼓狀;左側一人為敲鑔者,雙腳跳起,吸左腿,眼看左側,雙手在胸前做打鑔狀。擊鼓者赤膊,穿燈籠褲,腰系綵帶,飄至前下方。尤其是打鼓者的動作和形象,頗似當今安塞腰鼓中「馬步蹬腿」的第四拍和「前進步」的第二拍動作。腰鼓畫像磚的畫面清晰,造型美觀,生動地表現了我國宋代陝北地區的腰鼓表演,對研究陝北腰鼓的歷史淵源和發展,提供了珍貴翔實的文物資料。
1942年,延安和陝甘寧邊區興起的新秧歌運動,使安塞腰鼓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得到了發展,成為億萬軍民歡慶勝利、慶祝解放的一種象徵,並被譽為「勝利腰鼓」,遍及中華大地,載入了革命文藝運動的光輝史冊。1951年,安塞腰鼓參加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由安塞馮家營村的艾秀山等民間藝人向中國青年文工團傳授了腰鼓技藝,在布達佩斯舉辦的世界青年與學生聯歡節上演出後,榮獲特等獎,從而使安塞腰鼓揚名海內外。
I. 誰有安塞腰鼓的圖片,幫下忙,謝謝
http://image..com/i?ct=201326592&cl=2&lm=-1&tn=image&pv=&word=%B0%B2%C8%FB%D1%FC%B9%C4&z=0
J. 劉愛國的安塞腰鼓
這是一篇歌頌激盪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
1.生命的激昂和宣洩
「一群茂騰騰的後生」,「朴實得就像那片高粱」,在「黃土高原上,爆出一場多麼壯闊、多麼豪放、多麼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後生」,年輕的生命,如日中天,光輝耀眼,「茂騰騰」地沸騰著生命的激情;年輕的生命「朴實」,不做作不招搖不浮耀,像「高粱」一樣無華而茁壯,自然健康;這樣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經人工雕飾的、沒有半點污染的、不摻雜任何雜質的、完完全全的生命。這樣的生命奔騰踴躍於「黃土高原上」,古老的溝壑、縱橫的土地,承載著這樣年輕熱烈完美的生命,「安塞腰鼓」給予他們宣洩的形式。
2.羈止不住的力量
充溢著生命力量的「後生」們,「神情沉穩而安靜」,生命在積蓄激情,等待爆發。果然,他們「一捶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生命的熱情一旦被釋放出來,就沒有什麼東西能阻擋得住力量的噴涌。來了:「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人已經不是概念上的「人」,而成了單純的生命的載體、力量的載體,只有宣洩宣洩再宣洩,噴射噴射再噴射,人與生命合一,與力量合一。「這腰鼓,使冰冷的空氣立即變得燥熱了,使恬靜的陽光立即變得飛濺了,使睏倦的世界立即變得亢奮了」,這些旋轉的生命噴湧出的火熱的力量灼熱了周圍的一切。生命如雷霆萬鈞如山崩地裂壓頂而來,使一切都變得渺小,天地間只有生命的能量呼嘯不已,「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這樣的生命、這樣的力量,又有誰想束縛又有誰能羈絆呢?生命化成「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的那麼一股勁!」——偉大、雄渾、激昂、粗獷,也許有點狂野甚至具有一定的破壞力,但它是真正的、原始的、自然的生命的流露,還有什麼比這樣的力量更可貴更激動人心更讓人嘆為觀止呢?——「後生們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擊著,疾速地搏擊著,大起大落地搏擊著」,他們的動作不會像舞台上的舞蹈那麼精緻、整齊、富有韻律,但是他們的力量卻撲面而來,「震撼著你,燒灼著你,威逼著你」,「它使你從來沒有如此鮮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躍和強盛」,使人不能相信人「居然可以釋放出那麼奇偉磅礴的能量」。面對這樣的生命、這樣的力量,人們會怎樣呢?——或許有人覺得這樣的生命太赤裸裸太霸道太蠻橫,但是它會打破人們身上層層堅硬的外殼,讓生命宣洩在天地間,而不必計較功名利祿,不必患得患失,不必蒼白憔悴,讓人「遺落了一切冗雜」,「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為人、生命之所以為生命。
3.原始的能量
作者把這種生命的宣洩,力量的噴發賦予了「黃土高原」「安塞腰鼓」,是有其深刻含義的。「黃土高原啊,你生養了這些元氣淋漓的後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驚心動魄的搏擊!」相比黃土高原,作者卻覺得「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兒,打不得這樣的腰鼓」,然後再次感慨「除了黃土高原,哪裡再有這么厚這么厚的土層啊!」作者為什麼對黃土高原情有獨鍾?在作者看來,黃土高原的人「朴實」「沉穩」「安靜」,他們還保存著生命的「元氣」,相比商品經濟發達的江南,少了些浮躁,缺了些世故。厚土蘊藏著原始的生命,積蓄著騷動的力量,而多水的江南,已經流逝了許多許多,改變了許多許多。
4.寫作特點
這篇文章,內容和形式取得了完美的統一。
(1)鏗鏘的短句
課文多用短句來表現內容。如「一群茂騰騰的後生」,簡潔地表現了年輕生命的熱烈奔放;「忘情了,沒命了」,有力地表現了生命沸騰、力量噴涌不可遏止的情景;其他如「落日照大旗」「只聽見隆隆,隆隆,隆隆」,「愈捶愈烈」等句,無不鏗鏘激昂。
(2)激昂的排比
本文大量運用排比,有句內部、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排比,不僅交錯出現,而且一連許多,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一連用三個排比段落,猶如江河一泄千里不可遏止。許多排比,對仗工整,如「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一段,氣勢昂揚;還有的排比層層遞進,如「它震撼著你,燒灼著你,威逼著你」,排山倒海般讓人透不過氣來。
(3)疾猛的節奏
課文自始至終,一直保持著快速的節奏。一個排比接一個排比,一個高潮接一個高潮,不讓人有半點喘息的機會。快節奏使得內容表達得更熱烈更激盪,充分表現了生命和力量噴薄而出的神韻。
●關 於 練 習
一、反復朗讀全文。
本題目的是讓學生體會文章的韻律和節奏。
二、說說你對「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的那麼一股勁」這段話的理解。
本題目的是讓學生體會生命和力量的表現。
參見「課文說明」。
三、本文大量運用排比,包括句子內部、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的排比,試舉例加以說明,並說說排比對表現文章思想感情的作用。
本題目的是引導學生體會文章內容和形式的統一。
參見「課文說明」。
四、品味並說明下列語句的意義。
本題目的是讓學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內涵。
1.它使你驚異於那農民衣著包裹著的軀體,那消化著紅豆角角老南瓜的軀體,居然可以釋放出那麼奇偉磅礴的能量!
也許很多人認為,黃土地的農民已經被歲月的風霜、土地的貧瘠折磨得喪失了生氣。
2.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兒,打不得這樣的腰鼓。
江南的流水已經消散了生命的「元氣」,已經沒有承載這樣原始生命力量的「厚土」了。
3.當它戛然而止的時候,世界出奇地寂靜,以致使人感到對她十分陌生了。
人們已經被生命的力量所折服所感動所沸騰,當腰鼓「戛然而止」時,人們已經不習慣這樣寂靜、冷清的世界了。
4.耳畔是一聲渺遠的雞啼。
當鼓聲停止後,人們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熾熱後的沉寂,這時以「雞啼」反襯寂靜(也可認為這是實寫)。
●教 學 建 議
一、指導學生學習這篇課文,要抓住生命和力量的宣洩這一中心點,讓學生深入領悟作者所歌頌的生命力量。
二、要圍繞生命的勃發來理解作者對黃土高原和江南的議論,不要作無謂的爭執。
三、可以結合第一單元的《敬畏生命》《熱愛生命》的內容,作對比閱讀。
●有 關 資 料
一、作者簡介
劉成章,1937年生,陝西省延安市人。1961年畢業於陝西師范大學中文系。現任陝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散文學會常務理事。已出版六種散文集,其中《羊想雲彩》獲首屆魯迅文學獎。
二、《我讀劉成章》
和成章從未謀面,只有不多的書信往來。作品倒是讀過一些。他是很「大器」的。其筆下的「散文」本身確有大氣象、大境界——像是蒼蒼茫茫的黃土高原;像是旋風、驟雨般的安塞腰鼓!這里,我來略「讀」其人其文。
劉成章「出道」很早:還在上高一時,他的一束新詩(共九首)就被選入了省青年作者的「詩選」之中——就這樣,他戴著「詩人」的桂冠而初涉文壇。以後他又由「詩人」變為「詞人」,迷上了歌詞寫作;再後來他成了專業劇作者。他轉向寫「散文」乃是「新時期」以後的事,都到了1982年(此時他已滿45歲),正所謂「人到中年」了,他卻開始「中年變法」:從此「專寫散文」了!他這種自「詩」起步,而「歌詞」,而「戲劇」,最後落腳於「散文」的創作軌跡,鑄就和成全了他。他後來曾說:一個人的「突出才華」到底在哪兒?常常連自己都認識不清。沒法子,只好多「嘗試」幾種藝術形式(嘗試的過程就是認識和發現的過程),才能最後摸清自己藝術「細胞」之所在。他在「嘗試」了上述多種藝術形式之後說:「看來,我更適宜於搞散文創作」;「不過,我從前寫詩、寫歌詞、寫劇本的功夫,也沒有白費,它們在散文中全都派上了用場。」這話是真的。他後寫的「散文」的確是從他原先的詩、詞、戲的精神沃野上茂騰騰地「再生」起來的——不是外在表象的「照搬」,而是內在神髓的「化用」。它給他所寫的「散文」帶來了一股生機和新意!
他寫得最多、最好的一類散文是所謂「風情——神韻散文」。最早發表的《轉九曲》,雖鼓舞、激勵過他,使其跨出了「中年變法」的關鍵一步;但回頭去看它不無遺憾:這不僅指其中一些「人物」(如葉葉、大背頭、巧媳婦等)有「編織」痕跡,似有意為之;而且篇末點睛處還讓人讀出了「楊朔味兒」,落入窠臼,說明它在藝術上還未能全然自立。照我自忖:他在1985年(被文藝界稱為「觀念年」)大開悟性,藝術感覺陡然開竅,《老黃風記》《高跟鞋,響過綏德街頭》等已頗見精彩。你瞧《老黃風記》,寫得多棒!它還在山那邊呢(少說也有十來里吧),還沒刮過來,可它的「威勢」卻已讓人感到了。它一來,你再瞅吧:「大片大片的莊稼,倒伏於地。飛鳥撞死在山岩上。雞飛狗跳牆。」天呢?成噸成噸的土和沙,揚得四處都是。天空登時晦暗起來,太陽「變得就像泡在渾黃河水裡的一隻破盆兒」。人呢?「像被一隻巨手搡著,站不住,走不穩,身不由己,五臟六腑都被搖亂,像雞蛋亂了黃兒。」陝北刮的這「老黃風」——又叫「黑小子風」「兒馬風」「叫驢風」——這特有的「雄性之風」,真讓「章娃」這支筆給寫「絕」了!寫「風」當然也是為了寫「人」,寫人的「精神」。當老黃風肆虐橫行、狂奔亂跑、不可一世時,你再看那些漢子、婆姨們,他們卻是那麼鎮定自若、處變不驚、談笑風生!這才是內外相符、表裡相映的真正的「陝北魂魄」!看罷此文當知:陝北這方寶地,其「自然環境」是雄渾剛健、野性大氣的;其「人文精神」更是樂觀幽默、豪氣勃發的。此文的結尾:「它不像漚爛了的紅袖章么?」真可謂「神來之筆」矣!《高跟鞋,響過綏德街頭》,寫最古老的陝北小城,在而今卻現出最現代的一道靚麗風景。寫「地域風情」而能點染出「時代特色」,此文可謂著例。這之後,1986年的《安塞腰鼓》使他此類散文又躍上一個新高度。《安塞腰鼓》的氣魄是震撼人的。如果說賈平凹的《秦腔》是他從「秦腔」里發現並寫出了秦人的精神「表徵」的話,那麼劉成章的《安塞腰鼓》即是他從「安塞腰鼓」的舞姿和鼓聲中發現並攫出了陝北人的元氣和神魂!《安塞腰鼓》是一曲陝北人生命、活力的火烈頌歌,是一首黃土高原沉實、厚重內蘊的詩性禮贊。這之後,他在1988年所寫的《山峁》一文把這種詩性筆墨又推進一步——它簡直就是一首意韻優美的散文詩。《山峁》在頌贊陝北地貌、風情的同時,把山川和人物,傳說和現實有機地統一並結合了起來。讀罷《山峁》掩卷而思,恍然有悟:原來山峁的高大奇偉,恰在於它是一顆質朴而高貴的靈魂所幻化!1994年他又寫出了堪稱此類散文壓卷之作的《扛椽樹》,使這種「風情——神韻散文」在當代散文史上領異標新、大放光芒。這篇作品的氣魄之大、境界之高,依我的陋見確系前無古人!「扛椽樹」,實為一種陝北柳。但柳而不媚,蓬勃向上,每根枝條皆可做椽,每棵樹可砍六七十根,「生了砍,砍了生,往復無窮。」如果把它一生的奉獻累加起來,每棵樹都是一片森林!顯然,這是瘠薄土地上的悲壯的奉獻!劉成章發現了「扛椽樹」,同時也就發現了自己。他寫這柳孤寂地等待了千萬年,「太平洋水深萬丈,不及此柳等我情!」及至相見,作者以大潑墨、大寫意的筆法,自由揮灑,淋漓酣暢,盡情盡興。《扛椽樹》的精神解放度、心靈自由度、文筆灑脫度都是一流的。
「陝北生來陝北長,因為你魂牽這地方」——就「寫陝北」來說,怕誰也寫不過劉成章了。他寫陝北,追求「土」(即民族化和地方色彩):有詩意的土,有靈性的土,向「信天游」靠攏。這就攫住了陝北的「魂」,也顯出了他散文的「精氣神兒」!不僅《老黃風記》《安塞腰鼓》《山峁》和《扛椽樹》等是真正的「藝術散文」,令人讀之難忘;即或像《米脂賦》《陝北剪紙》《望秦俑》和《黃土寫意》等隨心走筆的短章散作,在藝術上亦可權備一格。我想,只此陝北「風情——神韻散文」的大獲成功,「章娃」即可無悔無怨矣!
更何況他還寫有一些袒露自我的抒情散文。不過,這類作品數量並不算多,影響也不如上述那類作品大。其中《老虎鞋》寫得最早,是寫自己剛剛出生在過「滿月」時第一次穿上「老虎鞋」的故事。敘述「主體」當時是那樣地小,故事純系後來「聽說」且在「轉述」時費盡心力,但讀起來仍感到虛而不實;「同媽媽」(劉志丹的夫人同桂榮)的特意突出,對「我」的主體地位也是一種削弱。比較起來繼後的《壓轎》就好得多了:它寫的是「我」六七歲時的一段舊事——因跟著改嫁的母親到了新家而失去了作為男孩「壓轎」的權利。在情緒遭壓抑、心靈受傷害的痛苦關口,一個比「我」大十歲名叫秦娟的姑娘許下願來:她結婚時保證請「我」去壓轎。其後果然如約,救治了「我」的一樁心病。《壓轎》在「文體」上無可挑剔——還可以包括《老虎鞋》《我們像珠珠蛋蛋的時候》等,它們都帶有某種「自傳性」和「兒童性」(適宜兒童、少年閱讀),我看這些記寫「童年舊事」的篇什不妨以「自傳散文」視之。再拓寬一點說,我覺得《三隻雛鳥》似亦可算在裡面:它寫他的三個孩子,是「俯視」,骨肉親情,盡在其中。再拓寬點說,《在古老的土地上》似亦可包容在內。它是寫「我」和「母親」生死相依、密不可分的關系的,用「仰視」,實乃一篇動情的「母親頌」!上述這些散文,再算上《草色吶喊連綿的鮮碧》《我似雲霧山峰》《火葫蘆》《洗衣的感覺》《域外親情》等,在表現深層而真實的「自我」方面——從藝術上看,實在是並不那麼「到位」的。他倒是有一些很深刻的認識,如他曾說:(寫散文應)「勿忘我」;「哪章得『我』哪章新」!從寫出獨屬於「我」的東西(比如那些陝北「風情——神韻散文」)這一點說,他是做到了;從強化「自我」意識、表現「主體」深層人性這一點說,他卻又做得並不很夠。這有些奇怪。這是為什麼呢?我想怕有兩點:一是其思想深處恐存有「大我」和「小我」的矛盾(像他這樣受「十七年」教育出來的人大多如此),其往往對「小我」取迴避、淡化態度;二是他自己的身世、經歷及其心理都較復雜,有一些還頗為「難說」。其實,這都不是問題。如能以「說真話」「寫真象」的勇氣捅開那層窗戶紙的話,他那獨特的「自我」心靈反而更能深刻地映照這時代的現實生活,它反倒可能是卓爾不群的。天賜良機,莫失莫棄!
他當然也還有一些別的散文,有的還很精彩,如《記小貓》《野物啟示》《壺口瀑布》《去看好婆姨》等,這里就無須多說了。
(劉錫慶,摘自1999年10月5日《文藝報》第116期)
三、《安塞腰鼓》賞析
這是一首生命的贊歌,力量的贊歌。
在文章里,安塞腰鼓,並非只是單純地在作為人類生命力量的一個載體、一種象徵;其自身,就是人類生命力量的凝聚物,最充分、最徹底的表現。這樣,作者自然要傾注下全部的熱情與筆力歌之、頌之,一歌二頌難以盡致,則有三歌之、三頌之。
在作者筆下,幾乎分不出哪是形式與內容,哪又是客體與主體,兩者真正地獲得了無間的統一。
不取拖沓累贅、沉悶疲軟的長型句式,而多簡潔有力、脆生響亮的短句;也沒有冗長繁復的段落,一言兩語即自成起迄。
大量地運用排比,排比的形式又力求多樣:既有句內的排比,更多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的排比,又能連段而下,交錯互出。
不獨直接地描寫這腰鼓釋放的磅礴能量,也從人的感覺、人的聯想和群山、大地等周圍環境的回響上,多方位地渲染著它的奇特效應。
自始至終採用行進的、動態的描寫,不作靜止的形容,並使那人體的動作與腰鼓的聲響,在共時態中互激互溶,合二而一,從藝術上組成一個表現著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體。
——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種快速躍動的節奏,熾熱灼人的氛圍,排山倒海般的氣勢,恰與作者所要歌之頌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輔相契。
安塞腰鼓,是屬於黃土高原的。惟有生存於這方土地上的人群,才能創造出此等奇觀,也才能憑借它而釋放其內蓄的偉力。作者是陝西人,從其描寫中,可以看到他對黃土高原和安塞腰鼓的無限神往與傾心愛戀。惟其如此,他也才能寫得酣暢淋漓,曲盡其妙。
這一篇,與喬良的《高原,我的中國色》,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果說,喬良的作品,是對中華民族性格特徵的總體性的把握,那麼劉成章的《安塞腰鼓》,則是把它對象化和具體化。讀者能把兩篇作品一並閱讀,相互比照,必將更深切地體察到我們民族性格的本色及其生命力量之表現。
(金梅,選自《中國散文鑒賞文庫?當代卷》,百花文藝出版社1993年版)
四、《安塞腰鼓》賞析
樂器往往是用來製造氣勢、渲染氣氛、表達感情的,它因地域和民族等的不同而有「西洋」和「民族」之分類,更因構造和「玩」的方式的不同而有管樂、弦樂、打擊樂等不同叫法,演奏出來的效果當然也是大不相同的。
安塞腰鼓是黃土高原的「絕活兒」,它的粗獷、雄渾、動力十足的風格正與當地自然環境、地理風貌、民風民情等渾然一體、不可分離。另外一點也頗有意味:它是人、鼓合一的,沒有一種樂器能夠像它這樣要求人和樂器的結合必須達到這樣的高度。人的表演和樂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勢、鼓借人威、酣暢淋漓,精、氣、神無阻無礙,一脈貫通。
散文《安塞腰鼓》正是抓住了「安塞腰鼓」的這一特點,把對人和鼓的描寫放在同等的位置上和盤托出。
一開始,人是靜的,靜得像一株株朴實的高粱。風吹葉動正襯托出他們的靜。鼓也一樣,「獃獃地」,「似乎從來也不曾響過」。這黃土高原上百十個以高粱為背景的鼓者是註定了要有一場不同凡響的表演的!
忽然之間就爆發了,爆炸了。作者用比喻的排比句來營造這「壯闊」「豪放」「火烈」的陣勢:「驟雨」「旋風」「亂蛙」「火花」「斗虎」。腰鼓改變了人們的感覺,引發了人們的聯想,而這一切的最高境界就是「掙脫了」——「束縛」,「沖破了」——「羈絆」,「撞開了」——「閉塞」。
真正的詩歌是需要反復詠唱的,這是《詩經》以來的傳統。反復和排比是製造節律、渲染氣氛、抒發感情的必要手段。需要提醒的是,「反復」不是「重復」,不是相同詞、句、段的兩次以上的簡單出現。在《安塞腰鼓》里,每一句「好一個安塞腰鼓」的出現都有新的感覺、新的內涵、新的情景。
「好一個安塞腰鼓」為全篇確定了基本的音高、色澤、氛圍和主要的精神走向,無論上、下文怎樣搖曳、生發、詞采飛揚,都不會走得太遠,這是作文常規之一,也是文章之所以「這樣」而不是「那樣」的根本。本文的「精神內涵」也在這里:「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的那麼一股勁!」這兩個緊密相連的段落是流動於所有動作、情景、章句里的不變的靈魂,以後的每一次感嘆和議論都不曾離開它。
請注意以下幾個地方:「隆隆隆隆的豪壯的激情……」一段里,「陣痛的發生和排解……」一句表達的是對改革開放以後,祖國走進新時代的振奮和自豪之情;「除了黃土高原,哪裡有這么厚這么厚的土層啊!」可以理解為對中華民族幾千年燦爛輝煌的歷史的比喻,是民族立足本土、再創輝煌的堅實前提和基礎;四個「愈捶愈烈」領起的短段和短段里短句的出現起到了深化主題、熱化感情、增強力度的作用。
開頭是靜悄悄的,結尾也靜成了「另一個星球」,這種猛然爆發和戛然而止的安排顯然別是一番匠心。它的直接效果是,主體部分因為首尾的安靜變得更加火紅、熱鬧、氣勢沖天了。
「安塞腰鼓」所表達的內涵是無比豐富的,但「詩無盡解」,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僅僅感受一下也行,這節奏、氣勢、色彩,這生命力旺盛的後生,這純粹的閱讀的快感。
參考資料:這是一篇歌頌激盪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