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動態圖片 » 何姓氏戰國時期在哪個國圖片
擴展閱讀
尼泊爾唐卡佛高清圖片 2025-05-17 11:55:09
流氓兔表情包圖片大全 2025-05-17 11:51:56
掃描圖片文字識別軟體 2025-05-17 11:37:04

何姓氏戰國時期在哪個國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6-13 06:42:37

⑴ "何"姓氏的來歷

何韓本一家:唐代大詩人韓愈曾寫道:「何與韓同姓為近」,不僅如此,許多姓氏書也都記載:「何氏為韓氏」,之所以如此,還得從韓國的歷史說起。

公元前230年,強盛的秦國大舉進攻已日漸沒落的韓國,韓王安被俘,韓國的地盤被納入秦國的版圖。然而,也正是秦的統一,為「何」姓的誕生提供了歷史機緣。

韓國滅亡之後,王公子孫們不得不四處流浪,飄落到了四處八方。而由於當時地理、交通等條件的制約,韓氏的後人們大多流落到了與韓國鄰近的江淮等地。因為「韓」「何」諧音,又加上古代地方的音變,慢慢地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就逐漸把「韓」讀成了「何」,何姓就此誕生。所以,歷代姓氏書都把「何」姓來源放在「音訛」一類,而說「韓氏為何氏」,也就沒什麽奇怪了。直到今天的《辭源》、《姓氏辭典》、《百家姓新編》以及《中國姓氏起源》等書也都主此說,直錄無異。

⑵ 春秋戰國各國的姓氏是什麼

秦國國君姓嬴,氏為趙。秦國是東周的開國諸侯,是周平王親封的大國,立國之地是西周的故土,因此秦國雖有趙氏,但是仍以嬴姓為國姓!表達了秦人傳承深遠。

韓國國君姓姬,氏為韓。韓家本是晉國的六卿之一,後來與魏、趙兩家一起瓜分了晉國,自立為韓國。因為韓國並不是周王室分封的,而是王室被迫承認的諸侯國,因此韓國以韓氏為國號。

趙國國君姓嬴,氏為趙。趙家本是晉國的六卿之一,後來與魏、韓兩家一起瓜分了晉國,自立為趙國。因為趙國並不是周王室分封的,而是王室被迫承認的諸侯國,因此趙國以趙氏為國號。

魏國國君姓姬,氏為魏。魏家本是晉國的六卿之一,後來與趙、韓兩家一起瓜分了晉國,自立為魏國。因為魏國並不是周王室分封的,而是王室被迫承認的諸侯國,因此魏國以趙氏為國號。

楚國國君姓羋,氏為熊。楚國本是帝顓頊高陽的子孫在南方建立的諸侯國,不是周王室分封的諸侯國,最開始周王室給楚國的爵位是最低的子爵。楚國在西周時期強大了,於是自立為王,與周王平起平坐,這是大大的僭越行為。故一般稱楚國為熊氏,而不稱羋姓。

燕國國君姓姬,沒有氏。燕國是西周姬姓宗室,是西周建立之初分封的大諸侯國。

春秋時的齊國國君是姜姓,戰國時的齊國國君是媯姓,氏為田。春秋時的齊國第一任國君是姜子牙,也就是史書上的姜太公姜尚。戰國時代姜齊被田氏取代,田氏是媯姓陳國的後代,因此田齊姓媯氏田。

宋國姓子,是商朝後裔,是周武王興滅國政策下的產物,為周天子親封之國。

吳國姓姬,是周文王兩個兄弟去南方建立的國家。

越國姓姒,是夏朝後裔,是周武王興滅國政策下的產物,為周天子親封之國。

晉國、魯國、鄭國、衛國等國都是姬姓,為西周初年周天子分封的血親之國。

(2)何姓氏戰國時期在哪個國圖片擴展閱讀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爭鳴、人才輩出、學術風氣活躍的時代。 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東周在戰國後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所滅,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在時間上並不全然包含在東周王朝裡面。

西周時期,周天子保持著天下共主的威權。平王東遷以後,東周開始,周室開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而無實際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國也因社會經濟條件不同,大國間爭奪霸主的局面出現了,各國的兼並與爭霸促成了各個地區的統一。因此,東周時期的社會大動盪,為全國性的統一準備了條件。

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其分水嶺是在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瓜分晉國為標志。

春秋時期,簡稱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屬於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另一說認為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⑶ 姓何的來源

先秦時,何姓在山東、河南、湖南、陝西、甘肅、青海已有足跡。發源於安徽的姬姓何氏世居廬江郡,子孫繁衍,遂成望族。漢晉時期,何姓已分布於長江南北的江蘇、江西、湖北、四川,東漢時何姓已經越過武夷山進入福建,翻越南嶺進入廣東。

唐朝時二次中原南遷移民,何姓大批進入江西、浙江和福建。明末何姓始入台灣。

宋朝時期,何姓大約有66萬人,約佔全國人121的0.85%,為宋朝第二十二位姓氏。何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約佔全國何姓總人口的26%。何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四川、江西、浙江和河南。

這四省何姓大約佔全國何姓總人口的67%,其次分布於湖南、陝西、福建、安徽,這四省的何姓又集中了20%。全國形成了以川湘、贛浙、豫皖為中心的三大塊何姓聚集地。而華北、兩廣地區是當時何姓人口最稀少的地區。

(3)何姓氏戰國時期在哪個國圖片擴展閱讀

何氏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十八位,屬於超級大姓系列,人口約一千六百萬余,佔全國人口總數的1%強,族人遍布全國各地,在分布上呈現南多北少的格局。

當代何姓的人口已達到1300多萬,為全國第十八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1.06%。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何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態勢。

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四川、廣東、湖南三省,其次分布於河南、貴州、廣西、安徽、湖北,這六省又集中了26%。四川為當代何姓第一大省,居住了何姓總人口的18%。全國形成了以長江為分水嶺,長江以北少何姓、長江以南多何姓的局面。尤以四川東北和廣東東南是何姓高聚集區。

自明朝至今600年期間,何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很大區別,由東南部向華中、華北有一定的回遷,向西和南部地區的回遷十分強勁,這已經大於由北向東南的遷移。

何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粵桂湘、雲貴川渝、湖北西南、江西西:部和南部、陝甘南端、青海東部、新疆喀什地區,何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2%以上,有的達到3%以上,其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4.7%,居住了大約56%的何姓人群。

⑷ 姓何的祖先是誰

加了《冇》字將可能有問題的字詞隔開——

姓氏始冇祖

民冇國十年全冇國冇統冇修的《廬冇江冇郡何氏大冇同冇宗冇譜》,始冇祖為何允,韓王冇安次冇子。有關廬冇江何氏先冇祖,最早的人物見於東冇漢《東觀漢冇記》,名為何修。全國還有部分族冇譜,以何庶、何瑊為始冇祖。還有川冇南、雲冇貴部分地區族冇譜記為姒改何或杞改何。

還有一些人冇認冇為,何氏始冇祖為何侯、韓厥、韓瑊、韓庶、韓武子(韓萬)、何庶、何細胡、何妥、何稠、何銘(鎖銘)。據《湞陽水木記》冇載,何瑊,原名韓瑊,韓國冇後冇期韓王冇安時貴族,被任命為公族大夫,曾與韓非一起同冇掌冇國冇政。因在對待秦國的態度上與安不一致而退隱韓原。秦滅韓國,韓王冇安被劫冇擄,國冇破冇家冇亡,瑊與其妻流寓廬冇江,冇操冇舟為業。其後,秦冇始冇皇出遊博冇浪冇沙被人冇襲冇擊,疑是六國冇公冇子所為,而通令全國暗冇訪六國之後,欲冇斬冇草冇除冇根杜冇絕冇後冇患。秦吏密察居民姓氏。一冇日,一吏登上韓瑊之船詢問其姓氏,適天氣寒冷,韓瑊指水戲稱「此為吾姓」。意以水寒喻韓。吏不悟,以為是指「河」為姓,瑊說姓氏當從人。吏離開,瑊安然無事。後得知為秦令查冇詢,驚駭不已,喟然長嘆:幸有上天保冇佑,吾家才倖免刀鋸之難,「乃拜何字之賜,遂以何姓」。韓瑊遂定居廬冇江,勤耕苦讀為業,家冇道冇日隆,形成了一支何氏。

但是,根據中冇山冇大冇學劉志偉教冇授等人在廣冇東二十多年的調冇查與研冇究(為香冇港、英冇國、美冇國、中冇國冇社冇科冇院清冇史所課題),未發現明冇朝時以何瑊為始冇祖的族冇譜。姒何譜的人物與廬冇江大冇同冇譜基本相同,有人冇認冇為是明冇末所編。

何允,韓王冇安之次冇子,幼封陳留侯,據江冇西瑞冇昌何氏家冇譜,前幾代均葬於陝冇西冇扶冇風。


各支始冇祖

何大用:字太二,號毅齊。宋進士職,授宣議大夫,自端平之世同弟誠齊遷四冇川冇資冇縣冇中,因宋時之亂,公遷蒲折結茅廬於洪冇山之腰,後遷桑冇園葬蒲圻天石嶺墳禁上下左右穿心四丈。清冇嘉冇慶二十年合冇族接置家因安冇柴冇山護墳右邊抵禁冇區一丈直下田堪墳左邊以腳下走路田堪為界,土地柴樹木一並在永賣之內。配曹氏,生歿未詳,葬通冇城大水源金冇星冇山卯山酉向。生子一:何天駿。配王氏,生歿未詳,葬蒲圻上邊頭。配應氏,生歿未詳,葬蒲圻竹園角。是為楚冇南何氏始冇祖。

何轉音:號士元,世居廬冇江,周末赧王五十九年乙己國月十六日己時生,先冇祖出自韓冇戰冇國之未韓王冇安被秦所滅其子冇孫避難轉韓為此受姓之始也。轉音公隨漢冇高冇祖起兵出鎮長冇沙距楚有功,高帝二年封公為忠烈侯,西漢中元癸己年四月十六日巳時薨,壽一百零九歲,葬廬冇西冇城三冇江冇口豐冇面冇村飛冇鳳冇御苔形。子二。一世冇祖:何四寶,字發順,元至正二十五年乙巳四月十六日午時生,歿年沒,葬豐冇城冇鐵冇宮冇鳳冇形午山子向有碑。元配:張氏,豐冇城煥達公之女,元至正二十四年甲辰二月初八日巳時生,明冇宣冇德九年甲寅三月十八巳時歿。葬與夫合墓。是為瀏冇陽何氏始冇祖。

何肇沅、何楚芳:字福八,號庚二,元至正間由江冇西冇南冇昌冇府豐冇城冇縣登冇仙冇鄉黃冇埠冇里滄冇溪保何遷居湘冇鄉二都冇城前實為始冇祖。元配:吳氏,生沒葬失考。子二:何楚芳、何楚思。一派祖:何楚芳,明冇洪冇武二年己酉十月十七日寅時生,永冇樂二十一年癸卯九月初五日亥時沒,葬湘冇邑二都冇城前區鈐。是為湘冇邑何氏始冇祖。

何賡南:字光祿,少卿,宋冇咸冇湻五年巳已二月初一寅時生,至治平固從祖冇父徙濱冇陽冇城西冇殷冇市何家硚轉徙迎鳳鋪徙十五里石筍開墾成業即今有何家地名,元至正十年庚寅三月初五辰時沒,壽八十二。葬向待考。元配:趙氏,咸湻九年癸酉正月初十子時生,至正十二年壬辰二月初二子時沒,壽八十,葬向待考。子二:何忠獻、何忠猷。是為益冇陽何氏始冇祖。

⑸ 何姓氏的發源地

秦皇統一天下 何自韓姓分出
何姓,是在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才出現的,距離現在大約已經有了2200多年。

《姓纂》上說:「周成王弟唐叔虞裔孫韓王安,為秦所滅,子孫分散,江淮間音,以韓為何,遂為何氏。」

韓何發音接近

這么說來,何氏的得姓,是十分偶然的——何姓,本來是被周成王封在韓國的唐叔虞的後代,傳到韓安的時候,被秦國所滅,於是子孫紛紛離開河南的老家而分散於各地,跑到長江和淮河流域一帶的人,由於當地「韓」和「何」的發音十分接近,大家懷著亡國之痛也就將錯就錯,以何為姓。

因此,何姓應該是自韓姓分出來的,其祖先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周文王,是黃帝的後裔。同時,其發源地為江淮流域的江蘇和安徽兩地,所以這兩個地方的何姓人家最多,在江蘇的東海,以及安徽的廬江和合肥,何氏是當地望族。

⑹ 戰國時期七雄並立,其各王室的姓氏是什麼

戰國七雄各王室的姓氏:

一、齊國:媯姓,田氏

二、楚國:羋(mǐ )姓,熊氏

三、燕國:姬姓

四、魏國:姬姓,畢氏或魏氏

五、韓國:姬姓, 韓氏

六、趙國:嬴姓,趙氏

七、秦國:嬴姓,趙氏

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時期之後的大變革時期。戰國時期包括周朝滅亡前,周朝之後秦滅六國完成之前。

東周於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所滅,經過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推翻智氏,以三家分晉的結果為標志,奠定了戰國七雄的格局。

(6)何姓氏戰國時期在哪個國圖片擴展閱讀:

戰國初年魏國是最強盛的一個國家。當時魏國的國君任用了西門豹這一個政治人物。西門豹特別的有頭腦。他為了使魏國更加強大起來。就開始了一系列的改革。

首先他知道農業生產對於一個國家經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可是當時社會上的惡勢力特別多,老百姓都不能夠安心地去從事農業生產。

所以西西門豹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讓老百姓能夠踏踏實實的去耕種土地。隨後親們報就開始去去除社會上的惡勢力。這樣一來,魏國的農業經濟很快就發展了起來。

農業經濟的不斷發展,同時也推動著魏國的軍事的發展。因為農業生產的富足為軍隊的後備供應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就這樣,魏國很快強大起來了。

除了魏國以外,我們說戰國初期的燕國建國特別不容易。因為當時燕國是一個特別弱小的國家。而且在春秋時期燕國還曾經被齊國給滅了國。所以燕國為了能抱滅國之仇,就到處訪賢能。在當時,燕果也是得到了一批特別有才的政治人物和武將。

就這樣,燕國也一度成為了我國北方的一個比較強大的國家。可以說,進入戰國以後呢,還有一個國家發展的是比較迅速的。這個國家就是齊國,我們都知道其果在春秋時期是率先稱霸的中原霸主。在當時齊國的國君是齊桓公。

齊桓公當時是任用管仲為宰相,在國內對土地,對軍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進入戰國以後,齊國又得到了著名的軍事家孫臏和著名的將軍田忌的幫助下。所以齊國的軍事力量得到了迅速的增長。我們都知道秦國是最後統一全國的國家。

然而在戰國初年,秦國還是一個特別落後和軟弱的國家。後來秦國出現了一位特別勵精圖治的君主秦孝公。秦孝公當時任用了法學家商鞅,開始對全國實行變法。可以說,商鞅當時的變法是觸動了一些舊貴族的利益。但是當時清肖紅特別的支持商鞅,所以商鞅也就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大張旗鼓的進行了他的變法。

也是一樣,商鞅變法也很快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戰果。秦國一躍成為了軍事大國。而且在經濟上商鞅也有她自己的一套治理方法。為了鼓勵勞動人民積極的投入農業生產,商鞅立了一個規定。只要誰生產的糧食多,誰就可以得到更多的獎賞。這樣一來,勞動人民的積極性,就被徹底的提高了。

這樣一來,秦國的農業經濟就得到了飛速的發展。能作物的年產量比過去有了很大的提高。可以說,商鞅變法為秦最後統一全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可惜後來在秦孝公死了以後,商鞅就沒有了靠山。據說商鞅飯最後也是被舊貴族勢力殘忍的殺害而思。

因為在當時進入戰國以後,這七個比較大的諸侯國都比較勵精圖治,注重去發展自己的農業經濟和軍事力量,所以當時歷史上就把它們稱之為戰國七雄。

⑺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姓氏都是什麼

先秦之前,姓與氏是分開的,姓所以別婚姻,氏所以明貴賤。春秋戰國時代的諸侯國,多數是姬姓諸侯國,因此大部分姓姬。至於用氏為國姓的,那是因為他們是自立為國的,最後周王室不得不承認他們,所以他們才有氏作為國姓。
1、秦國國君姓嬴,氏為趙。秦國是東周的開國諸侯,是周平王親封的大國,立國之地是西周的故土,因此秦國雖有趙氏,但是仍以嬴姓為國姓!表達了秦人傳承深遠。
2、韓國國君姓姬,氏為韓。韓家本是晉國的六卿之一,後來與魏、趙兩家一起瓜分了晉國,自立為韓國。因為韓國並不是周王室分封的,而是王室被迫承認的諸侯國,因此韓國以韓氏為國號。
3、趙國國君姓嬴,氏為趙。趙家本是晉國的六卿之一,後來與魏、韓兩家一起瓜分了晉國,自立為趙國。因為趙國並不是周王室分封的,而是王室被迫承認的諸侯國,因此趙國以趙氏為國號。
4、魏國國君姓姬,氏為魏。魏家本是晉國的六卿之一,後來與趙、韓兩家一起瓜分了晉國,自立為魏國。因為魏國並不是周王室分封的,而是王室被迫承認的諸侯國,因此魏國以趙氏為國號。
5、楚國國君姓羋,氏為熊。楚國本是帝顓頊高陽的子孫在南方建立的諸侯國,不是周王室分封的諸侯國,最開始周王室給楚國的爵位是最低的子爵。楚國在西周時期強大了,於是自立為王,與周王平起平坐,這是大大的僭越行為。故一般稱楚國為熊氏,而不稱羋姓。
6、燕國國君姓姬,沒有氏。燕國是西周姬姓宗室,是西周建立之初分封的大諸侯國。
7、春秋時的齊國國君是姜姓,戰國時的齊國國君是媯姓,氏為田。春秋時的齊國第一任國君是姜子牙,也就是史書上的姜太公姜尚。戰國時代姜齊被田氏取代,田氏是媯姓陳國的後代,因此田齊姓媯氏田。
9、宋國姓子,是商朝後裔,是周武王興滅國政策下的產物,為周天子親封之國。
10、吳國姓姬,是周文王兩個兄弟去南方建立的國家。
11、越國姓姒,是夏朝後裔,是周武王興滅國政策下的產物,為周天子親封之國。
12、晉國、魯國、鄭國、衛國等國都是姬姓,為西周初年周天子分封的血親之國。

⑻ ''何''這個姓氏的起源地是哪裡

何姓起源有三

一、源出於音訛,是「韓」的誤讀

何,作為姓,源出於音訛,是「韓」的誤讀,因此,韓厥既是韓姓始祖,也是何姓的第一始祖。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 何、韓原本是同姓是唐以後的有姓氏書及姓氏學者的共識。唐朝林寶的《元和姓纂》、宋代鄭焦的《通志·氏族略》以及《廣韻》、《氏族大全》、《古今姓氏書辯證》、明代的《萬姓通諳》、《氏族博考》、《姓(角崔凹)》,直至近人岑仲勉、孫望的《元和姓纂》四校記,無不記載「何氏為韓氏」,何韓為一家。

司馬遷在《史記·韓世家》里記載,韓姓的先祖,出自西周王族、姬姓,如果我們繼續刨根究底,追本溯源,可知周王室屬於黃帝的後代,何氏家族的許多譜系也都是把他們的祖先追尋到黃帝的,這是我們中華民族、華夏子孫的傳統美德,是我們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根源所在。具體說來,西周成王的一位弟弟叫唐叔虞,他的一位後人被分封於韓原(現在山西省汾水以北,河津與稷山1一帶)這個地方,說是讓他侍奉晉國。此人世稱「韓武子」,名韓萬,其實,他並不姓韓,之所以稱之為韓是因其封地而得名。韓姓的得來,是在韓武子後代三世的時候,韓武子的三世孫名韓厥。按照周王朝的冊封,自厥起,他和他的後代才是真正的韓姓了。因此,韓厥該是韓姓始祖,該是天下何氏第一人。

韓厥之後,勢力日漸壯大起來。晉景公十一年 (前589年),韓厥與另一位晉臣邵克帥軍大敗齊國,奠定了韓的政治地位。晉出公十七年(前458年),韓與趙、魏、知氏滅了范氏、中行氏。晉出公二十二年 (前453年)韓又與魏、趙聯合,打敗了知氏,並三分其地,而此時,韓的力量已達到一個鼎盛時期,與趙、魏一起形成了「三家分晉」的局面。到了晉烈公十三年,也即韓景侯六年(前403年),韓國歷史發生了一次劃時代的巨變。這一年韓與趙、魏共同瓜分了晉國,晉幽侯時,晉侯反朝於三家之君。公元前375年,已是韓厥的第十代後人哀侯執政時期。哀侯二年,因鄭恃魏而輕韓,韓國一舉滅掉了鄭國,鄭自公元前806年封國,至此,結束了430餘年的歷史。

公元前230年,也就是韓王安在位的第九個年頭。這時韓國的內外部環境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化,內有嚴仲子與相國俠累的爭權結冤,導致了聶政刺俠累的內訌動盪。外有秦國經過變法改革,勢力日益強大起來,不斷地攻城掠地,進攻周邊國家,韓國的境況也越來越不好。也就在這一年,秦派內史滕大舉攻韓,韓王安被俘,韓國滅亡。

韓國滅亡後,公子王孫們或為躲避仇殺戰亂,或恥於亡國之辱,或發憤於重整旗鼓、重振山河、再創基業,就四處飄泊,散居於四面八方。而由於地理、交通條件的限制,生產、生活水平的制約,韓氏後人分散於江淮各地者居多。因為「韓」、「何」諧音,加之古代地方的音變,隨著歷 史的變遷,社會的發展,久而久之,歲月流逝,人們就逐漸地把「韓」讀 成了「何」。

歷代姓氏書,都把「何」姓來源歸為「音訛」一類,而稱「韓氏為何氏」。直至今天的《辭源》及《姓氏辭典》、《百家姓新編》、《中國姓氏起源》、《貴姓何來》等書籍也都采此說,直錄無異。

晉景公三年(前597年),晉國司寇屠岸賈預謀變亂奪權,他假借名義,說要誅殺晉靈公的賊臣趙盾,因為趙盾是殺死晉靈公一案的主謀。晉靈公被殺是靈公十四年(前607年)距此10年前的事情。晉靈公是奢侈無度又濫殺無辜的暴厲之人,晉卿趙盾屢屢進諫阻止,反遭晉靈公的反感痛恨,多次想方設法要殺死他。趙盾不得已逃往外地,但他考慮自己的職守,並沒有離開晉國。這年九月,趙盾的同族兄弟身為將軍的趙穿,一怒之下,在桃園殺死了晉靈公,並迎回了趙盾。趙盾人品高尚,一向為人敬重,深得百姓擁戴,很快就恢復了他的正卿地位。而當時晉國的太史董狐在史書上寫下了 「趙盾弒其國君」,趙盾分辯說:「殺國君的是趙穿,怎能是我的罪?」董狐反駁道:「你是國家正卿,出奔時沒有離開國境,回到朝中又不為國除亂,殺國君的不是你還能是誰?」屠岸賈以此為借口,翻陳年老賬,目的是為他奪權掃除障礙,此時趙盾已死,他的兒子趙朔是晉國將軍,屠岸賈又以弒君首犯的子孫當朝執政有礙懲治其他罪人為由殺了趙朔。

韓厥為正義所使,仗義執言,竭力阻止屠岸賈陰謀的得逞,但屠岸賈剛愎自用,一意孤行,韓厥就冒著生命危險把消息透給了趙朔,並勸他立即出逃,免遭死難。誰知趙朔頗有乃父遺風,執意不肯逃跑,發誓要以身殉國平息國難。韓厥沒有辜負趙朔的託孤之願,與程嬰、公孫杵臼一起,冒著殺身滅族之禍,將趙氏孤兒藏匿起來,使趙氏在遭罹滅族之難以後竟保全了後嗣。

14年後,也就是公元前583年,晉景公重病不起,請巫祝公卜吉凶,說成就大事業的人,是不能有冤魂跟他作對的。韓厥乘機講了趙盾趙朔父子對晉國的貢獻,感慨趙氏後人不能延續自己家世的遺憾,想以此來感化晉景公為趙氏家族昭雪冤案,事情已經成為歷史的陳跡,隨著時間的推移,晉景公也就逐漸地淡漠了對趙盾的弒君之仇。當韓厥向他透露趙盾的孫子,趙朔的孤兒趙武尚在人間時,晉景公大發慈悲之心,將趙家原有的田邑房產歸還了趙武,讓他續了趙家的香火。

韓厥作為韓、何姓的始祖,是一位很有政治、軍事才乾的人。晉景公寸一年(前589年),齊國軍隊進攻魯國的北部邊境,奪取了隆這個地方(或作龍,今山東泰安東南),並且繼續南下,打到了巢丘。出於共同的利益考慮,衛國不願看到自己的鄰國成為齊國案板上的魚肉,就派遣孫良夫、石稷、寧向、向禽帥兵伐齊,以為齊國後院失火,必將回師自救,這樣就可以達到援助魯國的目的。誰知出師不利,還沒走出國門,就敗在了新築(今河北魏縣南)。

魯、衛陷於困境,危難之際向晉國求助。晉景公派韓厥與另一晉臣(谷阝)克率兵車800乘,會魯、衛之師,與齊軍戰於鞍(今山東濟南市西北)。戰事異常殘酷,齊軍將士直奔晉軍陣地,(谷阝)克被箭射傷,血流如注,一直流到腳上,由於韓厥與(谷阝)克指揮得當,將士奮勇,齊軍被打得落花流水,晉軍乘勝追擊,一直打到齊國的丘輿、馬陘(今山東淄博南)一帶。齊國請求講和,並答應退還被他們奪去但經此次戰役的勝利,韓厥威振朝野,名揚四方,連晉國國君也不敢小視他了。自此,韓厥與知氏、趙氏、魏氏、范氏、中行氏一起成為晉國的六卿之一,號稱「韓獻子」。此後,韓國的勢力也就日益強大起來,與趙魏一起相繼瓜分了羊舌氏、祁盈氏、范氏、中行氏以及知伯的封地。到了韓厥七世孫韓景侯的時候,周天子終於承認了韓、趙、魏三個諸侯國的名份和地位。

公元前377年,韓國與趙、魏兩國一起瓜分了晉國,第二年(前376年),韓又滅了鄭國,並將國都遷到了鄭的都城,其地盤橫跨了今天山西、河南的廣大地區,逐漸地躋身於戰國七雄的行列。

我們之所以認為韓厥是何姓始祖,一是因為司馬遷開宗明義,在《史記·韓世家》中一開始就明確記述:自韓厥起,封姓為韓氏。二是因為何姓是在韓國滅亡之後逐漸得姓的,而韓國的振興與發達,韓厥作為奠基者的功勛是不可磨滅的。

1.帝堯時代的何侯

相傳何侯是五帝之一帝堯時代的人,隱居在蒼梧山中,因他嚮往長生不老,帝堯賜他仙葯一劑,讓其投置酒中,全家族 300餘人飲之不盡,把剩餘的葯酒灑在庭院房屋上,忽見整個宅第拔地而起,徐徐升人雲端,何氏一門無論男女少長俱人仙境。何侯成了太極仙侯。應該說,這是最早的何氏先人的記載。出自宋代姓氏書。

2.周武王之子韓侯

《左傳》有言「邗、晉、應、韓、武之穆」,其中的「韓」,也是周武王子之一。所以《詩經》中又有「韓侯出祖」。所以唐代為《史記》作索引的司馬貞認為是「有韓而先滅」。

3.韓武子韓萬

司馬遷在《韓世家》中明確記載,韓之先人與周王同姓,姓姬,其後人事奉晉國,「得封於韓原(今陝西韓城縣西南),日韓武子」。韓武子名韓萬,由此,韓萬應是何姓始祖。

4.韓國後期的韓鹼

王鹼,讀jian,像玉一樣的美石,或就是玉的一種。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尚玉、佩玉的習俗,玉有溫文爾雅的品性,是古代士大夫的象徵。因而,古代人取名很多人都用與玉有關的字。韓鹼也不例外。

《湞陽水木記》有如下的內容:「何始初祖名鹼,為韓國後期韓王安時代,鹼以其高尚的品德和才能,被命為公族大夫,曾與韓非一起同掌國政。因在對待秦國的態度問題上與安不一致,只得退隱韓原。韓王安為秦劫擄,國破家亡,鹼與其妻流寓廬江,操舟為業。其後,秦始皇出遊博浪沙,被人襲擊,搜捕未果,疑是六國公子所為,就通令全國,暗訪六國之後,欲斬草除根杜絕後患。秦吏遍布天下,密察居民姓氏。一日,一吏登上韓鹼之船,詢問姓氏,適值天氣寒冷,韓(王咸)指水戲稱「此為吾姓」。意以水寒喻韓。韓、寒同音,並無隱匿之意,察訪者不悟,以為是指「河」為姓,鹼漫不經心地應答,查訪者信以為真。鹼安然無事,後得知為秦令查詢,驚駭不已,喟然長嘆:幸有上天保佑,吾家才倖免刀斧之難,「乃拜何字之賜,遂以何姓」。韓鹼遂定居廬江,勤耕苦讀為業,家道日隆。

二、少數民族中的何姓

在我國漢唐時期的西域地區,有月氏人建立的康居政權,原居祁連山北的昭武城,後被匈奴人打敗,西越蔥嶺,建立了康國,並日益強大起來,西域的米、史、曹、何、安、小安、那色波、烏那昌、穆等政權先後歸附了康國,均以昭武為姓,以示不忘其本。史稱「昭武九姓」,而「何」則是其中之一。

南朝梁代和後來的隋朝就有幾位來自西域的三位何姓先人:一是何細胡,梁代西域人,通商人蜀,定居郫縣(今四川郫縣),事武陵王紀,主知金帛,因致巨富,號為「四川大賈」。二是何妥,隋朝人,說是何細胡之子,字棲風,少機警,有才名,隋初累官國子祭酒,著有《周易講疏》、《孝經義疏》等文集。三是何稠,隋人,何妥的侄兒,字桂林,少有才思,隋開皇年間官至太府丞。他博覽典籍,多識舊物,製作絕巧。隋遼東之役,宇文愷渡遼水造橋不成,何稠造橋兩日而就,又築行殿,令高麗人驚為神功。

北朝時,有少數民族人叫何猥薩的,事跡不詳,但其姓名北史有載。

唐代北部少數民族中有吐谷渾,其中就有何姓人。五代時期的後漢乾(448)吐谷渾國就有特使何戛刺來中原朝貢。吐浴渾是我國古代鮮卑族建立的王朝。鮮卑族原在遼東,魏晉時西遷至陰山而居,晉未又西度隴,在今青海省北部和新疆東南部定居,葉延時代,始稱吐浴渾,這在《北史》、《通典》及《及平寰宇記》中均有記載。

1994年出版的《菲律濱廬江何氏宗親會會刊》中有這樣的記述魏晉時有一鮮卑族酋長,名叫徒何涉歸,他有二子,長子「吐浴魂」,少子「若浴魔」,兩人各統有部落。後來兄弟不和,吐浴魂率部西遷,到其後代葉延時,以「吐浴魂」為國名,自立政權,即吐浴渾國。

《何氏家譜》,稱該譜所記系祖居朝鮮慶南道密陽郡何姓的分支,其親友分布在中國遼東及朝鮮一帶。這或許為考證「吐浴渾」何氏家族的源流與分布提供了主要的線索和途徑。

元代河南汝州陝縣有「何抄爾赤」氏,很可能是蒙古人。《蘭州府志》載:元代吐蕃宣慰使鎖南,其子鎖銘,明朝時官拜河州衛指揮同知,明太祖賜姓何。何銘在與涼州羌人的戰事中,不幸陣亡,他有無後人,亦待後來查證。

後金大將何和禮,原屬後金棟鄂氏,其父,祖都是棟鄂部落的首領。

三、他姓改姓

《漢書·五行志》中說:西漢時有叫何苗的人,其本姓朱,後來自稱何姓,子孫繁衍,遂成何姓一支。

安徽廬江黃屯何姓是明代方孝孺的後代,因避家難,從江西遷到安徽,改方姓為何姓。但該支何姓在族譜里規定,他們生姓何,死後復姓方。這在何姓族源里是極為特殊的一種情況。

清代何可昆纂修的浦陽《球山義門何氏宗譜》稱該支何氏一世祖何延壽,於唐大中八年自太末遷浦陽,至元末第20代懷恩,無子嗣,遂以外甥徐宗富為繼。前此之譜,宗富之前冠以徐氏世系,另兩部《浦陽球山何氏宗譜》分別尊南宋徐誼或徐宗福為一世祖。康熙四十八年進士,山東新城人何世(王基),官至侍郎巡撫,他本姓陳,七世祖隨舅氏姓何,延續下來。這種姓源又是不多見的現象。

《姓譜》載:漢代凶奴單於的後裔,歸漢後有「何奈」氏,又寫作「何柰」氏,晉代幽州牧王浚手下有位將軍就姓「何奈」名「虎」。還有「何拔」、「何居」、「何郎」、「何魯」、「何丘」等復姓。

⑼ 戰國七雄七個諸侯國的國君都姓什麼

戰國七雄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

1、齊國,春秋時期,齊桓公首霸中原,姜姓。

2、楚國,先秦羋姓(羋本作幁)周朝諸侯國,戰國七雄之一。亦稱荊。

3、楚國,姬姓。

4、韓國,韓姓。

5、趙國,趙姓。

6、魏國,畢公,姬姓。

7、秦國,嬴姓。

(9)何姓氏戰國時期在哪個國圖片擴展閱讀:

秦國歷史:

秦國先祖造父為周穆王御戎,非常得寵。後平定徐國之亂中,造父軍功顯赫,乃受封於趙城,立趙氏。其後非子受封於犬丘,建立秦國。幾代人的慘淡經營,後因勤王有功,始為諸侯,稱秦襄公。秦國之貧瘠,中原諸侯皆卑之。至秦穆公圖強,國勢稍盛,稱霸西戎。而後,秦國又長期陷入低迷,屢為晉國所敗。

後三家分晉,三晉聯合攻打秦國,秦國更衰。

戰國時期,魏用吳起為將,屢敗秦軍,攻入關中腹地。秦孝公即位後,下求賢令,衛鞅入秦,見用於孝公,孝公委之以國政實施變法,史稱「商鞅變法」。從此秦國開始不斷強大。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前316年秦滅蜀,從此秦正式成為一個大國。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前238年掌權,開始了他對六國的征服。從前230年秦滅韓國起,到前221年秦滅齊國,統一中國。

⑽ 何氏是個普通姓氏吧祖先是什麼個人物始於哪

何姓出自姬姓。

何氏始祖為何侯、韓厥、韓瑊、韓庶、韓武子(韓萬)、何庶、何細胡、何妥、何稠、何銘(鎖銘)。

韓瑊,韓國後期韓王安時貴族,被任命為公族大夫,曾與韓非一起同掌國政。因在對待秦國的態度上與安不一致而退隱韓原。秦滅韓國,韓王安被劫擄,國破家亡,瑊與其妻流寓廬江,操舟為業。

其後,秦始皇出遊博浪沙被人襲擊,疑是六國公子所為,而通令全國暗訪六國之後,欲斬草除根杜絕後患。秦吏密察居民姓氏。一日,一吏登上韓瑊之船詢問其姓氏,適天氣寒冷,韓瑊指水戲稱「此為吾姓」。意以水寒喻韓。

吏不知道,以為是指「河」為姓,瑊說姓氏當從人。吏離開,瑊安然無事。後得知為秦令查詢,驚駭不已,喟然長嘆:幸有上天保佑,吾家才倖免刀鋸之難,「乃拜何字之賜,遂以何姓」。韓瑊遂定居廬江,勤耕苦讀為業,家道日隆,形成了一支何氏。

(10)何姓氏戰國時期在哪個國圖片擴展閱讀:

韓厥,生卒年不詳,姬姓,韓氏,名厥,因其謚號獻,故亦稱韓獻子。他是韓武子韓萬的玄孫,韓賕伯的曾孫,韓定伯韓簡的孫子,韓輿(亦稱韓子輿)之子,春秋中期晉國卿大夫。

韓厥始為晉國趙氏家臣,後位列八卿之一,至晉悼公時,升任晉國執政,戰國時期韓國的先祖。前573年,晉悼公重組四軍八卿,晉悼公破格提拔鐵面無私的韓厥為執政大夫兼中軍元帥。

韓厥迎來人生事業的巔峰,成為晉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正卿,在政壇混跡近40年之久的韓厥印證趙盾昔日的預言。一生侍奉晉靈公、晉成公、晉景公、晉厲公、晉悼公五朝,是位優秀而穩健的政治家,公忠體國的賢臣,英勇善戰的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