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動態圖片 » 哪個穴位對應心臟圖片
擴展閱讀
一千米等於多少平方圖片 2025-05-18 04:16:28
能在圖片上寫上字的軟體 2025-05-18 04:10:35

哪個穴位對應心臟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6-08 19:10:51

㈠ 人體後背穴點陣圖,完整圖

人體背部穴位主治:

1、絡卻穴、玉枕穴

身體方面:頭痛眩暈、視物不明、鼻塞、熱病無汗、失眠。

2、百會穴、後頂穴、強間穴、腦戶穴

身體方面:頭暈目眩、失眠、心煩、健忘、耳鳴

3、風府穴、啞門穴、大椎穴、天柱穴

身體方面:失眠多夢、頸椎病、頭暈耳鳴、手腳麻木、鼻炎、胸悶、落枕;

皮膚方面:魚尾紋、面部皺紋、毛孔粗大、皮膚過敏、油脂旺盛、暗瘡。

4、大杼穴、風門穴

身體方面:咳嗽、胸悶氣喘、鼻塞、肩背酸痛、傷風、咳嗽;

皮膚方面:神經性皮炎、額頭膚色晦暗

5、陶道穴、身柱穴、神道穴、肺俞穴、闕陰俞穴、心俞穴、附分穴、魄戶穴、膏肓穴、神堂穴

身體方面:感冒咳嗽、心慌驚恐、面紅發熱、失眠健忘、身熱頭痛;

皮膚方面:紅血絲、毛囊炎、過敏性皮炎

6、靈台穴、至陽穴、督俞穴、膈俞穴、譩譆穴、膈關穴

身體方面:虛胖、乳房鬆弛、煩悶不安;

皮膚方面:面色青黃、眼袋、皮膚粗糙

7、筋縮穴、中樞穴、肝俞穴、膽俞穴、魂門穴、陽綱穴

身體方面:少氣乏力、精神不振、內分泌失調、心煩易怒、食慾不振;

皮膚方面:皮膚粗糙、皺紋、面色穢濁、色素沉積、口唇蒼白無華。

8、脊中穴、脾俞穴、胃俞穴、意舍穴、胃倉穴

身體方面:消化不良、胃酸胃痛、痔瘡、腹瀉、腰背疼痛、體內濕氣、腹脹、食慾不振;

皮膚方面:酒渣鼻、暗瘡、紅血絲、眼瞼浮腫、面黃浮腫、面色潮紅、油脂旺盛、嘴周痤瘡、脂溢性皮炎。

9、懸樞穴、命門穴、腰陽關穴、三焦俞穴、腎俞穴、氣海俞穴、大腸俞穴、肓門穴、志室穴

身體方面:月經不調、腰酸痛、口乾唇燥、腳冷乏力、便秘、腹痛、小便不利、陰部腫痛;

皮膚方面:黃褐斑、黑眼圈、暗瘡、面色蒼黃、膚色晦暗滯濁。

10、腰俞穴、長強穴、關元俞穴、小腸俞穴、膀胱俞穴、中膂俞穴、白環俞穴、胞肓穴、秩邊穴

身體方面:泌尿不暢、痛經、子宮內膜炎、便秘、性冷淡、陰部濕癢;

皮膚方面:皮膚乾燥、粗糙、雀斑、妊娠斑。

11、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會陰穴

身體方面:月經不調、經痛崩漏帶下、疝氣、小便不利、便秘、陰部濕癢;

皮膚方面:雀斑、妊娠斑、子宮性肝斑、處女性肝斑、面色蒼黃、暗啞無光。

12、承扶穴、股門穴

身體方面: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便秘、痔瘡、臀部炎症。

13、合陽穴

身體方面:功能性子宮出血、月經不調、子宮性內膜炎

14、承筋穴、承山穴、飛揚穴

身體方面:坐骨神經痛、腰肌勞損、痔瘡、便秘。

15、跗陽穴、昆侖穴

身體方面:頭痛、眩暈、坐骨神經痛、急性腰扭傷、踝關節扭傷、膝關節炎。

督脈主治神經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生殖系統、運動系統病症,以及熱性病症和本經所過部位之病症。


人體背部有各臟器的背腧[shù]穴,這些穴位在功能上與各臟器相對應,可以起到調整臟腑功能的作用。

1、肺俞

①皮膚隆起的多為胸中有熱,可有氣短、咳嗽等症狀,一般在膻中穴也有反應,可結合觀察。

②本穴如有反應,在肺經的太淵、孔最、中府等處往往呈異樣變化。

③診得條索狀結節並伴有壓痛者,是痰飲咳嗽之症。

④診得條索狀結節,周圍皮膚有明顯壓痛者,多為咳嗽、氣急、肺熱胸痛、感冒等病變。

肺腧是天灸的常用穴:天灸是在三伏天之初伏、中伏、末伏一年中最熱的時節,將特定中葯(如甘遂、細辛等)貼敷於特定的穴位,使人體陽氣得天陽之助,達到驅逐內伏寒邪、補益人體正氣的目的。

伏日為庚日,庚日屬金,與肺相配,故天灸善於治療哮喘、慢性支氣管炎、過敏性鼻炎等肺系疾病。天灸治療哮喘往往選取肺俞、定喘、風門等,以宣通肺氣,從而防治哮喘的發生。

2、心俞

①若有棱狀結節,伴有顯著壓痛,多為上肢內側疼痛、紅腫或有心悸怔忡、心慌煩悶不安、口渴等症。

②皮膚凹陷且壓痛敏感者,常有心胸煩亂,恍惚健忘、納獃等症。

③心臟疾患尤其是心痛時本穴如有反應,在巨闕穴處往往呈異樣變化。

3、肝俞

①局部皮膚隆起伴有壓痛敏感者,多為失眠症。

②診得條索狀結節兼有明顯壓痛者,常見頭暈、失眠、心煩不寧之症。

③出現棱狀結節,且有壓痛敏感者,患者有脅肋脹痛、脘悶、腹脹、黃疸、納呆、寤寐不寧等症狀,或有下肢內側紅腫的病變。

4、膽俞

①發現棱狀結節且有壓痛敏感者,多屬黃疸。

②凡有細條狀及壓痛者,多為下肢外側痹痛,若在命門穴同時有氣泡樣反應者,則屬下肢麻木。

5、脾俞

①局部皮膚凹陷,或按之軟若棉樣,以虛證為多。

②診得條索狀結節,並有壓痛者,患者常有頭暈、失眠、乏力、健忘、煩躁、食慾不振、便溏、浮腫等症狀。

③若出現棱狀結節伴有顯著壓痛者,為下肢內側紅腫、行走困難或大趾運動不利之徵。

6、胃俞

①診得條索狀結節並伴有痛感者,常是不欲飲食和有胃痛等病變。

②有棱狀結節和明顯壓痛者,多有嘔吐、不食、胃痛、腹脹或髖關節外側有紅腫現象。

7、三焦俞

①局部皮膚隆起,按之有條索狀結節且壓痛明顯者,多有腰痛、帶下、月經不調、小便混濁等症狀。

②若有棱狀結節,並伴有壓痛者,一般是耳鳴、重聽、頭痛、腹脹滿悶、吐逆之徵(婦女妊娠期亦可發現三焦俞有棱狀結節)。

8、腎俞

①有條索狀結節,凡壓痛敏感者,一般是陽痿、頭暈、腰痛及耳鳴之徵。

②診得棱狀結節,兼有明顯痛感者,多為血尿、腰痛、浮腫之症。

③局部皮膚隆起,有如卵圓形結節並伴有壓痛者,是腎虛有熱,耳鳴、頭脹之徵。

9、大腸俞

①發現堅硬的圓形結節,且壓痛敏感者,表示大便干結。

②有棱狀結節並兼有壓痛者,大多有頭痛、牙痛、腹痛、泄瀉等症。

10、小腸俞

①凡結節橢圓質地較硬而壓痛顯著者,多有頭暈、後頭疼痛、後項拘攣之症。

②本穴出現氣泡樣轉動感,多為婦女子宮下垂。

11、膀胱俞

①診有柔軟的橢圓形結節,大多數是遺尿症。

②按得棱狀結節,並有壓痛者,一般有發熱頭痛、小便頻數、尿赤澀痛、腰痛、小腹脹痛、白帶等症狀。

③有細條索狀結節、壓痛者,多有下肢麻木或痹痛。

㈡ 最全的人體穴點陣圖

人體穴點陣圖:

1、穴位,學名腧穴,主要指人體經絡線上特殊的點區部位。多為神經末梢和血管較多的地方。稱為穴、穴道。

2、腧穴是人體臟腑經絡氣血輸注出入的特殊部位。

「腧」通「輸」,或從簡作「俞」。「穴」是空隙的意思。《黃帝內經》又稱之為「節」、「會穴」、「氣穴」、「氣府」等;《針灸甲乙經》中則稱之為「孔穴」;《太平聖惠方》又稱作「穴道」;《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通稱為「腧穴」;《神灸經綸》則稱為「穴位」。

3、《素問.氣府論》解釋腧穴是「脈氣所發」;《靈樞.九針十二原》說是「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說明腧穴並不是孤立於體表的點,而是與深部組織器官有著密切聯系、互相疏通的特殊部位。「輸通」是雙向的。

(2)哪個穴位對應心臟圖片擴展閱讀:

頭頸部的穴位

1、百會穴

位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

2、神庭穴

位置:頭前部入發際五分處。

3、太陽穴
位置:在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後約一寸凹處。

4、耳門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跡前、張口呈現凹陷處。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內眥角上方0.1寸處。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溝偏上(溝下沿上量2/3處)。

7、啞門穴

位置:在頂部後正中線上,第一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後發際凹陷處)。

8、風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處與乳突之間,在當斜方肌和胸鎖乳突之間取穴。

㈢ 按哪個穴位對心臟好

心臟上的毛病一般都不會是小的毛病,所以,究竟該怎麼讓心臟變得更加健康,是很多人非常想知道的,保養心臟的方法多種多樣,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分享幾種很簡單的保養心臟的方法,保養心臟,常揉五個穴位,一個穴位對應一種症狀!

01

內關穴:緩解心律不齊

內關穴的位置很好找,在前臂的內側。我們將左手掌伸出,然後將右手三個手指並攏,把無名指放在左臂的腕橫紋上,這時食指和手腕交會之處就是內關穴的位置。將右手拇指放在此穴位上,會感到有兩根筋,而准確的內關穴就位於兩根筋中間的位置。

內關穴對心臟類疾病和一些腸胃病都有很強的治療作用,常揉按此穴位可以達到預防心臟病、緩解疲勞、安神鎮定等功效,尤其對心律不齊、心悸、心絞痛等症狀有特殊的效果。所以心臟病患者可以長期按壓此穴位,並且不需要他人幫助,自己左右手輪換,每隻手臂按壓十分鍾左右,每日按壓2 ~3 次即可。

02

耳中穴:可治療突發心絞痛

患者一旦出現突發性心絞痛,一定要第一時間就診。最好在送醫的過程中讓患者在舌下含一片硝酸甘油。如果在戶外,身上沒有葯物,最簡單且有效的方法就是按揉耳中穴。

我們可以將患者放到安全的位置,讓其身體放鬆,將頭部墊高,讓其平躺,然後就近找一根小木棍,用其末端按揉耳輪腳正中的位置,找到其最敏感的痛點,即是耳中穴。穴位找到以後,便可以用細木棍按壓此處,用力要適中,而且速度要均勻,一般幾分鍾後心絞痛症狀就會明顯減輕,之後再按壓就會消失。按壓時可以採用兩耳輪換按壓,直到患者疼痛減輕或者消失為止。

03

膻中穴:治心臟病、冠心病

膻中穴有行氣化瘀、寬心順氣、疏通經脈等作用。平時感到肺氣不足,出現心慌氣短時便可按揉此穴位;另外咳嗽哮喘、胸口疼痛時也可按壓此穴位。

膻中穴的位置十分好找,它位於人體的正中線上,也就是人體兩乳的正中間。我們自己就可以准確地找到這個穴位。人們平時所說的「心窩」,指的就是膻中穴。

04

少府穴:防治心絞痛

少府穴屬於手少陰心經穴中的一個,位於手掌,具體位置在第四掌骨和第五掌骨之間。正常握拳時,小手指的指尖觸碰掌心的位置就是少府穴。按壓少府穴對治療胸悶、遺尿、小便不順暢等都有一定的效果。此外,少府穴對治療心絞痛、心悸等也有很好的效果。患者按壓此穴三至五分鍾,心絞痛、心悸等症狀便會明顯減輕。曾患有心絞痛的病人可早晚各按一次,以防止心絞痛的發生。

05

至陽穴(寬心穴):治心慌、胸悶

至陽穴屬於督脈,其位置在人體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處。人體站立,雙臂放鬆下垂時,至陽穴正好位於兩側肩胛骨下緣連線中間的位置。

至陽穴對很多心臟病症狀都有治療作用,例如常見的心慌氣短、胸悶胸痛、心絞痛、心跳過速等。另外至陽穴對胃痛、胃脹、咳嗽、哮喘等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㈣ 哪個腳上的穴位通心臟(最好帶圖)

主要的足部穴位與器官的對應關系: 1)腳趾部分——鼻腔、眼睛和耳部 2)前腳掌靠近大拇指的部分——甲狀腺和心臟 3)前腳掌後方——肝臟、副腎和膽囊 4)腳掌凹位——腸 5)腳跟-——生殖器 圖發不上來,,,我在網上給你搜了個。 http://www.jiujiuba.com/shi/shownews.asp?infoid=534

求採納

㈤ 哪個穴位代表心臟

內關穴、郄門穴、心前區。

(1)按內關穴:端坐位,將右手按於左手臂內關穴(前臂內側,腕橫紋上2寸,兩筋間),用力按揉30次,然後用左手按揉右內關穴30次。

(2)按郄門穴:將右手按於左手臂郄門穴(前臂內側,腕橫紋上5寸,兩筋間),用力按揉30次,然後用左手按揉右郄門穴30次。

(3)揉心前區:將左手放於左胸心前區,右手壓於左手之上,順時針旋轉按摩30次,再逆時針旋轉按摩30次。有疏通氣血,調養心臟,增強心臟功能的作用。

㈥ 手掌穴位與身體器官對應圖

人們手上有許多重要的穴位,如老宮穴、俞積穴、少腹穴、合谷穴、神門穴等。不同的穴位對應不同的器官,經常按摩手指、手掌和手背,既能調節臟腑功能,又有美容作用。老貢指在手掌的橫線處,用中指的手指握緊拳頭時,按摩它可以清心胃,消除面部潰瘍的作用。

俞肌穴位位於掌骨第一掌骨的中點和拇指下隆起處,具有解熱潤肺、滋潤皮膚的作用。少腹穴於手指握拳,尾指穴,有清心瀉火,活血潤膚之功效。神門點位於手腕小指和手掌關節的水平線上,合谷點位於手背第一和第二掌骨之間。

按摩可以促進面部血液循環,緩解疲勞,提神醒腦。手掌按摩很方便,自己平時可以經常做。按摩時,可用拇指定位穴位和觸痛,順時針按摩一刻鍾,直至發熱;也可以在受熱後來回揉搓手掌,然後按摩手部特定部位;也可以用木滾輪、養生球來刺激手掌穴位。

按摩前最好先洗手,再塗上一些護膚品,以起到潤滑作用;按摩力度應微輕、動作輕柔;按摩後最好喝一到兩杯水,促進新陳代謝。

(6)哪個穴位對應心臟圖片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手部有6條經脈循行,與全身各臟腑,組織,器官溝通,大約有99個穴位(區),可以反映全身五臟六腑的健康狀況.按摩或按壓這些穴位,幾乎可以緩解全身疾病.

五指對應經絡對應器官、拇指肺部經絡心臟和肺、

食指大腸經絡胃,腸和消化器官、中指心包經絡五官,肝臟、無名指三焦經絡肺和呼吸系統、小指心,小腸經絡腎臟,循環系統。

㈦ 求助:與心臟有關的經絡穴位有哪些

手少陰心經本經穴位:極泉青靈少海靈道通里陰郄神門少府少沖

它的直行脈從心系(即心與它臟相聯系的系帶)上行至肺,向下出於腑下(極泉),沿上臂內側後緣,走手太陰,手厥陰經之後(青靈),下向肘內(少海),沿前臂內側後緣(靈道、通里、陰郄、神門),到掌後豌豆骨部進入掌內後邊(少府),沿小指的橈側出於末端(少沖),接手太陽小腸經

它的支脈:從心臟的系帶部向上挾咽喉,而與眼球內連於腦的系帶相聯系

㈧ 心臟對應的穴位在哪裡

你好,心臟對應的穴位有很多,手心上有個勞宮穴,是心臟上的大穴,中午的時候可以多刺激此穴位。

㈨ 心臟在人體的哪個部位《圖片》

心臟在橫膈之上,兩肺間而偏左。

人的心臟外形像桃子,位於橫膈之上,兩肺間而偏左。主要由心肌構成的中空器官,有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四個腔。

左心室與主動脈相連,右心室與肺動脈相連,左心房與肺靜脈相連,右心房與上,下腔靜脈相連。左右心房之間和左右心室之間均由間隔隔開,故互不相通,心房與心室之間有瓣膜。

這些瓣膜使血液只能由心房流入心室,而不能倒流。心臟的作用是推動血液流動,向器官、組織提供充足的血流量,以供應氧和各種營養物質,並帶走代謝的終產物,使細胞維持正常的代謝和功能。

(9)哪個穴位對應心臟圖片擴展閱讀:

高血壓是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的最常見危險因素。目前我國已經有2.7億高血壓患者,但高血壓的知曉率、治療率、達標率仍明顯偏低。對於心臟的保養來說,維持正常的血壓水平至關重要。

因為再好的「發動機」也耐受不了過高的壓力。血壓增高會破壞動脈內皮,是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的基礎。

全球對正常血壓水平的認定日趨統一,正常血壓不應超過120/80毫米汞柱。超過120/80毫米汞柱又沒達到140/90毫米汞柱的稱為血壓高值,需要監測血壓變化。

降壓時要注意因人而異的個性化標准,比如對於腎功能受損、糖尿病患者,應降至130/80毫米汞柱以下,對老年人可適當調高。

㈩ 人的手掌心是什麼穴位是連接人體的那個器官

手掌穴位按摩方法(附手部穴點陣圖)
1、胃弱:「吃得太快」是胃弱的最大原因。建議每口至少咀嚼50次。
方法:手掌中央略下方健理三針區(緩刺激、長時間指壓)、食指大腸穴、手背三間穴、合谷穴。
2、悸動氣喘:
方法:手掌中央心包區、中指中沖、小指少沖、手腕神門穴
3、食慾不振:腸胃消化吸收能力弱。長期緊張引起精神疲倦。
方法:手心、拇指丘內側食指下胃脾大腸區。
4、肩酸:過度活動引起的肩部僵硬。―――合谷穴
氣喘心衰引起肩酸:食指和中指下咳喘點
生殖器官異常引起肩酸:無名指和小指根間心悸點
5、腹瀉:消化不良或食物變質而引起。須加強腸的消化吸收能力。
方法:手背胸腹區、下痢點、食指大腸穴、小脂腎穴、手掌中央略下方健理三針區
6、失眠: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倒錯或神經衰弱。
方法:中指下心包區、手掌區、中指中沖穴
7、身體倦怠、盜汗:過度疲勞,身心疲倦
方法:手背中渚穴、手心、胃脾大腸區、健理三針區
8、頭痛:中指心穴、手腕大陵穴
全頭痛――全頭點 大拇指、中指
頭頂痛――頭頂點(中空痛) 中指 肝經
後腦疼――後頭點 小指 膀胱經
兩側疼――偏頭點 左主肝右主肺
酒食前額痛――前頭點 食指 胃經
9、焦慮不安:
方法:中指中沖、小指少沖、手掌區、中指心穴、手腕大陵穴、虎口下虎邊穴、手背手腕陽溪穴
虎邊穴是治療羊癲瘋的特效穴。
10、低血壓:
手腕神門、大陵穴、手背手腕陽池穴、無名小指下中渚穴
11、發冷:
手背陽池穴(慢慢長時間緩刺激)、無名指關沖、小指命門穴、手心區
12、青春痘:
手背合谷穴、手腕神門、手背食指根第二二間、拇指丘胃脾大腸區
13、眼睛疲勞:
手掌心包區、食指商陽穴、小指少澤穴
14、牙痛:
小指腎穴、手背合谷穴、中指無名指下齒痛點、無名指肝穴
15、落枕:
小指少澤穴、手背中指下「頸咽區」
16、暈車:
小指側手腕上神門穴、無名指關沖穴、手掌中央手心
17、白發:
小指腎穴、小指命門穴、手心、中指中沖穴、無名指關沖穴、手腕中央陽池穴
18、更年期障礙:
小指腎穴、小指側面生殖區、手指中央心包區
19、腹脹:
食指大腸穴、手背食指根處二間穴、胃脾大腸區
20、蕁麻疹:
無名指肝穴、肺穴、小指腎穴、中指心穴、手背手腕陽池穴。
21、痔瘡:
手背小指會陰點、手背合谷穴、食指大腸穴。
22、關節酸痛:
五指尖各井穴、手背虎金寸、陽池穴
23、肩關節炎:
手腕側太淵穴、手背合谷穴、陽溪穴、手腕神門穴、手背液門穴、手腕大陵穴、中指中沖穴、手背小指末端後溪穴。
24、腰痛:
手背「背腰腿區」兩個穴道、食指下側、無名指下鍘(輕柔緩慢)
坐骨神經痛:手背無名指和小指交叉處坐骨神經點
25、肥胖:
掌內食指下方「胃脾大腸區」(強刺激)、手背中央「胸腹區」
26、蓄膿症:
掌內拇指丘「胃脾大腸區」、手背合谷穴、中指中沖穴、手背拇指下手腕間鼻痛點
27、慢性鼻-炎:
手背合谷穴(強刺激)、食指大腸穴
28、胃痛:
手掌中心下胃腸點、手背拇指根下落零五
29、胃潰瘍:
手掌中央下胃腸點、手背中央胸腹區、食指前頭點
30、眩暈:
無名指下關沖穴、中指指根耳咽區
31、耳鳴:
小指腎穴、前谷穴、手背陽谷穴、無名指關沖穴
32、氣喘:
掌內食指和中指下咳喘點、手背食指根三間穴、拇指丘胸腔呼吸器官區(輕柔)
33、肌膚老化:
小指腎穴、無名指肺穴、關沖穴
34、頭發損傷:
小指腎穴、手腕陽池穴、中指心穴、手腕正中央大陵穴
35、假性近視:
手掌中央心包區的勞宮穴、手背小指側手腕附近腕骨穴、無名指肝穴
36、貧血:
五指尖各井穴、手腕神門、大陵穴、小指腎穴、手心
37、打嗝:
食指商陽穴、大腸穴、無名指肝穴
38、眼疾:
大骨空穴、食指商陽穴、二間穴、手背合谷穴
39、胃病引起的胸悶:
胃腸點、手背胸腹區。一定要強刺激,否則會增加胃酸分泌。
40、老花眼:
手背小指側手腕養老穴、手掌小指根側養老點。
附圖一:手掌掌心穴點陣圖
附圖二:手掌掌背穴點陣圖附圖三:手掌的反射區圖
附圖四:手的人體全息示意圖(1)
附圖五:手的人體全息示意圖(2)附圖六:手部病理反應點--掌背圖附圖七:手部病理反應點--掌心圖附圖八:手部穴點陣圖--掌背附圖九:手部穴點陣圖--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