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動態圖片 » 中山公墓在哪個位置圖片
擴展閱讀
二胎圖片溫馨圖片卡通 2025-05-19 22:44:38
殺鴨殺哪個部點陣圖片 2025-05-19 22:37:55
手機屏幕介面圖片 2025-05-19 22:34:52

中山公墓在哪個位置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6-07 15:41:15

Ⅰ 中山市的墳場在哪裡

中山火炬區小隱村那邊有一個!
孫文公園→39路→到假日廣場(下)→9路→五星管理區(下)→027路→小隱村(下)
孫文公園→66路→到社保局站(下)→033路→窈窕村(下)→027路→小隱村(下)

Ⅱ 中山市墓園在那兒

博愛醫院左側。(博愛一路)。樣子啊····不知怎樣形容,每個墓園都差不多的啦。南朗長平(翠山公路路口側)有一個烈士陵園,環境不錯。

Ⅲ 中山抗日遇難者公墓在哪裡有圖片嗎想知道是怎麼樣的

  • 中文名稱

  • 中山艦抗日陣亡將士之墓

  • 外文名稱

  • the tomb ofZhongshan warship Anti Japanese soldiers

  • 地理位置

  • 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

  • 門票價格

  • 免費開放

  • 著名景點

  • 中山艦抗日陣亡將士之墓

Ⅳ 中山陵的陵園建築

陵墓建築按南北向中軸線對稱布置在中茅山南麓的緩坡上,從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的「自由鍾」,取「木鐸警世」之意。山下孝經鼎是鍾的尖頂,半月形廣場是鍾頂圓弧,而陵墓頂端墓室的穹隆頂,就像一顆溜圓的鍾擺錘。含「喚起民眾,以建民國」之意。
南面入口處的石牌坊和緩長的墓道表現如鍾下的懸索。墓道坐北朝南,傍山而築,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在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廣場、石坊、墓道、陵門、碑亭、石階、大平台、祭堂、墓室等建築,與四周的圍牆形成了大鍾的本體。最高處的祭堂是陵墓的核心建築,到牌坊平面距離700米,垂直落差73米,祭堂後的墓室表現為大鍾的鍾鈕。
陵墓入口處有高大的花崗石牌坊,上有孫中山手書的「博愛」兩個金字。從牌坊開始上達祭堂,共有石階392級,代表著當時中國的三億九千兩百萬同胞;8個平台,象徵著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台階用蘇州花崗石砌成。
整個陵墓的都用的是青色的琉璃瓦、花崗石牆面,顯得莊重肅穆,青色象徵青天,也符合中華民國國旗的顏色——青天白日滿地紅。青天象徵中華民族光明磊落、崇高偉大的人格和志氣。青色琉璃瓦乃含天下為公之意,以此來顯示孫中山為國為民的博大胸懷。 為迎孫中山靈柩,從南京下關碼頭至中山陵修建了迎櫬大道,名「中山路」(又稱中山大道)。靈柩所過之處都以「中山」、「逸仙」命名,以示紀念。(中山碼頭,中山橋,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東路,逸仙橋,中山門,陵園路)
中山陵墓道,由博愛坊至陵門,全長440米,寬36米,分辟三道,中間的一條寬12米,為鋼筋水泥路面,左右兩條道路,各寬4.6米,植檜柏各二行。在墓道兩側之間,由南相北,對稱地排列了五對長方形的花池,雪松和檜柏對稱地種植在每一對花池裡,緊緊地護衛在中道兩側,顯得高潔峻拔,氣勢雄壯,具有很強的感染力。謁陵者走在松柏侍立的墓道上,不由得產生一種對孫中山先生的懷念和崇敬之情。
中山陵第六平台繼續拾級攀至第七層平台,此大平台上布置了一對仿銅石獅子。此為福建著名雕刻鋪蔣源成的第三代傳人蔣文子所制,雕刻藝術極為奇妙,在兩只石獅的口中,各有一隻圓球,能在口中自由轉動而不會掉出。後來,在汪偽時期,西側一隻雌獅的牙齒被損壞了,圓球也就此失落。雌獅腳下一隻小獅也被盜走了。 孝經鼎 孝經鼎位於中山陵正南面,1929年,孫中山先生靈柩奉安中山陵後,戴季陶和國立中山大學全體同學為表達對孫中山先生的敬仰和懷念之情,決定捐資鑄造一尊銅鼎,安放在中山陵前。
孝經鼎由金陵兵工廠鑄造。戴季陶對此鼎的設計和鑄造極為重視。1932年04月09日,他以書面形式,對有關設計和鑄造部門提出具體要求:「圓形銅鼎,鼎上五方(萬一五方不易妥當,則六方亦可)、三級。鼎亭全部黃銅吹色(造法全由陵園作主)。向外正面刻八德字;向內正面刻智、仁、勇三字,全部集總理字。鼎內藏四方銅碑,上刻戴太夫人書孝經(如字太大時,可用照相縮小)。下面三級石台。四面欄桿石級全部雕花。」從現存銅鼎石台來看,基本上是與戴季陶的要求一致的。
1933年05月07日,在這里舉行了庄嚴的銅鼎奠基典禮。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親臨現場,戴季陶致詞。致詞畢,戴季陶和辛樹幟倆人小心翼翼地將一隻銅箱共同放入石匣中,銅箱面刻戴季陶所書的《總理遺囑》,箱內貯存著中山大學在南京的師生所恭錄的《總理遺教》。銅箱放入石匣後,由戴季陶將水泥注入石匣內封固,然後,將石匣徐徐放入距地面深約三米的地基中。隨後,建造石台,鑄造銅鼎。由此,中山陵園又添新景觀。
孝經鼎為青銅鑄造,造型別具一格。從構造上可以分為三個部分:下為銅鼓狀的底座,通體飾有花紋,平面光滑如鏡,正中刻有一個五角星,五角星周圍刻有「設計監造者」五個字,然後是一個圓圈,圓圈外圍刻有夏行時、韓棟、楊光煦等11位監造者的姓名,銅鼎的三足就鑲嵌在底座平面之上;中部為銅鼎的主體,雙立耳,二足部位飾有三隻張口的獅子頭,腹部為圓形,朝北一面鑄有楷書書寫的「智、仁、勇」三字,朝南一面鑄有楷書書寫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字,盡管已被磨去,今仍可見痕跡,腹部稍下方,鑄有楷書書寫的「國立中山大學敬獻」八字;銅鼎口沿上部為一座六柱、三重檐的六角攢尖頂亭子,屋面覆小瓦,亭內豎有六方長方形的銅碑,上刻戴季陶之母黃太夫人手書的《孝經》全文。整個鼎高4.25米,重約5噸,腹部最大直徑1.21米(一說1.3米),造價1.3萬元。
石台平面呈八角形,其內部為鋼筋混凝土構築,表面鑲蘇州花崗岩。石台高約三米,分為三層,低層直徑約16米,中層直徑12.7米,上層直徑4米,每層石台邊緣都圍有雕花花崗岩石欄桿。石台中央有一個用漢白玉雕琢的圓形石墩(又稱鼎座),銅鼎就放置在這個石墩上。石台造價2.27萬元。
銅鼎和石台堪稱珠聯璧合,不可分離,不過在「文革」期間,孝經銅鼎從石台上被拆下,運送到中山陵園工程隊的院子里保管,而將新街口的孫中山銅像安放到此石台上。直到1985年03月12日,孫中山先生誕辰60周年前夕,有關部門方將孫中山銅像遷到藏經樓孫中山紀念館廣場,孝經鼎才又重新安放在原石台上。 博愛坊 中山陵牌坊亦稱博愛坊,是墓道南端的入口處,謁陵憑吊者必經於此。整座牌坊,都帶有濃厚的中國傳統和風格。牌坊高11米,寬17.3米,三間四柱沖天式。
牌坊的頂端,蓋有藍色琉璃瓦。四根石柱的柱腳前後,夾抱鼓石,柱底是長方形的大石座。牌坊上刻有蓮瓣、雲朵和古代建築彩繪式的圖案。在牌坊中門的橫楣上,鑲有石額一方,鐫刻孫中山先生的手書「博愛」二字,因此,這座牌坊被稱為博愛坊。
石牌坊橫楣上的「博愛」兩個鎏金大字,寬博大方,空間開闊,予人暢想無窮。孫中山先生平時最喜歡將這兩個字寫以贈人。南京也因此而被譽為博愛之都。 陵門 陵門建築在中山陵中軸線上的正中,門前是一塊寬闊的的水泥平台,能容納一萬多人。平台兩側是絨毯般的草坪。在左右草坪上,互相對稱的十棵四季長青的黃楊球,還有六株名貴的千頭松,其狀如傘,異常優美。陵門的外面,兩邊有半環形的石擁壁,與陵墓的圍牆相連,把中山陵墓拱衛在裡面。
在陵門的兩旁,有一對漢白玉石獅,頸毛光滑柔軟,張口正視前方,形態逼真。用這對石獅分列建築物的兩側,從而使建築物更加突出,顯得陵門氣勢磅礴。
陵門建在水泥大平台之上,但要比大平台高得多。遊人登上20級花崗石台階,方才到達陵門。它的平面為長方形,寬24米,進深8.8米,高16.5米,中國古代傳統的木結構形式,但全部用花崗石建成,其斗拱、梁、枋等處的圖案花紋,均雕刻得十分精緻。
陵門的屋頂為單檐歇山式,上覆藍色琉璃瓦。陵門有三個拱門,中間較大,兩邊稍小,由於兩邊門略為小點,覺得中門有了尺度感,顯示出高大。而南面三扇門都有梅花空格仿紫銅雙扉,北面三扇門,則僅有門洞而無門扉,南面正門的上方,鑲有一方石額,上刻「天下為公」四個餾金大字。這是孫中山先生的手書,端莊朴實,雄邁俊逸。
陵門面闊實五為間,東西各一小間,常年門扉關閉,裡面存放六頂藤製轎子,二頂為躺式的,四頂為坐式的,為國內外年邁要人謁陵時乘坐。這些轎子「文革」期間搬到音樂台化妝室保管。
陵門前大平台東西各建有一座硬山卷棚式的相對稱的休息室,屋面覆蓋藍色琉璃瓦。東房做衛士室,西房作休息室,室內裝有洗手間設備,實際上是兩座象徵性點綴建築物。 碑亭 中山陵碑亭建在天下為公陵門後面第二層平台上,以花崗石建造,重檐歇山頂,上覆藍色琉璃瓦,為仿中國古代傳統的木結構形式,高17米,寬12.2米,平面近似方形。
墓碑為,高9米,重達幾十噸,是用一塊巨大的花崗石雕琢而成。當年建造墓碑時,曾向國內各省廣泛徵求墓碑材料。福建省選制了一塊龐大的花崗石碑料,當在裝運時,由於體積太大,又極其沉重,裝上船不久,就沉沒到水裡去了。於是,只好又從福建趕制了第二塊花崗石運到南京來。從南京下關碼頭全靠人工滾木一步一步地移到紫金山下,再從山下運到山坡碑亭工地,耗時達四十餘天,由此可見當時工程艱巨和宏大以及建築工人堅韌不拔的毅力。現在,人們在碑亭里見到的大石碑,就是用當年第二塊福建花崗石製成的。
關於碑亭中的墓碑碑文,在陵墓工程剛開始興工的時候,1926年03月18日,孫中山先生葬事籌備委員會曾討論過。當時准備在中山陵為孫中山先生刻墓碑、墓誌銘、傳記等,並且作了分工,由汪精衛寫碑文,胡漢民作墓誌銘,吳稚暉寫傳文,張靜江撰記文。可是,過了將近兩年多的時間,這些碑文內容都沒有確定下來,到1928年01月07日,葬事籌備委員會在上海召開會議,認為先生思想和業績非文字所能要概括,故決定不用碑文。故以不用為宜。並且決定由譚延闓書寫碑文。
1930年03月07日,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又明確規定了碑文的內容和書寫格式,在這塊大石碑的正面自右至左豎刻三行鎏金碑文:
「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 」
字為顏體,筆畫流暢,結構嚴謹,雄健有力。 石階 從博愛坊到祭堂,共有石階392級,8個平台,落差73米。392級石階象徵當時全中國的3億9千200萬人。
而從碑亭到祭堂,共有石階339級,象徵當時國民黨參眾二院議員為339人,寓意每人作為一個台階,將中山先生的精神發揚光大,其中的9寓意九州大同。迎面的這一段共有290階,分為8段,象徵著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台階全部用蘇州金山花崗石砌成。最高的平台有華表兩座,後為祭堂。
石階是中山陵建築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把牌坊、陵門、碑亭、祭堂有機地連接在一起,形成了庄嚴雄偉的「警鍾形」整體。中山陵的設計者和建築者,巧妙地把392級石階分成10段,這種布局,獨具匠心,頗有特色。由下向上仰視,只見台階,而不見平台;但從上向下俯視,只見平台,而不見台階。從第七層平台繼續攀登30級、42級,54級石階,分別到達第八、第九、第十層平台。這里已接近陵墓,坡度較陡,更加突出了祭堂和陵墓的雄偉氣勢。這126級石階的兩側建有石欄桿,又在石階上縱向設兩行欄桿,將石階分隔為三道。中山陵的祭堂,就建在第十層平台上,但從第十層平台還要往上走過9級石階,方能進入祭堂大門。到這里,中山陵一共是10層平台,392級石階。 祭堂 祭堂為中山陵主體建築,位於海拔高度158米的第十個大平台上。大平台東西寬137米,南北深38米。處在山頂最高峰,融中西建築風格於一體,中山陵祭堂吸取中國傳統陵墓布局的特點,採取中軸線對稱的布置方式,建築的色彩也沒有採用傳統帝陵的黃色琉璃瓦和紅牆,而採用藍色屋頂灰白色牆身。反映了孫中山先生一生追求民主的願望。
祭堂長28米,寬22.5米,高26米,堂的外部全用香港花崗石砌成。祭堂三座拱門為鏤花紫銅雙扉,門楣上分刻「民族」、「民生」、「民權」字樣,由張靜江書寫六個鎏金篆字,在中門上嵌總理手書「天地正氣」四個鎏金大字。
當時,設計師呂彥直原先的設計中,碑亭、陵門的屋頂用琉璃瓦,而祭堂則採用銅瓦。銅瓦雖然堅固,但價格昂貴,葬事籌備委員會便決定改為琉璃瓦:檐下各築石斗拱飛檐二層,堂之南面有三個拱門,上刻花紋,各門設梅花空格的紫銅門二扇,
祭堂中央供奉孫中山坐像,高4.6米,是世界名雕刻家保羅朗特斯基在法國巴黎用義大利白色大理石雕像,底座鐫刻六幅浮雕,是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的寫照。孫中山先生身著長袍馬褂,高額廣頤,手持一本長卷,那凝視著前方的深邃目光,那凝重的身軀,給肅立於此的人們以難忘的啟迪。
祭堂東西護壁大理石刻著孫中山手書的遺著《國民政府建國大綱》。堂後有墓門二重,兩扇前門用銅製成,門框則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孫中山手書「浩氣長存」 橫額。二重門為獨扇銅制,門上鐫有「孫中山之墓」石刻。進門為圓形墓室,直徑18米,高11米。中央是長形墓穴,上面是孫中山漢白玉卧像,下面安葬著孫中山的遺體。墓穴深5米,外用鋼筋混凝土密封。
殿堂四周有反映孫中山革命事跡的浮雕。祭堂東西護壁大理石刻著孫中山手書的遺著《建國大綱》和胡漢民等人書寫的《總理遺囑》,穹頂上繪有巨幅國民黨黨徽。堂後有墓門二重,兩扇前門用銅製成,門框則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孫中山手書「浩氣長存」橫額。二重門為獨扇銅制,門上鐫有「孫中山之墓」石刻。
祭堂前面東西兩側,矗立一對高大的華表,是用福建花崗石雕琢而成的。華表高12.6米,下部直徑2米,上部直徑1米。華表的斷面為六角形,六面均飾浮雕卷雲紋。遠遠望去,華表彷彿直插青天,富有很強的立體感。大石階邊的兩側石座上,各置紫銅帶蓋的銅鼎一尊。華表與銅鼎,把祭堂襯托得更加宏偉壯麗,又增添了肅穆和寄託哀思的氣氛。 墓室 進門為圓形的浩氣長存墓室,直徑18米,高11米。墓室在海拔165米處,與起點平面距離700米,上下落差73米。頂部用彩色馬賽克鑲嵌成國民黨黨徽,地面用白色大理石鋪砌。中央是長形墓穴,上面是孫中山漢白玉卧像,此像系捷克雕刻家高琪按遺體形象雕刻的。下面安葬著孫中山的遺體。用一具美國製造的銅棺盛殮。墓穴直徑4米深5米,外用鋼筋混凝土密封。瞻仰者可在圓形墓室內圍繞漢白玉欄桿俯視靈柩上的卧像。
鍾頂為山下半月形廣場,廣場南端的鼎台為鍾紐,鍾錘就是半球形的墓室。「鼎」在古代是權力的象徵,因此整個大鍾乃含「喚起民眾,以建民國」之意。
隨著中山的免費開放,參觀中山陵的客流大幅度劇增,中山陵的遊客量每天都達到近三萬人,雙休日接近五至六萬,由於靈堂墓室小門太過狹小,只有一米一,內部空間也只有六十平方左右,為了杜絕發生事故的安全隱患,更是出於遊客的安全考慮,以及對文物的保護,一般不開放墓室,但在重大節慶日將適時開放。 陵園周邊 中山陵附近,長眠著近代民主革命時期的一些風雲人物,如孫中山的親密戰友和國民黨政要等。1928年,國民政府決定在中山陵東側的靈谷寺址改建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增建牌坊、紀念堂及紀念塔。在由靈谷寺無梁殿改建的紀念堂內,鐫刻著北伐、抗日諸役陣亡將士姓名軍銜,據計當時共刻碑10塊,有人名33000多個。鍾山北麓,還有座庄嚴肅穆的航空烈士公墓,墓碑上刻著3306位為抗日而捐軀的中、美、蘇等國烈士姓名。 簡介 圖片 音樂台 音樂台在中山陵廣場南面。舞檯面積近250平方米,台後建有弧形大照壁,壁高11.3米,寬16.7米,具有匯聚聲音的功能。台前有彎月狀蓮花池。池前依坡而建扇形觀眾席,可容納觀眾3000餘人。 流徽榭 流徽榭,又名水榭,是中山陵紀念性建築之一,建於1932年冬,它由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捐款建造,由陵園工程師顧文鈺設計。流徽榭三面臨水,一面傍陸,流徽榭以石階與岸相連。平面呈長方形,長13米,寬9米,四周圍有約一米高的藍色欄桿;卷棚頂,上覆白色琉璃瓦;立柱表面均為藍色;檐椽施以白漆藍紋;梁枋、雀替均施以彩繪;地面鑲嵌紅色八角形小瓷磚。「流徽榭」三個楷書大字,是由黃埔軍校第一期學員徐向前元帥親筆題寫的。 藏經樓 藏經樓又名孫中山紀念館,位於中山陵與靈谷寺之間的茫茫林海中。是中國佛教協會於1934年11月發起募建的,次年10月竣工。此樓專為收藏孫中山的物品而建,包括主樓、僧房和碑廊三部分。主樓為宮殿式建築,外觀又像一座寺院樓,共三層,樓後有迴廊式建築,長125米,壁面鑲砌的是馮玉祥將軍捐贈的河南嵩山青石碑138塊,三民主義學說全文碑刻,共十六講,計15萬5千餘字。 美齡宮 美齡宮是蔣介石及其夫人宋美齡下榻的別墅,正式名稱為「國民政府主席官邸」,有「遠東第一別墅」的美譽。美齡宮主體建築是一座三層重檐山式宮殿式建築,頂覆綠色琉璃瓦。在其房檐的琉璃瓦上雕著1000多隻鳳凰,是中國唯一一例。整座建築富麗堂皇,內部裝飾奢侈豪華,裝飾以旋子彩繪,特別是藍底雲雀瓊花圖案出自工筆畫家陳之佛之手,獨一無二。四周林木藏盛,終年百花飄香。汽車可直抵宮門,樓底層為接待室、秘書辦公室等,二樓西邊是會客室、起居室,東邊是蔣介石、宋美齡夫婦卧室。

Ⅳ 平山古中山陵園的公墓

古中山陵園位於平山縣三汲鄉訪駕庄村北東靈山腳下,與中山國王墓毗鄰,與萬壽寺、唐太子墓、陰陽柏等古跡相連。陵園距縣城13公里,距石家莊43公里,交通便利,是石家莊陵園中風水的陵園。石家莊古中山陵園是經河北省民政廳批准,由平山縣民政局主管的合法經營性公墓。古中山陵園所處的東靈山屬太行山脈,發源於五台山,由西北向東南延綿起伏,跨駝梁山、天台山,後入地潛行,至此凸起一峰,名曰靈山。此山似一條頭西尾東的巨龍,橫卧結穴。陵園背靠靈山主峰,座北朝南,三面環山,前有中山湖(黃壁庄水庫)、靈山水朝拜。柏坡渠自東向西如玉帶纏腰,山環水抱、龍氣大旺,乃天成風水寶地。 子公司眾德慈海殯儀服務公司是一家定位高

Ⅵ 孫中山的陵墓在哪

孫中山的陵墓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鍾山風景區內。

中山陵前臨平川,背擁青嶂,東毗靈谷寺,西鄰明孝陵,整個建築群依山勢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主要建築有博愛坊、墓道、陵門、石階、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風格,從空中往下看,像一座平卧在綠絨毯上的「自由鍾」。融匯中國古代與西方建築之精華,庄嚴簡朴,別創新格。

(6)中山公墓在哪個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1925年3月12日上午9點30分,孫中山先生因膽囊癌在北平(今北京)鐵獅子胡同行轅與世長辭,舉國悲痛。逝世前一天,孫中山提出效仿列寧保留遺體,並要求葬於南京。臨終前對宋慶齡、汪精衛等人說:「吾死之後,可葬於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

可當孫中山逝世時,蘇聯贈送的玻璃鋼棺材沒能及時運到,只好暫厝在西式玻璃蓋棺木棺內,停放在北平香山碧雲寺石塔之中。

1925年3月30日,蘇聯政府送來玻璃鋼棺材時,孫中山先生的遺體已入殮半個多月,由於當時技術原因防腐措施不當,遺容不能再供後人瞻仰,只好改為土葬。

Ⅶ 石家莊古中山陵園怎麼樣,位置在哪

石家莊平山古中山陵園就是人們常說的古中山陵園,坐落在美麗的東靈山腳下,毗鄰曾經有這200多年輝煌歷史的古中山國,國王墓。距離平山縣城十三公里。於2014年經河北省民政廳批准,由平山縣民政局主管、主營的合法經營性公墓。

石家莊古中山陵園_石家莊古中山陵園墓地價格_墓地地址


陵園環境

公益活動針對的客戶群體,優先照顧低收入、貧困戶和五保戶,被選中的家庭只需自己購買可降解的骨灰盒,其他的費用全免。骨灰壇經過一段時間自行降解後,讓逝去的親人回歸自然,與大地共存,最終與自然融為一體,在四季芬芳中生命得到升華。 為了滿足實行生態安葬先行者親屬祭祀、紀念、緬懷與傳承的需求,古中山陵園為每一位逝者免費樹立了一通小碑,每一戶定製了一本《紀念冊》。並推出了時光穿梭機、建立家族樹、家庭檔案、定製人生小電影、通過該陵園設立的《傳家驛站》閱檔祭祀、參加每年清明舉行的公祭活動等等,實現祭祀、緬懷和傳承逝者精神文化的需求。

Ⅷ 石家莊古中山陵園在哪兒怎麼去

古中山陵園在石家莊市平山縣三汲鄉訪駕庄村北,東靈山腳下,與中山國王墓毗鄰,與萬壽寺、唐太子墓、陰陽柏等古跡相連。陵園距縣城13公里,距石家莊43公里。

石家莊古中山陵園_石家莊古中山陵園墓地價格_墓地地址

從石家莊站至古中山陵園自駕路線

從石家莊站到新石南路,行駛740米

請直行,進入新石南路,行駛120米

左轉,進入中華南大街,行駛420米

進入環島,進入南二環西路輔路,行駛400米

靠左前方行駛,進入南二環西路,行駛3.3公里

請直行,進入西二環南路,行駛3.7公里

請直行,進入西二環北路,行駛4.2公里

靠右前方行駛,從西二環北路到西柏坡高速,行駛1.2公里

請直行,進入西柏坡高速,行駛18.3公里

請直行,進入京昆高速,行駛7.3公里

靠右前方行駛,從京昆高速到石閆路,行駛810米

請直行,進入石閆路,行駛7.7公里

請直行,進入建設南大街,行駛350米

請直行,進入建設北大街,行駛710米

左前方轉彎,進入柏坡西路,行駛1.7公里

右轉,進入鋼城路,行駛5.0公里

右轉,進入X066,行駛2.1公里

左轉,從X066到古中山陵園,行駛4.2公里

Ⅸ 孫中山和鄧爺爺的墓地分別在哪裡

孫中山墓地在南京中山陵,鄧小平墓地在八寶山革命公墓。
中山陵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寢,及其附屬紀念建築群,面積8萬余平方米。中山陵自1926年春動工,至1929年夏建成,1961年成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列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國家5A級旅遊景區,2016年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
中山陵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鍾山風景區內,前臨平川,背擁青嶂,東毗靈谷寺,西鄰明孝陵,整個建築群依山勢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主要建築有博愛坊、墓道、陵門、石階、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風格,從空中往下看,像一座平卧在綠絨毯上的「自由鍾」。融匯中國古代與西方建築之精華,庄嚴簡朴,別創新格。

Ⅹ 中山市革命烈士陵園的介紹

中山革命烈士陵園是紀念在大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犧牲革命烈士的紀念建築物。坐落於中山市南朗鎮翠亨村的東南面,靠山面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