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面部穴點陣圖
面部穴點陣圖如下圖:
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面為五臟之華」,按摩美容即運用一定手法,作用於面部的穴位,使面部氣血流暢,達到美化容顏的目的。
面部穴位按摩可促進血液循環、祛病養生,還能有效去除角質和廢棄物,並補充營養及水分,從而改善膚色,使皮膚得到完全的放鬆和恢復。面部按摩要求手法要穩定,部位要准確,力度要適中,快而有序。
(1)二陽穴在哪個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大致穴位列表:
頭部穴位(正面):頭維穴、發際穴、陽白穴、印堂穴、攢竹穴、晴明穴、承泣穴、四白穴、迎香穴、水溝穴、瞳子髎穴。
頭部穴位(背面):百會穴、後頂穴、風府穴、啞門穴、完骨穴、風池穴、天柱穴。
頭部穴位(側面):太陽穴、下關穴、客主穴、耳門穴、聽宮穴、翳風穴、頰車穴、大迎穴、人迎穴。
腹部胸部穴位:天突穴、膻中穴、鳩尾穴、巨闕穴、中脘穴、水分穴、氣海穴、關元穴、中極穴、氣舍穴、俞府穴、或中穴、期門穴、日月穴、天樞穴、氣穴、大巨穴、大赫穴。
人體背部穴位:大椎穴、陶道穴、身柱穴、神道穴、至陽穴、脊中穴、治喘穴、肩井穴、曲垣穴、天宗穴、命門穴、腰俞穴、腰陽關穴、上仙點穴、六華灸穴、風門穴、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膏肓穴、志室穴、肩外俞穴、厥陰俞穴、三焦俞穴、大腸俞穴、關元俞穴、小腸俞穴、膀胱俞穴。
人體上肢穴位:內關穴、外關穴、曲池穴、尺澤穴、治癢穴、孔最穴、列缺穴、陽池穴、神門穴、合谷穴、中渚穴、少沖穴、落枕穴、指間穴、太淵穴、口內穴、胃腸穴、手三里穴。
人體下肢穴位:膝眼穴、梁丘穴、復溜穴、陰谷穴、血海穴、承山穴、解溪穴、委中穴、足三里穴、陽陵泉穴、陰陵泉穴、三陰交穴、百里穴。
人體足部穴位:湧泉穴、大敦穴、太沖穴、太白穴、太溪穴、申脈穴、丘墟穴、昆侖穴、足臨穴、行間穴、里內庭穴、下痢穴、高血壓點穴、第二厲兌穴、第三厲兌穴、阿基里斯腱穴。
㈡ 求手部穴點陣圖!!急
http://www.jiujiuba.com/shi/shownews.asp?infoid=626
這個網站有詳細介紹 希望對你有用 祝你好運
㈢ 陽池穴確切的位置最好有圖可參考,謝了
陽池穴的位置正好在手背間骨的集合部位。尋找的方法是,先將手背往上翹,在手腕上會出現幾道皺褶,在靠近手背那一側的皺褶上按壓,在中心處會找到一個壓痛點,這個點就是陽池穴的所在。
㈣ 雙陽穴在哪裡
在額頭的兩側。
㈤ 陽交穴在哪
陽交穴位位置圖
陽交穴位於人體的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7寸,腓骨後緣。
生理解剖:在腓骨長肌附著部;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
陽交穴的作用
主治疾病
陽交穴的功效可治療胸脅脹滿疼痛,面腫驚狂,癲疾瘈瘲,膝股痛,下肢痿痹。
人體穴位配伍:配支溝穴、相應節段夾脊穴治帶狀皰疹之神經痛;配陽輔穴、絕骨穴、行間穴、昆侖穴、丘墟穴治兩足麻木;配環跳穴、秩邊穴、風市穴、伏兔穴、昆侖穴治風濕性腰腿痛,腰扭傷、坐骨神經痛、中風半身不遂之下肢癱瘓、小兒麻痹症。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附註:陽維脈郄穴。
陽交穴意義:膽經吸熱上行的天部陽氣在此交會。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純陽之氣。
運行規律:一是吸濕冷縮並傳於陽陵泉穴,二是外走陽維脈。
功能作用:理氣降濁。
按摩陽交穴的功效
舒筋活絡、理氣降濁。
陽交穴位配伍:陽交穴配風市穴、伏兔穴、環跳穴、昆侖穴、秩邊穴緩解治療坐骨神經痛、風濕性腰腿痛-腰扭傷、中風半身不遂之下肢癱瘓、小兒麻痹症等;陽交穴配支溝穴、相應節段夾脊穴緩解治療帶狀皰疹之神經痛;陽交穴配行間穴、陽輔穴、昆侖穴、絕骨、丘墟穴緩解治療兩足麻木。
陽交穴
Yáng
jiāo(別陽穴,足髎穴)解析:
1)陽交。陽,陽氣也。交,交會也。該穴名意指膽經吸熱上行的天部陽氣在此交會。本穴物質為外丘穴傳來的濕熱風氣,至本穴後,此氣吸熱脹散上至於天之天部而成為陽氣,與膀胱經飛揚穴揚散於天之天部的陽氣相交會,故名。
2)別陽。別,離別之意。陽,陽氣。別陽名意指膽經吸熱脹散的陽熱之氣由此別走陽維脈。
本穴物質為外丘穴傳來的濕熱風氣,至本穴後吸熱脹散而化為純陽之氣,脹散的純陽之氣別走陽維脈所在的天部層次,故名別陽。
3)足髎。足,指穴所在的部位為足部。髎,孔隙之意。足髎名意指本穴的純陽之氣為弱小之狀。本穴物質為外丘穴傳來的濕熱風氣,經吸熱後才能上升至本穴純陽之氣所在的天部層次,但因其富含水濕(外丘穴因其含有較多水濕而不能直行於上,只能橫行),只有少部分水濕化為天之天部的純陽之氣,本穴天之天部的純陽之氣如同孔隙中化出一般,故名足髎。
4)陽維脈郄穴。郄,孔隙也。本穴天之天部的純陽之氣弱小,外傳陽維脈如從孔隙中傳出一般,故為陽維脈郄穴。
㈥ 雙陽穴在哪裡
商陽穴位於人體的手食指末節橈側,距指甲角0.1寸。手陽明大腸經起於商陽穴,別名絕陽,為手陽明大腸經的井穴,出自於《靈樞·本輸》。
㈦ 至陽穴在哪裡
至陽 「至」指到達而言;「陽」指背而言。意指從下而上達到陽部,故名至陽。
位置:第七胸椎棘突下,正坐低頭,於兩肩胛骨下緣連線中點取穴。
主治:心絞痛、胃痛、咳嗽、胸腹痛、氣喘、肝區痛、黃疸、胸背痛。
㈧ 手掌穴點陣圖
手掌中央略下方健理三針區(緩刺激、長時間指壓)、食指大腸穴、手背三間穴、合谷穴。手掌中央心包區、中指中沖、小指少沖、手腕神門穴 手心、拇指丘內側食指下胃脾大腸區。過度活動引起的肩部僵硬。―――合谷穴 食指和中指下咳喘點 無名指和小指根間心悸點 消化不良或食物變質而引起。須加強腸的消化吸收能力。方法:手背胸腹區、下痢點、食指大腸穴、小脂腎穴、手掌中央略下方健理三針區 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倒錯或神經衰弱。中指下心包區、手掌區、中指中沖穴 7、身體倦怠、盜汗:過度疲勞,身心疲倦 手背中渚穴、手心、胃脾大腸區、健理三針區 中指心穴、手腕大陵穴 全頭痛――全頭點 大拇指、中指 頭頂痛――頭頂點(中空痛) 中指 肝經 後腦疼――後頭點 小指 膀胱經 兩側疼――偏頭點 左主肝右主肺 酒食前額痛――前頭點 食指 胃經 中指中沖、小指少沖、手掌區、中指心穴、手腕大陵穴、虎口下虎邊穴、手背手腕陽溪穴 是治療羊癲瘋的特效穴。手腕神門、大陵穴、手背手腕陽池穴、無名小指下中渚穴 :手背陽池穴(慢慢長時間緩刺激)、無名指關沖、小指命門穴、手心區 手背合谷穴、手腕神門、手背食指根第二二間、拇指丘胃脾大腸區 手掌心包區、食指商陽穴、小指少澤穴 小指腎穴、手背合谷穴、中指無名指下齒痛點、無名指肝穴 小指少澤穴、手背中指下「頸咽區」 小指側手腕上神門穴、無名指關沖穴、手掌中央手心 小指腎穴、小指命門穴、手心、中指中沖穴、無名指關沖穴、手腕中央陽池穴 小指腎穴、小指側面生殖區、手指中央心包區 食指大腸穴、手背食指根處二間穴、胃脾大腸區 無名指肝穴、肺穴、小指腎穴、中指心穴、手背手腕陽池穴。:手背小指會陰點、手背合谷穴、食指大腸穴。五指尖各井穴、手背虎金寸、陽池穴 手腕側太淵穴、手背合谷穴、陽溪穴、手腕神門穴、手背液門穴、手腕大陵穴、中指中沖穴、手背小指末端後溪穴。手背「背腰腿區」兩個穴道、食指下側、無名指下鍘(輕柔緩慢) 手背無名指和小指交叉處坐骨神經點 :掌內食指下方「胃脾大腸區」(強刺激)、手背中央「胸腹區」 掌內拇指丘「胃脾大腸區」、手背合谷穴、中指中沖穴、手背拇指下手腕間鼻痛點 手背合谷穴(強刺激)、食指大腸穴 手掌中心下胃腸點、手背拇指根下落零五 :手掌中央下胃腸點、手背中央胸腹區、食指前頭點 :無名指下關沖穴、中指指根耳咽區 :小指腎穴、前谷穴、手背陽谷穴、無名指關沖穴 :掌內食指和中指下咳喘點、手背食指根三間穴、拇指丘胸腔呼吸器官區(輕柔) 小指腎穴、無名指肺穴、關沖穴 :小指腎穴、手腕陽池穴、中指心穴、手腕正中央大陵穴 :手掌中央心包區的勞宮穴、手背小指側手腕附近腕骨穴、無名指肝穴 五指尖各井穴、手腕神門、大陵穴、小指腎穴、手心 食指商陽穴、大腸穴、無名指肝穴 :大骨空穴、食指商陽穴、二間穴、手背合谷穴 胃腸點、手背胸腹區。一定要強刺激,否則會增加胃酸分泌。手背小指側手腕養老穴、手掌小指根側養老點。
㈨ 背部穴點陣圖
背部主要有:大椎穴、至陽穴、曲垣穴、腰陽關穴、陶道穴、脊中穴、天宗穴、身柱穴、治喘穴、命門穴、神道穴、肩井穴、腰俞穴、風門穴、肝俞穴、腎俞穴、厥陰俞穴、 小腸俞穴、肺俞穴、膽俞穴、膏肓穴、三焦俞穴、心俞穴、脾俞穴、志室穴、大腸俞穴、膈俞穴、胃俞穴、肩外俞穴、關元俞穴、膀胱俞穴。
補:靈台穴、筋縮穴、中樞穴、懸樞穴、肩中俞穴、附分穴、天髎穴、秉風穴、臑俞穴、肩貞穴、大杼穴、督俞穴、氣海俞穴、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會陽穴、長強穴、魄戶穴、膏肓穴、神堂穴、譩譆穴、膈關穴、魂門穴、陽綱穴、意舍穴、胃倉穴、肓門穴、胞肓穴、秩邊穴、中膂俞穴、白環俞穴。 以上穴位依次分布在督脈、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等人體經絡上 經典穴位推薦
八髎穴
位置:骶椎。又稱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和下髎穴,左右共八個穴位,分別在第一、二、三、四骶後孔中,合稱「八穴」。
主治:腰骶部疾病、下腰痛、坐骨神經痛、下肢痿痹、小便不利、月經不調、小腹脹痛、盆腔炎等病症。
感覺:局部按壓有酸脹感,用推擦法可使局部發熱並向小腹放散。
風門穴
定位: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主治:常用於傷風咳嗽、發熱頭痛、頸項強痛、腰背痛等病症的治療與保健。
膏肓穴
定位: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處,肩胛骨內緣,抱肘取穴。
主治:常用於咳嗽、氣短、健忘、遺精、陽痿、盜汗及諸虛百損的治療。
至陽穴
定位: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靈台穴
定位: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6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腎俞穴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主治:補益腦髓,強壯腰腎,止咳定喘,聰耳明目。適用於腎虛腰痛、腰膝酸軟、耳鳴目眩、健忘失眠、陽痿遺精、月經不調、神經衰弱、男子不育、女子不孕、肺心病氣喘、腎不納氣、小兒發育不良、諸虛百損等病症。有全身強壯作用,對腎虛、腎炎有一定的作用。
感覺:局部按壓有酸痛的感覺,用力不可過大,時間可稍長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