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動態圖片 » 膠質瘤是在哪個部點陣圖片
擴展閱讀
高清唯美花朵圖片 2025-05-22 15:14:43
腹肌的圖片卡通男 2025-05-22 15:03:35
背景圖片亮光 2025-05-22 14:57:53

膠質瘤是在哪個部點陣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6-02 07:48:38

A. 什麼是腦部膠質瘤

腦膠質瘤通常稱膠質瘤,是比較常見的惡性腦瘤,膠質瘤分為低級別膠質瘤和高級別膠質瘤:

(1)低級別膠質瘤(WHO1~2級)為分化良好的膠質瘤;雖然這類腫瘤在生物上並不屬於良性腫瘤,但是患者的預後相對較好。

(2)高級別膠質瘤(WHO3~4級)為低分化膠質瘤;這類腫瘤為惡性腫瘤,患者預後較差。

低級別膠質瘤患者病情進展較快,手術後短時間內可能就會復發,生存時間往往相對較短。低級別膠質瘤(WHO1~2級)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一般情況下還可以存活的年數)在8~10年之間;間變膠質瘤(WHO3級)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在3~4年之間;膠質母細胞瘤(WHO4級)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在14.6~17個月之間。

目前對膠質瘤的治療仍以手術為主,即開顱膠質瘤切除手術,但由於腫瘤沒有明顯的邊界,除了早期位置適當的小腫瘤外,難以做到全部切除,一般主張在進行手術的同時結合放射治療、化學治療、免疫治療等。這些方法雖然無法完全阻止腫瘤生長,但可以延緩復發和延長生存期。應爭取早期明確診斷,及時治療,以提高治療效果。國內治療膠質瘤比較好的醫生有張俊廷、張力偉等教授,國際上具有高影響力的教授是巴特朗菲教授,巴教授是世界神經外科聯合會(WFNS)教育委員會現任主席,同時也是漢諾威國際神經外科研究所(INI)神經外科教授,我這里在網上看到一篇巴特朗菲教授的膠質瘤案例,你覺得有用就看看,沒用就過了,

術後影像


患者是一名48歲女性,發病以來走路不穩,右側面部運動功能不全,右眼瞼閉合不全,口角流涎,於發病數月後,手術取活檢,H3 K27M突變型,MGMT甲基化陰性,WHO 分級:IV級。術後同部放化療。

臨床診斷:腦干腫瘤手術後,彌漫性中線膠質瘤,

H3K27M突變型 MGMT甲基化陰性(7%),WHO分級 :IV級。

術後影像:腫瘤佔位被大部分切除,切除率95%以上。殘余部分與腦干關系密切。術後第當天患者蘇醒,神清。術後一周被要求進行下床康復訓練,並進行吞咽功能康復訓練。術後第20天,患者神清,恢復良好,能自主進流食。術後第22天登記回國進行後續康復治療和定期隨訪復查。

B. 膠質瘤是什麼病嚴重嗎

C. 膠質瘤會長在哪些部位

各型膠質瘤的好發部位不同,如星形細胞瘤成人多見於大腦半球,兒童則多發在小腦;膠質母細胞瘤幾乎均發生於大腦半球;髓母細胞瘤發生於小腦蚓部;室管膜瘤多見於第4腦室;少枝膠質瘤大多發生於在腦半球。

D. 膠質瘤除了在腦里還能長在哪裡

膠質瘤分為不同的類型,其好發部位也不同如:星形細胞瘤多發生在成人大腦半球,在兒童則多發生在小腦;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幾乎均發生於大腦半球;室管膜瘤多見於第四腦室;少枝膠質細胞瘤絕大多數發生於大腦半球,髓母細胞瘤幾乎均發生於小腦蚓部。

E. 膠質瘤是什麼

膠質瘤,顧名思義,來源於正常膠質細胞。
那麼,膠質細胞又是什麼「dongdong」呢?
如果把神經元比作各類「植物」的話,膠質細胞就是孕育植物的土壤,即,廣泛分布於中樞和周圍神經系統的支持細胞。
那又是怎麼支持的呢?
比如支持和引導神經元遷移,參與免疫應答,促進神經系統的修復、再生和血腦屏障的形成,協助物質代謝和營養作用,等等等等:您就想像一下土壤是如何孕育植物的吧。
膠質細胞根據形態和作用又包括:星形膠質細胞、少突膠質細胞和小膠質細胞,這些都是在中樞神經系統中的;而施萬細胞和衛星細胞則主要在周圍神經系統中,它們各司其職,相互交融,與神經元一番和諧,維持正常的神經活動……
然而,當「平衡被打破」時,這片「土地」的生態就此被逐漸破壞:膠質瘤細胞不斷增殖、侵襲(腫瘤生長發展、級別不斷升高),肆意破壞周圍的「土壤」和「各類植被」(膠質瘤有沿白質纖維和腦脊液播散的特性,還能引起周圍腦組織水腫),並最終導致這片有限的「土壤」再也無法適合「植物」的生長(腦疝,並使腦功能衰竭致死)。
膠質瘤發病率據神經系統腫瘤首位。根據WHO分型,共分為4級:I級和II級膠質瘤細胞生長較緩慢,又稱作低級別膠質瘤;而生長較為快速的III級和IV級則被定義為高級別膠質瘤。
而近年來,隨著測序技術、大數據分析等發展,膠質瘤的分型更傾向於依賴分子病理分型,對腫瘤的生物學特性、治療策略和預後判斷等,具有重要的實用意義,有利於個性化診治的開展和普及。
不過今天,
我們還是得從膠質瘤分級說起,
畢竟這一分類相對成熟:
01那麼什麼是低級別膠質瘤?
1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
醫學術語簡稱「毛星」,這一亞型專門盯上25歲以下的年輕人,但是,它是發展最慢最慢的,可以說是膠質瘤中為數不多的「可塑之才」;
2彌漫星形細胞瘤
最常見的低級別膠質瘤,此類腫瘤好發生在35-40歲之間的人群中,根據是否有IDH基因突變,又分為兩種亞型(後期再詳述);
3少突膠質細胞瘤
這傢伙的特點是,同時有IDH的突變和1p/19q的共缺失,而且,腫瘤生長得也很緩慢;
4節細胞膠質瘤
這類罕見的腫瘤夾雜著膠質瘤和神經元來源的腫瘤成分,一般長得也不快。
綜上,這部分腫瘤患者雖然鮮有完全治癒的,但大多數患者只要積極配合治療,控制好繼發的癲癇、腦水腫和相關並發症,均能正常工作、學習和生活,具有較高的生活質量。
02絕對的惡魔——高級別膠質瘤
5間變星形細胞瘤,間變少突膠質細胞瘤和間變室管膜瘤
這些屬於WHO III級;
6膠質母細胞瘤
屬於WHO IV級。
03此外,還存在混合型膠質瘤
7混合型膠質瘤
即兩種類型腫瘤細胞(少突膠質細胞和星形細胞來源):少突星形細胞瘤(II 級)和間變少突星形細胞瘤(III 級)
膠質瘤相關的外來危險因素
01電離輻射
包括醫學治療用電離場、原子彈/核泄漏等。一般電離輻射暴露至腫瘤發生發展,中間間隔短則五年,長則數十年;輻射劑量與腫瘤發生發展概率和間隔時間明顯相關。
近年來,隨著其他腦部腫瘤、白血病或其他部位腫瘤患者的生存期增加,由於放療帶來的繼發腦惡性腫瘤的發生率也逐漸增高。
尤其要強調的是,兒童過早(小於5歲)行頭顱CT檢查與後期罹患腦膠質瘤風險增加有關;另外,持續的低劑量電離輻射暴露也是腦腫瘤發生發展的危險因素。
02手機及高射頻輻射
已有研究表明,由於使用時更接近頭部,手機作為高射頻輻射源,是引發腦腫瘤的潛在因素,潛伏期大致在10年或10年以上。
當然,其他高頻輻射源還包括:微波爐、雷達設備等等。
03其他可能相關因素
執業暴露(農場工作者、電工、石油工人、橡膠工人等)、頭部外傷、過敏(血清中IgE濃度和膠質瘤)、飲食習慣(亞硝基化合物攝入過多、新鮮水果/蔬菜攝入過少)、酒精/煙草攝入、病毒感染等等。

但是,「膠質瘤是人類大腦進化必須付出的代價!」

——《自然》雜志
針對這么個「十惡不赦」的惡魔,
我們都有哪些辦法呢?
其實,針對膠質瘤的治療,在於兩方面:控制症狀和「剿滅」腫瘤。
01症狀控制
一切根源皆源於腫瘤引起的水腫:癲癇、神經功能障礙、甚至繼發的腦積水等等。因此,抗癲癇葯物(德巴金、開浦蘭等)、脫水葯物(甘露醇、激素、白蛋白等)是膠質瘤對症治療的「常客」;當腫瘤暫無法切除,腦積水症狀已危及生命時,可能需先做腦室-腹腔分流,緩解顱內壓力,為後期治療爭取「時間和空間」。
02手術
膠質瘤手術的目的在於盡可能多的切除腫瘤,甚至全切腫瘤,但前提是盡可能保護周圍正常的腦組織和保證病人的安全及生存質量。病理學證實,許多散在的腫瘤細胞往往已播散至周圍腦組織中(即,手術顯微鏡下肉眼邊界以外),故這些「星星之火」是後期「燎原」的根源所在,高級別膠質瘤尤其如此。
此外,對於腫瘤位於深部重要結構(如丘腦、腦乾等)或患者一般狀態較差,無法耐受開顱手術時,立體定向穿刺活檢術也可以作為備選方案,以幫助明確腫瘤性質,為後期放化療提供病理學依據。
03放療
利用高能的X射線殺死腫瘤細胞可以作為膠質瘤術後繼續追殺「漏網之魚」的「補救措施」之一。然而,放療也可能會誤傷正常的腦細胞,從而導致局部水腫出現神經功能障礙。
04化療
阻止快速增殖的腫瘤細胞分裂。基於此項原理,化療對正常細胞作用較小,但骨髓造血細胞、頭皮、胃腸道上皮細胞等正常細胞分裂較旺盛,因此,化療後患者易出現造血功能障礙、脫發、以及惡心嘔吐、食慾下降等胃腸道不適反應。放化療聯合輔助治療膠質瘤,可能對延長患者生存周期有利。
除上述常規治療手段以外,近年來,電場治療(TTF)正成為治療膠質瘤的另一把利劍。即,在患者頭皮粘貼電極片,利用已可充電裝置,在腫瘤周圍設立低能電場,利用針對腫瘤的特點場強頻率殺死腫瘤;有臨床試驗表明,常規替莫唑胺化療結合佩戴該裝置的WHO IV級的膠質瘤患者生存期明顯長於只行化療患者。TTF治療膠質瘤具有很大的臨床應用前景,值得期待!

F. 腦膠質瘤有什麼樣的形態表現呢

腦膠質瘤多為彌散性生長,無明確邊界,在CT中表現為低密度腫塊。常見類型:星形細胞瘤、間變星形細胞瘤、膠質母細胞瘤。

G. 什麼是膠質瘤

神經膠質瘤亦稱膠質細胞瘤,簡稱膠質瘤,是發生於神經外胚層的腫瘤,故亦稱神經外胚層腫瘤或神經上皮腫瘤。腫瘤起源於神經間質細胞,即神經膠質、室管膜、脈絡叢上皮和神經實質細胞,即神經元。大多數腫瘤起源於不同類型的神經膠質,但根據組織發生學來源及生物學特徵類似,對發生於神經外胚層的各種腫瘤,一般都稱為神經膠質瘤。

H. 什麼是腦膠質瘤

腦膠質瘤(腦膠質細胞瘤)約占顱內腫瘤的46%,在1996年第三屆(悉尼)國際腫瘤控制大會總結的資料中統計,腦膠質瘤的發病率為3~10/10萬,佔全身惡性腫瘤的1%~3%,手術加放化療的平均生存期僅為8~11個月至今我國還沒有腦膠質瘤大宗病例的長期追蹤隨訪資料。世界衛生組織1998年公布按死亡率順序排位,惡性膠質瘤是34歲以下腫瘤患者的第2位死亡原因,是35~54歲患者的第3位死亡原因。在全球,每年惡性腦膠質瘤無情地奪去18~60萬中青年人的寶貴生命。 發病位置及病理: 大多數都是原位生長,原位復發,少數在顱內或中樞神經(腦、脊髓)內轉移或播散,少有向中樞神經系統以外轉移的病例。 惡性膠質瘤生長迅速,活性細胞的細胞周期往往只有幾天,也就是說,今天十萬個活性膠質瘤細胞,幾天以後就會變成二十萬個。腦膠質瘤的危害是不容忽視的,出現症狀應及時到正規專業的醫院檢查、規范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