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元明清歷代疆域大小,要有具體數字
您好,以下為搜索結果
蒙古帝面積高達3,300萬平公里,忽必烈元朝時的國土面積為1680萬平方公里。國土包括整個中國和蒙古,和俄羅斯西伯利亞的大片土地,當是中國古代史上的第一。
明朝
明朝國土最大時,共710萬平方公里。後來大為縮水,喪失西藏新疆和東北台灣,到滅亡時只剩下350萬平方公里。
清朝國土1310萬平方公里,中國和外蒙和俄羅斯及中亞的一些土地,論大小算是中國各朝代第二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能有所幫助,望採納,謝謝
『貳』 從漢唐時期到元明清時期,中國版圖發生了什麼變化
看這篇文章
『叄』 明清疆域大小變化,哪個朝代的功績最大
明朝疆域兩京十三省共353萬平方公里,算上附屬國勢力范圍最大是永樂時期(1424年)650萬平方公里;清朝疆域1300萬平方公里以上,算上附屬國和勢力范圍,最大超過1800萬平方公里。論朝代貢獻,秦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首次統一中原,創造郡縣制,影響中國政治文化2000餘年;隋廢察舉開科舉,影響中國1400餘年;元朝建立行省制,又開疆擴土;清朝開疆拓土,奠定今天中國版圖,變法革新,奠定中國近代化基礎。這些是歷史貢獻比較大的朝代,不過要論影響最大,個人感覺還是秦。
『肆』 明清是中國歷史上最後兩個封建王朝,這兩個朝代哪個疆域版圖比較大呢
清朝大,無疑的
『伍』 明末清初時期,特別是1600年以後,我國北方領土的邊界走向有哪些變化有圖片顯示嗎
明中後期東亞形勢圖
康熙帝時期形勢
『陸』 中國哪個朝代版圖最大
在疆域名義上,元朝的版圖最大。元朝皇帝是一切蒙古君主的君主,元朝對四大汗國擁有最高的宗主權,但是實際上各個汗國都各自為政,甚至有時互相交戰,因此元朝的疆域實際上只包括中國和蒙古本土,而並不包括各汗國領土。元朝統一全國後的疆域是:北到蒙古、西伯利亞,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雲南,西北至今新疆東部,東北至外興安嶺、鄂霍次克海,總面積約1200萬平方千米。全國劃分為中書省和11個行中書省,以及總制院(1288年更名為宣政院)。
但實際上,版圖最大的是清王朝。許多人將蒙古人建立的各個「金帳汗國」也算在元朝版圖內,這是錯誤的。這些「汗國」並不歸元朝管轄。元朝的中國部分其實遠遠小於清朝。中國只是四個汗國之一!其他朝代都沒有清朝大,而且還沒有有效的統治,清朝不但版圖大,而且還加強了有效的控制,並把滿(東北)蒙藏疆,真正的加入了中國版圖,即使末年割地,到滅亡的時候還留下了1120多萬的領土!
歷史上,版圖最小的是夏朝。夏朝的領土在陝西、山西、河北、山東、河南之間,面積大約有五十萬平方公里,面積可能還不如比其早的紅山文明波及的面積大。但是,通常人們認為,夏只是傳說時代,沒有確切的考古證明,還不被西方承認。另外,春秋時期小國林立,周王封了百餘個國家,可想而知版圖極小。
一般認為,版圖最小和最弱的應當是宋朝。宋朝是史學界公認的中國封建王朝時代最弱小、但經濟卻比較發達的王朝。
哪個王朝最強比較難說。綜合來說,比較強的是清朝。這一點許多專家是很認同的。元朝前期軍事上可能強一些,可這個王朝只存在一百多年。其他封建王朝,包括漢唐,鼎盛時期也很短暫,開國的那幾代君主賢明一些,後來的子孫就都很不成器了。整個清王朝沒有昏君,沒有暴君。清末受到外強的欺凌,實在是制度不行。即使清王朝被推翻後,中國也並沒有強大起來,依然受到外敵的凌辱。這也是事實。
『柒』 唐宋元明清哪個朝代最大
面積的話元朝最大,其次是清朝,從大到小按順序是元清唐明宋。
『捌』 明清北京城的元朝時期的北京城
元朝建國,元大都堪選在此,是必然的。元大都由規劃家、天文學家、水利家劉秉忠、郭守敬師徒二人會集風水名家共同規劃。 風水學對城市的選址講究山和水。北京山勢既定,唯一的缺憾就是水流不夠。二人於是引地上、地下兩條水脈入京城。地上水,引自號稱「天下第一泉」的玉泉山泉水。人工引泉渠流經太平橋--甘水橋--周橋,直入通惠河,因水來自西方的八卦「金」位,故名「金水河」。元大都地下水脈,也是來自玉泉山。此井水甘甜,旱季水位也恆定,後來成為皇宮祭祀「龍泉井神」的聖地。 北京風水格局的內局,更為細致。她嚴格按照星宿布局,成為「星辰之都」。
中國古代將天空中央分為太微、紫微、天帝三垣。紫微垣為中央之中,是天帝所居處。明朝皇帝將皇宮定名為「紫微宮」(紫禁城之名由此而來)。當時的建築師把紫禁城中最大的奉天殿(後名太和殿)布置在中央,供皇帝所用。奉天殿、華蓋殿(中和殿)、謹身殿(保和殿)象徵天闕三垣。三大殿下設三層台階,象徵太微垣下的「三台」星。以上是「前廷」,屬陽。以偶陰奇陽的數理,陽區有「前三殿」、「三朝五門」之制,陰區有「六宮六寢」格局。
「後寢」部分屬陰,全按紫微垣布局。中央是乾清、坤寧、交泰三宮,左右是東西六宮,總計是十五宮,合於紫微垣十五星之數。而乾清門至丹階之間,兩側盤龍六個列柱,象徵天上河神星至紫微宮之間的閣道六星。午門在前,上置五城樓又稱「五鳳樓」,為「陽中之陰」。內庭的乾清宮為皇帝寢宮,與皇後坤寧宮相對,在寢區中的乾陽,為「陰中之陽」。太和殿與乾清宮,雖同屬陽,但地理有別。太和殿以三層漢白玉高台托起,前廣場內明堂壯闊。而乾清宮的前庭院,台基別致,前半為白石勾欄須彌座,後半為青磚台基,形成獨特的「陰陽合德」的和合。北京城凸字形平面,外城為陽,設七個城門,為少陽之數。內城為陰,設九個城門,為老陽之數,內老外少,形成內主外從。按八卦易理,老陽、老陰可形成變卦,而少陽,少陰不變,內用九數為「陰中之陽」。內城南牆屬乾陽,城門設三個,取象於天。北門則設二,屬坤陰,取象於地。皇城中央序列中布置五個門,取象於人。天、地、人三才齊備。全城宛如宇宙縮影。城市形、數匹配,形同涵蓋天地的八卦巨陣。 在色彩應用上,也完全反映「五行」思想。宮牆,殿柱用紅色,紅屬火,屬光明正大。屋頂用黃色,黃屬土、屬中央,皇帝必居中。皇宮東部屋頂用綠色,屬東方木綠,屬春,用於皇子居住。皇城北部的天一門,牆色用黑,北方屬水,為黑。所有單體建築,也因性質不同而選用了不同的顏色,藏書的文淵閣,用黑瓦、黑牆,黑為水,可克火,利於藏書。二層的文淵閣室內,上層為通間一大間,下層分隔為六間,體現「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易經》思想。天安門至端門不栽樹,意為南方屬火。
建築風水布局,還表現在名稱上合於《易經》之理。南端的麗正門,合於離卦的卦辭「日月麗乎天」。順承門、安貞門在北部後宮,合於坤卦「至哉坤元,萬物滋生,乃順承天」、「安貞之地,應地無疆」。皇帝的乾清宮,皇後的坤寧宮,合於乾、坤之義。不宜加木,木生火,在此不利於森林結構的防災。
此外,在數理上,也合於易理。易卦陽為九,又以第五爻為「飛龍在天」稱得位。皇帝稱為「九五之尊」(而尚未即位的稱為「潛龍」)。在中軸線上的皇帝用房,都是闊九間,深五間,含九五之數。九龍壁、九龍椅、八十一個門釘(縱九,橫九)、大屋頂五條脊、檐角獸飾九個。九龍壁面由270塊組成(含九),故宮角樓結構九梁十八柱。為此,明代洪武三十五年又明文規定軍民不許九五間數。「九五」為皇帝專用,成為一種規定。故宮內總共房間數為9999.5間,亦隱喻「九五」之意。甚至在建築細部裝飾上,都處處含有風水布局,宮廷古建築,高低錯落,勾心鬥角,為化解風水上的煞氣,多取太極化解法(而很少用鎮壓法,反射法的暴逆製法)。如梁、柱之間的雀替,梁枋上的彩畫,多以S形曲線表現,此形是太極的陰陽分界線,是太極圖形象的抽象簡化,是風水學中常用的化煞法,符合「麴生吉,直生煞」的風水觀念。故宮廣用紅色,紅主火、主明,符合「光明正大」的寓意,也符合易理和風水原理。 明清北京城也就是今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北京,是中國六大古都中唯一繼承首都地位的城市,集中國都城建設之大成。
明成祖永樂元年(1403年)改北平為北京。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籌建北京宮殿城池,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告成」⑤,歷時15年,正式定都北京。明代的北京城也就是元大都城的改建,北牆南縮5里,南牆向南展出2里,成為東西向的長方形。重建了宮城和皇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又修築外城⑥,僅築成南側一面。至此,北京城的基本輪廓已經構成,即宮城、皇城、內城和外城。 宮城即紫禁城,也就是今天北京明清的故宮,位於內城中部偏南地區,周長六里一十六步,南北長960米,東西寬760米,面積0.72平方千米,為南北向的長方形。宮城設置八門,南五門,即承天門(清改為天安門)、端門、午門、左掖門、右掖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北為玄武門(清改為神武門)。①宮城內壓在中軸線上的有七座主要建築物,以乾清門為分界,分為前後兩部分,即前朝後庭。前三殿為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改為皇極,清改為太和)、華蓋殿(同上改為中極,清改為中和)、謹身殿(同上改為建極,清改為保和),後三殿為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宮城周圍有護城河,寬達52米,稱為御河(清稱筒子河)。清代紫禁城的建築物多有重建,名稱也有變遷,但基本上維持了明代的規模。
皇城在宮城之外,周長十八里有奇,缺其西南角,南北長2.75千米,東西寬2.5千米,面積6.87平方千米。東部為宮城,西部為西苑(元為西御苑),中部為太掖池(即元太液池,增開南海)。皇城有六門,「正南曰大明,東曰東安,西曰西安,北曰北安,大明門東轉曰長安左,西轉曰長安右」。清改大明門為大清門,北安門為地安門。
內城即元大都城改建而成,周長45里,9門,東西長6.65千米,南北寬5.35千米,面積35.57平方千米。正南為正陽門(即前門),左崇文門,右宣武門;東之南為朝陽門,北為東直門;西之南為阜成門,北為西直門;北之東為安定門,西為德勝門。
嘉靖時築「重城,包京城之南,轉抱東西角樓,長二十八里。門七,正南曰永定,南之左為左安,南之右為右安;東曰廣渠,東之北曰東便;西曰廣寧(清稱廣安),西之北曰西便」。今實測東西長7.95千米,南北寬3.1千米,面積24.49平方千米。內、外城面積合計為60.06平方千米,大於明初的南京城,在中國首都中,僅次於唐長安城、北魏洛陽城為第三大城。 居民區仍以坊相稱,坊下稱鋪,或稱牌、鋪。居民住宅就是典型的四合院。中城區(正陽門里,皇城兩邊)有9坊,68鋪;東城區(崇文門里,街東往北,至城牆並東關外)有5坊,朝陽、東直關外,鄭村霸,37牌,199坊;西城區(宣武門里,街西往北,至城牆並西關外)有4坊,河漕西,朝天宮西,阜成、西直關外,20牌,101鋪;南城區(正陽、崇文、宣武三門外,新城內外)有8坊,49牌,247鋪;北城區(北安門至安定、德勝門里並北關外)有7坊,安定、德勝關外,90鋪。全城及附近郊區共有33坊,106牌,705鋪。以北安門街和棋盤街(正陽門里)為界,以西屬宛平縣管轄,以東屬大興縣管轄。西城全屬宛平,東城全屬大興,中、北、南三城兩縣分治。其中宛平縣有坊13,胡同312條。由此可見,明代北京城西部坊少胡同多,東部恰好相反,坊多胡同少。
明代北京城除設置二縣外,還設置與二縣地位相當的五城兵馬司,名為專理「刑名盜賊」,實際上其行政職能已接近今天的市政機構。中城兵馬司在仁壽坊(東安門外東北),東城兵馬司在思城坊(東安門外東南),南城兵馬司在城外正陽街,西城兵馬司在咸宜坊(西安門外西南),北城兵馬司在教忠坊(北安門外東北)。
清代時北京的坊、街、巷、胡同多有變遷和易名,但大體沿襲明代規模。其管理除仍置宛平、大興二縣外,則劃歸八旗駐防。正黃旗居德勝門內,鑲黃旗居安定門內,正白旗居東直門內,鑲白旗居朝陽門內,正紅旗居西直門內,鑲紅旗居阜成門內,正藍旗居崇文門內,鑲藍旗居宣武門內,分為左右二翼。 北京的市場沿街道布設,但形成幾個主要的市場區。明初的市主要集中在皇城四門、東四牌樓、西四牌樓、鍾鼓樓,以及朝陽、安定、西直、阜成、宣武門附近。因為明初為了招商,在上述城門附近修建了民房、店房,稱作「廊房」。從廊房的分布可知,商業市場區主要在城的西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市場區不斷增多,而且地區分布也有變遷。最主要的有正陽門里棋盤街、燈市、城隍廟市、內市和崇文門一帶的市場十分繁榮。大明門(皇城南門,清改為大清門)前棋盤街,「百貨雲集」,由於「府部對列街之左右」,「天下士民工賈各以牒至,雲集於斯,肩摩轂擊,竟日喧囂」,一派熱鬧景象。這顯然是位置居中,又接近皇城、宮城和政府軍、政機關,來往人多,商業自然繁榮。燈市「在東華門王府街東,崇文街西,互二里許。南北兩廛,凡珠玉寶器以逮日用微物,無不悉具。衢中列市棋置,數行相對,俱高樓……市自正月初八日起,至十八日始罷」。在開市之日,「貨隨隊分,人不得顧,車不能旋,闐城溢郭,旁流百廛」,也是熱鬧異常。清代的「燈市在東華門崇文街,今亦在琉璃廠」,可見,明清兩代的燈市也在不斷變遷,並非固定在一個地方。東華門外的燈市,今名燈市口(東西向街),琉璃廠在外城,也是一條東西街。以上所說的東華門,應為東安門,因為東安門外才是王府街。城隍廟市在西城西南隅,即今復興門里以北,「月朔望,念五日,東弼教坊,西逮廟西墀廡,列肆三里。圖籍之舊古今,彝鼎之曰商周,匜鏡之曰秦漢,書畫之曰唐宋,珠寶、象、玉、珍錯、綾錦之曰滇、粵、閩、楚、吳、越者集。」證明這里是明清北京城的古董市場,規模宏大,生意興隆。內市是皇親貴族購物的市場,位於「禁城(紫禁城)之左(東),過光祿寺(東安門內街北)入內門,自御馬監以至西海子一帶,皆是。每月初四、十四、二十四三日,俱設場貿易」。也就是說,內市在東安門里,每月有三天的交易時間,多為高檔商品,有貂皮、狐皮、平機布、棉花、酒、寶石、金珠、葯材、犀象等②。崇文門為里城南牆東邊城門,為北京諸城門中征稅最多的一處。尤其是萬曆初年規定,凡進城貨物一律「赴崇文門並納正條船三稅」,使崇文門一帶也形成一個繁華的市場區③。明清兩代,運河進城也只有崇文門一線,水路交通方便,商業自然繁榮。清代時崇文門額征正稅銀94483兩,為各個額征點之冠④,就是典型例證。
西苑位於西華門之外,也就是元代的西御園。「西華門之西,為西苑。榜曰西苑門,入門為太液池。」「自金盛時,即有西苑太液池之稱。名跡如瓊華島廣寒殿諸勝,歷元迄明,苑池之利相沿弗改,然以供遊憩而已。」也就是說,西苑是皇帝游樂的場所,殿亭樓閣與太液池交相輝映,景色壯麗。清代進一步開發,並成為皇帝召見王公大臣和接見外賓的地方,像敦敘殿、涵元殿、瀛台、紫光閣等都成為皇帝休息和進行國事活動的場所。太液池也就是今天的北海、中海和南海,南海為明代所開鑿。今天北海已經分出,中南海也就是國務院所在地,新華門即南海的寶月樓。
『玖』 唐宋元明清拿個朝代的領土最大建立和滅亡之間時間最短
當然是元朝的地盤最大啦!都是元朝。我也在納悶,鐵木真,忽必烈那麼猛,咋就有那群熊樣的後代。
『拾』 對比明清疆域圖進行比較,說一說有哪些變化
明初的疆域概述與明清疆域比較
漢唐元三代的疆域比滿清大,已經有人論證過了。俺就不多說。只有某些別有用心的……{此處刪去字若干--我注}。俺只來說一下明代盛世時的疆域比滿清大。
要比較一個朝代的疆域大小,首先得確定比較的方法。他{都知道是誰,下同--我注}們恰恰就喜歡在這一點上做手腳。他們有這么一種厚顏的說法:滿人從明朝手中接收了35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自己從滿洲帶來了248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入關後開拓出蒙古等地總共面積達到1300萬平方公里,就算丟失了一些,清廷移交給民國的也有114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所以說滿人認為對於中國領土不但無罪反而是有大功的。這也是所謂的滿清疆域比明朝大的說法的來歷。
首先,拿明朝末世時期的疆域來作為明朝的疆域是一件卑鄙的事情。一個朝代總有興衰成敗,興起的時候,疆域就大,衰弱的時候就小,這是常理。就像我們說強漢盛唐,其實也有衰弱的時候。當一個朝代衰弱的時候,討論它的疆域如何廣大已經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了。因為它往往連首都都控制不了。清最後這幾十年,境內萬國租界林立,連北京都被列國駐了軍,還談什麼疆域?
其次,不承認東北是明朝疆域是自相矛盾。一方面,他們宣揚「中華民族主義」的時候,認為滿漢之爭是中國內部矛盾。另一方面,到了爭疆域的時候,卻竭力否定東北是明朝的一部分,乃至於編造出清入關帶來248萬平方公里土地的天大謊言來。
要比疆域就比最大的時期。
明的疆域,最大的時候是永樂時代。
我們從東北開始。明時代,明朝的疆域包括了外興安嶺和東西伯利亞的很大一片區域。(屬於努爾干都司等管轄)而這片區域的很大一部分,在明末就已經被滿清出賣,成了沙俄的領土(原屬於明朝奴爾干都司的野人女真在外興安嶺以北地區被哥薩克趕的站不住腳,丟失大片國土,往南方逃到了遼東一帶)(所以說明代丟失外興安嶺和以北地區的是負責該地區防務的女真,不是明朝中央政府)。不但如此,康熙{定語從略--我注}還同沙俄簽訂出讓土地的《尼布楚條約》。將那些在明代是明朝疆域的外興安嶺和西伯利亞土地一並正式劃給了沙俄。。永樂時代的囊哈爾衛所在地庫頁島,康熙同樣沒有有效管理。以至於後來很容易就被日本和俄國侵佔去。
下面說南方。永樂大帝重新征服了安南,使得交趾在明初和漢唐一樣同為中國領土(呵呵,在明朝就丟了)。清卻沒有安南。大明的木邦宣慰司下轄33個大土司。統治著今天緬甸北部相當於大明一個行省的疆域。清有什麼?清時代的木邦,清廷已經沒有行政管轄權了。明的舊港宣慰司,在今天的印度尼西亞。為大明在南洋的最高行政機構。清政府在南洋的行政機構在哪裡?滿喇加,是大明的殖民地{原來為暹羅控制,後為鄭和建立--我注}。清有什麼?錫蘭山,永樂皇帝更換國王的詔書和是在那裡擺著呢。實際上是內屬國。如果勉強一點的話,大明的疆域可是到了斯里蘭卡。
西藏。明清時代差不多。(其實明朝前期對於西藏的治權比清代大。
西域。明不行,不但比不上漢唐元,連清也比不上。{明在西域控制的地區僅僅限於東疆附近,比清差很多--我注}
但是明朝在南方和東北比滿清要多出數百萬平方公里,綜合一算還是比清時代要大不少。只有那些XY才會說滿清疆域如何如何是明朝3倍之類的。
(這里再次說明一下,比較疆域應該有一個比較公平的標准,反對信口開河。唐也好,漢也好,元也好,明也好,清也好,他的疆域總不是固定的。如果拿一個時代的極盛期和另一個時代的衰落期比較那麼得出來的結果就非常的可笑。比如滿清,康熙時代的疆域是不應該包括准格爾的(准格爾成為滿清疆域是在乾隆24年以後的事情,將50年後的東西提到前面,……{省略字若干--我注}),也不應該包括西藏(西藏被滿清成功控制是在康熙59年派兵進入拉薩以後,這之前,西藏前後分別被准格爾和和碩特蒙古控制,而康熙61年玄燁就死掉了,從拉薩到北京書信往來都要半年時間,康熙怎麼控制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