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代配飾的意義及影響
隨著古代女子愛美之心盛行,各式各樣的飾品不斷衍生。古代飾品復雜多樣,不止有簪、釵、鐲、環等現在常見的飾品樣式。以下幾種配飾。你知道幾個呢?
瓔珞本是印度佛教的裝飾,意為「無限光明」,後傳入中國。經唐朝的時候由唐朝女子所創新改進,變成項飾,環飾於額部。
男子也可享有。自古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所謂玉樹臨風,靠的不僅是容顏姣好,還有品位與內涵。而配飾恰有此作用。
接下來,就一起看看古代男子是通過哪些配飾來突顯他的獨特品位的。
玉佩
古有雲:「謙謙君子,溫潤如玉。」我國自古以佩玉為美:帝王將相的冠冕上嵌著玉珠,達官貴人的腰帶上鑲著玉片,文人騷客的衣服上系著美玉,宋徽宗嗜玉成癖,就連曹雪芹創作《紅樓夢》時也不忘給他偏愛的主人公脖子上掛塊「通靈寶玉」。 玉佩的精美,可用作裝飾;玉佩的品格,可用以修身。
(南北朝青玉朱雀紋玉佩)
戰國、秦漢時期的玉佩繁縟華麗,甚至數十個小玉佩,如玉璜、玉璧、玉珩等,用絲線串聯結成一組雜佩,用以突出佩戴者的華貴威嚴。魏晉以後,男子佩戴雜佩的漸少,以後各朝都只是佩戴簡單的玉佩。
(遼代雙魚玉佩)
扳指
扳指又稱韘,初見於商代,在春秋、戰國的時候就十分流行使用扳指了。扳指本是拉弓射箭時套於拇指上扣弦和防擦傷的工具,後至清代則多用作男子的配飾,用以裝飾和身份的顯示。
(清乾隆御制翡翠和闐玉扳指)
翡翠、和田玉、瑪瑙、珊瑚等名貴材料製作的扳指專屬於王公貴族,普通人佩戴的扳指多以象牙、瓷質為材料。在古代這是判定等級身份的標志,在如今則是衡量市場價格和收藏價值的尺度。
(清代翠鑲金里扳指)
帶鉤
帶鉤,是古代貴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帶的掛鉤,古又稱「犀比」。帶鉤起源於西周,戰國至秦漢廣為流行。帶鉤的作用不僅僅是束衣,還是身份的象徵。
(戰國錯金嵌玉鐵帶鉤)
帶鉤多用青銅鑄造,也有用黃金、白銀、鐵、玉等製成,其中玉質帶鉤最珍貴。它們不僅形式多樣,而且多採用包金、貼金、錯金銀、嵌玉和綠松石等工藝,斑駁陸離,多姿多彩。帶鉤所用的材質、製作精細程度、造型紋飾以及大小都是判斷帶鉤價值的標准。
(龍虎並體玉帶鉤)
在古代,劍被稱作「百兵之君」,不僅僅是一種武器,也常常被當作一種高貴的裝飾品。從皇帝到文人,都喜歡佩劍以顯示身份。
(越王勾踐劍)
武俠劇中,「尚方寶劍」人人慾求而得只。由此可見,一把優質的劍,其價值是不可估量的。
(吳王光劍)
扇子
扇子史傳上最初稱為「五明扇」,它起初是一種禮儀工具。後慢慢轉變成為納涼、娛樂、欣賞等工藝品。古代男子,特別是文人雅士,多以摺扇作為其配飾。
(雕骨紗綉人物摺扇)
有讀者可能會覺得扇子很便宜,其實不盡然,古代優質的扇子會用檀香、象牙、貝殼等高檔材料製作成扇骨,扇墜則以玉石為原材料。所以,扇子的價格也是不便宜的哦。
(清代象牙透雕亭台人物摺扇)
簪花
不要以為簪花只有女人會戴,其實古代男子也是簪花的忠誠粉絲。古時的男子,用時令鮮花,或金銀、綢絹等,製成假花插於發髻、鬢角或冠上,作為裝飾或禮儀程序的一種風俗。
抹額
抹額,是包於頭額,束在額前的巾飾,一般多飾以刺綉或珠玉。大家見多了女子抹額,一定沒想到這也是古代男人的飾物,比起女子繁瑣的裝點、綉工,男子抹額較為簡潔。
配飾的世界裡不只有女子,還有男子,而且也可以珠光寶氣。謙謙君子,玉樹臨風。美,源於沉澱。我國文化歷經千年的沉澱,已成為華夏這片土地上最為鮮明的標志,指引著我們前進的方向。前進,需要傳承,需要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