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物圖片 » 西方男人整體素描畫像圖片
擴展閱讀
不能用圖片搜題的軟體 2025-09-25 08:04:13

西方男人整體素描畫像圖片

發布時間: 2025-09-25 05:54:54

❶ 找一個畫:一個重疊的男人畫像

是「維特魯威人」,人體比例圖

維特魯威人(Vitruvian Man) 維特魯威是公元1世紀初一位羅馬工程師的姓氏,他的全名叫馬可·維特魯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當時他寫過一部建築學巨著叫《建築十章》,其內容包括羅馬的城市規劃、工程技術和建築藝術等各個方面。由於當時在建築上沒有統一的丈量標准,維特魯威在此書中談到了把人體的自然比例應用到建築的丈量上,並總結出了人體結構的比例規律。此書的重要性在文藝復興時期被重新發現,並由此點燃了古典藝術的光輝火焰。在這樣的背景下,達·芬奇為此書寫了一部評論,《維特魯威人》就是他在1485年前後為這部評論所作的插圖。准確地說,這是一幅素描,畫幅高㎝,寬25㎝。問世以來,一直被視為達·芬奇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收藏於義大利威尼斯學院。

此畫的構圖由一個圓圈、一個正方形和一個裸體男人構成:正方形下邊的邊線外切於圓周,外切點剛好是這條邊線的中點;人體仰面躺在圓圈與正方形相重合的范圍內,頭部的頂點與正方形的上邊線相切,切點也正好是邊線的中點;兩腳並攏於圓圈與正方形下邊線的切點上,軀干與正方形的上下兩邊的邊線垂直,兩手平伸成 180度,兩手的指尖剛好抵達正方形左右邊線,並與之垂直。在此基礎上,人體在畫面中又擺出第二種姿勢,兩腳分開,腳掌面與圓圈相交;兩手上舉至正方形上邊線與圓周的交匯點上,剛好與頭頂同高。整個人體,無論是第一個姿勢還是第二個姿勢,都在圓圈和正方形內顯得十分對稱。

人們看重這幅畫的對稱與諧調。許多年以來,這幅畫作的基本構圖被視為現代流行文化的符號和裝飾,廣泛應用於各種招貼畫、滑鼠墊和T恤衫。

其實,顯示人體的對稱美,並不是這幅畫作的全部意圖。細心的人還會發現,在人體的輪廓線之外,軀乾和四肢上還畫有一些切線。這些切線都畫在人體的關鍵部位:軀乾的切線分別在膝關節、生殖器根部、胸部(切線與兩個乳頭相交)和兩個肩頭之間。在兩手平伸的姿勢中,分別在兩手的腕關節、肘關節、肩關節也描著切線。這些切線是人體結構的分割線,用以說明人體結構的某些規律性。

在畫面上端和下端的空白處,是達·芬奇親筆寫下的註解文字。這些文字是理解這幅畫作的關鍵。然而在過去1000多年中,這些文字一直未引起中國藝術史學家的足夠重視,在包括《西方美術史》在內的眾多有關西方的藝術著作中,不僅沒有提及這些註解文字,而且在刊登此畫時對畫面上下的文字進行了剪裁,使讀者無法看到文字。
維特魯威人(Vitruvian Man) 維特魯威是公元1世紀初一位羅馬工程師的姓氏,他的全名叫馬可·維特魯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當時他寫過一部建築學巨著叫《建築十章》,其內容包括羅馬的城市規劃、工程技術和建築藝術等各個方面。由於當時在建築上沒有統一的丈量標准,維特魯威在此書中談到了把人體的自然比例應用到建築的丈量上,並總結出了人體結構的比例規律。此書的重要性在文藝復興時期被重新發現,並由此點燃了古典藝術的光輝火焰。在這樣的背景下,達·芬奇為此書寫了一部評論,《維特魯威人》就是他在1485年前後為這部評論所作的插圖。准確地說,這是一幅素描,畫幅高㎝,寬25㎝。問世以來,一直被視為達·芬奇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收藏於義大利威尼斯學院。

此畫的構圖由一個圓圈、一個正方形和一個裸體男人構成:正方形下邊的邊線外切於圓周,外切點剛好是這條邊線的中點;人體仰面躺在圓圈與正方形相重合的范圍內,頭部的頂點與正方形的上邊線相切,切點也正好是邊線的中點;兩腳並攏於圓圈與正方形下邊線的切點上,軀干與正方形的上下兩邊的邊線垂直,兩手平伸成 180度,兩手的指尖剛好抵達正方形左右邊線,並與之垂直。在此基礎上,人體在畫面中又擺出第二種姿勢,兩腳分開,腳掌面與圓圈相交;兩手上舉至正方形上邊線與圓周的交匯點上,剛好與頭頂同高。整個人體,無論是第一個姿勢還是第二個姿勢,都在圓圈和正方形內顯得十分對稱。

人們看重這幅畫的對稱與諧調。許多年以來,這幅畫作的基本構圖被視為現代流行文化的符號和裝飾,廣泛應用於各種招貼畫、滑鼠墊和T恤衫。

其實,顯示人體的對稱美,並不是這幅畫作的全部意圖。細心的人還會發現,在人體的輪廓線之外,軀乾和四肢上還畫有一些切線。這些切線都畫在人體的關鍵部位:軀乾的切線分別在膝關節、生殖器根部、胸部(切線與兩個乳頭相交)和兩個肩頭之間。在兩手平伸的姿勢中,分別在兩手的腕關節、肘關節、肩關節也描著切線。這些切線是人體結構的分割線,用以說明人體結構的某些規律性。

在畫面上端和下端的空白處,是達·芬奇親筆寫下的註解文字。這些文字是理解這幅畫作的關鍵。然而在過去1000多年中,這些文字一直未引起中國藝術史學家的足夠重視,在包括《西方美術史》在內的眾多有關西方的藝術著作中,不僅沒有提及這些註解文字,而且在刊登此畫時對畫面上下的文字進行了剪裁,使讀者無法看到文字。

❷ 畢加索作品(帶名字)

《戴帽子男人的半身像》、《格爾尼卡》、《和平鴿》、《卡思維勒像》、《亞威農少女》。

1、《戴帽子男人的半身像》

《戴帽子的男人》是畢加索91歲高齡時所作,在此畫完成的第二年,畫家便與世長辭。畫面上,人物面部表情詼諧充滿趣味,向上揚起的帽子更是增加了人物的喜劇效果,就如馬戲團的小丑一般。

2、《格爾尼卡》

《格爾尼卡》是西班牙立體主義畫家帕勃洛·魯伊斯·畢加索於20世紀30年創作的一幅巨型油畫,長7.76米,高3.49米,現收藏於馬德里國家索菲亞王妃美術館。

該畫是以法西斯納粹轟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的重鎮格爾尼卡、暴殺害無辜的事件創作的一幅畫,採用了寫實的象徵性手法和單純的黑、白、灰三色營造出低沉悲涼的氛圍,渲染了悲劇性色彩,表現了法西斯戰爭給人類的災難。

3、《和平鴿》

《和平鴿》是為聯合國專門創作的世界友誼作品,從此和平鴿來代表和平。1940年,希特勒法西斯匪徒攻佔了法國首都巴黎。當時畢加索心情沉悶地坐在他的畫室里,這時有人敲門,來者是鄰居米什老人,只見老人手捧一隻鮮血淋漓的鴿子,向畢加索講述了一個悲慘的故事。

原來老人的孫子養了一群鴿子,平時他經常用竹竿拴上白布條作信號來招引鴿子。當他得知父親在保衛巴黎的戰斗中犧牲時,幼小的心靈里燃起了仇恨的怒火。他想白布條表示向敵人投降,於是他改用紅布條來招引鴿子。

顯眼的紅布條被德寇發現了,慘無人道的法西斯匪徒把他扔到了樓下,慘死在街頭,還用刺刀把鴿籠里的鴿子全部挑死。老人講到這里,對畢加索說到「先生,我請求您給我畫一隻鴿子,好紀念我那慘遭法西斯殺害的孫子」。

隨後,畢加索懷著悲憤的心情,揮筆畫出了一隻飛翔的鴿子——這就是「和平鴿」的雛形。1950年11月,為紀念在華沙召開的世界和平大會,畢加索又欣然揮筆畫了一隻銜著橄欖枝的飛鴿。

4、《卡思維勒像》

《卡思維勒像》,畢加索作,1910年,油畫,100×61.5厘米,芝加哥,芝加哥藝術中心藏。

畢加索1909—1911年「分析立體主義」時期的繪畫,進一步顯示了對於客觀再現的忽視。張力。這幅《卡思維勒像》,清楚顯示了畢加索是怎樣將這種分析立體主義的繪畫語言,用於某個具體人物形象的塑造的。

5、《亞威農少女》

《亞威農少女》是由西班牙畫家巴勃羅·魯伊斯·畢加索創作於1907年的一幅油畫。現藏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這幅畫畫面上一共有5個少女,或坐或站,搔首弄姿,在她們的前面是一個小方凳,上面有幾串葡萄。人物完全扭曲變形,難以辨認。

畫面呈現出單一的平面性,沒有一點立體透視的感覺。所有的背景和和人物形象都通過色彩完成,色彩運用得誇張而怪誕,對比突出而又有節制,給人很強的視覺沖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