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物圖片 » 藏族男人舞圖片
擴展閱讀
舍棄的圖片唯美 2025-08-18 23:26:41
ps怎麼把圖片部分去除掉 2025-08-18 23:20:07

藏族男人舞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9-13 21:59:51

A. 藏舞的基本動作及要領是什麼

藏族舞的基本動作要領:

1、齊眉晃手

規格及要領:雙手下垂,動作時曲腕,屈肘,以腕帶動,兩手於胸前交替晃動。右手順時針劃圓,左手逆時針劃圓。此動作有大、中、小之分。小於腹前和胸前;中晃的高度於齊眉;大於前上方。

2、晃蓋手

規格及要領:一手晃,另一手曲臂立腕,手心抹,經上弧線從旁及里,形成上弧線的流動。單手的晃蓋亦常見多出現於腰旁,腹前。

3、髖前劃手

規格及要領:雙手下垂,左右手先後在髖前從內向外至旁劃圓。右手順時針,左手逆時針在平面上劃圓。髖前劃手和齊眉晃手屬規律性連接。

藏族舞的活動儀式

望堆舉行"望果節"時,為籌備活動,人們較平日更早地開始忙碌。婦女們點燃場院的爐灶,開始了煮茶、搗奶……;男人們忙著支撐帳篷、布置鋪滿獸皮的觀禮座席、在場院南邊已壘起的高台上插柳枝和青稞麥等。近中午時分,"望果節"的慶典會場終於布置就緒。

在主人熱情的招呼下,受邀的外鄉賓客依次就座於嘉賓席,並接受主人獻上的青稞酒,按習俗用中指蘸酒揮彈三次,以表示對天地諸神的敬重。

B. 藏族舞蹈的風格特點是什麼

藏族舞蹈的風格特點是:

藏族舞蹈非常強調舞蹈時,膝、腳、腰、胸、手、肩、頭、眼的統一配合及統一運用。眾多藏族古老民歌中關於具體形體要求的歌詞和古籍的理論如此一致,不能不說是一個民族對舞蹈者形態、舞姿的共同審美感受。

舞蹈形態的要求不是空泛的,脫離實際的,而是至今保留在眾多的藏族舞蹈中,如熱巴舞、昌都果卓、定日甲諧、貢布箭舞等舞蹈中,男子舞者的上身動作非常講究,不論手持道具與否,其上身動作像雄獅威武雄壯,極富有高原人彪形壯漢的氣質,給人以戰勝一切艱難險惡環境的信念。



藏族舞蹈的作用

實踐證明,在緊張的勞動之餘或晚餐後,安排適當的時間跳舞,可以減少消化不良、肥胖、痔瘡、高血壓和動脈硬化等病症的發生,能夠促進大腦更好地休息,有益於夜間睡眠。美國一位學者認為:舞蹈運動是世界上最好的安定劑。

這是因為適量跳舞能緩和神經肌肉的緊張,從而獲得安神定志的效果。某些代謝性疾病患者通過跳舞可以得到防治。如跳舞可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降低。跳舞需要全身活動,能加速周身血液循環,舒松關節肌肉,消除體力和腦力的疲勞。

C. 藏族舞的望果節

藏族是中國56個民族中,人口較多、分布地域廣闊的民族之一。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的藏族,發源於西藏境內雅魯藏布江流域的中游地區,集中分布在我國西藏自治區和青海、甘肅、四川和雲南 4省內各地區。具有悠久的民族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因藏族生活地域的差異、各自與周邊其他民族的交往,而在相同類別的文化現象與藝術品種、節日和祭祀活動中,形成了諸多形式不一、風格各異的禮儀和歌舞。
在藏族的民間節日中,希冀豐收與歡度「望果節」是辛勞了大半年後人們的最大期盼和喜悅。在藏語中「望果節」的「望」字,意為「田地」,「果」為「轉圓圈」,「望果節」的整個意思便是:圍繞豐收的田野歌舞。 望堆舉行「望果節」時,為籌備活動,人們較平日更早地開始忙碌。婦女們點燃場院的爐灶,開始了煮茶、搗奶……;男人們忙著支撐帳篷、布置鋪滿獸皮的『觀禮』座席、在場院南邊已壘起的高台上插柳枝和青稞麥等。近中午時分,「望果節」的慶典會場終於布置就緒。在主人熱情的招呼下,受邀的外鄉賓客依次就座於嘉賓席,並接受主人獻上的青稞酒,按習俗用中指蘸酒揮彈三次,以表示對天地諸神的敬重。
「望果節」的慶典儀式,在鄉長簡短的講話後開始。鄉里的代表一一走到高台前,虔誠而認真地把帶來的茶、酒、食品供奉在高台上的柳枝和青稞前,以此表達百姓對神靈賜予豐收的祈求與感激之情。放供品於沒有神像的柳枝和青稞前,其因是藏族自古有著原始多神崇拜的傳統,他們崇敬高大的樹木,認為大樹有連接天地、溝通神人的功能,因此許多崇拜儀式都在大樹前的空地上進行,以達到祀神和娛神的目的。但自古有「高原糧倉」美稱的後藏,要想在這里找到一片林子是十分困難的,因此農區的「望果節」活動一般都在村邊的場院舉行。為了與神靈溝通,人們只好在場院邊臨時搭建個高台,台上用插放披掛彩色布條的柳枝來象徵祥雲圍繞的參天大樹。
禮儀結束之後便是用於「娛神」舞蹈的動。伴隨著激烈的鼓聲,一位頭戴畫有星辰藍色藏戲面具、身著五彩藏袍的老者首先登場亮相。他肩上斜挎銅鈴和寶劍、手持纏白色哈達被稱為「達達」的神杖,踩踏著鼓樂節奏向場院中心舞來。這位崇高的神靈代言人站定位置後就開始揮動神杖,承擔起指揮娛神舞蹈的職責。在老者的一個手勢之下,四周早已待命即舞的八名鼓手,便大步流星地向著場地中心疾鼓而來。這些百里挑一的剽悍男子,棗紅色臉堂配上盤在頭頂夾雜著殷紅絲線的油黑發辮,更透著神采奕奕的陽剛之氣。他們身披五彩短披肩、腳蹬紅黑間色高腰藏靴、腰旁橫挎直徑約六十厘米繪有五彩花紋的大鼓、雙手各持馬蹄槌,在邊擊鼓邊雙腳不停地跳躍下,進行著快速而靈巧的隊形變化。他們忽而組成圓圈旋轉飛舞,忽而排成兩隊穿梭馳騁,以隊形的變化達到渲染氣氛、表現舞蹈力度的目的。然後通過舞者所採用的各種姿態,來體現每個舞段的主題。
《日喀則大鼓舞》的編排,首先以熱烈的圓圈舞隊形,呈現著人們和諧而穩定的生活情景。轉而在快速擊鼓的節奏下,鼓舞以大段相互穿梭和跑動的隊形變化,來表現好男兒搏擊沙場、英勇抗敵,直至凱旋歸來的征戰過程。在一段激奮人心的鼓舞之後,接下來的便是一段抒情的慢板。剛才還是剽悍、英武的勇士,頃刻間竟又文靜得好似閨房綉娘。隨著神杖「達達」的搖動,鼓手們的舞步也因悠揚的鼓樂變得輕快,投入了技藝精湛、儀態萬方的「四人小場子」表演,再次回復到人們對和平家園的贊美與嚮往之中。 在中國的56個民族之中,藏族屬於人口眾多,分布地域廣闊的古老民族。藏族歷史悠久,豐富的人文寶藏和歷時兩千年的宗教文化,不但造就了藏族的歷史、文化、信仰和習俗,同時也造就了整個藏民族。在藏族人民的生活中,舞蹈是不可或缺的內容。藏族的舞蹈種類繁多,內容豐富,各類舞蹈分別有著不同的形式、跳法和功能。它既能使人們在盡情歌舞的歡樂中抒發情感,又能通過它與神靈溝通而得到佑護。
藏族舞蹈,從總體上可劃分為民族民間自娛性舞蹈和宗教舞蹈兩大類。這兩大類舞蹈都有各自豐富的文化內涵、優美而瀟灑的翩躚舞姿和獨具特色的舞蹈風格及形式。其中的《羌姆》,則屬於宗教舞蹈類別中最為重要的寺院祭祀性舞蹈。寺院舞蹈《羌姆》的產生和流傳,與藏傳佛教的發生、發展密不可分。同時,又由於藏傳佛教中不同派別的存在,使被人們俗稱為「跳神」舞蹈的《羌姆》,在舞蹈形式、道具使用以及表演者的裝束等許多方面,又都有著不同的特點與差異。
要說起藏傳佛教寺院舞蹈《羌姆》的來源,就必須追溯到藏傳佛教在西藏得以興起的經過。那是在公元 7世紀時,印度高僧蓮花生來到西藏宣傳當時流行於印度的佛教。然而,西藏當地原始多神崇拜的「笨教」深入人心,對外來宗教採取排斥、拒絕的態度。為了能在西藏推行佛教,聰明的印度高僧蓮花生便採取了將印度佛教與西藏原始苯教相互結合的方法,既保留了佛教教義、對唯一最高主神如來的崇敬,又將笨教中的各種神靈收納為護法神,而符合了藏族對原始多神進行崇拜的心理,至使西藏地區在唐代誕生了藏傳佛教。
隨著藏傳佛教的建立,蓮花生又創建了該教在祭祀禮儀中,採用頭戴各種神祇面具,吸收大量藏族民間舞蹈成份而編排的程式性舞段,成為宗教本身和藏民用來驅鬼求神、造福來世、宣揚佛法天命、解說因果關系和表演佛經故事等祭祀活動中的宗教舞蹈。這種祭祀舞蹈,被後來藏傳佛教的各個教派所採用,稱其為《羌姆》。隨著歷史的進展,藏傳佛教逐漸在除西藏之外的所有藏區,以及內蒙等地多個民族中逐漸流傳開來。而《羌姆》,也因地域與民族的不同,產生出多種稱謂。如蒙族稱其為「查瑪」,滿族稱其為「跳布扎」、青海等地又稱作「跳欠」等。
每逢釋迦牟尼的誕辰、藏歷新年以及藏傳佛教的重要宗教節日,全國各大藏傳佛教寺院,如西藏的哲蚌寺、札什倫布寺、桑鳶寺、青海的塔爾寺、甘肅的拉普楞寺、內蒙的五當召、北京的雍和宮等,都要舉行盛大的《羌姆》活動。數以萬計的信徒為了能親臨祭祀活動,有的不遠數百里之遙,提前若干天便攜家帶口啟程奔赴各大寺院,以對神靈進行崇拜和求得自己與家人願望的實現。
《羌姆》中的舞蹈,包括民間「鳥冠虎帶擊鼓」的大型「巫舞」。舞蹈多由「擬獸舞」和「法器舞」混雜而成。表演時,沒有歌唱,氣氛庄嚴、肅穆,具有很大的威懾力。
緊接下來的是,一組組具有專題宗教內容的神祇舞蹈,如突出顯示神靈無上威力的「法神舞」、「凶神舞」、「金剛神舞」,表現地獄中小精靈們相互玩耍、嬉戲的「骷髏舞」,為人間帶來福祿的「鹿神舞」,宣揚樂善好施、長命富貴的「壽星舞」、「仙鶴舞」,以及表演佛經中「捨身飼虎」、「因果報應」等佛經故事的舞段,令人目不暇接。
在這諸多的神獸舞蹈中,要數「骷髏舞」和「鹿神舞」最為活潑可愛、舞蹈性最強,也最受所有觀看者的喜愛。雖然這兩個舞蹈也是宗教舞蹈,但卻絲毫沒有宗教桎梏下的肅穆、陰森感,而是賦予了人們精神上的歡樂、祥和,對未來充滿著無限希望。這些內容不同、舞姿廻異、面具與服飾製作精細的舞蹈段落,一個個緊密相連。為了活躍氣氛,在連續的節目間隙,時而還插入由僧侶們進行摔跤、角斗等表演兼比賽的活動來娛樂民眾。西藏《羌姆》中的這些舞蹈,與元代在蒙古族所推行藏傳佛教中的祭祀舞蹈《查瑪》型態基本形式、表演內容和舉行時間都大體相同,只是由於民族的差異而在舞蹈動態、服裝式樣、作舞時所持法器等方面另具特色。
《羌姆》活動的最後部分為「驅除惡鬼」。在全部驅魔儀式進行完畢之後,各路神靈把大、小鬼怪集中到用酥油和糌粑粉製作的鬼首「朵瑪」身上,鬼首「朵瑪」便在眾神兵天降的押解和眾多藏民的擁簇下,移置到距寺廟外有一定距離的空地上,架起柴火焚燒「朵瑪」為灰燼。至此,完成了使廟宇和民眾驅逐未來一年中所有邪惡,迎來人間祥和與福順的《羌姆》法事活動。 藏族是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民族,並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造就了藏族古老、獨特而又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由於藏族分布廣闊,生活地域與生產方式的不同,以及與不同地區相鄰的其他民族在文化、習俗上的交流、融合,逐漸形成了各地區的藏族民間舞蹈所具有的不同風格與流派。
藏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的歌曲旋律優美遼闊、婉轉動聽,民間舞蹈種類繁多、剛柔相濟。頗具特色的男子《踢踏舞》、獨具表演性的各種《鼓舞》和集體自娛性的《弦子》、《鍋庄》等,都是倍受藏族人民喜愛和廣為人知的舞種。
藏族的民間自娛性歌舞,如果從音樂節奏和舞蹈的風格、點來進行劃分,種類之多令人瞠目。但如果從歌舞的形式進行劃分,基本上可分為「民間歌舞」與「宗教舞蹈」兩大類。也可細分為「諧」、「卓」、「囊瑪」和「羌姆」4大類。凡以歌舞為主的集體自娛性圓圈舞蹈,一般被泛稱為「諧」;而在圓圈歌舞中,具有較強表演性的集體舞,則被人們一般泛稱為「卓」。此外,在具有表演性的「卓」中,經常可以看到以各種「鼓」作為舞具進行的舞蹈。
《果諧》,是流傳在後藏廣大農區,深受藏民喜愛的自娛性圓圈舞,有著「西藏農村歌舞」之稱的美譽。每當節日,人們邊歌邊舞可通宵達旦。伴隨著由男女輪流的領唱與合唱,贊美家鄉景色與傾訴愛情為主的優美歌聲,人們跳著 3步一變、頓地為節,步伐扎實穩健,節奏鮮明的連手舞蹈。當作舞的速度逐漸加快後,所有舞者用節奏鮮明的全腳掌重步落地的跳躍,把歌舞推向氣氛熱烈的最高潮。
而山南地區《果諧》的形式,卻是先由各站半圈的男女在輪流歌唱,沿逆時針方向行走到歌唱結束,才在領舞者「諧本」發出的「休休休休!」或「次次次!」的叫聲後開始舞蹈。舞蹈一經開始,就只見男女舞者分別以極快的節奏輪流跳著一段段舞蹈,似乎是在進行男女舞隊之間舞蹈速度的比賽,令人緊張而興奮。直到這種熱烈的快速舞蹈進行數遍後,領舞者在眾人舞蹈的同時,加入一段快速而幽默的「說唱詞」後,大家才在一同發出歡樂而激動的「休休休休!」叫聲中結束舞蹈。
《果卓》,即是漢語諧音的《鍋庄》,隨著漢語在民族地區的普及,在各省的藏區,基本已都使用《鍋庄》這個稱謂。圓圈形式的《鍋庄》舞蹈,是所有藏民極為熟悉和喜愛的自娛性舞蹈。但出於各地區方言不同,有著多種叫法。例如:在薩迦地區被稱之為「索」;工部地區稱為「波」;而在藏北的牧區又被人們稱作「鍋庄」等。
《鍋庄》 起源於古代藏民圍繞篝火或室內鍋台,進行自娛性的歌舞。舞蹈動作中包括對動物姿態的模擬、相互表示愛情等舞蹈語匯。《鍋庄》的風格和特色,因受農區和牧區不同地域與文化的影響,在形式、風格以及跳法上,都有著不盡相同的風格與特點。
農區藏民們所跳的《鍋庄》,分為緩慢歌唱和急速作舞兩部分,速度由慢至快。開始時,男女各分站半圓,互拉手或搭肩。在輪流伴唱中甩腳踏步繞圈行走。當歌曲結束時,大家齊聲高呼「呀—呀!」之後,立即在甩動長袖的同時,以快速的身前擺手、轉胯、蹲步、轉身等舞步進行舞蹈。當舞蹈進入高潮,還可加入呼號來激發人們的情緒,最後結束於無法再快的舞蹈節奏之中。
在牧區,《鍋庄》舞蹈的形式與農區基本一致,但動作多以胸前晃手跳躍、前頓步接左、右翻身和使用順手順腳舞姿為主,其餘動態基本與農區相同。雖然牧區的《鍋庄》也很活潑、熱烈,但卻比不上生活在廣闊平原上的農區《鍋庄》,在舞蹈風格與動作上的豁達與豪放。
流行於甘肅南部藏區的《鍋庄》,與西藏自治區內的《鍋庄》相比,又另具特色。在甘南藏區,男女老幼人人皆能參與和跳得一手動作幅度大,踏跳、運轉自如,地方風味濃厚的《鍋庄》。每當年節慶典或朋友聚會,在交談不足以盡興時,人們就會興高采烈地跳起邊歌邊舞的《鍋庄》來獲得情緒上的最大滿足。此外,甘南地區的藏民,有逢節日必舉行「千人《鍋庄》」 的傳統和習俗。屆時,各個鄉鎮趕來赴會的萬余名藏民,身著綢緞盛裝、佩飾家傳珍寶,在數千人集體作舞的舞圈之中踏地為節、揮袖旋轉。放眼望去,在整個碧毯鋪地的草原上,似開滿了五彩繽紛會跳動的花朵。這些沉浸在無限歡樂中的人們,在這即可跳於燦爛陽光之下,又能圍繞篝火作舞不止的《鍋庄》中,忘卻了疲勞和煩惱,忘卻了黑夜後的明天,在《鍋庄》的歡樂海洋中從此結為朋友,約定著來年盛會時的再相逢。

D. 舞劇天路男子藏族舞和女子藏族舞有什麼不同

男性卓舞的端腿、跨腿的起勢,甩袖、撩袖的發力都用腰部帶動,用腰發力。女性舞蹈風格濃郁,充滿雪域高原的質樸厚重。
《天路》是一部羅斌編劇的舞劇。本劇以青藏鐵路建設為題材,以三代人不忘初心、堅守築路為線索,講述了上世紀70年代末鐵道兵戰士與藏區人民共築「天路」的感人故事。
舞劇是舞台劇的一種,是以舞蹈作為主要表達手段的舞台藝術。舞劇由若干要素組成,其中最主要的是人物、事件、矛盾沖突。舞劇作為舞蹈、戲劇、音樂相結合的表演形式,在我國歷史上源遠流長。

E. 跪求藏族舞蹈的起源與審美特徵

1、藏族舞蹈的起源:在民族歷史上的節日和祭祀活動中,形成了諸多形式不一、風格各異的禮儀和歌舞。

在藏族的民間節日中,希冀豐收與歡度「望果節」是辛勞了大半年後人們的最大期盼和喜悅。在藏語中「望果節」的「望」字,意為「田地」,「果」為「轉圓圈」,「望果節」的整個意思便是:圍繞豐收的田野歌舞。

2、望堆舉行「望果節」時,為籌備活動,人們較平日更早地開始忙碌。婦女們點燃場院的爐灶,開始了煮茶、搗奶……;男人們忙著支撐帳篷、布置鋪滿獸皮的『觀禮』座席、在場院南邊已壘起的高台上插柳枝和青稞麥等。

3、「望果節」的慶典儀式,在鄉長簡短的講話後開始。鄉里的代表一一走到高台前,虔誠而認真地把帶來的茶、酒、食品供奉在高台上的柳枝和青稞前,以此表達百姓對神靈賜予豐收的祈求與感激之情。

4、禮儀結束之後便是用於「娛神」舞蹈的動。伴隨著激烈的鼓聲,一位頭戴畫有星辰藍色藏戲面具、身著五彩藏袍的老者首先登場亮相。他肩上斜挎銅鈴和寶劍、手持纏白色哈達被稱為「達達」的神杖,踩踏著鼓樂節奏向場院中心舞來。

5、這位崇高的神靈代言人站定位置後就開始揮動神杖,承擔起指揮娛神舞蹈的職責。在老者的一個手勢之下,四周早已待命即舞的八名鼓手,便大步流星地向著場地中心疾鼓而來。這些百里挑一的剽悍男子,棗紅色臉堂配上盤在頭頂夾雜著殷紅絲線的油黑發辮,更透著神采奕奕的陽剛之氣。

6、他們身披五彩短披肩、腳蹬紅黑間色高腰藏靴、腰旁橫挎直徑約六十厘米繪有五彩花紋的大鼓、雙手各持馬蹄槌,在邊擊鼓邊雙腳不停地跳躍下,進行著快速而靈巧的隊形變化。

他們忽而組成圓圈旋轉飛舞,忽而排成兩隊穿梭馳騁,以隊形的變化達到渲染氣氛、表現舞蹈力度的目的。然後通過舞者所採用的各種姿態,來體現每個舞段的主題。

7、《日喀則大鼓舞》的編排,首先以熱烈的圓圈舞隊形,呈現著人們和諧而穩定的生活情景。轉而在快速擊鼓的節奏下,鼓舞以大段相互穿梭和跑動的隊形變化,來表現好男兒搏擊沙場、英勇抗敵,直至凱旋歸來的征戰過程。

8、在一段激奮人心的鼓舞之後,接下來的便是一段抒情的慢板。剛才還是剽悍、英武的勇士,頃刻間竟又文靜得好似閨房綉娘。隨著神杖「達達」的搖動。

鼓手們的舞步也因悠揚的鼓樂變得輕快,投入了技藝精湛、儀態萬方的「四人小場子」表演,再次回復到人們對和平家園的贊美與嚮往之中。

9、審美特徵:

上身動作像雄獅,腰間動作要妖嬈。四肢關節要靈巧,肌腱活動要鬆弛。全身姿態要柔軟,表演表情要傲慢。舉止要像流水緩步,膝窩曲節要顫動。腳步腳尖要靈活,普遍要求英姿雄壯。

10、形體美、韻律美、動作的和諧運用是舞蹈美的基本特徵。藏族舞蹈非常強調舞蹈時腳、膝、腰、胸、手、肩、頭、眼的配合及統一運用。眾多藏族古老民歌中關於具體形體要求的歌詞和古籍的理論如此一致,不能不說是一個民族對舞蹈者形態、舞姿的共同審美感受。

11、上述關於舞蹈形態的要求不是空泛的,脫離實際的,而是至今保留在眾多的藏族舞蹈中,如「熱巴舞」、昌都「果卓」、定日「甲諧」、貢布「箭舞」等舞蹈中,

男子舞者的上身動作非常講究,不論手持道具與否,其「上身動作像雄獅」威武雄壯,極富有高原人彪形壯漢的氣質,給人以戰勝一切艱難險惡環境的信念,

而女子舞的上身動作則含蓄典雅,給人以健康和優美的感覺。與此同時,「果卓」、「果諧」等不少舞蹈中男女舞者的前胸或上身動作稍向前俯,這不是表現背東西的舞蹈,

這一現象除了與服裝的肥厚、裝飾物等有關外,從舞蹈學角度分析,向前微俯與動作的大小、強弱、高低對比等關系密切。

12、在藏族舞蹈中用腰動作非常豐富,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舞蹈者,對於「妖嬈」的腰、「搖擺」的腰運用的非常講究。不管是以腳的點子為主的「堆諧」,還是講究線條富有動感的「諧」,腰部輕軟搖擺,在似動非動中給人以充分展現人體的線條美。

女子的腰部動作在「熱巴舞」和牧區「果卓」中表現得非常豐富。她們的各種翻身動作,側腰、下後腰動作都把用腰做到了最佳狀態。「妖嬈」的腰部動作是藏族舞蹈突出的一個審美特徵。

另外,在民謠和古籍中,認為「膝窩」、「膝蓋」是「最靈處」,「要顫動」並被形容為「風輪」、「輪子」。藏族眾多舞蹈的「膝蓋」動作的確是一個最具典型的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動作之一,也是最能表現內心情感和舞蹈動感的表現手法之一。

(5)藏族男人舞圖片擴展閱讀:

1、藏族的民間舞蹈種類繁多而各具特色。自娛性的圓圈舞除《果諧》和《果卓》外,《堆偕》、《諧》與《卓》更是人們極為喜愛和著名的舞蹈。

2、藏族舞蹈[的特點:「顫」、「開」、「順」、「左」、「繞」是各種類不同藏舞的共同特點,或稱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從而構成了它區別於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學概念。

3、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豐富,從腳部動作上可概括為「蹭」、「拖」、「踏」、「蹉」、「點」、「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種基本步伐。

4、 藏族舞蹈的手勢,可歸納成「拉」、「悠」、「甩」、「繞」、「推」、「升」、「揚」七種變化。弦子:是屬於藏族裡面的慢板。節奏是像上的,身體慢起慢下。

F. 藏族民間舞蹈有哪些

藏族民間舞蹈有哪些

能歌善舞是藏民族的天性,她使“世界屋脊”的雪域聖地變成為舉世公認的“歌舞的海洋”。藏族民間舞蹈有哪些?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1.鍋庄舞 (即圓圈舞)是集體舞,幾人至幾百人不等,圍成一圈,頓足為節,連臂跳歌。邊歌邊舞,節奏以歌而動,舒暢悠揚,優美壯觀。鍋庄舞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2.弦子舞 ,以弦子、胡琴伴奏領頭,眾人引唱起舞。

3.踢踏舞 ,藏語叫“堆諧”,系古典宮廷舞,起源於17世紀,後傳到民間,不斷改進完善,它以踏步為節,注意腳下節奏變化。又分節奏較慢的“降諧”、節奏較快的“覺諧”兩種。

4.熱巴舞 ,熱巴是對民間藝人的稱呼,將說、唱、舞融為一體,金鈴銀鼓相伴,又稱“鈴鼓舞”。

5.還有 西藏的宮廷歌舞、後藏的大鼓舞 前藏的腰鼓舞 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