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卡通圖片 » 搞笑圖片十萬個為什麼
擴展閱讀
鴨蛋圖片大全 2025-10-04 03:52:57
姑娘心情不好動態圖片 2025-10-04 03:46:35
古裝明星圖片大全 2025-10-04 03:46:28

搞笑圖片十萬個為什麼

發布時間: 2025-10-04 03:13:40

⑴ 麥兜什麼意思

麥兜是源自香港的一頭卡通豬,故事由謝立文撰寫,麥家碧繪畫。故事先是從他的一位豬同學麥嘜開始

檔案

出生年月:1988年7月
性別:男
上過的幼兒園:春田花花幼兒園
夢想:當奧運冠軍;去馬爾地夫旅遊
性格:單純、憨厚、樂觀、與世無爭
最喜愛食物:雞
最討厭食物:蔬菜
養過的寵物:金魚 Umbanana
(源自畫冊)

母親:麥譚玉蓮(麥太)
父親:麥炳(在麥兜成長前離去)

麥兜漫畫結集
麥兜·微小小說
麥兜·尿水遙遙
麥兜感人至深小故事
麥兜從蜜汁到叉燒
麥兜故事
少年麥兜的煩惱
麥兜十萬個為什麼
麥兜的擔擔面
麥兜的魚蛋
麥嘜縫縫縫——麥兜的一天
麥肉兜兜
麥太兜兜

電影
麥兜故事(2001)
麥兜菠蘿油王子(2004)
春田花花同學會(2006)

⑵ 適合少兒看的科普雜志

科普閱讀是賦予孩子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這些書籍就像是一塊塊拼圖,幫孩子們拼出更大更完整的圖景!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適合少兒看的科普雜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兒童科普雜志,環球少年地理

推薦理由:內容新奇,幽默風趣,圖片精美。知識有趣,欄目好玩,故事真實。

適合年齡:6-12歲小學生。全年訂閱12期。

《環球少年地理》中不僅涵蓋了科學、地理、歷史和文化,還包含了很多新奇事物的含擾嘩內容,它是一本風趣幽默的科學讀物,精美的圖片搭配作者的筆觸,以一種非常有趣的形式,將知識更好地呈現了出來,大大擴展孩子的眼界,可以讓6-12歲的兒童在驚訝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十分適合小學生閱讀。

2、低幼科普,環球少年地理幼兒版

推薦理由:簡單溫情故事,好玩樂趣橫生。圖片真實精美,知談行識科學有趣。贈送游戲貼紙,鍛煉手眼協調。

適合年齡:2-7歲兒童、學生。全年訂閱12期。

《環球少年地理》雜志與《美國國家國家地理幼兒版》版權合作,它有著簡單易懂的故事,科學有趣的知識,還有精美真實的圖片,會帶著孩子在些許驚訝中逐漸認識這個世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3、讀者,文學愛好者必讀

推薦理由:陶冶情操,凈化心靈,青年文學。博採中外,啟迪思想,開闊眼界。生活哲理融入文章,內容豐富多樣。

適合年齡:能夠獨立閱讀的所有年齡。全年訂閱24期。

《讀者》編發的文章極其注重思想性與可讀性,它有很強的感染力,能夠讓你在閱讀中感受文字與精神的交匯,這本雜志將正確的思想、高尚的道德、生活的哲理都巧妙地融入了文章之中,有助於陶冶情操、凈化心靈。

4、親子讀物,紅袋鼠幼兒畫報

推薦理由:幼兒故事出自兒童文學作家之手。幼兒圖畫出自兒童繪畫畫師之筆。

適合年齡:3-7歲幼兒閱讀。全年訂閱12期。

《幼兒畫報》之中的每一篇故事均出自兒童文學作家之手,其中的每一幅畫都出自兒童畫家之筆,它深受3-7歲幼兒及其家長和老師的喜愛,藉助故事傳授知識是它存在的最大價值。

5、小學生雜志,米小圈上學記

推薦理由:好玩搞笑,教你如何輕松寫日記。拓展視野,介紹全世界的風俗人情。

適合年齡:1-5年級學生閱讀。全年訂閱12期。

米小圈上學記里描繪了一個好玩、搞笑,又很倒霉的米小圈同學,很適合1-5年紀的學生閱讀,《米小圈》的故事裡教悲觀的孩子學會樂觀,讓樂觀的孩子更受歡迎,並且還會教小朋友輕松寫日記。

(2)搞笑圖片十萬個為什麼擴展閱讀:

1、《東方娃娃》適合3-6歲

《東方娃娃》分為智力刊、美術刊、繪本刊、幼兒大科學

自1999年創刊以來,《東方娃娃》編輯部一直堅持以「打開一扇閱讀的門,開始一生愛的旅程」的宗旨以及「蹲下來與兒童說話」的姿態,以適合幼兒的圖畫書理念以及特別貼近幼兒閱讀心裡的編輯方式,精心打磨刊物,在刊物創意和設計上銳意進取、獨樹一幟,力圖改變中國孩子的閱讀現狀並提升他們的閱讀品味,為他們身心的健康成長提供高質量的「精神營養」。

2、《環球探索雜志青少年版》適合6-14歲

《環球探索》(青少年版)是美國李塌探索頻道(Discovery)獨家授權、中國科學院老科技工作者協會推薦和中國郵政發行暢銷報刊。讀者對象是6-14歲的青少年。

全球220個國家和地區、45種語言、20億用戶所能看到的繽紛世界,自然科學、人文歷史、科技發展和科學實驗四大領域火熱呈現,帶給孩子「大科普」的閱讀感受,真正體驗到環球探索的魅力。

國家自然科學最高學術機構——中國科學院科普講師團專家的鼎力支持,專業科普人士的親筆著述,緊跟國內外最新發生的科學事件,展現全球優秀攝影師的.傾力之作,為小讀者呈現人生第一本科普學習類雜志,奉獻精彩絕倫的科普視覺盛宴。

3、《博物》 8歲以上

《博物》是《中國國家地理》青春版,是在CNG同一品牌下,依據讀者定位不同而產生的兩本雜志,是《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有益的補充。以青少年為主要讀者對象,引導學生走進自然、勇於實踐、博學廣納、探索求實的世界。雜志是一本面向青少年學生的自然人文綜合知識類刊物,它提倡博物學的復興,引導學生走進自然、勇於實踐、博學廣納、探索求知。

它集知識性、趣味性、互動性於一身,圖文並茂,緊跟時代。內容廣泛涉獵天文、地理、生物、歷史等諸多領域,具有科學性、權威性、趣味性,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起到良性的引導作用。

4、《我們愛科學》兒童版適合6-12歲

《我們愛科學》畫報版是共青團中央主管的唯一國家級少兒科普期刊。

中國少兒科普第一刊,全國少工委少年兒童科普教育指定用刊,中國少兒報刊金獎得主,獲同類刊物新聞出版總署最高品質認證。同類刊物發行量最大,伴隨了幾代人的成長。

生動活潑趣味,神奇時尚精彩,快樂提升智慧,內容豐富。通俗實用科學課,動手動腦好教材。

5、《少年時》(原同齡鳥)適合6-15歲

《少年時》是兒童啟蒙教育高端產品,邀請西方優秀的文學和科學作家團隊一起創造。製作團隊具有中西跨國教育和文化背景,深刻了解東西方文化和教育的異同。

《少年時》內容的思想是,培養孩子的國際觀和創新力,倡導全面教育,包括中國學校缺失的生命,科學,人文和英語教育。

6、《十月少年文學》適合8-13歲

《十月少年文學》是一本專門為少年兒童創辦的純文學期刊,她秉承《十月》純正的文學品格,與《十月》一脈相承,血脈相連。本刊由國際安徒生獎獲得者曹文軒先生擔任主編,面向8—13歲的兒童讀者,其內容以當代兒童文學大家的中長篇作品為主,兼顧短篇作品。

7、《兒童文學》兒童版適合7-10歲/《兒童文學》少年版 7-12

《兒童文學》由共青團中央和中國作家協會於1963年聯合創辦,風雨50年,哺育三代人,其麾下匯集了幾代最有名望的兒童文學作家,被譽為「中國兒童文學第一刊」。本刊刊登的文學作品,冰清玉潔,品位高雅,可讀性強,既教讀書,又教做人,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小讀者的寫作水平和綜合素質,是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完美結合。

2014年1月,《兒童文學》改為周刊,分為「少年雙本套」和「童年雙本套」兩個套裝。《兒童文學》少年雙本套,由《兒童文學》(經典版)和《兒童文學》(選萃版)組成,將原創精品兒童文學和精粹的文摘作品相結合,既能讓孩子讀到當代精彩的文學佳作,又能使孩子享受豐富多樣的閱讀趣味,在陶冶心靈的同時,提高寫作水平,可謂一套在手,閱讀寫作兩不愁!

8、《幼兒畫報》適合3-7歲

《幼兒畫報》以教育部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為指導,樹立高度的責任感,創設適合中國幼兒身心發展的欄目及內容,如:「紅袋鼠的自我保護故事」 「好習慣故事」 「寶寶唱成語故事」 「奧運城堡漫遊記」等欄目。每篇故事均由著名幼兒教育專家指導, 保證了《幼兒畫報》的專業性和權威性。

《幼兒畫報》書刊主角:紅袋鼠、火帽子、跳跳蛙、草莓兔、呼嚕豬、叮當狗、樂樂、悠悠和嘟嘟熊。

《幼兒畫報》成為國家教育部推薦的優秀幼兒期刊,成為中國郵政報刊發行網惟一推薦的幼兒期刊,並榮獲中國優秀少兒報刊金獎,在同類期刊中獲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最高品質認證。其月發行量已超過百萬,穩居同類期刊首位。

9、《東方寶寶》適合0~4歲

創刊伊始,《東方寶寶》就堅持「打開一扇閱讀的門,開始一生愛的旅程」的宗旨,希望寶寶在剛剛開始睜開眼睛了解世界之時,就能得到高品質的精神食糧,不但能獲得知識,更能了解情感,感受愛,因而在心智方面都能得到健康的成長。

該刊每期包括:大16開全彩色正刊、16開副刊和 一本小小書。獨特的圓角設計充滿人性化,故事生動、圖畫精美,多年來一直倡導先進的育兒理念,傳播最新的育兒知識,深受小寶寶和年輕父母的喜愛,發行量在同類刊物中居於前列。《東方寶寶》-辦刊理念:自創刊以來,《東方寶寶》經歷了一系列的變更和改版,但是其追求卓越、勇於創新的辦刊精神卻始終不渝。

10、《萌》適合3-7歲

繪本月刊《萌》既是國內第一本繪本資訊類刊物,又是國內第一本針對繪本館和繪本愛好者的刊物,旨在幫助更多家庭開啟繪本生活,更是蒲蒲蘭首次以繪本月刊的方式為讀者提供全球優秀繪本。

過去,蒲蒲蘭已經把繪本館做成了世界最美書店;現在,蒲蒲蘭會把《萌》做成世界最美繪本月刊。

11、《鋒繪》適合 3-7歲

《故事飛船·寶寶會讀》是法國頂級繪本雜志,同時有線上精品閱讀課程,更科學的提高寶寶閱讀能力。作為法國法國百萬暢銷雜志,從中精選孩子最愛的故事,加入國內獲獎作者原創故事,讓雜志的圖文更加豐滿,讓孩子從此迷戀上閱讀。

12、《好奇號》適合6-12歲

《好奇號》雜志每期擁有128頁超大容量,包含「科學前沿」、「考古少年」、「世界故事」三大板塊。通過主題化和互動化的內容設置,深度融入啟發式和探索式的教育理念,讓孩子在閱讀中學會思考和探索。

《好奇號》雜志從科學、文化、社會等多個層面反映了世界最新發展趨勢,有助於塑造孩子的大視野與大格局。

此外,《好奇號》雜志每期加贈一本32頁中英雙語讀物(源自旗艦兒童文學雜志Cricket),幫助孩子從小融入美式英語語境,更好學習英語,提升競爭力。

13、《環球少年地理》適合7-14歲

《環球少年地理》是美國《國家地理·少兒版》的中文版。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准,由《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和青島城市傳媒合作推出的《美國國家地理》少兒版(《NG KIDS》)——《環球少年地理》,在2013年1月11日正式發刊,面向國內公開發行,目前全球發行量很大的兒童科普雜志《NG KIds》美國國家地理兒童版,作為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的官方雜志,1888年創刊至今,國家地理雜志已經成為世界上廣為人知的一本雜志。眾多的歐美名人都是看著《NG KIds》國家地理兒童版長大,歷任美國總統的辦公桌上總會有一本國家地理雜志。

《環球少年地理》將與《NG KIDS》同步發行,可以讓中國小讀者在第一時間看到全球最頂尖的少兒人文雜志。與此同時,該雜志還將編加涵蓋自然、動物、人文歷史、考古探險等科普知識的中國本土內容,讓孩子們從中也能感受到錦綉中華的絢麗多姿。

14、《科幻世界》適合12-16歲

《科幻世界》以發表科幻小說為主,國內眾多知名科幻作家,皆在此受到全國科幻讀者的矚目。包括雨果獲獎作品:劉慈欣的《三體》,也是首發連載於《科幻世界》,並在此一戰成名,《三體》也獲得了該屆《科幻世界》「銀河獎」。

近期《科幻世界》再次攜劉慈欣新作《不能共存的節日》與科幻小說愛好者見面。《科幻世界》刊載過許多優秀原創科幻小說,本雜志不僅發掘了眾多優秀的科幻小說家,同時也是科幻愛好者的樂園。如果你是一個科幻小說家,這里是你實現夢想的地方,如果你是科幻小說愛好者《科幻世界》絕對能滿足你對所有的科幻的需求和期待。

15、《十萬個為什麼啟蒙版》適合 6-9歲

啟迪科學智慧,激發創造靈感,內容趣味豐富,插圖精緻,知識豐富,內容新穎,打造諸多精彩欄目, 提高少年兒童的動手能力和創造力。

16、《探索歷史》適合6-12歲

《探索歷史》以精彩的原創歷史故事、驚險的探險故事、幽默風趣的漫畫等形式,向兒童傳遞中國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介紹世界各地的歷史。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探索歷史》旨在培養少年兒童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增長知識和智慧。

富有特色的我形象設計:「終極BOSS」H博士、「酷炫狂霸」東芭拉、「極品說書人」孔龍、「資深宅女」烏米,以及「記者里說相聲最好」的特約小記者史奇、哆哆為您共同打造精彩絕倫的《探索歷史》。

17、《萬物》適合8-15歲

這是一本孩子們夢寐以求的科普雜志!令人贊嘆的超酷圖片,逼真的三維原理大解構、腦洞大開的思維挑戰,讓孩子們在閱讀中不知不覺迷上科學。原汁原味呈現英國原版精華,匯集全球頂尖的科學作者資源,為青少年傳遞世界知識與智慧的結晶。這也是How It Works雜志暢銷全球、長盛不衰的秘訣。

⑶ 小學生的必讀書目有哪些

《魯濱遜漂流記》--讀後感

六五九年九月三十日,一個人在一次航行中上遇到了可怕的風浪,翻了船,除他之外無一人生還。他流落到了孤島上。憑著他驚人的毅力與勇氣,二十八年後,他依靠自己的智慧逃出了孤島,這個人就是倒霉而又幸運的魯濱遜·克羅索。

在荒蕪人煙的孤島生活了28年啊!多麼驚人的一個數字!可見魯濱遜是何等的勇敢。初到孤島的他是絕望的,他說:「我整天悲痛著我這凄涼的環境,沒有食物,沒有房屋,沒有衣服,沒有武器,沒有出路,沒有被救的希望,眼前只有死,不是被野獸所吞,就是被野人所嚼……」但是,慢慢地,他獨特的個性體現了出來,對生活充滿希望,不再整天沉浸在自己設計的悲觀中,開始一心一意的安排自己的生活,他建了小房子;做了桌子、小匣子;捕了小羊、小狗;種了小麥、稻子……就這樣,他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了自己的小王國。

魯濱遜還是堅毅的人。他曾經這樣說道:「我的脾氣是要決心做一件事情,不成功決不放手的」,「我要盡全力而為,只要我還能劃水,我就不肯被淹死,只要我還能站立,我就不肯倒下……」他沒有助手,工具不全,缺乏經驗,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花很大的勞力,費好長的時間。連做一塊木版都要四十二天。他作的許多事情都是白費力氣,沒有成功,但他從來不灰心失望,總是總結了失敗的經驗又重新開始。辛勤的勞動換來了令人欣慰的回報,他最後變得有船用,有麵包吃,有陶器用,有種植園,有牧場,有兩處較「豪華」的住所……

這些沒有一件不是費了很多力氣、克服了許多困難才得來得的。

讀完之後,我不禁反省自己:如果我流落到孤島,能活幾天?一天?兩天?我又能幹些什麼?會劈柴?會打獵做飯?我連洗自己衣服還笨手笨腳的呢!再說了,沒有一個人講話,多孤單呀!我准會憋死的!可見魯濱遜是多麼樂觀向上!我覺得人應該學習他這種不怕困難、樂觀向上的精神,無論何時何地都堅強地活下去,哪怕只有一線希望也要爭取,決不能放棄!我們要像魯濱遜那樣有志氣、有毅力、愛勞動,憑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取得最後的勝利!

讀完了《魯濱遜漂流記》,裡面的情節一直令我難以忘卻。

《魯濱遜漂流記》

《魯濱遜漂流記》是英國著名作家丹尼爾.笛福在他晚年寫的,記述了主人公魯濱遜在一次航行中,不幸遇上了海難,整個船上只有他一個人倖存了下來,而他漂流到了一個荒島上。魯濱遜在這個荒島上種莊稼、蓋房子,歷盡了磨難,生存下來。但想回人間的心切,使他著迷般地只想如何走出這個鬼地方,經過一次次的努力與失敗,終於,他在1868年回到了闊別28年的祖國。

看著魯濱遜的經歷,讓我可以想像到他在孤島生活的艱辛,使我體驗到他不屈不撓的冒險精神,讓我對他肅然起敬;看著魯濱遜的經歷,使我深刻體會到魯濱遜是一個永不知疲倦,永不安生的行動者。理智明達的他不屑守成,傾心開拓,三番五次拋開幸福之家,出海闖天下。他肯於勞動並且善於勞動,總是充分利用自己的頭腦和雙手奮斗著,歷盡千辛萬苦,一次又一次地創造出財富。

展示在人們眼前的這個人物不禁令人遐思。主人公身上閃現的奮斗的火花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其實,當今社會就需要這樣的奮斗人才,會創造財富的人才,這樣,我國才會快速發展。

可是,現在社會上卻有一些人不但不肯付出汗水,而且一心想著吃現成飯,總以為不付諸行動就可以擁有財富,那些流落街頭的乞丐不就證明了這一點嗎?他們一味「哭訴」自己的命運如何如何悲慘,卻從來不用自己的雙手去奮斗,為求得生存乃至幸福奮斗不息,甚至不覺得靠行乞來生活是一件多麼沒面子的事。在他們身上就大大缺乏像魯濱遜那樣的拼勁和對美好生活執著追求的信念。再一想,其實在我們學習生活中不同樣需要具備魯濱遜那樣的不懈努力的精神嗎?如果沒有像魯濱遜一樣的不懈努力的精神,那我們還能算學習嗎?作為新世紀的棟梁,沒有不懈努力的精神,何談「棟梁」 二字?在魯濱遜看來,天底下沒有什麼人克服不了的困難,只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與雙手,一切難題都可以迎刃而解。我們的學習也一樣,必須相信自己有能力學好各門功課,這樣在學習的過程中才會有一股動力不斷促使我們上進。同時,我們還要以力求做得更好,力求精益求精作為標准。

讀《魯濱遜漂流記》時,我無意中看到了扉頁上的「謹以此書奉獻給那些時時處處依賴父母、依賴學校的青少年朋友們」這句話。初看這句話,我覺得這本書太小看我們了,我有了點反感情緒,甚至有點討厭它(我想別的同學也是有與我相同的感覺吧),但是我們確實都有任性、嬌氣(多是女同學)、動手能力差等許多缺點與不足,但我們都不想承認它們,因為我們都是死要面子的!但是我讀完後,我曾一直想著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我是魯濱遜……

如果我是魯濱遜,如當船在暴風雨中失事,我會像他那樣不向命運低頭繼續遠航嗎?不,如果可以選擇的話,我才不會去接受那充滿困難和挫折的生活,因為我沒有他那樣的堅強。

如果我是魯濱遜,當獨自一人置身於荒島之上,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時,我會像他那樣不自暴自棄,努力求生嗎?不,我不可能像他那樣隨機應變,積極自救,因為我沒有那種能力,而且我更沒那份自信。

如果我是魯濱遜,當看到食人族用人開宴會時,我會像他那樣勇敢地站起來,在僅有一個助手的情況下同他們搏鬥嗎?不,我寧可躲得遠遠的,祈禱他們永遠不要發現我,因為我沒有那種膽量。

我現在不得不承認我與魯濱遜相比,自己是軟弱與無能的。從呱呱墜地到背上書包,父母、學校為我們鋪設了成長的道路。我心安理得地在這條平坦的大道上走過了一年又一年,沒有挫折,沒有風浪,而我還整天抱怨這個,抱怨那個。其實我根本沒有嘗過生活中的苦澀,我是幸福的。然而處在幸福中的我根本沒有意識到能吃飽穿暖,背上書包去上學,每天接受家人們的關愛,社會的關注是一種莫大的幸福。

「一本好書能拯救一個人。」現在我百分之二百相信這句話。這本書向我展示了魯濱遜自信、自立、自強、永不滿足、不甘平庸、勇於創業的精神;告訴我魯濱遜靠自己的誠實、善良、智慧和堅毅,去創建、去開拓。我想我應該拿出所有的精力努力向他學習,不僅僅是為了社會,為了父母,更是為了我自己的將來。
他的那種敢於同惡劣的環境作斗爭,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精神深深的感動了我。跟魯濱遜比起來,我們現在的生活環境是多麼的豐富多彩,因此,我們更應該要珍愛自己的生命,崇尚我們的生活。

《魯濱遜漂流記》

《魯濱遜漂流記》這本小說是英國作家福笛在1719年所創作的長篇小說。書中主要介紹了主人公魯濱遜所乘坐的船在途中遇到風暴觸礁,船上水手、乘客全部遇難,唯有魯濱遜倖存,隻身漂流到一個沒有人煙的孤島上,他用沉船的桅桿做了木筏,一次又一次地把船上的食物、衣服、工具等運到岸上,並在小山邊搭起帳篷定居下來,一住就是17年,他不僅自己在島上種植大麥和稻子,自製木杵、篩子,加工麵粉,烘出了粗糙的麵包;而且還製作陶器等等,保證了自己的生活需要。

他的那種敢於同惡劣的環境作斗爭,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精神深深的感動了我。他在那麼艱苦的環境下,把自己從絕望中解救了出來,魯濱遜長達二十幾年對生的希望就是毅力,我不禁想到現在的一些人們,他們有的只因為受到了一點點小挫折,就產生了輕生的念頭。跟魯濱遜比起來,我們現在的生活環境是多麼的豐富多彩,因此,我們更應該要珍愛自己的生命,崇尚我們的生活。在遇到困難挫折的時候,不要輕易就放棄了寶貴的生命,想像一下,魯濱遜當年遇到了多大的困難,都能夠克服,而我們現在的這點小麻煩又算得了什麼呢?縱使生活中存在著千千萬萬個困難,但也共存著許許多多的精彩與幸福,我們只有多去挖掘、體會那些精彩與幸福,才會得到更多的快樂

其實,生活就本身就是一幅畫,有的人畫出了春天的生機;夏天的綠蔭;秋天的收獲;冬天的希望。而有的人卻畫出了春天的寂寞;夏天的焦躁;秋天的凄涼;冬天的悲哀。畫的色彩如何,全取決於作畫人本身對生活的態度。魯濱遜那種對生活不斷追求,對交往的嚮往都源於他那對生活無比熱愛崇尚的精神。而這些也都正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
第一次閱讀笛福的作品《魯濱遜漂流記》是在高二的時候,一向不愛讀書的我卻深深地被它吸引了,我第一次嘗到了讀書的樂趣。小說塑造了魯濱遜這樣一個具有時代氣息的嶄新的藝術形象,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逼真的自然環境和細節描寫,打破了古典主義的清戒律和浮華、空洞的文體風格,為英國現實主義啟蒙小說開辟了道路,成為英國第一部真正的現實主義小說。

讀完小說後,一個高大的形象時時浮現在我的眼前,他就是勇敢的探險家、航海家魯濱遜。他憑著頑強的毅力,永不放棄的精神,實現了自己夢想。永不放棄,是我從他身上學到的。

《魯濱遜漂流記》

一六五九年九月三十日,魯濱遜·克羅索在一次航行中上遇到了可怕的風浪,翻了船,除他之外無一人生還。他流落到了孤島上。憑著他驚人的毅力與勇氣,二十八年後,他依靠自己的智慧逃出了孤島。「我整天悲痛我這凄涼的環境,沒有食物,沒有房屋,沒有衣服,沒有武器,沒有出路,沒有被救的希望,眼前只有死,不是被野獸所吞,就是被野人所嚼……」開始的他還有點失望,但是很快他就習慣了荒島上的生活,他對生活充滿了希望,不再整天沉浸在自己設計的悲觀中,開始一心一意的安排自己的生活。他建了小房子;做了桌子、小匣子;捕了小羊、小貓;種了穀子……就這樣,他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了自己的小王國。這其中他經歷了種種磨難,要面對突然來的災難。臨時圍牆是搭起來了,可是不多久他的住所就發生了坍塌事故,他不得不把掉下來的泥土全部運出去,而且他還搭起了天花板,以防再次坍塌。災難總在和魯濱遜作對,他這一次是要對付病魔,縱然他的身邊沒有任何葯物,但是他並沒有表現出任何恐懼,永不放棄,魯濱遜終於利用自己的智慧戰勝了病魔。永不放棄,為他奠定了生活的基礎。

然而上天並不總是那麼苛刻。一次,魯濱遜無意中掉在牆角的谷殼,竟然長出綠色的莖干,不久,長出了幾十個穗頭,這真是老天莫大的恩惠。從此,魯濱遜一到雨季就撒下半數種子來試驗,以得到更多的糧食。最糟糕的一次試驗,大麥與稻穗的收成僅獲了半斗而已。但是,經過這次試驗,使魯濱遜成為了種田高手。知道什麼時候下種,現在他知道一年四季播種兩次,收獲兩次。永不放棄,魯濱遜有了生活的口糧。

沒有人可以明白他是怎麼做到的。他沒有助手,工具不全,缺乏經驗,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花很大的勞力,費好長的時間。連做一塊木版都要四十二天。他做的許多事情都是白費力氣,沒有成功,但他從來不灰心失望,總是總結了失敗的經驗又重新開始。辛勤的勞動換來了令人欣慰的回報,他最後變得有船用,有麵包吃,有陶器用,有種植園,有牧場,有兩處較「豪華」的住所……他曾經這樣說道:「我的脾氣是要決心做一件事情,不成功決不放手的」,「我要盡全力而為,只要我還能劃水,我就不肯被淹死,只要我還能站立,我就不肯倒下……」也許就是因為心中的那個信念,在支撐著這位偉大的人艱難的活著。

他明白他要活著回去。於是他開始造船。坎了幾個月的樹,花了無數的心血,確由於事先沒有考慮周全,船離海邊太遠,他怎麼也無法讓船下水。這下,數年的心血白花了,一切希望都破滅了。或許是他的事跡感動了上帝,上帝又將「星期五」賜給他。希望回來了,魯濱遜更加努力了。後來他幫助一艘停泊在岸邊的英國船的船長制服水手的叛亂,奪回船隻,魯濱遜搭該船駛返英國。可以說他的夢想在經過千辛萬苦後終於實現了。我很為他感到高興。

無可否認,魯濱遜剛毅的性格和永不放棄的作風深深地感化了我,我的人生也隨著這本書而起航,這人生的航海之旅中,奮勇前進,永不放棄!

相關資料
《魯濱遜漂流記》是笛福的代表作,是一部流傳很廣、影響很大的文學名著,它表現了強烈的資產階級進取精神和啟蒙意識。這部小說是笛福受當時一個真實故事的啟發而創作的。1704年蘇格蘭水手賽爾科克在海上與船長發生爭吵,被船長遺棄在荒島上,四年後被救回英國。賽爾科克在荒島上並沒有作出什麼值得頌揚的英雄事跡。但笛福塑造的魯濱遜卻完全是個新人,成了當時中小資產階級心目中的英雄人物,是西方文學中第一理想化的新興資產者形象。全書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寫的是魯濱遜離家三次航海的經歷;第二部分是小說的主體,寫魯濱遜在荒島上的種種經歷;第三部分則是寫他離開荒島之後的事情。本書歌頌了勞動,贊揚了與大自然進行斗爭的精神。小說問世後主人公魯濱遜這一具有鮮明時代烙印及堅忍不拔精神的人物也因此成為歐洲文學史上的一個著名文學形象。

笛福,英國新聞記者及小說家,被譽為英國小說和報刊之父,以一部《魯濱遜漂流記》聞名世界。1660年,笛福出生於倫敦。受過中等教育。以後經營過各種買賣到過西班牙、溘和義大利等國家。參加過多種事件,有過不少冒險經歷。1719年笛福根據一些航海家和流亡者的記載,創作了長篇小說《魯濱遜漂流記》,獲得意想不到的成功。笛福以塞爾柯克的傳奇故事為藍本,把自已多年來的海上經歷和體驗傾注在人物身上,並充分運用自已豐富的想像力進行文學加工,在他快年屆六十時創作了這部妙趣橫生、雅俗共賞、老少咸宜的傳記體小說,為自已博得了「英國和歐洲小說之父」的美譽。

《魯濱遜漂流記》描寫主人公魯濱遜不從父命,天生愛冒險,曾三次遠航,終於遇難漂上荒島。他以百折不撓的毅力,辛勤的勞動,不僅生存下來,而且改變了生活環境,開墾出種植園和牧場,蓋起住所。24年後,魯濱遜救下鄰島的一個野人,給他起名叫「星期五」作為自己的僕人。後來魯濱遜幫助一艘停泊在岸邊的英國船的船長制服水手的叛亂,奪回船隻,魯濱遜搭該船駛返英國。

《魯濱遜漂流記》塑造了魯濱遜這樣一個具有時代氣息的嶄新的藝術形象,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逼真的自然環境和細節描寫,打破了古典主義的清戒律和浮華、空洞的文體風格,為英國現實主義啟蒙小說開辟了道路,成為英國第一部真正的現實主義小說。

《魯濱遜漂流記》是十八世紀英國四大著名小說家之一的丹尼爾·笛福(1660?-1731)的代表作,是笛福文學創作的里程埤,同時也是英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現實主義小說。作品一出版就風靡英國,特別是在水手、士兵、小商販、小工匠及其他小資產者中廣為傳閱。當時有個批評家說:「老婆子們只要買得起書,沒有一個不買這部『生平與遭遇』作為傳家之寶的。」十九世紀末,在英、法、德、意、荷等國家已有各種不同的版本、譯本甚至仿作達七百種之眾,至今仍是雅俗共賞的世界名著。
回答者:紫色♀滿天星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3-7 20:07

--------------------------------------------------------------------------------

提問者對於答案的評價:
謝啦~~~呵呵``

--------------------------------------------------------------------------------

您覺得最佳答案好不好? 目前有 4 個人評價

75% (3)
25% (1)

對最佳答案的評論
當然,ranoshao,你的回答也不錯,還是也要感謝你的啦~~~~
評論者: 文selly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

其他回答 共 1 條

轉載
讀《魯濱遜漂流記》有感

當我鄭重地翻過最後一頁,讀完了這個情節曲折,跌宕起伏的故事之後,我想我真的被它震撼了。這本《魯濱遜漂流記》的著作是被譽為"英國小說之父"丹尼爾·笛福在59歲時寫的。主人公魯濱遜懷著雲游四海的高志遠向,越過大西洋和太平洋,在驚心動魄的航海中歷經無數險情,後來整條船終於在太平洋上不幸罹難,唯有他一人得以奇跡般地活下來,並隻身來到一座荒無人煙的孤島上。

他從絕望的縫隙中得到了生命的啟示,在孤島上瞬間便幾十年。他在孤島上勞作生息,開拓荒地,圈養牲畜,生產水稻和小麥,年復一年與孤獨為伴,克服了種種常人難以克服的困難。他曾與野獸鬥智,也曾與吃人肉的野人斗勇。

曾有人說過,「作為一個人,首先應該學會的便是如何生存。」魯濱孫並未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事情,而是和我們一樣在生活著。但這些瑣碎的細節卻又是魯濱孫同困境對抗的過程,而這些困境又是幾乎每個人都曾體會到的:黑暗,飢餓,恐懼,孤獨。魯濱孫的經歷之所以具有傳奇性是因為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中,困境被放大了,對抗困境的時間被拉長了。

如果我是他,當船遇到暴風中失事的時候,我不可能像他那樣去接受那重重的困難和波折,因為我沒有自信。

如果我是他,當獨自一人置身於荒島之上,我不可能像他那樣去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積極自救,因為我沒那個能力。

如果我是他,當看到野人用自己同類開宴會時,我不可能像他那樣勇敢的站出來,與他們搏鬥,因為我沒有那種膽量。

雖然,我是個女孩,但也不得不承認自己的軟弱與無能,在自己的生活中,很難遇到挫折,即使遇到了,爸爸媽媽總是扶著我,然而幸福中的我根本沒意識到家人關愛是一種莫大的快樂。
魯濱遜這些獨立生存的能力從哪兒來的呢?不就是從平時的自理能力逐步形成了獨立生存的能力嗎?可見養成生活自理能力,對我們是十分重要的。讓我們向魯濱遜學習,靠自己的誠實、善良、勞動、智慧和堅毅,去創建,去開拓!
《魯濱遜漂流記》讀後感
這是英國作家福笛.丹尼爾以一個自傳的形式寫的.描述了主人公漂流海島,戰勝困難,艱苦創業的傳奇故事。小說寫得真實自然,富有傳奇色彩。主人公在孤島上種莊稼、搭木屋,吃了千辛萬苦,生存下來。但想回人間的心切,使他著迷般地只想到如何走出這個鬼地方,結果還是失敗了,最後於1868年回到闊別28年的英國。看著魯濱遜的經歷,讓我可以想像到他在孤島生活的艱辛,體驗到他不屈不撓的冒險精神,更使我重新燃起了對生活的熱愛之火。
生活就像是一幅畫,有的人畫出了春天的生機,夏天的綠蔭,秋天的收獲,冬天的希望.而有的人卻畫出了春天的寂寞,夏天的焦躁,秋天的凄涼,冬天的悲哀.畫的色彩如何,全取決於作畫人本身對生活的態度.魯濱遜那種對生活不斷追求,對交往的嚮往都源於他那對生活無比熱愛崇尚的精神.
如今,我們的生活如此豐富多彩,我們是否有去珍惜,甚至還有人會去輕生,多麼愚昧的舉動啊.想想魯濱遜,他為了生存下來,回到正常的社會中去,一直堅持不懈地拼搏著.而對於那些人們,我不知他們領悟到了什麼.生活中是存在著千千萬萬個困難,但也共存這許許多多的精彩與幸福,我們應該去挖掘去體會,那我們才會得到更多.
我崇尚著我的生活,盡管它很普通.我熱愛生活,我要用我笨拙的筆去畫,畫出一張最美的生活!

《魯濱遜漂流記》讀後感
我讀了《魯濱遜漂流記》這篇小說後,深深被故事中的主人翁魯濱遜感動,他遭遇海難漂流到荒島上以後,不是悲嘆命運對自己的不公,而是充分利用自己的頭腦和雙手,修建房子、種植莊稼、養殖動物、製造工具、在絕望和無助中用自己的頑強和毅力與飢餓、疾病等作斗爭,最後終於勝利的獲救。
一開始,魯濱遜背著自己的父母跟著一隻船出海了,但是在一次雨中船遇難了,他在茫茫的大海里漂流了好長時間,最後被海水帶到了一個荒無人煙的孤島上,這個島上沒有人煙,只有他遇難船上的一隻狗和兩只貓,他企圖向來往的船隻求救,卻發現哪只船上的人是海賊。他用身邊僅有的一些物品建了一坐「房子」,後來又在遇難的船上找到了一些麵包、酒、衣服、槍彈等等……就這樣開始了他長達二十八年兩個月零十九天的孤島漂流。在這么長久的時間里,他不僅要戰勝寂寞和孤獨,還要戰勝飢餓和疾病,更不能讓海上的強盜發現他,他總是樂觀的面對眼前的一切,珍惜身邊每一個可以讓他求生的機會,在困難面前他也害怕過,逃避過但最後總是戰勝了自己而獲得了生的希望。
讀完這篇小說後,我真的被魯濱遜的頑強和勇敢深深的感動著,他在哪么艱苦的環境下,把自己從絕望中解救了出來,對我感動最深的是他的毅力,魯濱遜長達二十幾年對生的希望就是毅力,我不禁想到我們自己,我們對生活,對學習是不是也應該向他學習呢?遇到困難是不是也應該勇敢的面對而不在逃避呢?
記得我在學習的過程中,經常遇到一些困難,我不是想辦法克服它,而是和困難玩起了迷藏,有一次,我對一個數學問題特別的感興趣,但是始終沒有把這件事弄明白,如果我要搞清楚這件事,需要花很多的時間和精力,於是我心安理得的放棄了,可是後來在考試中我又遇到了同一個問題,我還是沒有解決掉,我好後悔,我雖然暫時的「繞」開了這個困難,但困難最終又和我遇上了。
我們今天在生活中,學習上的困難和魯濱遜比起來,還是困難嗎?我一定要改掉我的壞毛病,遇到困難不再著「繞」著走,而是要像魯濱遜一樣,勇敢的和困難作斗爭。
朋友,你看過這本書嗎?如果沒有我建議你看看!你一定也會和我一樣感動的!
用毅力創造奇跡——讀<魯濱遜漂流記>有感
你能獨自一人去航海嗎?你能獨自一人在荒蕪人煙的小島上生活幾十年嗎?你能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用自己的智慧和頑強的毅力創造美好的生活嗎?相信你和我都會覺得困難的,但是,有一個人卻做到了,他就是笛福筆下的魯濱遜.
一心希望能去航海的魯濱遜在他19歲那年終於登上了出海的船.可不幸的是他遭到了大風暴,漂到了一個孤島上,可他毫不畏懼,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他以無比頑強的毅力,和一雙勤勞的手重新生活,克服種種困難.在小島上種起了莊稼,養起了牛羊,蓋起了房屋......生活30年後,回到了祖國.
掩卷深思,我深深地體會到:一個人只要有毅力,有勇往直前的精神,就可以戰勝一切困難,創造奇跡.海倫.凱勒不也是這樣的嗎?
海倫出世剛19個月,就得了一場大病,因而失去了視力和聽力.所以,在之後的五年中,海倫的家人都對她百般寵愛,什麼都聽她的,使之成為了一個愛發脾氣的「小暴君」.終於,在1887年3月3日海倫剛6歲零9個月時,安妮.莎莉文來到了她家,成了她的家庭教師從此,海倫瘋狂地愛上了學習,脾氣也好多了.在莎莉文小姐和海倫的共同努力下,1896年10月,海倫進入了劍橋女子中學;1900年,她又進入了哈佛大學德克利夫學院,1904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令人驚奇的是:海倫會說話.海倫在英國文學方面十分傑出,她也很愛閱讀,雖然有些報紙、小說她不能直接閱讀,但通過莎莉文老師及其他人的幫助,她也能夠閱讀,從而獲得了無數知識.她用生命的全部力量處處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機構,為殘疾人造福.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20世紀美國十大英雄偶像.
海倫.凱勒就用頑強的毅力創造奇跡,我們熟悉的張海迪阿姨也是這樣的人.
張海迪她以自己頑強的毅力創造出一生的奇跡.她說的一句話我最受感動:」即使跌倒一百次,我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來.」是啊,如果我們也能向她們一樣,那還有什麼事不能做到呢?
要想出現奇跡,就要靠你頑強的毅力來創造!